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元朝

1楼

『历史研究』历代名人-北宋篇(上)

【王全斌(906-976)】 宋将领。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宋建立,参加平叛将李筠、攻北汉之战,功升安国军节度使。公元964年宋攻后蜀,他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3万克兴州(陕西略阳),乘胜连拔二十余寨。蜀军烧毁栈道,阻之。他纳部将建议,修栈道,与副将崔彦进分进合击,大败蜀军,克利州(四川广元),获粮八十万斛。次年蜀军退保北部门户剑门(四川剑阁东北),凭险固守。他率主力进逼剑门,命部将史延德迂回故后,两面夹击,剑门破,歼蜀军万余人,擒其帅王昭远等。兵至魏城(四川绵阳东北),蜀主孟昶遣使投降,后蜀亡。他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无辜,激起蜀中军民反抗,降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976年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

【范质(911-964)】 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后唐明宗长兴四年登进士第。授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高祖天福间,宰相桑维翰奏为监察御史,随桑维翰为泰宁、晋昌节度从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维翰入为侍中,荐其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开运元年六月,为翰林学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后晋亡,为草降表。后汉初,加中书舍人。隐帝乾佑元年四月,为户部侍郎。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九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诗文。有文集30卷。又著《五代通录》65卷,述后梁至后周五代史事,多据实录删略而成;《晋朝陷蕃记》四卷,记后晋为契丹所灭始末;《桑维翰传》三卷;《魏公家传》三卷。以上诸书今皆不存。一说《玉堂闲话》为其所作,不确。存诗2首又六句,收入《全唐诗补编·补逸》卷16及《续拾》卷42。《全唐文》卷865收文2篇,《全宋文》另增11篇。《宋史》卷249有传,参《旧五代史》晋、汉、周三代本纪、《宋史·艺文志》、《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一。

【薛居正(912-981)】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自幼好学,有大志。后唐清泰初年,举进士不第,著《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后晋天福中,华州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迁右拾遗。后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知制诰。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更定百姓租赋。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宋初,迁户部侍郎。宋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判留司三司,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乾德初,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参知政事。五年,加吏部侍郎。开宝五年,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监修《五代史》。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随宋太宗平晋阳还京师,进位司空。六年,因服丹砂中毒而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居正好读书,为文敏赡,落笔不能自休,著有《文惠集》30卷(《通志·艺文略》八署作《薛居正集》30卷),今已佚。《全宋文》卷11收其文3篇。事迹见《隆平集》卷四、《东都事略》卷31及《宋史》卷264本传。

【慕容延钊(913-963)】 五代、宋初名将。字化龙。太原人。后汉初从军。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显德元年(954),于高平之战中,引军出北汉军之后,突袭获胜,以功升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迁殿前都虞候。五年,从周世宗征淮南,大破南唐军,迁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恭帝即位后,任殿前副都点检,旋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握重兵屯真定(今河北正定)。赵匡胤称帝后,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宋建隆元年(960)四月,率军进讨李筠之乱,获胜,加兼侍中。二年,徙山南东道节度使、西南面兵马都部署。四年,任湖南道行营都部署,与都监李处耘,率安(今湖北安陆)、复(今天门)等十州兵,按宋太祖赵匡胤“假途灭虢”之策,借道荆南向湖南进军。旋趁荆南观望游移之际,突然兵临城下,迫降荆南。随即水陆并进,一举夺占湖南,遂加检校太尉。是年末卒。

2007-5-4 09:36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2楼

【王彦超(914-986)】 北宋初大将。大名临清(今河北临西)人,字德升。历仕五代唐、晋、汉、周诸朝。显德初,为河中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参与攻北汉,收复高平之战,改忠武军节度使,加兼侍中,先后败契丹兵与南唐军。后周末,移凤翔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都部署。入宋,加兼中书令,旋为永兴军节度使,后复镇凤翔。开宝二年(969)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等节度使侍曲宴,次日,承太祖意,首请罢镇,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太宗时封邠国公。

【巨然】 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李成(919-967)】 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等。

【王溥(922-982)】 北宋大臣。字齐物。并州齐(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佑(约948年)进士,初官秘书郎。入周,授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迁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周世宗即位,加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宋立,官进司空,罢参知枢密。开宝中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卒谥文献。好学,手不释卷,根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崔铉《续会要》,补其阙漏为100卷,对唐代制度沿革变迁,记述较为详细。又作《五代会要》30卷,史称其“文简理备”,对保存、整理古籍,建树颇大。宋太祖赵匡胤把南平吴蜀时所获的文史副本分赠与他,致收藏图籍至万余卷,多唐代旧书。所编《唐会》、《五代会要》,开会要体史书之先例。另著有文集20卷。

