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星宇:论薛宝钗之结局

红学界关于宝钗之结局,主要有“守寡说”,“早夭说”和“嫁贾雨村说”三种不同观点。这三种观点粗略看去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后便不难发现“守寡说”与“嫁贾雨村说”均存在着漏洞。

持“守寡说”者较多,恕不能一一举例说明。他们的论据主要有如下几条:

他们认为,甲戌本第一回中原抄于“脂正浓,粉正香”句旁的“宝钗、湘云一干人”应移至“如何两鬓又成霜”句旁,进而推断宝钗、湘云都应该活到了两鬓成霜的年龄,故认为宝钗的结局应是守寡。

这条论据的漏洞在于他们仅考虑到批语位置有误的可能性,而并未考虑到批语内容有误的可能性。实际上,批语本身存在错误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例如己卯本第十八回夹批:“又有又副册三段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而已,……”在这里,批者误将位于副册中的香菱混入又副册中。

又如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眉批:“奸邪婢(按:指小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这里,批者误将小红认作“奸邪婢”

再如甲戌本第二十八回眉批:“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这里也同样透露出批者起初未对《葬花吟》理解透彻,经人点醒后方恍然大悟。

他们根据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所作菊花诗《忆菊》和《画菊》中“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句推断宝钗婚后独居,进而推测宝钗守寡。

我认为他们推断宝钗婚后独居不无一定道理,但若据此推测宝钗守寡则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因为独居与守寡的含义还是不完全相同的。守寡一般是丈夫去世或出走后长期的独自生活。而独居则既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守寡说”存在着漏洞。

持“嫁贾雨村说”者主要代表是吴世昌,他在《红楼梦探源外编》中曾说:

“…贾雨村在第一回中的“亮相”和他所吟的联语,只是作为下文的伏线,其意义要在后半部的故事中才透露出来。但我们不妨先把这联语加以分析。

首先,这两句联语都是双关语。就字面看,“时飞”是他自己的表字。这句末二字隐藏他的字,显而易见,不须多说。其次,这两句首字为“玉”与“钗”,以钗名者只宝钗一人,以玉名者则至少有三人:即宝玉、黛玉、妙玉。上句可能指三玉中的任何一人,下句则只能指宝钗。但下句又有“时飞”,即雨村。“钗于奋内待时飞”,岂不是说,宝钗所期待的正是像时飞一样的达官贵人?换句话说,在宝玉出家以后,宝钗最后的归宿,岂不是嫁了贾时飞?

贾雨村和薛宝钗在后半部书中会有密切的关系,这在评中也有透露:第三回说贾政为雨村谋补了金陵应天府之缺,雨村“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此句旁脂评说:“因宝钗故及之。”这么一条极可怪的批语。雨村补了官,与宝钗又有什么相干?为什么“因宝钗”才要谈“及”雨村赴任之事?而且,书到第三回时,尚未说到薛家任何人,怎么挨得上宝钗?如果说,雨村到任与第四回薛家打死人有关,则批语应该说,“因醉蟠故及之”,或“因香菱故及之”,或“因葫芦案故及之”,无论如何也挨不上宝钗。只能因为批者深知后半部书中

雨村与宝钗会有密切的关系,才有这一条伏线于千里之外的批语。

……所以,从全书故事的完整性来看,宝钗最后嫁给雨村,不但极有可能,而且几乎断不可少。再从全书结构和故事组织的严密性来看,香菱的结局必然要与她父亲甄士隐的故友贾雨村有关。而雨村之所以能最后见到香菱,也只有通过他与宝钗结合的关系,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安排香菱的结局,在故率的发展上才能使读者初看似乎变幻莫测,而细思却又合情合理,才不显得牵强凑合。

……她和贾雨村虽然处境不同,但他们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二人都是老谋深算,奸诈成性,一旦成为眷属,定能如鱼得水。所以若就思想性格而论,宝钗配雨村远远更为合适。……可知第一回中“钗于奋内待时飞”一语,并不是泛泛的点缀,而正是脂砚所谓千里外的伏笔。

