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教 学 要求

(修订稿)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课程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每个系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课程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必 修

必修一

[课程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会评价和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文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感受。

6.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见解。

7.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景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学习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主题活动。结合《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学会评价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二专题第一板块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家园、故乡对人的意义。例如,学习第四专题“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4.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5.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领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它们的表现手法,体悟诗文的意蕴。例如,通过对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青春使命的诠释。例如,《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感悟自然的佳作,可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两篇文章行文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文章物我合一的意境。

6.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7.能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作文要观点鲜明,见解坦诚,论述深入。例如,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章。

8.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的学习,学会将多种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表达对故乡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9.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景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要把握写景的方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探讨必须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进行探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进行评价。

例如,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包括两个板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文本内涵的探讨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文本研习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评点的要义是对话、交流和再创造。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评点与文本对话。评点应该从文本行文结构、全篇立意、关键语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文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立意和特定语境去理解。

4.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适当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他们学有所得。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例如,教学《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赤壁赋》应该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5.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例如,《赤壁赋》教学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旷达情怀,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6.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分组朗诵、朗诵会等。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韵律,以及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理趣。例如,第一专题“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解读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7.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例如,写作可以结合第二专题阅读进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学生可以将学习中的困惑或学习目的作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8.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叙事要简练,描写要精当,刻画人物要生动。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例如,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学会借鉴,能根据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

要让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表达。例如,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让学生根据书信的样式,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写作情境中。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9.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借助写作技巧,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写作范围和写作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必修二

[课程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辩证的思考。学习把握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

2.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3.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4.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

5.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6.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习材料取舍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思辨性散文的写作实践;学习消息、通讯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实践;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学习要求]

1.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第一专题中《我与地坛》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鸟啼》则是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3.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例如,《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激励和生存启迪。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地坛和母亲是怎样深刻地影响“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例如,第二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通过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5.初步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总结概括鉴赏的方法,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6.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例如,学习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进行梳理。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能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对外部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尝试思辨性散文的写作。例如,学习了第一专题后,可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9.学会在报纸和网络中接受信息,掌握消息和通讯准确、及时、便捷传播信息的特点,尝试写作新闻。例如,学习《落日》和《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以后,可以选取有报道价值的新鲜事物或趣闻轶事作一次实地采访,写一篇消息或通讯。

10.尝试写文学鉴赏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采用多种写法:或作感性描述,或作理性分析,或作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就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进行鉴赏。例如,《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指导学生体会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认识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一个人的遭遇》用的是口述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用的是“我”的内心独白。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3.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可以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指导学生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教学《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诵读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4.注意引导学生总结鉴赏方法。例如,第四专题有一些有关鉴赏方法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应引导学生依据这些材料总结鉴赏方法,并运用鉴赏方法,深入体会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5.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例如,教学《图片两组》,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能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能分析图片的内涵,理解图片主题,抓住图片的细节进行鉴赏。体裁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实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素材与主题、事实与细节的关系。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者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体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素材与主题、事实与细节的关系。

6.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7.要求学生积极走进生活,关注社会和历史,要善于发现和思考相关热点问题,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学会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会恰当取舍写作材料,综合运用表现手法,从而完成写作任务。例如,第一专题的四篇选文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认真体会写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指导学生掌握通讯、消息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新闻写作的价值。例如,教学《落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讯的一般写作特点,学习正确恰当处理报道内容,掌握报道的焦点问题,以便学生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有章可循。

9.组织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鉴赏可以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体类特征等方面入手,体现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必修三

[课程目标]

1.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人格追求,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身上高尚的人格操守。

2.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了解进行文明对话的途径,理解文明对话对促进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的评价。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经历、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5.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6.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文言文,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借助音乐欣赏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7.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相关注释,解读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梳理文本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根据要求对重要的语段进行断句或翻译。

8.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历史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以某一人物或事件为中心,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理解。

9.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能就电影电视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片断进行解说或评论。

[学习要求]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独特的评价。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把握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忠于国家与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分析人物高超的论辩智慧,体会其为国而忘身、团结御侮的爱国情怀。

2.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追求,从而提高人格修养,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例如,通过查阅屈原的相关资料,了解《离骚》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

