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元代文学
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元杂剧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题材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现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种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剧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的合称。
“董西厢”
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刍弹词》。为区别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称“董西厢”。
“王西厢”
指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元剧五大家。
指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语出明王骥德《曲律》。
元曲四大爱情剧。
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四部优秀的爱情杂剧。
“荆刘拜杀”(元末四大南戏)
元代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的合称,是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作品,被后人称作“四大南戏”。 这四部南戏以《拜月亭记》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明人何良俊、徐复祚等曾以为胜过高明《琵琶记》。吕天成又认为《荆钗记》可“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 (《曲品》)。
南戏之祖
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语见魏良辅《曲律》。《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小令
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只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之为“叶儿”。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
套数
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
《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散曲集,为后人所辑。因马致远号东篱,乐府为散曲别称,故名。计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
《小山乐府》
张可久的散曲集。因张可久字小山,故名。包括《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共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
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