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羽林军和御林军 羽林军

御林军、羽林军,都源于禁军。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即皇帝亲自掌控的军队,是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汉朝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以后,为了巩固、加强皇权,汉武帝首设禁军,这也就是羽林军的起源。后来历代因袭,但名称及职责不尽相同。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后又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到了北宋,禁军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禁军,国家的正规军统称为禁军或禁兵。《水浒传》中王进、林冲等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时的禁军就是正规军。《宋史.兵志》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与现在作对比,禁军相当于人民解放军,厢军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相当于民兵武装。也许正因为宋朝正规军统称禁军,宋以后的皇家亲兵就不再称禁军了。

羽林军,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起自西汉,也就是汉武帝所创立的禁军,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汉书》上说:“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也就是说,羽林军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地位较其它部队高,是职业兵、贵族兵。东汉沿袭羽林军制度,“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是: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后汉书·百官志》曰:“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补之。”历代相沿设羽林监,魏、西晋时领营兵,东晋无营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齐有羽林监,北周大司马所属有左右羽林率。  

御林军在明朝之初正式出现。御林军,顾名思义,是护卫皇帝、皇城的特殊军队。在封建社会,与皇帝相关的一切都名之为“御”,俗话说“皇帝身上还有几个御虱”,他身上的虱子都是“御虱”,护卫皇帝的军队当然就成了“御林军”。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黄河御林军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十四司,其编制将军、力士、校尉,专门为皇帝护驾,并有巡查缉捕任务。这个时期,羽林军与御林军同时存在,不过御林军地位要远高于羽林军,跟汉唐时的羽林军地位倒是相当。明代实行“卫所制”(军籍世袭,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皇帝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中,有“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和“羽林前卫”。这时的“羽林”,只是诸多皇帝亲军中的一支,并无特别之处。

明朝之后,再无羽林军、御林军的设置,清朝皇帝直辖上三旗,行同羽林军,但无羽林军之名。羽林军、御林军这两个词因其特殊的含义,在人们的语言中保留了下来,多用于比喻。禁军一词则相对较少见。

禁军、羽林军和御林军 羽林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28099.html

更多阅读

连城壁洲文昌阁、天后宫和廊桥 文昌阁简介

连城莒溪壁洲文昌阁造型端庄优雅、挺拔雄伟、飞檐翘角、甍顶错落,为砖木五层建筑,底层和二层为四方型,三层以上为悬柱结构八角型,宝塔形和宫殿式相结合的奇特建筑形式,建筑面积有两亩多。璧洲文昌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动工兴建,至清雍

声明:《禁军、羽林军和御林军 羽林军》为网友捕梦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