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5)



     1.预算管理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最早将预算作为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的是美国,首先被应用在广告费分配上。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该法案通过后,实施效果良好,它使预算管理的职能被人们所了解,一些私营企业均采用预算,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管理被提升到了一种社会性的必然地位。随后,预算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的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与采用,先后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管理。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预算管理理论进行研究。1922年麦西金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将预算管理理论及方法从控制的角度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预算的职能是调节企业各部门活动,使它们全部纳入一个正常的程序。《预算控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开始形成。这一阶段预算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控制预算观+严格预算强调”。这种模式适用于20世纪初到50年代稳定的市场和相对简单的企业生产,能够适应当时内外环境的需要,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组织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上的大发展。

20世纪30~70年代,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建立起了许多量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帮助管理层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如盈亏平衡点分析法、弹性预算法、变动成本计算法、用于决策的差额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这些方法的产生促进了预算的发展与完替。到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和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组织行为学。预算管理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组织行为理论,一些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也就是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使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和关键岗位的员工都参与预算的编制,形成了参与型的预算管理,从而使编制的预算更加接近实际,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增强了其行动和决策与企业目标的和谐性。20世纪70年代,零基预算法在西方国家兴起,它的产生使预算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1970 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德彼得·派尔首先成功地将零基预算法应用于公司费用预算的编制;1971年,该公司所有部门的预算都采用了零基预算编制法,并取得了成功。此阶段预算管理的特点概括为“参与预算观+严格预算强调”。预算的制定允许员工参与,缓和了员工的心理压力,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得到部分调节,企业的生产能力又有所发展。同时,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性不大,会计信息系统还能够继续支持企业内部编制预算的需要,严格预算强调的分配方式仍然没有变。但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和预算编制难度越来越大,严格预算强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所认识。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哈佛大学的罗伯特S. 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教授和戴维P. 诺顿(David P. Norton)创造了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并在保持原有预算基础上,通过平衡计分卡将预算、战略与非财务指标连接起来,使预算适应新的环境,形成卡普兰预算模式。预算和战略相连接,为发挥预算在集团公司中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新途径。而后,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和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创造了作业成本制度(ABC),其内容相当丰富,在作业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简化为“Turney二维模型”。其纵轴是成本分配方法,即按资源动因将耗费的资源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服务或客户;其横轴是如何优化被分配的成本,即通过优化流程来优化作业,通过优化作业来优化成本。这些方法的使用使企业预算管理更加趋于成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步入信息化的时代,通信的发达和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实施者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使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预测、预算目标特别是中长期预算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科学的资料依据,增强了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后,企业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把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使企业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计划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预算管理。20世纪90年代之后,企业内部计划因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各领域专业化程度加深越来越难编制,此时的预算管理是在尊重员工独立自主性的基础上,以一种“合作”的观念来编制预算。此阶段预算管理的特点概括为“合作预算观+灵活的业绩评价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算管理中的业绩评价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总的方向是朝着灵活的业绩评价方式转变,如标杆式(内部标杆或外部标杆)业绩评价、主观式业绩评价、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另一方面,员工的人生境界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具有“文化人”特征的员工,往往不再追求单纯的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用,而更看重预算执行前个人意见的表达、执行中追求卓越的经历和执行后工作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这也决定了只有采用合作的方式才能尊重员工和留给他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以上是预算管理在现代西方工商企业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对现代工商企业的成熟与发展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预算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定额管理的管理模式。定额管理指的是利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种管理方法。定额管理是实行计划管理和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础。实行定额管理,对于节约使用原材料、合理组织劳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开始推广班组核算管理,以班组为单位,作为业绩考评的责任中心。班组核算制的建立是20世纪50年代会计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及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市场预测、目标管理等18种企业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对强化企业管理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的管理会计在我国被广泛采用,推动了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部分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如山东华乐集团探索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新兴铸管公司建立了在企业内部推行企业预算管理机制,上海化谊公司、浙江交联电缆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也对企业预算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其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预算管理因此不断引起重视,甚至被提到企业经营机制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加以认识。2000年9月28日,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要求“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保证偿还到期银行贷款。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限额以上资金支出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随后,在2001年和2002年,财政部分别发布了《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企业应实行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在内的预算管理。这些都表明,预算管理作为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制度建设”的基本方略已经受到政府的关注,同时也标志着预算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已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可,并已进入规范和实施阶段。

在运用管理软件实现预算管理的研究上,孙彦永(2002)总结了预算管理软件开发的一些特点。张瑞君、柯木兰、殷建红等(2001)以苏州新苏纶纺织有限公司为具体案例,分析了企业预算模式的基本思想,并提出了如何将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与管理软件相结合实现预算的解决方案。陈晓红、徐兵、朱霞(2000)以一个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预算管理为例,提出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功能说明。王成鹏、席宁(2002)从系统维护、预算编制、成本控制、预算分析和跨账套管理五个功能模块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董玉坤、于瑞华、王炜(2001)研究了利用微软Excel的强大链接功能生成可自动更新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121.html

更多阅读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7)

     预算管理诊断是一项专项诊断,是针对企业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等活动,利用会计、统计、经营管理等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现状,揭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帮助指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1)

     企业管理诊断作为现代企业提高内部运营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保证预算趋于有效控制。预算管理诊断更集中于预算执行与预算效果的诊断,侧重于在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0)

     预算的有效性是预算前馈控制、预算过程控制以及预算反馈控制的有机整合。本书第1章谈到,要构建以预算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控制体系,预算的前馈控制必须首先梳理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将那些设置重叠、职能交叉的部门重新组合变更,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9)

     随着企业管理的水平及信息化手段的快速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被现代企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国外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均实施预算管理。而国内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尚不如国外企业成熟,在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8)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过:“两个资源大致相同的企业,管理良好的所产生的效益是管理不好的10倍”。对于企业,要从预算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还应该学习好的预算管理方法,构建企业自己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

声明:《《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5)》为网友铁轨上的流浪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