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预防脑血栓的阿司匹林------100毫克/天是理想分界点 阿司匹林一片多少毫克

学会预防脑血栓的阿司匹林  100毫克/天是理想分界点


脑血栓是一种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是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动脉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加上血流缓慢、血液粘稠,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堆积在脑部动脉的内膜上形成血栓。

 肠溶阿司匹林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般常用预防量为50毫克,每日一次;治疗量不超过100毫克,每日一次。用于预防脑血栓,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根据医嘱),一般每24小时1次。饭后服。


很好抑制血小板凝聚以阻止血栓病、价钱最贵也只要5角钱一天、其他同类药不是贵上200倍就是疗效不确定……阿司匹林可谓全世界防治心血管病人群的“大众情人”,畅销百年不衰,令其他类似药物望尘莫及。然而此药也并不“完美”,如果你驾驭不好“她”,副作用发作起来可让人难以忍受,晕倒、胃出血都有可能。专家大量临床研究分析认为:兼顾疗效和副作用的黄金分割就在100毫克/天。
  药物都是“双刃剑”
  王叔60岁,刚刚退休,在几年前单位体检中医生提醒他“血脂有些高、血压也偏高”,说这些都是心血管病潜在的危险因素,于是他遵医嘱开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后来发现此药果然可以让人“高枕无忧”,所以这一服就是好几年。
  一天,他在玩牌时突然言语不清,身体出现麻木、无力,同时还觉得一阵阵头晕,双眼视力模糊,周围的人吓了一跳,害怕是早期中风症状,急忙将王叔送往医院。后来诊断结果让大家很诧异,居然是胃出血!而导致胃出血的一个很大因素,竟然是十年如一日相伴的“老朋友”——阿司匹林!
  专家认为,如果说药物都是“双刃剑”的话,阿司匹林则是典型代表。在抵制血小板凝聚方面它可以说“独步江湖”、“风头无两”,但它可能伤害胃、引起胃溃疡等不少副作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血管科向定成主任医师说,很多患者离不开它,但使用不小心又“受累”于它。
  阿司匹林“惹人注目”的副作用主要在于:
  大剂量应用时引起胃痛、烧心、恶心、呕吐、便秘,个别的可引起胃溃疡或加重原有溃疡病,还可以引起出血倾向,所以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忌用。其实,为减少副作用,现在生产的阿司匹林已经有所改进,大多是肠溶片,也就是药片在胃内不溶解,只有到小肠才溶解、吸收,这样就减轻、甚至消除了对胃的刺激作用。尽管这样,不少体质敏感的病人、药剂量不恰当的病人依然可能使胃部“中招”。
  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解热、镇痛和抗风湿的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后来又发现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脑血栓和心肌梗死。“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阿司匹林是具有肯定疗效的预防血栓病的良药。”向定成说。
  胃出血不建议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主要是作为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用药。”向定成介绍,“一级预防是指还没有心血管病确切证据,但已经有危险因素存在或暴露。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较高、长期抽烟等。”同时,到了心血管病高发年龄,即男子45岁以上、女性绝经以后,都得列入危险人群。“不论是一级、二级,剂量上并无显著差异,基本只要都控制在75~300毫克/天就没违反用药大原则。”向定成说。
  “一级预防人群如果曾出现胃出血情况,只要临床表现相当稳定,我们建议这类人群可以不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向定成说,更关键的是如何控制好危险因素,如日常稳定血压、血脂、戒烟等。
