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德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砚池堂本《老子》第四十五章(1)
  【释要】
  本章为"道经"的开篇,今本更是将其作为全书之首。其实,它是紧接"德经"终篇之语"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展开的,教导侯王如何体察认识"道"。故河上公称之为"体道章"。
  【通解】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那就不是恒常不易之"道";可以用文字详述的"名",那就不是恒常不易之"名"。
  道恒无名,它是万物的本始;及名之为道,它是万物的根源。
  一个人恒持无欲无为,可以得见万物初生如新的起始;一个人恒使有欲有为,可以得见万物盛极而衰的尽头。
  两者同出于道,名称相异,原属一体。变化来变化去,这就是天地万物生机奥妙的门径。
  今本《老子》第一章文字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中消逝、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句,四个句读的"也"没有了,"恒"因避讳变成了"常";(二)还是句读的问题,是"无名"、"有名",还是"无"、"有"?(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变成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之玄"二字明显是多的;(四)"众眇之门"的"眇",被后人改成了通俗的"妙"。

  一、齐桓公读书被木匠涮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今本《老子》这一句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有两个重复出现三遍的关键字:道与名。坊间对其的注解很多,基本都是云山雾罩地在绕圈。但有一点是大体形成了共识:就是第二个"道"、"名",与其他的"道"、"名"相异。
笔者姑且用A代替"道",用B代替"名"。那这一句的句法应为:"A可A1也,非恒A也;B可B1也,非恒B也"。现在的问题就是A1、B1如何解读?传统的解释是A/B为名词,A1/B1为动词。简单地来讲,A为"道",B为"名";A1为"道之",B1为"名之"。

  按此,坊间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解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进而引申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说法来。据笔者查证,这一解释的鼻祖就是魏晋时期玄学大师的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坊间又出了一种质疑传统的解法。认为历来把"可道"之"道"解释为言说,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而"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南怀瑾《老子他说》)。不过,笔者认为,南怀瑾此论颇有可议之处。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道"言说的例子不多,但还是找得着的。《礼记·礼器》曰:"盖道求而未之得也。"《荀子·荣辱篇》曰:"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孝经》曰:"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此四"道"字,皆训为"语",即言说也。

  而大体成书于战国的道家经典《文子》,其"精诚篇"曰:"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总要,取成事之迹,危坐而言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乱。"在《淮南子·本经训》里,也有一段与《文子·精诚篇》如出一辙的文字,只是最后一句有个别字词的出入:"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多了一个"鼓歌而舞之"来形容博学多闻之徒。

  《淮南子》&《文子》的这段文字很精彩,翻成白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些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可传后人的文字内容,都是粗糟、而非精义。三皇五帝三王,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宗旨是相同的,所走的道路不一样,但归宿却是一致的。末世的学者,不懂得混元一体之"道"、总括精要之"德",而只拿一些已成的事迹,进行纸上谈兵(也就是西人所言的"paperwork"),正襟危坐而津津乐道,奏着鼓乐、跳着歌舞,彼此吹捧。所以他们自称博学多闻,但却不能免于困惑。

那怎样来解除这些博学多闻的学者的困惑呢?《淮南子·道应训》里有一个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轮人研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在焉?"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所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话说当年某天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一位做车轮的工匠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手中的椎子和凿子,问齐桓公:"老大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这位叫阿扁的轮匠又问:"这位圣人还活着?"桓公回答说:"早已死了。"轮扁说:"那您读的只能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一听,可不高兴了,一下就变了脸色,怒道:"我读我的圣贤书,你一个小小工匠有什么资格讥笑我?你说得脱,走不脱。给不出个说法,我要你的命。"轮扁说:"好,我给你个合理的解释。就拿我做车轮的体会来说道:削木制轮,要打榫眼安辐条。如果榫头大,榫眼开小了,就会滞涩安不进去;如果榫眼开大了,榫头做小了,太松滑动不牢。这不松不紧、得心应手,达到圆融微妙的技巧,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所以我尽管年逾古稀、年老无力,但还得亲自做车轮。由此可见,圣人的话中如果有高深神妙的精义,但由于不能言传,所以也必定会随着圣人死去而带走,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些糟粕罢了。"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故事,庄子在《庄子·天道篇》里也讲过。只不过少了最后这一句老子的引文。老子之后道家的这些典籍很有意思,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得不中听一点,就是你抄我,我抄你。反正天下道家是一家。还有一特点是,后世道家的论述往往是东鳞西爪,散乱在各篇之中,美其名曰:神龙见首不见尾。以考习道之人的悟性。各位看官拿《文子》与《淮南子》相参照,就能很有体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宜通解为: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那就不是恒常不易之"道";可以用文字详述的"名",那就不是恒常不易之"名"。

