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叙事研究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叙事研究 雨巷教学实录

《雨巷》教学叙事研究

2011学科教学(语文) 李秀芹

我把选课目录浏览了一遍,就选定了《雨巷》,一是因为在高中学过的现代诗歌中,对《雨巷》印象最深。二是也比较喜欢戴望舒的诗歌。诗歌选完以后,就找到以前的高中课本,先是仔细的读这首诗歌,自己思考思考诗歌写的什么,有什么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想学什么,觉得学生并不愿意听老师机械的分析意象,而是希望享受画面,所以设计的课堂要让学生感受画面,体验情景,真正唤醒他们的情感。后来上网搜集资料,下载了许多论文,到图书馆借了有关戴望舒的书籍,开始筛选资料,了解作者。最后设计教学,设计的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使同学们体会到诗歌的画面美、形式美、意象美最终感受意境美,领略作者思想感情。

一、文本解读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望舒出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他是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所以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等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此外,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挚友施蛰存的妹妹施降年,戴望舒为得到施将年的爱,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经历了八年的恋爱,然而恋爱最终还是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甚至企图自杀。这首诗也可能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这首诗歌从整体来看像是一首轻飘、虚幻的朦胧诗,读来让人有一种惆怅但神秘的感觉。诗歌一共七节,以第四节为中心对称书写,不仅表现了诗歌形式的回环往复,更写出了诗歌情感脉络的时空发展变化。下面我们细细解读这首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的第一节就为我们展示了主要的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等,可以说读完第一节便知全篇,诗歌的开头可见一斑。多个意象的罗列不是干巴巴的而是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意境,一种迷惘、惆怅的晦暗时空。“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内心渴望逢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雨巷这样一个封闭、狭窄、晦暗的空间里,孤独、寂寞的“我”在雨中撑着油纸伞却还幻想着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子的出现。时空的闭塞晦暗,诗人的冥冥希望,形成对比,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充满艺术张力的时空气场。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二、三节是诗人心目中还未见到而想象的丁香姑娘的形象,不厌其烦的想着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看似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丁香是古典诗歌中愁思的典型意象,这里借用来象征姑娘的惆怅,但是实则写了姑娘的忧愁,让忧愁有了颜色,有了芬芳,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作者再由姑娘的形象映射到自身,说明自身与姑娘的相通之处,相似之处。其实这是作者借幻想出来的丁香姑娘映射了自己的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第四节前三行是姑娘的出现,走近,后三行是“我”与姑娘的擦肩而过,飘远。作者在前面铺垫了那么多,以期盼姑娘的出现,而姑娘的出现、走近、飘远在第四节中匆匆带过,稍纵即逝。作者就像做梦一样,美丽而遗憾的瞬间交织在一起,就这样与丁香姑娘失之交臂。第四节作为诗歌的分水岭,前边讲期待姑娘的出现,走近,后边则是姑娘的走远,新一轮的重新期待。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第五、六节与二、三节对称来写,前后照应,写出了诗歌情感脉络的时空发展变化。走过,消失在雨巷尽头的姑娘,同时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惆怅,一切的美好、一切的希望、一切的忧愁、一切的迷惘随同姑娘都消逝了……但是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新的希望出现了,首尾呼应,作者在错过一切的一切,依旧还是写到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里作者曾经的苦闷与感伤消散了,新的希望也梦再一次萌发。作者借着幻想出来的姑娘,和自己的一次美丽邂逅,委婉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流变。让我们如丁香姑娘一样在作者的情感中走过,朦胧但真实的感受到了作者隐晦在诗歌里的情思。

意象的解读,作者为了能营造意境,表达情感采用了以下意象。第一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第二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等。第三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不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第四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凄美、缥缈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象征的解读,象征的运用独树一帜。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可以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但又超越于古典诗词,它是诗人想象的创造。

此外,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突出的艺术特色,全诗节奏舒缓、音调和谐。诗中运用了复沓,叠词,重唱,押韵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人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例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首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二、课堂实录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蕴藏着丰富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85年前,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歌,就是因为写了这首诗歌,他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戴望舒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雨巷》。请同学们自己先大声朗读诗歌,读完后了解一下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朗读,师板书雨巷戴望舒 彳亍 颓圮 太息)

师讲解黑板上的生字词

师:读完后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去朗读呢?

生:忧愁

生:惆怅

师:好,我们把此诗的感情基调定位为忧郁、哀怨。(板书忧郁哀怨)
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ⅩⅩⅩ你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的怎么样,大家点评一下。

生:读的挺好,读出了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

师:好,此外注意这首诗的节奏,例如,停顿的处理和轻重音的把握上。(以诗歌第一节为例讲解)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突出自己的孤独,应当读得凄清一些。希望,作者满怀希望,应读得再迫切一点。结,重读,愁是打结的,很难解开,读出愁之深。这是老师的阅读体验,仅供大家参考。好,咱们听听录音,注意录音是如何读的。(生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将本诗齐读一遍。(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突出了本诗的音乐美,大家思考一下,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哪里?