【赵普(922-992)】 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属天津)人。后周时期即为赵匡胤亲信幕僚,是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北宋建国,历任枢密使、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针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情况,建议宋太祖赵匡胤剥夺名位已盛的大将掌握的兵权,被宋太祖采纳。宋太祖在统一战争中所执行的先南后北方略,赵普也曾参与制定。赵普本为村学究,无甚远见卓识,故宋初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与赵普也有密切关系。赵普为相,刚毅果断,然亦颇专权,太祖末,罢相,出镇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南)。太平兴国六年(981),帮助宋太宗制造所谓“金匮之盟”的伪证,声称杜太后临死前,命宋太祖传位于其弟宋太宗,由赵普起草誓书,藏之金匮。遂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宋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不久出镇邓州(今河南邓州)。后又入相,又出为西京留守。淳化三年(992)三月,以太师、魏国公、给宰相俸禄的待遇致仕,不久病逝。

【潘美(925-991)】 北宋将领。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初仕后周,官至客省使。潘美与赵匡胤素厚,北宋代周后,颇受重用,因功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潘美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平南汉。七年,助曹彬平南唐。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随宋太宗伐北汉。北汉主降,他又随宋太宗北伐辽朝,兵败而回。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消灭十国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潘美任河东三交口都部署,驻守西北边防,以御辽朝。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率西路军出雁门,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朔等州之民内徙。在撤军过程中,潘美与王侁等逼迫杨业冒险迎敌,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

2007-5-4 09:36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3楼

【王审琦(925-974)】 北宋初年大将。字仲宝。其先辽西,后徙家洛阳。为人厚重有方略,尤善骑射。五代时隶周主柴荣帐下,与赵匡胤相友善,以功累迁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勤州刺史、虔州团练使、睦州防御使。入宋为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以征李筠、李重进,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

【李昉(925-996)】 北宋大臣。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乾佑元年进士及第,为秘书郎,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擢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四年,迁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建隆三年,罢为给事中。次年,出知衡州。开宝二年,入拜中书舍人。太宗即位,为户部侍郎,预修《太祖实录》,历工部尚书兼承旨。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加监修国史。雍熙元年,又加中书侍郎,后罢为右仆射。淳化二年,复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四年,罢为右仆射。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正。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显赫之功。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著录其《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已佚。又奉敕领衔编撰《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0卷,今存。诸书收罗浩博,古来奇文秘籍赖此以存。其中《太平御览》一书,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至今仍为考据之渊薮;《太平广记》所采书凡345种,实为小说家之渊海;《文苑英华》“托始梁末,而下迄于唐。然南北之文十之一而弱,唐代之文十之九而强,往住全部收入。唐人诸集,传世日稀,所藉以考见者,赖此编之存而已”(《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全唐诗》卷738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16补收2首,《续拾》卷42又补1首。《全唐文》卷862收其文1篇。生平事迹见《宋史》卷265本传。
北宋 元朝

【高怀德(926-982)】 北宋初大将。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南)人。将家子,忠厚倜傥,有武勇。后周时,从柴荣破北汉,取淮南,克瓦桥关,官至江宁军节度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入宋,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娶太祖妹燕国长公主,加驸马都尉。复从征潞州、扬州,以功加检校太尉。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与石守信等被迫交出兵权,改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宗即位,加兼侍中,又加检校太师,后改武胜军节度使,封冀国公。

