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2)



模糊产权如何清晰化?

1991年,希望集团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拥有上亿资金。在具备对外扩张的实力后,刘氏兄弟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刘永言认为应该按照各自的价值观和特长进行发展—他是个“电子迷”,在那时已经是一个电子行业的专家,准备投身于高科技;刘永行和刘永好认为应该复制饲料厂的成功模式,到各地办分公司,拓展市场;陈育新则认为应该稳固现有的饲料业务。

在发展方向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四兄弟做出了“分开发展”的决定: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开拓房地产;老四刘永好跟随二哥刘永行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建饲料厂。

四兄弟的第一次明确分工,必然要导致刘氏产业的根本性变化—产权明晰。但之前产权是模糊的,又如何才能明晰化呢?陈育新和刘永行商量,财富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就不分谁多谁少了,放弃他俩“占大股”的最初约定,平均划分资产,兄弟四人各占25%的股份。

这次划分产权,并不是依据某人在创业时期出资的多少和作用的大小,亲情起了关键作用。由于老三陈育新和老二刘永行的谦让,划分资产进行得非常顺利。

紧接着,刘氏家族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陈育新从公众场合隐退。陈育新是最早开始创业的,也是四兄弟中出名最早的,曾相继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和四川省人大代表。1993年,全国政协拟吸纳一批民营企业家为政协委员,四川省原准备推荐陈育新,但陈育新不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经四兄弟商议,由最擅长“外交”的刘永好成为候选人。

1993年底,陈育新又主动提出不担任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经董事会通过,由刘永好出任。1993年3月,刘永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8月又被推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是12位副主席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家。从此,刘永好成为了希望集团的“形象代言人”,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其公关天赋得以充分展现。 

1995年:“划江而治”

1992年,刘永行和刘永好开始携手在各地发展分公司。两兄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刘永行“主内”, 负责对目标企业作评价;刘永好“主外”,负责接下来的谈判。在禀赋上两人也极为互补:刘永行擅长内部经营管理,刘永行则擅长对外周旋、开拓。1994年底,希望集团在各地的分公司已发展到26家。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但对照刘永行在董事会上提出的跨世纪规划(必须在2000年以前建成100个饲料厂)还是嫌慢。刘永行等人预测,如果在2000年以后再扩张,其他民营企业已羽翼渐丰,不但会增加扩张的难度,还会增加扩张的成本。还有5年时间,要办70多个厂谈何容易,按照3年发展26家分公司的速度肯定是不行的。

与此同时,希望集团被国外饲料巨头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断受到冲击。国内不少私营企业也不断进入饲料领域。希望集团腹背受敌,必须迅速抢夺生存空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三年合作,刘永行和刘永好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均已具备了独立运营企业的能力。经过慎重考虑,刘永行又一次提出了“分家”。刘永行认为:“时至1995年,我们已经建立了26个分厂,市场提供给我们高速发展的机会不会太多了,至多四五年。我和四弟一起重复操作工作很多,发展思路、点子也不尽相同。与其浪费头脑思维,不如人各一块,分头布点,抢夺发展佳机。”

1995年3月,希望集团召开了董事会,此次会议完全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只有刘氏四兄弟和五妹刘永红参与,各自的家属都不知道。经董事会通过,以1995年4月13日为界,总部所有下属分公司的资金与资产全部冻结。根据“资产基本平分”的原则,将各地的26家分公司一分为二,基本上以长江为界划分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东北区域包括上海、北京、华东、华北、东北;西南区域包括除成都之外的其他区域。因为调整和划分的方案是刘永行提出的,他让刘永好先挑选,包括总部的干部也是刘永好先选。经过估算,刘永行和刘永好共同创造的财富约2亿元,刘永好选择西南区域,刘永行得到东北区域。1995年5月15日,刘氏兄弟在董事会文件上正式签字。文件规定:两个区域禁止跨区域开发;干部分配后在区域间流动必须经双方共同认可;董事会成员今后一切开支均不在集团报销。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大型家族企业重新改组,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更何况刘氏兄弟的产权界定先天模糊。但是,希望集团的资产在四兄弟手里很快就划分得清清楚楚。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公司,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公司,陈育新建立华西希望公司,刘永好则办起南方希望公司。

整个希望集团并没有分,分开经营的是1992年第一次产权分立以后的增量资产。四兄弟共同拥有创业时期的老家底—新津饲料厂和科研所,作为存量资产由陈育新掌管,产权均分。希望集团的冠名权和商标作为无形资产,仍为大家共有。

至此,希望集团完成了产权明晰化。

刘永行和刘永好的“划江而治”,本来是希望集团内部的秘密,没有对外做出任何公开说明,但外界却议论纷纷,连国外媒体也做了报道。“刘氏兄弟闹分家了”、“希望集团起内讧了”等等说法不绝于耳,四兄弟一概置之不理,即使有朋友打听,他们也众口一词:“我们分的只是产业发展方向和管理区域。”—他们不想使用“分家”这个词。

由于刘永行和刘永好各自专注于在全国扩展,对集团整体无暇顾及,董事会便推举陈育新再度担任法定代表人,但陈育新始终没有答应。刘永好便找来刘永行,希望刘永行取代自己担任法定代表人,刘永言和陈育新也表示同意。半年后,在1997年6月,工商部门才正式变更希望集团的法定代表人。

