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 苗族简介

土家族[tǔ jiā zú]

百科名片

  土家族少女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  土家族舞蹈

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土家语消失的地区随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人家(nin ga)”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不是什么土汉混合语,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苗族称凤凰及麻阳一带的土家族为“ka ga”。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编辑本段人口分布(错误,非土家族人口分布)

位次

地区

总人口

土家族

占水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少数民族

人口比例(%)

占地区

人口比例(%)

合计

1,245,110,826

407,000

100

0.3864

0.03269

31省份合计

1,242,612,226

406,902

99.98

0.3867

0.03275

G1

西南地区

193,085,172

382,633

94.01

1.0616

0.19817

G2

中南地区

350,658,477

17,940

4.41

0.0607

0.00512

G3

华东地区

358,849,244

5,131

1.26

0.2053

0.00143

G4

华北地区

145,896,933

593

0.15

0.0068

0.00041

G5

西北地区

89,258,221

429

0.11

0.0025

0.00048

G6

东北地区

104,864,179

176

0.04

0.0016

0.00017

1

贵州

35,247,695

369,723

90.84

2.7724

1.04893

2

广西

43,854,538

15,476

3.80

0.0920

0.03529

3

云南

42,360,089

12,533

3.08

0.0885

0.02959

4

江苏

73,043,577

2,775

0.68

1.0677

0.00380

5

广东

85,225,007
土家族简介 苗族简介

1,948

0.48

0.1535

0.00229

6

浙江

45,930,651

1,421

0.35

0.3594

0.00309

7

河北

66,684,419

383

0.09

0.0132

0.00057

8

福建

34,097,947

353

0.09

0.0605

0.00104

9

安徽

58,999,948

307

0.08

0.0772

0.00052

10

新疆

18,459,511

301

0.07

0.0027

0.00163

11

湖南

63,274,173

270

0.07

0.0042

0.00043

12

四川

82,348,296

257

0.06

0.0062

0.00031

13

重庆

30,512,763

120

0.03

0.0061

0.00039

14

黑龙江

36,237,576

118

0.03

0.0067

0.00033

15

上海

16,407,734

103

0.03

0.0992

0.00063

16

北京

13,569,194

100

0.02

0.0171

0.00074

17

山东

89,971,789

95

0.02

0.0150

0.00011

18

湖北

59,508,870

94

0.02

0.0036

0.00016

19

甘肃

25,124,282

88

0.02

0.0040

0.00035

20

河南

91,236,854

80

0.02

0.0070

0.00009

21

江西

40,397,598

77

0.02

0.0613

0.00019

22

海南

7,559,035

72

0.02

0.0055

0.00095

23

内蒙古

23,323,347

54

0.01

0.0011

0.00023

24

辽宁

41,824,412

44

0.010

0.0007

0.00011

25

天津

9,848,731

36

0.01

0.0135

0.00037

26

山西

32,471,242

20

0.00

0.0194

0.00006

27

青海

4,822,963

20

0.00

0.0009

0.00042

28

陕西

35,365,072

17

0.00

0.0096

0.00005

29

吉林

26,802,191

14

0.00

0.0006

0.00005

30

宁夏

5,486,393

3

0.00

0.0002

0.00006

西藏

2,616,329

文化礼仪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1]

  文化礼仪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  土家族

,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食俗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2]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石耳炖鸡鸭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族源

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3]、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历史上封建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后,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发展现状

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都发生了了重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地区通过政权建设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逐步稳定了社会局势,而且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使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获得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自主发展生产,扩大开放,推行扶贫战略,加强横向联合与对口支援,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再次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4]

民族自治

土家族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20日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1980年5月,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

1983年11月7日,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97年改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11月11日,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97年改为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1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4年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2000年改为重庆市黔江区)

1984年11月18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4年12月08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4年12月12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7年11月20日和2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

另外,在土家族散居地区还成立了众多的土家族乡。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在土家族地区得到贯彻实施。

