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建——从唐三彩到郭爱和的洛阳三彩2012年07月16日来源:

http://www.charmingchina.com/News/201207/201207161532415603.html

魅力阅读

郭爱和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洪伟 图/本刊记者 河宁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每个走进河南馆的参观者,都会被一幅名为《国之中•城之源》的大型主题壁画所吸引。整幅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斑斓。流光四溢的艳丽釉色,将河南的历史和未来通过立线、白描、写意、油画等各种艺术手法集中体现出来。

  2011年,法国卢浮宫,第十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一幅来自河南洛阳的作品《梯田》博得了所有参观者的一致好评。画面用色大胆,视觉冲击力强,令观者不自觉地被其吸引,深深陶醉在流光溢彩的世界中。

  2012年,山东青岛,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

  釉画《周器》以其绚丽神秘的艺术效果惊艳、震撼了整个博览会,一举夺得大赛金奖。

  近年来,河南洛阳。

  到访的游客,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然解囊,选购以洛阳牡丹、唐代仕女为主要内容的陶瓷画……

  这些究竟是什么作品?

  是画?你可曾见过如此绚烂夺目的画作?

  是瓷?然也。这就是陶瓷,就是早已风靡世界的“三彩”。

  也许有人会大声质疑,“唐三彩的颜色应该是……唐三彩的造型应该是……唐三彩起码应该是摆放的而不是挂起来的……”总之就是认准了“这绝对不是唐三彩!”

  非常“遗憾”地告诉你,它确实不是“唐三彩”,但也确实是“三彩”——“洛阳三彩”。





●郭爱和的三彩作品《海洋之心》。现代三彩作品一改人们对“三彩”的传统印象

  众所周知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因为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于是它又被称为“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金属的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因而使唐三彩成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不仅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甫一出现,就成为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后世更是受到了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视和古玩商的垂青。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国力日渐衰微,加之其他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趋于衰落。


●如此浓艳瑰丽的艺术作品严格来说非陶非瓷非画作,但又是陶是瓷是画作。这是出自中原腹地的“洛阳三彩”作品《唐韵》

  你不知道的“三彩”

  “三彩”起源于汉代的铅釉陶。

  汉代的“三彩”多为单色的黄釉或绿釉,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南北朝时期的“三彩”中第一次出现了多色釉,如在黄白底上加上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同时并用,这种多彩陶器为绚丽多彩、平滑光洁、清澈透明、晶莹华贵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三彩”制作工艺和施釉技巧呈现大的飞跃,多种色彩交错使用,艺匠们用“三彩”工艺把当时的社会生活塑造渲染得淋漓尽致。

  唐代“三彩”题材广泛、造型丰富,极富表现力,其造型特点浑圆饱满、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体现了盛唐丰腴为美的风格特点。艺匠们不仅注意人物、动物、器物的外形,更注意他们的内在精神,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东都”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丝绸之路,“三彩”迅速传播到印尼、日本、朝鲜、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三彩”烧制工艺也随之流传到海内外,在中东和西亚仿烧出“埃及三彩”和“波斯三彩”,朝鲜仿烧出“新罗三彩”,日本仿烧出“奈良三彩”。

  到了宋代,“三彩”在继承唐三彩烧制工艺的基础上,更注重器物表面的装饰艺术,常以刻划、印花、镂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装饰;特别是新创的刻划填釉工艺等手法,表现出比“唐三彩”更高的工艺效果。“唐三彩”以施釉酣畅淋漓、色彩浓艳瑰丽的艺术风格为世人称颂,而“宋三彩”则以施釉淡雅、沉静含蓄、意境深远的美学风格而独具魅力。与“宋三彩”同时代的产品还有“辽三彩”、“金三彩”。

  明清的“素三彩”更是将“三彩”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胎骨均由瓷土制成,经过1100℃的高温烧成,花纹装饰以具象为特征。

  在我国古代,结婚、祝寿等喜事称为荤事,用红色;丧葬等称为素事,一般用白、蓝、绿等色,这样非红的色彩也叫素色,这是“素三彩”之名的由来。不过局限于当时的釉色工艺,艺匠们很难烧出艳丽的红色,所以有“三彩加红、价值连城”之说。


●郭爱和运用“洛阳三彩”技术手段再造的历史名画《出行图》局部,可以看出其融入了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

  

“新鲜”的“洛阳三彩”

  “洛阳三彩”,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但它却是中国陶瓷美术界的一张“新鲜”的“老面孔”。

  说它“新鲜”,是因为这个名称确实是2007年前后才提出来的;说它是“老面孔”,是因为它与历经汉、唐、宋、明、清数千年演变的三彩艺术一脉相承。

  如果承认,南北朝的三彩是汉三彩的一种创新;如果承认,唐三彩是南北朝三彩的一种飞跃;如果承认,宋三彩是唐三彩的承袭;如果承认,明、清三彩是宋三彩的一次升华;那么,“洛阳三彩”就是站在前人所有努力的基础上对三彩艺术的再一次扬弃:它抛弃了人们在意识中对“三彩”诸如色彩、形制等方面的刻板印象,保留了“三彩”的传统制作工艺,强化了凝集于无数“三彩”前辈身上的创新意识,提升了“三彩”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5年,一篇由郭爱和撰写的《唐三彩与三彩艺》发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期刊《中国工艺美术》上。当时没叫“洛阳三彩”,仅以“三彩艺”作为与“唐三彩”区分的概念。

  2007年4月,洛阳唐寺门(外)唐三彩工艺城邀请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推广活动,定名为“‘洛阳三彩’文化产业研讨会”。这是“洛阳三彩”概念的第一次提出。

  同年,郭爱和撰写的另一篇题为《三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工艺美术》上,构成了后来“洛阳三彩”的主框架。

  在论文中,郭爱和提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可以以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独特的施釉和烧制技术创造出平面陶瓷艺术品,研制出发色稳定的大红、湖蓝、柠檬黄等色系和几百种丰富的色彩,可以在平面瓷板上表现出各种题材和艺术手法,演变成像油画、国画一样全新的艺术画种,给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来创作个性化的作品,既可雕琢出玲珑剔透的小巧之作,又可塑造出朴拙豪放的绝品,也可利用釉色的流动烧制出不可复制的窑变精品。