【赵匡胤(927-976)】 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统率禁军。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960年正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仍都开封(东京)。宋太祖继续进行周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先后灭荆南、后蜀、南汉和南唐。至开宝八年,除吴越、北汉和漳、泉二州外,五代十国时的各个割据政权全被消灭。宋太祖即位不久,就以优厚的俸禄为条件,解除了曾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提拔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领。接着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的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由枢密院掌管全国军队的军政。三衙统率禁军,但无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但不统率军队,两者互相牵制,皆听命于皇帝。宋太祖把约一半禁军部署在开封及近畿,另一半屯驻外地,使内外相维,互相制约。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并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不使将领与士兵之间、军队与某一地方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为了防止君弱臣强,他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宰相经常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还设参知政事若干人。另外又设置枢密使,以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设置三司使,以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为了避免再现藩镇跋扈的局面,他取消节度使兼领附近数州(支郡)的制度,从平定荆南、湖南开始,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规定所属各州都归中央管辖,然后逐步将节度使从地方调到开封担任没有实职的闲官,由中央派遣文臣任知州、知府。为了选拔合格的官员,他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乾德三年,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作必要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政府,调运到开封或指定地点。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选择身强力壮、能征善战者收补禁军,使州郡兵力不能与中央抗衡。宋太祖对辽的目标是收回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16州,争取用金帛赎买,在位期间与辽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对割据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党项拓跋氏,持优容态度。宋太祖的一系列措施,基本上结束了唐安史之乱以来持续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巩固了赵宋王朝的统治。但是,他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大臣专擅,结果形成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他用兵无常帅、将从中驭的办法防止军队叛变,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防制内患上,必然采取守内虚外的方针,给后世造成一系列弊政。

2007-5-4 09:36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4楼

【宋太祖】 即赵匡胤。

【韩令坤(928-973)】 北宋初大将。磁州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位于冀南邯郸市西北)人。五代后周太祖部威帐下,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侯,从征淮南,在攻取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后,加捡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又从征南唐、北击契丹,均有功勋,入宋后,移镇太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宗太祖赵匡胤亲征李筠,他奉命率兵驻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位于洛阳市东北黄河北岸);后复从李重进于扬州。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春返京,被削去禁军军职,出任成德军节度使不久,因疽发于背而卒。

【石守信(928-984)】 北宋将领。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时,他开右掖门接应,帮助夺取后周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归德军节度使。不久,率军平定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的叛乱,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部指挥使,成为典领中央禁军的主要将领。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为避免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解除石守信和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石守信改授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今山东东平),所受赏赐甚厚。开宝五年(972),其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太平兴国二年(977)拜中书令,行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尹,充西京留守。四年,随宋太宗征辽,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节度使,旋又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石守信历任节镇,以贪婪无厌、专务聚敛著称,所到之处都给人民造成灾难。

【杨业(?-986)】 宋代将领。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并州太原人,一说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原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不久,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五年三月,辽军10万攻雁门关(今属山西),杨业率骑兵数百迂回至关北,与潘美南北夹击,大败辽军,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宋三路出兵攻辽,杨业为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与都部署潘美、监军王侁等率兵出雁门关,连克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四州。由于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辽军乘胜在西路进攻。潘美、杨业等奉命掩护四州民众南撤,他力主分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并建议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潘美、王侁却逼其率军直趋朔州。杨业知此行必败,出发前约定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阳方口陈家沟)接应。辽将耶律斜轸见杨业来攻,令萧达凛设伏,自引军佯退,诱其深入。杨业挥军而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退至陈家谷口时,潘美、王侁早已违约南撤。杨业孤军再战,将士全部战死。他多处受伤,坠马被俘,绝食而死。杨业一门的故事,历代流传。传世曲目有《杨家将演义》等。

【曹彬(931-999)】 北宋将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周时为晋州兵马都监,累官至引进使。北宋建立后,迁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以不滥杀掠而得到赵匡胤的褒奖,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受命率军灭南唐,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回师不久即被任命为枢密使。宋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鲁国公,益得信任。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向涿州(今河北涿州)进发。因指挥无能,造成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的惨败,致使其他两路军也被迫退兵。因此,被责授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即位后,召拜枢密使。咸平二年(999),曹彬病死。

2007-5-4 09:37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5楼

【吕端(935-1000)】 北宋大臣。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字易直。吕余庆弟。后晋时以荫补官,入宋,历知成都府、蔡州。太宗朝,曾出使契丹、高丽,颇受礼重。淳化四年(993),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继吕蒙正为相。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为相持重,政尚清简。太宗去世,及时制止内侍王继恩废立阴谋,奉真宗即位。加右仆射、监修国史,甚受尊崇。咸平元年(998)以久病免相。

