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昆阳古战场 五 颁奖搞错五星红旗

昆阳古战场 --- 数十万军队难以思议地土崩瓦解

“文叔能读书,折节如儒生。一战摧大敌,顿使河宇平”,这首诗是明末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为歌颂东汉光武帝刘秀写的。诗中所说的“一战摧大敌”,指的就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新朝统治的昆阳之战。此战爆发于更始元年(公元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那么,刘秀是如何打败王莽军队中的巨人巨毋霸的?由昆阳之战引出了哪些地名?

一、风雨摇摆的王莽政权

昆阳的山水独具田园风味,山岭、塘河、碧波、翠竹、水田和云影,构成了一副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图案。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可是,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王莽的统治。

一时之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王莽新朝完全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1.“绿林军”的历史由来

天凤年间,荆州一带遭遇连年饥荒,农民纷纷到野泽中掘草根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和王凤替百姓排忧解难,被推选为首领。他们人数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装力量,不时攻击附近的乡聚。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今湖北当阳境),所以被称作“绿林军”。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和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 南阳的刘演、刘秀兄弟为西汉宗室,见天下大乱,他们也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并且把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起兵反莽,称为舂陵军。为了壮大各自的势力,绿林军同舂陵军联合起来,使舂实力大大增强。联军在沘水和育阳大败王莽军,进围宛城,不久以后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当时,王莽发州郡兵42万,由王邑和王寻率领,阻击绿林军。“新莽”政权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军前锋近十万人,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

王凤和王常率领绿林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则轻骑突围出城,征集援兵。

那时昆阳城外围兵数十重,列营百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秀发郾、定陵营兵数千人援昆阳,王邑和王寻一战失败,王寻被杀。

城中守军乘势出击,“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绿林军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大量辎重珍宝。

昆阳战后,“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旬日之间,遍于天下”。

这次战役对于绿林军入关和王莽政权的覆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后,绿林军兵分两路进攻王莽。一路由王匡率领,攻克洛阳。此时,更始帝在洛阳派遣刘秀到黄河以北去发展势力,刘秀北上后,逐渐脱离了农民军的控制。另外一路绿林军由申屠建和李松率领,西入武关。析县人邓晔起兵攻下武关,迎入绿林军,两军合兵直取长安,关中震动。

当时,长安发生暴动,王莽被杀,绿林军迅速攻克长安。绿林军纪律严明,府库宫室一无所动。此外,绿林军瓦解了一批关中豪强武装,迅速平定三辅。

然而不久以后,更始帝开始沉醉于腐化的宫廷生活中,地主儒生乘机大肆活动,义军内部离心离德的现象逐渐滋长。

2. 何为赤眉军

绿林军发动起义后,琅琊人樊崇等在莒县起义,附近各地起义领袖逢安、徐宣、谢禄、杨音等都率部归附他。他们在泰山、北海一带进行斗争,击败太常丞田况所部莽军。

这支起义军基本上是由为饥饿所迫的农民组成,他们同绿林军一样,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攻城徇地的打算。起义军承袭汉朝乡官和地方小吏的称号,把各级首领分别称为三老、从事、卒史,彼此之间以巨人相称。此外,他们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和号令,口头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多万,进攻赤眉军。

所谓“赤眉军”,是起义军为了在作战的时候与敌人有所区别,把眉毛涂红,故得此称号。

当时,王匡、廉丹率领的军队残害百姓,非常横暴,百姓作歌道:“宁逢赤眉,不逢太师(王匡),太师尚可,更始(廉丹)杀我。”

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击败莽军,杀廉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当刘玄进入洛阳的时候,赤眉军也活动于中原地区,于是樊崇等二十多人接受了刘玄的列侯封号。

后来,由于刘玄排斥赤眉,樊崇等人遂脱离刘玄,转战于今河南一带。他逐个吞灭了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农民军,被称作“铜马帝”。

公元25年6月,当赤眉军迫近长安时,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同年九月,赤眉军入长安。当地残破不堪,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但附近的豪强地主隐匿粮食,武装抵制赤眉军。赤眉军粮尽不支,又无法打破豪强地主的封锁,于是西走陇坂,企图获得出路。

然而,赤眉军在那里受到了割据势力隗嚣的阻挡和风雪的袭击,于是折返长安,打算引众东归。

刘秀的军队在洛阳以西地区截断了赤眉军东归的道路。赤眉军奋勇力战,但终因粮尽力细,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失败。

随后,赤眉军决定离开关中,在崤(今河南洛宁)和宜阳再被刘秀军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害。

3.“短命”的王莽

昆阳大战后,汉军消灭王莽主力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鼓舞了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来响应汉军。甚至有很多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和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此时,王莽惊慌失措,将关在监狱里的囚犯拼凑成一支军队,抵抗汉军。可是,这样的军队怎么肯心甘情愿地替王莽打仗呢?他们还没有同汉军接触,就陆续逃散了。

