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著作 杨宪益 戴乃迭 红楼梦

http://book.ifeng.com/yeneizixun/special/fanyijia/detail_2012_08/15/16831231_1.shtml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英国《独立报》:陨落的翻译大家杨宪益

杨宪益与戴乃迭在工作

【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著作】

《离骚》,[战国]屈原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屈原》,郭沫若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雪峰寓言》,冯雪峰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唐代传奇》,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著,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长生殿》,[清]洪升著,与戴乃迭合译,1955,外文出版社。

《鲁迅选集(1—4卷)》,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56,人文出版社。

《宋明平话选》,[明]冯梦龙、凌濛初编著,与戴乃迭合译,1956,外文出版社。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与戴乃迭合译,1957,人文出版社。

《汉魏六朝小说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关汉卿杂剧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故事新编》,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61,外文出版社。

《野草》,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76,外文出版社。

《红楼梦(1—3册)》,[清]曹雪芹,与戴乃迭合译,1978—1980,外文出版社。

《史记选》,[汉]司马迁,与戴乃迭合译,1979,外文出版社。

《呐喊》,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彷徨》,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三部古典小说节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聊斋故事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汉魏六朝诗文选》,与戴乃迭合译,1986,《中国文学》杂志社。

杨宪益

【杨宪益译著】

中译英

《老残游记》,[清]刘鹗著,1947,南京独立出版社。

《离骚》,[战国]屈原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屈原》,郭沫若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雪峰寓言》,冯雪峰著,与戴乃迭合译,1953,外文出版社。

《唐代传奇》,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王贵与李香香》,李季著,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与戴乃迭合译,1954,外文出版社。

《长生殿》,[清]洪升著,与戴乃迭合译,1955,外文出版社。

《鲁迅选集(1—4卷)》,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56,人文出版社。

《宋明平话选》,[明]冯梦龙、凌濛初编著,与戴乃迭合译,1956,外文出版社。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与戴乃迭合译,1957,人文出版社。

《汉魏六朝小说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关汉卿杂剧选》,与戴乃迭合译,1958,外文出版社。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故事新编》,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61,外文出版社。

《野草》,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76,外文出版社。

《红楼梦(1—3册)》,[清]曹雪芹,与戴乃迭合译,1978—1980,外文出版社。

《史记选》,[汉]司马迁,与戴乃迭合译,1979,外文出版社。

《呐喊》,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彷徨》,鲁迅著,与戴乃迭合译,1981,外文出版社。

《三部古典小说节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聊斋故事选》,与戴乃迭合译,1981,《中国文学》杂志社。

《汉魏六朝诗文选》,与戴乃迭合译,1986,《中国文学》杂志社。

西译中

《牧歌》,[古罗马]维吉尔著,1957,人民文学出版社。

《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古希腊]阿里斯多芬著,1959,人文出版社。

《地心游记》,[法]凡尔纳著,与闻时清合译,1959,外文出版社。

《奥德修纪》,[古希腊]荷马著,1979,上海译文出版社。

《罗兰之歌》,史诗,1981,上海译文出版社。

《卖花女》,[英]肖伯纳著,1982,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近代英国诗抄》,1983,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罗马喜剧三种》,[古罗马]普劳图斯等著,1985,中国戏剧出版社。

1915年1月10日,杨宪益出生于天津花园街8号的大公馆内。其父杨毓璋曾经留日,并当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1928年,杨宪益进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学习,1934年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认识了后来与他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妻子———英国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1940年杨宪益夫妇回国。

解放后,杨宪益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这些译本在国外都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先秦散文到现当代作品,杨宪益夫妇联袂翻译了共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极为罕见。杨宪益著有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中文本于2001年出版。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曾把《红楼梦》等百余部中国著作翻译成英文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因淋巴癌去世,享年95岁。

据杨老的外甥女赵蘅介绍,2009年10月10日,杨老因为淋巴癌晚期,进入北京煤炭总医院,接受离子植入术进行治疗。手术成功,家人以为很快能够出院。但随后,杨宪益先生因为呼吸道水肿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8日还发高烧。“虽然明知道这病好不了,但是我们希望能延长他的寿命。他自己很想在2010年1月10日过生日,我们也认为没问题,没想到他没等到这一天。昨日清晨6时他安静去世,连遗言也没有一句。”赵蘅说。

