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决断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二章 古武士的决断 哈佛大学里的日本



     那么,池田成彬为什么会成为池田成彬?他身居三井财阀金字塔的顶端,却锐意改革,敢于突破固有观念,敢于和保守势力作斗争,甚至敢于和军部等极端势力作殊死斗争,不避暗杀,不怕滑落到官职的低谷,是什么塑造了他强悍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呢?

其实,他是日本商业界的革新者,就像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那些敢于打破封建藩篱的志士一样。池田成彬坚信一家企业若想长久兴盛,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制度,同时回馈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不是它的对立面。

池田成彬的思想是在哈佛大学形成的。在进入哈佛之前,他是庆应义塾的大学生。这所大学是日本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一手打造,以“思想自由”为学校宗旨,传播西方文化,继承传统智慧。

池田成彬学习成绩很好,被哈佛大学看中,邀请他作为交换生到美国潜心修业。池田成彬大喜过望,最让他欣喜的是,去美国游荡完全不用承担费用,都由哈佛埋单。

雄心勃勃的池田成彬奔赴大海的那一边,兴冲冲地奔到哈佛大学报到,可是得到的问题是:“老兄,交学费吧!”

池田成彬根本没带多少钱来,他质问美国同仁:“我有奖学金,哈佛说的!”

美国人查了查资料问他,你之前来没来过美国?池田成彬摇了摇头。美国人沉默了,他告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按照哈佛大学的规定,如果是第一次来美国的外国人,是不能提供奖学金的,所以,你若想入学,还得自己想辙。

池田成彬如坠谷底,内心冰冷。他根本没钱交学费,甚至都没钱回日本。

哈佛大学非常人性化,他们了解了池田成彬优异的成绩和才华之后,决定拉他一把。鉴于规定,哈佛告诉池田成彬,大学里面有一笔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学生。本来这笔基金专门为美国人服务,可是哈佛大学决定破例一把,让池田成彬先解决燃眉之急。

但是,池田成彬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很有骨气:“老子如果因为成绩好,拿到奖学金,那是我的荣耀,但是要是因为家里穷拿救济,太给日本人丢脸了,绝对不能接受。”

骨气是可贵的,但现实也很残酷,马上开学了,池田成彬还没钱交学费。最后关头,他决定要挟一下自己的母校。

他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当初是你说有奖学金,结果没有,现在我一个人流落他乡,不仅没学上,还没饭吃。如果让美国人嘲笑了,咱们学校情何以堪?反正你得给我想办法,要不然你就会看见一个优秀的日本人在美国要饭了。”

校长收到信之后大惊,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在美国丢人。于是,庆应义塾马上召开大会讨论如何处理此事。

结论是:“还是让他要饭吧!”

学校的董事们不同意给他钱,原因是没有先例。

池田成彬得知自己的母校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之后,大发雷霆。他马上又写了好几封信要求学校借钱给他,但庆应义塾根本都不回复。

池田成彬心如死灰,他开始在美国街头游荡,准备物色一个适合要饭的地方长期蜗居下去了。这时候,池田成彬的父亲知道自己要给乞丐当爹了,大惊失色,但是老爹也没钱。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池田成彬的父亲跑到庆应义塾去闹事,跟他们要孩子。校长无奈,最后双方商量,得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方案:学校借钱给池田成彬,但是要用他父亲的家产作抵押。

池田成彬拿到钱之后非常愤怒,他给父亲写信说:“我毕业之后一定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还钱给学校。还有,我买了一份人寿保险,我要是死了,父亲您就用保险金还给学校吧!”

说这件事情的意思是,池田成彬具有坚忍的性格,为了目的不屈不挠,敢于挑战权威,性格高傲,不轻易接受施舍。

回到日本之后,池田成彬的唯一理想,就是赚钱还给庆应义塾。他的才华和经历受到三井银行行长中上川彦次郎的赏识,于是,这家大财阀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池田成彬在三井银行表现优秀,很快获得中上川彦次郎的赞赏,赞赏的实际行动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他的女儿压根儿不知道池田成彬是谁,她困惑万分地问老爸:“我丈夫的性格是啥样?”中上川彦次郎微笑着说:“那是个非常非常顽固的家伙!”

