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女性生理卫生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大连军分区卫生所宋丽霞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全面健康的概念,提出了衡量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五个标准”,并论述了心理保健与生理保健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论述了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身心健康

关键字:心理 生理 健康

早在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健康就是金子”的庄严口号。旨在唤起人们重视预防,重视健康,要像对待金子一样珍爱生命。实际上健康比金子还重要,因为金子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健康一旦失去了,就像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还”,再先进的高科技也不能使受损的肌体恢复到和原来一样,天衣无缝。

一、建立全面健康的新观念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首先应建立全面健康的新观念,使全民族有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全面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948年提出了详细的10条:1、精力充沛;2、处事乐观;3、睡眠良好;4、保持标准体重;5、适应能力强;6、能抵抗一般性疾病;7、眼睛明亮;8、牙齿完坚;9、头发有光泽;10、肌肉皮肤弹性好。又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善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外,还要道德健康,这才是全面健康的标准,概括的称为身心健康。

(二)身体健康的标准用“五快”来衡量

1、“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什么都喜欢吃,吃得香甜,吃得平衡,吃得适量,不挑食、不贪食、不偏食、不快食,不是吃得越快越好。中老年人吃饭,要做到细嚼慢咽,充分分泌唾液,可以减轻胃的负担,提高营养吸收率,唾液在咀嚼30秒以上时还可以杀死癌细胞。

2、“便得快”。是指大小便通畅,胃肠消化功能好。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定时定量,最好每天1次,最多2次,起床后或睡眠前按时排便,每次不超过5分钟,每次排便量半斤到一斤,说明肛门肠道没有疾病。如果大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太长,形成“宿便”,有毒物质会吸收得更多,引起肠胃自身中毒,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得肠癌。

3、“睡得快”。是指上床后很快入睡,并睡得深,不容易惊醒,能按时清醒,不靠闹钟或呼叫,醒来后,头脑清楚,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疲劳感。“睡得快”关键是提高睡眠的质量,而不是延长睡眠的时间,质量好表明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内脏无任何病理信息干扰。睡眠少或睡眠质量不高,疲劳得不到恢复,会形成疲劳过度,甚至得疲劳综合征,降低免疫功能,产生各种疾病,疲劳是百病之源,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4、“说得快”。是指思维能力好。不管任何复杂、重大问题,在有限时间内你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语言表达全面准确、深刻、清晰、流畅,口才好、会讲话,对别人讲的话能很快领会、理解、把握精神实质,表明你思维清楚而敏捷,反应良好,大脑功能正常。

5、“走得快”。反映心脏功能好。俗话说:“看人老不老,先看手和脚”、“得病腰先病,人老腿先老”,加强腿脚锻炼,做到行动敏捷、灵活自如、轻松有力,不要事事时时都离不开车,不要忘记腿是精气之根,是健康的基石,是人的第二心脏。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用“五有”来衡量

1、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执著的追求,人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生命,你有怎样的追求,就拥有怎样的人生。人的追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活的追求;第二层次是功名利禄的追求;第三层次是真善美的追求。这是最高的追求。一个人追求的层次越高,他的人生境界也就越高,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2、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要适应社会人群,统称社会环境。适应乃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从而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现代社会极为复杂多变,对适应的要求超过任何时期,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与客观环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家庭、单位、社会人群都能和谐相处,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面对现实,沉浮自如,荣辱不惊,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出正常有效的反应,能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出色地贡献于社会,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3、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人际关系失调而带来的。”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往往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邻里关系等。这些关系都非常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际关系确立、变化及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交往双方之间各自需要满足与否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宽容和帮助别人。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的人、傲慢骄横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人际关系的。

4、有自知之明。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又说:“知人难,知己更难”,说明做到有自知之明是非常不容易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意识中都有一种隐藏

很深的防卫机制,叫“护短机制”,人都护短把自己缺点错误掩盖起来,或把它归罪于客观环境或别人。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呢?第一、要正确、客观、透彻认识自己,这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最大的聪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第二、要愉快地、满意地接纳自己,不拒绝自己、不偏袒自己、不欺骗自己;第三、自觉地控制自己。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5、有健康、稳定的个性。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完整的精神面貌。闪光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潜能。个性好的人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

坦荡、情绪乐观,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得起批评、委屈、挫折、打击、逆境、疾病以及各种痛苦和不幸。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甚至有些特殊人物具有克服困难、获取胜利的顽强灵魂和不息的力量。