  这就是“洛阳三彩”。

  2008年末,在全国普查工艺美术门类品种后,《中国工艺美术报告》最终确认:“洛阳三彩”工艺品包括洛阳唐三彩、新工艺三彩、三彩釉画艺术品三小类。“洛阳三彩”概念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与展望”论坛上,来自洛阳的郭爱和把“洛阳三彩”学说理论进行了精致阐述,并把三彩釉画列为与版画、油画、中国画比肩的全新画种。

  他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画遇到水和火,就没了,保鲜期30年、保质期100年。油画遇潮就发乌,保鲜期300年、保质期500年。我们的三彩釉画室外室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小可做壁饰,大可无限大。这是一种全新的画种。更重要的是,三彩釉画保鲜期2000年、保质期5000年。”全场掌声雷动。

  这是“洛阳三彩”学说体系在公开场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1年7月,一本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专著《中国洛阳三彩》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在这本书里,作者郭爱和再一次详尽地论述他的“洛阳三彩”学说体系。

  在洛阳乃至河南省文化艺术界都颇具影响力的叶鹏先生在此书的序中,赞扬郭爱和的《中国洛阳三彩》“是一部集历史研究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开创性著作”,称许他的得意门生“为洛阳三彩注入现代艺术新境”。

“洛阳三彩”露峥嵘

  “洛阳三彩”,虽然只是近年来经郭爱和叫响的新名词,但它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成长为国际陶艺界响当当的先锋陶瓷艺术形象,在国内外陶艺大奖赛上屡屡斩获大奖;其创烧者郭爱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拿奖拿到手软”的陶艺金奖“专业户”:

  从2005年到2011年,郭爱和和他的洛阳三彩作品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的获奖常客。他的作品《梯田》还入选了2011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另一幅作品《黄河》,更是于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捐赠给了延安革命博物馆,用于资助老区贫困大学生。

  2008年,郭爱和及其团队创作的三彩作品《鸟巢》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唐韵》则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如今,在这个陶瓷艺术发源与繁盛的华夏国度,陶瓷艺术“新秀”洛阳三彩,在郭爱和持续不断的“吆喝声”中渐渐享誉世界陶瓷美学大家族,并获得了高度认可。就连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负责国家用瓷置办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也屡屡感叹:“想不到三彩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如此高度。”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近年来为“洛阳三彩”的名分倾心倾力鼓与呼,他由衷地感叹:唐三彩是历史留给洛阳的一张“古老名片”,经“洛阳三彩”华丽转身之后,这项中国传统的工艺艺术已走向国际,为洛阳、为中原、为中国赢得了一张更加亮丽的“国际名片”!




 ●《周器》2012年6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周器》一组10幅,取材于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用“洛阳三彩”釉画釉色叠加、流动、烧制窑变的独有特点以及新增添的堆釉二次釉烧、阴刻工艺,将青铜纹饰刻画呈现在三彩瓷板上,使千余年前的青铜器艺术以更加绚丽神秘的艺术效果呈现给世人。

●三彩艺作品《梯田》2005年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2011年荣获第二届世界建筑陶瓷装饰艺术设计大奖赛艺术创新银奖;2011年入选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这是三彩艺术的未来!”

  2007年11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连续两天在郭爱和参展的三彩作品《中国人》前驻足良久,他着意欣赏、赞叹不已:“这就是创新,这就是三彩艺术的未来!”

  次年,郭爱和受邀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座谈会,其间,李铁映对于郭爱和的“洛阳三彩”理论体系及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2012年李铁映考察河南工艺美术期间,专门约见郭爱和,就“洛阳三彩”的烧制问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艺术交流,对于“洛阳三彩”究竟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郭爱和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了工艺技术解释:“洛阳三彩”不是“釉上彩”,也不是“釉下彩”,而是色彩在釉料之中,是地地道道的“釉中彩”。中国人所说的“中”就是融于其中的意思。

  李铁映听了郭爱和的解释非常欣喜,当时就向他提出,希望在自家的客厅里能够挂上由自己亲手烧制的洛阳三彩釉画。

  在2012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名誉理事长座谈会上,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十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连朝向与会的名誉理事长们汇报河南工艺美术发展现状时着重提到了洛阳三彩的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得到李铁映的首肯和赞许,强调指出,“洛阳三彩”的创新与发展是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洛阳三彩”的创新也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如果我们不把“洛阳三彩”做好、做大、做强,未来,彩色釉陶这种传统的工艺就有可能不属于中国。

 不可不知的郭爱和

  ——陶瓷美术史的颠覆者与建构者

  当郭爱和及其创烧的“洛阳三彩”享誉当代国内外陶艺界的时候,很多陶瓷业界人士却不仅对“洛阳三彩”莫名其“妙”,更对“郭爱和”这个名字生疏无知:郭爱和是谁?

  他,一个三彩艺术的传承者和忠实信徒,却又是唐三彩艺术的“背叛者”、改造者。

  他,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美术史的颠覆者和解构者,也是陶瓷美术史的建构者。

  他,将颓败——复兴——再度颓败的“唐三彩”艺术以“洛阳三彩”的名义拯救或者解脱出来,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构成一个全新的、最具覆盖性的陶瓷美学色彩体系和文化艺术框架。

  因为创烧“洛阳三彩”,他被赋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名号;因为首提“洛阳三彩学”的理论框架,他又是当之无愧的“陶瓷美学理论家”。

  他,来自九朝古都的河洛地带,将丰厚的历史、卓越的文化、自成一格的美术技法和独特的三彩工艺,以其天然的禀赋和悟性,熔炼幻化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艳丽的陶瓷美学新世界。

  他,就是郭爱和!