民族认定

建国初期,党中央在派出访问团到各地的同时,还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的人士到内地参观。1950年国庆时,有380多位各民族的代表和文工团员接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在这些代表中,来自湖南湘西的一位叫田心桃的苗族代表提出,自己是土家族不是苗族,要求政府承认土家是一个民族。这位年仅22岁的女教师的诉求,无形中推动了正在酝酿中的民族识别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作“国族”的大小宗支。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宣称中国只有“宗族”或“统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共同纲领》颁布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同时,对我国境内的各个人们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心桃的诉求,立即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时任中央民委参事的杨承志教授当即找到田心桃,对“土家”这一称谓进行了初步识别。随后,这项工作落到了著名学者潘光旦肩上。

潘光旦一头扎进土家研究中。整整4年间,这位高度近视的老人从二十四史和大量其他文献中,摘录了3万多张有关土家和南方民族史料的卡片,写出《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

这篇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确凿的论据阐明:土家不是瑶,不是僚,不是苗,不是汉,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巴人后裔的一支,是单一民族。这个结论,至今仍是土家族来源的重要依据。

2004年,我们找到第一个提出对土家人进行识别的田心桃。她说:我的家乡全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大山区,即便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爬山、下山时,都不能穿草鞋,走路时,脚趾头还要勾着钻入泥内,手还要攀着树干走。潘教授右腿有残疾,平地上走路都要拄拐杖的人,为了土家识别钻山入林,让人感动。

潘光旦在研究文献的同时,派汪明瑀教授带队,深入湘西调查土家现状、文化、习俗等,写出《湘西土家概况》。让王静如教授对土家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写出《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

王静如等人,在罗长培、严学窘等专家对土家语言调查后得出“土家语是藏缅语族”这一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的语言”。

1956年5至6月和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潘光旦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先后两次赴湘西、鄂西土家人聚居地区实地调查,验证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土家人的要求,推动土家族识别问题尽早解决。

当时,湖南有关同志认为土家与汉族差不多,不同之处恰恰都是些落后的习俗。因此,不同意将土家识别为单一的民族。土家识别问题因此被搁置。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参与其事的黄光学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6年,他们到湘西调查,兼顾土家族识别问题。返回时路过长沙,省委书记周小舟同志请他们吃饭,晚上举办了舞会。调查组一位女同志在与周书记跳舞时,讲到土家识别问题,才发现省委书记对土家识别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竟毫不知情。他们由此看出了推动这个问题解决的契机……

回到北京后,调查组向李维汉作了汇报。李维汉果断决策,派出以中央民委主任谢鹤筹带队的调查组,带上有关资料再赴湖南。借调查之名,与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沟通,推动土家识别问题的解决。

这个调查组得到湖南省委的重视。在周小舟直接干预下,省委明确表态,土家是否定为单一民族,听中央民委的。湖南这个表态,扫除了土家识别问题上的障碍。中央民委根据专家建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快便确定土家为一个单一民族。

土家姓氏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兰等。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  土家老汉们[2]