3.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能够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4.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朗读中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学习《长江三峡》,可以通过诵读,感受长江三峡的瑰丽景象,理解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感。

5.注重诗文欣赏和音乐欣赏沟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例如,《肖邦故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通过赏析这些内容,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6.根据上下文和相关注释,借助工具书和教材相关注释,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对重要的文段进行断句或翻译。能根据要求梳理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常用文言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例如,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能够根据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而、之”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分析“虽董之以严刑”等文言特殊句式。

7.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可以借鉴第二专题《品质》《老王》等选文,认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光辉,在写作中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的美好品质。要广泛搜集素材,选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能把一个人的一生或一个事件的过程集中展现出来。例如,《肖邦故园》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8.能分析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述的能力。

[教学建议]

1.研读文本不仅要抓住文体特点,也要注意作品表达上的各自的特色。例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都是写景散文,在教学中,对前者要抓住“颂”的文体特点,注意文章全景式的铺陈描写的特色;对后者要抓住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的方式,注意根据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传神的描绘的特色。

2.阅读诗歌要善于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例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熏黑的矿灯”“老水车”“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土》中的“泥土”和“沙砾”,《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等,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可以成为解读和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3.注意课程间的沟通,把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研读《肖邦故园》时,要把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4.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战友的,表现了宁愿走向刑场、被流放,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推翻专制暴政的革命者的高尚人格。

5.教学中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要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要体会其中的居安思危的思想。同时还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例如,《鸿门宴》的教学,应具体分析项羽和刘邦的形象,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6.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一以记叙描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

7.研读文本要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例如,第三专题中《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先让学生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核心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明确文章的观点。

8.指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写,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使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9.围绕一定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应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及相互关系,针对某个事件和问题,证明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论点必须正确,论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特别是比喻论证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例如,《拿来主义》,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10.教师可借助第一专题“祖国土”的内涵,让学生切实理解个人对祖国的精神皈依,让学生确定写作对象后广泛搜集素材,指导学生完成对素材的取舍过程,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散文的写作实践活动。

必修四

[课程目标]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2.学习优秀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艺术表现力及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戏剧剧本和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5.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悟其意境。把握中国古代“骈体文”和“赋”的文体特点,了解文中抒发感情所运用的手法。

6.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简明、得体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演讲的能力。

7.初步学习写作小说评论、戏剧评论与电影评论,能写具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

[学习要求]

1.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研习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研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回望伟人的事业,提高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例如,第二专题包括三个板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和“人性在复苏”。分别突出了人性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三组矛盾。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痛苦与自尊;感受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爱斯梅拉达身上的人性光辉;能够理解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2.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例如,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所选的是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通过文本研习,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能体验和感受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研读《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要点,把握内容,进一步感受文章严密的思维逻辑,充沛强烈的感情,体会作者所抨击的美国社会对待美国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4.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戏剧剧本和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例如,阅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要注意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人物的性格。例如,阅读《雷雨》,能够掌握分析剧本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及矛盾冲突。

5.能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就全句看,是由复合虚词“无乃”和语气词“与(欤)”前后呼应构成的一个以测度、商讨语气表示反诘的文言固定格式;而该结构中的“尔是过”又是宾语前置句,句中“是”起“提宾”的作用,这就很有代表性,应识记积累并迁移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去。

6.能够在口语交际中做到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简明、得体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能通过活动体验,学习典范的演说词、辩论稿、采访对话,在活动中提高演说、论辩才能。

7.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语言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借助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篇演讲因背景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演讲内容侧重点,语调和语气等都不相同。

8.能够了解影视作品的一般要素,掌握一般阅读、欣赏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撰写影视评论。例如,学习了《雷雨》、《辛德勒名单》,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评论文章。

[教学建议]

1.在文本研习时,要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季氏将伐颛臾》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的三问三答,孔子从最初的委婉批评到对“是谁之过”的追问,最后到对自己政治理念的阐发,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2.在问题探讨时,要特别注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例如,《雷雨》的教学,可设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3.在活动体验时,要强调实践性、活动性。例如,第四专题分别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本专题教学要做到在活动中“用”材料而非“教”材料,在教学安排上,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问应对、辩驳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灵活运用。例如,第二专题的教学,主要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排演,或观看话剧、电影及录像资料,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兴趣。

