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理学的50大奥秘》 前言



     赞 誉

 真知来之不易,这本应运而生的卓越著作启示我们,粉碎谬误同样不轻松。本书在以上两方面都有所建树:本书揭穿了处于伪科学边缘的一些常见信念,用科学方法驳斥了那些看似正确的神话。本书解释了人们为何容易被这些错误信念所迷惑,作者用一些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作论据,这些研究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真相是什么。随着本书的出版,这50个神话可能不会消失,但是本书的读者会享受这一点──能够把其他更多的神话看清楚。

 托马斯·基洛维奇(Thomas Gilovich)

 康奈尔大学

 前言 《心理学的50大奥秘》 前言
 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宝典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单篇的论文中,这些似是而非和大众化的(靠不住的)心理学神话曾被曝光过,但对它们整体上予以批判并结集出版尚属首次。作者所选取的这些神话的的确确是广泛流传的──正是心理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的。这些批判言之凿凿、文笔优美,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可信赖的资料来源。我敢肯定在半年内,本书就会翻得卷了边儿。

 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

 代表作:《如何正确地认识心理学,智力测验遗漏了什么》

 不管对于普通读者还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都是一本急需的破除神话的力作。这本经典著作提醒我们,将科学应用到日常心理学不仅意义非凡,而且乐趣无穷。

 卡罗尔·塔夫瑞斯(Carol Tavris)

 《犯错(错不在我)》的联合作者

 “因为我只用了大脑的10%,所以我可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弹奏莫扎特音乐;早期创伤记忆只有在催眠状态才能被唤起。”如果你相信上述任何一种表述,你需要阅读此书。如果本书破除神话的启示导致你压抑了对其内容的理解的话,请读两遍。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

 无神论杂志Magazine出版人

 《科学美国人》月度专栏作家

 《为何人们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作者

 心理学主要是常识,对吗?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为你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此书颇有成效地破除了50个大众心理学神话,附带还让另外250个神话不攻自破。本书亮点多多,对于科学如何促进和支持批判性思维,还提供了让人叹服的例证。对于教师、学生、作家和任何想要更聪明地思考的人来说,这本经典到家的著作将提供价值丰厚的资源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戴维·迈尔斯(David G.Myers)

 希望大学

 《直觉:它的力量和风险》(Intuition:Its Powers and Perils)作者

 我发现每章都是精彩绝伦的,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本书真是妙不可言。对于每个神话形成的历史,都体现了批判和平衡讨论相结合的特点,此项成就弥足珍贵。斯科特·利林菲尔德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久负盛名,而在本书中他和他的合作者们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使得本书能让所有人读懂。

 戴普·洛(Dap Louw)

 自由州大学

 科学一定来自神话及对神话的批判

 ──卡尔·波普尔爵士(Sir Kart Popper,1957)

译者序

 德国大儒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经说过,运用科学方法所提供的确实性并不足以保证真实,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精神科学。他还说,凡是方法工具做不到的,必然能够通过提问和研究的方式达到,而且可以确保真实。本书正是秉承这样一种原则的著作,作者们既用科学方法检视与心理学经典概念相关的神话,又用大量的提问、讨论和思辨来确保心理学相关命题的真实性。本书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脑和知觉、发展和老化、记忆和意识、智力和学习、情绪和动机、人际关系和人格、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常态心理、变态心理和法律心理,等等。作者的叙述是从某个常见的心理学神话出发,例如“莫扎特效应”或“字如其人”,然后探讨该神话的起源、错误之处,进而通过科学证据来破除神话、建立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结论。放眼望去,即使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其中大部分“神话”都已经信以为真,更何况其他一般民众。况且社会上有很多靠心理学吃饭的人,走的是“忽悠”的旁门左道,让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蒙在鼓里。所以,本书的翻译和阅读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反伪科学”和“打假”非常必要。

