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解读与赏析白居易的一首小诗原创作品 白居易 岁晚 鉴赏

唐诗鉴赏·解读与赏析白居易的一首小诗

唐诗鉴赏·解读与赏析

白居易的一首小诗《东城桂》

白居易《东城桂》失粘绝句一首。《东城桂》绝句共三首,我选其第三首。这首诗创作时间应为唐敬宗宝历元(公元825年)年八月。

让我们先共同吟读这首诗:

东城桂之三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这首诗是作者创作于距今1180多年前,至今读来如在身边。她是那样通俗易懂,晓畅明白。基本能够体现白居易“明白流畅、雅俗共赏”的风格。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歌之鉴赏与解读,历来遵循“了解作品与了解作者同样重要”的原则。“诗言志”是中国传统优秀诗歌的核心。中国的诗歌鉴赏与解读,在历来大家讲评、鉴赏、说诗与教学中,无一例外的在了解作者的学识修为、襟怀抱负、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去深入了解与探索作品的深层次含义。而且,越是自己赏爱的作品,越是愿意去挖掘作者的创作态度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动机。这种方法被历代名家所沿用,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与重要意义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是以“言志”为其核心内容的。其起源悠久而绵长。“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于“诗言志”,我们将在另外的课程中进行专题论述,这里不再论述。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与品读白居易的诗,也应首先对白居易其人其事作以简单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作品深入,细致地了解与掌握,才能透过这首诗来对中华传统诗歌的学习,创作有所帮助,才能分享到中华诗歌的情志抒发之美感特质。

白居易,字乐天,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终年75岁。晚年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称白香山或白太傅。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唐朝著名诗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世敦业儒,其祖父,父亲皆以明经出身。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今浙江一代)。史载其幼时“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经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直接体验到了民间疾苦,这些苦难经历,对其思想、创作影响甚大。贞元进士。曾官校书郎,迁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被贬江州(今九江)司马。长庆初,为远祸全身,求放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颇有政绩。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作《醉吟先生传》以醉吟为乐。白居易一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曾提出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创作理论,强调诗歌应当反映人民疾苦,指责时弊,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发挥“补察时政”、“导泄人情”的积极教育作用。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者。《长恨歌》、《琵琶行》作为其长篇叙事诗,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闲适诗对晚唐及宋初诗风有更大影响。白自谓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杂律等类,而其尤重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是这类诗歌中的代表作,对当时社会弊政作了系统的揭发与批判。其中《卖碳翁》、《新丰折臂翁》、《傅戎人》,尤以鲜明的形象,深沉的激忿,完整的情节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中将无形可状的各种乐声,通过一系列、一连串的贴切比喻,尤其显示出诗人的高超艺术才能。一生创作以浅显易懂,浅近通俗著称,力求老妪能解。因而雅俗共赏,流传极广。在中外影响很大。和元稹友谊甚笃,与元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概括地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特色,我今天与大家谈一谈本人学习、欣赏、解读白居易诗歌的心得。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我根据其浅近通俗、晓畅明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等这样一些特点,来和大家共同欣赏品读这首《东城桂》。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1、浅近通俗,晓畅明白;2、典型时间,典型形象;3、不拘格律,重在意境;4、信手拈来,言浅意深。现在,我把这首诗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东城桂三首 其三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唐诗鉴赏.解读与赏析白居易的一首小诗[原创作品] 白居易 岁晚 鉴赏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这首诗,不论是谁,基本都能听得懂。她以优美的身姿、韵致,跨越千年时空,依然如此明白如话。今天读她,都能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明白诗人所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内心情意。从字面理解,是清晰明白的:诗人看到天上只有一株桂花,就问嫦娥还要不要桂花,如果再种上一株,成了两株不就不孤独了吗。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含意呢?作为一般读者,感受到上述情意,并感动自己还不够吗?是的,作为一般读者就可以了。但作为诗人去品读,应当是别样的感觉,而这感觉,足以使自己的赏爱之心发生强烈震荡……

中华古典诗歌,承载着悠久的民族历史,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艺术光辉,跨越亿万斯年浩瀚星空,朝我们走来。使我们感受到她那母亲般的博大情怀。她的魅力是如此博大精深,流光溢彩。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历史上每一首好诗,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辉煌文化成果,并不断向后人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动。

“遥知天上桂花孤”。“遥”是远的意思,“天上”指月宫的意思,“孤”是说月宫的孤独与寂寞。这不仅是桂花本身的孤独,更加之嫦娥的孤独。整句意思是说,我们相距虽然遥远,但我十分清楚,我知道在那遥远的月宫里,是多么的孤独与寂寞。可是,孤独的嫦娥身边,只有这么一株桂花。提到月宫与桂花,这就使人联想到吴刚伐桂的传说,这是一种语码效应。这仅有的一株桂花,还处在吴刚整天不停的砍伐之下,随时都有失去的危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更加孤独?