5.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评点的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运用,巩固提高。例如,第三专题的评点,要将重点放在诗文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方法,充分体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

6.要重视朗读在课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范读,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

7.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引导感悟,提高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实词“过”、“陈”、“就”、“相”、“疾”、“来”、“安”,文言句式“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都要注意归纳整理。

8.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把活动体验落到实处。例如,教学第四专题要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教学《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9.写作教学要做到课内外结合,要注意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要让学生有写作的主动权。例如,撰写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写演讲稿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选择有价值的、有话可说的内容来撰写。

必修五

[课程目标]

1.阅读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点;学习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阅读哲理散文,对宇宙和人类的关系以及重大的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理解哲理散文的哲思情怀和艺术特色。

3.品味语言,体会文学作品抒情言志的多样性,了解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并认识其表达效果。

4.运用多样的议论手法进行写作,使议论辩证深入,立意较高。

5.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写说明文。

[学习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例如,《〈物种起源〉绪论》的学习,可抓住关键语句,在理清作品脉络的基础上,抓住《物种起源》为什么要提前发表和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把握主要信息。

2.通过诵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陈情表》的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和深情,对皇帝恩宠的感激,其措词的谨慎,应通过诵读加深体会。

3.在阅读中,能够通过人生的生死苦乐顺逆等问题,引发对人生的严肃思考。例如,第三专题“生存选择”板块可探究司马迁、屈原的人生轨迹,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在阅读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例如,可以通过理解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的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4.能在整理总结有关说明文文体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说明文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语言生动,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文艺性十分突出,特别是古代诗句的大量引用,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景泰蓝的制作》遣词准确、造句严谨;工艺术语运用,准确精炼;白话口语使用,通俗平实。

5.能够体会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鉴赏,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体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情感的效果。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例如,通过鉴赏第二专题中“旧日时光”的3首友情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6.学习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例如,通过第四专题中“伟大的情思”的学习,分析文章中观点的表述特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富有诗意的形象表达。

7.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在以往学习所做的归纳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言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8.写作说明文,能对说明对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熟悉与它相关的知识背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确定说明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力求精炼、准确、生动。

9.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杂感或说理文。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提炼观点,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能有一定思辨色彩,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背诵,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诵读延伸到课外。要让学生注重名句名篇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相关课外知识。指导学生梳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了解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和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的现代说明文的不同风格特点。

4.指导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的研习,应在把握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单元,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例如,通过第二专题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表现手段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引导学生诗歌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等多样的感情表达的手段,让学生体验并学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健康的感情。

5.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设计安排教学步骤,通过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例如,第三专题的教学,可以探讨为什么司马迁“隐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引导学生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追问,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6.指导学生多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重视语言环境,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让学生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学会质疑,并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合作学习来解疑。

7.在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要让学生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把握一个中心,不能喧宾夺主;要安排合理的说明次序,做到条理清楚,脉络明晰;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8.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要善于创设情感交融的情境进行练笔,帮助学生表达情感。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诗歌与散文·诗歌

[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要求]

1.养成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从现代的中外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历史、爱心等的吟诵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情怀,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从唐宋诗人对祖国、家乡、亲人、友人等的感怀中体味到美好真挚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能够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探索诗歌的丰富意蕴,领会诗歌的主旨。例如,现代诗歌中,“黄土地”象征中华民族,“金黄的稻束”代表母亲们的形象等;古代诗词中,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用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

4.把握诗歌的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之一。选修教科书中诗歌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例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2)诗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戴望舒笔下的“寻梦者”的形象。(3)诗人自己的形象。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归隐田园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奋发进取的形象等。

5.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写人的手法有: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的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等。写景的手法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从视、听、嗅、味等人的不同感觉写,从形、色、味不同角度写,从仰视、俯视、平视、近观、远眺等不同视角写。抒情的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他手法有: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怀古讽今,运用典故,联想想像,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等。

6.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中外诗歌风格流派。要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语音美、节奏美,借助对关键词句的赏析,感受诗歌语言的内蕴,进而感受诗歌所抒发的情怀。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情趣,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徐志摩的忧郁柔美,戴望舒的舒缓优美,泰戈尔的晶莹清丽,狄金森的质朴细腻等等。