  100毫克/天是理想分界点
  阿司匹林剂量大一点,确实对预防血栓病更有保障,但同时副作用也随之水涨船高,所以吃药也要讲究“性价比”,怎样兼顾疗效和副作用、把副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又最大程度保障药效发挥?专家在临床观察、统计、对比后得出:100毫克/天可能是理想分界点。
  “临床证明,100毫克/天这个剂量标准可以满足大多数成年人群。”向定成说虽然个体差异会影响药效发挥,但“100毫克/天已经可以保证体内70%~80%的血小板受到抑制,也就是说,可以比较稳定地控制。”
  “不少患者可能会反映,既然100毫克/天就够了,为什么我还要服250毫克/天呢?”向定成说,其实100毫克只是一个相对的理想剂量,但患者个体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危险因素以及程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全都实施“100毫克”。“在剂量上,目前,原则上国际通行75毫克~325毫克/天,在这个范围内都是可行且比较安全的。”
  据介绍,过去生产出来的阿司匹林,每片含量都是300毫克,一般用法是1次1片,1日3次口服,国外的用量更高。近年来研究证明,不用这样大的剂量,同样可以很好地起到预防血栓病的作用,但副作用大为减少,可以常年服用。目前市面上以50毫克和100毫克的小剂量片剂为主,甚至出现低至每片40毫克、25毫克的小片剂,这样剂量调配起来更加精确、安全。
  另有一种算法,就是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的用量,1日1次口服就可以了,简单地讲可以这样掌握,体重在60公斤以下者,每天吃1片,60公斤以上者每天2片,一次服用。无可替代因为“价廉物美”“确实有其他药物副作用相对小些,但价格是阿司匹林的40~200倍,老百姓难以承受,这是现实诊疗中医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向定成介绍,国产阿司匹林价钱在1~2角钱一片,国外最贵的阿司匹林也就卖5角钱一片,而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副作用虽小,但一片就需要20元,价格相差实在悬殊,长期服用对老百姓会形成一定负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价格也很便宜的药物,但它们存在疗效不稳定的缺点,与之相比,阿司匹林控制血小板的效果十分稳定、明显,所以对于要预防心血管病的普罗大众来说,阿司匹林确实成为最“亲切”、运用最广泛的药。
  吃阿司匹林最好别吃维生素B1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对感冒、发烧、头痛、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胆道蛔虫症、心肌梗塞及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因此,有些病人长期服用,以致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物能阻碍铁的吸收,故缺铁性贫血病人不宜服用;
  孕妇临产前2~3周内服用本药,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出血,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故孕妇应禁服阿司匹林;
学会预防脑血栓的阿司匹林------100毫克/天是理想分界点 阿司匹林一片多少毫克
  胃部有问题又确实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一般会同时让病人配合吃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需特别指出的是,该药长期口服不得随便停药,如需停药应逐渐减量,这一过程约需2~3个月,如突然停药,有诱发血栓的危险。
  故儿童应忌用阿司匹林,可用扑热息痛代替,据美国最近研究指出,患流感的孩子服用阿司匹林会发生雷耶斯综合征,表现为呕吐、发热、头痛以及行为异常,也可使病人出现痉挛,神志昏迷,其死亡率可达20%~30%.
  阿司匹林一般不宜与维生素B1、激素、消炎痛、保泰松合用,以免对消化道产生更强的刺激作用。与维生素A同用,能较好地减轻其对消化道的刺激。与维生素K同服,可防止引起出血倾向。

