企业转型:大船如何掉头?



     都说“船小好掉头”,像联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它是如何转型的?一直以来,客户购买联想的动机,最重要的是看中售后服务,但若将“服务”细细推敲一下,联想和其他电脑公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是多久保换、几年保修。说得直白些,客户最根本的考虑基本上是:联想这么多年积累的财富,国内电脑公司再倒闭、再困难,它也还是比较放心的那一个。企业级购买者就更在意这一点了。

  一直以来,联想的品牌在总后系统不占优势,竞标时对方的报价又低了450元。当晚,联想华北区和大客户部做了紧急公关,同时指出这次招标的不规范操作。当联想以微弱优势拿下这一定单时,才发现这是真正的按需定制的项目:要有“八一”的标识,250W电源;281台发往西藏,要求启动电压为170W;主要部件均要求指定品牌……在这一单的执行过程中,商用台式事业部的几位副总全程跟进,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联想放下了老大的架子。现在买联想电脑,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从报单中选取主板、CPU等关键部件,联想会为客户量身定做。这是“老大”以前一直嫌麻烦的事儿,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相应提高价格,才可能接定单;现在针对一些大客户已经开展,到2002年,有一台的需求,联想也要做到。

  于是,“转型”就成了当今最炙手可热的流行词。国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广东经济转型、民营企业转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盛大网络、微软、柯达等都在转型……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在价格战不断、市场结构不断演变、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欧盟反倾销等环境下,每个企业家不得不深刻思考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战略转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解决生存之道,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战略转型。然而,这些企业在实施战略转型后,结局却截然不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有如“凤凰涅槃”,获得新生,如IBM;而有些企业在转型后却逐渐沉沦,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如澳柯玛。

  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刨造和侵蚀。许多企业为了在不确定环境下求生存、做大做强和谋求持续成长纷纷走上了战略转型之路。面对企业战略变革实践的这一新发展,企业界提出了如下系列问题:企业战略转型能力问题是否值得研究?

  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和分析企业战略转型能力问题?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内涵、本质等内在机理到底是什么?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什么?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实证方法如何设计?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理论模型能否得到实践的验证?具体来说,谭小芳老师认为,有如下几个行业值得关注和思考——

  战略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任何一个企业战略转型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个,一个公司的资产要从4个亿发展到400亿,最关键的就是管控模式的转变,集团管什么,集团怎么管下属企业,下属企业管什么,如何衡量与跟踪下属企业;第二个,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总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模式。企业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如何落实,即如何利用管控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战略目标。

  “转型”大师拉姆·查兰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堂必修课。当数码技术令胶卷行业成为历史的时候,胶卷企业们也纷纷被迫进行着市场转型,找寻新的发展方向。

  昔日的胶卷行业的巨头富士胶片在中国转型卖起了化妆品。富士胶片在日本本部仍以医疗影像为主业,但在中国市场却只卖化妆品。这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业务,却是富士胶片另辟蹊径的转型功效。那么,富士转型卖化妆品靠的是什么?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是从真实的客户体验出发立足于新的领域。在富士的这场战略转型中,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模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往胶片上的化学涂层,可以通过数值来反映物理属性。但是化妆品,就需要人最直观的感官感受。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用上百种样品在自己身上尝试,通过测量皮肤的水重量和蒸发量来检测产品效果。并且还通过邀请消费者免费试用的方法,通过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改善自身的产品,加快新产品的最终成型这一过程。

  其次,靠的是基于优势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作为企业跨界的助力。从2006年开始,富士胶片将自己原有的4个研究所,尖端核心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先进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学研究所整合为“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将此跨行业的技术平台作为创新基地。化妆品即是这一平台的产物。在对影像的研究过程中,公司积累了对胶原蛋白的研究功效、抗氧化技术、可以将成分稳定输送到指定部位的独创纳米等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护肤品的开发领域。

  最后靠的是准确的定位:强化技术,不淡化背景。“这化妆品什么牌子?”“富士胶片公司生产的。”“富士我懂,不就是生产胶卷的吗,怎么变成化妆品了?”“就是你说的富士,他们也在研究化妆品。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了了,照片放久了就会发黄对吧,但是富士的不会,因为用了抗氧化技术,现在这种技术就用在了化妆品上,在日本很流行”……