“试问嫦娥更要无?”嫦娥仙子长年累月处于沉沉黑夜,孤独寂寞之中,这唯一的桂花不是太少了吗。作为诗人,他此时看到的是东城墙下正在开放着的无人赏爱的一株桂花,看到了月中嫦娥与桂花的孤独,想到了自己,此时此刻想到了自身的孤独。从创作手法上看,同他使用的是“兴”的手法。我们以前讲过“赋比兴”三种创作手法。以物及心谓之“兴”,如《诗经.硕鼠》;以心及物谓之“比”,又如《诗经.关雎》;即心即物谓之“赋”,如《诗经.将仲子矣》等。我们看此首诗中,诗人的心情,带着与嫦娥仙子同样的寂寞与孤独飞向月宫,是欲去为嫦娥仙子排遣孤独与苦闷的。但诗人是明智的。他深知自己肉体凡胎与嫦娥有天壤之别,故而谦虚而巧妙的使用一个“试问”。我们知道,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这一名句。他之所以名就名在一个“借”字上。“借问”具有打扰,借光,请人帮忙,给人添麻烦的意思。而“试问”,则有着作者内心的思力安排。分明是诗人把自己与被“试问”的嫦娥摆在一个处于尊卑、高下、仙凡、主次等多重涵义的地位上进行比较。这里面,由于有着这样的地位差异,诗人用一个“试”字。这一“试”字之妙就妙在诗人用试探的口吻,向自己崇敬的深深同情的并与自己有着某种同样寂寞孤独之命运的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之心态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了。这一“试”字,充分表露了诗人谦恭涵养之心。我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有人明明有求于我们而偏偏枉自作大,其语言口吻使我们听了感到别扭。这种人深受浮躁世俗与“厚黑学”的影响。他们既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又不愿别人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所以,其语言态度自然就不会试着去与别人商量。然而,这样一来,正好反而更显现出他们的浅薄与无知。白居易就不同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态虽然是孤独的,更是明白晓畅的。大家知道,月宫、嫦娥是传说中的故事,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是无须与她商量的。而白居易不同,他深得诗之含蓄之要领,同时亦深知“遵循天道”,“天道不可亵渎”之民族传统与美好情感,所以用“试问”。这句说,我十分虔诚地试探着,商量着,问一声美丽而孤独的嫦娥仙子,您身边的一株桂花太孤单了,您还要桂花吗?您看我眼前就有一株和您一样孤独的桂花。如果您需要的话,我将送向您的月宫,种在您的桂园。虽然,这是虚拟的,但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接下去诗人解释说:“月宫幸有闲田地”。

一句“幸有”,加强了前面的“遥知”,使人读后极易产生一种诗人与嫦娥之间有着某种沟通与联系的感觉,犹如诗人真的知道月宫里还有“闲田地”的感觉。向读者传达出诗人和嫦娥之间的情谊(心仪),不然的话,你怎么就知道月宫里还有着可以种植桂花的“闲田地”呢?这一句是如此直白明了,如农妇之语,是非常通俗而又美妙的,其妙在于化通俗为神奇。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艺功力之非凡。那么,接下来怎么样呢?接下来诗人又说:“何不中央种两株?”是啊,您为什么就在您的桂园中央只种一株而不种两株呢,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把眼前的这一株送与您,您的桂花不就成了两株了吗?这样,您的桂花就不再孤独了呀!