●郭爱和用“洛阳三彩”手段烧制的李铁映与王绣合作的作品《春风第一枝》饱含中国传统国画特色



●2004年三彩艺作品《酣睡》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奖

1964年8月10日,郭爱和出生于洛阳市。郭爱和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后来一直追随他创烧“洛阳三彩”。

  郭爱和的父亲郭基功和二哥郭星火都喜欢书法绘画。郭爱和回忆说,父亲深得祖父书画真传,不仅隶书写的好,绘画也颇具功底;二哥也喜欢美术,从小跟着父亲在家练习书法绘画。

  父兄的这点癖好深深地感染了年少的郭爱和。

  “疯狂”的洛阳画童

  郭爱和喜好画画,那在远近是出了名的。

  1974年,河南省青少年儿童绘画展,年仅十岁的郭爱和的画就占了瀍河区文化馆选送的一半左右,其中有一幅最后被选拔到省会郑州,并最终获得优秀奖。组委会给郭爱和发了一个大奖状和一个速写本。

  获奖后的郭爱和愈加喜欢画画,动力十足。“在家里,逮着谁就给谁画素描,画画劲头真大。吃饭时候叫都叫不到,大夏天的,等大人都吃完饭了,他才从里屋出来。画画入迷了,竟然没有听见叫吃饭,完全钻到了绘画里。”郭星火至今对三弟疯狂画画的举动记忆犹新。

  上初中后,每上半天文化课,就可以休息半天。郭爱和硬是闲不住:他在伙伴中组织了一个画画群体。十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每天执著地相约到洛阳火车站候车室写生,练速写、素描。

  乘客中有的人对郭爱和他们挺理解,而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让画。

  “有的老年乘客要拿棍子打我们这些画画的小孩子。地方风俗中认为,只有快死的人才让人画画,所以,当时上岁数的人都很忌讳画肖像。我们也注意避开他们,免得犯忌讳。就这样,我们坚持在火车站写生了很多年。”郭爱和幽幽地回忆说,“那时候,画画真是几近疯狂了。”

  郭爱和疯狂画画的初衷现在听来简直可笑。“当时我很喜欢看电影,做梦老是在看电影,可是没有钱,看不起啊。而电影院画电影海报的师傅,可以不掏钱看电影。那时我就想,好好练画画,长大到电影院画海报,就可以看不掏钱的电影。当时心里一点没有成名成‘家’的意思。”郭爱和后来说。

  初识洛阳唐三彩

  1980年,临近郭爱和高中毕业的时候,洛阳市与日本冈山市结成了友好城市,要进行中日文化交流。洛阳一高指派“会画画”的郭爱和创作一幅画,去日本展览交流。

  受命之后,郭爱和专心画了两个月的水墨画,画成一幅《樱花与牡丹》送展。可是因此也耽误了高考复习,以三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郭爱和转到洛阳一中继续复读,备战高考,最终又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

  “一年减少落差一分,难道第三次高考还要差一分?”郭爱和气馁了。正在沮丧难受的时候,他遇到了时任洛阳工艺美术厂(后改名洛阳美术陶瓷厂)副厂长、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的韦娜。她说:“爱和,理科不行就考美术吧。”

  郭爱和这时候才知道原来靠美术也可以考大学,如梦初醒。

  第三年,郭爱和专心备考美术。韦娜正好带着学生,在洛阳市工艺美术大楼内她的工作室里学画画,郭爱和于是也加入了进来。

  那时候的工艺美术厂除了烧制以马和骆驼为主的唐三彩及新工艺三彩以外,还制作洛绣、宫灯和仿青铜器,还有仿古工笔画,工艺品种很全。

  正是在这里学画画期间,郭爱和最直观地接触到唐三彩,当时叫“洛阳唐三彩”。

  “当时‘唐三彩’火爆得很啊!洛阳人无论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送礼都送‘唐三彩’。买工艺美术厂的‘九都牌’唐三彩,必须要批条子。那时‘九都牌’可是国礼呀,一级品一个骆驼38元,相当于一个人的月薪!”郭爱和觉得,烧制唐三彩,好啊!

  1983年高考,郭爱和以文化课、美术综合分数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的洛阳师专艺术系美术专业录取,开始了系统、正规的美术训练。



●郭爱和作品《洛神》线条精细,造型严谨色彩变化丰富,得益于大学期间的系统学习

用创新“糊口”的大学时代

  大学三年,除了第一年,还靠家里提的生活费,其后的两年大学时光里,郭爱和再没要家里的一分钱,一是自己连续三年六个学期统统是一等奖学金;二是师范教育每个月都有补助,拿来吃饭足够了。更重要的是,从大二开始,郭爱和就开始四处有偿画宣传画、画广告、作橱窗设计和商标设计。

  “当时洛阳市广告公司的路牌广告大部分是我画的。”至今,郭爱和回忆起来还意犹未尽。

  “那时精力充沛,天不亮就开始画,到晚上主题画完,就着晚上路灯写广告字。每个月能画十几块广告牌。”郭爱和回忆起大学时代,很是兴奋,“后来分到工艺美术班后,我发动班上八个同学和我一起画,挣来的钱都算作班费。有一个月我们挣了两千元钱,就用这钱买西瓜、吃烧鸡,全班一起旅游。”

  还是学生的郭爱和就已经用自己的工艺美术创新“糊口”啦。

  难以忘怀的“永乐宫”

  令郭爱和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是大二那年到山西芮城永乐宫临摹壁画。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壁画,1950年代国家建设三门峡大坝,整体搬迁,与敦煌、龙门石窟齐名,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瑰宝。郭爱和和全班同学,在永乐宫壁画前对壁临摹了20余天。在他们临摹壁画即将结束的时候,国家有关方面下文:为了加强对壁画的保护,不得在大殿对壁临摹壁画。

