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汇报ppt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困境



     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和社会各方面一直关注的问题,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以后,全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其中还包括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措施。我院是一所以水利行业为背景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小城镇或农村,贫困生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尽管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就目前所行成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勤工俭学为辅的多元助学体系来看,这种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的传统贫困生资助模式随着扶困助学的进一步开展,该资助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助学工作的大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绝不仅仅是一个对贫困生的经济保障问题,而是要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经济资助、心理扶持和能力提升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在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中强烈感到贫困生的问题不只是“金钱”可以解决的。

  1.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滞后,资助对象不准确

  在每年的助学工作当中,我们对于学生经济情况的掌握,还仅仅一方面限于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门的一纸证明,另一方面则只能依靠各班级的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判断。在评定执行过程当中,我们对于什么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定为贫困的概念较为模糊,如何评定贫困等级的标准也不统一,仅凭传统经验来主观判断。目前,我们认定的程序也不是很规范,主要以“自我诉说——学生意见——班级意见——辅导员意见——名额限度”为模式,辅导员很少有精力集中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者仅靠辅导员和班委干部学生的观察分析,其本身的主观性会造成许多的漏洞。除此之外,一方面学生对其人均家庭收入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填报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时产生误差,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性不一,为申请者的材料造假提供了机会。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科学确定贫困生,系统规范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准确确定贫困生,将学校有限的资助资金真正“助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要认定贫困生,就一定要明确认定标准,做到认定标准一致,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为确保最重要资助给予最困难的学生,要对贫困生进行分级管理,分成三级:第一级别为A类(特困生),第二级别为B类(比较贫困),第三级别为C类(一般贫困),二要完善认定程序,为了避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辅导员应对认定全程跟踪指导和有效监督。同时为贫困生建立灵活的档案,一部分为贫困生的认定审批表(包括贫困生的基本情况、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受助情况)另一部分是贫困生考核管理表(包括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诚信记录、消费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及考核结果)以便对其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出现贫困生一定终身,长期享受补助的现象发生。要对家庭突发困难的“新”贫困生及时帮助和关心。建立贫困生的追究制度,辅导员通过抽查暗访了解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得资助金的实际用途,对于以弄虚作假方式取得资金或把资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每年要根据家庭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复议调整一次,对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等级进行适当调整,包括提高档次、降低档次、撤档三种情况。

  2.商业性质的国家助学贷款条件苛刻,很难成为助学资金的主要来源

  国家助学贷款的出现,大大缓解了高校助学方面的压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由于目前开展生源地贷款试点面不宽,再加上宣传不够,很多能够在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到学校后才知道有这种的贷款,但是却已经错过这种贷款的时间。而商业性质的贷款本身门槛过高,由于控制风险的原因,银行会制定很严格的审查过程,要确保贷出资金的安全。因此申请贷款的时间较长、程序繁琐。在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发放过程中,银行所依据的评估材料并不是银行直接掌握和了解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其家乡的困难证明材料,对这些材料的可信度,银行自身没有办法进行评估和判断,银行要求学校对学生贷款风险进行担保,由于近年来,贫困生的诚信问题也日益突出,学校和相关部门承担风险大,因此多方面造成贷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

  为此,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使助学贷款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在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改变我国助学贷款由银行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学生自觉还贷、银行和学校承担还贷风险的一贯做法,有利于发挥银行贷款潜力。设置灵活的还款方式和标准、还款计划,还款期限最长为10年,延长还款计划最长为20年或者30年,直到还清为止,建立发达的个人资信系统,对拖欠者实施有效的惩罚,这种系统全国联网,设有逃税和助学贷款两个违约记录,这个记录终身相伴,以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不会向有污点信用的人提供任何金融及信贷支持,对于违约者来说有很强的震摄力。国家税务机关可以以所得税形式回收学生助学贷款,此种回收方式执行力度大,使学生还贷有保证。

  3.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突出,感恩意识淡薄

  在近几年的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贫困生越来越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意识差,贷款到期不还。实际上,有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往往不愿意申请困难补助,反而有些学生贫困程度并不十分严重,却夸大事实,心安理得的享受各方面的资助。特别是,像评定助学金这类无偿资助,只要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认为不要白不要。还有些“贫困生”花钱大手大脚,配置高档电脑、请吃请喝。而少数爱面子的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几年的资助下来,部分学生逐渐产生了“坐、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存在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样扭曲的心理。这种无偿的资金资助,很容易使得受助学生出现这种依赖思想,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认为是整个社会对其个人的补偿,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这种不良情绪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其长期发展相当有害。

  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贫困生自信自立,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古话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贫困生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因此,进一步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多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有利于从重“物质”资助转变为“物质精神”并重,从重“他救”转到重“自救”。从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向鼓励性资助相结合转变。

  4.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方式

  我们要在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的传统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资助渠道。勤工助学应作为高校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自我解困、自我资助,同时还能学到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过程。学校应拿出更多的资金和岗位投入到勤工助学中去,使贫困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去获取报酬,实行自我解救。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使勤工助学与成长成才有效结合起来,在劳务型的助学岗位的基础上,大力开辟知识型、技术型的岗位,利用高职院校特有的行业办学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专业特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到真正的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毕业后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缩短“学校——职场”这一转变过程,尽快实现脱贫脱困。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的来源渠道。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寻找需要临时用工的单位,帮助学生联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矛盾、问题很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形成一个符合目前资助工作实际的制度;其次,细化资助和贫困生标准,使评定者在评定过程中有操作性;再次,要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助格局,使贫困生真正得到资助,同时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龚映彬.推行助学贷款难在哪儿[J]中国高等教育.2001.17

  [2]方雷,张立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思考[J]2009.03

  [3]陆小娅.帮助贫困生心理解困[N]中国青年报.2000.11.01

 高校资助工作汇报ppt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困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364.html

更多阅读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结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

声明:《高校资助工作汇报ppt 浅析高校资助工作困境》为网友最后一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