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浅谈《骆驼祥子》的美学思想意蕴论文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骆驼祥子》的美学思想意蕴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骆驼祥子》的美学思想意蕴全文如下:【摘要】《骆驼祥子》全书以祥子个人的悲剧命运展开,在抒写祥子曲折的人生经历的过程中,揭示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背景。《骆驼祥子》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其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及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渗透着美学的文艺思想。分析研究作品的美学思想意蕴,对于深入了解文本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 《骆驼祥子》 美学思想 历史 思想 情节【Abstract】

"Camel Xiangzi " started from Xingzi’s tragic fat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s of Xiangzi, reveal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urbulent twent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Camel Xiangzi" as a great literary realism,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ory plot, are permeated with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aesthetics implication of the novel ,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is important.

【keywords】 “Camel Xiangzi” aesthetic ideology history thought plot

《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主要以主人公祥子作为人力车夫的坎坷经历,揭示了在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三融合”文艺美学思想:“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浅析“三融合”美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骆驼祥子》的故事抒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京城人民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刚刚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各路军阀混战争权,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塑造的祥子这一形象正是贫苦民众的代表。祥子少年时期失去了父母,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只能从乡下来到北平城谋划生计。初到北平,他干了所有出卖劳力的事。最终发现,对他而言,拉车无疑是最容易赚钱的工作。于是,它拥有了自己的职业——人力车夫,以及自己的理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暗示自己,“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带着满腔的赤诚,他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涯。

故事的开端,作者用了不多的笔墨就已经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以祥子为代表的农民,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中,成为最无辜的牺牲品,只能用极其卑微的方式生活着。作者用最真实的笔触,将当时中国黑暗的旧社会对于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眼前。以祥子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为对立面的是,以刘四爷为代表的剥削阶级。“刘四爷是已快七十岁的人了;人老,心可不老实。……他开了个洋车场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样对付穷人……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的。” 小说中,厂主刘四爷对于自己手下的人力车夫极尽压榨,已谋取自己的利益。后来,甚至为了财产和女儿断绝往来。这样的形象也映衬出动乱时期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甚至是六亲不认的剥削阶级商人的丑陋面目。

除此之外,小说中穿插的许多内容,包括祥子第一次买到的新车被乱兵抢走,自己也身处险境;他后来包车的雇主曹先生,为了躲避特务的追踪,举家搬迁;穷困的老车夫二强子居然出卖自己的女儿小福子。这里的桩桩件件,全都是动荡时期的旧社会的真实缩影。

二、“较大的思想深度”

《骆驼祥子》的故事主要线索是祥子的人生经历,作者在抒写他的悲剧命运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祥子就是“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最初来到北平城的祥子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良好的生活条件,他没有想过依靠任何人,只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高妈提醒他去放高利贷,他没有听从;虎妞建议他去做小生意,他也没有听从。他始终认为,只要他攒够钱,可以买一辆自己的车,就足以改变他的生活状况。然而,现实一次次的打击,最终使他一无所有,逐渐成为没有信念的行尸走肉。

祥子堕落不是唯一的结局,但他信念的毁灭却是必然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祥子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者,企图以一己之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显然他的理想是狭隘的,这样的抗争是无力的,他也注定是失败的。“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倾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 作者借小马儿祖父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感想。

在作者看来,需要改变的不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少数人,应是整个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制度。而改变这样的社会制度,仅靠个别人的努力奋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前进,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反思,足见其思想的深入性。

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骆驼祥子》并不是一部肤浅的农民发家史,也不是一部简单的底层人民衰亡史。主人公祥子,在实现他的理想的路途中,是历经各种坎坷的。

祥子一直以来的理想就是拥有自己的车,然而,这样的理想也是一波三折,历经三起三落的。最初,祥子来到北平当车夫,埋头苦干三年,有攒下的一百块买了车,然而,没多久就连人带车被乱兵抓走,失去了第一辆车;后来,用逃跑时带走的骆驼换了钱,加上省吃俭用挣来的钱,马上就能买一辆新车,却被孙侦探诈走了,第二次理想幻灭;最后,因为娶了虎妞,虎妞帮祥子买来了邻居二强子的车,好景不长,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她的丧事,祥子又把车卖掉了。最终,他也走上了自甘堕落的不归路。作者在忠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创作,这样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得小说内容丰富多彩,处处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小说的成功之处,老舍的特色语言体系是不得不提的。老舍作为一位北京城里土生土长的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渗透着“京味”语言。“阅读老舍的作品,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即使从未到过北京,从未经历过老北京人情风物的人也能身临其境般体验老北京这座古都的生活点滴。” 在作者独特的语言中,人物形象也变得生动鲜活,故事就如同在自己的身边上演。同时,《骆驼祥子》虽然包含着讽刺和批判的感情色彩,但在作者略带幽默的“京味”语言的修饰下,使得情节丰富而生动,不会使读者一味的感到沉重。

四、结语

有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背景,才塑造出饱经苦难、努力奋斗的祥子;而有了从积极向上到自甘堕落的祥子,才映射出腐朽不堪的旧社会黑暗制度。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加上老舍设置的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语言体系,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文艺思想,最终成就了《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

一套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制衡机制。

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浅谈《骆驼祥子》的美学思想意蕴论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30361/35610494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浅谈《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个人形象的塑造

原文地址:浅谈《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洪涛浅谈《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内容提要:《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尤其是人物的塑造,使作品具有光辉的艺术生命。全文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声明:《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浅谈《骆驼祥子》的美学思想意蕴论文》为网友鍵盤敲出的愛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