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带给我的思考 中国特供奶带给我们的思考



国人对洋品牌的热衷和追捧是有历史渊源的,最热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人们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巨大,而国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连产品都无法提供,所以,那时对洋品牌的青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甚至一些国内品牌,在创建之初,也大都倾向于起一个带有洋味的名字,以彰显表明自己的不凡和背景,谋得一些市场份额和利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内奶粉信心不足,“崇洋”心理严重泛滥,“网购”奶粉乱象丛生,甚至出现了中国特供奶这样的市场扭曲现象。

以“纽瑞滋”为代表的专供中国特供奶

近日,一名网友打算网购一批“纽瑞滋”奶粉,却发现该产品在原产地“无迹可寻”,疑似“假洋牌”。有记者调查后发现,“纽瑞滋”奶粉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是一款独具特色的“中国特供奶”。

“纽瑞滋”奶粉并非第一次遭受质疑。2011年9月18日,苏州《新闻夜班车》栏目曾报道“‘纽瑞滋’奶罐上只留了固定信箱、却没有标明生产地址”等事宜,大多数网民在得知消息后非常担忧。

对此,上海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鄢志勇表示,“纽瑞滋”所有产品都是100%新西兰原装进口,没在当地看到是因为该品牌配方主要针对中国宝宝配置,目前只针对中国市场。经证实,“纽瑞滋”奶粉的确是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的,不过只针对中国市场。

鄢志勇表示,纽瑞滋控股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旗下子公司新西兰纽瑞滋公司在新西兰注册,主要负责奶粉配方的研发和品控,上海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则主要负责产品销售。目前“纽瑞滋”旗下婴儿配方奶粉等主食产品均授权给新西兰善腾(Sutton)集团生产,其他辅食产品则授权给新西兰GMP制药集团生产,生产厂家均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产品入境手续齐全,并在官网上有所展示。

  新西兰善腾(Sutton)集团和GMP集团是否真如“纽瑞滋”所说代理其产品呢?善腾集团工作人员回复说,自2010年3月开始,集团确实开始生产“纽瑞滋”旗下婴儿配方奶粉。GMP集团负责亚洲市场的John Lee先生亦对媒体记者表示,GMP本是一家澳洲企业,2001年看中新西兰市场并建立分公司,主要负责保健品的OEM外加工;四、五年前从牛初乳产品开始与“纽瑞滋”合作,目前代理生产“纽瑞滋”旗下众多保健产品。此外,新西兰政府的商标官网上查询显示:Nouriz、GMP和Sutton等的确都在新西兰奥克兰市注册,其中“纽瑞滋”注册地址和奶罐上提供的邮政地址相同。

  “纽瑞滋”产品由工厂负责生产合格后,交由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检测合格方可领取健康证进行出口,并由中国海关核查,检验检疫局检测合格后颁发卫检证书,方会进入销售环节。也就是说,“纽瑞滋”奶粉的确是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的,不过只针对中国市场,其奶罐上的CIQ标志是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检验合格的进口商品给予的凭证。

纽瑞滋掀开了中国特供奶的面纱,其原装进口的事实大家都能明白,但其新西兰顶级品牌一说无异于拿消费者当傻子来忽悠,其做法必然引起人们的不满。后来国人发现,多个洋品牌奶粉实为华人在海外注册加工,专供中国市场,在当地不销售也无知名度。 “纽瑞滋”并非唯一一个“只针对中国市场”的“洋品牌”,此前“纽之健”、“纽利兹”等品牌大多有类似的特征:在新西兰注册时间不长,且公司注册人多为华人,并请当地企业代为加工。虽然最后证实“纽之健”的确是原装进口,但它成立时间短、在当地没有太大名气却宣称为“新西兰顶级品牌” 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仍遭到消费者诟病。      

    明明是华人注册控制、只针对国内市场的“中国特供奶”,却热衷披上“洋马甲”、以“洋品牌”示人;明明原本毫无名气、注册生产时间有限,却动辄宣称为“新西兰顶级品牌”。如此“假洋鬼子”式的“中国特供奶”,无疑具有明显的欺诈嫌疑———至少,这样的营销方式和策略,是远远谈不上诚信和厚道的。但是,面对这种“中国特供奶”泛滥的局面,我们又能怨谁呢?如果只怨炮制“中国特供奶”的“假洋鬼子”,显然并不完全客观公允。一方面,“纽瑞滋”等“中国特供奶”虽然在品牌宣传上显得不够厚道,但笔者调查发现,其“原装进口”的身份仍然还是真实的,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其存在质量问题———在生产和进口环节,都是取得了相关的检验合格手续的。

特供奶的出现,是谁的错?