“何不中央种两株”。

当我们反复吟诵玩味,去咀嚼这首小诗,似乎使人感受到了别样的情意,似乎听到了诗人在与嫦娥对话,仿佛嫦娥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何等的一往情深啊!其意境深远而幽妙。在这一句中的“中央”与“两株”,也就是经过诗人认真的思力安排的,这是这首诗最具关键的一句,以小见大,言简意深就在这句。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了。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远祸全身”而主动要求放外任时任苏州刺史时所作。当时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新登基的皇帝是才十几岁的孩子。朝中宦官当政,宦官与朝官之间相互倾轧,连皇帝都难以自保。白居易身为朝中大臣,清廉耿介,眼看大唐王朝日趋没落,自己又回天乏术,那种英雄志士不遇之感,忧国忧民之心,怎不使他痛苦和孤寂。时值中秋,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块垒,独自一人乘着月色去城外散心解闷。当他见到东城墙脚下,斜长着一株桂花,正在孤独地绽放着,散发着诱人的芬芳。然而,这株美丽的桂花都无人问津,无人赏爱。其与诗人空怀报国之志而不被重用、重视,无人赏爱是何等相似。由是联想到天上的月宫,更不可避免地想到几年前被贬江州司马之事。那时,诗人在大江边上写下了千年传诵的叙事佳篇《琵琶行》。现在,诗人孤独站地在苏州城外,去观照眼前这株孤独的桂花,也正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季节。此时此刻,大唐王朝,有多少仁人志士,因官僚倾轧,因小人谤谗而遭贬被降,这不是“中央”不明吗?之所以将两株桂花拟载于月宫中央,诗人潜意识中暗指朝廷中枢缺少“桂花树”。那么,缺少桂花又怎么样呢?白居易作为文学大家,诗坛圣手,对中国历史是十分谙熟的,对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是很有研究且具有很高造诣的。眼前的国事与自然事物之交融,使诗人的内心深深地感动着,继尔从内心感发出一种不可遏制的精神力量。我们知道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凡读过楚辞者,都知道屈原的《九章》,九章中有一篇《涉江》,其中有诗句曰:“乌鹊燕雀巢堂坛兮,露申莘荑死林薄兮!”意思是说像乌鸦、麻雀之类都把他们的窝筑在了庙堂之上,像露申、莘荑这样名贵的仙花香树,这样的美好事物,都一任他们在荒郊野外寂寞地死去而不被重视与赏爱,这是何等的悲哀。屈原将“乌鹊燕雀”比喻“小人”,将“露申莘荑”比喻“君子”,将堂坛比喻朝廷,这是古代诗文中传统的喻托手法。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比白居易晚些时候的李商隐等都曾用琪花瑶草以喻美人,用美人以喻君子,原因就在这里。所以,白居易在这首诗里以桂花喻嫦娥,以嫦娥喻君子、喻自身,以月宫、中央喻朝廷,其诗意是通过缜密的思力安排的。那么,最后诗人说:“何不中央种两株。”“种两株”一是读起来平易近人,浅显易懂,如同口语,符合古诗吟唱诵读之口吻习惯。我们知道,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又在洛阳定居,从方言口语而言,是属于符合如“少不?添两个”这样一种语境习惯的,这种口吻及语境习惯是与诗歌吟唱习惯相关联的。另外,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讲,不用“几株”或其他数词如“百、千、万”等,也是通过诗人思力安排的。道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联系道家学说在唐代的地位,在唐代,尤其中晚唐时期,其文化体系是儒释道三家并行,可谓之“三教同辉”。大家知道,唐明皇能娶杨玉环为妃,就是利用道教风行这一社会现象的。杨玉环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儿子的爱妾,李隆基欲纳入宫,又不愿落得霸占儿媳的恶名,于是便在宫中修建的道观中先供养起来,并赐道号“太真”。过了一段时间,再从道观迎入宫中,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这是说道教在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具有的地位。那么,它又与我们所讲的诗歌有何种关系呢?白居易处于那样的年代,对道教教义与其典籍自然是熟悉的。所以,他在这句里面使用了“中央”及“两株”两个词汇来加强全诗的励志效果。从全诗的字面内容看,原来月宫中有一株桂花,白居易身边又有一株桂花,这两株桂花各自孤独的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如果在月宫中再种一株,再种上两株,桂花便不再孤单。那么,第三株是谁呢?我们很容易地就会联想到作者本人。三为多,月宫已有一株,我们试想再种两株,不是成了三株了吗。如果有三株,岂不是更好吗?这是多多益善的意思。把月宫比作“中央”,这就使我们产生了更深刻、更远阔的联想。如果有三株桂花,就满足了道家“天地混元,三生万物”的境界。把月宫比作朝廷,以中央喻大唐统治中心,用桂花比喻君子。那么,我们试想,月宫中种满了桂花,朝廷中枢如果都是像屈原这样的君子,不再是乌鹊燕雀筑巢之地,这样一来,大唐天下将会是何等美好。这里反映了白居易忠君爱国的思想境界,与忧国忧民之心。

