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芬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 里皮执教国足

关注语言训练体悟生命启示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沈玉芬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

板块一:矛盾入手体会写法感受作者情感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陈忠实呀,在文章的开头就用了两个自然段直接描述了这一株柳,谁来

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师:这个女孩的眼睛特别亮,我请你来读。(指生读)

(生读一二自然段)

师:特别注意了停顿,听上去很有韵味,沈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两个自然段

之间呀停顿稍微再长一点点,可以再试试吗?

(生再读,注意了停顿。)

师:谁再来读?(指名读)

(生读)

师:最后半句话,声音可以放沉一些,(示范读),再试试。

(生再读)

师:好的。两个自然段,谁来告诉我,第一自然段在讲什么?第一自然段。

师:好,这个女同学试一下。

生: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

师:很好,非常简单,一个核心词,是什么核心词?

生:平常

师:好。第二自然段又讲了什么?

师:来,这位同学。

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师:核心词是——

生:神奇

师:两个自然段。平常、神奇,用这样两个词来形容同一株柳,是不是有点矛盾

呀?

生:是

师:哎?那么这株柳到底是平常的还是神奇的呢?

生:神奇的。

师:神奇的,为什么又说它是平常的?到底是平常的还是神奇的?

生:我觉得它既平常也很神奇,因为柳树本身就很平常。但是能在青海高原上生

长的柳树并不是平常的。

师:你看,他说得清楚吧。既平常又神奇,都有它自身的原因。那么作者在这里

写,到底是要写它的平常,还是写它的神奇?

生:神奇。

师:那是肯定的。既然要写它的神奇,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写,还要先写它的平

常呢?

师:你有想法是吧?好,你来说。(指生说)

生:我认为应该是只有第一自然段说它平常,然后才能说它第二自然段的神奇。

师:衬托。是吧?

生:是的。

师:这是衬托,非常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的?有想法吗?这位同学,你来。(指

生说)

生:因为第一自然段说,一株柳树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而第二自然段的最后

一句话:“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可能在平原在水边比较平常,但能伫立在

青海高原上,就证明它很神奇。

师:就更加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特别,那就是青海高原是吧?也正如另外

一个同学所说的,更加能够衬托出它的神奇。“神奇,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

是作者对这株柳树发自内心的由衷地赞咏。板书:(咏)

板块二:认知冲突对比品读还原柳树形象

师:课文一开头,用了两个近似于似乎矛盾的段落来表达作者对它的赞咏。提到

咏,有些同学想到了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诗。

师:马上想起来了,很好,来,这位同学(指生说)。

生:我想到了贺知章写的《咏柳》。

师:能给大家背一下吗?

生:《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是这样一首诗,(大屏幕出示《咏柳》)。谁能说一说,这首诗里,贺知章

咏的是什么地方的柳?

生:说的是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师:长在平原,长在水边的,是吧?还可以怎么说?什么地方的柳?

(没有同学举手。)

师:刚才的同学用“在平原在水边”已经帮我们全部概括了,对,这株柳就是我

们平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是课文当中作者的家乡灞河的柳是不是?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你觉得这样的柳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自由练读,思考。)

师:练习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柳想一想,这样的柳树有什么特点,或者是什么样子

的?

生:我觉得这株柳是这样的:它的叶子非常绿,它的树枝垂下来,非常像人们的

头发。

师:非常像人们的头发。用诗人的话,绿丝绦像绿色的——丝带,弯弯地垂下来,

当风一吹的时候,就怎么样?

生:随风飘动——

师:婀娜多姿了,怪不得有人称为女子的腰叫什么——柳腰。继续补充。

生:我从这首诗里读出了柳树的枝条非常整齐,像被剪刀剪过一样。

师:突然之间,春天来了,这些叶子萌发出了一种绿色的新生命,见过吧?这是

一种怎样的绿?

生: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让人看了就感觉到春天来了的绿。

师:多好,继续补充。

生:应该是碧绿。

师:碧绿碧绿的,所以说:碧玉妆成一树高。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株柳树非常高,而且它的叶子非常细,就像裁缝剪出来的一样。

师:细细的,弯弯的,就像是女孩子的眉毛,叫什么——柳叶弯眉,特别精致。

继续补充。

生:我从这首诗的第二小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找到了答案,就是说这株柳树

的柳条可能有数以万计。而且从第三小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看出,每一根

柳条上面都有很多很多的样子,而且这些叶子很小很细,不知道是谁裁出来

的。

师:那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这里就是说:柳树吐出的嫩芽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到

万物复苏的季节了。

师:嫩芽,嫩绿,嫩到可能一掐就能够掐出水来,非常柔,非常美。如果这时让

你做个比喻,把这样的一株柳树比喻成一种人的话,你会把它比喻成怎样的

人?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你先来。(指生说)

生:比喻成长发飘飘的姑娘。

师:美。还有吗?