 “进口洋品牌吃香,国产品牌备受冷落”实乃目前奶粉市场的不争事实。有调查显示,接近七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奶粉。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奶粉单月进口量都在1万吨以上。其中,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共进口2.2万吨,增长32.3%。目前外资品牌占领了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的80%。在这样一种市场行情下,作为逐利的商家,选择“中国特供奶”的方式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心理,显然不值得苛责。

  可是,如果因此便抱怨中国消费者盲目不理性的“崇洋”消费心理,无疑同样也并不公允公正。应该看到,近年来,虽然进口洋奶粉在国内市场上大行其道,但消费者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其实包含了太多不得已的无奈苦衷和委屈。比如,进口洋奶粉不断涨价———今年一年内在价格上便“四级跳”,高端进口配方奶粉价格已高达每桶300甚至400元,数倍于国产奶粉。再如,与国产奶粉一样,进口洋奶粉近来同样频曝各种“质量门”事件。这种背景下,国内消费者依然倾向选择洋奶粉,显然再次表明,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多么积极主动的“最优”选择,而不过是一种被动不得已的“次优”甚至“最不劣”选择。网友怀疑新西兰原装进口“纽瑞滋”(Nouriz)奶粉的身份,其实是发出一种暗示:若是真正的原装进口,我便放心。这是对于洋品牌的一种畸形迷恋,但其背后,也体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部分现状。

  显然,在国内消费者看来,进口洋奶粉虽然并非完美天使,但相比从“大头娃娃奶粉”到“毒牛奶”,一再让人伤心,太过不争气、不堪继续信任的国产奶粉,仍然还是更值得姑且信任、暂时托付的。

  答案无疑很明显,面对假洋品牌的“中国特供奶”泛滥,最该埋怨的不是特供奶的炮制者,更非“不理性”的消费者,而是国内奶粉的生产者、监管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国产奶粉生产者、监管者,能否从这种埋怨中读懂其中的委屈和无奈,并痛定思痛重新救赎国产奶粉的信誉?

在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事件之后,许多消费者纷纷转向洋品牌,只要是洋品牌,价格再高也无所谓,甚至是越高越买,买的其实就是一个放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未必会创造出需求,但需求一定会创造出供给。既然洋品牌的奶粉炙手可热,既然挂块洋牌子就可以获利颇丰,那么,在促使国外大品牌加速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吸引到一些小牌、杂牌甚至是“伪洋品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疯狂主妇”香港扫货抢奶粉,“淘宝大牛”成箱订购致断货的现象开始不断出现。近期蒙牛“致癌门”事件又使进口奶粉抢购冲上了一个新高潮。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场占据60%至65%的份额,在高端奶粉场所占份额甚至已达90%以上。

与其说消费者抢的是奶粉,不如说是在抢安心。但是奶粉涨价、“中国特供奶”、质量参差不齐等事件一致说明:洋奶粉不尽可靠。洋奶粉不断爆出问题,恰好鞭挞了一些人的不理性消费观念。“崇洋媚外”虽是现状所迫,也得注意到“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就会念经,妄图以金钱买得永逸的想法,不切实际。

洋奶粉真的那么好吗?

    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民众关心的头等大事,无奈不争气的是,一些民族品牌自毁前程。前不久的蒙牛癌症牛奶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即便是如此大型的企业也不能做到让消费者放心,刚何况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

  国货不给力,成为消费者崇洋的最好理由。诚然,无论爱国情结多么浓烈,也不至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以身试毒。然而,相比国内品牌,洋品牌果真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更好的产品质量、更严格的标准么?

