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从文革悲剧论企业文化导向



1966年开始到1976年十年间,中国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文革运动,给后来的中国人以无穷的启示。虽然中央早已对文革予以定论,但还是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有些人甚至非常怀念和向往那段日子。对这些人来说,文革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个充满理想、火热、奔放、激扬的日子。人们不记得那时的物质贫乏,生产停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念指导下,斗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闪念,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打倒走资派,清除封资修。大搞个人崇拜,破除四旧,打砸抢烧,消灭一切不符合红色文化的糟粕。先是批海瑞罢官,再就是批林批孔批水浒,兴法批儒。打击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斗倒老干部,组织红卫兵。踢开党委,造反夺权,文攻武卫,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在文革期间,刘少奇邓小平等一批务实派遭到打击,林彪江青等一伙政治投机分子猖狂得势。在群众当中,人人攀比谁更左,谁更革命,谁更忠于毛主席,谁的口号喊得更响亮。真正忙于生产事业的人,反而显得落后反动。古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文革时期则是:“工农兵遇到秀才,有理也说不出来”。那时社会舆论被一小撮极左的笔杆子把握,工农兵基本没有话语权。群众之中也有一些投机钻营分子,极力投靠造反派,拼命表现自己很革命,借此打击异己谋取私利。

  这场文革运动,用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看,其理念,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制度,形象,宣贯,落地等各方面都完整齐备,效果显著,按照现行的企业文化理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但是,这场理念导引下的文革,完全背离了中国实际,给中国带来非常严重的灾难。这种以理念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无关乎理念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在于其脱离实际之本质。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与错误,不在于企业文化本身,不在于理念,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等概念是否正确合适,而是取决于其导向。凡是以理念为导向的,就是错误的荒谬的。凡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就是正确的合理的。

  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各种怪象,正是这种理念导向的结果。一批所谓的专家大师,从企业本来活生生的实践中,“提炼”出所谓的理念。或者干脆从外面移植嫁接,或者自作聪明独发奇想,自创一套先进的理念给企业。然后依据这个理念,编制出一套企业文化体系,编写《企业文化手册》,然后就是宣贯、执行、落地、深植。这种做法,与文革运动如出一辙。今天这种“洋文革”,则是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名义进行的。一些企业老板自己主观臆想出企业理念,然后要求用这个理念来统一员工思想,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文化、“灌输”文化。这种脱离实际的企业文化,自然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导致企业员工普遍抵制和反对。然而今天很多企业还在乐此不疲,继续演绎着这种错误导向的企业文化。一些大型企业里,养着一批舞文弄墨的秀才,专门负责“提炼”企业文化,然后照本宣科要求员工执行。因此,所谓“提炼”的说法可以休矣。这是搞学问的学究专家做的事,不是企业应该奉行的行事原则。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从文革悲剧论企业文化导向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领导,应该把企业经营放在第一位。围绕企业经营实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就是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一切以企业经营实际为根本。要把企业文化,当成一种活的机制来建设。将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最具体,最细微的问题,转化成本阶段企业文化的主题。只要抓住这个主题,运用企业文化机制,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也包含理念,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概念,但与前面那种理念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因为这些概念,完全产生于自己的实践,产生于企业活生生的实际,因此完全符合企业经营需要,能够为员工了一接受和执行,只会对企业产生有益作用。以自己自然形成的体系为根本,同时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绝对要比生硬的照搬移植要好得多。

  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把企业文化当成活的机制来建设,就可以永葆企业生机活力,能够随时随地应对变化。那种以理念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实际,以后更是越走越远,而且不能面对现实灵活应变,因为它们已经成为僵化的教条。这就是两种导向所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前者是固本培元,根深叶茂,后者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把企业文化的形式,当成企业文化本身,这就是当前企业文化一切谬误的根源。

  为什么有很多人热衷于这种“洋文革”式的企业文化?其中原因是很多的,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如同文革期间那些投机钻营分子一样,企业也有很多投机钻营分子。这种人不善于企业正常业务,也没有什么专业业务特长。在企业务实的环境下,这些人很难受到重视,得到提拔,获得势利,谋求高官厚禄。只有这种洋文革运动,可以让这些人乘机作乱,浑水摸鱼。http://china.aihuau.com/他们也和文革中那些极左派一样,热衷运动,呼喊口号,标榜自己,表示忠心,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只有在这种畸形的环境下,他们的个人野心才能得到满足。他们把企业文化,当成自己谋求私利的工具。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下,必然是君子受难,小人得势。这是推动企业文化走向形式主义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专家大师,咨询公司,他们之所以热衷于这种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是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操作简便,轻车熟路,事半功倍,立竿见影。加上很多国企自身动机就不纯,要的就是这种门面装修效果。因此正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于是这些人就投企业所好,乐得个大家满意,皆大欢喜。这是推动企业文化走向形式主义的外部动力。在这两种动力推动下,企业文化几十年来的荒谬也就再所难免了。形式主义不仅成为主流,也成为当今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出于心照不宣的原因,谁也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像皇帝的新衣故事里一样,没有人愿意犯傻说出真相。

  这种错误导向指引下的企业文化,只能给企业带来灾难,给国家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灾难。迟早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其中的谬误,认识到当今企业文化理论的荒谬,认识到现实企业文化实践的荒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而企业文化建设本身,也需要正确的导向。以企业经营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努力实现三个有利于:即1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2 有利于赢得市场竞争。3 有利于保持生机活力。这就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不知道当今中国,还有几位头脑清醒,求真务实的企业家,企业文化理论家,实践家,能够看清这一点。希望这一天不要太久,不要像文革那样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那样中国企业界就真的太悲哀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2682.html

更多阅读

易经与中国文化演讲稿 --郭顺红 郭顺红

易经与中国文化(演讲稿)郭顺红2010年10月29日在本单位参加了一场《易经与中国文化》的演讲,下面是讲稿内容,愿与大家分享。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

中国文化之梅兰竹菊 虚竹与梅兰竹菊

中国文化之梅兰竹菊 关于梅兰竹菊的一般的感受,首先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或者说是文人的偏爱,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四季,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表现了他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

中国文化下的关系营销 蒙古和中国的文化关系

“中国式”的关系营销产生与存在的基础或环境与西方不同;在西方,是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从营销过程中创造竞争优势来争取客户在我国,竞争优势不仅能从企业内部得到,也能从与各方面合作关系上得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营销的利与弊我国则更多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目录1-11辑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目录第一辑袁行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黄永年:宇文泰所以建立八柱国制的一种推测郁贤皓:从《令狐梅墓志》看李德裕及晚唐党争程郁缀:王昌龄边塞之行辨析吴在庆:李群玉生平二三事考实李修生:杨奂年谱李真瑜:吴江沈氏文

声明:《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从文革悲剧论企业文化导向》为网友灬灬时光凉透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