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内容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

(1)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人在感知某一具体事物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的理性认识掺杂在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2)人的感觉必须通过概念,理论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纯粹的心理体验是不能作为认识传达给别人的。

(3)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总是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只是去感知外部对象的。如看到玫瑰花是红的,黑白是黑的,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早已有了红的,黑的等理性认识了。

理性认识中有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主要表现在:

(1)理性认识不仅易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语言、文字、图像及通信手段等感性形式来传递和表达。越是抽象的理论,越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和表达。

(2)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正因为如此,对同一理论的理解,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往往比青年人理解得更深刻。

4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想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只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只有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为人脑提供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占有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

“扣盘扪烛”说从前,有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向明眼人打听。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就像这个铜盘,是圆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听到发出响亮的声音,便满意地走了。过了几天,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于是瞎子又找到一根蜡烛摸了摸,记住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根竹萧,不禁高兴地叫到:“啊哟!我摸到了太阳。”这则故事中,瞎子想从感性认识开始认识事物,这在方向上是对的。但他不了解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味依赖于自己的感觉,而忽视大脑这个思维器官的作用,对听来的、摸到的片面感性材料一概不作分析,结果闹出把钟声、竹萧当作太阳的笑话。

第二,应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可靠途径。掌握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进行自觉能动的选择。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真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未必能上升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

伯乐、九方皋相马的哲学启示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这样的记述 : 秦穆公对伯乐说 :" 年纪很大了,你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他们去相马的人吗 ?"伯乐回答说 :" 一般的好马 ,可以凭外貌骨架来识别他。若是识别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就得注意他身上若隐若现的神韵 ,甚至抛开他的形体不顾。像这种马 ,超凡绝世 ,奔驰如飞 ,不留足迹。我的孩子们 ,都是下等材料,可以告诉他们哪种外形的是一般的好马,但不能传授他们相千里马的本领。我有一位一起打过柴的朋友九方皋, 这个人在相马本领方面,不在我之下。让我引见给君王吧。"穆公接见了九方皋 ,派他出外寻求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报说 :"我已经相中了一匹千里马 , 在沙丘。 " 穆公问 :"是怎样的马呢 ?" 九方皋说 :" 雄的 , 黄色。 "穆公派人前往沙丘提取 ,却是匹纯黑的雌马。穆公很不高兴 ,叫来伯乐责备说 :" 败兴的很 ,你引见的那个求马人! 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楚 , 又能识别什么千里马!" 伯乐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 , 说 :"竟然到了这样神秘的地步 ?这正说明他为什么本领高出我千万倍 ,神妙的无法估量啊。像九方皋观察到的,是马的天赋灵性。他正是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他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像他这种相马的经验,比千里马还贵重呢。 "马赶回以后果然是匹千里马。 所以《老子》 说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 , 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这段记述中 ,九方皋相千里马的高明之处是 :看到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考察到马的 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相千里马 :毛色、雌雄等外形特征是 " 粗"“伪”“表”, 是现象,是事物的次要方面 ; 马的天赋灵性神韵是 " 精 ""真 "" 里 ", 是本质 , 是事物的主要方面 ;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这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的过程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 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 :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一分为二 ;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伯乐、九方呆相马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他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 , 特别是理 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 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 " 送人一 鱼饱食三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益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 ,做好各项工作。

体验新版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0/42779.html

更多阅读

试论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公平和效率关系

效率,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指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有效使用,即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公平,则有价值判断的含义,指人和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包含收入分配的公平、财产分配的公平以及获得收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

Kgf和N的换算关系? kgf与n换算

按照国务院国发(1984)28号文“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及航空工业部的有关要求,各种标准及技术资料等,从1986年1月1日起,必须贯彻执行新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千克力(kgf)与牛顿(N)两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kgf=9.8

《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现在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等发面进行

声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网友我什么都不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