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

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

苗长青

2009年l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贝时璋的逝世,是我国又一位科学巨星的陨落。贝时璋将他漫长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母亲教诲塑成高尚人格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乡憩桥村——一个滨临大海的小渔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贫困的渔民。父亲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后来去了上海,在木器行和京货店当学徒和小伙计。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除了抚育一双儿女,就是每天不停地织渔网,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

贝时璋的母亲对贝时璋的影响非常大。

母亲经常教导他:“男孩子要勤快。男孩子不勤快,长大就没本事赚饭吃,何况以后还得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不劳动,挣不来钱就不能维持生活。”母亲为了让贝时璋养成勤快的习惯,经常让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放学后,她都让贝时璋织三行渔网,才让他吃饭。扫地也是他母亲安排给他的一项家务活。

母亲还教导贝时璋“花钱要有计划,要精打细算,不能养成大手大脚、随便花钱的习惯。”他母亲就是这样做的,平时生活安排有计划,也非常节俭,给贝时璋的零花钱也很少,所以,他们家的收入尽管不高,但过得一直很安稳。

贝时璋的母亲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女性。每到过年,总有一些亲戚到他家来躲债,他母亲就翻箱倒柜找出一些好一点的衣物去典当,换成钱后资助那些亲戚们。这给贝时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垮台了。这年,贝时璋刚满八岁,他母亲把他送进设在贝家祠堂里的一个家族学堂去上学。临行,母亲对他说:“儿子啊,男人要有出息,要成大器,必须有文化,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上学第一天,老师教了他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贝时璋很高兴,感到读书真是有用,可以把平时见到的事物记下来。此后,他的功课一直很好。

1913年,对贝时璋寄予厚望的母亲,把贝时璋转到一座较大的学堂——设在贵驷桥村的宝善学堂。在这里,贝时璋系统地学习了《古文观止》,奠定了良好的古汉语基础。

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时,贝时璋的父亲已从上海到了湖北汉口,开了一家小京货店,后来,经人介绍进入一家德国商人开办的洋行当了一名账房先生。1915年,他把贝时璋接到汉口,送进一所德国人开办的学校——德华学校。这是当地一所名校,在这所学校,除国文、历史、地理和一年级的德文由中国老师讲授外,其他课程都是德国老师担任,一般读一二年就能看懂德文书报。在这里,贝时璋熟练地掌握了德语。学校还备有介绍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矿物、植物、动物以及人体等的初级读物,供学生借阅。虽然都很浅,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贝时璋很爱读。在这里,贝时璋系统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参加了由英、法、俄等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而德国则属于由德、意、奥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集团,成为中国的敌国。l917年冬,德华学校被汉口主管教育的部门接管,改名为汉口第一中学。德籍教师全部被遣送回国。

1918年秋的一天,贝时璋在汉口华景街旧书摊上买到一本菲舍尔著的有关“蛋白体”的书,读了很感兴趣,初步懂得了蛋白体对生命的重要,这对他以后选择医学,进而选择研究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汉口第一中学也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汉口第一中学停办后,父亲想让贝时璋进武昌外国语学校德语班学习,毕业后进德国洋行做买办。但是,这时的贝时璋已是一个l5岁的少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他在德华学校接触了不少买办子弟,他们生活优越,但作风势利,给贝时璋的印象很坏,所以,他不想当买办,提出到上海进同济医丁专门学校学习。贝时璋的父亲尊重儿子的心愿,这样,1919年春,贝时璋便考取了这所他心仪已久的学校。

5月,五四运动爆发。随着涌动的学生人流,贝时璋参加了群众集会、游行示威、散发传单。贝时璋的心情无比激动,爱国激情充满了整个躯体,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在同济的几年里,德籍解剖学老师鲍克斯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鲍老师讲课从不带讲稿,每次讲课,拿着人体模型或人体解剖图,给学生们讲解,他讲得非常细致生动,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敬佩不已。鲍老师的解剖学课对贝时璋日后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研究有重大的影响。