7.背诵《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名句名篇。

8.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包括押韵、对仗等常识。了解诗歌的分类:(1)从体裁分,可分为新诗、旧体诗(古体诗,包括乐府诗和歌行体等;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2)从表现手法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3)从表现内容分,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怨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教学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兴趣。平时多向学生介绍诗歌名作,介绍一些诗歌方面的书刊;适时举行中外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提升审美情趣。也可用多媒体提供精美的诵读模本和相应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得到直观的审美感受。

2.指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从诗歌的形象入手,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字词提炼入手,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从名句赏析入手,分析诗句的情感哲理所在;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艺术效果;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鉴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精选经典诗作进行鉴赏,教学时可以精读与泛读、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或让学生自行从书刊、网上搜集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加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4.根据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例如,鉴赏《大地》和《黄土地》两首诗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些板块可采用整合阅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

5.重视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不要过于专注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6.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美诗歌,朗读、背诵经典诗词。

7.鼓励学生尝试写诗歌,指导学生办诗歌板报或诗歌手抄报。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诗歌刊物,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诗歌与散文·散文

[课程目标]

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尝试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学习要求]

1.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形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题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是指笔法自由。散文的“神不散”,是指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的内容,有主有次,有详有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中心。散文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了解散文的类别及其特点。散文主要分三类:(1)抒情性散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它们或在咏物状景时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2)记叙性散文。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有的二者并重,难分主次。(3)议论性散文。以论说见长,常常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

3.把握散文的主旨。读懂文章内容,准确概括文章主旨。对于古代散文作品,要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现代散文作品,能赏析文章内容,发现作品意蕴并能进行个性化解读。

4.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能说明作品艺术特点及其效果。散文常用的表达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

5.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散文阅读常用下列几种方法:(1)探求主旨。阅读散文,寻找文眼,读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即主旨。(2)抓点连线。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间关系,梳理思路,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3)赏析意境。抓住文中的形象画面,揣摩景与情、事与理,探求作品的丰富意蕴。(4)鉴赏技巧与语言。分析写作手法,结合语境,赏析语言,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6.品味散文的意境及语言。品味散文中借描绘的具体形象和优美意境传达出的情感意蕴、深沉思想。品味散文的语言,要重视如下三方面:一是研究富有情感、富有内涵的语言;二是研究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三是研究体现创作风格的语言。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辅助方法,解决文字疑难,读懂古代散文作品。进而深入文本,读懂文章内涵。读懂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以及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学思考。

2.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抓住“认读、感悟、鉴赏”三个环节。以“认读”为切入点,以“感悟”为突破口,以“鉴赏”为落脚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散文的意蕴,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对古代散文、现代散文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及教科书编者对话,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

5.引领学生领略散文的意境。领略散文的意境,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作者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画面;二是作者用这些画面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这两者怎样结合的。

6.指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在欣赏散文语言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体会出词语传达出的情趣。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体会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7.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举行散文朗诵会,散文读书报告会,可以让学生写读书札记,写评论鉴赏性文章。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提高学生散文阅读写作能力。

小说与戏剧·小说

[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

[学习要求]

1.养成阅读小说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鉴赏小说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不同程度地赋予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在酒楼上》中体现的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对生命的眷念之情;《秋天》里流露出的不幸爱情使人压抑的痛楚等等。

2.把握小说的特点,学会初步鉴赏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⑴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外部特征所进行的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化的描绘。读者可以从中直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语言是人物心灵的镜子,研究小说人物的语言,对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价值。③动作描写。研究人物的动作,主要是研究那些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最具有作用的动作,要力求站在整部作品、把握人物总体性格的高度,对那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动作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艺术的鉴赏。④心理活动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小说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之一。这种心理描写,作者常常运用超现实手段,把笔触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进行细腻深刻的描绘。

⑵故事情节。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要研究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析详略安排,注意精巧的构思,体会它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例如,《宝玉挨打》通过宝玉挨打的原因、过程、众人的反映等三个层次的描写,不仅完整交代了“宝玉挨打”这一事件,而且刻画了贾政、贾宝玉、王夫人、贾母等一系列形象,还揭示了人物之间尖锐的思想冲突。

