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 创始人复出 东山再起能否安天下



文·郑新德

2009,一个复出的年份。

9月,美国网球公开赛落幕,两年前提前退役的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复出仅5周,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美网首位“妈妈冠军”。这也刺激了前世界第一的比利时名将海宁宣布,将于阔别赛场两年后的2010年夏天复出。11月,在花样滑冰大奖赛上,也是阔别赛场两年后复出的申雪/赵宏博一举拿下了北京站和美国站两个冠军,目标直指明年温哥华冬奥会金牌。

在年龄和持续的赛场状态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复出的体育老将尚且战绩炫人;在崇尚“姜还是老的辣”的商业竞技场,创始人复出现象此起彼伏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1993~2005年间,美国1500家上市大公司中共出现了65位“复出CEO”,其中28位是公司创始人。按照方太集团茅理翔的说法,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创始人复出也很常见。在知名公司中,如果说年初金蝶与何经华解约,徐少春复出没有引发太大声浪,“中国企业教父”柳传志的复出则将这一现象激发至沸点。柳传志2月从幕后现身,在一系列“付出”后,他的复出似乎也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肯定。

不过,创始人复出实非正常。实际上,创始人复出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于公司遭遇困境的时刻。宿将归来,不但是公司当前困境的指示器,也凸显出此前继任计划的失败或尴尬。2004年,当柳传志将董事局主席一职交给杨元庆时,就曾对媒体表示他“绝不会复出”。创始人复出通常伴随着企业在发展方向上的纠偏,也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对接班人与继任计划的“逆反”。

创始人对企业的感情与了解通常都比“儿子”或职业经理人深厚得多,他的回归首先会提振企业信心。而且如果创始人在退居幕后的时期,以旁观者的角色洞若观火,复出后也更容易顺应新的竞争形势,把握宏观战略方向,擘划出企业转型的变革蓝图。这些变革有时是激进而剧烈的,但创始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得变革更容易被推行。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1985年被董事会扫地出门后,1996年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回归苹果。此时苹果经历了管理高层的不断更迭,业务经营每况愈下。1997年,乔布斯重新出任苹果公司CEO,对苹果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在营销上作了降价等措施,让苹果起死回生。在连夺两站冠军成功复出后,申雪也表示:尽管这两年告别了国际赛场,但他们的竞技状态没有丢下。暂时的离开让他们越来越享受花样滑冰,无形中提高了表演的表现力。

相比之下,那些回归后无法让公司业绩止住颓势的公司创始人,在退位期间可能就没有适当地“抽离”企业,而重新掌舵后仍然沿用以前的经验和模式,因此致败。

因此,对于创始人来说,当自己考虑退位时,努力做好传承工作是应有之义。但同时,在退位期间应该保持一种“内部局外人”(inside outsider)的角色,对自己创立的企业保持适当的距离,给予“儿子”或职业经理人以信任,也让自己获得创新的视角。一旦情势需要他们复出,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从年初复出任联想集团[4.80 1.70%]董事长,到年末与泛海联姻,在产权上拐了一个漂亮的大弯,柳传志努力平息着市场对联想集团的质疑,并对联想的未来业绩自信地展望。他为什么如此自信? 

柳传志:我的复出是显示主人的存在

文·李明伟 支维墉

让我们先问三个问题吧。

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联想”失去柳传志,联想集团[4.80 1.70%]将会怎样?

如果企业创始人离去,企业将会怎样?

人类不可以没有联想,企业可以没有创始人,但是联想集团可不可以没有柳传志?这是否就是柳传志复出的尴尬?虽然已有25年的企业历史,虽然已是65岁的花甲之年,但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路,还需要重新走过?

2009年,中国企业界的一件大事就是柳传志在联想集团的复出。创始人复出,我们老早看见过迈克尔·戴尔、史蒂夫·乔布斯、杨致远、泰德温特……这并非新鲜事,但无一不是因为情非得已,此“情”要么是因为创始人实在是无人可替,要么是因为企业残局无人可收。

2008年8月,柳传志开始考虑复出,是什么在“迫使”着他非“复出”不足以解决?一年后的10月底,柳传志没有否认我们的揣度,他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产权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班子”问题。产权问题因泛海的介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另外两个呢?