  “那么,我们临摹的永乐宫壁画,就是中国美术史上对它临摹最完整、也可能是最后的一套。我们的这批作品成了学校的一笔财富。当时,一位港商提出以一万港币一幅购买,未果,现在更是价值连城了。”郭爱和无限回味地说,“在中国美术史上,只有对壁临摹,才是原汁原味的复古临摹,也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永乐宫壁画的沥粉、贴金非常棒,可见当时矿物颜料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在对壁临摹永乐宫壁画时,郭爱和和同学们发现其中的一根飘带竟然有三米多长。三米多长怎么一气呵成画上去的?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郭爱和和同学拿着手电筒,对着壁画探究,从墨的浓淡中发现,原来是分三次虚出虚入,令人叹为观止,的确是极致之作。

  “元代艺术顶峰不是青花瓷,而是永乐宫壁画。画作功力深厚,勾线精准,矿物颜料至今不褪色,太令人震撼了。对壁临摹,对我的工笔画影响极深,令我受益终生!后来严禁在大殿临摹,只能对着别人临摹的临摹,得到的营养和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完全不同!”郭爱和说。

  灿烂辉煌的永乐宫壁画,为日后郭爱和醉心于三彩壁画的研制埋下了伏笔。

  与三彩艺术的不解之缘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美术系分班了,梁锷老师把郭爱和带到工艺美术班。

  起初,郭爱和有点不甘心,“当时,很多同学都看不起工艺美术,总感觉那是培养匠人的地方,低人一等。再说,学美术的人又有谁不想当艺术家呢?”

  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郭爱和渐渐改变了看法。

  在工艺班,郭爱和接触更多的是广告设计、招贴画、服装设计这些“实用”美术。

  由于大学前两年,郭爱和什么都学了,尤其是国画、油画和水彩还学得非常不错,“所以导致我后来创烧的三彩釉画,有中国画影子,也有油画影子;有版画的影子,也有水彩的影子,也有木刻的影子。”郭爱和深有感触地回忆道。

  现在回想起来,郭爱和觉得大学毕业设计时最重要的作品,应该是1986年到当时的洛阳工艺美术厂创作的平面三彩壁画。当时,厂里也在尝试从立体马和骆驼向平面三彩壁画转型。郭爱和直接下到车间,与三彩师傅一起调釉、烧成,成功烧制出一幅“春”和一幅“傣族舞”的平面三彩釉画。

  毕业设计展上,郭爱和的平面三彩釉画轰动了学校。

  时任洛阳师专校长叶鹏在毕业设计展中询问郭爱和,“我们学校可以做平面三彩画吗?”

  “完全可以!”

  就这样,叶鹏校长将他留在了母校。

  从此,郭爱和与三彩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工艺班班主任梁锷老师的带领下,以郭爱和及工艺班三个同学为主力的“洛阳师专壁画工艺研究室”宣告成立,集中开展三彩平面釉画研制。

  当时,究竟是以“洛阳师专唐三彩工艺研究室”还是以“洛阳师专壁画工艺研究室”命名,大家争论了好久。

  最后,郭爱和否定了前者,定名为“洛阳师专壁画工艺研究室”。没有用“唐三彩”三个字,是感觉有不妥之处。当时全国大兴壁画之风,郭爱和觉得可以把三彩做成大型壁画,与建筑环境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个年代,是洛阳“唐三彩”市场最为火爆的时期,由于“九都牌”唐三彩的紧俏,包括洛阳拖拉机厂也自己建厂烧制唐三彩,似乎整个洛阳城到处都在烧唐三彩。

  “在高潮中,我们没有跟风,而是在唐代三彩工艺基础上开发研制平面三彩艺术。”郭爱和说,“当时美陶厂在烧制立体三彩的同时,也在与我们同步研制平面三彩艺术;而我们只专注平面三彩,没有烧制立体的唐三彩。”


●这是郭爱和的《唐风》作品系列作品之一。俗话说“三彩挂红、价值连城”,如今,大红色料已被他运用得出神入化。其实,在现代三彩艺术史上,第一次成功运用大红色彩是在他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求知育人》之中。

三彩壁画初试牛刀

  壁画工艺研究室成立初期,洛阳师专大门壁画招标建设,刚刚毕业的郭爱和设计的三彩壁画一举中标。

  这对郭爱和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郭爱和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大门壁画设计,创意主题是“求知育人”。壁画的一面是“求知”,画面设计了古今各种门,中间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另一面是“育人”,画面设计了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果实,中间是棵茁壮成长的幼苗。五男五女,用黄河贯穿起来,恰似五线谱的韵律。青春、上进、振奋,内容抽象。

  在这幅壁画中,中国三彩艺术史上大红色料被首次运用。

  但是,郭爱和毕竟是一个刚刚毕业的毛头小伙。一些老师和领导对郭爱和的壁画设计方案持有异议。

  1987年,《求知育人》三彩小样,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组织的“黄河流经这片土地”美展,获了大奖。叶鹏校长很欣赏这幅作品,力排众议,亲自盯着将两幅壁画镶到大门两侧。

  可惜,2011年洛阳龙门大道扩建,洛阳师院的大门需要拆迁。再三挽救未果后,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郭爱和抢救下了自己的三彩壁画处女作。

  “包车”载来的第一笔订单

  从1986年毕业创立壁画工艺研究室开始,郭爱和一直想把自己的三彩壁画推广到市场上去。

  1988年10月,郭爱和第一次带着他的三彩作品去参加广交会,当时还没有“三彩壁画”或“三彩釉画”的叫法。那时,洛阳美术陶瓷厂的同类产品叫做“唐三彩壁画”,也叫“瓷板画”。

  郭爱和为了产品的名字纠结再三,最后干脆打出“高级瓷板装饰画”的幼稚广告语。广告下方的注解写的是“三彩的世界”,表达了他希望“三彩” 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

  总之,郭爱和设计广告词时,朦胧中感觉到,他做的不应该是“唐”三彩。

  在广交会上,郭爱和的三彩作品一亮相,立刻引起了台湾客商林宗义的极大兴趣。

  春节期间,林宗义先生发电报给郭爱和,说要来洛阳师专考察工厂和研究室。郭爱和接到电报非常激动,立刻汇报给了校长。校长当即决定安排客商住到友谊宾馆,并亲自出面接待。

  从感情上讲,全国人民都期待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大陆对来访的台湾客商很尊重、很客气、很礼貌,希望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林宗义先生一行一飞抵西安,就再次电报郭爱和:“我等将包车前往洛阳。”大家拿着电报分析,“包车”应该指是火车包厢,客人们要坐火车来。

