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孙衍五国伐秦战败试论外交的重要性作者:朱骥

从公孙衍五国伐秦战败试论外交的重要性

作者:朱骥

现在面对国际纠纷、领土纠纷,中国有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论调。而且这两种论调在我看来都是极端错误,于国于民有害无利的。一种论调叫唯武器论。一种论调叫唯战争论。

战争最浅显的三个道理唯武器论的人总是幼稚得一无所知。
三个道理就是:

一、战争胜负决定在人不在武器。
从公孙衍五国伐秦战败试论外交的重要性作者:朱骥
二、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不取决于武器。比如:意大利为什么打不过埃塞俄比亚?
三、战争胜负还必须综合考虑。特别是后勤保障。如:粮食、石油等。而不取决于武器。

唯武器论这里我不想多说,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而与唯武器论相对应的唯战争论却是貌似强硬爱国实则害国误国。持有唯战争论观点的愤青们多数同时又是大汉族主义者或大少数民族主义者和大国沙文主义者。唯战争论持有者具体表现就是在国际争端、领土纠纷等问题上动不动就喊打、动不动就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唯战争论持有者奉行的一条原则是:非我族类,虽远必诛。但唯战争论持有者自己不会这么说。按照唯战争论持有者自己的说法叫: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举个例子:

这是我在百度知道看到的一篇问题以及我对问题的回答

问题如下:

“中国历史上热衷于开疆拓土的中原王朝的皇帝也只有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三位,同样,被后世史家抹黑最严重的也是这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无以复加的都被扣上了一顶顶的大帽子,一个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三位“千古一帝”损的连坨臭狗屎都不如。汉武帝北伐匈奴、开拓西域被史家评价为“穷兵黩武”、“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盗贼蜂起”;唐太宗北破突厥,西灭高昌,南定天竺国,东创高句丽,被史家论证为“得不偿失”、“好大喜功”、“终结贞观治世”、“耗费民脂民膏”;永乐大帝南征安南俘虏叛逆胡氏父子,北伐漠北五次清剿蒙元残余势力,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远布国威,被史家斥责为“劳师耗饷”、“糜费无度”、“征战无休”、“涂炭生灵”,好像中国人自古就应该守在中原地区那一亩三分田,越雷池一步都不行,谁敢超越中原王朝的习惯性边界谁就是千古罪人,理应千夫所指,万众唾骂。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查理曼大帝,东方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帖木尔灭国无数,开疆万里,也没见他们的后人骂上一句,反而一个个的当神灵一样崇拜着传诵千百年,至今后人还举国供养全民膜拜,而中国的皇帝对外用兵拓展一下国家的生存空间,却这么遭天打雷劈的?世界上有哪条法律规定中国不允许开疆拓土的?腐儒们,治国无能,领军无术,驭民无方,外敌入寇争做汉奸,损起雄主明君来却一个比一个来劲,狗日的!!!”

提问的人:荼泷泽萝拉|来自手机知道|分类:历史学|浏览44次

我的回答如下:

“你的话貌似愤青之言。但按照你的理论确有误国之嫌。容易让别人抓住口实和把柄。分几条一条一条的来剖析你的理论。【话不中听,忠言逆耳。因为,我自己也常被别人骂为愤青、五毛。】

大凡发动战争无论对内对外都必须占据政治的制高点那就是——正义的旗帜。这就是孟子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得道就是得民心。

首先说汉朝。汉朝有句名言你肯定很清楚。汉朝的那句名言就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这句名言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愤青们往往只记住后半句:虽远必诛。却忘却前半句:犯强汉者。那么,请大家想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没有犯强汉者呢?没有强汉者也该虽远必诛吗?或者他国国策是友好强汉而谋求平等互利却不肯对强汉称臣也该列入必诛之列吗?

你既然推崇汉武帝。那么,请问你对汉武帝晚年的《轮台罪己》诏书怎么看?历史上对《轮台罪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一条就是:汉武帝和秦始皇做比较。说汉武帝之所以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二世亡国就是因为汉武帝晚年《轮台罪己》之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挽救了濒临亡国的大汉朝。而汉武帝晚年最大的举措就是果断的停止一切对外战争,包括对匈奴打了40多年的汉匈战争。所以说汉武帝有秦始皇之失,却无秦始皇二世亡国之罪。

再说唐太宗。历史上对唐太宗有这样一种定论。大意是这样是说: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倒影。唐太宗自己是怎么总结的呢?唐太宗说,当皇帝一定要禁欲。禁欲是什么意思?是禁止皇帝横征暴敛吗?不对。唐太宗的意思是禁止皇帝开疆扩土开创功业的欲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二世而亡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不顾国力不断对外用兵导致天怒人怨而亡国。隋炀帝从大业元年到大业8年怎么看都是楼主你所赞赏的那类雄才伟略的皇帝。但是大业8年之后呢?特别是隋炀帝雁门关被围之时,隋炀帝六神无主哭得和妇人一般。这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好好的总结和深思吗?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样做的时候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晚年却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唐太宗晚年,三征高句丽和隋炀帝在位三征高句丽。唐太宗的结果却也是隋炀帝的复制。唐太宗三征惨败。可见,以史为镜是何等真知灼言。

孙子著的《孙子兵法》上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按照楼主的观点,毫不客气的说楼主的观点是场豪赌!用士兵与人民的生命和鲜血来赌国运。而赌国运的结果只能是使国家蒙羞甚至亡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想想汉高祖刘邦的白登被围和隋炀帝的雁门关被围还有宋太宗高粱河之败。楼主你难道不该冷静冷静么?

