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中国国企定位之争(上)



 关于如何深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在今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宣布退休之际,似乎达到了某种难言是非的高潮。比如是国进民退好,还是民进国退好,这个老大难的概念之争,已被央企炫目的业绩弄得扑朔迷离,无法有明确的答案。

  当然就个人的业绩评价来说,李荣融领导中国国企、尤其直接领导的央企走过发展最为迅速7年。在这7年里,央企做大、做强、做好的战略得以实施。央企的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下降至123家,但在保值增值的管理策略之中,国有资产价值升值近7倍达20万亿元,利润和税收贡献亦迭创新高。“国企能够管好”似已被央企有好的利润,基本证明为一个成功的事实了。

  而且这个事实,似乎还证明了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即认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本身,就企业运行管理而言,是没有什么区分的。国企未必是天生的效率低下,只要加强监管,建立起“按照企业规律办事”正确的运行机制,国企一样非常能赚钱。

  已经卸任的李荣融先生对此深信不疑。他说过,他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被他上升到作为共产党员的政治性的道德高度上,他是“国企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奉者。

  七年前他上任之初,面对当时国企经营之难,甫一成立的国资委在“管好”国企,还是“卖掉”国企之中犹豫不决时,他的观点就是坚持“管好”国企。而且他还相信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这个梦想的今年终于实现了(今年财富世界500强里有54家中国企业),而且是像他那样判断的主要靠中国的国有企业,虽然金融机构并非在他的麾下得以发展的。

  假如李荣融先生不是作为国资委主任,管辖涉及到国计民生20万亿的资产。假如他只是作为个人发表这样见解,甚至只是作为个人事业的选择了管理好某个央企,他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可以无非议的。

  但这7年的历史证明,他管辖的中国国企和央企,已不是个人的行为和观点,而是作为国家的选择。尽管财务数据斐然,但就国企改革关涉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这样单向度选择国企强大的目标,是否有点简单化了呢?而且在这个单向度的简单化过程中,唯有国企强国家才强,悄悄地把市场经济的主要词语:国民经济,变成了以国企为支撑的国家经济。这符不符合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值得思考的。

  虽然李荣融也承认7年来,央企利润和保值增值的成功,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国企的改革可以完整地画上句号。对此,李荣融本身也有诸多遗憾,比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他拟在2010年推行的董事会制度,就没有完成。

  而这样的遗憾,似乎还不是如今对国企和央企看法的焦点。可以说国企和央企的问题焦点不是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技术,而是国企、尤其是央企和全社会的关系如何调整的哲学问题。因为国企和央企利益的不断增加,以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即国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并不代表全社会,尤其不代表国民从中也相应取得同步增长的利益。事实上的情况有可能还相反的。

  比如相对国民收入等综合因素,我们老百姓用的是世界上最贵的油价,世界上最贵的通信费用;因此我们有了世界最大市值和特别能够盈利的石油公司,和世界上客户群最大、也特别能盈利的电信公司。但这有什么理由可以自豪吗?

  所以要深化国企改革,要谈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市场结构性地位,要谈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是国民经济方向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国家经济方向上的市场经济(抑或就没有国家经济方向上的市场经济)?这就必须直面回答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即市场经济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原则之上?哪一种企业才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企业?

  即使考虑到中国改革之前,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形成了大规模国有资产。而从中国国家的性质来说,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但从来没有提出过放弃国有经济。我们也不妨看看如今国有企业大型化、央企化、集中化,是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好的企业竞争格局,还是非市场化的运行,有行政手段达成的一种国家“垄断”。

  说到底,国家变形为企业进入市场,即使是继承了过去的遗产并且在经济利益上发扬光大了,它是好是坏?它的道德依据(正当性)是什么?市场依据是什么?它有无难以克服的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

  其实所谓国企天生就有无法回避的道德风险,这就是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国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只要我们的改革共识,还是坚持市场经济,完全可以说国企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是难有盈利的正当性的。国家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进入商业领域,讲到底有携带行政权力、国家信用,强势与民争利的道德风险。