  于是就安排郭爱和到火车站接车,校长等人在酒店等候。可直到晚上十点,目送当天从西安开往洛阳方向的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郭爱和也没接到客人。郭爱和随即紧急赶回酒店向校长汇报。谁知“包车”的林宗义先生一行人包了一辆出租车,颠簸了一路,也刚刚赶到酒店。

  “包车”原来不是“火车包厢”,是“包出租车”。郭爱和等人恍然大悟。

  台商下了订单,郭爱和立刻开始研制样品,小批量发货。

  1989年4月,郭爱和再度携作品参加广交会,并约林宗义先生在广州见面,详细洽谈订单及订货事宜。

  能出口创汇,壁画厂引起了学校高度关注。校方看到了希望和前景,决定通过招标,对壁画工艺研究室进行承包经营,达成创收目的。

  投标、中标、一贫如洗

  远在广州的郭爱和,对于学校突然决定的招标承包一事一无所知。广交会结束,5月1日回到学校,发现研究室贴了封条。

  “我很郁闷,当年留校就是为了三彩艺术,等我广交会回来壁画厂却贴了封条。”郭爱和找学校领导询问:“投标时我不在家,我作为研究室一员,我能不能也参加呢?”校方答复道:“标书投递4月30日已经结束了,鉴于你的特殊情况,可以投写标书。”同时告知:5月4日投标答辩。

  那时,郭爱和只剩下一天的准备时间了。

  当时的郭爱和,连标书怎么写都弄不清楚,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投标,觉得自己没希望了,却又不甘心。郭爱和心里想,我怎么向台商交代?怎么向家人交代?这玩笑也开的太大了!

  郭爱和决定破釜沉舟。

  “我自己写标书。第一,每年向学校上缴纯利四万元,个人不要工资;第二,给学校一万元保证金,一个月之内交上,若一年交不了四万元,保证金不要了。”

  郭爱和发了狠。整整二十四小时,他靠咖啡和浓茶硬撑着,没眨巴一下眼。

  5月4日投标答辩当日,有不少老师投标。“他们上交利润最多也才一万五千块。”

  郭爱和中标了!

  1989年5月,郭爱和还不到25岁。他那时刚结婚半年,参加广交会的时候顺便带着新婚妻子“度蜜月”。

  郭爱和与妻子结婚的时候,只花了七块钱。学校给他分了一间房,自己刷白当新房。姐姐家的橱柜权作书柜,父亲的双人床改成了高低床,郭爱和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

  此时的郭爱和真可谓“一贫如洗”,哪里去凑那一万元的保证金啊!

  中标后,学校找到郭爱和说:你能一个月内拿出一万元保证金来吗?要是有困难,你还可以放弃!

  无奈之下,郭爱和耍起了“虎劲儿”。他把冰箱卖了,彩电也卖了,又到姐姐、哥哥那里去四处筹措,终于凑足了一万元的保证金。

  1989年6月4日上午,郭爱和把一万元保证金如数上交给学校,承包合同生效!



●《春意》意境梦幻,具有浓重的水彩色画风格

“玩儿命”式的破釜沉舟

  收到订单本来是件好事,可合同生效却生不逢时:整个国家的出口都陷入了低谷。

  更令郭爱和失望的是,当他接下研究室的时候,才发现整个研究室只剩下一座废弃的电窑,其它什么都没有了。“接手之后才发现,虽然学校已经总计投入七万多元,可研究室账面流动资金为零,账面亏损却有两万三千块。大概是财务状况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决定招标的。”郭爱和揣测着。

  “那个苦啊。”郭爱和至今想来直要掉眼泪,“破釜沉舟了,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郭爱和“玩儿了命”了。

  他一个人顶十个人地干活:自己上釉、烧窑、扛包、推销、参展,一年到头没有休息一天,玩儿命去干,谁劝也不听。到年底一算账,研究室全年十二万销售额,上交学校四万的纯利润,郭爱和再次身无分文了。

  正在孤立无助的时候,学校领导找到郭爱和:“上交额给你减一万,保证金你拿回去吧。”郭爱和如释重负了。

  当时,尽管高校创收热情很高,但遭遇经济寒流,能够上交利润的微乎其微。像郭爱和这样一诺千金的小伙子太稀罕了,学校也想支持他更好地发展。

  承包之后,郭爱和的壁画工艺研究室就成了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也失去了免税的优惠政策。幸运地是,早几年结交的台湾客商那边订单不断。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郭爱和烧制的“洛阳三彩”釉画“京剧脸谱”被选定为外交部“国礼”。亚运会举办期间,郭爱和在亚运村搞了一个展位专卖三彩壁画,一改国人之前对三彩的传统观念。

  1992年,郭爱和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设计了一套十二生肖,还打上了台北故宫的LOGO,成为“洛阳三彩”经典产品,至今已经畅销20年。

  “天旗艺术”的沉浮

  1994年,合作的台商主动给郭爱和的三彩釉画投资,共同成立了“洛阳天旗工艺有限公司”。为此,郭爱和在牡丹节开幕式现场、洛阳最繁华的王城公园门口设立了“天旗工艺美术开发部”,冀图在洛阳开疆拓土,使“洛阳三彩”能够与洛阳本地市场实现良好对接。

  “当时还没有很清晰的‘洛阳三彩’的概念,打的是‘天旗艺术’的招牌。”

  正当郭爱和的三彩出口红红火火之时,很多当地的小厂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一拥而上。又是挖熟练技工的“墙脚”,又是以低价“抢夺”客源,使一方静水激起波澜。

  半饥不饱的订单,也使郭爱和这个缺少管理经验的准“艺术家”经受着极大的生存考验。

  “订单来了,饱一阵。没有订单就饿着。”郭爱和说,“由于小作坊的冲击,工人大量流失。有一天我回厂一看,偌大一个车间就剩一个小姑娘了。”