经济危机只是导火索,它把联想集团的战略问题更早地推到了眼前。当中国企业界还在为联想当年 “蛇吞象”的气魄而回味和击节时,联想却必须面对“黄昏后”的命题。IBM放弃PC,看起来是少赚了几年钱,但是多赚了几年未来;联想则可能是相反。彼时彼景,有赚就赚,虽然有风险,但问题关键是,在赚黄昏钱的时候,还要想到夜晚。2008年,夜晚提前到来。

联想集团的战略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只是柳传志大棋盘里的一个棋子。柳传志虽然声称要转型投资,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产业型的。他依然有着扶植一个或几个未来型产业来作为整个盘子支柱的冲动,但是从联想控股的几大盘子看,方向有待清晰。尤其在柳传志有意售出PC业务的传闻之后,是彻底转型财务投资人,还是继续做产业引领者?柳传志需要给出答案。

“班子”问题与战略紧密相关。当柳传志毫不讳言“如果我不复出,杨元庆就当不了CEO”时,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当“柳挺杨”已经固化成一个概念时,只能说明柳传志内心的极端化,要么是极端坚信,要么是极端矛盾。后者是一个无法遮盖的事实:杨元庆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可以开好国内的巨轮,却无法驾驭好一艘跨国的航母。如果说旧战略问题的暴露和新战略的重启,都需要以新的标准重新度量“接班人”,那么不管是继续力挺旧人,还是另觅新人,柳传志都必须带出一个新班子来。

或者,创始人柳传志一直就未曾离开,他一直在为这些核心问题作着准备,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创始人才真正跃升为了“造钟人”。

《中欧商业评论》(CBR):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也看《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狼战》等畅销书。您选书的原则是什么?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一本?

柳传志:我读书比较杂,但偏重于有历史背景的书,哪怕小说也喜欢有历史背景的。不只是商业历史,我对政治历史和军事历史都有兴趣。另外,我对书的文字本身有要求,像《杜拉拉升职记》、《明朝那些事儿》,文字好看,我就爱读。翻译过来的管理书籍我不喜欢看,比较晦涩,而且兜兜绕绕还讲不到点子上。年轻的时候,看书对人的意志力、道德品质和做人,都有无形的影响。

CBR:直接和经管相关的书籍您好像看得并不多,为什么呢?

柳传志:经管书籍有点像是照着菜谱做菜,但现实情况中条件经常变化,比如你用的炉子是煤气炉还是煤球炉?原料是高级酱油还是普通酱油?这都不一样。所以我更喜欢成为写菜谱的人,我拿到那些原料后,自己思考该怎么做菜。因此,那些讲具体做法的书我都不看,不过《基业长青》这本书我认真读了,它是在研究企业长期存续的一些根本问题。

CBR:2009年中国企业界的一大事件就是您的复出。创始人复出通常是在企业遭遇重大困境的时候,您的复出与其他企业家如戴尔等人相比,有何异同?

柳传志:国际企业界有个普遍现象,企业在创始人之后再做一两代,其股东就全部都变成了小股东。董事会的董事基本都是独立董事,他们的职责很明确,就是遵守交易所规定,不让普通股民吃亏,不允许管理层为自己谋私利。

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独立董事还会不会有愿景?有没有中长期的战略?从外面空降来的经理人,短期行为很明显。他们都是用期权来激励的,通常只考虑企业当前的利润和股价,这样一来,整个企业就会有问题。这种问题可能两三年还看不出来,但四五年一定能看出来。

如果企业有愿景,就势必有中长期战略,有长远的系统设计。企业领导人回归很多就是因为职业经理人没有真正的主人翁意识,短期行为过重,所以创始人需要以主人的身份回来。

当然,创始人回归成败不一。原因就在于,创始人除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也要有重新调整战略的能力。有的创始人在位时曾经辉煌过,但如果不能根据当下情况调整战略,复出的前景不容乐观。

我这次复出,目的同样是为了显示主人的存在。联想集团并购IBM PC后变成了一个国际性企业,最开始的时候不能让中国人当CEO,因为我们对国际环境不了解。但当外国CEO越来越没有长远眼光时,我们就要出手,显示主人的存在。而我和其他企业创始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复出这件事,我是作了充分准备的。

CBR:在规划和管理“复出”上,您是怎么准备的? 