杨老去世时,他的小女儿和赵蘅陪在他身边。大女儿名叫杨嫈(音“莹”),已经定居美国多年。她在美国教中文,在这方面也算是继承了父母的一些传统。她早年离异,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赵蘅说:“在舅舅最后一次住院前两个星期,她回来过,还说等到她父亲96岁生日时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过来。谁知道,舅舅就这样走了。她请假特别不容易,这次应该回不来了。”

杨老好烟好酒,也爱交朋友。作家李辉跟他私交甚好。李辉说:“他走了,对于中国的翻译界是一个遗憾。”据朋友们说,杨宪益晚年虽然在朋友的陪伴下也很快乐,但是自从夫人走了之后心情一直不太好,常常一个人喝闷酒。杨宪益是一个性情散淡而豁达的人,像这样的士人已经很难找到了。

被母亲警告的婚姻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一位英国的妈妈痛心疾首地劝导自己的对女儿,她的警告近乎诅咒,她为什么这么残酷地对待女儿呢?

这位被母亲痛骂的英国女孩,就是戴乃迭,那一年,她20岁,爱上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她出生在1919年的北京,她的家庭是英国的传教士家庭,父母来到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教,她的母亲是传统的英国女士,到中国传教数十年,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她深知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婚姻伦理、家庭关系、女性权利等等许多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和英国是多么的不同,戴乃迭的母亲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中国人,更何况自己的女儿此时正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娇小美丽的女儿与英帝国的皇室贵族子弟同校学习,母亲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会爱上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留学生。

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世人或许难以理解,一个牛津大学的美女高材生,何以在牛津校园里看中了相貌平平的中国学生。她因为爱而远离了父母、祖国;因为爱而坐牢、丧子……

20岁的戴乃迭,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开始学习法语,后来转攻汉语,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文学士,在学习中,她爱上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尽管遭到了母亲和家族的一直反对,戴乃迭硬是不惜和母亲闹翻,别离了父母和故国。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乱动荡,山河破碎,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那时候,英国有一首歌描写新婚少妇的生活,歌中唱到: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可是,1940年的中国,根本保证不了英国少女最低的生活理想,就连她的男友杨宪益都心存顾忌,担心戴乃迭跟自己回中国定居是一时头脑发热,以后会后悔。

可是,戴乃迭爱了,就把自己一切给了爱,随爱而生,她用近乎童话一般纯洁的心,跟随着杨宪益,在1940年,回到了中国重庆。在重庆举办了婚礼,并从此定居在中国,直到1999年逝世。尽管戴乃迭有英国国籍,但是,她在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倔强地守在丈夫身边,倔强地守在中国的土地上。

四年大狱,不白之冤

在母亲发出警告的三十年后,1968年,戴乃迭被囚禁在北京的一所冰冷的监狱里。

早在1966年,丈夫杨宪益就被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遭到迫害。1968年春天,江青在一次谈话中,讲到有不少在中国的外籍专家可能是特务,有的甚至早在三四十年代便被派遣到中国,此时,整个社会正处在“清理阶级队伍”的高潮期,旗手的讲话被迅速执行。

1968年4月30日,夜深了,戴乃迭为丈夫温热了白酒,两个人静静地对饮。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困了,自去休息。尚未睡稳,突然,有人敲门,丈夫杨宪益开门迅速被秘密逮捕,半个小时之后,从睡梦中惊醒的戴乃迭,也被秘密逮捕。

戴乃迭被怀疑是“帝国主义特务”,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怀疑,最终也没有人给戴乃迭一个明确的说法。戴乃迭就糊里糊涂地蹲了四年大牢。她这样回忆自己的狱中生活:“头一年冬天十分寒冷。我没有暖气,我的窗户也全是破的。看上去,北京都用玻璃替换了破损的小格窗户。我的耳朵长了冻疮。我被换到另一个朝南的房间,那里暖和一些,窗户被糊住保温。日子还是烦闷。我开始自言自语……”

