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 ——关于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BY张梦竹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城市形态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居民的居住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邻里街坊式居住模式到单位制居住形式,再到现在门禁式的商业住宅区居住模式,社区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发生了变化。一系列调查研究表明,现代性社区内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要低于传统社区,因此,在大力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将“社区”这个居住单元建设的亲密、和谐、富于凝聚力,成为了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以下,我们将通过整合部分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提高社区归属感的一些策略。

二、正文

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要对社区归属感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社区归属感的定义,通过对文献中定义的概括,社区归属感可被解释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为一谈,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们不难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参考价值。

2.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很多,大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小到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为了归纳出有普适意义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的学者进行过大量的调查。

西方社会的研究表明: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社区非正式活动,社区满足感与社区归属感有较大相关(卡萨达,诺威罗兹);而南京大学周晓红教授的研究表明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居民对社区的认同程度,居民在社区的社会关系,居民对社区各类活动的参与程度,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影响归属感的因素并不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存在巨大不同,在某些方面甚至惊人的一致。

在广州与香港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比较性研究中,我们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内地和香港在政治体制上存在差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在对象上也存在差异:内地社区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居民不仅对于“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体”存在归属感,更对“社区政权”存在归属感;而香港政府对社区生活的干预较为简介和松散,居民自发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在社区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有时更会为了居民的利益而与政府政策公开抗争,因此香港居民的归属感多依附于“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体”。经过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和社区满足感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而差距在于广州样本中人际关系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略大于社区满足感,而香港样本中社区满足感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略大于人际关系。

通过对中西方、内地与香港的比较,可以归纳出适用于中国社会的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①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这取决于一个社区所能够为居民提供的硬件、软件设施和服务,以及社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社区不能够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来应对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那么居民满意度将会降低;②居民在社区中的社会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稳定而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能够给居民带来许多便利,当社区中的居民之间存在这种紧密的社会关系时,他们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将极大增强,遗憾的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一些社会变革,如工厂改制和商品房交易的繁荣,对社区中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巨大破坏,同时新建社区也未能重视社会关系的营造,造成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冷淡,社区归属感不强;③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物质匮乏的时期,由于同一个社区内的居民需要共享一些基础设施(如水井、厕所、副食品店、休闲活动场所)因此居民的日常交往就可以看作是社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归属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现如今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减少了许多,为了提升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社区策划了一系列丰富的社区活动,如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如何增强社区活动的吸引力,筹办真正为居民所需要的活动,是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关键所在;④居住年限,随着时间的延长,居民对于邻居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社区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归属感自然会增长,这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改进的因素,社区管理者唯有通过提升社区环境等手段保持社区居民较高的稳定性,使得居民的居住年限稳步增长。

社区是一个集体,是城市中的细胞,虽然每个社区的背景不同、人员组成不同,但是通过对于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能够找到提升的突破点,使得每个细胞更加健康、富有活力,使得城市更加美好。

3.如何培养社区成员归属感

①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

②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

③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业主委员会、居委会带头走家串户,联络感情)。

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养成和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社区建立之初,规划者就需要考虑建立公共游憩空间、完善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当社区环境基本成型之后,管理者需要与居民进行沟通,了解大家多样化的需求,改进社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当社区出现问题时,管理者要及时聆听居民的诉求,并与上级部门进行协调,尽可能保障居民的权益不受到损害;当社区面对改建、征地等情况时,社区管理者应当出面,代表社区居民向有关政府争取应得的权益,如果可能的话,应当尽量完整的保持社区文化,让它得以延续。培养社区归属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进步,这样一个社区才能够稳步的发展、壮大。

三、结论

通过对文献的提炼、总结、归纳,我们得出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四、参考文献

【1】唐忠林广州城市社区认同性整合研究[D]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5

【2】吴雪关于城市社区认同感培养的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卷

【3】张春燕,熊竞,蔡永记 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J] 社会透视 B24-B27

【4】张鹏飞试论社区建设中社区成员归属感的培育[J] 科教导刊: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2010年12月中

【5】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1989年59-63

【6】何深静,袁振杰,李洁华广州亚运会旧城改造项目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J] 规划师论坛 2010年12期第26卷

【基础理论】——关于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49561.html

更多阅读

有关于90后的电影 90后的我们 网络电影

一些关于90后的电影,那些年,你也在看。有关于90后的电影——步骤/方法有关于90后的电影 1、?初恋那件小事“丑小鸭+灰姑娘+童话爱情”的大众审美和思路下的爱情故事,开场便交代出干瘪、黝黑、长相普通的灰姑娘小水,在路上撞上了人生的

转 逄先知: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

【点评】读者可以把这篇讲话,与*鲍*彤、辛*子*陵、茅*于*轼、李*锐、何*方等人的言论,以及H*耀*邦小儿子在《炎*黄*春*秋》某次聚会上的讲话等,对照起来读。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罗援少将:一篇振聋发

文献引用及格式要求 引用网站的文献格式

文献引用文献引用并不仅限于文献综述部分,虽然在这一部分使用最为频繁。引用文献资料时需要注意遵守规范的格式,在同一文件中一定要注意保证格式相同。不同类型出版物有不同的文献引用格式要求。无论使用何种格式,都必须记住,注明资

声明:《基础理论 ——关于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文献综述》为网友蕞诟一滴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