  二、女人没有了男人就恐慌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前面解《道经》首章首句,就已扯出一堆头绪。不过我始终认为,解经辨惑,句读为先。关于句读这件事,我们先来讲两个小段子,轻松一下。
  A教授写了一句话让学生们点标点,这句话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结果,女生的答案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而男生的答案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再来一个。马上考试了,B教授怕班上一差生不及格,就问他:"看的怎么样了?"那学生答道:"我看完了!"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来,该生又不及格。B教授把该生找来:"你不是都看完了吗?怎么又不及格?"那学生一脸无辜的说:"老师,我说的是--'我看,完了!'"……

  砚池堂主人说,关于句读的事,大抵类此。如果句读不明的话,哪怕你把经书看完了,我看,也是"完了",读得再熟,也是"不及格"。
  闲话扯完,我们来看,对于"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句,今本《老子》这一句多作:"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句的断法历来就分为两种:其一、就是笔者采信之"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另一种,则是任继愈、南怀瑾采用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种断句法之争,关键是从句意的理解上,认为老子所说的是"无名"与"有名",还是"无"与"有"。
  南怀瑾认为,老子一贯讲的是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不过,砚池堂主人认为,老子在这里讲的是道恒无名、始制有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德经
  老子在《道经》第三十二章云:"道恒无名,始制有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另《韩非子·主道篇》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恶之端。"
故笔者认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是紧承上文而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句意而来,完整的信息表达或为:万物之始,有道存焉,无以名之;及名之为道,可以为万物母。
  所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不宜释义成:"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来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宜通解为:"道恒无名,它是万物的本始;及名之为道,它是万物的根源。"
  三、无欲有欲,老子的情欲观?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预告一下,我们这一章的夜话是讲"老子西行"的故事。不过,鲁迅的《故事新编·出关》,是小说版的"老子西行",里面也有不少好玩的细节。其中有一段是讲其弟子关尹喜在背后和手下的书记官嘲笑老子:这老夫子估计没谈过恋爱。
  话说关尹喜在函谷关扣留老子开讲座写书。一堆人慕名前往。结果头痛的头痛,打盹的打盹。事后,书记官跟关尹子抱怨道,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是这样,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磕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您看看您自己就是:现在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将来娶了太太,恐怕就要像我们的账房先生一样,规矩一些了。"
  在《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里,我们曾讲过老子是个"纯爷们",有时还能开点性玩笑,比如"牝恒以静胜牡"(雌性在交合之中总是以平静的姿态来承受、接纳雄性)。看来,老子他对男女之事绝对是相当的了解。而且,哪有男儿不钟情,关于老子婚恋的故事我们将在第三十五章的夜话里进行开讲。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今本《老子》这一句多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这一句经文的辨惑,首要问题仍是句读。不过,诚如南怀瑾先生所言,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恒)无、常(恒)有"的附带问题。砚池堂主人既然已认可无名、有名各自标成一句,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便是承认是"恒无欲"与"恒有欲",而不采信"常无"与"常有"。
  砚池堂主人认为,这一句经文讲的是"无欲"与"有欲",而不是南怀瑾先生所言的"常无"与"常有"。我们来看《荀子·正名篇》的一段文字:"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这段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翻成白话大意为:一般说来,谈论治国之道而主张消除人们的欲望的人,是无法正确地引导人们的欲望而被欲望所困扰的人。一般说来,谈论治国之道而主张减少人们的欲望的人,是无法节制人们的欲望而被过多的欲望所缠身的人。欲望之有无,是不同的,有关人的生生死死,但与国家的治乱无关。欲望的多寡,是不同的,有关人的情深情浅,但与国家的治乱无关。

  由此,我们可知:(一)老子一书,处处都是对侯王的训教之辞,尽管看起来非典型,但绝对是百分百的培养明君之政治教科书。无名、有名,告诫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道经》);无欲、有欲,仍是告诫侯王"治乱在于心之所可,无于情之所欲"。(《荀子·正名篇》)(二)无欲、有欲,是人的两种心理状态,有关生死情愫,但无关国之治乱。后世道家也由此生发出修道心诀。无欲,道之静也;有欲,道之动也。强调人应该"恒常"通过"无欲"和"有欲"的心理状态出发,来认识"道"。这也是后来道教"心传"论与"丹道"论的理论主纲。
 解释完"无欲"与"有欲",本句经文还有三个关键字:观,眇,噭。

  观,"谛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说文解字注》),可见观与视是有区别的。老子以"观"表示特殊的"见到"、"听到"、"感知到"。

  眇,"微之极也"(王弼注),训为细小、微末。引申出微妙之意,通"妙"。《管子·水地》曰:"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汉书·贾谊传》曰:"起教于微眇。"故老子所言之无欲以观其眇,即是守万物之起始,生机无限。

