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客家历史 闽南人与客家人世仇

客家人与客家历史 闽南人与客家人世仇

作为一个客家人,借着这次历史论文的机会,我比较系统地整理了一下客家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迁徙历程、文化融合,民系形成、客家精神、客家名人。通过这次整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增加了自己作为一个客家人的自豪感,当然,更多的是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一、客家及客家人

客家是全国八大民系之一,客家的祖先来自于北方,经过一千多年的数次迁徙,形成一个分布全国十七个省,总人口约五千万的大民系。在海外也分布着大量客家籍人,人数约为五百万。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作为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被称为客家的大本营。客家人说客家话,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客家精神。客家人保留着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上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余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传统。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风俗和信仰。

关于客家名称的由来。引用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的说法:“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客家是相对于“主”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是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

对于客家人,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四个方面作为对客家人的界定:一、他们是历史上从中原地区辗转南迁到赣南、闽西、粤东被交界区,或再从这些地区迁往海内外其它地区的汉族人;二、他们能讲客家话;三、在衣食住行、人生礼俗、信仰崇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习俗;四、具有勇于开拓、奋发进取、刻苦耐劳、崇文重教、团结互助、思乡念祖等客家精神。

二、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的形成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这些迁徙主要集中在战乱年代。相比于北方,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相对和平,于是在战乱年代,大量北方人民为了远离战火,举家南迁。关于客家人的迁徙次数,查了不少资料,有六次和五次之说,说法不一。这里引用客家史研究权威罗香林的说法。按罗香林学者的说法,客家先民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的迁徙。

客家人的第一次迁徙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当时张角发动的农民起义遍布北方,导致中原战火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为避战乱,中原汉人开始南迁。后来魏蜀吴三国纷争,西晋末年更是相继发生了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这更加速了中原汉族的南迁。这些人大部分迁到安徽和江西的长江两岸。一部分迁到江苏、浙江、福建,还有一部分迁到赣闽交界处。古书为证:唐代林谞的《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郭四姓先入闽。”“晋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明代何乔远《闽书》)。

第二次迁徙主要集中在唐末五代 。主要是受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特别是黄巢起义军德的征战,波及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住地成了战祸的要冲。于是,他们只好再次迁徙,移居到当时未蒙战乱的江西东南部和福建西部,还有一些则进入广东东北部。

第三次迁徙在南宋末年。兴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贵族的铁骑席卷而来时,怯懦无能的南宋帝室,仓皇逃往福建、广东。这时,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或随之南迁,流入广东东北部,或响应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号召,勤王抗元。

第四次迁徙在明末清初。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第五次迁徙,源于广东西部的土、客大械斗。这是由于居住在广东台山、开平、四会等的客家人,人口激增,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1856年爆发了持续12年之久的大械斗。清朝政府在调解、弹压之余,再次移民。于是,这部分客家人再次迁往信宜、徐闻等粤西山区和雷州半岛,以及今日的广西合浦、钦州、和海南岛等地。

除以上5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三、 与当地民族的融合

客家人虽是汉人南迁而来,他们的主体承袭了中原文化,但也有自己明显的特色。这是客家先民在南迁及定居后不断吸收和融合南方土著民族的古越文化和畲族、瑶族等文化的结果。当然,对客家文化影响最大的民族当数畲族。

秦汉时期,广东、江西、福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居住地。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今日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生活着“蛮”、“蛮僚”“峒僚”的土著居民。他们是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的后裔,是畲族的先民。直到13世纪中叶南宋末年,汉文史籍、文书上才开始正式沿用畲族这一名称。客家先民正是在与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处和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最后才形成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

在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融合首当其冲。客家话由于吸收了畲族等少数民族的语音,使得客家话与普通话相差较大,很有特色。由于吸收的方式不同,使得客家话内部之间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如今的闽西长汀一代,隔了一两个乡镇,彼此的客家话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

在住房方面,畲族人学习中原人的房屋形式,出现了木结构的泥墙瓦房。畲族曾盛行火葬,受汉人影响,畲民也普及了“土葬”和“拾骨重葬”。

在经济生产方面两族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更多。客家先民向畲族人学习适宜当地的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如开垦梯田,种植畲禾。畲族人学习汉人开始使用犁、耙、锄头、耧车等工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信仰崇拜方面,客家人沿袭汉人的传统观念,续修族谱,建立祠堂,修建祖坟。受此影响,畲族人也开始编纂族谱,甚至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中原权贵。

长期的杂处和相互通婚,使得客家人与当地民族不仅血缘混合,而且由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多层面的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今天,少数民族与客家人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已经几乎看不到什么差异了。

四、 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

在与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客家先人逐渐形成了自己共同的语言、文化和观念信仰。那么,客家民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形成的呢?