虽然说洋奶粉身份质疑事件暗示了对于洋品牌的依赖,但同时也爆出洋品牌的一些问题。即便品牌是真,质量也未见得好出多少。例如,一些洋品牌卖家用麦乳精等代替奶粉,或以国产廉价奶粉以次充好,冲的都是“家长迷信洋品牌奶粉”背后巨大的利益市场。而且,在国内、国外的双重标准下,很多洋品牌也放弃了自身坚持的道德操守,不惜以身试法,以假乱真。

洋奶粉近年来的频繁涨价,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其成本上涨的理由根本无法立足:国际奶源价格从2011年8月份开始下跌,从原来每吨曾高到3至4万元,到现在的低于2.8万元,根本不存在成本上涨的问题。中国市场上的不理性疯抢、囤货,导致“供不应求”局面,造成了目前屡次提价的尴尬。其次,“中国特供奶”给“崇洋媚外”的购奶者再吃了一次哑巴亏。有些无名的洋奶粉自称是外国顶级品牌,但却只在中国大陆销售;有些是品牌为真,却用麦乳精等代替真奶粉,或在瓶内以国产廉价奶粉为替代。如此一来,热水冲泡的不是放心奶粉,而是洋奶粉市场的泡沫。   

奶粉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对婴儿后期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基础的作用。“爱他,就给他最好的”,如此的爱子之心,再合理不过。但选择一个产品的时候,要全面衡量它的质量,了解它的生产、销售历史,而不是只看表面产地或是品牌。不要盲目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国人口袋里是比以前有钱了,但还要学会如何以富人的姿态正确消费,而不是用暴发户的姿态到国外去砸钱,反而让人钻了空子,看了笑话。

洋奶粉真的就能让国人心安理得的喝吗?或许我们又错了。这些所谓“中国特供奶”的“新西兰顶级品牌”,到底是个什么奶呢?中国的婴儿宝宝们能放心的喝吗?我们看到,新闻报导中将这种独特的“中国特供”洋品牌产品的出现归罪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崇洋”心理泛滥,因此此类洋奶粉应运而生。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不然也不会出现经常有大陆人跑到港澳疯狂抢购洋品牌奶粉,甚至搞得香港澳门居民都一度无奶粉可买的境地,国人为什么会对洋奶粉趋之若鹜,这恐怕并非什么秘密,大头娃娃、结石宝宝的悲剧已经给出了答案,如今又冒出个黄曲霉素,让人对国产奶粉情何以堪?选择价格昂贵的洋品牌奶粉,实在也是出于无奈。至于责怪中国人在奶粉的选择上“崇洋媚外”,则实在不敢苟同,有了前因才会有后果,崇洋心理的形成,更是出于对自身安全极度担心的无奈,不然谁愿意花如此多的冤枉钱抢购价格不菲的洋奶粉呢?|!---page split---|

现在的问题就是突然冒出的这些洋奶粉品牌,并非传统意义上那些众所周知的知名进口奶粉,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这些在国内被故意夸张成“新西兰顶级品牌”,已经至少涉及虚假宣传,甚至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尤其这件事的操纵者,或者说生产商其实就是深谙中国奶粉现状并明白国人心理的华人,不能不让人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我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有中国人趁火打劫,利用目前国人普遍对国产品牌不信任的心理,转移生产基地,跑到国外打着洋品牌的旗号继续那些在国内的利欲熏心勾当呢?当然在国外或许生产商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或许并不存在国人所担心的质量问题,关键是这些并不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奶粉,新西兰政府会不会按照本国的生产标准进行监管和检测呢?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它并不涉及新西兰的消费者利益,如果只是那些华人生产商利用国外的幌子,然后以“特供中国市场”的名义逃避监管,那质量或许就难以保障,至少不能让人放心。除非取消“特供”让这洋奶粉同时在国外销售,否则就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生产这些莫名其妙的洋奶粉的华人商人们,千万别暗渡陈仓跑到国外继续坑害国人,尤其当我看到这些新西兰本地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品牌,到了国内就被夸张成了“新西兰顶级品牌”,更让人怀疑其诚信。其实我们知道,如果只要执行所在地质量标准,接受所在地质量部门监管,商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弄虚作假的祭出什么“新西兰顶级品牌”的骗术,但正是因为被国人发现所谓的洋奶粉不过是“中国特供奶”时,这种质疑更加强烈。

经过三十多年市场经济洗礼之后,很多国产品牌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根基,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知名的国产品牌,绝少是有个“洋名”的。这说明,一个品牌之所以能站住脚,既不靠品牌是“中”还是“洋”,也不靠名字是“中”还是“洋”,而是靠质量、靠服务、靠信誉。而且,近些年,在很多领域,国产品牌的产品与洋品牌的产品在质量、服务上已经相差无几,甚至做得更好,加之国人支持国货的心也日渐浓烈,可以说,国产品牌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可惜的是,在国产品牌局面大开,越来越受到国人喜爱的情况下,一些国产品牌,尤其是一些食品领域的国产品牌,却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断冒出的质量问题,将其一再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拙劣的危机公关,更是让其信誉一降再降。