生:我会把它比喻成身材修长,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少女。

师:美吧?心目当中最完美的形象——

生:我会把它比喻成婀娜多姿的美女。

师:所有的比喻都体现了柳树在你们心目当中的特点,非常的柔美。

师:那么本文的作者陈忠实,他所赞咏的是怎样的一种柳呢?(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同学们看课文,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拿出笔:这株柳是什么样的?你

可以圈出关键的词句。读出声音来。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边画出词句。师巡视指导,提示:画出关键词句,想一想:这株柳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师:好了吗?用眼睛告诉我你已经好了。(稍停)谁来说,这位同学已经迫不及

待了。你来。(指名说)

生:“这株柳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

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你刚刚把这一自然段读了一遍,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这株柳有两合抱粗,”这株柳非常粗,叶子非常浓密,树干和树枝粗实而坚

硬,它的叶子很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师:你把所有的特点都提炼了一下。谁能帮他补充得更具体一些?

生:还有一个特点他没有说,“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证明它

的树干非常粗,柳条非常非常得多,它的树阴可以盖出百十余平方米。

师:粗,两合抱粗,两合抱粗有多粗?

(生手势比划。)

师:对,两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圆这么粗,平常这样粗的柳树见过吗?

生:没有。

师:他的树阴有多大?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噢。我们的教室如果用三、四十个平方计算的话,大概有——

生:两个教室那么大。

师:两三个教室那么大,这样的树阴见过吗?

生:没有。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的。

生:请大家吧目光聚集到我这里,请大家看一下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这株柳有

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请大家抓住“浓密”这

一个词,我读出这里的树叶非常得多。

师:他表达的方式特别得好,我们大家的注意力一起马上就跟着他了。

生:从“浓密”“树阴”可以看出它的树冠非常大,可以让很多的人在下面乘凉。

师:想到了乘凉,你是说它的树阴非常大。还有补充。

师:大家都关注它的树冠,它的树叶?还有其他?

生:“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从这里可以体现出它发育得很好。

师:我们不讲发育,讲——生长。

生:它生长得很好,色泽非常鲜艳。

师:这个色泽看上去让你感觉——

生:而且从它的粗实而坚硬中更体现出这树干和树枝非常硬,很难能折断。

师:硬。有没有把“硬”和柳树联系起来过?

(生摇头)

师:没有。还有同学要补充。

生:还有一个地方,“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个“巍巍然”可以让人感觉

到它很高大,高耸入云。

师:噢。这说明它的高大。

师:粗、绿、高大。它的绿色你注意到了吗?

生:我从”百十余平方米”的“余”字可以看出来:一百平方米并不是树阴的具

体面积,它的面积是一百多平方米。

师:多好!它的绿——

生:“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

色的独特锻铸。”我们这里的气候比较好,没有他们那里的气候寒冷,面对

高寒和缺水,一般很弱小的柳树早就冻死或枯黄了,而它还能保持一点绿色,

这已经是很大的努力了。

师:你认为是这样。你特别提到了高寒和缺水。“寒”,寒到什么程度?谁了解?

生:老师,我对他持反对意见,那里不只是寒冷,而且气候差别很大,夏天非常

炎热,冬天非常寒冷。

师:真让人难以适应。特别是寒冷到什么程度?

生:寒冷到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对呀,当它最寒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三十几度。“干旱”,旱到什么程度,

知道吗?

生:大地都裂了

师:有的时候两个季度一滴雨都不下。一个季度几个月?

生:三个月。

师:两个季度呢?

生:六个月。

师:六个月相当于一年的——

生:一半,半年。

师:这样的生长环境,这样的柳树,让我们从中看到它的粗,它的绿,它的高大。

从它的生长环境有没有看到它还是还是什么样的?

生:看出它的坚强。我想到了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任何一座

高峰。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

生:我从这里看出这株柳树饱经风霜,从它的叶子可以看出它经历过许多的苦难。

师:这里不再是用我们的眼睛看到,而是用心体会到的了。

师:如果这时候老师再请大家做个比喻,把陈忠实笔下的这株柳树再比喻成一个

人,你觉得把它比作什么样的人比较合适?