患脑中风的病人中脑栓塞占首位,而脑栓塞中脑血栓又占绝大多数,因此预防脑血栓是预防脑中风的主要途径之一。药物预防与饮食、体育等方法并用,常用药物有:

阿司匹林是防治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最经济有效的首选药物。

缺血性中风常见防治用药。

1、 抗凝药物

临床上对房颤、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椎—基底动脉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当考虑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抗凝首选药物,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但如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合并有颅内血管狭窄的急性中风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如果患者因房颤,夹层动脉瘤得拟长期应用华法林时,可以考虑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于瘫痪程度重,确认必须长期卧床的缺血性患者应重视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如无出血倾向,建议小剂量皮下抗凝预防静脉血栓,但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 抗血小板药物

任何一种血栓形成,都与血小板聚集有关,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成为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缺血性中风的一级预防药物治疗中,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目前唯一具有缺血性中风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研究提示,年龄45岁以上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用75—150毫克)。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每天为100—300毫克,应用2—3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为每天为75—150毫克。但对于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患者,则应低剂量阿司匹林每天为50—100毫克。

3、 降脂药物

血脂升高是缺血性中风经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使得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胆固醇水平正常伴有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中风高危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减少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风险。

4、 降压药物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塞最最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中风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中风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对于脑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如厄贝沙坦、缬沙坦、氯沙坦等,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中风,推荐这些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中风的一线用药。此类药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长期应用有利于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和再发。长效钙拮抗剂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不仅有较好的平稳降压作用,还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长效钙拮抗剂可作为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但脑血管病急性期及伴有重度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降压治疗应慎重。

5、 溶栓药物

超早期(6小时以内)缺血性中风应用rt—PA类药物进行溶栓。rt—PA类药物是目前被证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循证医学证明,对符合适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3小时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疗效优于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可延长。因为rt—PA昂贵,目前国内也有用尿激酶溶栓的。溶栓治疗应在有经验的医院,由经过培训的医师来操作。

预防脑血栓 抗血小板聚集很重要

  说起脑血栓,不得不提血小板。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伯荣介绍,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分泌、收缩血块的生理活动,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就会自动聚集上去,使得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它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持血管壁的完整。

  但是对于那些因为长期患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来说,他们的动脉管壁内沉积了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一旦动脉粥样斑块破溃或血管内皮组织损伤,原本负责止血的血小板就会在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形成血栓,从而堵塞血管,引起脑血栓形成。

  因此,国内外预防脑梗塞的医学指南中,都把长期服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放在了预防首次脑血栓(一级预防)和脑血栓复发(二级预防)的重要位置。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阿司匹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市民都掌握了预防脑血栓这一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一些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都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性价比高,是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周伯荣解释说,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30万人参与的300多个临床试验,证实每天服用75~150毫克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预防多数血栓性疾病,包括脑梗塞、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据了解,临床上常用的、与阿司匹林有类似作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还包括氯吡咯雷、潘生丁、西洛他唑等。

  研究显示:约两成患者对抗栓药不敏感

  然而,在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脑血栓的人群中,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吃进去的这些药片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

  今年67岁的周先生患高血压多年,为了预防脑中风最近几年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已连续吃了两年。可最近的一个晚上,周先生在家洗澡时晕倒在了洗手间,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后诊断为脑血栓。“长期吃着降压药和阿司匹林,怎么还是中风呢?”周先生的家人对此很疑惑。

  而今年72岁的刘阿婆听说吃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血栓,就自己到药房买了一瓶服用。没想到才吃了5天,就因为消化道出血被送进了医院。

  对此,周伯荣指出,周先生和刘阿婆的例子都是典型的盲目服药。“事实上,部分患者的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存在‘抵抗现象’,这些人可能天生就对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药物不敏感,盲目吃后不仅预防不了脑血栓,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原来,医学界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这一概念。而在广医三院最近进行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研究中,200多例发生过一次以上脑血栓的病人,在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前和服药两周后通过血液检测发现,约有16%~20%的人存在“抵抗”现象,而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可能‘抵抗’现象就消失了。周伯荣说,另外,这些药物对某些患者来说本来是有效的,但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抵抗”,用药效果越来越差。

  相反,还有一类患者可能对这些药物特别敏感,服用这些药后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聚集性过于低下或血小板的数量减低等副作用,引起脑血栓后的出血或体内其他脏器的出血,还有就是有胃肠道溃疡的病人,如果盲目服用抗栓药物,往往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专家建议

  服用抗栓药前后应做相关检测

  周伯荣指出,为了避免“抵抗”现象或者“过度敏感”现象的出现,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他们会建议在用药前先做一个名为“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而在服用两周后,再做一次同样的检查。“这样就可以判断药物到底有没有效果,或者药物的作用是否发挥过度,以致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以此指导医生调整用药方案。”而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医生还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定期做一下这个检查。

  据了解,该检验项目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开展,费用一般在80~240元左右。“以前这个检验因为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够,一直未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根据广医三院最近的研究经验,在检测前只要控制一些条件如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的校正,这个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就会有保障。”检验科王融副主任说。