  开店最初的几年,“天旗艺术”连年亏损,郭爱和深感仅靠销售自己烧制的三彩壁画已经难以为继了。

  1996年,“天旗艺术”被打造成时尚礼品店:三彩壁画占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时尚礼品。“天旗艺术”引领着洛阳的流行潮流,推出情人节、圣诞节礼品。“甚至仅仅圣诞节礼品一项我们就扭亏为盈了。”谈及最初的成功,郭爱和至今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情绪,“那时候,我在外地见到洛阳人,说起三彩壁画大家都不知道,可一提起‘天旗艺术’,他们无人不晓。”

  可是,2000年圣诞节洛阳东都商厦的一场大火,烧焦了郭爱和的心,三百多人消逝在圣诞夜的火光中,郭爱和发誓再也不做圣诞礼品了。

  执拗于艺术的郭爱和

  借助时尚礼品的渠道,郭爱和创烧的三彩釉画在洛阳当地甚至全国市场逐渐小有声誉。在艰难拓展三彩釉画国内市场的同时,郭爱和也寻机揽下一些大型三彩壁画的设计制作,只是在他默默无名时,大型壁画设计往往要看客户的眼色,很难表达自己的艺术设计理念,郭爱和对此非常反感。“一般这些壁画,我都不会落自己的款。为商业卖艺,我不愿意这样去做,不愿意迁就。我可以挣你的钱,但我绝对不去署名。如果是我设计的,我可以很便宜给你做;如果与我设计理念不符,我就要卖得贵点。”

  这就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执拗的郭爱和。

  后来,只要是不符合自己艺术理念的大型壁画,郭爱和干脆一律拒绝去做。

  1998年,通过中间商,郭爱和带领他的团队,为珠海“四大佛山”景区创作了一幅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三彩壁画《法界源流图》,历时一百多天烧制镶嵌。后来,园区老板几经辗转,总算找到了郭爱和,好说歹说,才在壁画上镶嵌了“长107.4米、高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佛教陶瓷壁画,由洛阳师专壁画工艺研究室研制烧成”的落款。

  1999年,郭爱和烧制的三彩牡丹,热卖昆明园艺世博会。

  也就是在这两年当中,香港著名作家、艺人简而清闯入郭爱和的三彩生涯。

  当时,加拿大朋友艾伦在简而清家里看到郭爱和的三彩釉画“向日葵”,一下子惊呆了。

  “这是哪里做的?”

  “洛阳送的。具体的我也不知道。”

  当时的台湾影视剧经常以郭爱和的三彩釉画作为背景道具,艾伦敏锐地感觉到,三彩壁画在加拿大和美国肯定有巨大市场和商机。于是两人结伴到洛阳,苦苦寻找了几天也没找到简而清家所见的那些三彩壁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乘坐出租车路过“天旗艺术”的橱窗,发现了那幅令他们为之惊叹的“向日葵”。艾伦赶紧招呼司机紧急停车。终于,他们在“天旗”店里找到了三彩釉画,也找到了郭爱和,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

  于是,郭爱和的三彩釉画开始批量地进入加拿大和美国市场。


颠覆与重建——从唐三彩到郭爱和的洛阳三彩2012年07月16日来源:

●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内河南馆的主题壁画《国之中•城之源》长25.85米,高3.32米,气势恢宏,观众无不驻足感慨。2010年,该作品荣获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市场拼出的“龙头老大”

  台商和外商的规范操作和商业理念对郭爱和的三彩艺术道路影响深远。

  第一次合作,台商林宗义把台湾的艺术设计理念和商业理念带给“洛阳三彩”:郭爱和每年要创新设计几百种新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对已有产品随时进行改动调整。郭爱和的三彩艺术走上了商业开发和艺术创新并重的道路。

  1998年之后,简而清和艾伦又将国际设计理念和市场前沿信息传递给了郭爱和。郭爱和在包装和艺术设计上,进一步与港台接轨、与国际接轨,不仅要了解中国人喜欢什么,也要了解外国人喜欢什么。

  连郭爱和都感叹:“陶艺大师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那是市场反复挤压、磨合的结果。”

  2001年,洛阳龙门大道扩宽。郭爱和的壁画厂刚好紧靠马路,被限令一周内拆迁,一天也不能推迟。

  “订单很紧,拆迁催得也很急。车间的房顶没了,窗户也没了,推土机正趾高气扬地推倒附近的残垣断壁,可车间里技工还在立线,还在上釉,窑炉还在燃烧……”郭爱和苦笑着说,“我们可真算得上是战斗在火线的英雄了!”

  此后,郭爱和的壁画厂迁离了校园,一切重新开始。

  到了2011年,白手起家的郭爱和经过多年奋斗,终于让“三彩艺”成为“洛阳三彩”领域的龙头老大。现在的郭爱和拥有四家“洛阳三彩”连锁店、一个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一个郭爱和三彩艺术馆,市政府还在洛阳博物馆给郭爱和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郭爱和也有了自己的生产园区和工作室。

  意气风发的郭爱和,酝酿着更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三彩艺术理想。

  洛阳三彩惊艳世博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隐隐约约之中,郭爱和总觉得自己也许能为河南馆做点什么。

  大年三十,郭爱和突然接到河南馆主管领导的急电:郭爱和和“洛阳三彩”能否为河南馆出一个方案,初八要看设计稿。

  时间紧迫,郭爱和既兴奋又紧张。可是,从初一到初三,他一笔也没有能够落下,他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来表现“河南”。纠结之下,郭爱和驱车到黄河边寻找设计灵感。

  奔腾汹涌的黄河水激发起了郭爱和的创作灵感:以黄河为底本,将中原的历史、传统、现代的河南元素罗列出来。

  初八到郑州讲解设计稿的时候,突然之间,郭爱和的灵感又一次一股脑地喷薄而出:“起名就叫‘国之中•城之源’,这几个字用青铜铸造;中间设计一个鼎,‘豫’字用南阳独山玉雕刻;河图洛书用钧瓷汝瓷烧制;大背景用‘洛阳三彩’烧制,黄河贯穿其中。整个壁画预计28米长、3米高。”经过郭爱和的一番激情澎湃的创意讲解,设计方案顺利通过!