如果没有质量问题,而且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也是合法的,这样的“专供”品牌监管部门是没有理由进行查处的,只能由消费者自己对其进行取舍。制造一些专供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奶粉,或许既没有法律上的问题,也没有质量上的问题,但其对消费者对洋品牌追捧心理的利用,却实实在在地伤了消费者的心,至少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这反映出国人对国产奶粉品牌的失望情绪非常强烈,而这种失望情绪与对洋品牌奶粉的需求呈现出正比关系。

国外不入流的品牌都能受追捧——虽然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国内的知名品牌们不觉得脸红么?出现了问题,不是怪奶农就是怪饲料——问题的源头或许真的是在奶农或饲料上,但既然消费者既不直接从奶农那里买鲜奶,也不直接吃饲料,那么,作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企业,就对产品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放心,而放心来自企业的责任心,让消费者放心,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把产品做好,真的那么难吗?

正确认识洋品牌

 2011年,随着豆浆、骨汤以及“汉堡暴晒”和“蛆虫鸡翅”等问题的接连爆出,以肯德基、麦当劳、味千拉面等为代表的跨国企业、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然而,国内消费者迷恋洋品牌的情节仍有增无减。这就暗藏了这样一个潜台词:尽管洋品牌信任危机不断,但国内消费者的崇洋情结依然是冻而不僵。

而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迷恋,不仅无助于企业诚信机制和食品安全机制的建立,反而可能加剧危机。以肯德基豆浆门为例,虽然被爆宣称误导,但仗着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拥有无数拥趸,肯德基并没拿出认错的诚恳态度。事实也证明,即便负面新闻不断,肯德基依然门庭若市。目前国内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去认识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区分良莠伪劣。比如区别洋奶粉:

一种是“洋品牌”本身就是假的。一篇《奶粉“假洋鬼子”集合》的帖子指出,合生元奶粉因一直以“法国合生元”自诩,但据媒体报道,法国合生元公司是在2008年成立的,是在广州合生元的“法国身份”受质疑之后。还有曾一直自诩“美国施恩”并称奶源全进口的施恩奶粉,也被媒体曝光未在美国监管当局注册,公司董事长最后不得不承认:“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

第二种是品牌为真,奶粉为假。如卖家用麦乳精等代替奶粉,或以国产廉价奶粉以次充好,冲的都是“家长迷信洋品牌奶粉”背后巨大的利益市场。

第三种是购买的是真品牌真奶粉,却因为是通过网络“海外代购”,遇到质量问题时,调查难度高、取证难、成本高,消费者维权愈发艰难。此前的明治、美赞臣和雅培奶粉召回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众所周知, 牛奶质量问题是目前关系到国内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心理指标,大家对奶粉疑神疑鬼,其实绝不仅仅只是痛恨那些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不法商家,更是基于对职能部门监管的信心危机。实事求是的说,国产也好,进口的也罢,是不是华人生产的也根本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确立了生产标准后去正确的实行标准,更关键的是监管力度。国内奶粉如果能按照标准生产和监管,自然也能成为放心奶,国外洋奶粉如果成了“中国特供”而不受外国政府监管,那也可能成为毒奶粉,谁又能肯定那些跑到新西兰去开厂生产“特供中国”奶粉的华人商人们不是试图逃避监管呢?有网友发誓“坚决不买国产或华人所有的品牌奶粉”,看似偏激,其实正是对监管丧失信心、对国人诚信表达出的绝望。 

  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处罚不到位,成为洋品牌在中国兴风作浪后舆论的矛头指向。事实上,还消费者一个放心的市场,监管只是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必须首先破除洋品牌的迷信,持有一个理性的消费观,特供奶出现的背后是中国奶企的集体失职

  国内乳业频频出现危机之后,许多人纷纷转向洋品牌,只要是洋品牌,价格再高也无所谓,甚至是越高越买——买的其实就是一个放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未必会创造出需求,但需求一定会创造出供给。既然洋品牌的奶粉炙手可热,既然挂块洋牌子就可以获利颇丰,那么,在促使国外大品牌加速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吸引到一些小牌、杂牌甚至是“伪洋品牌”,也就不可避免了。