生:饱经风霜的解放军。

师:解放军的形象就出来了。

生:我想把它比喻成战场上艰辛茹苦的战士们。

师:军人、战士。

生:我想把它比作我们刚学过的海伦凯勒,因为她很坚强。

生:我还可以把它比作度过了很多年月的老人。

师:饱经沧桑的。

师:刚才同学们的比喻,不管是把它比作解放军,把它比作战士,把它比作饱经

风霜的老人,还把它比作海伦凯勒,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

常的刚毅、坚强。

板块三:读懂故事巧定题目体会生命之美

师:原本一个我们熟悉的柔美的柳树形象,突然间变得刚毅、坚强了,这是为什

么呢?它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经历过哪些沧桑呢?以及为什么在

青海高原上唯独只留下它一株呢?这些没有人去见证,也没有人能看见,这

成为了一个谜,那么作者怎么样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呢?

生:猜测和想象。

师:对,猜测和想象。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猜测和想象,让我们了解

这株柳树成长背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如果让你为这

个成长故事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取什么名?为什么?挺清楚了吗?好,开

始。

(生自由读,可以采用出声读,默读,边读边思考。)

师:(巡视,了解学情)。当你读懂这个故事,读懂这株柳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名

字就会自然而然的从你的笔尖流泻下来,用笔在书上写一写。

(生继续读,写下故事的名字。)

师:有的是简单的一个词,有的是一句话,但是都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生继续读。)

师:好了吗?谁先来?

生:我取的名字是《奇迹在于坚强》。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这株柳是一个奇迹,而它能成为奇迹是因为它坚持,他相信自己一定能

活下来,成为高原上的第一株柳树。

师:他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奇迹”,一个是“坚强”。把这个名字写在黑板第

一行。

师:继续,好多同学都写好了。

生:我取的名字是《抗争》,因为这棵柳树和它自己的生命抗争,还和恶劣的环

境抗争,因为有了它的抗争,它才能存活下来。

师:说得多好,有抗争才有希望。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我给它取得题目是《高原上的奇迹》。因为第六自然段说:“然而,这株柳树

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而且它是高原上存活下来的唯一的一株柳

树。所以我给它取这个题目。

师:你这个题目很特别,突出的是高原这一特殊的环境。特别是突出这一个不可

思议的结果就是奇迹。写在黑板上。

生:我取的名字是《一株创造生命奇迹的柳树》,因为在高原上,所有的柳树经

过干旱还有寒冷都死亡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师:建议你写在黑板上,简单一点:《生命的奇迹》好吗?

生:我取的名字叫《顽强的精神》,因为这株柳树靠的就是这种顽强的精神才存

活下来的。

师:把精神删去更简洁,这一个词——顽强包含了一切,对吧?再写上去。

生:我取的是《顽强、坚定的精神》,因为从“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地

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

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

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从第六自然段里读出了顽强和坚定。

生:我取的题目是《永不逝世的柳树》,因为我从“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

风雪,冻死过多少次有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

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这里看出它一次次复苏过来就是为了保存生

命。

师:“永不逝世”,你为什么用“逝世”这个词?

生:因为我觉得它像人一样坚强。

师:你用对人最最崇敬的一个词用在了这株柳树上面,很好。

沈玉芬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 里皮执教国足

生:我取的题目是《在一线希望中》,因为在青海高原上生长一株柳树是非常困

难的,就像课文最后一句话说的:“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它在那一线希望之中成长了自己,

又让自己坚强地活了下来。

师:建议你在《一线希望之中》后面加一个省略号,写在黑板上。

生:我起的名字是《冲破死亡的枷锁》,因为这株柳树它经历了风吹雨打、雷轰

电击,要是其他的柳树说不定还没经历过一次吹打就已经死了。

师:有点哲理的意思,写在黑板上。

生:我起的题目是《一株顽强、毅力坚韧的柳树》,因为它在高原上很顽强,可

以和命运抗争,而且熬过了严酷的寒冷和持久的干旱。

师:你的题目比较长,一株具有顽强毅力的、坚强的柳树。

生:我起的题目是《抗争生命的一抹绿色》,因为它刚生长的时候就会遇到三个

月的干旱,三个月的严冬,而且长大后,因为很高,还会经常遭受雷劈,但

它没有向命运屈服,它非常的顽强,所以才生长到现在。

师:这一抹绿色成为了高原上一方独立的、壮丽的风景。《一抹绿色》,特别富有

诗意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生“我取的名字是《造就奇迹的绿色》,因为这一株柳树在高原上生长是一个不

可思议的事,可这株柳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活了下来,它要有多大的毅力和坚

强呀,别的柳树苗子都旱死和冻死了,但它却活了下来,这怎么不是一个奇

迹呢?