事实证明,刘永行和刘永好“分家”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到1998年底,希望集团的分公司一共发展到130多家,比原来规划的2000年达到100家提前了两年,而且还多了30多家,年销售量也从当时的几十万吨增加到300万吨。 

“新希望[0.00 0.00%]”上市:此“希望”非彼“希望”

1997年11月4日,《中国证券报》和《经济日报》上刊出一条公告,内容是:根据希望集团董事会的决议,希望集团下面只设大陆、东方、华西、南方4个二级实业公司,分别由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负责。并同时决定自1997年6月3日起,由刘永行董事长出任集团的法人代表,代表希望集团对内对外活动;由陈育新总经理主持集团的日常工作;刘永好不再担任集团的法人代表。

 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2)
媒体和大众对这个公告的解读是“希望集团又分家了”。 希望集团为何要登出这条公告?这和刘永好打算让自己的企业上市有关。

1995年第二次“分家”后,刘永行、陈育新和刘永好的主营业务都是饲料。随着其他公司的加入,饲料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刘永好意识到,一旦打起恶性的价格战,即使胜出,超薄的利润也会让企业难以为继,便开始寻求进入其他行业。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5.00 -0.20%]在北京成立。这是一家由民营企业出资,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作为大股东,刘永好担任了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跨进银行业后,刘永好感受到了金融和资本的力量,便冒出一个新想法—让自己的公司上市,把公司改造成治理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企业。刘永好认为:“不单单是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得到相应的这个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一种现代管理制度,和这种理念,和这种法人治理结构。”

1997年初,刘永好从南方希望公司选出10家公司,以1.6亿元的注册资金成立“新希望集团”,准备在深圳发行股票上市。

为顺利上市,刘永好开始大规模宣传。由于希望集团的两次产权分立一直没有向外界公布过。此外,刘永好在外界一直很活跃,被很多人当作希望集团的“代名词”,不免让大众产生误解。有人问希望集团是不是改名为“新希望”了,有人以为“新希望”是希望集团的“发展和超越”,有人将“新希望”与希望集团的资产和盈利状况混为一谈。

对于上市,刘永好的三个哥哥一直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他们认为现在上市的时机并不好,希望老四慎重考虑,但刘永好却坚持要让“新希望”尽快上市。四兄弟从来都是“和而不同”,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会坚持到底,不会因为亲情而随声附和,更何况四人的产权和责任都已明晰。不过,在“新希望”和“希望集团”的对比性宣传上,四人都认为一定要严格区分,因为是“新希望”而不是希望集团上市。

在《中国证券报》和《经济日报》上发布的公告间接地告诉公众,新希望集团只是希望集团下属南方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是由刘永好担任独立法人代表的新集团。这是刘氏兄弟第一次向公众宣布,希望集团已不再是传统的家族企业,而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

俗话说 “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从中国传统伦理上说,兄弟各立门户是一件伤感的事情,刘氏兄弟也经历了痛苦挣扎的过程。但是,刘氏兄弟都承认“分家”的积极意义:让传统家族企业能够演变成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实际上分家就是把家族企业原来的一些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理顺了,以后发展就没有障碍了。”陈育新说。

事实也证明,刘氏兄弟的每一次分立,都让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难能可贵的是,两次“分家”,刘氏兄弟都是“好聚好散”,不见大多数情况下家族企业的是是非非。四兄弟已经创业27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可谓沉沉浮浮。历经两次分立而屹立不倒,四兄弟都开创了自己的一份事业,这在民营企业发展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酒井邦恭和关山博曾提出“企业分家”理论。他们认为,当企业规模过大时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和灵活性。这时可以让企业“裂变”成几个小企业,让企业朝不同方向发展,重现焕发活力。刘氏兄弟的“分家”之路恰好佐证了这一理论。四兄弟“分家”后,每个人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按照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取向发展企业。老大刘永言离开饲料业并进军高科技,成为了一名科学家型的企业家。老二刘永行投资金融、乳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并把重工业发展成了第二产业。老三陈育新除了把老基地的饲料产业继续做强做大,也先后进入房地产、零售、观光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6884.html

更多阅读

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

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易粪相食: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2004-2011)吴 恒adhere1129@gmail.com本调查报告发布于官网:掷出窗外(www.zccw.info);此外,您还可以在如下网址读到本报告:新浪;微博;人

2011年,中国企业行动学习调查报告

   继本刊联合北京百年基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布了首份《2010中国企业行动学习调查报告》之后,为了让企业持续了解行动学习在中国的进展,2011年,我们再次就行动学习进行了广泛调研,以下是本次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  68%的企业认为

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3)

后记:刘氏兄弟的“后希望时代” 经过两次“分家”,刘氏兄弟的产权已经完全明晰,但希望集团这个“母体”并没有分。从法律意义上讲,四兄弟各自拥有的集团公司都属于希望集团的二级集团,刘氏兄弟可谓“财分情连”。不同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决

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2)

模糊产权如何清晰化? 1991年,希望集团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拥有上亿资金。在具备对外扩张的实力后,刘氏兄弟在发展方向上产生了分歧。刘永言认为应该按照各自的价值观和特长进行发展—他是个“电子迷”,在那时已经是一个电子行

声明:《裂变:中国企业创始人分手调查(2)》为网友爷蹲街戏小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