  噭,通"徼"。训为边界,引申为尽头。《列子·天瑞篇》:"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这段话看似好理解其实也是有难度的,翻成白话大意为--
  伟人晏子曾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谁人不死!一个仁慈的君子,他的死像入睡一样自然,算得到了永远的休息;而一个不仁的小人,他的死充其量只算是停止了折腾,终于趴下了。"死是一个人一生德行的归宿。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

  从上,我们可知:老子所言有欲以观其所徼,即是"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德经》第十五章)。然有欲必有尽,复归于无矣。

  因此,砚池堂主人认为,老子所谓无欲以观其眇者,即守其始也;有欲以观其徼者,即守其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宜通解为:所以,一个人恒持无欲无为,可以得见万物初生如新的起始;一个人恒使有欲有为,可以得见万物盛极而衰的尽头。

  四、"始"与"母"的方块阵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今本这一句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同谓"之后多出了"之玄"二字,应是后人私自添加的。整个句子因此面目大变,让后人理解起来变得吃力不少。
 前面,我们已经看了《老子·道经》第一章中的三段要点。
  首段,老子拈出一个"道"字。接着,他又拈出一个"名"字。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子只能强立之"道"以尽意,强名之"道"以尽言。无论是道可道,还是名可名,君子"始当靠之以寻道,终当弃之以寻真"。因为道恒无名,可以言传的多是糟粕,道之精义往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懂了即是懂了,不懂终是不懂。
  第二段,老子告诉我们,无名有名,是人们对道的一个认知过程。万物之始,有道存焉。诸事同源,万物一理。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们不可执著名器而寻大道。不知"道"之混元一体,虽博学多闻亦不免于惑。
  第三段,老子之道,用世道也。是用以说侯王、化天下者。无欲、有欲,无关治乱。凡语治而待去欲、寡欲的统治者,都是糊涂蛋。风动,幡动,都是心动。动心起念,即是有欲。有欲必有尽,有尽必归无。无欲即无为,无为则天地自正,万物自生。

  因此,如同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不息之谓易,老子推理至此、自然而然,要做总结发言了:"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其中的"两者",在砚池堂主人看来,指无名、有名,指无欲、有欲,指其眇其所徼,皆道之一体两面。"物我虽万殊而同于性,事物虽万变而同于道。"两者名称相异,同出于道,原属一体。变化来变化去,这就是天地万物生机奥妙的门径。

  讲到这里,又要让我们慢慢来,集中探究一下本章经文中两个关键字:"始"与"母"。《说文解字》说:"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老子以始与母,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可谓意味深长。天地之先,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无名万物之始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玄牝之门、母仪天下,此有名万物之母也。

  关于"母",其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有着高耸双乳的女子。其中有两点,象形女性的第二性征,很是形象。其实在民间有一个粗俗得上不得台面却又很常见的字,笔者认为它应该算是"母"字的异体字,就是一个女字,不过其中只有一点,象形女性的第一性征。这个字经常出现在背街的拐角、厕所的门墙上。有一次,我偶然在小区路面停放的一辆满是灰尘的面包车后挡风玻璃上撞见此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其旁还画了一个勃起的阳具。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总是让人惊叹的。

讲完"始"、"母"背后的"方块密码",依着经文的顺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砚池堂主人用四字一句的格式,打通来理一遍本章的大义:

  道有其道,名有其名。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恒道恒名,恒不可言。无名无欲,道之静也,万物之始;有名有欲,道之动也,万物之母。天下万物,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守其始母,观其眇徼。观眇之道,无欲无为,阴阳生化;观徼之道,有修有证,万有皆空。物我同性,名称相异。事物万变,同出于道。变来变去,众妙之门。

  【砚池堂夜话】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背影

  我对老子的兴趣,萌发得比较早。小时候正赶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其中有一段情节至今记忆犹新:孙悟空打败四大天王等神仙,观音菩萨和太上老君在云里观战。老君从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刚琢,又名金刚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话毕,自天门上往下一掼,滴流流,可可的打中了孙悟空的天灵盖。孙悟空立不稳脚,跌了一跤,被众人捉住。

  后来,我很快就得知这个在神话里降伏了孙悟空的太上老君,是位名叫老聃的大哲学家,又称老子。他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个就是孔子向他请教有关礼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的一本《老子》。关于老子西行出关一事,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述甚简。只是说老子被关尹强求著书,写完后老子就走了,"莫知其所终"。从此,江湖上只有老子的传说,没有人再见过他。老子化胡就是其中的传说之一。说老子去了西域,"化胡为佛"。

我们在前面的解经中曾提及鲁迅先生的小说《出关》,写的就是老子出关的故事,而且描写甚为有趣。但基本还是把老子当实实在在的人来描写。而在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关于老子的描述就是接近《西游记》的笔法了,已经神神仙仙、法力无边。其中关于老子出关,也是写得浓墨重彩,极富戏剧性。