生:反复(板书反复)例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而且首尾呼应。

师:很好,诗歌用了反复,有什么效果?

生:突出本诗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好,诗歌运用反复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加了全诗的音乐美、节奏美。请你选运用反复表现手法的一节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第二节)

师:音乐美还表现在哪里?

生:押韵(板书押韵)韵脚是ang例如,悠长、雨巷、姑娘、芬芳、彷徨……

师:很好,韵脚的特点大体为,整首诗7节,每节共6行,每节押韵2到3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的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自然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好,下面谁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下?(师生合作朗读诗歌,一人一节,生先读,放音乐)

师: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味诗歌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意象找一找,并从中找出描写意象的词语。

生:雨巷,悠长、寂寥

师:给人的是一种什么感觉?(板书雨巷)

生: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寂寞

师:很好,这条小巷提供给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独行的人的是一个狭窄单调,寂寥无人,视野混沌的世界,诗情也是由此而生。诗人写雨巷就只是写雨巷吗,请结合本诗歌写作背景回答问题?(学生读本诗歌写作背景)

生: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板书象征)

师:好,象征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谁还有别的理解?

生:美好理想的追求之路。

师:很好,对于作品的主题,诗人作家可以因某一事端触发而有自己的设计,但阅读者在自身的一定生活背景下,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当作品的主调比较朦胧的时候,更会引起阅读者的不同揣测与评价。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好,我们再来看一下意象。

生:丁香姑娘

师:找一下描写丁香姑娘的词语。

生: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师:很好,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是什么颜色,怎样的芬芳?请看视频丁香。(老师解读,丁香有白色,淡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师:视频看完了,感觉丁香怎样?

生:它的颜色素雅,代表了丁香的美丽与高洁。

师:很好,我们看完美丽的丁香花,有没有嗅到淡淡的花香味。

(众生笑,一生回答嗅到过真正的丁香花香,并向同学们分享)

我们初步了解了丁香花的颜色与芬芳,再看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引用丁香来作诗的,阅读材料赋有两句,大家读一读,看能否得到一些启示。

生:《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师:诗人用丁香作为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愁

师:诗中都出现了丁香结。(屏幕打出丁香结)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未开时形状像结,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是愁思的传统意象。古代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可以看出丁香代表了一种愁怨、易逝。经过这么多的分析,大家应该对“丁香一样的忧愁”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来齐读第二节。(师生齐读)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的楚楚动人的忧郁,老师又要问了这里的丁香姑娘就是写的丁香姑娘吗?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来说一下。

生:诗人心中的理想,诗人追求的美好事物。

师:很好,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是……

生:无法实现

师:对,但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还有别的观点吗?(生一致认为此观点,师补充也可能是对爱情的象征)我们先分析这两个意象,诗歌运用象征手法,通过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来表现理想、追求的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以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一提起戴望舒,我们立刻就会想起他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成就了《雨巷》,也可以说是《雨巷》成就了戴望舒。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歌理解更深刻了,让我们最后再来有感情的集体朗读一边吧,让意象在脑海里不断鲜活的重现。

三、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是高中学的一首现代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刻,选课的时候,未加思索的就选定了它。其实到自己讲完课,还是觉着自己的解读依旧配不上这首忧郁的诗歌。经老师的点播对这首诗的解读才明朗起来。这节课用了30分钟讲了很多,但是中轴线放错了地方,自然它失败了。在失败中我反思许久,慢慢豁然开朗,成长起来。

一、文本解读从整体入手体验感悟,体现语境生成的过程。

分析一篇文章应该先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美是从整体中呈现的,整体思路不清晰,甚至没有把握到位,那么这篇文章解读出来一定没有方向,没有主心骨,出现解读偏差。《雨巷》共7节,以第4节为中心,前后对称呼应。诗歌第1节已经把情感基调、意象等都全部呈现出来了,读懂第1节,就为读懂全诗打下了基础。下面的2-7节就以第1节为核心而展开全诗。明白了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自然得心应手。而这是我一开始解读文本没有把握到的重点。此外,整堂课中朗读确实很多,但是没有突出重点,同学们读来读去也没真正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例如: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雨巷》。请同学们自己先大声朗读诗歌,读完后了解一下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朗读,师板书雨巷戴望舒 彳亍 颓圮 太息)

师讲解黑板上的生字词

师:读完后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去朗读呢?