  省政府要求一个月内烧制、镶嵌、安装成功!4月5日必须安装完毕。

  三彩烧制对于郭爱和来说是驾轻就熟了。找玉的过程却颇具戏剧性:张玉骉会长发动全省工艺美术界帮助郭爱和,最初找的是密玉,但块太小,不好用。郭爱和两度派人到南阳寻找40X60厘米的独山玉,空手而回。几经周折,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独山玉,再经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忤海洲精心雕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忤应汶抛光而成。

  “河图洛书”采用汝瓷、钧瓷展现。

  “钧瓷,肯定找孔相卿大师,我给他了图纸,还有半个月时间,孔大师一口答应。孔大师烧制出来后,打电话给我,很慎重,‘爱和,烧出来了,比实际尺寸大了一两毫米,你试试,不行的话我就重新做。’”郭爱和告诉他,钧瓷大点完全可以,钧瓷色彩凝重,在视觉上的收缩感正好与汝瓷浅色的视觉放射感视觉相当。汝瓷部分是委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烧制的。两位大师精工细做,“非常用心,都是提前完成烧制的。”郭爱和心里千恩万谢。

  “国之中•城之源”采用的青铜器是在伊川县烟涧村制作的。成型后还进行了腐蚀处理,青铜质感很强。

  制作这幅大型三彩壁画期间,郭爱和每时每刻都守在自己的工作室。每一个造型、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釉色,郭爱和都反复加以推敲,力求把最完美的画面呈现给世博会、呈现给中外游客。

  考虑到现场安装时间及空间限制,郭爱和把壁画拆分成十六块,运到上海后再组合拼装。

  “异地安装对材料、工艺、尺寸要求非常严格,有一点疏漏就会导致拼装失败。”

  郭爱和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第一次拼装失败,他不得不重新返工再做。

  2010年3月30日,烧制终于完成,郭爱和找来了一辆大型货柜车,分十六段装上去,周边用泡沫板塞死。“这幅壁画里有着太多人的心血,将来又是要挂到世博会河南馆供海内外无数游客观赏的,容不得半点误差和破损!”

  郭爱和挑选出六个最精干的技师,日夜不停地精心施工。最终,《国之中•城之源》大型三彩壁画,比预定时间提前两天安装完毕。郭爱和长舒了一口气。



● 2008年三彩艺作品《鸟巢》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

  一举闻名天下传

  《国之中•城之源》秉持了郭爱和一贯的“传统+现代”、“工艺+艺术”的设计理念,整幅壁画紧扣世博会中国河南馆“中国之中,城市之源,文明之根,中原崛起”的主题。壁画中心以司母戊大鼎为原形,鼎的中心镶嵌一个“豫”(篆字),围绕“豫”字周围,按照经纬度排列着河南的十八个地市。历史上,有二十六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壁画以甲骨文和古代城市剪影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在中心图案“鼎”四周的光环内,凸现出河南“国之中”的创意主题。

  壁画中还布局有象征“城之源”的仰韶文化、二里头都城遗址、殷商、汉魏古城;在整幅气势磅礴的黄河图腾中,流淌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滥觞的“河图”“洛书”两幅神秘图案。

  整个画面就以黄河的波浪为基本构成,将河南独有的文明标志符号(彩陶纹饰、青铜纹饰、汉代瓦当、少林武术、龙门石窟、炎黄雕像、牡丹花纹等)在黄河的波纹中展现,以隐喻河南为“文明之根”。

  壁画将黄河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颜色,特别加入蓝色系,展现生态黄河。在画面中心又以郑东新区的会展中心、艺术中心,开封的龙亭,洛阳博物馆和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现代中原城市群的标志性建筑,昭示着新世纪的中原大地正在走向绚烂的新生活时代。

  整幅作品以“洛阳三彩”作为画面主体背景色调,采用流光四溢的艳丽釉色,将河南的历史和未来通过立线、白描、写意、油画等各种手法集中体现出来,也是“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的完美体现。

  《国之中•城之源》三彩壁画开创了大型壁画多工艺组合的先河,是至今郭爱和最典型的“洛阳三彩”代表作。它将工艺和美术、历史传统和现代创造熔于一炉,赋予其神奇又神秘的组合艺术张力。

  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大型三彩壁画《国之中•城之源》,让郭爱和一举名闻天下。

  2010年5月,郭爱和的首次个人陶艺展——“郭爱和三彩釉画上海专题展”受邀在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举办;

  2010年12月,郭爱和受邀担任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评委;

  2011年6月,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等单位主办的“1080℃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三彩艺釉画作品上海专题展”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

  2011年8月,郭爱和以“洛阳三彩”工艺美术类别入选,获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2011年9月,郭爱和入选由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行委员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江西日报联合主办的“中国2011十大杰出陶瓷人物”,并名列榜首;

  2011年10月,郭爱和获得由国家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和中国建陶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称号。

  “洛阳三彩”的多彩之路

  如今,郭爱和最大的心愿是在洛阳建设一座相当规模的,以其首倡的“洛阳三彩”学说为基础,以其20余年创作的“洛阳三彩”作品及不同时空仿烧的“洛阳三彩”藏品为主体,还原和公示“洛阳三彩”历史原貌与当下创新的独具特色的三彩艺术专题博物馆。

  在郭爱和的设想里,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将会是一座可亲可游的博物馆:

  一是三彩常设展区:以“洛阳三彩”发展为主题,按照历史顺序将汉三彩、唐三彩、宋三彩、清三彩、当代三彩等历代三彩精品按时代顺序陈设,模拟重现三彩工艺过程展示,让观者在轻松中认知三彩。