就在戴乃迭入狱之后,她在英国的姐姐希尔达·布朗夫人悲痛万分地说道“她选择了在中国生活,我相信她从未做过危害那个国家的事情。”希尔达·布朗夫人曾经写信给中国的周恩来总理,表明自己的妹妹在中国生活28年,清清白白,从没有做过伤害中国的事情。

1972年,戴乃迭被无罪释放。

老年丧子,丈夫愧疚

戴乃迭与杨宪益

1972年,戴乃迭被释放了,但是,一个让她悲痛万分的事情发生了,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经受不住迫害而发疯。戴乃迭把儿子送到英国的娘家去治疗,可是孩子已经病入膏肓,在英国,戴乃迭唯一的儿子在发病后自杀身亡。

三十年前,戴乃迭妈妈警告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

三十年后,53岁的戴乃迭,想起了妈妈当年的警告,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一个女人最渴望的美貌,她有了;最奢望的才华,她也有了;可一个女人能够经历的苦难,她也都一一忍受:为了爱,甘心受苦受累;到了一个完全的国度里,她勤奋地工作,还是被逮捕收监,一关就是四年;唯一的儿子被折磨发疯,自杀身亡。

尽管四年入狱,戴乃迭依然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她对丈夫非常照顾,非常呵护,1999年年底,戴乃迭病逝,丈夫杨宪益说他后悔对戴乃迭照顾得太少,他后悔自己带给戴乃迭那么多的苦难,老伴写下悼亡诗一首: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诗中“结发糟糠贫贱惯”写的是戴乃迭定居中国后,一直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陷身囹圄死生轻”,杨宪益被捕,戴乃迭也被投入监狱,不明不白地关押了整整四年。老伴杨宪益一句“白首同归我负卿”,道出内心对娇妻的无限愧疚、无限亏欠,自己一介书生,无权无势,无财无利,这位英国富家少女跟随着自己来到贫困的中国,因为自己的牵连被抓进监牢,家破人亡,妻子一直有英国国籍,但是,在自己最绝望的时期,戴乃迭对丈夫不离不弃,即使自己出狱后,依然坚持在中国,照料丈夫。

戴乃迭为什么对爱这么执着?为什么用情这么痴,这么傻?为什么能为了婚姻而抛弃世俗的一切物质标准?为什么遭受了一个女人所能遭到的大苦大难?如果说林黛玉背负了一个宿命,绛珠仙子要用泪来还偿,那么戴乃迭呢?母亲警告“她嫁到中国,就会儿子自杀”果然,这个警告应验了,戴乃迭似乎也冥冥中背负着一个悲剧性的宿命。所以,我说,戴乃迭是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而杨宪益则是娶了林黛玉的男人,他们的故事,有着极其强烈的传奇性。

《陨落的翻译大家杨宪益》

本文摘自:英国《独立报》2009年11月25日文章

(作者:迪莉娅•达文/DeliaDavin)

杨宪益

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本周于北京过世,享年93岁。杨先生译著极广,同时也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即便在最恶劣的时代里,也保持着智慧、正直和趣味。

杨宪益最为西方所熟知的,是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将时间跨度达两千年的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其中最值得记住的作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选,明朝故事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伟大的清代小说《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他们翻译的鲁迅作品选也让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再现于英语世界。

杨宪益也将一些西方经典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荷马史诗《伊里亚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罗兰之歌》和萧伯纳的戏剧。杨宪益作为一代富于学识和眼界的中国学者,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西方中国研究的发展。

杨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其父在杨五岁时过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受尽宠爱和呵护。他在私塾中接受了大量传统教育,直到12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天津英国新学书院。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毕业后负笈牛津,并在那里结识了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

杨1940年和戴乃迭一起回到中国,在很多知识分子纷纷逃离的战时日据地区教书。他们生活不易,杨的家产流失,授课报酬也很微薄。战后,他们和两个孩子一起,搭舢板沿长江而下到了南京。

新中国建立以后,杨宪益被新政府视作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海外关系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让也让他颇受其苦。五十年代中期,杨宪益被降职。但他和戴乃迭对新的政权仍抱有极大希望,依然敢说敢言。和许多当时的干部一样,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六天,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他们何以如此高产。