 书中所用到的分析心理学神话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让人尤为称道。50个神话都是这些思维方法的不断升级运用。科学思维、科学创新与批判性思考是分不开的,对任何既定的说法都应该保持一定限度的怀疑,无论这种说法是出自弗洛伊德、皮亚杰之口,还是来自国际刊物Nature、Science上面的经典研究。任何人对于心理学的学习,应该不只是记住一大堆概念和原理、通过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获得一双用以鉴别各种理论和观点、审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火眼金睛”,并从中发现种种研究的“缝隙”,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之更严谨,实现知识和真理的增值。也正因为此,我们强烈推荐此书作为“创造力提升训练”和“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参考书目。

 翻译此书,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基于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在西方的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了何其重要的角色,对西方社会的人民生活起到了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读全书,我们会发现,在形成心理学神话的过程中,媒体和商人起的作用最大,而在破除神话和“打假”的过程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追踪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元分析研究,等等,这是各种心理学说法的“试金石”和“打假”的制胜武器。这些针脚细密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真是“羡慕嫉妒恨”。查阅其参考文献,几乎看不到任何中国心理学家的工作,这不禁让我们警醒,我们在中国搞心理学,千万不能搞到最后,沦落到在国际心理学界“多你不多,少你不少”的境地。在美国这样一个心理科学如此发达的国家都需要“打假”,反观中国的现实,一些人打着“开发右脑”、“莫扎特音乐神奇疗效”和“笔迹心灵解码学”等伪科学的旗子到处行骗,我们的心理学家们对此却不闻不问。随着心理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日益壮大和民众对心理学知识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心理学领域的“打假”工作显得越发紧迫。本书的翻译,可以看成是中国心理学领域“打假”的序幕。

 能够有机会翻译此书,首先要感谢华章公司的策划编辑,是2010年年底在北大心理学系的一次邂逅才促成了此书的翻译。同时要特别感谢华章公司的赵艳君编辑,她一直很有耐心地督促和协助我们完成翻译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有宝贵价值的建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100755)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翻译此书,我们当成是一件学术研究的工作,也启发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因而,阅读此书有助于学术创造力和心理学“智商”的提升。

 本书的翻译,自清华大学一路往西延续到陕西师范大学。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各路豪杰合作完成了翻译工作。其中,我承担了扉页、作者简介、目录、序言和引言、神话1~14,以及神话24等部分的翻译工作,神话15~18和神话27~30由心理学院付乔翻译,贾小娟翻译了神话19~22,神话23、25及26由心理学院赵倩翻译,神话31~42由心理学院王雨晴翻译,外国语学院的祁喜鸿完成了神话43~50及后记的翻译工作。最后,我校阅了全书的译文。感谢各位译者为翻译所做的贡献。

 我们由衷地期待,有朝一日中国心理学家也能面对本国的心理学传统写出这样的著作来。

 衣新发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2年3月

作者简介

 斯科特O.利林菲尔德(Scott O.Lilienfeld)

 他是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撰写了200多篇期刊论文和著作。他于1998年获得由美国心理学会第12分会(临床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戴维·沙科(David Shakow)临床心理学职业早期杰出贡献奖。他曾任临床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心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现任《心理健康实践科学评论》(Scientific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ve)主编。利林菲尔德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障碍、精神病学分类和诊断、心理健康中的伪科学和心理学教育。

 史蒂文·杰伊·林恩(Steven Jay Lynn)

 他是位于宾翰顿的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心理学教授、心理诊所主任。林恩博士担任11个期刊的编委,有270篇学术作品,其中包括16本书。他曾任美国心理学会催眠分会的主席,因为其学术成就和创造性的活动,曾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奖。他是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学会高级会员,其研究得到美国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资助。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催眠、记忆、幻觉和精神分裂。

 约翰·鲁希欧(John Ruscio)

 新泽西学院(College of New Jersey)心理学副教授。他的学术兴趣包括心理学研究的量化方法,在心理科学边缘地带区分伪科学概念的特点。他已经发表了50多篇论文、著作章节和著作,包括《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将理智和胡说相分离》(Critical Thinking in Psychology:Separating Sense from Nonsense)。他是《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和《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的编委会成员,是《心理健康实践的科学评论》(Scientific Rewiew of Mental Health Practice)副主编。