  话说老子决定西游,出函谷关,登昆仑山。函谷关关令尹喜当日见有紫气东来,预知将有神人路过,于是一早就开始清水洒扫,扫除40里的驿道来,静静迎候。不久,一阵牛蹄声由远渐近,一个银发银须的老者端坐青牛背上,悠然而至。他就是老子。尹喜见老子神飘采逸,气度从容,心知此人定是异人,便忙躬身上前,深深拜叩,道:"我叫尹喜,是函谷关的守关人。久慕先生清名,今日特地洒扫关道40里,恭候先生,希望先生赐教。"

  老子收住牛,漠然无语。突然,一阵马蹄声基础传来、远处又飞来一骑。马上一人高声喊道:"老子莫走,徐甲来了。"旋即,徐甲勒马立于老子面前,气喘吁吁地说:"我从小便受雇于你,为你牵牛,已经二百年了。当时说好每天工钱是一百钱,现在算起来你一共欠我七百二十万钱。你这次出关远游,不知何时归来,还是先还我工钱吧。"

  老子神情漠漠,冷冷地开口道:"你其实早就该死了!那时我雇你牵牛,但因清贫,没钱付你工钱,就把太玄还生符给了你,也正是靠着它,你才可以活到二百多岁呀!你今天又为什么来向我讨问?而且,我对你说过,我要到安息国,那里金银遍地,珠翠积堆,我会用黄金还你工钱的,你又为什么那么性急,不能暂时等待呢?"于是,老子让徐甲面向地张开嘴。只见老子右臂轻挥,袍袖一抖,徐甲口中立即飞出一物,呼然落地,却原来是太玄真符立在地上。徐甲的身体无声瘫软,立时化为一堆骷髅白骨。

  尹喜见状,心中不忍,上前道:"徐甲虽然生前分不清大道与小利,但也毕竟跟您辛苦寂寞了二百多年,望先生念及此情,让他还生。"老子沉吟许久,才右臂一挥,口中发出一声"起",太玄真玄又飞到白骨堆上,转眼之间,徐甲又已活生生地立在二人面前。尹喜对徐甲说道:"我守关数十年,积蓄了二十万钱,就全部给你吧。另外,我有一个女儿,年方十八,貌美温存,也许配给你吧。"徐甲听了,大喜过望,忙不迭地施礼道谢。然后,乐颠颠地上了马离去。

  老子望着徐甲远去的背影,叹息不语。尹喜又躬身上前求教。老子对尹喜说:"我此次西行去昆仑山修行,恐怕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就传授你长生之术吧。"老子传授完毕,正要驱牛出关,尹喜又躬身道:"我原本好道,苦苦追求,却始终得不到,先生能否点化我悟道呢?"老子沉吟片刻,说道:"好罢!你既然已摒女弃财,可见心诚无杂了,我就收你为徒,授你《老子》。"尹喜惊喜非常,对老子三拜九叩,行了拜师大礼。然后,老子便传他五千字的《老子》,又嘱咐他诵读三年,苦修潜行。尹喜一一记下。

  不觉之中,暮色已晚,老子驱牛出关,渐渐消逝在一片暮霭之中。如同过去,只留下一个千古背影。而尹喜匍匐在地,遥拜不止。后来,尹喜苦修《老子》,最终得道成仙。

  这是一个典型道教的故事。道家讲"无为","无执","功成身退",才能保其清贵,得其长生,得道成仙。尹喜弃官抛财,无为无执,所以能够得道;徐甲贪财小利,偏执于有,注定离大道越来越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0838.html

更多阅读

windows 删除的快捷键是什么,非delete ps删除快捷键是什么

windows 删除的快捷键是什么,非delete——简介使用windows这么多年了,大家也都记住了很多的快捷键,比如常用的复制ctrl+c,粘贴用的ctrl+v等。通常情况下大家认为“删除”的快捷键是键盘上的delete键,但是,大家没发现这样使用很不方便么?要

找到实习,面试经历,恒生电子面经、华信

简单的对自己半个月来的找实习经历地点:滨江恒生历时:2星期时间:2012-6-5前几日,收到恒生的录用通知,没有太多的欣喜,只是突然就平静了,沉重的心情有了些许的放松。在快放弃的时候,都退一步,打算在下沙随便找个公司凑合的时候,那扇门敞开

举手之劳,非不足挂齿励志文章 励志文章精选

来源:一品故事网/ 作者: 随寓而安一日,阿智交给我一篇文稿,说是从儿子准备处理掉的一堆旧书废本儿里翻出来,是他的中学作文,题目叫《举手之劳,非不足挂齿》,反正他也不要了,不如拿到网上来晾晾,或许有些益处。以下是其文。古人有云:“区区小事

声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德经》为网友我长高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