对外战争拼的是什么?说白了是——钱。对外战争付出的却是广大士兵和人民的生命和鲜血。一将成名万骨枯。面对侵略中国人民、中国士兵当然理当为捍卫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战斗到底,战斗到中国最后的胜利。但是,谁发动侵略战争谁就是千古罪人。楼主你的脑海里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景。城市化为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火光冲天。而身边最亲的亲人,你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在火焰中一个个痛苦的死去。而你却无能为力。你救不了他们。而敌人还在杀戮、还在屠城。而这一切却是某个时代,某位皇帝为了一己之私发动不义战争而导致他国的报复。你此时此刻会怎么想?你还会赞美你的皇帝雄才伟略吗?这时,另外一幅景象出现在你眼前。皇帝为了他的雄才伟略、开疆扩土。皇帝的士兵们抢走你家的财物充当军费。你则必须去当兵为皇帝卖命。你在风霜雪雨里忍饥挨饿的时候,皇帝却在后宫温香软玉开怀大笑。此刻,你又怎么想?你还会给你的皇帝歌功颂德吗?

你可以看看历史上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唯有老百姓休养生息才有天下太平。试问,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何来汉武帝北征匈奴的伟大胜利?姚崇给唐玄宗的十事要说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请陛下数十年内不要开疆扩土。唐玄宗慷慨应允。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

你的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大国沙文主义的具体体现。你说:“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查理曼大帝,东方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帖木尔灭国无数,开疆万里,也没见他们的后人骂上一句,反而一个个的当神灵一样崇拜着传诵千百年,至今后人还举国供养全民膜拜,而中国的皇帝对外用兵拓展一下国家的生存空间,却这么遭天打雷劈的?世界上有哪条法律规定中国不允许开疆拓土的?”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联合国成员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方式化解争端。《宪章》第一章第一条、第二条,第五章第二十三条,第六章第三十三条等条款均对此有所规定。”而你的言论恰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话是如出一辙。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于是,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再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看看拿破仑看看希特勒都落到什么下场?中国不愿亡国、中国人都不愿做亡国奴。所以才有八年抗战的胜利。那么,楼主是否想过,外国难道就愿意亡国,外国人难道就愿意做亡国奴么?

如果说楼主你的观点正确。那么,你是否想过假如美国也奉行楼主你的观点对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也来个虽远必诛。你会怎么想?

说了这么多,言尽于此。楼主如果依旧坚持大汉族主义,非我族类,虽远必诛。那么,请楼主想想,唐太宗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一帝?除了用人唯贤唯才是举以外,除了得民心之外,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善于纳谏。我不求最佳。估计我的回答会被楼主大骂。但求为真理而斗争。”

我之所以要引用这么一个案例就是要告诉大家发动战争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事。孙武著的《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可见伐谋、伐交是何等的重要。

