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的尚武精神 中国的尚武精神

中国人的性格比较温顺,统治者较好统治,其实这是千年积累造成的。历史上,华夏族是个凶悍的民族,尚武成风。这要先从源头说起。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其实我们祖先的图腾是蛇。在古代,中原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其中以华夏族最善战,华夏族每征服一个族群,就把他们的族徽的一部分截下来,镶嵌在蛇的身上。于是,鳞甲有了,爪子有了,角有了。把这些东西拼在蛇的身上,于是就弄出了一个新的动物,那就是龙。


可见,龙的精神是什么?是尚武,是扩张,是包容,是兼收并蓄。华夏族在征战中,有的族群被消灭了,有的被收编了,有的被赶到偏远地方去了。比如说苗族,古代生活在中原大地,后来被赶到南方山区了。


中原地区在古代,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华夏族占据中原后,繁衍生息,文明程度高于周边地区,于是以文明人自居。因为吃得好点,衣服华丽点,于是被称为华族,后来又有夏朝立国,于是被称为华夏。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一是说华夏族的居住中心,在中条山和华山之间,于是称为中华。还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政权中心,在华山和夏县之间,于是称为华夏。总之吧,华夏族的含义,要么是文明人的意思,要么是天下中心的族群的意思。

久而久之,华夏族的文明在中原不断发展,于是就把自己看成文明人,把周边族群看成野蛮人,这多少有点像今天美国人的那种自大状态。于是,华夏族给周边各族发明了一些不雅的名字。比如南方的虫比较多,于是称南方的族群为蛮,简单地说,就是和虫生活在一起的人。东方的叫夷,是和鱼生活在一起的人。西方的叫戎,北方的叫狄。

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华夏族就到处用兵,征伐四夷,扩大领土。而当中原王朝一到后期,自己内部的矛盾激化,周边民族又打进中原来。

西周之后,王纲解钮,天下大乱。于是胡人入侵,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既然周天子不管用了,那强大的诸侯就担起责任,带领各诸侯国抵御胡人。于是齐桓公就成了春秋五霸之首。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各诸侯国打来打去。在战争中,很多外族被诸侯国吸收合并,华夏族的文明和外族的凶悍相结合,使得华夏族更加尚武。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华夏族被再次统一起来,但秦朝很快就玩完了,汉朝建立。汉朝是个伟大的朝代,因为汉朝统治的时间比较长。因为统治时间比较长,版图内的各族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于是这个民族就叫汉族,汉族和汉人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朝时的汉族是一个既文明又尚武而且还很善战的民族。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有赫赫战功。汉武帝时,霍去病封狼居胥,使得汉人的武功达到了顶峰。即使到了汉朝后半场,汉人的武功也很大。汉朝经营西域,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有点像百年以前的西方殖民者进行扩张一样。一些喜欢建功立业的汉人,带着不多的军队,就敢进行西征。陈汤和班超是代表人物。陈汤砍下了匈奴王的头颅,放出了那句今天汉人都为之骄傲的豪言壮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但是到了晋朝后,汉人的尚武精神减弱了,原因是魏晋之风,使得社会开始追求浮华,于是尚武精神大不如以前。同时加上其他一大堆原因,导致五胡入华。五胡入华是汉人的一场灾难,胡人大量迁入,在中原大量屠杀汉人,某些胡人部落见男人就杀,见女人就强奸,使得北方汉人数量大量减少,胡人数量大有超过汉人数量的势头。在亡国灭种的关口,汉人的英雄冉闵立志报仇雪恨,带领北方汉人屠杀胡人,弄了个出名的杀胡令。汉人原始的血气之勇被激发出来,经过这次疯狂的杀戮之后,北方胡人的数量大大地少于汉人。后来,胡人政权开始用温和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北方的汉族和胡人开始融合。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南方的汉人,由于保存了汉人的古文明,把北方人汉人也看成是野蛮人。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在作怪。

北方经过民族融合后,大有胡气。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就是汉人和鲜卑人的后裔。唐朝的统治者并不排斥外族,李世民的麾下,就有不少胡人将领。唐朝是个尚武的朝代,唐军数量其实不多,但是很精锐,不少将领有贵族传统,带着少量军队,就敢进行远征。唐朝的文化很开放,皇帝总的来说比较开明,文人就是骂两句皇帝,皇帝也就一笑置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不搞文字狱的朝代。总的来说,唐朝文治武功都很鼎盛,从唐诗的边塞诗能看出那个时候的时代精神。