【毕士安(938-1005)】 北宋大臣。一名士元,字仁叟,又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举进士,以第三人及第。开宝四年,授济州团练推官,任满,太祖召赴阙,授兖州管内观察推官。太平兴国初,擢大理寺丞兼三门发运事,知台州。明年,知饶州。改殿中丞,归朝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雍熙二年,召为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端拱中,以本官知制诰。淳化二年冬,召为翰林学士。明年,同知贡举,拜主客郎中。以疾辞职,授右谏议大夫、知颍州。宋真宗以寿王为开封府尹,署毕士安为开封判官,兼太子右庶人,迁给事中。真宗即位,授工部侍郎、秘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出知潞州。岁满,召入为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政事、监修国史。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士安端重有识度,所至以公正称。喜收藏古书,亲自缮写校雠,至老不辍,博览无所不记。善于谈论,著为文章,文辞典雅,指物见意,多有古人风范。著有文集,后由陈彭年编次为30卷,已佚。《全宋诗》卷21录其诗4首。《全宋文》卷58收其文3篇。事迹见毕仲游撰《丞相文简公行状》及《宋史》卷281本传。

【赵匡义(39-997)】 北宋皇帝。即赵炅。976-997年在位。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16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赵光义】 即赵匡义。

【宋太宗】 即赵匡义。

【王怀隐】 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978年,奉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方书。992年书成,名《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太宗作序,颁行各州。本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为蓝本,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经验,按脏腑病证分类,共1670门,录方16834首,是宋代的医方巨著。首列诊断脉法、用药法则:后按各科论述疾病的病源、病状,多取《诸病源侯论》内客,未列各科方剂及其他医疗方法。内容丰富,载述了中国10世纪前的医药学成就。

【王继恩(?-999)】 北宋防御使。陕州(河南陕县)人。由后周入宋,初养于张氏,名德钧。开宝中,复姓赐名,为内侍行首,为太宗所宠遇,任排阵都监,久领兵于河北。公元994年,领众数万的李顺,连破汉州(四川广汉)、彭州(四川彭县),占成都,建国号大蜀。他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攻陷成都,张顺被俘。他屠杀其部众三万人,升至顺州路防御使。太宗死后,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事宴饮,骄横自恣,与参知政事李昌龄阴谋度立未遂。真宗即位,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2007-5-4 09:37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6楼

【王小波(?-994)】 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四川灌县)人。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春率众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率众攻克青城、彭山,众至万余。十二月在江原(四川崇庆东南)与官军激战,被宋将张玘射伤,不久伤重而死。众推其妻弟李顺为领袖。参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附:王小波、李顺起义】 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青城县味江人,于淳化四年二月,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州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廌射伤,仍奋力杀死张廌,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李顺(?-995)】 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初为茶贩。淳化四年(公元994年),王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所部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他令乡里富人具报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调发,赈济贫民,深得百姓拥护。次年,攻克成都,被推为大蜀王,年号应运。录用才能,存抚良善。分军攻占州县,北至剑州(今四川剑阁),东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声震川峡。宋朝廷派王继恩率军分两路入川镇压。起义军主力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五月,成都陷落,被杀。一说他走脱,辗转到广州。三十余年后在广州被捕杀害。

【张余(?-995)】 北宋初川峡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初为李顺部将。公元994年,李顺死后,他率军退出成都,集合各部数万人,连克嘉、戎、泸、渝、溶、忠、万、开八川(即乐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忠县,万县、开县)乘胜攻取夔州(奉节)。朝廷急调大军增援,从峡路入川镇压。他迎战于夔州城下,战败,死伤二万余人。后在宋军夹击下,蜀州、邛州等地相继失陷。直至次年,在嘉州被俘杀,起义失败。

【王均(?-1000)】 北宋益州士兵起义领袖。籍贯、字号均不详,农民出身。为益州钤辖符昭寿部之都虞侯。1000年(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元旦,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兵赵延顺等因不堪忍受将领和官吏的压迫,杀符昭寿,发动起义,占领益州,拥他为首,遂建号为“大蜀”,改元“化顺”,以小校张锴为宰相。发兵攻占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各地农民乃奋起响应,众达数万。宋将杨怀忠又集嘉眉等七州宋军攻益州,他们闭门坚守。宋延又派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并攻益州,义军引敌入城歼灭之。五月,拒绝宋延招降。九月,宋军攻破益州,他突围奔富顺(今四川省富顺县,位自贡市东南),城破,自缢身死。

2007-5-4 09:37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7楼

【曹利用(?-1029)】 北宋大臣。赵州宁晋(今河北省宁晋县,位石家庄市东南)人,字用之。1004年(真宗赵恒,景德元年),契丹南侵,真宗(赵恒)亲征,驻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宋军射杀契丹主帅挞览,他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契丹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1014年(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真宗乾兴初,加左仆射兼侍中。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适其侄曹汭犯罪,因被牵连,遂谪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安置,途中被宦官逼死。