……雨村最后的“东窗事发”,当然不会有好下场,自然也连累了娇杏、宝钗等人。第五回警幻仙子的册子上所谓“宝钗雪里埋”,除了“雪”“薛”谐音以外不知是否还有其他意义。例如说,雨村处刑后家属充军,宝钗路毙,埋于雪中等等,作为结束这个悲剧的具体内容。按第五回警幻仙子的正册上第一页“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上句指黛玉憔悴(枯)而死,下句指宝钗的下场。可是钗必须有两股,以便夹住头。册子上说“一股”,可见已拆散。白居易《长恨歌》所谓“钗留一股盒一扇,钗孽黄金盒分铀”,正象征夫妇分离的情形。可见宝钗最后被埋雪中时,也只剩下她一个孤鬼了。(《红楼梦探源外编》(1980年)第379-386页)

他的论据主要有如下几条:

他根据第一回中贾雨村“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句推断宝钗将嫁与贾雨村。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句中的“时飞”不一定指的就是贾雨村,因为下半句用到了汉代的典故:

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昭帝时,有人想打碎玉钗,打开匣子,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见托名郭宪《洞冥记》)

其次,纵使句中的“时飞”指的确是贾雨村,那么,“待时飞”也不一定指的就是等待嫁给贾雨村,等待贾雨村可以有多种意图。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中也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说:

“有人因下句开头有“钗”字,末了有“待时飞”三字,便以为在小

说后半部佚稿中,宝钗最终改嫁给了表字时一飞的贾雨村。这是不

对的,是把这副对联中完全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混淆到一起

了。试想,贾宝玉是小说的主人公,到他“悬崖撒手”,弃宝钗为僧

时,故事必然已接近尾声,怎么可能再节外生枝地去写宝钗不耐空

闺独守而又别抱琵琶呢?宝钗之为人从来都似高山白雪,自持清

洁的,怎么可能变得如此不堪呢?于事态情理和人物性格都不相

符。再说,书中也再找不出有这样安排她命运的任何暗示,包括第

五回太虚幻境中有关她的图册判词和曲子,总之是不可信的。

他根据第三回的脂批推断,“贾雨村和薛宝钗在后半部书中会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薛宝钗将会嫁给贾雨村。

他认为“香菱的结局必然要与她父亲甄士隐的故友贾雨村有关。而雨村之所以能最后见到香菱,也只有通过他与宝钗结合的关系,才有可能。”我认为他的这个论断存在两点错误:1.香菱的结局与贾雨村并无必然的联系。第五回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其中,“两地生孤木”组成“桂”字,指夏金桂,判词前的画上也有一株桂花,暗示香菱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而与贾雨村并无直接关系。2.即使香菱的结局确与贾雨村有关,贾雨村也不必见到香菱。事实上,香菱几乎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雨村了。第八十回中写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

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已“病入膏肓”(第八十回回目),又怎么能等到贾雨村与宝钗结合后与贾雨村相见呢?

他认为薛宝钗与贾雨村感情上有相似之处,因而据此推测薛宝钗最终嫁给贾雨村。我认为即使薛宝钗在性格的某些层面确有相似之处,也不能据此推断宝钗最终嫁给了贾雨村,难道性格上有相似点的男女必定是夫妻不成?这显然也是说不通的。

另外,田同旭在《薛宝钗另有情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P25-P29)一文中曾推断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以后,再适贾雨村。。我认为这也是不合理的。徐乃为在《薛宝钗另无情缘——与田同旭先生商榷》(《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1期P36-P40)一文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面我们不难发现,“嫁贾雨村说”同样难以让人信服。因此,我赞同“早夭说”。有人认为原文中并没有宝钗早夭的暗示。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宝钗早夭的暗示在文中曾两次出现:

第二十二回,贾政对宝钗所作灯谜作了这样的评价: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第二十二回)

在这段引文中,明确写出了宝钗“非永远福寿之辈。”,以“非”加于“寿”字之前,暗示宝钗早夭。

第八回,宝钗金锁上錾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第八回),这两句话看似是吉利话,但实际上却是反语。“不离不弃”暗示了宝钗将被离弃,而“芳龄永继”暗示了宝钗年岁不永。

综上所述,认为原文中并没有宝钗早夭的暗示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另外,一些前辈红学家的观点也支持宝钗“早夭说”:

其一,蒙族人三多(三六桥多)曾经收藏过一个一百一十回手抄本《红楼梦》,提供三多本一百一十回《红楼梦》资料之人,是张琦翔先生,下面是周笃文先生访问张琦翔先生的记录摘要:

“……经过几番奔走联系,我终于在十月八日见到消息的提供人张琦翔先生。说明来意以后,张先生沉思起来,然后感叹地说:"那是三十年前往事了。"1942年冬,当时他还是北大文学系学生。在一次读书报告会上,他作了一个关于《红楼梦》的地址、作者及版本的报告,负责指导读书会的日本籍哲学教授儿玉达童也在座。会后儿玉达童对他说:日本三六桥有百十回本《红楼梦》,后面的内容与通行本不同。然后,儿玉边讲边写,以弥补他汉语会话能力之不足。在"宝玉"二字下,他写了"狴犴"二字,又写了"小红探监"四字。在"小红"旁边写了"与贾芸结婚"等字。说到宝钗时,他写了"难产而卒"四字。在"宝玉"下面又写了"与史湘云结婚"。讲到探春时,他写了"远嫁·杏元和番"六字。在"妙玉"下写了"流落风尘"。在"王熙凤"下写了"休弃"等字样。”(1943年《北大文学》第一辑。)

其二,端方本《红楼梦》八十回后,与“三多本”大致相同:

“褚德彝跋幽篁图(传抄本):宣统元年,余客京师,在端陶斋方处,见《红楼梦》手抄本,与近世印本颇不同。叙湘云与宝玉有染,及碧痕同浴处,多亵语。八十回以后黛玉逝去,宝钗完婚情节亦同,以后甚不相类矣。宝玉完婚后家计日落,流荡益甚;逾年宝钗以娩难亡,宝玉更放纵,至贫不能自存。欲谋为拜堂阿,以年长格于例,至充拔什库册以糊口。适湘云新寡穷无所归。遂以宝玉胶续。时蒋玉菡已脱乐籍,拥巨资,在外城设质库,宝玉屡往称贷,旋不满,欲使铺兵往哄,为袭人所斥而罢。一日大雪,市井酒羊胛,与湘云痛饮赋诗,强为欢乐。适九门提督经其地,以失仪为从者所执,视之盖北靖王也,骇问颠末;嘅然念旧,(贝周)赠有加。越日送入銮仪卫充云麾使,讫潦倒以终云。其大略如此。沧桑之后,不知此本尚在人间否?癸亥六月褚德彝。”(摘自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1985年版第九章附录,P939)

其三,启功先生所提供下述《红楼梦》异本,八十回后之情节,与“端方本”颇似:

“画家关松房先生云:"尝闻陈韬庵先生言其三十余岁时曾见旧本《红楼梦》,与今本情节殊不同。薛宝钗嫁后,以产后病死,史湘云出嫁而寡,后与宝玉结婚。宝玉落魄为看街人,往堆子中。一日,北靖王与从自街头经过,看街人未出侍候,为仆役捉出,将加锤楚,宝玉呼辩,为北靖王所闻,识其声为故人,因延入府中。韬翁又云:其板刻于南京。”(摘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1985年版第九章附录,P931)

其四,蒋瑞藻《小说考证》卷七引《续阅微草堂笔记》:

“荣、宁籍没后,皆极萧条,宝钗亦早卒。”(《续阅微草堂笔记》)

其五,董康《书舶庸谭》:

“幼时见是书原本,林薛夭亡,荣宁衰替……(董康《书舶庸谭》,见《红楼梦书录》,第30页)

其六,《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

陈氏(陈其泰)“方在稚齿”,曾听他的“先祖在都门时,见吴菘圃相国所藏”乾隆年间一个钞本,这个本子“一百回后”和他所批的程乙本不同。这本子上写“薛宝钗与宝玉成婚后不久即死,而湘云嫁夫早寡,宝玉娶为继室。其时贾家中落,萧条万状。宝玉、湘云有《除夕唱和诗》一百韵,俯仰盛衰,流连今昔,其诗极佳。及付梓时,削去后四十回以易之,而标题有改正处。”(《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1981年)第7页)

其七,木村《红楼梦读后记》:

我以为黛、钗因争宝玉,结果是两败俱伤,黛玉固然气死,但宝钗亦不长久,这可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所载“玉带林中挂,金答雪里埋”二句来判断。又可根据宝钗所出的谜语:“梧桐叶落伤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来判断,都可知宝钗与宝玉的姻缘,并不长久。不长久在书中看来,是宝玉遁入空门,可是事实上以曹先生本人即宝玉来论,曹先生是没有遁入空门的,换一句话说,这“恩爱夫妻不到冬”的饿语,并不是夫人不在,而恐怕是妻亡了,因之宝钗不是结婚不久就病死的,或者就因生产而死。(《红楼梦读后记》,《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2001年)第1280页)

其八,胡文彬《怀金与金替雪里埋一薛宝钗“结局”之早期设计》:

……至于说叫“蘅芜君”之号,正是她早死于宝玉的一证。唐人张泌《妆楼记》中说:“汉武梦李夫人遗蘅芜香,觉而衣枕香,三月不歇”,既暗示她的“冷香”性格,又寓示她如李夫人一样早死。……(《怀金与金替彗里埋一薛宝钗“结局”之早期设计》,《魂荤梦萦红楼情》(2000年)第13页)

我们不难发现,上面所引用前六条资料均是有关于红楼梦异本的,且论及到的不同本子,又出自于不同时代的人之手,但这些资料不约而同的表明宝钗的结局为早夭,这恐怕不会是巧合。另外,木村与胡文彬的观点也给了“早夭说”以有力的支持。

那么,宝钗到底死于何时?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我认为若以元妃省亲为第一年,宝钗应死于第四年的五月初五,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说说宝钗为什么死于第四年。这要从第五十三回曾提到的一个善绣的女子慧娘谈起。第五十三回提到祭宗祠时贾母花厅摆着绣有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的围屏,还特别对绣这围屏的女孩慧娘作了介绍: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

杜星宇:论薛宝钗之结局

我认为上文中所提到的慧娘实影射宝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慧娘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与宝钗相符。首先,上面引文说慧娘是个姑苏女子,第四回中写薛家“亦为姑苏人士”,第二回中甲戌本侧批也说姑苏是“十二钗正出之地”,此其一也。上面引文说慧娘“亦是书香宦门之家”,第四回中说薛家“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可证是“书香之家”,至于“宦门之家”,第四回中说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紫薇舍人”是一个官名,“紫薇舍人”即“中书舍人”,唐玄宗在位时,曾将“中书省”改为“紫微省”,可知薛家是“宦门之家”,此其二也。上面引文说慧娘“精于书画”,第四十二回,惜春要画大观园图,宝钗帮她列用具单,谈论园子的画法,解释生姜和酱的用途,说得头头是道,说明宝钗精通书画。此其三也。上面引文说慧娘善绣,第三十六回,宝钗欲找宝玉谈讲,不巧宝玉正睡午觉,袭人在旁给宝玉作兜肚,正在绣五色鸳鸯戏水的图案,过了一会儿,袭人累了,让宝钗略坐。宝钗“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可见宝钗也会刺绣。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宝钗曾对袭人说:“嗳哟,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的费这么大工夫?”由这句中“费这么大工夫”可知鸳鸯戏水的图案很难绣,而袭人却能绣,可知袭人亦善绣,而宝钗竟能代袭人绣,可知宝钗亦善绣矣,此脂砚所谓“衬贴法“也,又如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回王夫人话,顺便看望宝钗:“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䰖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几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这里的“花样子”就是剪纸艺术中为绣花而做的一种图案。也可证宝钗会刺绣。另外,文中有多处写到宝钗做针线活。如第四回说宝钗“只省心针黹家计等事”第四十五回写“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庚夹】“复”字妙,补出宝钗每年夜长之事,皆《春秋》字法也。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第三十二回,袭人给宝玉送扇子,路上遇见宝钗,宝钗和袭人说起湘云在家里受欺负。袭人说她刚还让湘云替宝玉做鞋呢,宝钗就提出自己要替他做。可见宝钗善于做针线。此其四也。另外,上面引文说慧娘不喜浓艳。同样宝钗亦不喜浓艳。第七回,周瑞家的到梨香院看望宝钗: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䰖儿,坐在炕里边,伏在小炕几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这句中“穿着家常衣服”可证宝钗不喜浓艳。又如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看望宝钗:“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这句中“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亦可证宝钗不喜浓艳。接着宝玉闻到宝钗身上“冷香丸”的香气。不知是什么香气,就问宝钗::“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甲侧】真真骂死一干浓妆艳饰鬼怪。这里,宝钗不喜熏香也说明宝钗不喜浓艳。脂批在这里明确批道:“真真骂死一干饰鬼怪。”可反证宝钗不喜浓艳。第四十回,贾母众人同刘姥姥游大观园,来到宝钗所居的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宝钗生活朴素也说明了她不喜浓艳,此其五也。上面引文说慧娘的围屏上绣的恰是“绣有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而宝钗常戴的正是璎珞,且前八十回中写到的戴璎珞的人只有宝钗,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慧娘所绣的璎珞并不是普通的璎珞,而是“绣有草字的璎珞”,而宝钗的璎珞上也是錾着字的,此其六也。