柳传志:我对复出很有信心,因为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在预定范围内。并购前,我们已经把并购风险研究得比较透,并购后提了两个目标:一是业务上把并购优势显现出来,二是5年后中国人要担任CEO,在一个正常的企业里,灵魂人物应该是CEO。并购完成4年多后,金融风暴发生,公司业绩下跌,但同时我们对水深水浅也看得比较透彻了。我认为现在到了元庆做CEO的时候了。

我是力挺杨元庆的,但如果我不出来,杨元庆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董事会层面。杨元庆有他的长处,也有短处,比如他不太擅长和董事会打交道。但在业务及战略执行方面,如何形成有战斗力的队伍方面,他已经很娴熟了。

在让杨元庆担任CEO前,我们反反复复研究过了。国外的董事们提出了强烈的不同意见,有两点质疑:一是媒体和投资人会怎么看?会不会认为这次换人是文化冲突引起的?二是国外班子会不会有大震动?国际人才是否会流失?但这些问题现在都处理得很好,比分析中的还好。因此,我后来改口说,联想集团的业绩用不着3年,1年就可见分晓。那段可能出事的过程已经撑过去了。 

CBR:您复出后,在职能定位上有何改变?由您来写菜谱了吗?

柳传志:复出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力挺管理层的核心,建立一个好的班子让他们开展业务;二是让管理层和董事会有一个好的配合,让双方建立互信,然后更好地工作。

董事会有强势董事会和弱势董事会之分,如果管理层能很好地制定和执行战略,董事会的担子就很轻。否则,董事会就会加大战略控制力度,再不行就换人。现在这个班子越做越好,战略体现了,文化上也梳理得很好。

写菜谱的人当然是杨元庆,我的任务是看看他的菜谱,或者看看他写菜谱的思维方式合不合适。我和他们共同研究的是写菜谱的方法,具体写法是他们的事。

CBR:创始人复出并取得成功,往往都伴随着对那些曾经使公司和个人成就辉煌的理念的反叛。例如苹果的乔布斯和嘉信理财的施瓦布都在复出后另辟蹊径。您的复出是否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或思想?

柳传志:在并购后的4年里,联想失去了一些在中国建立的很有用的东西,如“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国际CEO的方法是单对单进行领导,而不是用一个班子去领导。但联想过去的习惯是,遇到重大问题,领导班子先务虚,然后再务实。一个班子反复考虑,把事情都想透,这就是过去中国联想写菜谱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仅在中国联想得到了很好的效用,在弘毅投资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弘毅投资了23个企业,10亿多美元,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一个也没问题。弘毅不投那种赚快钱的企业,而投那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者需要机制改造的企业。

这些好的工作方法在过去几年的联想集团中都被颠覆了,现在需要恢复这种传统。所以,不存在颠覆以前理念的问题,恰恰要颠覆的是外国人那些不合适的做法。这是向传统的一种回归。

CBR:您一直力挺杨元庆,不过如果将董事长和CEO的关系比照成皇帝和宰相的关系,那么就像皇权和相权总是互相博弈一样,董事长和CEO的关系也比较微妙。为什么您对杨却一如既往地信任?中途有没有动摇过?

柳传志:我不仅对杨元庆信任,对联想控股下面那些公司的负责人也是这样。我想自己是在做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要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好处就是企业有主人。所以接班人应该在企业中有股份,又有高度的事业心,把企业当成自己家的事情来做。因此,在这样的考虑下,我和杨元庆他们的关系就不是皇帝和宰相的关系了。

当然,对杨元庆他们的信任,你们现在看我很坚定,但我在底下一日几变的时候你们没看到罢了。上去的人未必不会下来,但总体上说是不会下来的,因为在底下一日几变的时候我已经反复权衡过了。

CBR:您在1990年就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对接班人有什么选拔的标准?

柳传志:企业领导人要做到两点:一是对你所在的行业要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的基础管理要非常娴熟,包括“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在制定战略时,有一个大的系统设计,对下面的人该做什么都了然于胸。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做领军人了。

CBR:戴尔开始转型为IT服务供应商,联想集团是否也有清晰的战略转型计划?