不久,汉军攻进长安城,城里的百姓纷纷响应,并放火烧了未央宫的大门。大伙儿高声吆喝,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士兵逃进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后来,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竟然围了几百层。汉军等渐台上的士兵把箭都射完后,便冲上去,结束了王莽的性命。

王莽新朝维持了十五年,最终土崩瓦解了。

二、历史沧桑中的昆阳

1. 昆阳古城

昆阳是叶县的古称,文明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50年,魏国在此设昆阳邑,后属秦,置昆阳县。

昆阳是叶姓始祖沈诸梁的封地,也是海内外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的发生地。

此外,昆阳市井繁荣、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孔子、黄庭坚、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或为官于此,或游历于此,都留下了广为传颂的不朽佳话和历久弥香的精美诗篇。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新闻巨子马星野等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享誉海内外。

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使昆阳荡涤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古风幽韵。通福门古老肃穆,半山庵钟鼓悠扬,东岳观香火久传,文昌阁古雅精致,“师儒侍养”牌坊凝聚古人气节,红十三军烈士墓铭刻革命遗志。传统气氛造就了今天风俗醇厚、文气如虹的地域文化。

据考证,“三苏”曾于公元1059年到过昆阳(今叶县),并留下许多关于昆阳大战的诗文。

苏洵在七言《昆阳城》中写道:“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 。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英雄争斗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此诗写得很有气势,在描述昆阳之战中,苏洵引用了战国末年秦赵长平之战和伪古文尚书《武成》篇“血流漂杵”的典故,说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指出了王莽的失利主要是因为“御之失道”。

苏轼的《昆阳城赋》写得恣肆汪洋: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嗟夫,昆战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陈,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夫扶辕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获,固以变色而惊悔;忽千骑之突出,犯初锋于未艾。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

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纷就死其何怪。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过故城而一吊,感志士之永慨!”

2.“昆阳故城”冠名权之争

古诗文中的昆阳故城苍茫悲壮,真实的昆阳故城又是什么模样呢?

最早,人们普遍认为昆阳故城位于叶县南旧县乡叶邑故城。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声称要争回“昆阳故城”的冠名权。

这种失误是如何出现的呢?

原来,叶县和昆阳曾是同期并存的两个县,并被不同州郡管辖。隋唐宋三代时,史书上只有叶县,昆阳县的名字却消失了。可是元初时,又设了昆阳县,只是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治所不详。正是“元昆阳”的短暂现形,才严重误导了后世。

事实上,即使元初时将昆阳县治所设在旧县乡,旧县乡也是元昆阳,而不是汉昆阳,也就不是昆阳大战的所在地。

旧县乡争昆阳的依据是:虽然叶县城有大量与昆阳大战相关遗存,但是旧县乡也有大量遗迹遗物。如果说旧县乡不是昆阳故城,那么这些遗存又该怎样解释呢?

然而,如今更多的人倾向于昆阳故城位于今叶县城老城区一说。

现在的昆阳故城,城四周有残存高2米以下的城垣近2000米,只遗存了部分城墙,而护城河保存基本完整。

昆阳,在战国属魏,秦昭襄王55年(公元前252年)为秦所有。秦定郡县,昆阳县(今叶县城)属颍川郡隶豫州部。到晋代,昆阳属襄城郡。后因战事频繁,昆阳县时设时废。

后来,历史学家经过大量调查发掘,认定昆阳故城在今叶县城。

其依据为:我国古地名命名通常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据《水经注》记载,“昆水(又名辉河)流经昆阳城西,又曲经南关外东流入汝”。经考证,现在叶县西南仍留有辉河旧河道,发源流经去向同记载吻合,而且现在的叶县城恰在昆水北岸,这是昆阳故城在今叶县城的一个实证。

清《叶县志》记载,城西500米有无霸城,是昆阳大战中王莽大将巨毋霸屯兵围昆阳的地方。经调查,如今的孙家岗就是当年的霸城,在那里不仅发现了两汉遗存的文物,还发现了大量汉墓,这是今叶县城即古昆阳城的又一佐证。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昆阳古战场 (五) 颁奖搞错五星红旗

在叶县县衙厢房里,有许多自叶县城内出土的汉画像石刻和带花纹汉砖,这是叶县为汉昆阳城的第三个佐证。

经考古学家对昆阳故城的调查和试掘,结果证实叶县城始建于汉代以前。这为汉代昆阳城在今叶县县城提供了第四个佐证。

三、关于刘秀与巨毋霸

1. 刘秀 --- 一个发迹的农民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字文叔,汉族,西汉末年南阳郡人,西汉皇族后裔,汉高祖九世孙。他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刘秀的这一支族人虽然名义上是皇族后裔,但是他们生活在南阳,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地位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完全成了布衣平民。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

刘秀为人处事极为谨慎。新莽末年,他的哥哥刘演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打算趁乱起兵,而刘秀却镇定地观察当时的局势,表现非常谨慎。

所以,后来刘秀起兵,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

经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平灭了诸多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结束了20余年的纷争战乱,使得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日后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