举债赴德国求学

1921年,贝时璋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贝时璋希望到德国留学。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但贝时璋的父母十分支持,他们变卖了部分家产,筹集了一笔学费,送儿子成行。经过一个月1的旅程,贝时璋到达德国。

在德国的几年里,02时璋先后上了三所大学。先进了福莱堡大学。由于贝时璋的兴趣已由『医学转向自然科学,所以,他没有进医学院,而进了理学院。在这所学校,他选修了六门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都是当时的一些名教授,其中,讲授化学和动物学的教授维兰德和施佩曼先后于1927年和l935年获诺贝尔奖。在这里,贝时璋领略了世界一流科学大师的风采,从此,他开始自觉地站在世界科学高峰观察和思考问题。

一年后,贝时璋转入慕尼黑大学。他转学到慕尼黑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聆听德国最著名的动物学家赫特维希的课。在慕尼黑大学的一年里,除赫特维希讲授的动物学外,他还选修了其他一些著名教授讲授的化学、物理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课程。

这时,由于来德国时带的钱已花光,家里的经济状况又不好,贝时璋的生活陷人了极大的困难。他经常一天只吃早晚两餐饭,午饭时间就到附近公园里转转,下午又照常去上课。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每况愈下,经常感到身体疲乏、头昏眼花。正在无法坚持下去之时,他父母以很高的利息借了一笔钱,给他汇了过来,才使他摆脱了困境。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磨砺了贝时璋的意志,使他能够在日后遇到的所有困难面前,从容应对,走过一幕幕的黑夜,坚持到黎明。

1923年秋,在赫特维希教授的介绍下,贝时璋转学到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学习,在这里学习了六年。

1925年,贝时璋选定了一种生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开始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等进行实验研究。l927年贝时璋发表了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l928年3月,贝时璋完成了博士论文《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获土滨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共聚焦或双光子显微镜,贝时璋用的是在今天看来十分落后的光学显微镜。他使用这些显微镜进行观察和手工绘图。他的论文含80张精细的绘图,每张图都非常逼真,这些图都是借助显微镜画出来的。完成这样繁琐的工作,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这篇论文显示了贝时璋非凡的才华,得到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大生物学家哈姆斯教授特别向贝时璋的导师发去贺信,祝贺他培养了一名杰出的生物学人才,并在自己的论文内引用了贝时璋论文的一大段内容。

4月,贝时璋毕业,同时被土滨根大学留校.担任了动物学系的一名助教。

1929年秋,贝时璋接到母亲病危电报后,立即告别土滨根大学而回国。

创办浙大生物系

由于年轻的博士生贝时璋在学术研究上初露头角,引起了德国生物学界的重视,所以,贝时璋的导师和土滨根大学数次来信,邀请他再回到德国去,并以优厚的工作条件相许。但贝时璋还是决定留在多灾多难、贫穷落后的祖围,为祖国效力。

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研究和教学条件都很差,找一份适当的工作十分不易。费了很大的周折,在贝时璋的建议和说服下,浙江大学决定创办生物系,并聘任贝时璋为系主任、副教授。l930年8月,贝时璋正式进入浙大。

浙江大学给了贝时璋三间房。贝时璋将一间做工作室,一问做实验室,一间做卧室,就这样,浙江大学生物系就创办起来了。

浙大生物系成立后,贝时璋先后开设并讲授了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招收研究生后,又开设并讲授了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

贝时璋讲课有一绝,他可以右手写板书,左手画图,令人惊叹不已。他讲课一般拿自己绘制的图片,这些图片既标准又精美,堪称艺术品。他的讲课,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学生们回忆说:听贝老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

贝时璋在从事繁重的行政和教学工作的同时,对研究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他漫长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项目——细胞重建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

1934年,贝时璋被浙大聘为教授。

在兵荒马乱年代坚持科研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辗转迁徙,历经艰辛,于l940年1月到达贵州,先后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l945年抗战胜利。