国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秦至南朝说、五代至宋初说、唐末至北宋说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客家大致形成于南宋末年时期。

判断一个民系的形成,应以共同的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等四大要素为标志。

首先,从共同的居住地域来说,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赣粤交界地区,这里集中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客家人。据史料记载,客家人早期迁徙中,主要往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和江西北部。至唐开元年间,闽西、粤东一代仍是山脊僻壤、交通闭塞之地。闽西汀州仅有4680户。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汉人逐渐往南转移。至北宋元丰年间,赣南户数已增至133899,闽西汀州户数达到81454,粤东梅州的户数也以大12390。这表明北宋时期三省交界处的客家聚集区已经初具规模了。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在北方肆虐,大量中原百姓往闽赣粤一带迁徙。使得这个地带的人口迅速增长。迁入的除了平民百姓,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和官宦人家。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提高了客家地区的人口素质。这时,赣南闽西粤东粤北成了客家人口集中的聚居区。换句话说,在南宋后期,一闽粤赣交界处为中心的客家人的共同地域已经基本形成。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共同语言,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客家话是草北方汉语的客家人,与操古畲语的畲民等,在长期杂居共处中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据研究,这一语言混化的过程,始于唐代末年,而在南宋,大量客家先民迁入闽粤赣地区后便已初步完成。换句话说,客家话初步形成于南宋。

在共同经济、文化方面,宋代随着客家聚集区和客家话的形成,加速了中原汉人和畲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及客家人的相互协作。在这块相对和平安宁的山区里,客家人艰苦奋斗,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反应客家生产水平和居住文化的赣南方楼、闽西土楼均出现在这一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文人墨客的迁入,府学、县学、和书院开始创办起来,大大促进了客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共同心理素质方面,客家人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崇尚忠孝,崇文重教,追宗念祖等道德礼俗,同时,他们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逐渐养成了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荒僻山区定居后,在创立家园的过程中,以及与各民族的融合中,吸收了他们艰苦奋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客家精神。

综上所述,在南宋时期,在闽赣粤三省交界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操客家话、有着共同物质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的汉民族民系的客家人。客家民系大致形成于南宋末年时期。

五、 客家精神

客家人具有着其他民系所不具备的坎坷历史。一方面,他们保持着中原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南迁的过程中,他们又锻炼出了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定居之后,经历了一番适应和创业的历程,兼之受到当地土著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如下:
刻苦勤俭。这是客家人最突出的特色。在这方面,广大山区的客家妇女表现得特别突出。她们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她们有力地促进了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开拓进取。客家人,不论出外谋生、立业,或从政、从军、从商,都敢做敢为,富有拼搏进取的精神。从古到今,散布在世界各国各地的客家人,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杰出人物;有些人甚至成为当地开埠的奠基人。
 重教崇文。客家人继承中原优良传统,历来十分重视学习文化。为了谋求生路,为了经商、做官,都必须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客家地区向来文教事业比较发达。近二十年来,客家地区的小学、中学蓬勃发展,大学和专科学院也接二连三建立起来。
 念祖思亲。历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迁的,他们怀念故土深沉浓烈。他们的后裔承传了这种带有儒家观念的传统,色彩更为浓烈。不论 迁移到何处以及海外异国他乡,客家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祖辈来自何处。大陆各地,客家各姓宗亲,每年春秋祭祀祖宗,侨乡更为隆重。海外也兴祭祖。有的客家老年华侨、华裔,十几二十次返回祖国寻根问祖,深情感人。
 爱国爱乡。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客家后裔和港澳台客属同胞,纷纷在故乡投资建厂,为振兴故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经常慷慨出资赞助家乡的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体现出游子的爱乡情怀。
 客家人还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中华民族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

