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记:王昌龄曾经从军边塞,创作了一组边塞诗歌——《从军行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抒发纷杂无尽的边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琵琶声中起舞,一曲又一曲,虽然变换着新的曲调,但是总让人想起《关山月》那旧时离别的忧伤之情。

首句,琵琶、起舞、新声,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军旅宴会载歌载舞的欢闹场景。如果单从这句来看,是不能知晓这琵琶曲中所含之情感的。“琵琶”,是具有西北少数民族风味的乐器,其音宛转悠扬,尤其增加军中宴会的热闹气氛。因此,在这种乐曲中起舞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换新声”,换了一曲又一曲,每一首曲调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更加表明宴会之热闹。

次句,用“总是”突然一转,表明所弹之琵琶曲虽然不一样,但是情感却是一样的,都是抒发离别之情。《关山月》,是伤离别之曲,是离别之曲中的典型曲调,非常适合用琵琶演奏。“旧别情”,表明曲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边地军中戍卒的普遍情感。“换新声”和“旧别情”,形成鲜明对比,从热闹的场景中一下子回到了离别的场景,更加增添了一种背井离乡、离别亲人的忧伤愁绪。从一、二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边地戍卒来说,热闹的气氛中总是包含着凝重的情感,本来想在歌舞酒乐中忘却忧愁,但是边塞荒凉孤寒的生活总是浮现在眼前和心里,这种情感是无法压抑的。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两句的意思是:纷杂的琵琶舞曲撩拨起边地的愁绪,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挂空中,照亮那长城。

三句,是琵琶奏新声中总是旧别情带给人的感受。“撩乱”,扰乱,搅乱之意,生动形象的把心里那种纷乱无绪的复杂情感表现出来。“边愁”,边地之愁,这种愁是“乱”的,复杂的,有军中生活枯燥之愁,有边地荒凉苦寒之愁,有战乱死伤之愁,有离别思念之愁,有孤独寂寞之愁等等。“听不尽”,有听不完之意,更有听不够之意,含义复杂深刻。所谓“听不完”,就是这琵琶声中的边愁之情无边无尽,永无休止的折磨着边地戍卒的心,这是一种煎熬。所谓“听不够”,就是这琵琶换新声中散发出来的旧别情,对于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戍卒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因为久戍边地的处境是无法改变的,与家人团聚的希望是渺茫的,所以只有在这琵琶新声中起舞才能让内心得到片刻的抚慰。

四句,用景语作结,有含蓄不尽之意。“高高秋月”,月亮本来就象征着思念、团聚之情,在加上“秋”这个饱含思念的季节词限定,更加厚了思念之涵义。“长城”,是戍守之地的代名词,是边塞生活的代名词。一个“照”字,将思念团聚之情与边塞生活联系起来,表明这是戍卒的思亲念远之乡愁。秋月高挂,照亮绵延起伏的雄伟古长城,这是一种苍凉悲壮的景象。在这种景象中,蕴涵的的不仅有思念家人、渴望团聚之乡愁,还有不能改变戍守边地状况之忧愁。

这首诗歌,以境语起,以景语结,融情于境、于景,描写的是军中宴乐带给人的一种感受——边愁,这种情感是纷乱的,是复杂的,是含蓄不尽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2882.html

更多阅读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记:王昌龄的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除了擅长边塞诗、闺情诗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王昌龄《诗格考》 王昌龄边塞诗

王昌龄《诗格》是编入《文镜秘府论》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关于王昌龄《诗格》原典的考证,有些成果和问题可以肯定下来,此外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一空海《书刘希夷集献纳表》说:“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1

声明:《王昌龄诗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为网友年月变我未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