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写作背景是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自传》的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鲁迅自传》教案一

【教学目的】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881-1930年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电影上看见中国人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29岁回国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1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温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20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关于传记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0961/495448334.html

更多阅读

教学设计《吸跳步和敬礼》 吸跳步和敬礼mp3

教学设计《吸跳步和敬礼》【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步伐训练的要领后,达到锻炼学生协调的目的,并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2、通过《吸跳步和敬礼》组合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老师和同学讲礼貌的习惯。3、让学生感知音

教学设计《彩色玻璃窗》 彩色玻璃窗图片

教学设计《彩色玻璃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各种图片,让学生了解彩色玻璃窗的艺术特点。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各色不同的纸张材料设计玻璃窗,并学会用套色剪纸制作窗花。3、情感目标:在观察与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

教学设计《窗花舞》 窗花舞教案

《窗花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聆听《窗花舞》,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聆听《窗花舞》。教学难点:乐曲的模唱,编创活动。教学准备:录音机、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声明:《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案教学设计》为网友花开半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