  虽然从一般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说,任何对投资人负责的企业,都不能不以盈利为主要和核心目标。但要盈利,国企的优势却太明显。这道理很简单,不说中石油、电网、电信这样高度垄断的企业;即使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像中粮这样的国企,它所具有的国家资源和国家信用,也是一般市场参与主体无法相提并论的。

  国家二字一带上,市场其它的一般竞争者先天就矮三分。因为国家是商业竞争和交易的制度制定者,是市场运行中的裁判员。而从来没有裁判和运动员为一体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的企业只要是政府出面管理(国资委就是按照依法出资人的角度,以政府行为管理企业),在市场上先天地就高人一等,而这是无法限制的。这样的企业,即便有很高的效率,但只要它以国家信用和行政权力做基础,它牟取的利益即便做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做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全社会因此付出的成本也是高昂的、无法消化的。

  这不是出台多少条红头文件约束,就完全能解决的。尤其中国这种官本位文化的国家,国字号的各种优势事实造成没有人可以与你抗衡。这种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平等,说白了就是国家与民争利。这容易形成国有企业挣钱并不被叫好。你一进市场的个子就大,别人竞争不过你,你以国家身份赚钱,岂能被叫好?

  其次赚钱不好,亏钱就更不对了。因为国家看上去是各种资源的最高拥有者,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本身没有财富,国民经济不是国家经济。国家所有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按照最普通的经济学常识,都知道国有企业其实国家拿纳税人的钱,投资形成的企业。

  你拿纳税人的钱进行商业行为,亏钱了,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行的。因为税收最重要的基本性质就是强制性。国家强制从百姓那里拿钱,然后做买卖亏了,不挨骂岂非怪事情?这就是国企的经营两难,早年亏钱挨骂;现在赚大钱了,还是挨骂。这种两难,其实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为何的困惑,即到底市场要以什么所有制的企业为主体?

  曾经为了回避这个两难,某些理论家想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观点,即所谓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谈国企做大做强,谈国企要搞事关国计民生和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这是在国资委整合央企的文件里,处处可见。

  而且国资委成立以来一直就有大规模集中央企的规划和意图。目标是在2010年达到央企家数缩减至80到100家,将央企的业务主要布局为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和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板快上。而且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甚至量化到做不到前三,就兼并卖掉处理掉。

  但什么行业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呢?假如金融、军工算,那么被国家高度垄断,且行政手段和商业手段公开并用的烟草算不算呢?

  在中国,烟草行业唯一的经营者是国企,且有第二块牌子,几乎一套人马的烟草专卖局保障国企垄断。但这个行业除了暴利和对国民健康又危害之外,看不出对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有什么极高的战略意义,只看到政府借垄断国企唯利是图。两难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干大事,变成政府唯利是图,这种尴尬,岂非是所谓利益集团形成的根源?

 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中国国企定位之争(上)
  注:未完待续,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98249.html

更多阅读

王守竞——中国理论物理之殇上 精选 王守竞子女

王守竞——中国理论物理之殇(上) 精选胡升华的博客已有 10883 次阅读 2013-9-23 12:44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王守竞 理论物理 中国 吴大猷 中央机器厂王守竞事实上是中国第一个取得世界级理论物理成就的人。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张卫民一、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袁隆平”——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因饿学农记者: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你都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袁隆平广为世人所知,但是

关于朝鲜战争中国死亡人数之争 朝鲜战争各国死亡人数

朝鲜战争中国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少?朝鲜战争中国军人加民工的死亡人数实际上是有案可查的。中国的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都会存有有关记录。但是中国的权威机构民政部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正式数字。迄今为止,有关数字都是由专家,学者

家电消费者画像 韩系日系家电 中国消费者心灵之争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朝代更迭的国家,在中国家电消费的现代史上,同样存在日系、韩系家电王朝更迭的现象。从2013年回望,以2000年为界,前20年日系家电在中国市场一路领先。后13年被韩系家电超越。  以中国市场手机、电脑的智能终

品牌定位 英文 红海领域的品牌定位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物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

声明:《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 中国国企定位之争(上)》为网友今夕何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