日本商界都知道,中上川彦次郎是有名的顽固达人,他决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可是,三井银行的人一致认为,池田成彬决定的事,就是中上川彦次郎带着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当了行长的女婿之后,池田成彬的职业发展一路畅通。很快,他成为三井银行的掌门人,开始塑造他心目中财阀该有的形象。

反正池田成彬这人最大的性格就是进取、不服输,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坚决死磕到底。日本商界送他个“古武士”的美誉,就是为了称赞他誓死捍卫初衷的精神。

今天,三井财团的官方资料里是这样评价池田成彬的:“当他自己的利益和三井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以三井的利益为先;而当三井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总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再后来,“二战”之后,池田成彬重新整合被打散的三井财团,以另外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继续在全球敛财。他因为自己出色的管理才能被写进了三井家族的领导谱系之中。

和三井一样,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三菱财团也开始改变经营策略,逐渐转变为一家社会企业。这个过程是由三菱社长岩崎小弥太来完成的。

三菱财团曾经仿照三井物产,建立了三菱商事,这家公司具备综合商社的职能,在世界各地寻找获取信息、寻找商机,并且作为三菱财团的代言人参股到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企业。

但是,三菱商事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都遭遇了三井物产的冲击,生意每况愈下。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日本金融收缩,三菱赖以生存的海运业受到重创,业务量一路下滑,几近崩溃的边缘。海运被打击之后,三菱旗下的“三菱矿业”和“三菱制铁”的利润报表也纷纷亮出红灯,整个财团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岩崎小弥太坐不住了。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坚信经营企业是一件伟大的、造福社会的行为,而陷入困窘之地后,他不再守望理想,而是选择了用最残酷的方式让企业走上正轨。

第一, 裁员,整个三菱财团有1,000多人黯然离场。

第二, 撤换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来管理三菱业务。

第三, 改变岩崎家族统率企业的传统,将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三菱合资公司”改组为股份制公司“三菱社”。其目的就是缓解社会对三菱的压力,利用公众入股洗刷掉资本肮脏的另一面。这项措施跟三井异曲同工。

从企业管理来看,三井和三菱的股份制改革是一种康采恩模式,比如三井在物产和银行之上设立了三井合名公司,其目的就是四处控股,掌握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三井、三菱这样的大财团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通过自身改革,渡过了危机。不过横切日本企业版图,我们则会看到,很多中型财阀没能顺利度过金融浪潮,在浩渺的汪洋中黯然沉没。这对剽悍的四大财阀来说,又是个极好的机会。

在整个1930年,通过这种方式,三井和三菱的版图不断扩大,从保险金融、缫丝铁矿,一直到蜡烛、鸡蛋、蛋糕,它们无不涉及,无不生产销售。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三井直接控股的公司加上各种关联公司,总共有1,100多家,而三菱的这个数字则是1,400多家。

我们再来解剖一下三井、三菱的公司治理模式。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财阀结构,控股公司置于顶端,中间是直系和旁系公司,最下边则是难以计数的孙子公司。

庞大的商业版图让三井、三菱成为诸多行业的垄断者,比如,日本生丝的1/4是由三井物产出口的;煤炭的1/3是三井物产销售的;羊毛进口的1/4是三井物产完成的。

 生死决断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二章 古武士的决断 哈佛大学里的日本
总的来说,三井和三菱的改革具有革命意义。在此之前,在日本商业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事业跟官府勾结在一起,商业依赖于家族管理,靠亲属关系,或者不是亲属变成亲属(入赘、联姻)的关系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忠诚的纽带。

这样看来,日本的商业轨迹跟中国似乎有雷同的地方,跟政府的协作关系都有国家资本主义的嫌疑,晋商、徽商等等无一不是与政府勾结赚取利润的产物。

但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回望中国历史典籍你会发现,那些由士大夫阶层书写的历史中,很少提及商人阶层。其实,早在汉朝时期,中国的商人就已经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在之后的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商人阶层很少争取到合理的社会地位,他们大都从属于官府,接受官员的控制,被官吏们榨取。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这个世界上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应该是北宋,比欧洲早了三四百年。他的理论依据是,北宋时期的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并且有组织地进行茶叶种植、销售活动。

日本看起来和中国类似,实则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商业力量足以和政府相抗衡。长期分裂的状况,让日本没有出现中国那样的大一统政权,即使是统一了日本的丰臣秀吉和他之后的德川家康也没有足够力量让日本成为统一的市场。政府和商人之间更像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比如德川幕府没有自己的财政部门,只能把钱交给三井财团来管理。

在幕府末期,财阀力量更是越加强大,维新派甚至需要依赖它们的支持才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刚刚建立的明治朝廷,无论是军队(特别是海军)的建立,还是货币的发行,再到北海道地区的大开发,无一不是依靠几大财阀的支持而实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270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生死决断 《日本商业四百年2》 第二章 古武士的决断 哈佛大学里的日本》为网友北海以南春未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