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青少年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生物进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l.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足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该理论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模式:

(1)复演论。个体发展的四个阶段就好比复演论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婴儿期是原始人类的再现,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

儿童期是狩猎时代的再现,他们乐于游戏活动,喜欢幻想与冒险;

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在这个时期,技术学习与常规训练最为重要,如此才能如农牧社会一样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青少年期则如演进到现代社会一样充满不安与冲突,这也是个体由未开化转变到文明化的重要时期。因此,青少年期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的阶段。

(2)生物进化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青少年期的重点就是人类“再繁衍的历程”。青少年期是个体开始具有生殖能力的阶段,青少年也要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生物进化论给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必须理解青少年时期行为的动力,成人应有效地协助青少年维持生理健康,使之在婚姻、家庭与生养子女方面有良好的适应;同时要协助青少年具备谋生技能,以使青少年具有生存能力,延续人类的生命力。

(3)发展螺旋论。发展螺旋论认为个体的成长具有前进与后退的现象,形成了“螺旋状”,逐步爬升,使机体日益成熟与精密。儿童获得了新的发展领域就会向前生长,并在移动前加以巩固,但生长过程中若遇到不利因素,生长则会后退。

2.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创立。其理论有三个重点:

(1)相信人类所有心理事件都与生理的生物化学特质有关,尤其与性能力密切相关。

(2)心理功能可区分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这三者的发展与冲动的表达、现实的考虑以及良心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3)所有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作用,潜意识是个人欲求、动机、恐惧与冲突的储存库。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都拉创立。根据班都拉的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经由观察学习,被观察者,也即示范者的行为就成为观察者的“楷模”,再经由自我系统的作用,观察者“模仿”了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编码储存在个体内部,进而显现相似的行为。上述观察学习的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

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楷模是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条件。楷模的发挥需要三个条件:楷模的特质、观察者的特质、模仿的结果。青少年辅导应兼顾上述三个条件,提供良好楷模,以激发青少年模仿的动机,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班都拉认为,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规划”,要使当事人达到自我规划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诱发改变、类化、维持。为了使当事人能达到自我规划的目的,班都拉提出了以下几个治疗技术:

(l)实例楷模法。引导当事人观看实例,如电影、电视、录音带的示范,使当事人学习适当的行为。

(2)认知楷模法。由增加当事人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着手,如提高当事人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

(3)激发自制力。要求当事人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能的行为,或经由治疗者的示范,

使当事人发现事实没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与对事情的掌握或驾驭能力,经由实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

班都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的,他对人的行为改变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相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些理念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都是很好的启示。

4.认知发展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知识与信息处理的发展历程。从青少年发展来看,认知论者关心在人生不同阶段思考与认知的特性及改变过程。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论、社会认知论。

(1)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感觉动作期(出生至2岁)、运思前期(2 -7岁)、具体运思期(7—11岁、形式运思期(11岁以后)。青少年时期是形式运思期阶段,该阶段青少年的思考形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或问题,开始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推理或判断,并解决周遭的问题。

(2)道德发展论。郭尔保(Lawrence Kohlberg)建立的道德发展论本质上是以认知历程作为个体道德推理的基础。他认为,道德推理是与智能成熟相契合的历程。道德发展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与智能发展密切关联;道德发展具有层次与阶段之分,前后层次与阶段具有次序性;多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到达循规期,并以权威人物的赞赏为基础,青少年且有维持法律与秩序的意愿;道德教育应重视共通的正义原则,并使青少年能亲身体验,才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层次。

(3)社会认知论。西尔曼(Selman)的社会认知论基本上以皮亚杰与郭尔保的理论为基础。他研究的重点是青少年如何区别别人与我的不同,以及友谊的形成过程。他提出了人际了解和友谊发展的五阶段论:

第一,人际了解的五阶段为: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自我中心未分化阶段(3-6岁);主观观点阶段(5~9岁);自我深思熟虑阶段(7 -12岁);相互观点取替阶段(10 - 15岁);深层与社会观点取替阶段(青少年至成人阶段)。

第二,友谊发展五阶段为:暂时性玩伴阶段(3-7岁);单方协助阶段(5~9岁);

公平气氛下的合作阶段(6-12岁);亲密与相互分享阶段(9~l5岁);自主相互依赖阶段(12岁以上)。

友谊与社会能力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如果能够以青少年的友谊与人际关系为重点,则更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5.社会文化论的主要观点

RuthBenedict的社会文化论强调社会文化决定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期望的产物。本尼迪克特还特别强调文化连续性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他认为,青少年所感受的压力高低视文化制约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而有所不同。因此要重视文化制约的连续性,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要多训练青少年学习成人的角色行为,多承担个人责任,尽可能地以成年人所需具备的行为标准与角色行为来引导他们,以免扩大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鸿沟。

1.社会次文化理论

社会次文化理论认为某些人认同团体或小团体的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可能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不仅有异而且不相容。若一些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他们会被社会排斥而成为社会适应困难者。他们慢慢聚集起相同利益和命运的小团体,且认同他们共同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渐渐形成次级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共同以反社会行为来应付和解决其遭遇的适应困扰问题。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社会互动论者认为,当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共同具有某些象征时,相互作用中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少一些;反之,当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象征时(如警察和罪犯、非越轨者和越轨者之间),就会造成问题和冲突。这一理论关注越轨者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形成自我印象,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学会解释自己活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他们今后的行为有深远影响。社会互动论者布卢默然尔就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了三项基本前提:一是人们根据事物对自己所具有的意义,采取相应的态度;二是意义不是一种事物内的性质,也不能在一个人的思想或心理组织中测定意义的来源,意义来源于人际的相互作用;三是意义在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应用。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犯罪学,社会互动论者认为:年轻人变成了犯罪人,是因为他被认定为坏人,也因为人们不相信他是好人。这就从社会互动论引申出的“标签理论”。