【吕蒙正(944-1011)】 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及第,除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代还,逢太宗征太原,于行在召见,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迁都官郎中,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李昉罢宰相职,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淳化中,左正言宋沆上疏忤旨,由是罢相而为吏部尚书。四年,复以本官入相。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郊祀礼成,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六年,除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徐国公,又封许国公。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文穆。吕蒙正尝有诗句“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讥为“渴睡汉”,何文焕以为诗格“大是寒俭,殊不似状元及第者”(《历代诗话考索》)。著有《吕文穆集》10卷(《通志·艺文略》八),今已佚。《全宋诗》卷47录其诗5首。《全宋文》卷102收其文2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32、《宋史》卷265本传。

【柳开(947-1000)】 北宋文学家。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唐末战乱,文籍荡然无存,有赵姓老儒生持韩愈文数十篇授柳开,读之爱不能舍,以为著文当以韩、柳为宗尚,遂改名肩愈,字绍先。又仰慕唐王通经术,自以为能开圣贤之途,乃更今名与字。著《野史》、《东郊野夫传》、《补亡先生传》,以表白其志向。当时有范杲亦喜好古学,爱柳开文章,诵于朝野,为之延誉,世人并称“柳范”。开宝六年,登进士第,授宋州司寇。九年,迁录事参军。太宗讨伐后晋,擢为赞善大夫,知常州,移知润州,拜监察御史。太平兴国九年,知贝州,加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贬上蔡令。还阙,复侍御史,改崇义使、知宁边军。端拱元年,知全州。淳化元年,移知桂州。明年,诏归京师,为黥徒所诉,入御史台狱,贬滁州团练副使。召还,复崇仪使,知环州。至道元年,知曹州,移邢州。咸平元年,秩满入觐,出知代州,移沧州,兼兵马钤辖。于道中病卒,年五十四。开尚气自任,不拘小节,临终命笔云:“吾十年著一书,意今未毕,可传于世,吾将死矣。”其后门人张景命名为《默书》。宋初文章继五代之习,崇尚偶俪,自柳开始为古文,自谓“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也;而在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恕斋丛谈》引柳开论文语)。杨昭俭亦称开文章“世无如者已二百年余矣”,其改变宋初文风之功,实不可没。然开亦能言而不能行,其文大多“词涩言苦”,令人难以卒读。叶适评柳开《补亡先生传》,谓柳开以藩篱未涉之狂气,“尊己陋物,叫呼以自誉,失古人为学之本意”,称为一病(《习学记言序目》卷48)。开不善词赋,诗作甚少,其文集仅存诗五首,有一些诗简古精要,如《塞上曲》诗“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之句,描绘塞上风光,甚为时人所称,谓“可画于屏障”(张师正《倦游杂录》)。其《讽虞嫔》诗,清翁方纲则以为语意艰涩,“词气近樊宗师之徒,于风雅殊远”(《石洲诗话》卷三)。著有文集15卷(《宋史·艺文志》七),明刊本并附录增为16卷,现通行版本有明吴氏丛书堂抄本、清乾隆柳渥川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本等。《全宋诗》卷54录其诗8首。《全宋文》卷115至125收其文11卷。事迹见张景《柳公行状》、《宋史》卷440本传。

2007-5-4 09:37 回复

爱芝哟 1854位粉丝

8楼

【李沆(947-1004)】 北宋大臣。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人。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间进士,为翰林院学士。992年(太宗淳化三年)任给事中,参知政事。真宗(赵恒)即位,任中书侍郎,后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在任期内,曾奏止真宗封刘氏为贵妃。迁灵州(1928年划归今宁夏灵武县,位银川市东南)民以使李继迁得一空垒。他曾预言,“边患即息,恐人主(指真宗)渐生侈心耳”。死后,真宗果大搞封禅,大筑宫室廊殿,起用佞臣王钦若、丁渭等。王旦叹曰:“李文靖(即李沆)真圣人也”,故时人谓之“圣相”。谥文靖。