 可惜的是,在国产品牌局面大开,越来越受到国人喜爱的情况下,一些国产品牌,尤其是一些食品领域的国产品牌,却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断冒出的质量问题,将其一再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拙劣的危机公关,更是让其信誉一降再降。

  如果没有质量问题,而且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也是合法的,这样的“专供”品牌监管部门是没有理由进行查处的,只能由消费者自己对其进行取舍。国外不入流的品牌都能受追捧——虽然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国内的知名品牌们不觉得脸红么?出现了问题,不是怪奶农就是怪饲料——问题的源头或许真的是在奶农或饲料上,但既然消费者既不直接从奶农那里买鲜奶,也不直接吃饲料,那么,作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的企业,就对产品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放心,而放心来自企业的责任心,让消费者放心,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把产品做好,真的那么难吗?

修复哪些才能有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特别是国内品牌婴儿奶粉的恐慌型不信任,确是形成抢购海外品牌“放心奶粉”的驱动力,购买需求远远超出了我国香港地区海外奶粉进口量甚至欧美、澳、新多国品牌奶粉产量。供不应求情况下,就有了“假洋牌特供奶”忽悠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巨大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内地部分消费者网购或通过种种渠道代购海外品牌“放心奶粉”,并不宜用“崇洋”心理这样的词来评价。如前述,国产奶粉之所以落到恐慌型不信任的地步,是奶企的咎由自取,一次次恶劣的奶源、质量管理等事故不断销蚀消费者的信任和容忍,这些企业在唱着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的高调时,还屡屡推诿责任;而且,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履行常态监管方面已经严重不合格的监管部门,应急监管时也偏向“肇事者”,一次次以保护行业发展、企业生存、员工就业等荒诞化的理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崇洋,而是内地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能给人信心。稍稍具有理性的消费者哪怕同时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也不能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开玩笑,只好付出高额成本购买他国监管部门管控下的奶粉商品。其他有些明知国产奶粉危险系数却仍然选购的消费者,只是因为经济承担能力受限,不代表对内地奶企和监管部门有信心。

  当然,“假洋牌特供奶”大行其道,表明消费者相关网购、代购行为存在不理性的一面,即对假洋牌商品审查不足。问题是,为什么假洋牌可以成功误导消费者,将其理解为真洋牌呢?这仍然与监管有关。不惟假洋牌奶粉,许许多多食品、保健品等商品品牌,都在传媒平台的广告和卖场终端促销宣传中,大量掺入夸大、不实之词,全方位的违反了内地广告法规、商品原产地管理规定等监管条款。对此,媒体和零售卖场未曾尽到审查之责,而各级各地多个监管部门也没有过问,纵容假洋牌忽悠消费者。

  在笔者看来,“假洋牌特供奶”的真相曝光,非但很难成为国产奶粉起死回生的利好,反而可能让消费需求趋向跨国品牌集中,进一步凸显消费者对有关方面监管履职的不信任。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经济体,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在各区域存在差异,消费者购买惯性较强且不轻易为单起负面信息所扭转,应该说,国内奶企能够这么快的败坏自家品牌,实在不容易——在一些武侠小说里,只有身负家仇国恨的卧底人士才能连续使出坏招,砸掉门派招牌——消费者信任和品牌形象的修复,只可能比破坏更难,国内奶企就此若真有点诚意,只能用比海外品牌奶粉更高的标准、质量管理、客户服务,一点一滴重新积累。

 雾霾带给我的思考 中国特供奶带给我们的思考

  同样需要修复的,还包括监管及其公信力。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似乎一直只将自己放在少数大企业保护者甚至是包庇者的定位角色之上,忘记了公共职能特别是监管职责的本义。必须唤醒沉睡已久的质监、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敦促其履行最基本的常态监管职责,然后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真正依法办理。这些部门即便仍念兹在兹要保护行业、企业的发展,这个目的也需在严格监管、确保企业高标准高品质运作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监管部门需要认识到,大批消费者热衷选购海外品牌奶粉,这不是崇洋心理的体现,也无法通过舆论上打压就可以扭转。与其徒劳无功的游说消费者放弃海外品牌奶粉,这些部门倒不如尽到职责,在加强海外品牌奶粉境内销售、广告等工作基础上,积极与欧美、澳、新多国官方接洽,形成国家间奶粉等商品严格检验管理的协作机制,让内地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购买到的海外品牌奶粉货真价实,保障本国公民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权益。