在浙大西迁途中,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贝时璋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一路坚持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绘图。在1938年,学校抵达江西泰和县时,他已绘制了教学急需的图片百余张。l939年2月5日,敌机在广西宜山标营浙大校舍投弹118枚,学校损失惨重,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在残垣断壁中,贝时璋照常给学生上课。

在西迁的路上,贝时璋把系里的各种仪器、资料看得比自家的财产都重要,做了精心保护。对这段经历,贝时璋的学生杨福愉院士曾回忆说:“当时他家里也有不少网难,上有老下有小,但贝老先公后私,结果4次搬迁,系里损失不大,而他个人的东西却丢失不少。”

贝时璋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都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忘我地T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亡国是绝不可能的。

到达贵州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浙大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44年10月,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等人曾到贵州湄潭参观浙江大学,特别参观了贝时璋、罗宗洛和谈家桢三位教授的实验室。回到英国后,他发表文章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这一时期,贝时璋的研究工作也逐步深入,相继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论文。1942年发表《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l943年发表《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发表《Slvlaria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和《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发表《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和《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发表《Stvlaria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

1948年,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中央研究院主持开展的中国第一届院士选举。这是近现代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共选f{{院士81名,一大批闪闪发光的学术巨人名列其中,如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严济慈、朱家骅、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胡适、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马寅初等。这批学术巨人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最高层面,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些院士共分为三组,即数理组、生物组和人文组。贝时璋居生物组第三位。

1949年5月,贝时璋被任命为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

进入中国科学院

1949年春,当全国解放胜利在望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以推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贝时璋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中科院成立伊始,就整合全国科研机构,调整各科专家,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组建了第一批研究所。1950年,中科院授命贝时璋在上海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并任所长。接到任命后,贝时璋立即从杭州来到上海,着手创建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研究所正式成立。

实验生物研究所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对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954年1月,中科院成立了秘书处,贝时璋被调到该处]二作。秘书处的主要任务是筹建四个学部,即数理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在筹建学部的时候,即将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的竺可桢副院长找贝时璋谈话,希望他担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却被他竭力推辞掉了。他在科研上很自信,但在行政领导方面,怕做不好,给党和人民的科学事业带来损失。几天以后,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稼夫又找他,还是希望他出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他还是没有同意。

1954年12月至l955年1月,中科院成立了一个由贝时璋参加的科学考察小组,对全国22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考察小组撰写了考察报告,对抗生素的研究与生产、中药研究与中医机构脱节、橡胶植物问题、恢复微量元素研究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建议在广州建立综合性的华南研究所,在上海建立生物化学研究所。这些意见都得到了中科院的采纳。比如,考察报告认为,我国在抗生素的研究、生产、推广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建议中科院报国务院采取必要措施。此后,1955年l2月,中科院召开抗生素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建立了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发展。

1955年,中科院成立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贝时璋被任命为所长。

为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决定编制一个科学发展长远规划《l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这一任务主要由中科院承担,贝时璋是这一规划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之一,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了《重大理论问题规划》。这一规划对推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后,贝时璋几乎参与了我国每一个重要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如全国《l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l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1951年,美国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搭载几只老鼠和一只猴子),并成功回收。几年后,苏联发射了一颗带小狗的人造卫星。这两件大事,震撼了世界。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提出,我国也应该研制人造卫星。1958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院接到这一任务后,把它确定为1958年的l号重大任务,代号为“581”。

当时,目睹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对生物学产生的影响,同时,鉴于发展“两弹一星”的需要,贝时璋意识到大力发展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已刻不容缓,因此,提出了建立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议,并正式打了报告。这一建议得到了巾科院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58年9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贝时璋被任命为所长。

生物物理研究所一成立,中科院就确定由该所负责“581”计划的生物实验部分。重力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脱离不了的环境物理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宇宙空间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生物和人在宇宙空间能否生存?处于失重状态下,人和生物能否适应,生命过程会有什么新的表现?人离开地球,进入太空,怎样才能保障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太空生活或去过太空以后,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延续后代有何影响?在长期、远距离飞行过程中,怎样才能在飞行器上供应食物、空气和水?研究、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581”计划中生物实验部分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所里成立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该室下设宇宙力学、低压供氧和温度、宇宙辐射、生化检验、动物训练及挑选、工程技术等若干研究组。到1966年时,整个研究室发展到了l00余人。

