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

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1.建构说明文的知识体系。

2.熟悉说明文的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说明文?

1.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议论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的。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二、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文进行以下几种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表现手法,大体上把它分为三类: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⑴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叫阐释性说明文。有关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科学卫生、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字或教材、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⑵通过简述概况或情节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叫述说性说明文。电影、电视剧、戏曲的剧情简介,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连环画或某些摄影照片的解说词等都属于这一类。

⑶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叫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知识小品(或叫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

一般说来,前两类的写法比较平实,重在对事物或事理的条分缕析的解说。后一类的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常见的说明文结构方式有: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准确性。它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表达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

(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或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2)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3)句式富于变化,语言富有情趣。

六、关于说明文的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3.分析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第二课时

课程目标:

通过经典文本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内容:

神奇的极光

曹冲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

……

……

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一、阅读方法

1、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传递的信息不仅多而且严密,因此必须善于筛选关键语句和词语,准确选出所需信息。对重要段落的重要信息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辨析确认分类。

2、要以阅读理解科技说明部分为阅读目的,透过文艺性的描写,迅速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他特征。要看到生动的比方,在于说明什么;有趣的诗文,是从什么角度引述的;虚幻的故事,揭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等等。要明确,文艺性的描绘,或以幻想编织的故事,是以“科学”为灵魂的。

二、阅读步骤

㈠内容概括

首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作一个宏观的把握。

全文思路:神话传说——极光现象——形成原因。即介绍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写观察到的极光现象;说明极光形成的机理等科学道理。

说明顺序:按照人类认识事物(极光)的过程来说明核心问题“极光是什么”的道理,体现出一种逻辑顺序。

㈡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筛选重要信息

解说:第一部分重要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

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做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要信息,可忽略。

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他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1.阅读分析第一节《古老的神话传说》。

(1)本文引述了几个主要的神话传说?

明确:可以从总结句、总起句入手得出结论。①附宝感极光而孕黄帝(轩辕出世);②《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山神触龙);③西方伊欧斯的传说(黎明之神伊欧斯)。

(2)从三个神话传说包括极光的得名可以看出极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神奇。

形:彩虹般的神奇光带——硕大无比的光环——红色的蛇——狗、刀、旗、眼、星陨如雨;

色:淡银色——红色;

态: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身长千里”。

(3)从本节来看,四个段落说明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角度来说明的?

明确:第一段主要通过神话传说表现极光在古人心中的神秘色彩;

第二段主要通过《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说明极光之形;

第三段主要通过神话中的称谓说明人们对极光的命名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段通过外国神话传说说明极光有着丰富美好的文化内涵。

(4)作者对极光的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极光是主要出现在南北极,由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5)神话传说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文章先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这一神话传说表明我国对极光的观察由来已久,大自然的这一奇观震憾着人们的心灵,困惑着人们的认知力,人们就将它和伟大人物的诞生联系在一起。二是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它“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成为钟山的守护神。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其实在外国的文献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由于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所以极光这一术语也是由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那里借用过来,既没有叫“触龙”,也没有叫“天狗”“刀星”等,这种不公正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文中引述的这些东西方的神话传说,虽情节不同,但都表现出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宝的故事,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引述触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识。

2.阅读后分析第二节《极光一瞥》。

(1)概括本节四段的主要信息。

明确:①极光的分布区域随纬度高低不同;

②极光的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③极光变化万千;

④极光之美丽无法以言语形容。

(2)这一部分涉及了哪几个概念?请从原文中找出表现这几个概念的语句并概括出来。

明确:极光卵、极光区和极盖区。

极光卵是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形状像卵围绕在地球磁极;

极光区是磁纬度67度附近区域,呈环带状;

极盖区是比极光区纬度更高的区域,它处在极光卵的包围内部。

(3)这三个概念与说明极光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三个概念说明了极光活动的分布区域主要在极光区,较少在极盖区,中低纬度地区数十年难得一见。出现的区域如此之小,更见其难得。

(4)科普说明文一般是融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于一身的,说明语言的风格一般有两种: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这一部分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举例。

明确:属于生动说明。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用了丰富的修饰语,这样就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修饰语使得所要说明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

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如第一部分中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即黄帝母亲附宝的故事、《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地使用文学语言,如“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这些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