⑶环境描写。要体会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情感、时代特点的联系。自然环境往往折射人物的心理,它们之间可以是正对应,“乐景写乐,哀景写哀”,也可以是反对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社会环境描写,可以是大的时代背景的勾勒,也可以“以小见大”,以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表现整个时代的特征。要借助小说文本和相关的资料,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3.把握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从而由浅入深地理解作品主题。例如,《魔桶》就有双重含义,表层含义是指沙兹曼那里待嫁的女子的数量之多,深层含义则是表现爱情之桶的魔力。要根据文本,分析作品的隐性主题,对小说作多元解读。

4.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小说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作品叙述语言两部分。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个性化的语言,仔细品味、鉴赏,领会作品的内涵。例如,《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集中表达了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它真实地展露了黛玉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守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纯洁人格的理想和悲哀。对于作品叙述语言,要仔细琢磨,体会作者的风格特点。例如鲁迅的沉郁,毛姆的幽默讽刺,川端康成、汪曾祺的散文化。

5.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加深对作品人物与主题的理解。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有:⑴设置悬念。例如,《看不见的珍藏》中看画之前老人的家人的奇特表现。⑵意料之外。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出人意料的结尾。⑶对比衬托。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⑷象征。例如,《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毒死情人,伴尸生活的隐喻义。对课文涉及的一些现代派作品,例如,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的作品,对其表现手法,可作一般性的了解。

6.注重个性化阅读,获得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小说阅读重在体验,要求阅读主体能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从而获得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例如,《杀人者》全篇分为一个长的场景和三个短的场景,而且场景间的过渡只有三四个句子;小说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由生活化的口语对话来表现,两名杀手、老板乔治、厨师、尼克和安德瑞森的种种表现都是通过极为简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这种典型的纯客观叙事的方式,让初读者立即生出许多疑问:杀手受谁指派?主使者为什么要追杀安德瑞森?安德瑞森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尼克去报信,安德瑞森为什么不逃走?

7.学习写小说短评,表现自己的独特观点,通过中外小说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深入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尝试创作微型或短篇小说。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小说作品的兴趣。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等中外名著,适时组织小说阅读讲座。

2.指导学生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作品的主题,理解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依据文本作出恰当的评价。

3.合理整合小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例如,选修教科书《短篇小说选读》分六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教师既可以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包括重点及难点),也可以打通专题界限,抓住一点示例,其余由学生自行解决。例如,第一专题,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二专题,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手段技巧、人物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等;第三专题,分析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第四专题,重点分析环境的要素,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等;第五专题,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尤其是叙述角度和语言风格等);第六专题要求借助相关资料,全面解读作品(包括作者的其它作品)。

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说教学,要指导学生进行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阅读欣赏实践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依据小说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5.引导学生积累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尝试小说创作。在阅读、体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尝试小说的创作。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活动:(1)摘抄、吟咏、背诵。主要是小说中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的人物语言、丰富的心理展示、深刻的人生哲理、经典的诗词等。(2)仿写。对经典的、精彩的语段的阅读、鉴赏,还可以尝试仿写。(3)写随笔、读后感或短评。(4)改编。将一些感兴趣的小说或片段,尝试改编成别的文学样式。(5)创作。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再组织交流。

小说与戏剧·戏剧

[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相互交流。

[学习要求]

1.养成阅读戏剧作品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戏剧以真人的表演为媒介,逼真感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坚贞不渝的爱情,屈原感天动地的爱国热情;俄狄浦斯王因为面对命运的从容镇定而带给观众的“怜悯与恐惧”……无一不让人感动唏嘘,赞叹不已。阅读、鉴赏这些作品,可敏锐思想,丰富心灵,升华感情,健全人格。

2.了解戏剧方面的知识。应掌握戏剧及戏剧文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戏剧的分类,理解“悲剧类型”“悲剧人物”“喜剧性”“喜剧类型”“正剧”等戏剧术语;了解什么是戏剧文学和戏剧文学的双重性等特点。掌握剧本的结构特点。

3.分析戏剧冲突,加深对戏剧人物形象与主题的理解。戏剧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玩偶之家》中,剧作家易卜生一方面将戏剧冲突寄寓在人物性格冲突之中,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解放主题。另一方面,剧作家还注意到人物内心的冲突,做到“戏在内心”——娜拉在三天里,日子“真不好过”,“争辩”(或是“斗争”)交织着,充盈了她的整个生活,最后,她选择了“出走”。“出走”是她思想斗争的结果,“出走”的宣布产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又深化了激烈的辩论。戏剧“批判男权社会,为妇女卑下地位鸣不平”的主题也得以彰显。