前一节,我们对《东城桂》这首诗进行了从字意到内容以及意境的解读与欣赏。对全诗的文字内容和思想内涵都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那么,“浅近通俗,晓畅明白,典型时间,典型物象”,也自在其中了。关于“不拘格律,重在意境”,“信手拈来”,“言浅意深”又作何解呢?大家知道,中晚唐时期,格律诗的发展到了顶峰。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近体格律诗是很多的。但这首绝句,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从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七言绝句有四种基本句式,其平仄格律是按一定的固有格式与规则排列的。关于诗词格律,我们将在有关专题课程中作详细介绍。我们仔细看这首诗,从全诗而言,哪一种句式结构都不是。第一句、第二句是完全合律的,第三句作了变格处理,造成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句式同样的平仄句式与同样的排列。虽然这种句式,在白居易之前也是有的,如王维的《渭城曲》就与这首《东城桂》在句式排列上完全一样。有唐一代称这种体式为“失粘绝句”。如果是格律诗,则称“失粘律”,又称折腰体。作为别格,虽有此例,但在律诗中却不列此体。这种失粘格只是偶而用之。在清代“蘅塘退士”编印的《唐诗三百首》中,便把这一格式列在了《乐府》标题下。当然,这也是遵从全唐诗的体例格式的。然而这种体式又有别于古体如古绝句、古风等。因为这种体式的每一句都是格律句,只是在排序上与格律体七绝不同而己。白居易之所以使用这种体式,而不用自己熟悉的格律体,不是他没有掌握格律,而是有着严谨缜密的思力安排的。在诗人由外界物象引发内心的感动之后,“气动于中而形于言”时,首先把一句诗定下来,如果是格律,就按格律,如果每一句都是格律,就固定下来,如果全诗每句格式排列之后,又不符合格律对仗要求时,那就首先考虑意境,而后再考虑格律。这种做法,在白居易更是如此。格律诗讲究平仄对仗,联内上下句相对,联间下、上句相粘。这首诗共四句,在一、二句是相对的,在三、四句亦是相对的,而二、三句未按粘连要求,故曰失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在创作中若发生类似情况,亦应以内容为主,以形式为辅,而绝不可为凑格律失却诗的意境和味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可“因词害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近体格律诗韵与平仄:

诗韵与平仄简介

一·七言绝句、律诗四种句式结构

所谓近体,是唐人为区别唐以前古体诗与当时的格律诗(今体)一种称谓。

1、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首句不入韵式;

2、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首句入韵式;

3、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首句不入韵式;

4、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首句入韵式。

二·五言绝句、律诗四种句式结构

1、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首句入韵式。

[注]每种句式皆可做首句;近体律绝诗必须用平声韵。

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七言以首句入韵为正格;

律诗、绝句句式结构都是一样的,但句数不一样。

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还有排律......

七言律绝,首句末字和双句末字为韵字,格律诗要求用韵必须用同一韵部之韵,否则为出韵。

平仄方面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三平尾、三仄尾,孤平、拗救。以及词性、词义、句式结构对仗等。

诗韵分新韵、旧韵。旧韵指“平水韵”,新韵指“中华新韵府”旧韵106韵部,新韵19韵部。新韵简单容易掌握。

这种四平八稳的整齐划一的和谐之美,只有中华汉字才能做到,其他任何文字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是我们的唯一。她体现的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雍容华贵与天地和谐之美。

三·依韵、次韵、步韵、用韵”的含义

《文心雕龙·声律》有载:“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与人和诗和词时依照所和诗或词中的韵作诗或词,大致有三种方式:

1,依韵,即与被和的诗或词用同一韵部中的韵字而不必用其原字。也就是说,同一韵部就可以了。

2,次韵,或称步韵,不但韵部相同,还必须用其原韵的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需相同。