二、心理保健与生理保健

(一)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的区别

近年来人们才对心理保健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把心理保健附属于生理保健,而将二者区分开。生理保健是维护和促进人们有机体的完善,主要采取医学,体育锻炼等方法促进人的肌肉、骨骼、内脏、神经等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状态更加完好、功能更加完善。心理保健是维护和促进人的心理的完善,主要采取心理学的方法,促进人知、情、意能力的发展和三者关系的统一完善,以形成完美人格。因此,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在内涵、对象、范围、方法和目的上有明显的区别。

(二)心理保健与生理保健的联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女性生理卫生与健康

1、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现代科学证明、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活动而实现的。

除了神经系统直接参与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外,内分泌系统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神经对人体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来实现的,其特点是作用快而精确,范围比较局限。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进行的,一些内分泌腺分泌各种激素释放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其特点是:作用是弥散性的,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慢但持久。两种系统是互相联系的,内分泌腺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体主要的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这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水平,进而影响心理活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与脊髓出发,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它们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它们的活动直接与情绪活动相关。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在下丘脑,它一般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如生物反馈训练,人也可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脏、血管和脉博的活动。

2、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相互影响、促进

由于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所以生理保健直接影响心理保健。首先,作为心理过程的第一环节,感知觉的器官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刺激信息的接收、输入。第二,神经系统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器,它的健康与否及健康水平的高低更是对心理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第三,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与神经系统密切相连,它们的功能直接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间接影响着心理活动,它们的健康水平也与心理活动能力相关。第四,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三大系统之一,免疫系统的缺失与否以及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承认能力、心理抵抗能力、心理康复能力。可见,生理保健对心理保健的影响是重大而直接的,生理保健使机体健康,为心理保健提供了物质基础。

心理保健对生理保健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所述,人的神经系统与器官、内脏、内分泌、植物神经密切相连,心理保健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人的有机体,可以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首先,健康的心理会指导人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机体的活动更加符合规律,整体地促进生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第二,健康的心态会促使机体的内分泌正常、激素水平正常,兴奋和抑制协调平衡,使肌电、皮电、心率、呼吸更适宜,有利于生理健康的发展。第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感知力、心理抵抗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康复力,从而提高了应付急性心理刺激和慢性心理刺激的能力,避免应激不良对机体的伤害。第四,心身疾病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一种疾病,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心理治疗。总之,心理保健对生理保健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身心健康

生命的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何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得快乐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其实健康的金钥匙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指出:“个人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学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个人的健康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一)如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知、情、意的心理过程理论,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

1、提高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个体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人类除了被动地适应环境外,还能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去改造环境。而人生活的环境又往往是变动不居的,这就使得个体随时面临适应环境的要求。心理保健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个体对周围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对客观环境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

2、提高个体的感知觉能力

感知觉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之一。感知觉能力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感知觉能力强的人感觉敏锐,接收的信息量大,认知渠道通畅,与周围事物的交流快。有人认为感知觉能力强的人敏感,往往对刺激过敏,不利于心理健康。殊不知人对刺激反映的主要调节器并非感官,而是大脑。对同一刺激作出何种反应,是由大脑指令的,感官只不过是刺激的输入器。通过心理保健,提高感知觉水平,是提高认知能力的前提。而健康的心理,无疑包含了良好的学习和认知。

3、提高个体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人对慢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人与人之间心理活动耐受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人虽然能抵抗一时的强烈精神刺激,却不一走能抵抗慢性精神刺激。甚至可以说,在心理素质构成中耐受力水平比心理活动的强度水平更重要。

心理保健正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以及个体自我调节,锻炼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从而提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4、提高个体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心理活动的自控力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人的心理活动的可控性是相对的。一方面,人可以对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的;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又是相对不可控制的。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方向等都是相对的。严格地讲即使是不可控的心理活动,还带有一些随意性,只是由于随意的水平低而难以自己察觉而已。心理活动的随意性程度与自觉控制水平高低,与自控力有关。因此,自控力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提高心理活动自控力水平是心理保健的重要任务。为此,心理保健要为提高心理活动自控力提供理论和训练方法,并指导其训练修养的实践。

5、提高个体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心理活动内部协调性是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即使是心理活动内部协调的正常人,也还存在着这种协调性水平的差异。心理活动内部协调性完全丧失,可考虑诊断精神病;但心理活动内部协调性不好但未丧失,往往可以追溯其心理创伤史,但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保健就是要从知、情、意以及三者相互关系人手,通过心理学的教育、辅导和训练,使被保健者达到知、情、意三者统一,提高心理活动的内部协调性。