柳传志:戴尔业务下滑得比较厉害,它以前是直销大客户为主。近年来消费类和中小企业客户增长快速,戴尔没有适应这种消费者结构的改变,就像当年康柏没有看到大客户的增长,而输给了戴尔一样。

联想近期的战略是:先把树上的果子摇下来,不忙着种新树。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在新兴市场、成熟市场把消费类业务做好,再考虑下一步。我们在中国的消费类业务做得这么好,但在买了IBM PC后,在成熟市场也在做和戴尔一样的事情,就是关注大客户、卖高端产品,所以消费类市场没站住。现在我们要把这一块市场抢下来。大客户都是定制路线,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消费类市场则更关注推新品,这两个市场的供应链完全不一样。因此,我们要重新建立IT供应链系统。这也是外国CEO的不足,他为了短期利益,不肯花七八亿美元重新建立IT系统。

CBR:那么,在把果子摇下来后,从联想控股的角度考虑,会售出PC业务吗?

柳传志:不会。联想控股不论是做直接投资,还是像联想集团这样的核心产业,都是不卖的。对于核心产业,我们选到合适的人,一起把企业培养起来,让它上市。那个人就自己当皇帝,有主人翁感。

联想控股下面,我们还有弘毅投资与联想投资,这两个投资基金回报率很高。此外,我们还有个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这是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的联想之星,我们希望亲自动手解决中国高科[8.19 0.00%]技产业化的难题。

在产业投资层面,弘毅投资与联想投资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体会是:事为先,人为重。行业有不同,但做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人行不行,班子行不行。互联网行业很热,但我们有3个互联网企业没有投好,事后我们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从阿里巴巴[14.98 -0.93%]到腾讯,它们现在做的东西都不是最初想做的,都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投互联网企业,应该更多地看人本身,因为项目的方向和战略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时我们投了一两个项目,如电子杂志,当时觉得很好。但领导人不能作调整,后来就垮了。弘毅投资目前最重大的板块是建材行业、玻璃纤维,我们看中的是这个国企班子的人。中联重科[10.32 -0.67%]做重工机械,我们投下去3年多营业额涨了10倍,利润也涨了10倍,也是因为有个好班子。因此,在产业热点方面我们可以关注,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我们宁可不投。

CBR:有人说您有不可复制的高超领导力。就联想而言,您有上、中、下三重关系,上是国有身份的婆婆,中是董事会,下是团队员工,您是如何把各层关系理顺的?

柳传志:我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之处。非要说的话,就是我这个人意志力比较强。我要做的事情,想透了就坚决要做。企业如果有一个好的文化,就会像军队一样有战斗力。而企业要形成好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第一把手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我做事非常注意以身作则。至于战略制定,以前我更多地思考如何写菜谱,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时,我就会更多地考虑天气、地里的粮食这类问题。而当企业面临危机了,我就只考虑碗里的饭。

总结说来,企业领导人应该有很高的追求和情商,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的学习能力就是从实践和经验中自己总结琢磨出来的,再适当地看看书。

老一辈企业家应该有意识地退、帮、带,充当起咨询顾问和高级幕僚的角色,而不应该事事都想着亲自上场“干三年、帮三年、看三年”。 

复出危与机

文·茅理翔

企业完成交接班后,老帅重新出山并不鲜见。柳传志的复出,金融危机是一个诱因,但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不足。我相信当年联想并购IBM PC部门时,柳传志就估计到了这一天。不过他还是下了那步棋,因为不如此,中国企业就永远没有占领国际市场的一天,这正是我钦佩他的原因。

由发达市场转向新兴市场的调整期,联想要对外宣示一点,即杨元庆仍旧是冲锋陷阵在最前线的少帅,最迟不超过5年,柳传志终究要重交权柄。

对联想这样的公司来说,接班问题还相对好解决,它毕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治理结构。实际上,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传承问题更为迫切,未来10年,将是中国“富二代”接班的高峰期,传承问题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复出只作权宜计

2008年起,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同样面临巨大的困难,许多创始人选择了复出。复出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控制关键权力,二是全盘复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老帅们如果操之过急,就会扼杀继承人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其自尊心。例如,有些老帅认为继承人在广告、营销、管理上的开支过大,就把财权完全控制起来;有些老帅一看继承人的经营遇到一点点波折,就重新披挂上阵,完全推倒重来。这些举措都是不恰当的。