3,用韵,即用原诗词韵的原字,但不必按照原来的次序来和。

关于诗词格律诗对仗方面的知识,我们要专题讲,今天就就到这里,以后讲格律对仗课时再细讲。

然而,看现今一些人的作品,不合律的有很多。如果你好心地给他指出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是诗词不能因词害意。同时说一大堆什么什么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很多不合律的等等......所以,我平时很少主动指出谁的诗词不合律。但是,你必须要明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你到底懂不懂格律。懂而不用是你为避免因词害意;不懂而又不学则反映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与知识高低。这就好有一比,一个好的裁缝做一件大衣就是一件大衣,做一件棉裤就是一件棉裤。而他做了一件裤衩又硬说是西装,别人又能怎么样呢?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人做了裤衩,自己顶在头上招摇过市!还有更不堪的是,一些人不认识裤衩与西服,也跟着去顶裤衩....这些惨不忍睹的现状,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亵渎!只能说明知识、水平与层次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民族意识与家国忠诚。所以,一个真正的诗人是绝不会以“因词害意”为借口,去排斥或反对格律对仗的。因为他知道“格律诗”是中国自古以来,直到唐中叶得以完善并逐渐固定的,能够代表中国诗歌最高水准的中华“国粹”文学形式。

回过头来,我们接着说白居易。白居易在这首《东城桂》中为什么采用如此的句式结构?一则白居易做如此安排,因为这种句式结构能够反映诗人想要传达的意思,能够抒发诗人内心的感动;二是即便可以写成或修改为格律诗,亦有可能不如现有的思想内容和整体意境美,故而说其重意境而轻格律;三则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原本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甚至老妪能详。基于上述三点,白居易用这一种体式来写这首诗,是绝不会降低其诗歌水准,反而使其诗歌更便于流传,这便更显其诗歌水准与功力。所以说“其言浅而意深”就在其中了。最后说,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却“不失高雅”而又“言浅意深”。是因为白居易这首诗,包括其他诗作,看来语言直白,却都有着深远的涵义,绝不会因失格而流俗。这都是老先生学问渊博,文字功底深厚,驾轻就熟的结果。因此,历史评价其诗风为“雅俗共赏”是确当的。而实是寓雅于俗,这也正是白居易诗作的过人之处。

关于白居易写诗辄与妇孺念读,待其明白而后定篇之说,实是白家有一女仆,系白居易父辈之人,爱听白居易吟诗,并将听不懂的语句问于白居易,白居易很耐心地向其讲解,并修改后再吟与她听。绝非相传“每与妇人听”之说――即告诉社会上的妇孺等――

一首好诗,穿越千年时空,依旧令人读后在内心深处产生感动,使今天的读者能够与千百年前的作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当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时感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什么?究其原因,皆因中华传统诗歌所蕴含的无限艺术魅力所致。我们学习、创作、研究中华古典诗歌,正是由于她那无限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无法摆脱,使我们无法不去继承和弘扬。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在座老师方家及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3232.html

更多阅读

凌力《北方佳人》 北方有佳人攻略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首小诗,可能有的朋友在《十面埋伏》中听章子怡唱过。我是大一时看的这本书,曾看过她的《少年天子》,她的其他代表作还有《暮鼓晨钟》,《倾

唐诗鉴赏大典二十二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刘商诗鉴赏  生平简介  字子厦,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  古 意  刘商  连晓寝衣冷,  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  一片枕前冰。  刘商诗鉴赏

田小娥与五个男人之间的关系 田小娥泡枣的章节

《白鹿原》的看点很多,小说中与田小娥或者想与田小娥发生性关系的有五人,郭财东、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狗蛋。这五人与田小娥的情感关系体现的是50年前农民的性观念与婚恋观,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有代沟的,甚至会觉得畸形变态。现

从形象与情意的关系看三首小诗 诗情画意的图片

叶嘉莹我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想法,觉得学科学的人,应该也跟文学结合起来。因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可以得到证明:最好的天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像牛顿、瓦特,他们都是既有很锐敏的直觉感受,而且也具有很丰富的联想能力。在中国历史上,东汉的

声明:《唐诗鉴赏.解读与赏析白居易的一首小诗原创作品 白居易 岁晚 鉴赏》为网友相约试衣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