  此外,周伯荣还提醒,预防首次脑血栓(一级预防)和脑血栓复发(二级预防)中光靠吃抗栓药物还不够,患者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做到合理降压调脂。“之所以强调合理,是因为血压高固然不好,但如果一下子把血压降得太快或太低,也是很容易诱发脑血栓的。”周伯荣强调,高血压患者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胆固醇和血脂,因为研究已经证实,高脂血症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皮组织,增高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对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不亚于高血压。

(1)降低血粘度药物:首选阿斯匹林,其次是潘生丁。这类药可影响前列腺素,降低血液凝固性,预防血栓形成。这就象煮大米粥可稠可稀,稠粥易凝,高血粘度容易产生血栓是同一道理,反之血粘度过低则可有出血倾向。

阿斯匹林预防脑血栓的有效剂量是40毫克(每天服量),该药品每片300或500毫克,服药量较难掌握,因此,隔日四分之一片或每周二次每次半片的服法较为实用。最好用“水溶剂”半片放入100毫升水中,好似鲜桔汁一样芳香可口,对胃肠也没有不良刺激,其它副作用也极小,可连用数年甚至数十年,安全可靠。切勿盲目大量服用,可导致脑出血或其它严重后果,得不偿失。

潘生丁每次1--2片(25--50毫克)1日3次口服也有预防脑血栓的作用,但它有“盗血”功能,即:无选择的扩张内脏血管,人体血量恒定,大量的血液流入其它内脏,心脏则相对缺血,容易诱发心绞痛。本来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或心肌供血降低的倾向,因此目前很少使用它。

(2)脑血管扩张剂:肉桂嗪、维脑路通,脑脉康及某些成药(抗栓丸、脑血康等)都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是预防脑血栓的辅助剂。

(3)蛇毒溶栓酶:蝮蛇抗栓丸等药物也能降低血粘度,治疗预防脑血栓,但用量不当可引起脑出血及期其它内脏出血。还有人对此药耐受力差,可出现肾功能障碍等严重反应。

(4)其它:血脂增高是血粘度增高的因素之一,因此,月见草油及其它降血脂药都有一定的预防脑血栓功能。

使用脑血栓预防药之前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先测血脂与血液粘度:当血粘度正常时则不用或少量服用阿斯匹林;当血粘度过低时一定不要用降血粘度的药物,否则可引起脑出血等严重后果。血脂不高时也不必用降脂药,血脂与血粘度有关,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

(2)最好先检测“超声脑血流图”,只有在脑供血不足时才可使用脑血管扩张药,否则可引起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3)预防用药的同时还要适当参加体力活动,情绪乐观稳定,限制高盐高脂饮食,少吃白肉或动物内脏,注意生活规律与多吸新鲜空气。

脑血栓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脑血栓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最后,祝脑血栓患者早日康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5739.html

更多阅读

巧记100以内的质数 100以内质数表

巧记100以内的质数——简介质数又称“素数”,是指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在公务员考试笔试题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为常考内容,所以抓住其特点,巧妙的运用,对于在考试中做到不失分是十分重要的。巧记100以内的质数——100

预防近视有哪些方法? 小学生预防近视的方法

预防近视有哪些方法?——简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从小学会保护眼睛,而保护眼睛需要从保护视力开始,那么预防近视的方法有哪些呢?预防近视有哪些方法?——学习方面预防近视有哪些方法? 1、端正看书写字的姿势。孩子看书写字的姿势不端

女皇武则天是怎样宠幸男宠的?图 古代丫鬟被宠幸图片

女皇武则天是怎样宠幸男宠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在肯定她杰出政治才能的同时,也对她荒淫糜烂的生活颇多批评,说她广置面首,宠幸男侍等。那么,历史上的武则天究竟是怎样宠幸男侍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曾写过一篇《为

脑血栓症状、形成及预防 脑血栓的症状

1.正确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也勿将血压降得过低。低血压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易导致脑血管栓塞。饮食或者药物控制,保持血压的稳定。2控血脂,不吃油腻性食物,如果血脂过高,可以口服辛伐他汀分散片。3.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

声明:《学会预防脑血栓的阿司匹林------100毫克/天是理想分界点 阿司匹林一片多少毫克》为网友魔鬼來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