同时,在形容极光形体亮度变化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晴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

在文章当中,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可以把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像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这些比喻使用的非常恰当而且通俗,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认识。

㈢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筛选极光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第三部分,谈“极光的来龙去脉”,即极光的成因。

作者先介绍了三种古老的说法,无论认为极光是“火光”还是“辉光”“冰雪释放出的光”,都是不科学的。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有了空间观测的条件,并结合地面观测,“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也就是科学的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段,是全文的重点。这一段,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开了极光神奇的面纱。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一段,则对极光的发光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用电视机显像管、电视机屏幕作喻,既贴切,又通俗易懂。

课文最后一段,对极光的本质作进一步论述,指出它“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还影响到一些实用技术及气候、生物学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对极光的认识,不能只限于对它本身的“物理性描述”;极光的作用和影响,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破解。

2.读第三段,紧扣三个必要条件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明确:极光是磁层(地磁场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的)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发大气的分子原子发光的现象。

㈣说明方法

1.形象的描述

形象的描述,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本文对极光现象的描述,无论是在美丽的神话故事中,还是在现实观察中,都生动形象,真实可感。如讲述附宝的故事、伊欧斯的故事,尽量使用文学语言;在形容极光形体亮度变化大时,也用了“瞬息万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等词语,十分生动传神。

2.通俗的比喻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将“极光的运动变化”比喻为“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将地球磁层比作“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将极区大气比作荧光屏,将极光比作“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都非常恰当,加深了人们对极光的认识。

3.准确的概括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等,都作了概括叙述,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但这些结论性的话,不是硬性灌输给读者的,而是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在作出这些概括之前,往往有大量引导性的话;而在其后,则往往继以细致的分析或阐释,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㈤总结

整篇文章的思路其实离不开两个字——“神奇”。极光,就因为它的神奇,所以在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都留下了它美丽的身影。文章先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起笔,对极光的神奇作个间接地描写,从侧面烘托一番;然后从正面直接地介绍极光以及它真正神奇的所在;最后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探索“极光的来龙去脉”并得出结论。至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完成了。总之,全文三个部分,三个小标题,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蓝蝶的光辉

沈致远

亚马逊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醒目的彩虹般蓝色光辉,有人说在半公里外就能看到,还有人说乘小飞机飞越丛林竟能看到下面蓝蝶扇翅膀发出的蓝色闪光。

……

……

原来蝴蝶的翅膀上也有如许奥妙,使科学家自叹弗如,工程师竞相仿效。

阅读步骤

㈠内容概括

1.(第1段)简说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具有极强的光学性能,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对其反光原理进行研究。

2.(第2-3段)介绍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

第2段:介绍蓝蝶翅膀的精巧结构。

第3段:介绍蓝蝶的这种构造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异同,说明蓝蝶的具体反光机理。

3.(第4-10段)介绍依据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可能的开发应用前景。

第4段:说明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来是作为其占领区的警号。

第5-8段:从社会生活和军事技术等方面对蓝蝶反光机理的可能应用作了自己的设想。

第9-10段:说明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然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但蝴蝶翅膀上的奥妙深深地吸引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㈡研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蓝蝶翅膀的构造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异同。

明确: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反射光线的性能,蝴蝶翅膀上羽状物的结构类似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对光的反射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对接近垂直的单色光线具有极高的反射率,而对斜射光线的反射率却很低,人只能在很小的角度内看到反射光束;蓝蝶翅膀的反光没有过高的光源角度要求,即它的反光是广角的,人在很大的范围内都能看到反光。另外,蓝蝶的翅膀具有颜色选择性,而人造多层介质并不具备这种性能。

2.从文中筛选信息,用科学而有条理的语言归纳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

明确: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由单个表皮细胞构成的微小的几丁质鳞片,鳞片表面刻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而脊状物又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状物的主干两边生出有多少不等的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这种结构不仅具有反射光线的性能,而且羽状物的尺寸恰巧能增强蓝光的反射,羽状物的分支越多,蓝光的反射就越强。这就是蓝蝶的反光机理。

3.作者在第5至8段从社会生活和军事技术等方面对蓝蝶反光机理的可能应用作了自己的设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方面来介绍呢?