师:还是奇迹。

师:来,请同学们一起看黑板。虽然说我们看不到它的成长故事,但是通过作者

的猜测和想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却能够读懂这些故事。就是这样的一

株柳树,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它能够《冲破死忙的枷锁》,“死亡”的“亡”

不带竖心旁(师擦掉竖心旁),在《一线希望之中……》,靠着它的《顽强》,

靠着它的《抗争》,《造就了高原上的奇迹》,它告诉我们《奇迹在于坚强》,

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是《生命的奇迹》,并且,这一株《抗争生命的一抹绿色》

永远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你们多么了不起呀!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故事。(出示第七自然段),我请一个同学

来读,其他同学特别关注沈老师标注的一些词语,你从这些词当中发现什么

特点?

(生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我想他们可能都是反义词。

师:例如——

生: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摧毁”和“起死回生”就是反义

词。

师:还有——

生:还有“虐杀”“冻死”——“复苏”也是反义词,“劈断”和“抽出”也是一

对反义词。

师:你们也发现了吧?就是通过这一组组的反义词,他想说什么呢?

生:说明这一株柳树非常坚强,他们经过这么多的苦难还能活下来,真不简单!

师:不简单。这是一种怎样的苦难?这些词你注意了吗?

生:我发现这些反义词里,在前的是大自然对它的伤害,在后的是它怎样面对这

些伤害。

师:这些伤害可不是生活当中一般意义上的伤害,“虐杀”,第二个词是“冻死”,

第三个词是“劈断”,第四个词是“摧毁”,每次伤害都是一条死亡之路,对

这株柳来说都是绝路,可是这株柳却在这些绝路当中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绝路逢生。来,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引读,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说过,柳树生长的故事我们无法知晓,但是我们通过它生长的故事,

就能够了解到这个故事充满了苦难。

师:一株柳,如果说像灞河的柳生长在舒适的环境中,能长得风情万种、婀娜多

姿,这是一种美。但是,当我们读懂了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苦

难也是一种美。苦难所创造的,所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悲壮的美。板书:

悲壮之美

师:这种悲壮之美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更是一种——生命之美。板书:生命之美

板块四:关注表达想象写话内化柳树品质

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的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地表达了对他的赞咏。(出

示第九自然段),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第九自然段。)

师:当你第一次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个自然段特别难读?有这样

的感受吗?

生:有。

师:为什么呢?什么地方特别难读?

生:“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师:像这样的短句特别难读,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的句式比较复杂。是的,这一段落比较长,特别是第一句有许多的分句

组成,这些分句我们平时不大常见。来,我请同学分别再来读一读这些分句。

生: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师:没有抱怨。

生: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

师:没有畏怯。

生: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

师:一个词——

生:抗争。

生: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师:生存。

生:造成高原上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造成了壮丽的风景。

师:当我们读这些短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段落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意思——(出

示一段改写的话。)

生: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危险,而是努力抗争,顽强地生

存了下来。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绝路,但它总能抓住希望起死回生。”

师:这段好读吧?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流利。哎?老师在想,这一个作家写一篇

文章,他的目的最起码要做到让人家容易读懂,容易都通,是不是?可是作

者在这篇文章当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这么长,让我们刚开始一读

就读得有点累的语言呢?句子呢?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前半句把所有的困难都说了出来,几乎成了结论,而他后半句:“它却在

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它起死回生,衬托出它非常的神奇,非常

的有毅力。

师:要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前半句写得特别多。有可能!

生:我认为应该是这一段不好读,更能体会出这株柳树生存的经历是多么的坎坷!

师:让我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了这一点。了不起!

生:让我们觉得这株柳树的生长非常艰难,但是它超乎了人们的想像坚强地生存

了下来。

师:也是体现了它的艰难。

生:虽然这一段刚开始有点难读,但是前面这几句都体现了它有一种非常顽强的

精神。

师:反复读几遍,让我们对柳树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它并不是衬托,而是这些都写了它生存的艰难,还有它

的特性、性格,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师:每个字都需要,每个次都准确。这些都能够充分地表达它的成长经历的艰难。

师:其实,我觉得,大家所想得都有可能,老师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是试想,

同学们在体会的过程当中能够真正地去读懂这棵树,读懂作者对青海高原这

一株柳树的感情。

师:假如,来到这青海高原的不是作者,那是谁呢?