  二是三彩特展区:经常性地组织举办来自世界各地陶瓷家的个人陶艺展或主题陶艺展。

  三是陶艺工作区:配备完善的陶艺教学设备,以DIY的形式,让参观者可直接接触三彩工艺和文化;定期举办国内外陶艺工作营、研讨会、陶艺研修班等陶艺活动,促进“洛阳三彩”更好发展。

  四是资料中心:将洛阳历史、文化、戏剧、美术与三彩各类图书、音像资料收纳其中。

  五是学术报告厅及陶艺舞台:定期举办陶艺和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演讲、座谈、表演和展览;推出融合“洛阳三彩”主题的戏剧表演或示范,通过生动、形象、夸张和妙趣横生的演出,加深公众对“洛阳三彩”的认知。

  六是洛阳三彩陶艺餐厅:让“洛阳三彩”艺术全面走入生活,是“洛阳三彩”新的创作延伸。在餐厅里,三彩将无处不在,并与洛阳餐饮文化、洛阳舞台艺术一起,改变吃的境界,让食客吃得优雅,吃得体面,吃得有品位、有见识、有内涵、有感想。

  七是洛阳三彩陶艺客栈:为世界各地的陶艺家、美院师生、陶艺爱好者到博物馆实习、研修、创作、交流、访问、长住提供一个聚会落脚的地方。客栈每一个房间都蕴含着一个洛阳之最的故事,让人们在睡梦中也可以沉醉在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里。

  八是三彩陶品店:荟萃展销“洛阳三彩”工艺品及世界陶瓷大师的艺术精品,使公众能够时刻分享到“洛阳三彩”的艺术之美。

  郭爱和宏大的“洛阳三彩”梦想,似乎并不虚空,也并不遥远。五年?十年?若干年后,这个中国陶瓷美术史的颠覆者,也许真的就建构起一个艺术门类的新画种,一个关于陶瓷艺术的新学科!



●工艺美术的百花园内,“洛阳三彩”必是其中一朵娇艳的牡丹

  编后

  郭爱和和“洛阳三彩”,引领着世人跳出“地下”的唐三彩,将目光投向那鲜活艳丽、绝色至美的现实陶瓷色彩世界,享受着大唐帝国最奢华的贵族也难以企及的,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郭爱和不是那种沉醉纯粹艺术世界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与世隔绝的自我陶醉型“艺术家”。

  一方面,他引领中原陶瓷艺术直入“高雅”的庙堂宫殿,酣畅淋漓地装饰那虚饰的幻化之美。另一方面,他又承继、吮吸汉唐、宋明巅峰时代陶瓷日常家用的天然营养,融入平常百姓家——郭爱和称之为“陶瓷艺术的生活化、平民化、大众化”。

  此言实然!

  2004年是郭爱和陶瓷艺术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他崇尚批量、规模化地制造订单“产品”,强调“产业”的做大做强,他只尊奉“市场”,对各种评奖不屑一顾,尽管艰辛维持;之后,郭爱和带着他的洛阳三彩“作品”,一边在市场中拼杀,一边穿梭于大小赛场,声名鹊起,滚滚名利浩荡并归。

  眼下,我最担心的是,从大学时代就一向因“做工艺美术”的匠人气息而“抬不起头”的郭爱和是否会经受不住“纯艺术”或“艺术家”名分的诱惑,昂奋不折地投入“艺术家”的怀抱而一去不复返?他会不会被时下热炒、过度放大的“艺术市场”所迷惑,误以为只有走“唯美”的、“唯艺术”的路线才是“洛阳三彩”可观的未来?

  中国陶瓷史巅峰的“唐宋时代”,明清以降似乎至今也未能回归到发源、发祥的中原故土。郭爱和带着艳丽的洛阳三彩向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扑面而来,不少识者顿觉眼前一亮:中原陶瓷有救了!郭爱和会是中原陶瓷艺术重上时代巅峰的拯救者吗?

  在这个拖着长长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辫子的华夏文明体,换言之,在这个具有繁盛传统文化资源的厚重国度里,“忘却历史”,无视“草根大众”,郭爱和和他的洛阳三彩无疑不会走得太远、走得太高。

  难能可贵的是,郭爱和是少有明辨个中玄机的清醒者!

  在《中国洛阳三彩》里,郭爱和清晰地辩说,在当代的中国发展文化产业,传统的工艺美术将会是一个主要的支撑。而作为与庞大产业“亲密”对接的陶瓷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别,无疑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最为强大的生力军。

  抓住了历史传统,抓住了工艺创新,抓住了唯美艺术,抓住了人民大众,郭爱和和他的洛阳三彩就抓住了中原陶瓷复兴的命脉。

  郭爱和出生于河洛大地,饱受以唐三彩、钧瓷、汝瓷、官瓷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的浸润,这是郭爱和的幸运;中原陶瓷或中国陶瓷出现了一个郭爱和,也许更是中原陶瓷或中国陶瓷的幸运——他可能会引领中原陶瓷沿着历史和文化、工艺和美术交叉叠加的轨道,迈上这个时代陶瓷美学或陶瓷文化的巅峰!

  2012年6月21日终稿

  (本文作者为河南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社会学博士、文化地理学博士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38906.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4月21日岷山拉萨大酒店宝蓝与明黄的撞色 岷山拉萨酒店

2013年4月21日岷山拉萨大酒店。明黄色和宝蓝色的搭配在视觉上永远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跳耀的黄活泼可爱;沉稳的蓝大气、冷静。所以在这次的设计上我们用到了大量的黄色花材:金香玉、跳舞兰、黄桔梗、雏菊、钻石草、黄百合、康乃馨

凌钢老道2011年7月28日大盘预测与股票仓位 大盘预测

凌钢老道2011年7月28日大盘预测与股票仓位7月26日大盘低开后震荡上行收阳,涨21.23点,收于2723.89点,沪市成交额:920.8亿。国家将已对高铁门事件进入认真调查。看来不是机车质量问题,而是机车调度的问题。如此,对上市公司影星不大。可以

声明:《颠覆与重建——从唐三彩到郭爱和的洛阳三彩2012年07月16日来源:》为网友优雅式浅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