综此六点,可证慧娘实影射宝钗。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再看看对慧娘的其它描述,文中还写到慧娘“十八岁便死了”,我们从这里可证宝钗也死于十八岁。宝钗十八岁那年是那一年呢?我们可以试着推断一下:元春省亲过后,第二十二回就写到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凤姐说:“……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可知宝钗在元春省亲那年恰好十五岁,我们继续向下推算,“除夕祭宗祠”那年宝钗应为十六岁,第八十回已写到这一年深秋,八十回后写到下一年时,宝钗应为十七岁,这一年从元妃省亲算起应为第三年,到了第四年,宝钗恰好十八岁,她应死于这年。

为什么说宝钗应死于五月初五呢?我认为宝钗死亡的日期与金钏跳井的日期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如下几条证据:

金钏死后,王夫人没有衣服送给她装裹,宝钗恰巧新做了两套衣服,便把这两套衣服送给她装裹。这样金钏便穿了宝钗的衣服入殓。在某些方面,就成了宝钗的一个“影子”。王夫人还特意问过她:“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这里作者有意用反笔提醒读者。

宝钗与金钏的姓名是互相映射。第七回,甲戌本侧批明确写出:“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关于金钏为什么姓“白”,霍国玲,紫军著的《反读红楼梦》中曾做如下推证:因为“金钏、宝钗互相映射”,而宝钗的姓“薛”谐“雪”音,而雪是白色的,所以金钏姓白,我同意霍国玲的观点。由此可见,宝钗与金钏的姓名是互相映射的。这更说明了宝钗与金钏的联系非同一般。

宝钗与金钏身量相对。如第三十二回写宝钗对王夫人说:“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可证,这也更进一步证明了金钏在某些方面是宝钗的一个“影子”,因为一般作为“影子”的两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有相似性。上述三点可证宝钗死亡的日期与金钏跳井的日期是相同的。

宝钗的姓是“薛”,“薛”谐“雪”音,而“雪”不耐热,一到夏天就会融化,而阴历五月相当于公历六月,正处于盛夏,由此也可证明宝钗死于五月初五的合理性。

第三十一回写到宝玉因晴雯给他换衣服时跌折了扇子而与她拌嘴,袭人来劝她又括上袭人,正闹得无法收拾,恰好黛玉来了,黛玉对袭人说:“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袭人推他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我们知道,袭人在《红楼梦》中是宝钗的“影子”。而在这段中,黛玉称袭人“好嫂子”,又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两处正是作者有意暗示读者将袭人当宝钗看,即可知袭人在此处确是宝钗的“影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黛玉死后,宝玉将与宝钗结合,那么,黛玉的嫂子正应为宝钗。既然袭人在此处确是宝钗的“影子”,那么她说的话就应影射宝钗的命运。袭人在上面的引文中曾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在这里,袭人说自己“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但其实影射的却是宝钗死,而袭人说这句话时正是五月初五,也可证宝钗也应死于五月初五。

第六十五回,兴儿向尤二姐介绍宝钗时曾说:“不是,不是。

那正经大礼,自然远远的藏开,自不必说。就藏开了,自己不敢出气,

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这里说“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正是说明宝钗不耐热,天气暖了,就会“化”(实际上是死),而我推断出的五月初五正处于盛夏,天气“暖”得很,更证明了我的推断的合理性。

我们可以试着推算一下金钏的死亡日期。金钏挨打被逐是在端阳的前一天,即五月初四,发现金创尸首是在端阳节后一天,即五月初六,因此金钏只可能死于五月初四至五月初六之间,即宝钗也应死于五月初四至五月初六之间,而我推断出的五月初五正处于五月初四至五月初六之间。也证明了我的推断的合理性。

综上七点证据,可知宝钗确实应死于五月初五。

红学界关于宝钗的死亡时间,有另外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宝钗死于秋天,另一种观点认为宝钗死于严冬。

愚而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一文中根据甲辰本第二十二回薛宝钗所作灯谜后两句“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推断宝钗应死于秋天:

“贾、薛的结合,固无疑义,尤其在前八十回中最显明的关健,厥为薛宝钗所作的竹夫人灯谜,其谜面为;“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悲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这个灯谜说明了贾、薛结婚的必然和经过的步骤。……贾、薛二人应该有夏天结褵.秋天分散(包括生离死别)……