生:我们。

师:不。可能是一株灞河的柳,生长在舒适的环境中,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浸

染了墨汁和泪水,使他非常地陶醉在自己的美当中,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美。

当一场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它就会抱怨生活对自己的折磨。如果这样一株灞

河的柳来到青海高原,跟作者一样看到了这唯一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它会想

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写一写。

(生自由练笔,师巡视学情。)

师:好了,把笔停一下吧。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还有的同学即使没写完,心里已

经写好了也可以。

生:在青海高原上的那一株柳变成了灞河的一株柳。你瞧!那株柳正在抱怨命

运为何这么不公平?为何要让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由于它不坚强和在灞

河那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它很快枯萎、死亡。和原来那一株相比,它显得那

么渺小,所以,它由于不坚强……

师:最终枯死掉了。噢,你想得很特别!你进行了另外一种想象:青海高原的那

一株柳来到灞河,舒适的环境让它缺失了生命。是不是啊?这是一个值得探

讨的问题,他认为: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生命的力量消失。是不是这样呢?

我觉得,在你今后的生活当中还可以继续思考。

生:能在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上长出这样一株雄伟壮观的柳树,那它是经

过多少磨难呀!而我能在那么舒适的地方生长,虽然我很美,但它顽强的毅

力让我感受到:它才是最美的,他才是最雄伟壮观的!

师:一种惊叹,一种对美的重新认识。

生:灞河的柳来到青海高原上,它想:我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美,而且有许

多的诗人来赞美我,那真是最高贵的!但从看到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我

体会到:它在困难面前那种顽强的精神,那种超乎想象的毅力,在青海高原

上一次次起死回生,我错了,其实,那才是真正的美。

师:一种全新的生命力量的认识。

生:灞河的柳来到青海高原上,心里想:虽然我被许多诗人赞美过,但是我经受

不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从今以后,我也要学习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顽强精神、

坚强的毅力,以后再也不怕风雨了。

师:再也不会抱怨了。改变了它对待生活中磨难的态度是吧?好的。

生:我想他应该会想:我以前实在真是太自以为是了,其实这株柳树才是最美的!

因为它不仅自身美丽,而且它那种对生存环境的抗争,更是这一种美!我遇

到一点伤害就向上天抱怨生存的艰难,而它并没有抱怨,却在这样的环境里

生长了下来。它……

师:最后一句话有,但是没写出来,没想好是不是?嗯,这也是自己的一种认识。

生:有一天,灞河的柳生长在青海高原上了。那时,天正在下雨,雨越下越大,

风在肆意地吹着,灞河的柳很生气,在抱怨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几

日下来,一它天比一天消瘦,叶子也没有以前那么绿了。忽然,它不经意地

看到:一直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并没有

像她一样去抱怨,而是坚强地去面对。这时,它突然明白了:同是柳树,所

处的环境不同,走的路也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有的成就了自己,

有的却失败了。不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只要做到:顺境中珍惜,逆

境中不畏怯,就能成就出自己的一片绿阴。

师:我相信:这不仅仅是灞河的柳得到的启示,更是我们同学在学习这篇课文当

中得到的。从青海高原这一株柳,这一个生命中得到的启示——生命的启示。

板书:生命的启示

这一启示一定会伴随你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让你知道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

难。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抗争生命的一抹绿色

生命的奇迹

奇迹在于坚强悲壮之美

抗争生命之美

(咏)青海高原一株柳高原上的奇迹

(生命的启示)顽强

在一线希望之中……

冲破死亡的枷锁

(整理者:滕州市实验小学孙淑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2212.html

更多阅读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 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儿歌

《青海,我的家园》目录第一辑:回望家园望尽天涯路察森敖拉阿嘉兄弟,你在哪里?程枫记忆中的青海崔振国恩师“难友”多杰才旦青海是我,我是青海鄂圭俊我想起了过客范亦豪情系苏里乡樊光明风雪青藏线高庆琪青海:我的第二故乡桂希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5457字(注:2007年6月,由王乃宁老师执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获全国中语会高中语文录像课比赛一等奖)【教材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专题的一篇课文。该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直线射线和角课堂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作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级教师 蒋军晶整理:苗红霞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师: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祖父的园子》是萧红

《你一定会听见的》课堂实录 英语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语言学用式教学。一、教学目标确定《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值得体味。按照新课标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原则,本课确定了

声明:《沈玉芬老师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 里皮执教国足》为网友犬马不复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