4.诵读精彩语段,体会其艺术魅力。戏剧的语言通常包括独白、旁白、对话、舞台提示等,其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动作性。因此,阅读戏剧剧本时,一方面要根据人物的身份体会台词的个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抓住人物内心活动,体会台词的动作性;此外,要特别细心体会剧本中那些含蓄的、耐人寻味的潜台词(潜台词的运用往往与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格结合进行),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及其意义。例如,曹禺的《原野》中仇虎和焦母的那段对话,平和中充满了暗流涌动的仇恨。例如,《屈原》的雷电颂,充满了诗意,淋漓尽致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情感,反复诵读甚至背诵它们,也是理解戏剧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

5.体会剧本“集中”的特点,体会戏剧结构的精巧、整一。因为舞台演出的需要以及剧本文学对人物、情节、场景的集中性有较高的要求,使得戏剧剧本具有凝练、整一和精巧的美感。例如,《雷雨》中在几十年里才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扣人心弦的恩怨情仇,都在一昼夜之内得以集中显现;又用“序幕”和“尾声”两部分调节剧本的节奏,首尾呼应。

6.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戏剧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这就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夏洛克是作为一个反面角色被塑造的,但剧本中又不乏这个人物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命运以及自己的民族受到的歧视的辩护,如能对莎士比亚这样的处理进行恰当思辨,就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此外,还应重视几种不同文学样式的比较阅读与鉴赏,突出作品自身的“个性”。

7.尝试将阅读、鉴赏与写作、交流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表达水平。在阅读、体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尝试戏剧的创作。在学习中,可进行以下活动:(1)仿写。对经典的、精彩的语段的阅读、鉴赏,可以尝试仿写。例如,仿照《屈原》的雷电颂,或是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等经典语段,写出一段自己处于某种心境下(或兴奋,或悲伤,或忧郁)的独白。(2)随笔。课外选读自己感兴趣的完整剧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从戏剧语言的动作化、个性化、潜台词等入手,写一篇读(观)剧随笔。(3)短评。例如,《玩偶之家》结尾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萧伯纳说它“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亮”,当时的“上流社会”指控她“伤风败俗,道德沦丧”……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例如,搜集中外文学作品中著名吝啬鬼形象的有关资料,从塑造形象的方法上看看他们与莫里哀塑造的阿巴公有什么不同,或将同样是吝啬鬼形象的夏洛克与阿巴公加以对照,指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改编。选择一篇自己熟悉的、有“戏”的小说,将其改编成话剧剧本,相互观摩交流。(5)创作。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再组织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改编、排演)。

此外,还可分工合作,排演选修课上学过的或其它自己感兴趣的剧本。戏剧学习离不开表演,尝试表演,将文学语言与动作艺术结合起来,对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帮助。可以表演剧本中的精彩部分;也可以阅读完整的剧本,对全剧进行改编排演。可以尝试不同剧种的改编、表演;也可以观看经过改编的不同文艺(影视)形式,对其中的精彩片段模仿、再现,对那些有不同意见的片段进行再加工;还可以邀请有关的编剧、导演、演员到学校座谈、指导等。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体现戏剧作品的舞台性,重视戏剧作品的文学性。读剧本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舞台感”。譬如舞台提示语的分析,应该通过语言分析展示给学生一个场景,这一场景的展示可以用幻灯或剧照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的脑中展现舞台上的形象。通过舞台上的语言和动作的文学分析来使学生明白“潜台词”。

2.要强调体悟,重语言,重诵读。中学戏剧教学应该强调情感的体悟,并且这种体悟是基于语言的品味之上的。要从剧本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剧中人物是怎样被作者写成这样的,为什么要写成这样,这种品味与体悟是戏剧文学教学所要提倡的。要注意研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强的语言和精练深刻的潜台词。通过诵读来展现舞台情境,通过诵读来理解主人公的感情。