贾、薛固应结合,而贾、史的结合也不容否认!她们三人结合的经过。似乎应当这样的描写,即贾、薛二人结婚于夏天,到了秋天薛宝钗竟一病不起,虽有“冷香丸”也不能起死回生,因而夭折,致使贾宝玉变为鳏夫。”(《贾宝玉的婚姻问题》,《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2001年)第1111页)

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红学界已普遍认为“竹夫人迷”应系后人续补。现举两个例证:

第一,张爱玲在《红楼梦餍》中曾说:

“甲辰本的第二十二回已补,将原定宝钗制谜改派给黛玉,此后贾政看了宝玉的谜,‘往下再看道是:’有眼无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物。贾政看到此谜,明知是竹夫人,今值元宵,语句不吉,便佯作不知,不往下看了‘。未说是谁做的,是补写者聪明处。除有神秘感外,也还有点可能性,同回贾环的谜也既俗又不通。甲辰本批:”此宝钗金玉成空“。似是原意。宝钗怎么会编出这样粗俗的词句,而且给贾政看?联想到第七十九回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令人失笑。“

第二,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末有批曰:

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这两个例证证明了“竹夫人迷”系后人续补。既然“竹夫人迷”是后人续补,那么基于它的推断也就意义不大了。

胡文彬在《怀金与金挤雪里埋—薛宝钗“结局”之早期设计》一文中根据薛宝钗“金簪雪里埋”的判词推断宝钗应死于严冬,他是这样说的:

“…从判词“金替雪里埋”的预示,当是贾家破落之后,“飞鸟各投林”,薛宝钗无从生计,冻馁而死,时在严冬之际,草草掩埋。所谓“金簪”,是“钗”字,指薛宝钗;所谓“雪”,既是谐“薛”。音又是实指,即“一堆雪”;所谓“埋”字,即藏也、葬也。仅说其结局“冷澳”、“凄苦”,显然没有说出”埋”的真意,使“埋”字失去了意义。脂批曾有云,《红楼梦》后几十回中原有“寒冬喳酸裔,

雪夜围破毡”的故辜,今本所无。我以为这条批语为我们讨论“金替雪里埋”一

句的深远“寓意”,提供了信息,也可以说是我之所以作如此“推测”的一条根

据。“(《怀金与金特雪里埋—薛宝钗“结局”之早期设计》,《魂牵梦萦红楼情》(2000年)第14-15页)

胡文彬在此认为“金簪雪里埋”中的“埋”当为实指“埋葬”,并据此推论宝钗应死于严冬。但他在文章中并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不足以使人信服。卓守忠在《“虽离别亦能自安”——也谈宝钗的结局》一文中也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牵强,他说:

“用‘埋于雪中’来套《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关于宝钗

的图画和判词, 似乎显得牵强。照此推论,那林黛玉岂不是应当在树上吊

死,?”(《“虽离别亦能自安”——也谈宝钗的结局》,《红楼梦学刊》1987年04期,P265-P277)

综合本文中的分析论证,我认为宝钗的结局应为早夭,她应死于第四年的五月初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8009.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薛宝钗和林黛玉

《摘要》“红学”之说,离不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的争议,本文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和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两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定论,曹雪芹终其一生精血所创造

薛宝钗形象探析——蘅芜苑之象征 薛宝钗人物形象

薛宝钗住蘅芜苑,李纨因而为之题别号“蘅芜君”:这显示曹雪芹构思中蘅芜苑的背景及自然环境都与薛宝钗密切相关。“蘅芜”典出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五〈前汉上〉所记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

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 薛宝钗结局大揭秘

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发表于 2012-12-28 04:24:59 |(转自央广社区)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开篇讲红楼,必说宝黛钗,这就说明了宝黛钗在红楼梦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既然宝黛钗的地位那么重要,因此,众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的结局到

红楼梦人物赏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赏析

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可与黛玉并列),幼时家境富裕,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在大观园中,薛宝钗以她的才情最为出众,所作诗赋大气浑厚,在诗歌比赛中多次夺魁。她品格

宝钗系列:薛宝钗的前身是什么?

《不名堂重读红楼札记》之十五宝钗系列③:薛宝钗的前身是什么?——《<石头记>,横跨四个世纪的误读》(一)《<石头记>,横跨四个世纪的误读》核心提示:▲ 无人识得薛家母女都是鬼!▲《金陵十二钗》正册有平儿、香菱,无宝钗、巧姐;副册代表人

声明:《杜星宇:论薛宝钗之结局》为网友唱响这片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