  透过女店主跟顾客之间的这番对话,你就会发现富士在推广其化妆品时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不淡化富士胶片背景;第二,用技术逻辑来解释老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关联;最后,将产品诉求落足在“抗氧化”这个点上,突出技术背景。其实,从胶片中寻找到化妆品技术的富士胶片,给其他奔波在转型路上的企业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不抛弃自己的过去,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重新寻找新领域,并尽力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

  战略转型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要打破旧有的企业发展机制,没有人会拒绝改变,但是人们都拒绝被改变。企业是由人构成的,因此任何企业要成功的实现战略转型都是极其阵痛的。战略的选择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任何企业的战略转型都面临着阵痛。

  中小企业主多是自食其力、自我奋斗的实干家,他们大多经营家族企业,没有受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没有读过MBA,也没有很高的学历,创办企业全凭胆魄和热情。他们大多不重视品牌营销,也缺乏这方面经验,不会使用专业方法开展品牌营销,这成了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致命弱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吉利的战略转型案例,在我看来,是提升其品牌价值的重要战略手段——

  其一,并购沃尔沃品牌。沃尔沃在全球豪华车品牌中居前四之位,近百年的历史中,还没有被一个初出市场的小汽车公司的掌控过,迥殊是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公司,吉利做到了。吉利此举,不仅让其品牌知名度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更为其品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这两个高度,吉利的品牌提升就变得轻松多了,容易多了。因为,有了沃尔沃在其品牌后面站着,吉利的品牌无形之中也得到了提升。

  其二,品牌策略的转变。此时的吉利己有了明确的品牌管理意识,即,不能再延用过去母子品牌背书的形式搞产品了,那样的方式很累,且不易达到目标。此前的一系列产品品牌,都是随做随丢,没有一个是可持续的,现在看来,发展早期的吉利,以多子多孙为福,但大多不长命,也不是成才的料。到了“影响力阶段”,吉利接纳独立品牌模式;母品牌吉利更多的是公司品牌,似乎与产品品牌无关,新出台的品牌都与吉利划清边界,以全新的母品牌格式出现。如“英伦汽车”的格式,并在此格式下,发展更多的车型品牌。

 企业转型:大船如何掉头?
  从早期的混乱打法,到如今的正规军做法,吉利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型进级。这一次对产品线做了破釜沉舟式的调解,把过去混乱发展的车型产品全部停产,垂直切换“新三样”远景、金刚、自在舰;(这些产品也随时准备淘汰)在品牌的进级的当口,提出:全球鹰、帝豪、英伦等三大独立产品品牌,由此形成了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42款产品储备的集团队形。其中“英伦汽车”承当着品牌提升的重任。好在,吉利虽有沃尔沃,但他们并没有将其中国化。

  这使得沃尔沃依然发挥着它应有魅力,并且用不需言说的力量,支持着吉利汽车母品牌的发展。毫无疑问,吉利不光是要做大,更是为了做强;不仅要做中国高端汽车品牌,还要做世界的。要做到这一点,吉利需要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改变在李书福的讲话中就可以感受得到:“吉利的对手是丰田、本田、通用、大众、福特和现代。”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依托并独特使用要素资源,形成远远超越于竞争对手的,使对手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基于资源的有限性,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原则是或统一于技术,或统一于市场,不可兼得。当然,统一于技术不是不做市场;统一于市场也不是不要研发,这里指的是资源配置的战略导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0684.html

更多阅读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如何提升?

     近日,金融学者及金融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困境的问题展开探讨。  会客厅嘉宾:  广东省金融办主任    周高雄  广发银行董事长    董建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  陆军  广

企业管理流程图 电力企业的管理流程如何界定?

——张国祥老师答网友问晚上,助理转给我这样一条网友留言:张老师:您好!我是电力系统的一名普通员工,现正从事企业标准化相关工作。您可能了解现在从国网公司开始都在做标准化。我们现在有一种提法,流程又分为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业务流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1)

  自“十二五”开始,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后工业化时代的许多新特征,着眼于新需求、新供给、新增长、新配置、新思维、新改革,围绕“低碳经济”、“零能源建筑”、“消费主导”,探索产业升级与企

企业上市如何选择券商 企业的重心该如何选择?

推陈出新VS做大做细:企业的重心该如何选择? A企业是一家传统的消费品公司,一直以来,在东北市场稳居前三名。去年前任老总退休,新任总经理提出销量第一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有两条可供选择:1、在高中低端三条线推出新的产品,进行重新规划;2

声明:《企业转型:大船如何掉头?》为网友阳光刺破心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