唯战争论持有者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交不屑一顾。似乎谁搞外交谁就是懦弱,谁搞外交就会被他们骂为卖国。其实,这是对外交完全错误的曲解。唯战争论持有者他们只相信拳头和武力而不相信任何的外交谈判。而唯战争论持有者他们殊不知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外交策略的胜或者败。外交实际上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公元前318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秦事件。其结果是以秦惠文王为首的秦国一方取得胜利,而以主帅公孙衍为首的战国五国联军战败。那么一代名将当年夺取魏国河西之地;当年斩首魏国8万大军;当年荣登秦国大良造的公孙衍怎么就败了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联军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五国伐秦”宣告失败。”百度百科的解释对不对呢?我认为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对的。但却不完善。其实,公孙衍不仅是战国时代杰出的纵横家同时也是战国时代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外交家。否则公孙衍不可能打赢河西之战夺取魏国河西之地,公孙衍也不可能搞成五国伐秦。但可惜的是公孙衍不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公孙衍之败不是败在公孙衍无能。而是名将对决,公孙衍的对手太强大而公孙衍统帅的五国联军却又是离心离德一盘散沙。这么说吧,当时的秦国单挑战国一国未必能百战百胜。但当时的秦国PK联军却可以百战百胜。公孙衍没有意识到秦国在外交方面潜在的巨大能量。当时,公孙衍对秦国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是有充分认识的。所以公孙衍才主张五国合纵伐秦。但是,公孙衍和惠施成功的破解了秦相张仪的反间计和苦肉计。使得齐军战败秦军。也使得公孙衍顺利合纵形成五国伐秦的大势。这从整个战略总态势上公孙衍居高临下,而秦国却危机四伏。不仅如此,公孙衍还和义渠国达成盟约,义渠国发兵骚扰秦国,使得秦国疲于奔命甚至被迫两面作战。但正是公孙衍的成功使得公孙衍麻痹大意而轻敌。公孙衍所轻之敌不是秦国,而是曾经外交领域惨败在他手下的秦相张仪。这就使得五国伐秦从胜势转向败势。而秦惠文王却对张仪依旧信任有加。于是,张仪便可以大展雄才对列国展开外交攻势。张仪明锐的意识到破解五国同盟击溃五国联军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其一点撕裂联盟。于是,张仪从五国中最动摇的燕国下手晓以利害。结果,燕国不战而撤。而公孙衍没有意识到他精心组织部署的五国伐秦会因为张仪而产生裂痕而最终彻底瓦解。战术上秦国偷袭楚军粮草大营成功焚毁楚军粮草迫使楚国撤兵。到这个时候,公孙衍统帅的五国联军军心动摇败局已定。那么,公孙衍知不知道呢?公孙衍知道。既然公孙衍知道为什么公孙衍还要一战?因为如果公孙衍一战或许用三晋之师还可以侥幸战平或不那么惨败。但如果不战,那就不是战败那么简单而是惨败败得一塌糊涂。公孙衍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而此时此刻三晋联军是否有打败秦军的可能?有的。但必须换帅。公孙衍不行。公孙衍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可惜公孙衍不是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谁行?公孙衍那个时代无人能行。历史上有两个人行。一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一个是汉初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因为,此时此刻三晋之师缺乏的是勇气,动摇的是军心。只有用破釜沉舟之计、困兽犹斗之策激发出三晋将士拼命的斗志才可能应对来势汹汹的秦国虎狼之师。而公孙衍呢?公孙衍此时又做了个错误的决定。公孙衍居然同意韩国太子统帅韩国军队去救援被秦军攻破的韩国粮草大营。分兵应战正是当年魏国龙贾败北公孙衍统帅的秦军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料这次公孙衍却也犯下如此的错误。分兵迎战实在是兵家大忌。其实,这时公孙衍要做的是一件看似极其愚蠢危险的事,但此事若做成则三晋很可能反败为胜甚至从此改写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这件事就是公孙衍下令烧毁三晋自己的军粮。将三晋全体将士逼到绝路。这就迫使三晋将士上下同心同德抱着必死的决心与秦军决战。唯有战胜秦军杀入函谷关攻进咸阳,三晋三军方可存活否则后无援兵、退路更无粮草接济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走投无路、兵行险招的无奈之策。因为这样做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三晋会彻底惨败。这样做搞不好三晋军心崩溃而不战而垮。三晋从此全部灭国。再也没有以后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再也没有以后廉颇、蔺相如、甚至长平之战、邯郸之战。

其实,与其说五国伐秦是公孙衍军事上的战败道不如说是张仪外交上为秦国战胜五国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而整个战国时代外交、军事两条战线无不贯穿一体,相互交相辉映。公孙衍、张仪、苏秦这些外交纵横家的奇光异彩绝不亚于军事家将帅孙膑、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等,也绝不逊色于吴起、商鞅、李悝、韩非子、李斯等政治家思想家。外交、伐谋、伐交都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行。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道;这关系到中国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运抉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104237.html

更多阅读

《公孙九娘》简析 聊斋公孙九娘

《公孙九娘》简析  公孙九娘出场前,作者先交代了“于七案”。清室入主中原后,汉族人民的反抗此伏彼起。顺治十八年,山东栖霞于乐吾(即于七)举兵抗清,占据了岠嵎山,遐迩震动,波及八个县城。清廷发兵剿伐,所到之处,不问皂白,见人便杀。起义军

转载 公子虔与公孙贾 秦国公子虔

原文地址:公子虔与公孙贾作者:杰瑞公子虔即嬴虔,战国时人。秦孝公太子驷之傅。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劓刑。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欲反,秦遂杀商鞅,灭其家。

第七章苏秦合五国攻秦 苏秦止孟尝君入秦

孟尝君入仕魏国想要检验下孟尝君对齐国的憎恨程度,不妨从孟尝君入魏国为魏昭王相邦后,一次驱逐齐女的坚决态度上便可窥见一斑。这位齐国王室的女子,来到魏国成为了魏昭王姬妾,并为魏昭王生下了一位公子负刍;孟尝君三言两语便把魏昭王说

看公孙龙如何解决《罗素悖论》_弘农耕夫 罗素集合悖论

看公孙龙如何解决《罗素悖论》罗素(Bertrand Russell)于1902年根据《算术基本规律》而提出的、有名的悖论,今被称为「罗素悖论」。这个悖论有一个通俗版本,叫「理发师悖论」。它说「从今开始我规定,我只帮这个镇上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

《大秦帝国之纵横》的败笔 大秦帝国之纵横百度云

《大秦帝国之纵横》的败笔毕竞悦初看《大秦帝国之纵横》有些惊喜,甚至不明白为何豆瓣的打分如此低。这部剧很大程度上意图恢复史实的真相,而不是历史演绎,被历史忽视的公孙衍成为了主角。实际上,所谓张仪苏秦之争属于关公战秦琼的故事,张

声明:《从公孙衍五国伐秦战败试论外交的重要性作者:朱骥》为网友哥就是嘚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