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成立后,在贝时璋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与重力、密闭环境有关的模拟实验,研制了各种地面模拟设备和用于选拔上天动物的设备。

考虑到当时的国力,1959年,中国科学院调整了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布局,把人造卫星研制的重点转移到研制探空火箭上来,实施了将动物和生物样品送入高空进行试验的“生物探空火箭计划”。

经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共同努力以及兄弟单位的协助,1964年7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之后,又在1965年和l966年相继发射了四颗生物火箭。这几枚火箭全部成功回收,迈出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生物火箭上载有小狗、大白鼠、小白鼠和多种生物样品试管,试管内分别放有果蝇、细胞、多种微生物和多种酶。拍摄了狗和大白鼠的姿态变化,遥测记录了狗的心电图、血压、呼吸和体温等生理指标,记录了大白鼠的心电图,用条件反射实验装置观察了飞行中狗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应。对飞行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分别进行了生理、生化、细菌、免疫、遗传、组织化学、细胞及亚细胞水平形态学的生物医学研究。通过飞行试验,获得了我国首批生物空间飞行的可贵资料。

鉴于我国的火箭研制已具有相当基础,1965年4月,中央批准了1970—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报告。之后,研制]二作迅速展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生物物理研究所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任务。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天。

在“两弹”的研发方面,为了弄清在原子弹爆炸前后,对本底生物产生的影响,生物物理研究所专门成立了放射生物研究室,开展了研究。同时,该室还对各国核试验对我国的生物环境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

胰岛素的发现,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胰岛素,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里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解决胰岛素结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保存毛主席遗体,以便人们长期瞻仰。作为我国最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受命参与了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工作,并为之作了大胆的构想和许多细致人微的工作。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遗体仍然保存完好,这说明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人

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先后研究过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性、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问题,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

100余年前,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随后,德国病理学家微耳和又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理论,认为细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增生的,分裂方式是细胞繁殖增长的唯一途径。

1932年,时任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的贝时璋,通过对一种甲壳类动物——南京丰年虫的观察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除了细胞分裂外,细胞繁殖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即细胞重建。所谓细胞重建,就是指当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存在以及环境合适的时候,自然形成细胞。贝时璋的这一发现极大地发展了细胞繁殖增长的理论。

南于种种原因,细胞重建的研究后来被中断了。一直到l970年,贝时璋才重新拾起这一课题。他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细胞重建问题。研究材料除了南京丰年虫外,又增加了鸡胚、小鼠骨髓以及沙眼衣原体、大豆根瘤菌等。经过大量的实验,他们发现,细胞重建不仅在南京丰年虫中存在,而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不仅真核细胞能重建,原核细胞也能重建;不仅生殖细胞能重建,胚胎的或成长个体的体细胞也能重建。

细胞重建学说的创立,为细胞起源和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的阐释,对于解释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生物必然来自生物,那么,最早的生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按照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但按照细胞重建学说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重建”理论逐步走向世界。l983年贝时璋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细胞重建理论。同年,在贝时璋的指导下,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科教片《细胞重建》,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85年3月,该片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优秀科教片奖,之后又获第23届世界科技电影进步奖和第4届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1983年12月,贝时璋辞去了担任25年之久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在这25年中,在贝时璋的领导下,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室从4个发展到11个,人员从2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完成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

这时,贝时璋已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休息。贝时璋在一篇自述中说,他要“力争活到老,学到老,于到老”。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只是实验室从单位搬到了家里。他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对多年来积累的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进行了整理。从l993年秋开始,他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江昆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戴华教授合作。此后,他们每年进行一次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他们的合作一直持续到1997年才结束。在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他还撰写了一批论文,并对一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了《贝时璋文选》,并先后主编出版了《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和第二集。

