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与赏析 水龙吟 辛弃疾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与赏析 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贡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台,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闭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 ),辛弃疾 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一生都是一个战士。但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却使他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明珠投暗,怀才不遇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具有绝大天才和具有巨大爱国热忱的辛弃疾身上呢。辛弃疾南归前,驰骋抗金沙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英雄。而南归后,被南宋小朝廷中的投降派排挤打击,又何等的愤懑和无奈。这首词,就是此种无奈心境的寄托与抒发。上片大段写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千里清秋”点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天高气爽,正合极目远眺,大江东去,流向天边。而那些仿佛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旋形的发髻的青山,一层层、一叠叠,引起词人的家国之愁和身世之恨。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此即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意。这里的“断鸿”(失群的孤雁)和“游子”,都是作者自况,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特别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吴钩”,本是杀敌利器,如今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栏干拍遍”,道出作者胸中抑郁苦闷之气,唯借拍打栏干发泄之,耐人寻味。更为可悲可叹的是,此种“登临意”竟“无人会”。举世皆醉我独醒,不仅苦闷,而且孤独。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现在又是深秋了,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却不能象张翰那样飘然归去。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手里,想回也回去不了!下面三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郞才气”,也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件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楼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郞,指刘备,这里指有远大志向的人。这几句是对南宋朝廷那些贪图禄位、求田问舍的庸碌之辈的讽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沉痛之极。流年,即年华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意即自己正当年青有为之时,却空有安邦定国之计,经天纬地之才,无处施展。时光流转,年华浪掷,北伐无期,中原难复,怎不让人痛心疾首。这三句,是全词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词最后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倩,请。“红巾翠袖”,古代女子的装束打扮束,这里指歌女。

  总之,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0849.html

更多阅读

《荆轲刺秦王》解读与探究 荆轲刺秦王ppt

《荆轲刺秦王》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战国末期,秦并天下,势不可挡。秦军灭韩破赵,大兵直压燕境。燕太子丹深感力屈计穷,而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使荆轲行刺秦王。他们原定的计划是:上策效法春秋曹沫胁持齐桓公的方法,要挟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

声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典故与赏析 水龙吟 辛弃疾》为网友瘋乜冇亽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