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觉醒”之后:公民呼唤幸存者的在世尊严



上海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各界呼吁公布遇难者名单,但有关方面以尊重家属意愿为由,至今仍未公布。曾发起汶川大地震遇难学生调查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网上宣布发起11.15大火遇难者名单调查。

而继“头七”上十万市民上街献花哀悼遇难者之后,死难者家属自发开会,达成了“先追究责任后谈赔偿”的共识。根据会议记录形成的倡议书这样说:“公开的责任分级认定,应是所有善后处置、赔偿事宜的最重要的前提和依据之一。”“ 请和我们一道,打破那些由富有的社会主宰者与肇事者共同制定‘生命价格’吧,约定俗成的赔偿金额和所谓先例,早已成为他们暴富和堆积资本时预算成本中的一小部分。”

可以说,这份协议宣告了一种新的公民诉求:先要正义,再要利益。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过去的公民抗争中也有类似这样的诉求,譬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也有番禺市民提出,我们反对的不仅仅是在自己家门口建设垃圾焚烧厂,我们反对的是建设焚烧厂这种不环保的方式,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番禺居民在为推动垃圾分类处理而努力。但是这些诉求毕竟还是零星发生,未能达成高效而广泛的共识,未能作为公民运动的集体诉求而完整表述,加上新闻媒体“喜新厌旧”的习性,对很多公民运动的关注只重时效和一时的轰动效应,对于一场运动发起之后的后续发展跟进和报道均有不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公民行动,总是爆破式的,即便一时取得胜利,摧毁一座危楼,但危楼坍塌之后如何再平地起高楼的建设之路,往往就缺乏长效机制予以推动了。

现在,上海的遇难者家属以及一批声援他们的社会力量正在试图往更自觉和更长效的公民运动方向拓进,他们不能再容忍自己的家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是一场缺乏程序正义的“讨价还价”低级戏码,他们懂得,比金钱更可贵的,是让那些责任人以及全社会共同来认识生命的无价,以及坚守价值观的公民作为幸存者的在世尊严。

面对这样鲜明和坚定的价值诉求,官方的应对思路亟须检省和作出调整,相关决策者应当意识到:一个新的公民时代降临了!

“花钱为官员消灾,花钱买社会稳定”的路径已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应当明了:有一种叫做尊严的东西,是再多的钱也买不起的。那么,不管多么快捷地给出赔偿的数额或者承诺市场价全额赔偿,“金钱治理”在这一代新公民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他们需要的是“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

目前,对于双方来说,无论是家属、介入的社会力量还是官方,需要祛除的是过往“猫和老鼠”博弈式的侥幸心理,于公民来说,获得这一场灾难可观的赔偿并不宣告着由此生发的价值诉求的终结;于官方来说,摆平这一单事件,安抚这一群民心并不意味着保住了官帽即可高枕无忧。对于觉醒中的公民社会,由一场突发事件中阐发出的长远目标,是这一场社会运动即将要留下的火种,它将激励更多的公民不再重复歧途,直接站在这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谋求社会共识:行动是一种持续性的集体挑战,由一群基于“命运共同体”患难意识的公民发起,共同目的在于改变不合理不正义的状况。

其实,我们并不是漂泊的浮萍,也不是无助的芦苇,只要稍微抬起头,视野所及更为开阔一些,我们或可观照到,过去数十年走过的公民运动、公民建设之路,便是我们今天的镜鉴。大量的民间组织,他持续推动的社会运动,有的历经数十年沧桑,到今天才开始看见切实的改变和成果,比如台湾的社会住宅运动、绿色民主运动,从早期的上街抗议遭受官方冷处理甚至打压,到今日建立社会运动和社会治理互动的长效机制,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官民双方价值理念的完全转型。

如同上海火灾遇难者家属在这份倡议书中所写,灾民,不应被当做某地方政府官员、人民警察、直接或间接责任人心目中的敌人。如果这样一群秉持理性精神、着力于社会建设的公民被视为敌人,那么,政府扼杀的是一股正向成长的公民力量,激起的将是其他角落里蠢蠢欲动的民粹,那将是整个正在萌芽与发展的公民社会最大的倒退和悲剧。

 上海“觉醒”之后:公民呼唤幸存者的在世尊严
我们期待,上海献花运动中的一朵朵小花,在不久的未来,开出公民力量的果实,实现今天每一个在场者的尊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8321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载:穿丝袜高跟鞋的女人(下)

原文地址:转载:穿丝袜高跟鞋的女人(下)作者:爱莲(四)进了阿芬的家们,阿芬先递给我一双拖鞋,然后她就脱了她的高跟鞋。这回她好像和上次我来的时候不一样,她上次在家里都穿着高跟鞋。我换了拖鞋之后,傻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她的脚。“你干吗

盘点:年过花甲还生儿育女的皇帝爷们

盘点:年过花甲还生儿育女的皇帝爷们文/乐奀古代皇帝多短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称皇帝始,到1912年清代宣统皇帝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4人。短命的多,长寿的少,尤其未成年的儿皇帝就占了很大比例。在为数不多的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

刘津瑜教授: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维吉尔在西方和中国:一个接受史的案例主讲人: 刘津瑜教授( 上海“ 千人计划”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美国DePauw University[德堡大学]古典系系主任)主持人:裔昭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

北京人vs上海人:易中天的分析

我在北京出生,在上海长大,后又在北京上大学,一生和北京人、上海人打交道不计其数,所以我自认为对于北京人或上海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关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对比文章读得多了,不是北京人损上海人,就是上海人损北京人,以下转载的易中天(上图

声明:《上海“觉醒”之后:公民呼唤幸存者的在世尊严》为网友久而旧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