生:忧愁

生:惆怅

师:好,我们把此诗的感情基调定位为忧郁、哀怨。(板书忧郁哀怨)

情感基调的切入是比较生硬的,活生生的把它拖出来,硬巴巴的把它放在学生面前,毫无血色,硬把学生未曾感受到的情感基调安在诗歌身上。没有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生硬的套搬,这不是体验诗歌的感情基调的方法,反倒成了课堂的情感基调。问题在于,一是,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有价值而且要放入一定的情境中,在铺垫好的氛围中提出问题,学生才容易有自己的感受。二是,体验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情感与智慧是从体验中生成的。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世界、生活与情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家的体验,对文本的意义起到建构作用。所以老师自己的体验,以及引导学生去体验,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堂课的问题还在于意象的解读脱离了语境,使诗歌的分析失去了诗味。在意境中讲意象,意象与意境的结合是个关键。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解读意境的钥匙,所以意象的解读一定要为意境来服务,处处游走在意境的生成过程之中。例如:

师:很好,对于作品的主题,诗人作家可以因某一事端触发而有自己的设计,但阅读者在自身的一定生活背景下,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当作品的主调比较朦胧的时候,更会引起阅读者的不同揣测与评价。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好,我们再来看一下意象。

生:丁香姑娘

师:找一下描写丁香姑娘的词语。

生: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师:很好,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是什么颜色,怎样的芬芳?请看视频丁香。(老师解读,丁香有白色,淡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师:视频看完了,感觉丁香怎样?

生:它的颜色素雅,代表了丁香的美丽与高洁。

师:很好,我们看完美丽的丁香花,有没有嗅到淡淡的花香味。

(众生笑,一生回答嗅到过真正的丁香花香,并向同学们分享)

我们初步了解了丁香花的颜色与芬芳,再看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引用丁香来作诗的,阅读材料赋有两句,大家读一读,看能否得到一些启示。

生:《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师:诗人用丁香作为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愁

师:诗中都出现了丁香结。(屏幕打出丁香结)丁香结就是丁香的花蕾,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未开时形状像结,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是愁思的传统意象。古代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可以看出丁香代表了一种愁怨、易逝。经过这么多的分析,大家应该对“丁香一样的忧愁”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来齐读第二节。(师生齐读)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的楚楚动人的忧郁,老师又要问了这里的丁香姑娘就是写的丁香姑娘吗?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来说一下。

生:诗人心中的理想,诗人追求的美好事物。

师:很好,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是……

生:无法实现

师:对,但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这是细讲“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部分,看似讲得花枝招展,但是“丁香姑娘”这个意象脱离了语境,犹如鱼离开了水,不管鱼扑腾的多么活跃,最后难免一死。离开了文本语境的源头活水,意象再美也是空泛的,无意义的,对理解诗歌是毫无作用的。所以,意象与意境的融合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所在,解读诗歌一定要贴着词语的地平线摸索,俯下身子踩在词语上讲。此外,万不可天马行空,不然整堂课条理不清,就会都混乱了。课堂结构看似完整,但却思路混乱,跳跃太大,衔接不连贯,其实按照文本顺序一路走来,讲透画面,诗歌的意象、象征的表现手法等一点便破。

二、课堂语言的描述性与画面感,体现语言的情感与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为三种语言,即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运用频率最大的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也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首先,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口头语言,应该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用鲜活、激情的口头语言可以讲故事,描述画面,使语言具有描述性、画面感、立体感,那么这就为课堂增添不少美感,让学生陶冶于美的享受之中。本堂课的口头语言还是较为生硬的,激情和生动的语言较少。《雨巷》中的梦幻画面较多,如果把诗歌中的画面用鲜活的语言描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立体感,那么情感基调的把握,意象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学会讲故事,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诗歌的意境之美。例如,把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一定会烘托课堂的氛围,引人入胜。也许我正是缺少这些功底,使得整堂课显得如此生硬。

其次,板书语言对一名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板书语言虽然无声,但它却是每节课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它既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知识的重点,又清清楚楚地显示出知识间的层次和内在联系,它既是教师的“脸面”,又是教师讲课风格的具体形象记录。好的板书应该做到整洁简要,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体现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一目了然,经久不忘。如果再加上教师写的一手潇洒流畅的粉笔字,必将是锦上添花,它将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诱使学生模仿。这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是一种美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写字不过关,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缺憾和负担。

再次,教师的另一种重要语言形式——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等表述某种含义的一种视觉语言。它是利用视觉器官进行感知的一种无声语言,包括面目表情、眼神、手势、点头以及教师的风度、发型、穿戴、姿势等等。体态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传递信息的通道非常宽;不但表现力强,并且通过巧妙地传递可迅速达意,可达到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意境。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体态语言的各种要素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信息和手段,更是传递情感的有效途径。它以潜在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产生调节学生情绪、思维、动机、信心、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功能。本堂课中如果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描述画面,用表演的体态语言再现场景,定会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那课堂绝对是精彩的。在本堂课中挖掘肢体语言进行上课,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新意,这是我以后应该有意识注意和尝试的地方。