 巴里L.拜尔斯坦(Barry L.Beyerstein)

 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怀疑论协会(British Columbia Skeptics Society)主席。他是《写东西》(The Write Stuff)联合主编,是《非传统医学的科学评论》(Scientific Review of Alternative Medicine)副主编,是许多刊登于《怀疑论问询报》(Skeptical Inquirer)和其他专业期刊论文的联合作者。拜尔斯坦博士是药物政策基金顾问委员会(Advisory Board of the Drug Policy Foundation,位于华盛顿特区)委员,也是加拿大药物政策基金会(Canadian Foundation for Drug Policy,位于安大略省渥太华)创始会员。

前 言

 心理学无处不在。年老和年轻,遗忘和记忆,睡眠和做梦,爱与恨,幸福和悲伤,心理疾病与精神治疗──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经常是好坏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事实上,每天扑面而来的新闻、电视节目和电影及互联网络都广泛涉及心理学的主题──包括大脑功能、通灵、离身经验、恢复的记忆、测谎仪的测试、浪漫关系、家庭教育、儿童性虐待、心理障碍、犯罪和心理治疗等。甚至只是到隔壁的书店随便转上一圈,就会发现一大堆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经常是成百上千本,这些书内容涉及自助、关系建立、康复和成瘾等,书的作者们能够给我们不平坦的人生之路慷慨地提供发展建议。当然,那些想免费获取更多心理学建议的人们,在互联网上也能找到源源不断的信息。大众心理学相关领域以数不尽的方式塑造着21世纪初的世界图景。

 然而我们信以为真的大量心理学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说法的数量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尽管很容易就能在书店中或者是触手可及的互联网上发现大量大众心理学资料的踪影,但其中充斥着神话和误解。的确,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当中,心理学错误信息的流传程度并不亚于其正确信息。不幸的是,在大众心理学领域,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区分事实与谬误的好书少之又少。正因为这样,我们经常身陷令人困惑的心理指导建议中,这些建议混合了事实、半真半假的陈述以及彻头彻尾的谬论,它们通常是由大量仁慈的心理自助高手、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广播中自诩为心理健康专家的人给出的。如果没有一位可资信赖的导游带领我们将心理学的神话同真相分开,我们就可能会有在谬论的密林中迷路的危险。

 大众心理学中许多根深蒂固的神话,不仅能使我们错误理解人的本质,而且还能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不明智的决策。有一种说法指出,人们往往会压抑痛苦经验的记忆(见神话13),那些错误地相信这一陈述的人可能要花费许多时间去追忆那些根本就没发生过的童年创伤事件。那些相信幸福主要由我们的外在条件决定的人(神话24),可能会过于追求外在事物,而不关心内在的心理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长久幸福。我们中有些人错误地相信,在浪漫关系中“互补”才能产生相互吸引(神话27),这些人可能会花好几年时间去寻找与自己个性和价值观有较大差异的另一半,到头来却发现,这样的“般配”是很少有好结果的。神话影响巨大。

 正如科学教育家戴维·哈默(David Hammer)所说,科学领域的谬误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稳定、对世界持有强烈的信念;第二,与证据确凿的研究结果相矛盾;第三,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第四,需要纠正后以获知正确的认知。最后一点对于我们撰写本书的目的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心理学谬误的顽固信念会阻碍学生理解人类的本质,因而,破除神话应该是心理学教育的必要环节。

 有许多辞典定义“神话”一词,最符合我们目的的定义源自《美国传统辞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2000),指的是“广为流传(但是错误的)的,与人物、风俗或偶然事件相关的信念或故事”,或“虚构的或半真半假的陈述,特别是这些陈述构成了理念的一部分”。我们呈现在本书中的大部分神话是广泛流传的信念,但这些信念与心理学的研究很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其他一些神话则包含了一些正确的、符合事实的陈述,但存在夸大其词或曲解事实的成分。不管怎样,我们写在本书里面的大部分神话看起来都是引人注目的,因为这些神话在老百姓那里有很大的市场,很多人觉得它们貌似是对的。例如,那个“大部分人只用了10%的大脑能量”的错误信念(神话1),与“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我们智能潜力”的信念相吻合;那个“低自尊是阻碍成功的主要原因”的错误信念(神话33)与“只要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信念相匹配。