 “洋奶粉”也有假了,不过这种“假”,是一种品牌上的“假”,在外国注册,“特供”中国。“特供”似乎是良好的标签,可在这,却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因为这种“特供”,假借国人对国内奶粉不信任,迎合了公众的“崇洋”心理,继而赚取足够利润,这是商家的狡黠,也是国内消费者的无奈。当国内乳品问题频出时,我们似乎除了“崇洋”,已经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了。

  就如今这“洋奶粉”而言,虽然做法令人愤怒,手段也略显卑鄙,利用消费者的“理解误差”大肆赚钱,甚至打出“顶级奶粉”的标签骗取消费者的信用,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就目前而言,尚未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奶粉是假冒伪劣的,是添加过三聚氰胺的,甚至是不合格产品。换言之,尽管商家有欺骗之嫌,可其产品,却未必“不安全”,经过必要监管程序的“假洋奶粉”,或许“质量无忧”。

  而你我的质疑与非议,并非针对奶粉,而是对“假”、“欺骗”等关键词的一种愤懑与不平。受过商家太多的欺诈,体验过不少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公众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早已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一旦有人刺激到,便会瞬间引发“惊天劈地”的舆论骇浪。所谓“假洋奶粉”,其来历不明、名不正言不顺的“品牌”,便是这样一个引爆口,点燃公众的情绪,引发集体的申讨,便不难理解了。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情绪,但也应明白一个常识,对奶粉而言,“品牌”再好再大再怎么经过国家免检认证,都是虚无缥缈的,品牌并不等于安全的保证。如蒙牛、三鹿等,尽管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响亮”,可其依然问题不断,人家“新品牌洋奶粉”,虽有“造假”之嫌,可目前尚未发现问题。这对比之下,你我皆可知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逻辑:“安全”应是奶粉唯一的品牌标签,其他皆浮云。

 这些“中国特供假洋奶粉”虽暂未发现问题,但其“投机取巧”之功,的确叫人大有“人傻、钱多、速来”之态势。谁都不愿被人当傻子,也不希望被忽悠,当挑战公众承受底线的事态发生时,要公众在心理上认可,的确有难度。但是,“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选择“用人民币投票”,对“假洋奶粉们”投不支持票,可细窥国内奶粉,又有多少可以安心与放心的选择呢?

的确,认可与接受这些“假洋奶粉”,的确是一种“次优选择”,可在当前的乳制品氛围下,我们似乎并无更多的选择,安全才是最好的标签。或许,只有当国内奶粉走出信任危机,真的能以“安全第一”为原则时,“崇洋心理”才会减弱,也不至于再去接受心理上难以认可的“假洋奶粉们”。

安心不能凭进口而得,踏实不是多付钱的一劳永逸。我们在督促国内奶制品行业的大力整改的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给国内奶业多一点信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7364.html

更多阅读

雾天是如何形成的? 雾霾是怎么形成的

雾天是如何形成的?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

沁园春·雾霾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雾霾》据说今年两会有代表朗诵《沁园春·雾霾》给习总听山路水桥根据网传的有关资料略加修改编辑   首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   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   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须晴

《柴静雾霾调查 柴静的雾霾调查

优酷头条《柴静雾霾调查》全数据2014年长期占据各家头条的新闻什么?明星出轨、吸毒、离婚……满满的负能量。而2015年2月28日,离职央视1年的柴静,携其复出之作《柴静雾霾调查》登上优酷头条,成为2015最正能量最有营养的头条。一组组令人

北京的雾霾,是河北的错吗? 河北省雾霾现状

谁偷走了北京人的骄傲?(连载之三)——北京的雾霾,是河北的错吗?撰文/单之蔷曾经让北京人骄傲的蓝天,是否已经变成了珍稀景观?人们对雾霾的关注,往往落实到地标性建筑上,因为地标性建筑可以把雾霾贴上地域的标签。有些城市,雾霾只是插曲,而

我的中国梦——童谣 关于中国梦的童谣

我的中国梦王玥萱我有一个中国梦,在梦里我飞上了蓝天,与月亮对话,与星星做朋友。我有一个中国梦,在梦里我们的城市变成了花园,天空中有蓝天白云,江河鱼虾成群。我有一个中国梦

声明:《雾霾带给我的思考 中国特供奶带给我们的思考》为网友唱过阡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