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技巧的运用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来自自己内心的真诚与自信是上好课的内在支撑。所以要对学生充满爱,对课堂忠诚,内心满怀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激情,充满自信,大胆上课,不断练习文本解读与教学技巧的功底,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四、完善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画面。

2、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诗歌画面的感受与体验

2如何通过画面的感染力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式:诵读、体验、感悟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蕴藏着丰富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85年前,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歌,就是因为写了这首诗歌,他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让学生写课题“雨巷”注意“巷”字的写法。(“巷”的底下是“巳”,以一个较低的起点切入课堂。)

向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背景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望舒出于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他是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既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等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此外,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挚友施蛰存的妹妹施降年,戴望舒为得到施将年的爱,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经历了八年的恋爱,然而恋爱最终还是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甚至企图自杀。这首诗也可能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追求,以及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板书《雨巷》戴望舒(一定要认真写,这是老师态度的重要表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老师泛读,放背景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场景。后先由学生描述画面,老师点评总结。

明确: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假如你是诗人,那么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你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你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美丽而又愁苦,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撑着油纸伞优雅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你的视野。这身影带着怨愁的美的极致,从远处向你走来,直走进你的瞳孔,走进你的心灵。那带着一丝丝愁绪的丁香向你袭来,沁入你的心脾,沁入你的魂魄。从此,你再也忘不了那条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的身影,还有那幽幽的丁香花。)(以朗读为主,感受诗歌画面,这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关键)

三、细读文本

1、按诗歌的结构,一节一节的描述画面,《雨巷》共7节,以第4节为中心,前后对称呼应。诗歌第1节已经把情感基调、意象等都全部呈现出来了,读懂第1节,就为读懂全诗打下了基础。下面的2-7节就以第1节为核心而展开全诗。明白了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自然得心应手。重点解读第1节,第2节,第4节。

⑴学生读第一节,老师指导朗读,描述画面。

⑵学生读第二节,老师重点分析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引用李璟,李商隐的诗,让学生体验固结不解之愁绪。《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⑶学生读第三节,老师提示彳亍的写法与读音,描述场景。

⑷学生读第四节,讲解文本结构,描述场景。

⑸学生读第五节,描述姑娘消失的场景。

⑹学生读第六节,与第二节对应。

⑺学生读第七节,与第一节对应。

(穿插作者的感情,象征等内容的讲解;不断让同学朗读,引导背诵)

明确:总结诗歌的结构,画面,作者情感变化。从一开始“我”的寻觅求索,满怀希望,到与“姑娘”的相逢的惊喜,然后的擦肩而过,消失在雨巷尽头后的失望,最后作者再度寻觅,寻找希望。《雨巷》共7节,以第4节为中心,前后对称呼应。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从远处走来了一位凄婉动人、虚忽飘渺的有着丁香一样颜色、芬芳、忧愁的姑娘……)

2、由学生总结意象,作者感情,情感基调。因为前面画面讲透,学生进入情景,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略讲)(明确:意象:油纸伞、篱墙、“我”、雨巷、丁香姑娘。作者的感情:迷惘、感伤、苦闷、惆怅。情感基调:忧郁、哀怨。)

3、讲解诗歌的音乐美。

讨论:为营造画面,烘托意境,诗歌用了怎样的语言,或是表现手法来表达的?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穿插不断的朗读)

明确:诗中运用了叠词, 复沓 ,重唱,押韵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人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反复包括叠词、复沓、重唱。一词的反复叫叠词;短语、句子的反复叫复沓;前后节的反复是重唱。

整首诗7节,每节共6行,每节押韵2到3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的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自然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四、学生体验

在配乐诗朗诵下,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体验,模仿雨巷中结着愁怨、哀怨、彳亍着的丁香姑娘。

在学生表演前,老师提示丁香姑娘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指导学生的表演。(学生学完诗歌后,进行切身体验,加深对文本意向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仿照《雨巷》模式自己作诗,主题可换为亲情、友情等,注意象征、押韵、反复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596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作者:梅香沁雪《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写了黄山奇石的奇妙。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

《统筹方法》教学设计2.0 教学设计与方法

《统筹方法》教学设计设计者: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2、理解统筹方法的原理并能够运用于简单的学习生活安排中教学重点:掌握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课堂教学实录

《咏柳》教学反思亚峰中心小学 王志贞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

声明:《《雨巷》教学叙事研究 雨巷教学实录》为网友蔚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