92岁以后,贝时璋不再去单位了,但指导年轻学者的热情不减,书房成了课堂。在每个星期三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他家里来,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他逝世的前一天。2009年10月28日上午,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天,仍然邀请了北大、中科院的六位研究人员到他家,进行学术讨论。这次讨论源于这年的诺贝尔奖。这年的诺贝尔奖公布后,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了30多年前,北大教授林克椿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于是就邀请林克椿等人来家里座谈。在这次座谈中,贝时璋问了林克椿当年做试验的一些细节,比如材料的来源、有没有被污染、材料的处理过程、试验的过程等。贝老讲: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继续做下去能获诺贝尔奖,应该继续做下去。“不是为了个人,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林克椿教授后来回忆说,“这句话,贝老说了好几遍,声音很大,很激动。我觉得这是他心底的声音。”

贝时璋多次作报告,发表自己对科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看法,以启迪我国科学工作者。比如,l98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了《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1998年lo月,在贝时璋先生建所思想研讨暨95岁寿辰庆祝会上发表讲话,论述了“生命与非生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以及碳元素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2000年10月,在为庆祝贝时璋97岁寿辰而举行的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上,贝时璋作了一个关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报告。他讲了30分钟,没有讲稿,应用了大量资料,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观点,令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

贝时璋参与许多大型科学工具书和科学杂志的主编,引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1985年1月,在他的领导下,由他担任理事长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创办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界的最高学术刊物《生物物理学报》,他亲自担任了编辑委员会主任,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2002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辑工作启动,他又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这时,他已年高99岁。

贝时璋是我国最长寿的院士.享年107岁。最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最后几年听觉和视觉变差外,直至逝世,贝时璋的整个身体状况都很好。他思维敏捷,谈吐清晰,走路不需人搀扶,与人握手强劲有力,生活完全自理,衣服、袜子都是自己洗。他是在安睡中悄然离世的,没有遭受任何痛苦。这与绝大多数长寿但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多年住院治疗的老人们迥然不同。

贝时璋不但长寿,而且健康。在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

贝时璋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都不高。他生前居住的房子,是l955年搬进去的,一住就是55年。一直到去世,都没有装修过,门窗一直是木头门窗,家具一直是老家具。贝时璋家所在的宿舍楼没有电梯,组织上好多次想给贝时璋调换好一点的住房,他都谢绝了……

贝时璋不但在科学研究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显赫的遗产,在人生方面也创造了丰厚的经验。他本人就是一部值得人们去认真研读的书。

(本文原载《党史文汇》2009年第12期,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转载,网址为:http://www.hprc.org.cn/gsgl/rwcl/qtrw/201002/t20100203_43453.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6919.html

更多阅读

转:韩启德的智慧人生

智慧人生2003年第7期 《百年潮》 作者:金茹  韩启德,1945年7月生于上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

蚁族:贫穷大学生的残酷人生

博客网  博客中国蚁族:贫穷大学生的残酷人生作者:人民网 2009-11-28 10:14:15 发表于:博客中国“蚁族”群体的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为主,税前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蚁

李铎:书法大家的别样人生

李铎:书法大家的别样人生毫无疑问,李铎已经成为与沈鹏、欧阳中石齐名的当代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书家。现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军委办公大楼,几乎所有重要场所,都悬挂着李铎的作品;大漠边关、高山哨所、海防一线,到处有他留下的

贾亚芳:凉皮大王的精彩人生

  贾亚芳,一个从大型国企的会计师到下岗女工,从脚蹬三轮车卖凉皮,到办起凉皮店当起凉皮公司的经理;从一家凉皮店发展到全国180家“捷尔泰凉皮连锁店”,从39岁靠500元创业,到两年后就打开国内市场,安置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1月15日,贾亚

牛文文:开启您的创业人生

 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1日,“第十届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图为《创业家》杂志社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牛文文。(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1日,由学

声明:《贝时璋:爱国科学家的不凡人生》为网友我低估了想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