6、提高个体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对自己的心理过程、结果、特点的感受、评价并根据这些感受和评价来调节行为,以与环境保持平衡的活动。自我意识水平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之一。

心理保健为完成个体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任务,就必须使个体改善认知,并通过长期的修养、锻炼,在完善人格的同时完善自我意识。需要指出的是,自我意识不是自我中心意识。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能自觉认识,对自己的定位符合环境,与社会一致。

7、提高个体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采取的形式和活动的效率方面存在着内在节律,这种节律具有周期性。如果某人心理活动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则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保健提高个体心理活动周期节律性的任务,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体形成的建立良好的节律,维持这种节律的存在,但也不为节律所限,在节律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只有这种既有节律性又有灵活性、适应性的心理状况,才可视为高水平的健康状况。

8、提高个体社会交往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社会适应是靠社会交往来完成的。因此心理保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个体培养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高水平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理解为:既不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也不热情泛化,过分交往,而表现为选择交往,适度交往,对社会的参与度视领域的不同而不同。

9、提高个体心理康复能力

心理康复能力是指个体蒙受精神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由于人们气质、认知能力与经验的差异,心理康复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心理保健提高个体心理康复能力的任务,旨在使个体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心理修复机制,以求尽快平复精神创伤,过后对该创伤能平静回忆,理智对待,不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保证身心健康的五把钥匙

为了保证健康,我们主张应该采取科学的、符合规律性的、从实际出发的、全方位的健康之道,就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人们称为通往健康大门的五把钥匙。

1、积极锻炼身体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首要途径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者,养生之道也”。实践证明,科学的长期的锻炼,不仅起到健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而且能调节精神,欢娱身心、丰富生活。缺乏运动是造成各种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之,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方法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使人青春常驻。

2、加强脑力训练是延缓心理衰老的关键

大脑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总指挥,是健康和生命的调节器。生命在于身体运动,更在于脑运动。大脑有140万亿个脑神经细胞,目前只开发利用了1/10。大脑有很大的潜力,如何增强大脑的功能,延缓大脑的衰退有五条对策。第一,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尤其对大脑功能的增强有重要作用;第二,学习是脑细胞的体操,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脑子越用越灵,越不用越衰退,因此,加强学习是脑力训练的重要方法;第三,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脑细胞的死亡,使脑功能保持良好状态;第四,保护好大脑,注意劳逸结合,防止人为的损害大脑(如吸烟、酗酒),使大脑发挥最高效能;第五,重视脑营养,注意吃健康食物,对改善脑细胞的活力、增强脑功能有决定性作用。

3、营养合理、膳食平衡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

营养不是讲吃饱、吃好没有,而是食物的营养是否满足生理、生活和劳动的需要,要懂得科学吃饭、不断地从食物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不会吃饭、不懂营养所造成的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4、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则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寿命。如吸烟、酗酒、吸毒吃烟熏、火烤、腐败、霉变的食物,暴饮暴食、偏食、饱食,吃盐和动物脂肪过多,不愿吃蔬菜和水果,生活不规律,不注意饮食卫生,滥用药物,生活节奏过于紧张、情绪过度忧郁、暴躁等都是造成现代疾病地重要原因。所以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学会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5、乐观情绪是身心健康地灵丹妙药

人有喜怒哀乐,但不能过度。马克思讲:一种美好的心情胜过十副良药,更能解除人们的疲惫和痛楚。对人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假如长期压抑,可使人致病、致癌、致死。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不良情绪的伤害,不做情绪的俘虏,要始终保持良好、欢乐、乐观的情绪,当情绪的主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全方位综合管理,我们从宏观上多学科研究人的健康,运用医学、哲理学、心理学为三大支柱,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心理保健师培训教程纲要 中国保健协会编印

2、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 民族出版社

3、胡振开 应用心理学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群 孙远刚 走向卓越 吉林人民出版社

5、孙远刚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6、殷大奎 健康大巡讲新华出版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0946.html

更多阅读

心理健康手抄报 心理健康手抄报的内容

心理健康手抄报——简介心理健康手抄报是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手抄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不仅省力,还可以让每个孩子有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手抄报——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 珠海市心理健康促进会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一、医生凭什么能治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病人患了病,去看医生,医生则要负责给病人医病,解除其疾病痛苦,促进康复。治病,既是病人的要求,也是医生的职责。如果医生不治病,那叫什么医生呢?!可问题是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

声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女性生理卫生与健康》为网友琼窗梦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