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他们是: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另外一个较大的姓氏杨氏,字辈为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彭.白.李,田,冉,杨、覃、向“八大姓之一.在秀山杨氏人口尤多.光绪《绣山县志》卷13《土官志》即云:“于时种落豪长杨,田.彭、向称大姓,而杨氏尤强.‘现今仅秀山一地,此杨氏的人口即达6万以上。关于杨氏的来源,根据当地方志与《杨氏族谱》记载皆谓系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之后。但有的又根据《杨氏族谱》上记载:“再思父居忠,以隋宗室避唐隐于播州,即古黔中夜郎故地也,①从而推断杨氏出自古代巴族。根据调查研究.杨再思系靖州仡伶杨氏,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裔.仡伶,源于羌族,出自汉、唐时期西南地区西羌部落,当时皆冠以“仡”,称仡羌。到了宋朝时期,仡羌被改称为“仡伶”,简称“仡人”、“伶人”。“仡伶”即作为单一的民族称谓被载入史册,散居于今怀化、黔阳、芷江、新晃、会同、靖州、通道、绥宁、天柱、玉屏、锦屏、黎平等县。杨氏家族占据靖州,成为今通道、靖州、会同、绥宁、三江、黎平侗族的先民。在宋朝时期,侗、仡伶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侗族人因杂居于沅水流域的溪洞中,其中有很多扬越人、干越人、乌浒人、僚人、骆越人,甚至汉族人互相杂居通婚,以后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到了明、清时期,侗组人大力繁衍而仡伶人迅速衰微。因为仡伶人的一部融入了汉族,其他的大多数则融入了侗族,故而到了民国时期,“仡伶”、“仡人”、“伶人”这种民族称谓彻底消失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融入汉族中的仍居住于土家族地区的那部份仡伶羌杨姓大多恢复为土家族成份,成为土家族的大姓之一。[5-6]

思南田氏,分布于黔东、黔东南、湖南凤凰一带。其先田佑恭,是由蛮人首领而归顺朝廷,而不是招服蛮人的世族,史载:“皇朝平蜀,思州不预,大观元年蕃部长田佑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而夔路化外州郡凡十,而思居其首[18]。”墓志铭有载:“元符二年,以善干蛊授教练使”。“善干蛊”意为能继承父业,教练使也不是宋朝官制。田佑恭遗言:“吾自入仕仅五十年,历事三朝”,说竟达五十年,夸耀时间之长,显然不会超过五十年,否则说:“五十余年”更见其长。佑恭卒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元符二年(1099)距此达五十五年,而且绍兴为高宗年号,依次上推为钦、徽。而元符为哲宗年号,不说历事四朝。都证明“入仕”始自大观元年(1107),则元符二年尚是蛮夷首领,教练使为蕃部自设长官;还有,田佑恭自称“素不读兵书”,或本不识汉字;其汉礼习自“客夏大均”[19],或只识夷俗,均说明田佑恭本为蛮人而不是客居蛮地的汉人。根据人类远祖父系主染的测试结果,思志田氏后人的父系Y染是03a2b-M7,这一个类型是苗瑶族群的标志性基因,由此可知,思南田氏源于苗瑶,而并非陕西汉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的浸润,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渐向汉语人名格式靠拢,形成了三字格: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姓名=姓+名。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在中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的仿古人名。如在五代时期,湖南省龙山县有两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冲,另一位叫春巴冲。土家语人名中的冲、送、宠、踵都是同一音节的不同记音。其意思是“好汉”。有的人说,“冲”、“送”、“宠”、“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为土家语将酋首或官员称之为“嘎麦”,至今尚未发现土家语中的冲、送、宠、踵是酋长和官员的有力证据。而惹巴冲和春巴冲就是仿用《梯玛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本来春巴涅是女性,由于春巴冲对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与否,还是照仿不误。

土家族人名由原来无姓发展到有姓,到后来还有自己的堂号和家谱,基本上汉化了。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语嵌入人名中表示爱称。土家语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如小伙子,土家语称之为“阿可俾”;如小姐,土家语称之为“阿打俾”。凡是土家语人名有小的爱称,常常加“俾”为后缀。土家语人名加“俾”为爱称在中古时期十分盛行。如: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在土家语地区“四佬俾”、“壳哈俾”、“务卡俾”、“安哥俾”等爱称比比皆是。

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当时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后,汉文化源源不断涌了进来。原来湘西土家族地区没有姓氏的酋首吴撮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退下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一上台其势力就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粉墨登场,成了割据一方的土司霸主。迫于权势,原来没有姓氏的土家民众纷纷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连串的汉语人名出现于土家族的历史册簿中。