作为从外文出版社领取薪俸的专家,除了翻译古典名著和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也需要承担宣传文学的翻译工作。在业余时间,杨宪益为报纸杂志写了很多西方文学的入门介绍,并翻译西方古典作品。他们也继续以非凡的勇气自由地阅读、思考、讨论,坚持着他们都信奉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

文革期间,杨宪益和戴乃迭被捕入狱。1972年出狱后,杨再度拾起过去的工作。1979年,在文革中精神分裂的儿子自杀,杨戴为此悲恸不已。但是女儿和孙子的成就让他们很自豪。他们也看到出现了越来越多真实的、批评性的作品,并帮助和鼓励了许多年轻作者。作为《中国文学》杂志的编辑,他也发表了一些此类作品的译作。他还发起了英文“熊猫丛书”系列,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

继1940年之后,杨宪益第一次得到机会再度出国,夫妇两人被邀请到欧洲、日本和印度的大学。他们再次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杨本人也在1985年申请入党并获准。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起开始,戴乃迭的健康逐步恶化。杨宪益一直照顾着她,直至戴1999年离世。杨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女儿的家中度过,交游依然广泛,说到感兴趣的事他还是兴致勃勃。但他也想念戴乃迭,在纪念妻子的诗中,他写到,“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杨宪益有两个女儿,四个孙子孙女在世。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世界翻译界的一对奇葩

  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最天才的译者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牛津入学考试。24岁时,他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之后的成就更不必说。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和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今年9月,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该奖项于2006年设立,是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杨宪益是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有人说他“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最深刻的爱恋为了英国女友,放弃法国文学

杨宪益的妻子戴乃迭出生于中国,是一位英国传教士的女儿。自结识杨宪益后,戴乃迭毅然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毕业生。杨宪益也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英国文学。这种互补为两位异国青年日后在翻译界(中译英)造就辉煌奠定了基石。

杨宪益晚年回忆说,他爱戴乃迭,除了为她惊人的美丽所吸引外,还发现她有一颗质朴的心。她清新脱俗,没有英国上流社会女孩常有的虚荣与势利,这一素质在“中国上层的小姐们之中也很少见”。赵蘅透露,杨宪益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学方面有更深的探索。“他少时立志,想的就是做一名学者,没想成为翻译家。但因为舅母喜欢翻译,他也不做它想,夫妇俩双宿双飞地翻译了一辈子。”

晚年戴乃迭受困于老年痴呆症,但杨宪益与她寸步不离。“舅母在医院时,每天都要看见杨宪益。”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一直很遗憾“自己没能和她一起走”,作悼亡诗云:“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最痛苦的往事受到自己牵连,儿子点火自焚

早在杨戴两人结婚之前,双方的母亲就对这门婚事十分担忧。戴乃迭的母亲塞琳娜更是激烈反对,她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们结婚,你们的婚姻持续不了4年,而你们将来的孩子会自杀而死。

但是戴乃迭不管。她陪着杨宪益,为中国翻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也陪着中国丈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政治风云”。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一对异国夫妻的生活可想而知。杨宪益最疼爱的也是唯一的儿子杨烨,就是因为“文革”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逐渐精神分裂。即便被送至英国姨妈家“改变一个环境”,儿子还是不堪岁月伤害,38岁时在姨妈家用汽油点火自焚。

赵蘅告诉记者,杨宪益总是隐忍的,但儿子去世后,他流过泪。“他和舅母在家,老来丧子,不甚其哀,对着彼此唱起了英文歌,唱着唱着,舅舅就哭了。”

最亲近的晚辈与小女儿同住,为外甥女校对

杨老的二女儿叫杨炽,在北京定居。赵蘅透露:“舅母去世后,小女儿怕父亲一个人住在外文局那边不安全,征得父亲同意后她把父亲接到了家里。她早年去美国读过书,丈夫是美国人,现在有两个儿子。此前和丈夫开了个信息服务公司,如今退休了,准备开家餐饮公司。”

在杨老病逝前夕,赵蘅也一直在他身边照顾。她说舅舅对她影响很大。“我早年学画,来到北京,在舅舅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北京定居后,更是经常去他那里。我现在一是写作,二是画画,舅舅对我很鼓励,我的新书和新作都是他来校对的,他从来不责备我,是我的导师,给我父亲般的温暖。我觉得我对他的照顾都是应该的。”