 不难理解的是,人们借助许多心理学的神话试图去了解我们的世界。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克劳斯·曼哈特(Klaus Manhart)所观察到的,纵观整个历史,在人们试图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时,神话起了关键作用。的确,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大部分神话,例如梦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神话20),其实对梦的探索只是人们想了解反复出现的神秘事物的表现,这才是夜晚心理活动的真正意义。

 本书是第一本致力于调查当代大众心理学全景的图书,会将常见的心理学错误看法放在科学证据的显微镜下。通过这种办法,我们希望驱散普遍流行的错误信念,用正确的知识武装读者,使得他们能够在现实世界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的叙述方式是通俗的、好玩儿的和谦恭的。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我们的书适合初学者和外行人,读本书无需心理学专业知识。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专业化的技术术语降到最少,这样,本书就可以让专家和非专家都能看懂。

 在引言中,我们审视了大众心理学的宽广世界,描述了心理学神话带来的危害,以及这些神话的10个主要来源。在书的主体部分,我们考察了50个广为流传的大众心理学神话。对于每个神话,我们都讨论了它在大众中的流行程度、大众心理学中的典型案例、最初起源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尽管我们的主要目的是破除神话,但是我们已经超越了仅仅揭开神话的层面。对于每个神话,我们也介绍了相关主题已得到充分证实的知识,因而,通过学习真实的心理学知识,读者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50个神话中一些部分还伴以简短的“破除神话:近距离观察”栏目,让我们近距离地考察相关联的神话。每个章节都包括一套有待探索的其他神话(共250个)及其文献来源,读者可以去进一步探讨这些神话。心理学教师可能会发现,这些相关联的神话题目可以很方便地以报告或学期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作为作业。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心理学真相与心理学神话相比更能让人入迷,本书在后记中列举了戴维·莱特曼(David Letterman)风格的精彩心理学“十大发现”,尽管这看起来又像在制造神话,但是这些发现都是铁定的事实。

 本书特别适合以下几类读者:学习心理学导论及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生,以及教这些课程的教师。他们会发现本书特别有趣,修这类课的同学们是带着对心理学相关主题的错误信念进入课堂的,正视这些信念是接受正确知识的基础。本书涉及传统普通心理学课程的11个分支,例如大脑功能和知觉、记忆、学习和智力、情绪和动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等,所以,本书可以作为独立教科书或入门课程的附属教科书。教师可以和标准版的心理学导论配套使用,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在相关章节布置一些神话作为研究题目。

 业余想多学点儿心理学的人会发现,本书是价值不菲、引人入胜的资源,也是心理学知识的一次令人愉快的汇集。实践取向的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例如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心理学教师及研究人员、主修心理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应该体会到本书内容令人兴趣盎然,更不用说有大量颇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最后,我们相信,本书可以推荐给所有的记者、作家、教师和其他从事与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各界人士。在书中我们负责任地警告读者,谨防被各种大众心理学的神话所诱导。

 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像我们享受撰写本书那样喜欢阅读本书。我们欢迎您提出反馈意见,也欢迎您提出更多值得在未来版本中讨论的其他神话。

 让我们开始破除神话之旅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2130.html

更多阅读

《我的美女大老板》感悟 华润集团背后的大老板

昨天和我们家的婷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我的美女大老板》,看之前我们家婷就说这个看了会有很多感触,刚开始笨笨还不相信呢,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看完之后感触颇深,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浪漫故事,电影就是电影,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绘的

声明:《前言 《心理学的50大奥秘》 前言》为网友青春如此潇洒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