3.要把剧本文学的教学和戏剧演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戏剧是一种由文学、表演、音乐、舞美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艺术。教学中应该以剧本文学的教学为主,但同时也要注意在活动实践中,在具体的舞台演出中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加深对戏剧的全面性认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戏剧演出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以指导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结合艺术课的教学,从戏剧文学开始,一直到舞美、配乐,给学生新的体验。

4.要区别“剧种”,注重个性。古代戏曲与现代戏剧不同,话剧与歌舞剧等不同,独幕剧和多幕剧不同,外国戏剧和中国戏剧不同。要注意根据不同“剧种”的特点进行戏剧教学。

戏剧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而且要引导学生与作品展开对话,通过阅读、领悟、鉴赏、反思和批判,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和求异创新的习惯。

新闻与传记·新闻

[课程目标]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学习要求]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坚持每天或读报或收看电视或上网浏览新闻,通过与主流媒体的接触,逐渐形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培养对时事的敏感,关注社会和民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培养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

2.了解新闻文体的体裁特点及社会功用。新闻属于纪实型文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的特点,具有新闻价值,即满足社会(主要是受众)需要的特殊素质。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新闻资料等。新闻的基本作用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还具有形成舆论,进行政治宣传、知识教育以及文化娱乐等作用。

3.掌握消息的体裁特点及构成要素。消息是新闻体裁中的主角,它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消息具有一些显著的体态特征,其结构通常包括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几部分。阅读中要重点关注“倒金字塔结构”。

4.掌握通讯的体裁特点及构成要素。通讯是具体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人物或概貌等的常见新闻体裁。它要求更具体详细地反映对象,往往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其结构也更为灵活,富于变化。

5.阅读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了解它们具有的政论性和新闻性等特点。

6.尝试新闻(消息)、通讯的写作。了解新闻写作的过程,充分认识写作前的采访质量与作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要领。学习新闻选取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注意消息与通讯在时效、主题、选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及典范性新闻作品,培养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对典范新闻作品的学习,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学习新闻工作者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新闻作品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掌握新闻选取材料、组织材料的特点与方法。

4.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新闻文体作品的阅读比较,了解新闻各种文体的问题特点、结构要素、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5.鼓励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和评判。引导学生综合其他相关知识,就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实本身加以评判,对新闻记者的主观见解表达看法,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6.运用所学习的鉴赏知识,鉴赏文学性较强的新闻作品,如通讯、报告文学等。

7.有条件可组织新闻采访写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调查方法,搜集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素材加以筛选,使用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报道和分析。

新闻(消息)、通讯的写作应从浅易入手,以学校、社区生活或熟悉的人物为主要对象。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安排一些诸如修改(或增添)消息标题、通讯与消息置换等专项的练习,以此来强化新闻写作的要求;也可安排学生针对学校里或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如“社会网吧”、“生日派对”等)尝试写消息。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校园新闻社团,组织新闻沙龙等。

新闻与传记·传记

[课程目标]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学习要求]

1.掌握传记的特点和分类。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常见的传记主要有:自传、他传、评传、小传、画传等。

2.阅读传记,准确把握传记内容。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的内容通常由基本事实和传主的人生轨迹组成,学习时要能通过传记作者的评点、解释,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

3.分析传记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研究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作者、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传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对传主进行恰当的评价,从他们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态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4.把握传记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一方面,传记作为非虚构作品,讲究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要求所写人物及其事迹必须符合历史的真实,具有史料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人物传记,还应进行文学性描写,特别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例如,抓住传主生动的生活故事,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征;发掘传主的细节;突出传主的个性和心理因素等。

5.品味传记的语言。传记的语言具备了文学作品的特质,优秀的传记更是借助生动、传神的语言,展示了多样的人生和多彩的生活,学习时要细细品味。例如,学习《〈史记〉选读》时,要体会作者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的语言特点等;学习《传记选读》时,要体会不同传记作者的不同的语言风格。

6.学习写作简单的人物传记。了解传记写作的步骤和要求,学习抓住事件、运用细节、发挥想象等技法,尝试写自传或为熟悉的人写小传。

[教学建议]

1.通过典范传记作品的阅读,指导学生归纳传记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类别。

2.阅读典范传记作品,分析作品的基本事实、传主的人生轨迹,从而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对教材中的教学专题的学习内容,建议根据专题总要求,采用精读与略读、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3.对作品的内容和传主的人生轨迹进行评判,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在阅读中,指导学生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自己阅读感受作出评价;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4.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掌握传记作品选材的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阅读,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传记作品中纪实与想像之间的关系。