六、 客家古代名人

客家人由于其历史原因养成了崇尚教育、刻苦勤俭,奋斗进取,面对困难顽强不息的美德,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的客家名人。以下整理出客家最主要的一些古代名人。这些人都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宰相、诗人、文学家 ——张九龄

北宋思想家--- 杨时

北宋文学家—— 曾 巩

北宋宰相--- 詹学传

南宋丞相、民族英雄—— 文天祥

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

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太了太师--- 戴均元

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

清代诗人、书法家 ---宋湘

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

当然,近代的知名客家人士就更多了,比如孙中山、朱德、郭沫若、叶挺、叶剑英、胡耀邦等均是客家人。

七、 客家现状

客家现状和中国古代史没有任何交集,不过为了此篇论文的完整性,仍在此作简要叙述。

经过千百年的迁徙,客家人已经完全和当地土著人民融合,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客家的大本营,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由于其地理位置较偏僻,地形复杂,加上在革命时期饱受战火摧残,因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以长汀为例。在土地革命时期,长汀曾经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然而,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多次围剿,加上红军长征时被带走大量人力物资,长汀迅速没落。1994年,长汀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下面是从百度上搜索到的一张图片,上面清晰地显示出闽粤赣三省地区的贫困县名单。作为客家大本营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绝大部分县市属于贫困地区。


据统计:

广东省境内纯客县共15个,分别是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其中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有7个,特困率为46.7%。山区贫困县有5个,贫困比率为30%。

江西省境内纯客县共18个,分别是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有8个,国家贫困率为44.4%。江西省省级重点扶贫县10个,比率为55.6%。其中,江西省客家人聚居地赣州市全境(除市区和信兴市区)列入国家贫困地区行列。

福建省境内纯客县共8个,分别是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个,比率是50%。省级扶贫县5个,比率是62.5%。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客家大本营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进展。不过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贫困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清晰地体现在文化保护和精神上的贫困。越来越多的客家传统文化由于得不到重视和保护开始缺失。客家现状不容乐观。而保护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地区经济,则是作为一个当代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八、 小结客家

客家,一个历尽坎坷的群体。战火让他们远离了自己世代居住的故土。多次的迁徙让他们颠沛流离。然而他们最终在异乡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保存了的血脉。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这是客家人的大度和豁达。正是有这种大度和豁达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开拓出崭新的天地!客家,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这也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荣和辉煌值得每一个客家人引以为自豪!

参考资料: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丘恒心 商务出版社

《千年圣火——客家文化之迷》 谭元亨 江苏古籍出版社

《客家新探》谭元亨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网络资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1472.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温州贷的推荐人和推广链接 温州人和闽南人

温州贷是个不错的P2P,在网贷之家都有排名,收益相对较高,在注册过程中,发现温州贷的推荐人不太好找,特在此博提供推荐人和推广链接,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不同点是在注册页面一个是填入推荐人,一个是直接就显示推荐人了。温州贷网址:http://www.

曾经撬动中国历史匈奴人今天在哪里 匈奴人现在在哪里

关于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现在人有很多错误的看法,比如,汉族是纯血统的,这不对,汉族是无数个民族融合起来的。汉族是内容不断变化的“民族”,其实,古代没有“民族”这个说法,都是天子的子民,所谓“汉族”是近代革命党搞出来的,有政治化的意味

牛年出生的十大历史牛人 牛年哪个月出生最好

牛年出生的十大历史牛人牛年马上到了。不免因袭牛年说牛的老套,说一说历史上牛年出生的牛人们。各个生肖年份出生的历史名人都很多,恐怕都得车载斗量,牛年出生的自然也如此。所以择其最有影响的十个人物作为代表,他们分别是贾谊、晁错

真实的唐太子李建成对比李世民与李建成 李建成和李世民

真实的唐太子李建成对比李世民与李建成大凡是研究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二个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太子李建成。他们很有代表性。一真一假,一辱一荣,一败一成,功罪二分。大唐太子李建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

声明:《客家人与客家历史 闽南人与客家人世仇》为网友南風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