那些已经复出的创始人,应该仔细想一想,以后企业的传承到底该如何进行。既已复出,就要让继承人彻底退出3个月。否则,两人同时出现在企业,容易出现两个中心,令矛盾尖锐化,下属也会无所适从。复出的创始人可以将继承人安排在熟悉的企业家朋友身边学习,或者去专门的培训机构充电。在这段时间,双方可以缓解情绪,深入反省自身的不足及企业面临的问题。

在危机基本扭转的情况下,老帅还是要尽快放权,时间不可拖得太久。一旦老帅复出超过3年,继承人很可能会心灰意冷。特别地,相比常人,现在的“富二代”承受的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变得脆弱。

我有一位山东的企业家朋友,将原来在外资公司工作的儿子召回做总经理,后来企业经历波折,又重新收回经营权。儿子一气之下南下创业,开办了一家加工型企业而且成功了,而父亲的企业最后却倒闭了。所以,创始人复出期是企业的特殊时期,一定要做好继承人的心理疏导工作,维护好他们的威信。

方太的传承

 东山再起 创始人复出 东山再起能否安天下
那些成功传承的企业,传承过程通常都伴随企业的变革或转型,方太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创始人要开放、开明 经营方太前,我的事业遭遇瓶颈,所以实际上是我们父子一起完成了企业转型升级。我的经验是,作为父亲一定要开放、开明,父亲越是放权,儿子越是感觉责任重大,越是敢于接受挑战。权力是最好的激励,接班者无权在手,也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传承过程中,老一辈企业家应该有意识地退、帮、带。很多时候,他们应该充当起咨询顾问和高级幕僚的角色,而不应该事事都想着亲自上场,所以我说“干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在给企业取名(儿子坚持取名“方太”)、确定项目(我要搞微波炉,儿子要搞油烟机)、产品定位(我要搞大众化,儿子要搞高端化)这些问题上,儿子赢了,我输了。这些只是细节,重要的是企业家要有明确的接班人培养计划。

从1996年方太创业至今已经14年了,前6年我都参与了,到2002年就完全进入“看”的状态。儿子也在不断成熟进步,他是理工科出身,话不多,却很严谨。方太提出市场定位高端化后,销售人员都坚决反对,因为产品推销难度太大。前3年大家要求降低价格的呼声非常强烈,我也有些动摇,希望能够覆盖低端市场,但儿子坚决不同意。1999年,竞争对手跟我们打价格战,价格比我们低一大截,方太的销售额连续几个月大幅度下降。销售人员给我打电话,请我过问一下价格。第二天吃饭,我和儿子边吃边聊价格的事情,他还是坚决不同意降价,饭没吃到一半就走了。后来太太劝我,要尊重他的意见,因为过去3年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实际上,儿子的理由非常简单,方太很快有一款新产品要上市了,不但不降价,还要提价,他要从价值而不是价格上满足顾客。

淡化家族企业的色彩 家族企业还应该尽可能减少传承的障碍,因此,淡化家族管理色彩有更现实的意义。一旦七大姑八大姨都安插在企业,接班人上任后就很难树立威信。方太除了董事长、总裁、监事会主席是家族成员外,其他管理人员均由职业经理人担任。太太与我一起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方太成立后,她也先后交出财务、生产权,仅担任监事会主席的职位。

此外,通过研究现代家族企业,我们制定了独特的三层治理模式,即经理会(由经理人组成)、董事会、家族会(成员均为家族成员),三个机构分解职权、互相制约。经理会不仅有经营权,还有重大决策的参与权,每年两到三次的战略研讨会,我作为董事长是不参加的。这些淡化家族管理色彩的措施对成功的交接班同样不可或缺。

[本文由刘铮铮采访整理而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613.html

更多阅读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与凤雏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三国演义自始至终贯穿着“尊刘贬曹”的主线,不论出自何种目的,刘备是高大全的形象,行仁义,重人权,光复汉室。曹操则是跳梁小丑,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一心想代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到处网罗人才,比如曹操的谋

淘宝天下视频营销退款 卖萌营销能否得天下

有句俗话广为流传:“强大者苦逼,弱小者享福,而卖萌者得天下。”卖萌者果真能够“得天下”吗?最近可口可乐卖萌新包装火得很,最新推出的可口可乐标签上印上了当下的网络流行语:闺蜜、天然呆、喵星人、高富帅……,新“马甲”让网友感叹“

声明:《东山再起 创始人复出 东山再起能否安天下》为网友涟彩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