敢给毛主席敬酒的作家,大概只有杨宪益了。“文革”前,毛主席设宴邀请一些作家。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董必武副主席坐同一张小桌子,作家们及其他人士分坐几席。开宴后,才喝下几杯酒,杨宪益便问旁边的陕西作家杜鹏程:“咱俩一起到毛主席桌前向他敬酒,好不好?”杜鹏程立即同意。杨杜二人就向毛主席走过去了。毛主席稍稍有点吃惊,在此之前,还没有坐在别桌的客人有勇气向毛主席敬酒。见此情景,周总理立刻端起酒杯站起身来说:“现今毛主席不喝酒,我来陪两位喝一杯。”毛主席面带微笑向两位作家点了点头。

赵蘅告诉记者,杨宪益早年曾被要求和钱钟书、叶君健等一起翻译“毛选”,他婉言谢绝了。他把精力投向了《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入狱前,他已经翻了一半了。”1966年,“文革”席卷全国,1968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入狱。杨宪益翻译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文作者效法苏联的《联共党史》,在文学史每一章结尾都整篇整段地引用毛主席的话。杨宪益认为这种写法不符合国外读者需要,在征得编辑同意后把语录删掉了。

图: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知名翻译家、学者杨宪益昨晨辞世 生前与妻子戴乃迭合作翻译多部中国古典名著

又一位文化老人走了。他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知名翻译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杨宪益先生昨晨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和1999年逝世的妻子戴乃迭是一对蜚声中外的夫妻翻译家,在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中他们曾联袂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经典译成英文。但杨宪益曾自述,做一个翻译家完全是阴差阳错,他的理想其实是研究中国古代史。

知名翻译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杨宪益先生昨晨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出生于安徽泗县。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做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已达六年的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他们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来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启程。正值二战紧张时刻,他绕道加拿大、美国,经香港终于抵达重庆。1934年漂洋过海时他独自一人,此次回国,却带回来一位女朋友——英国姑娘戴乃迭。几个月后,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这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夫妻。

因为战乱,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城市之间奔波,直到1943年,一位朋友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的国立编译馆还只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领导一个部门,专门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国立编译馆被撤销,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也标志着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在此后半个世纪里,戴乃迭与杨宪益一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学的宝库,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

1964年,杨宪益和戴乃迭接到外文出版社的一个任务,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到1968年,《红楼梦》前一百回的翻译已经完成。只要再有一年的时间,这部古典巨著就能全部翻译成功。但是此时,戴乃迭的外国身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夫妇两人在狱中共同度过了4年,直到1972年释放。出狱之后,夫妇两人恢复了翻译工作,杨宪益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的执行副主编。1978年,本该早就完成的《红楼梦》英译本终于出版。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通过杨、戴的翻译,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终于被西方人真正读懂了。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离开了人世。从1940年跟随杨宪益来到中国之后,除了因公出访,她只回英国探过一次亲,60年来,她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中国、离开杨宪益。戴乃迭去世之后,杨宪益也停止了翻译工作。

杨宪益自述

梁实秋引领走上翻译路

1940年代在重庆中央大学分校教书时期,我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儒林外史》和《阿Q正传》。

那时候,梁实秋是位于重庆的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的负责人,过去翻译委员会主要是从事英译中的工作,梁实秋想开辟一个新领域,把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他聘请我和戴乃迭去工作。

梁实秋听说我的兴趣是中国古代史之后,建议我翻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戴乃迭协助我翻译,我们在那儿一直待到1949年后这个机构被撤销为止。其间译完了从战国到西汉的约36卷。1949年以后,我顾及不到它,也没有人再提及这部书。

翻译《红楼梦》只因要吃饭

后来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我译完《奥德修纪》之后,外文出版社说你是我们外文社的人,也应该帮外文社做点事情,于是又让我翻译《红楼梦》。我说:“我不喜欢看《红楼梦》。”我小时候读《红楼梦》,只读了一半都没读完。不过我在外文出版社里面工作,他们要我翻译什么我就翻译什么吧,人要吃饭嘛。