3.标签理论

基本观点是: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的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标签理论者相当注重少年犯罪者被逮捕及受审判后的烙印影响。并认为少年犯错在所难免,而他们的犯罪行为之所以会加重是来自于警察、法官或司法系统所加给他们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是指未被人指认或惩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而次级偏差是司法人员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偏差少年初级偏差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

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标签影响人的自我认同,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偏差行为。

4.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着重研究政府的制度、法律、道德规范等对偏差及犯罪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偏差或犯罪是社会不公平等权力团体冲突的产物,认为由于中上阶层掌握控制社会经济的条件,以致下阶层青少年较易发生偏差行为而被标签为犯罪。早期的非激进派冲突论强调,在复杂社会内不同团体的规范会有冲突。而激进冲突理论则认为,现存司法等制度改革并无多大用处,应从整个社会制度及结构加以改进。冲突理论着重从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考虑青少年偏差和犯罪问题,但在批判取向的同时,也必须注重该理论的社会基础,及在社会现实下的可运用性。

5.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是一种试图把社会学理论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的理论,其目的是力图避免各个理论的缺陷。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把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整合,认为生活在无组织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接受社会化过程不足,紧张和被社会隔离的感觉及正常的社会制约关系的弱化导致其拒绝传统的社会价值,参与犯罪亚文化群;因得到犯罪团伙的赞许,进一步强化了犯罪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多地选择犯罪的行为。

(2)将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综合在一起,认为社会制约程度的降低以及自己的紧张感会驱使人们去寻找同样心态的犯罪团伙,并逐渐依赖犯罪团伙;与犯罪团伙的交往会强化其消极态度,从而导致犯罪行为。

(3)把整合理论进一步整合,提出了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理论,强调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而青少年犯罪本身与这些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由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个时期中,家庭、学校、朋友的影响是不同的,而每个时期青少年犯罪这一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导致其产生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加强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利因素,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出现了职业性惯犯。

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针对个人、群体、社区开展工作所必须运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间接方法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和研究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

青少年个案过程由接案和建立关系、预估、计划、介入、总结和评估等阶段组成。

青少年个案工作过程有以下一些特点:

(1)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特点。

(2)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评估,也包括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青少年需求主要包括人格特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等。其中,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知识技能水平等是制约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需要各类社会资源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只有在需求及服务资源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并制订可行的服务计划。

(3)服务计划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服务计划制订的过程也是激发青少年主体意识的过程。服务计划的制订需要青少年的积极参与。通过服务计划制订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给予的正向回馈与支持,青少年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服务计划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着重在提升青少年的能力、改善支持关系、优化同辈群体、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开展各类介入和行动。这几个方面基本上是遵循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而开展的服务介入。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家庭、同伴、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给予的支持越多,青少年就越容易建立各类社会联结,其抗逆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容易提高。为达到青少年服务的有效介入,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的运用就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家庭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生态系统模式、增权模式等都在青少年服务中有非常广阔的运用空间。

(5)评估应兼顾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关注社会工作服务计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服务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过程评估属于整体性评估,社会工作者在关注服务计划整体目标是否达到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服务对象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环境改变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这些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什么;青少年服务对象在服务实施中的表现如何,给予服务过程何种帮助,提出了哪些问题和需要;通过本次服务过程,社会工作者获得了哪些新的体验,形成了哪些新的认知,获得了哪些启示;等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三

小组工作对于青少年的改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谢尔顿( Sheldon)在《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一书中总结了小组工作对于青少年行为治疗所具有的功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的经常性的多样的鼓励、赞许,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

(2)小组的过程更能刺激出大多数当事人的真实世界。因此,小组可以帮助组员学习到新的观念、行为,并为过渡到现实生活中提供良好的帮助和训练。

(3)小组规范会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4)小组能够提供很多的示范者、行为预演的协助者,小组也可以提供如实验室般模拟练习的机会,这些练习中不同性格的人相互交流和反馈,大家在小组内获得地经验将有助于组员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5)小组工作为社区青少年建立正向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创造了安全开放的交往环境;小组工作能够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交活动,由此能够增加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变他们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青少年服务中社区工作方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工作层面。青少年社区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方向:一是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二是将社区内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主要技巧和方法。当社会工作者在以上两个层面开展社区工作时,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是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社区及社区工作的界定,以及社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认识社区、建立关系、组织、活动策划、介入模式、评估等。

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整合性

青少年的成长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层面,因此,回应青少年的需求而开展的服务,也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整合。社会工作者会根据需要,积极地整合各类资源,去促进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与提高。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3518.html

更多阅读

正确的刷牙方法,如何做到正确刷牙 正确刷牙 视频

刷牙已成为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口腔保健方法,相信大家每天都在刷牙,但是您的刷牙方法是否正确呢?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关于刷牙的一些注意事项等。大家都知道刷牙是清洁口腔的主要方法,可以清除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青少年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生物进化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l.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默默无闻的意思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1、指点迷津,引导

声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为网友薄荷味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