唐朝后期,将领们拥兵自重,军阀混战。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立志结束这种局面。请注意,中国尚武精神的衰落,就是从这个开始开始的。在这之前,不管汉人王朝强还是弱,总体上是不缺尚武精神的。但宋朝后就改变了,宋朝防范军人掌权自然是对的,但是做得过头了,可以说是自废武功,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通过制度建设来压制武官,用文人治武人,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这么来的。宋朝贬低军人的地位到了很严重的地步,立有战功的军人,老是被压制和防范着。而对底层士兵,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蔑视态度,比如什么刺字充军一类的,当然,经济的发达,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安逸,不再想打仗。据实而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行为,的确使得宋朝没出现严重的统军将领反叛朝廷的事情,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被严重削弱了。

于是,宋朝的经历比唐朝发达,但是宋朝的对外战争,败多胜少。一直到被蒙古大军所灭。

元朝统一中国后,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奴化统治,十户家庭只准用一把菜刀,汉人的新娘要出嫁之前,先要陪蒙古人过夜,等等。这些做法,激化了民族矛盾。于是才有明朝的建立。

明朝建立后,也沿用了宋朝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只是程度要轻一点。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明朝人的心态来,如红楼梦里的众生百态,能看出汉人的血性被磨掉了,富贵的是病秧子的生活方式,贫穷的是羊羔子的生存方式。

满清灭明之后,其统治方式虽然不像蒙古人那样残暴,但却更高明。清朝通过文字狱等方式,通过相对温和的,潜移默化的奴化统治,使得汉人被驯化了。唐朝的边塞诗,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情怀。即使重文轻武的宋朝,宋词里,有不少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但是明朝和清朝,特别是清朝,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诗篇了。

经过清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汉人已经不再是龙了,而是一群虫,而是一群羊,这种民族性格,被鲁迅深刻剖析过,其实今天都还有大量的残余。清朝时期,汉人的尚武精神,低落到极点。古代汉人,性格开朗鲜明,有礼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血性,有决死的勇气,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而这种精神状态的转折,就是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开始的。

从另一个侧面,能看出这种变化。日本在汉唐时候是向中国学习的,他们学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唐是个民风开放的朝代,日本把这套学过去,经过岛国文化的加工后,成了色情文化。汉唐是有尚武精神的国度,不乏慷慨悲歌之士,日本把这套学过去消化后,成了武士道精神。可以说,在宋朝之前,日本对中国是很崇拜的。其实到了宋朝时候,虽然宋朝的军事不行,但是经济文化发达,日本对中国有强烈的认同感。

有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元朝灭宋时,宋军在崖山血战,兵败后,丞相抱着小皇帝投海而死。宋军虽然战力不行,但是精神还是有的。宋朝灭亡时,日本举国为中国举哀,这是一种同文同种的文化认同感。

但是随着汉人尚武精神精神的日渐颓废,特别是满清的奴化统治,使得日本对汉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日本人对汉人由崇拜逐渐发展到蔑视,称中国人为支那猪。到了民国时候,日本人才有那种“三月亡华”的狂妄。

其实,民国时候,汉人的尚武精神,虽然还处于历史的低谷,但是却开始复兴了。这个复兴,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使得汉人重新剖析自己,五四运动其实是一次汉人的文艺复兴运动。后来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爱国将领。

日本人其实没有注意到汉人精神的这种起色,所以还抱着过时的思维不放,日本人认为,蒙古和满清尚且可以统治中国,那就更何况已经被现代工业武装起来的日本。

抗战中,虽然中国在很多地方还是表现出一盘散沙的一面,几个日本浪人,就可以镇住一群温顺的中国人,但是中国的抗日精英,却在拼死苦战,最终使日本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个人的看法是,中国人从宋朝开始的尚武精神的颓废,经过抗日战争后,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过一千年的颓废,中国的民族精神才开始重新走向振作。

最后附上抗战时中国的一首军歌歌词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昴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1527.html

更多阅读

汉朝汉人的壮大和汉族之名由来 汉人汉族区别

汉朝汉人的壮大和汉族之名由来汉族源流之十今天遍布于中国大陆和沿海诸岛的汉族,不仅是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主体民族,而且也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现在令我们不无骄傲的是,当今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

永恒的长征精神手抄报 第1节:前言 责任是永恒的职业精神

系列专题:《世界500强选人标准:责任胜于能力II》  前言  责任是永恒的职业精神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

真正的贫穷是精神贫穷 财富精神,还是贫穷精神?

“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这是迄今我看到中国人对于贫穷最客观的反省,说这话的人是王小波,可惜他走得太早了。作者简介:陈劲松,世联地产顾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难以告别的精神   坊间有关财富的书籍和文章如此泛滥,以至于中国

洛克王国服装 服装王国里的品牌精神

品牌的“品”是三个“口”,品牌是需要老百姓用嘴来传播的。服装王国里的品牌精神 嘉宾:服装&体育用品行业资深专家 王鹂雅戈尔集团副 总经理 韩永生主持人:AMT公共知识库 主编 苏丹苏丹:服装品牌是伴随个性化的服装定制

声明:《汉人的尚武精神 中国的尚武精神》为网友俄只想单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