2. 一个巨毋霸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的消息,已经坐立不安,再加上连失了几座城池,更是着急,于是立即派大将王寻和王邑率领兵马四十三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不知从哪儿去物色了一个名叫巨毋霸的巨人。此人个子有一丈高,腰围十围长。

关于“围”这个计量单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双臂围成圈的长度,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一抱,另一种说法是手指围成圈的长度,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一拿。多数史学家对于巨毋霸的腰围更侧重于后一种说法。一般人的手指一围长度大约是20厘米左右,十围也就是200厘米。 因此,巨毋霸的身高大约有2米31,腰围大约有2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又高又壮的巨人。他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能够驯养一批老虎、豹、犀牛、大象。

王莽封他为校尉,让他带了一批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很少。面对两军人数悬殊的不利形势,有的将领主张放弃昆阳。

然而,刘秀却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击敌人。

最后,大家经过商量,决定由王凤和王常留守昆阳,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调救兵。

当天晚上,在王莽军没有防备情况下,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杀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王莽军制造了一座十多丈高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后来,王莽军又用穜车撞城,并且试图挖掘地打进城里去,但是,始终没有攻破昆阳城的防守。

刘秀到了定陵,说服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组成一支先锋部队,赶到昆阳。

刘秀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寻和王邑见到汉军人少,于是只派了几千兵士对付。

刘秀趁王莽军还没有站稳阵脚的时候,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几十个敌人。

此时的汉军看到救援人马已经赶到,越战越猛,一个人抵得上敌人一百个,全部向王莽军赶杀过去。

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员,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寻没有将刘秀他们放在眼里,只带了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打了一阵后,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

汉兵越打越有劲儿,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杀死了王寻。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和王常,在听到援军打了胜仗后,与援军两下夹攻王莽军,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

王莽军听到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

这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一声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而下。就连巨毋霸带来助威的猛兽,也吓得直打哆嗦,不但没有往前冲,反而不断地向后面乱窜。

汉军不停地往前追杀,此时的王莽军就像决了口的洪水一样,直往滍水(在今河南鲁山,现名沙河)逃奔,掉在水里淹死的士兵成千上万,将滍水也堵塞了。

最后,四十三万王莽军中只有大将王邑带领几千人逃回了洛阳。

战场上到处都是王莽军丢下的兵器、军车、粮草,汉军打扫战场时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搬完,最后只能放把火,把剩下的全部烧了。

巨毋霸此后也再无消息,据说王邑逃回长安时带回去的几千士兵中并没有巨毋霸。有人猜测他死在了滍水河的洪流中,但是巨毋霸身体高大,洪流并不一定会淹没他,况且巨毋霸生长在海边,肯定熟悉水性。所以这种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了。也有人猜测巨毋霸回到了家乡,但在饿殍遍野的情况下,身为军官的巨毋霸是不可能被饿死的,所以他很有可能被乱箭射死了。因为他有一副高大的身躯,基本上没有人有勇气上前与他格斗,更别说俘虏他,但是有利就有弊,他的这副高大身躯也为他招来了所有的利箭。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如天神般的身躯轰然倒地时,会使王莽军士兵多么地惊慌失措!

四、经久不衰的传说

1. 五里堤

在叶县旧县乡西边2.5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叫做“五里堤”。

当年王莽军围攻昆阳的时候,在城西2.5公里处修建堤坝蓄水,目的是利用沣河之水淹没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897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漫谈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漫谈作者:酒国英雄这里,首先我要说明一点。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厘清起来十分困难。根据性质上的不同,我把它们分为两类:一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二是唯心主义的历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百集纪录片名人圣贤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这里有叱吒政治舞台,顺应历史潮流的风云人物;有称著於中国史界文坛的文豪巨匠;有活跃在中国历史上诸朝各代的文臣;有驰骋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名将;有名垂青史,饮誉后世的仁人志士……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力拼搏,贡献了自己

中国古代美男之七:卫玠

晋元帝司马睿卫玠(285年—312年),字叔宝,貌过潘岳,实为魏晋第一美男。他的祖父就是诛杀钟会和邓艾的西晋重臣卫瓘(灵山居士注:就是在本系列《之五:王衍》中提到的那个书法家)。卫家命运多舛,人口多死于八王之乱中贾后操纵的楚王司马玮之手。

为什么中国古代航海队很少得坏血病? 古代航海

央视《探索发现.秘境追踪.海上恶灵》说的是腌菜,茶叶什么的啊。【叶小飞的回答(144票)】:中国人有豆芽吃,洋鬼子没有发现这一技术。货仓携带大量绿豆(豆芽品种众多: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

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美感心理特征 抽象类的特征

陶东风一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语见沈灏《画尘》)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美学散步》第62页)。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极致:茫茫的太空中飘渺着丝丝白云,空旷的寒塘里掠过片片雁迹。“太虚”、“寒塘”是空,而“片

声明:《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昆阳古战场 五 颁奖搞错五星红旗》为网友绿蕊紫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