刚刚开始没多久,我遇到一个英国朋友,他是一个汉学家,叫大卫·霍克斯,他告诉我说:“我在翻译《红楼梦》,已经翻译了两年多了。”他翻译出来的版本用的名字是《石头记》,我为了显得和他的稍微不一样,就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说我是翻译家,其实我爱人才是翻译家。都是我把初稿翻译出来,交给她加工,她费的力气比我的还大。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翻译家,现在也不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从大学毕业后回到中国来,会选择研究中国古代史。

他是那种人,望之俨然,处之温和。别人对他的一千多万字的译作高山仰止,他却说没什么值得流传下去的,书全都送了人,几乎一本不剩。我们告诉他有人窃用他的名字出书,他一笑了之。不怕坏了你的名声吗?他抿进一口烟:“无所谓。”
  
  庭院深处的记忆
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著作 杨宪益 戴乃迭 红楼梦
  
  坐车到北京市北海后门。走在窄窄的胡同里,一辆辆载着游人的三轮车不时从身边驶过,打破一片寂静。七拐八拐了好一阵儿,我终于找到了那处青砖灰瓦的院落。“杨老,您好!哟,您对窗的风景不错呀。”杨宪益先生接过话茬:“马马虎虎,院子太小。”
  
  杨先生的精神状态很好。虽然年已90,但其面色依旧红润。因为身体的原因,一向好酒的他现在已经不怎么喝酒了,只不过,每天还是要抽上一、两包烟。点上一支烟,先生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年少时节。
  
  “小学是在家里念的,家里有老师,10岁左右开始学英文。”先生说。
  
  与先生的对话中得知,中学毕业后,杨宪益考上了英国牛津大学,读希腊拉丁文学。这个时候,他与英国姑娘戴乃迭相识相爱。戴乃迭出生在北京,也很喜欢中国文化。1940年,两个人一同回国。我问先生:“当年为什么要回国?”先生答:“中国人为什么不回中国呢?”“当时您没有犹豫过?”“没有。”“您夫人是英国人,当时她愿意和您回来吗?”“对她是困难一点儿。”但是,夫人还是跟着杨宪益回国了。
  
  走上翻译之路
  
  1943年,杨宪益夫妇去了梁实秋的编译馆。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还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的工作。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
  
  “您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资治通鉴》?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就想着以后一生以翻译为主了呢?”“没有。原来我的兴趣不是搞翻译。不过,后来觉得做翻译可以跟我爱人在一起工作,就到了编译馆做了翻译。”先生答。
  
  1952年,国立编译馆撤销以后,杨宪益夫妇接受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刚刚创立英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请先生主持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他们夫妇翻译了大量的作品。
  
  翻译“读了一半”的《红楼梦》
  
  “《红楼梦》这部著作是您翻译生涯中历时最长的一部著作?”“其实,我不喜欢看《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梦》,我只读了一半都没读完。刚刚开始没多久,我遇到一个英国朋友,他是一个汉学家,叫大卫·霍克斯,他告诉我说,他在翻译《红楼梦》,已经翻译了两年多了。他翻译出来的版本用的名字是《石头记》,我为了显得和他的稍微不一样,就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说我是翻译家,其实我爱人才是翻译家。都是我把初稿翻译出来,交给她加工,她费的力气比我的还大。
  
  离开小院前,问先生:“现在是不是经常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没想到先生却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回忆过去呢?想些现在的事不好吗?”走出小院,正午的阳光照在青灰色的院墙上,让人感觉到一种难得的澄净安宁,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那首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杨宪益小传
  
  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19745.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里的人物9 :贾代化与贾代善

《红楼梦》里的人物(9):贾代化与贾代善在《红楼梦》里,贾代化和贾代善是堂兄弟关系,属于贾府第二代里的关键人物。贾代化,是宁国公贾演的长子,是贾敷、贾敬的父亲,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红楼梦》第二回写道: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

转载 胡适与程乙本 红楼梦程乙本在线阅读

原文地址:胡适与程乙本作者:护珠塔主胡适对程高本的《红楼梦》,尤其是程乙本《红楼梦》是一个矛盾的思维与逻辑。 一方面,他必须必须吹捧程乙本的文字严谨,描写得当。因为,在他的红学思想体系里,索隐派认为发生在明末清初的《石头记》背景

声明:《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著作 杨宪益 戴乃迭 红楼梦》为网友回首恨伊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