明确:所有的这些应用都与蓝蝶的反光机理有关,蓝蝶的反光机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光的复杂选择和反光的强度,二是反光的视角。作者所想像的应用都基于蓝蝶翅膀的这种反光机理,都是在反光强度和光线视角上做文章。依据蓝蝶翅膀的反光原理,这些方面是最易被人想到应用的地方。

㈢思维训练

1.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A.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2.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

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3.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翅膀上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答案:1.B2.C3.A4.B

第三课时

课程目标:

1.了解说明文在高考中地位、形态。

2.掌握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相关内容

在“实用类文本”板块,“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二、高考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现,下面就以科普文章为例加以解说。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5.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㈡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经典文本阅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

……

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一)整体感知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人类如蚁,那么,能不能说人如蚂蚁呢?

第二部分(第3—10段)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这一部分可分如下四层:

1.(第3—7段)蚂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2.(第8段)蜜蜂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3.(第9段)粘菌细胞的活动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第10段)鱼类、鸟类的活动也具有社会性。

第三部分(第11—13段)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语篇品读

【内容理解】

1.作者对生物行为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对生物行为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有着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彼此之间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主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但是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二)重点语段品读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品味】切入点巧妙,谈生物社会,却从人类的社会活动写起。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以描述蚂蚁的语言写人类中的出类拔萃者,这样写,生动形象,能激起阅读兴趣。

【体会】阅读本文,要注意语言的深层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例如:“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理解这句话要注意:有的作者写了介绍昆虫行为的书籍,但他们害怕遭到非难,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这句话,就是讽刺这种极端保守的心态。

(2)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品味】“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蚂蚁生理结构的简单,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思考、筹划、谋算”等词语,“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等语句,以及“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等比喻句,旨在蚂蚁活动的“社会性”。

【体会】作者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注重列举典型材料。以“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来搬动死蛾,从而“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以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来证明其劳动的协调性、统一性。

(3)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品味】“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意思是人类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但在许多时候缺少联合意思、缺少联合行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为了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体会】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

四、典题呈现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

……

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品目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像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结论。

1.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那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期啊是什么?

【答案】(1)相似之处:都以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2至4段,第2段说明相同之处,第3、4段说的是分歧。

2.根据本文表述,在那几种情况下欣赏着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

【答案】(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再欣赏画作;(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增加。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对应语境区间是文章的第三、四、五段。关键在于抓住结论性的句子。另外还要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如条件、因果等)。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地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知识,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道主观性、开放性非常强的题目。如果回答“有意义”,思路应该从文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出发来组织答案。如果回答“没意义”,则要突出艺术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

……

……

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

4.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

【答案】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

5.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第3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

⑵第5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

【答案】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

6.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①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8812.html

更多阅读

经典黑马形态之二:倒拨垂杨柳

经典黑马形态之二:倒拨垂杨柳定义:“倒拔垂杨柳”顾名思义就是力发千钧,拔根带土,名利功成!在股市的上升趋势中,庄家在潜收集期没有拿到足够的筹码,又遇股指强势上扬,庄家不得不抢筹,从而使股价连续跳空飙升(很多时候是一字形)。但在股价飙升的

品味观天下金融时评 之五:乱花渐欲迷人眼

【金融时评】之五:乱花渐欲迷人眼【品味观点】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在执行政策中出现打擦边球现象,有时甚至是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事务的错综复杂性,以致很难划清界限,因而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

920相聚西塘后回马黎里之五:砖雕门楼、迎柳轩、石牌坊

920相聚西塘后回马黎里之五:砖雕门楼、迎柳轩、石牌坊从端本园里出来,沿着小巷子往南,在斑驳的墙面上,一株小草顽强地从墙砖缝里钻出,没有阳光的照射,也没有人给它浇灌,只是默默地等待着下雨,等待着中午时分的那一闪而过的阳光,却仍显示出了

老电影经典儿童篇之五:《草原英雄小姐妹》

草原英雄小姐妹跃进队一只羊病了,兽医又不在,一个牧民来请苏格尔去帮忙给羊治病。龙梅和玉荣按照爸爸苏格尔的吩咐,去放牧队里的384只羊。牧民们接到通知:中午将有一股强大的暴风雪,赶紧做好应对准备。牧民们赶紧把牲畜赶进圈里。天气

声明:《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五:说明文》为网友乱花飞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