【向敏中(949-1020)】 北宋大臣。字常之,开封(今属河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吉州。召还,为著作郎、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迁左司谏,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权判大理寺。出知广州,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擢枢密直学士,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至道初,迁给事中。真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咸平初,拜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坐事贬知永兴军,景德初,复兵部侍郎、知延州,兼鄜延路都部署,改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大中祥符初,真宗东封泰山,权东京留守,拜尚书右丞,又领工部尚书,充资政殿大学士。五年,复拜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天禧初,加吏部尚书,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三年,复进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四年三月卒,年七十二,赠太尉、中书令,谥文简。敏中淳谨端厚,能诗文,散文如《留别知己序》,志意高远,人称有宰相风度。其《峡山飞来寺》诗有“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之句,时人以为有中唐诗风。著有文集15卷,今已佚。《全宋诗》卷54录其诗11首。《全宋文》卷129收其文12篇。事迹见《宋史》卷282本传。

【郑文宝(953-1013)】 北宋官员、诗人。字仲贤,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以父荫仕南唐为奉礼郎,官至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及第,除修武主簿,迁大理评事,为梓州录事参军,转光禄寺丞。献所著文,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丁父忧,起复知州事,拜殿中丞。除陕西转运副使,迁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以奏减解州盐价,亏课数十万,坐贬蓝山令,移枝江令。真宗即位,徙京山令。咸平中,召还,除殿中丞,掌南京榷货务。为陕西、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景德初,又为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复任陕西转运使。大中祥符元年,改兵部员外郎。真宗祀汾阴还,除忠武军行军司马,不就,归襄城别墅。六年卒,年六十一。文宝师事徐铉,善篆书,工鼓琴,以诗名家,尤长于绝句。蔡宽夫尝举其绝句诗,如“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以为情致深婉,“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四引)。其诗多警句,《题裴度绿野堂》诗有“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一联,欧阳修谓“时人莫及”(《六一诗话》)。《长安送别》诗“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之句,司马光称为“诚难得之句”(《温公续诗话》)。其余如《题王子晋祠》、《郢城新亭》诗皆清警可诵,盛传于时。著有文集20卷(《宋史·艺文志》七作30卷)、《谈苑》20卷,均已佚。现存著述仅有《江表志》三卷,有陈氏晚晴轩抄本、《四库全书》本;《南唐近事》三卷,有清抄本、《荥阳杂俎八种》本;《江南余载》二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58录其诗16首。《全宋文》卷135收其文8篇。事迹见《宋史》卷277本传。

【王禹偁(954-1001)】 北宋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主簿、知县、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王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上《端拱箴》、《御戎十策》等,提出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等利国利民之策,为此屡遭贬斥。王禹偁为了革除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的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倡导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明心”的古文。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晓畅。代表作有《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录海人书》、《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苏轼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在诗歌方面,他崇敬杜甫、白居易,在创作中力求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诗的内容较丰厚,有关怀民情的政治诗,抒发郁愤的谪居诗,流连风光的景物诗,官场应酬的赠和诗等。《对雪》、《感流亡》、《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8752.html

更多阅读

历史上第一个外国太监致使元朝灭亡 元朝是怎么灭亡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宫中离不开的是太监,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物,被他人所歧视。但是也出现过多位位高权重的太监,像赵高、李辅国、魏忠贤、李莲英等人,都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洋人宦官。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元朝和清朝是不是中国? 元朝和清朝

元朝和清朝是不是中国?——揭开历史大骗局的真相!由于长期洗脑教育的缘故,现在的很多人都把元朝和满清当成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甚至不加任何思考。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极其荒谬,根本就不符合基本的历史逻辑。我们都知道,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

血染白藤江——元朝对越南战争的全景式素描附地图 白毛藤

          血染白藤江——元朝对越南战争的全景式素描(附地图)      公元938年秋,越南封建主阶级的代表吴权乘中国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之机,在白藤江(1)击溃了南汉政府的军队,“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巨大胜利,它为越南民族

辽西夏金元朝姜姓名人 何元朝名人

84、姜房 [金•元](1184~1240)字汉臣,大孤山镇万户村人。金末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义军四起。房纠合义旅,冒锋镝数年,平定敌党,稳定了胶东局势。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已下山东,特授其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

北宋丰县籍参知政事李若谷及其家族 北宋参知政事

祖孙六赴琼林宴 父子双直龙图阁——北宋丰县籍参知政事李若谷及其家族(一)  黄店,丰县欢口镇最北部的一个村庄,与山东鱼台县境隔河相望,春麦秋稻,鱼米之乡。地灵催生人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孕育了一个绵延了唐、宋两朝以书香

声明:《北宋 元朝》为网友笑衬心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