5.分析传记作品的语言。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学习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6.组织与传记学习相关的主题阅读活动。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或研究性学习。例如,学习《〈史记〉选读》时,学生分组研究并交流,内容可以是针对《史记》的叙事艺术、语言特点、人物刻画等表现手法;可以是对《史记》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命运、性格做出评判;可以搜集不同篇目中记述同一人的材料,对《史记》中的“互见法”进行专题讨论;可以对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过程进行评价、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欣赏传记名著,并能从中学习传记的写作要领和手法。

7.鼓励学生尝试写简单传记。传记的写作应以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传主情况,广泛地搜集材料,确保所陈述事实的真实可靠。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

语言文字应用

[课程目标]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学习要求]

1.养成在生活和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坚持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阅读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科普文章、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综述类文章等,准确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关键信息,开展小组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与讨论。

3.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一般应用文的性质、用途、特点和写作要领,能根据需要写作应用文,格式规范,表达准确、简明、得体。

4.增强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文化修养、思想深度、应对策略、语言技巧、神态风度等。在演讲、辩论、主持集会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

5.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习并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

6.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基本内容,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观察、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新特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所发现的相关问题有探究意识,能够开展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研究,如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

7.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会锤炼语句,力求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8.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规范文章写作。掌握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学会使用各种修改编辑符号。能够通过文章的修改,修正内容,调整结构,润色语言。

9.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习用现代化手段处理语言文字,例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收发电子邮件,制作个人网页和多媒体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重视语言文字应用,拓展视野与应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跨学科学习中,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目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逐步提高提取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例如,通过《实用阅读》的学习,培养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掌握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以及书序、条目、非连续文本等的语言特点与阅读方法。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常用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语言特点和风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应用文。

4.组织演讲、辩论、模拟主持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语言问题。

6.要求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例如,结合学习《语言规范与创新》,让学生了解《简化字总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开展店名、广告、电视、报刊等用字、用词纠错等活动。

7.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展开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例如,可就当地方言、当代语言现象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8.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访问专家学者;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学做节目主持人、开设文章病院等。

9.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注重在语言实践中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并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10.指导学生规范地写作文章,并掌握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学习用现代化手段处理语言文字。

文化论著研读

[课程目标]

1.阅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著作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学习要求]

1.阅读文化论著,能在了解论著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主要观点。例如,学习《〈论语〉〈孟子〉选读》,应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了解各选段的主要内容,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应了解孔子与孟子的主要思想,从而理解并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例如,学习《鲁迅作品选读》,应根据课文注释,通读全文,以求理清文章脉络,正确理解作品内容;应对各专题体现出的主要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初步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

2.对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深入解读文本。

3.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可以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可以就探究的问题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交流能力。

4.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结合文化论著选读的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例如,通过《〈论语〉〈孟子〉选读》的学习,了解儒家学说,关注现实生活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通过《鲁迅作品选读》的学习,体会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对当时现实批判的尖锐、深刻,并结合现实生活,体会鲁迅思想的现实意义,品味其批判精神。

[教学建议]

1.阅读文化论著,重在整体把握,领会精神。要根据教学专题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对专题内的教学文本可采用浏览、泛读、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要紧扣专题要求,研读不必面面俱到,冷僻艰深的知识内容应从略。

2.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对文化论著中的疑难问题,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作适当的讲解。

3.指导学生的问题研讨。精心设计研讨的问题,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组织研讨活动,例如,学习《〈论语〉〈孟子〉选读》,可充分利用“问题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有关要求组织研讨;学习《鲁迅作品选读》,可充分利用“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研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论著研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问题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并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学习用文化论著中的合理的观点、思路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解释,写成小论文、建议、报告等。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状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并组织交流研讨活动。

5.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6.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结合《〈论语〉〈孟子〉选读》最后一个专题“研究论孟”、《鲁迅作品选读》最后一个专题“研究与言说鲁迅”,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其他专题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103.html

更多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一、基本背景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对基础教育高级阶段(即高中)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亟待提高。为此,有必要通过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2016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

声明:《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网友无意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