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学的互渗律,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汉文化浸润了土家语人名,土家语人名也有一种反渗透的能力。如上文所说,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还有个土家语人名墨迭送,他的大臣向宗彦的土家语人名叫涅壳赖。到了明代,土家语人名出现土、汉结合的情况,如两江口土司叫彭药哈俾、彭大虫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谓州土司彭驴总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张麦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乐俾、漫水土司向墨贴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有的土司和土家族头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语人名,摆脱了姓的束缚,说明仍有历史遗存。如南谓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冲,麦着黄峒土长官墨和冲、答谷踵、答洛踵,驴迟峒土长官达迪,尔莫踵、麦贴踵,田家峒土长官麦依送、麦和送、麦答送、梭亚等等。

自然地理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西南季风控制的东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现使用解放后的拉丁土家文;通用汉文。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民族服饰

  土家族妇女传统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左图为张家界的宣传图,图中四名女子,两名身穿土家族服饰,一人头戴苗族银饰,还有一人为白族服饰。

土家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  吊脚楼

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如今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如今,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  水碾

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工艺品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大多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族的木雕工艺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椅子、衣柜等。

土家习俗

婚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节日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舞蹈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大摆手活动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界时,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

首列为龙凤旗队。龙旗和凤旗系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长丈余,边缘镶有鸡冠形花边。以白龙旗和红凤旗为上承,并排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次列为祭祀队。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率领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日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长青树树枝,列队入场。

继于舞队的是小旗队。凡户一面,颜色多彩,有长方形和三角形二种,亦饰有荷叶边。敬献于“八部大王”坛下,以感祖恩深泽。

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披甲队由身披五彩斑斓“西兰卡普”的青壮年组成。土家族人天性劲勇,锐气尚武,在摆手舞中以锦为甲,以示威武雄壮。

炮仗队有鸟铳和三眼铳组成,各队按以上程序排列进入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章堂师手持扫帚,以高扬激越的音腔,强烈地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少斤缺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祭祀时,祭祀人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依序跪下左脚,舞众亦虔诚跪下,与祭祀队一领一合,齐唱神歌,歌词委婉深沉,气氛肃穆庄重。歌毕,各排将各自的供品呈于神案,其上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摧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动作逼真,刚柔相济,粗犷雄浑。摆手舞的内容,分别展现出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桑绩织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小摆手,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来凤舍米湖、大河等地现有摆手堂遗迹。舞时,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胿孲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藿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禁忌

主客禁忌

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忌三、七、八上菜数字,俗称“三碗是叫亡的”、“七强八盗九江湖”;忌用大海碗给客人盛饭,吃饭时忌脚踏旁边人的坐椅。若客人已坐定,主人要走动,则只准从客人身后走,不宜走在客人前面;如果地方狭窄,必须走客人前面时,要说一声“得罪了”,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主客坐下后,年轻的客人不准在长者面前架二郎腿,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客人未得主人的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准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否则主人会生气。客人吃完饭后,不能将筷子摆成十字架于碗上,此行为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是大不敬。客人吃完后,最好将筷子并齐整,放于碗旁边。此习现仍盛行。

婚嫁禁忌

女子未出嫁之前,忌剪发;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的土家族还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7]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土家族认为禀君死后化为白虎,故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禀君即是相王天子,本名巴务相,故白虎庙、禀君庙、相王天子庙皆是供奉同一人,家里神宪上所供白虎神位,实则也为供奉禀君。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民族风情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8]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于吟诵性。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也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风俗活动。在舞蹈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七十多个动作,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而指挥劳动提高工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题材为老鼠嫁亲

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迎宾礼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9]

土家摆手堂

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这里有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摆手堂”。

教育体系

至今在土家族自治地区较有影响的就是位于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和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大学——湖北民族学院。

土家人的学校教育,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人所接受的过程。在土家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学校历史悠久。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7年),宋均在五溪蛮居住地立学校,以期改变他们“少学者而信巫鬼”的传统。东汉和帝永兴年间(89—105年),武陵郡太守应奉“兴学校、举侧陋”,但此前的学校多是招收汉族官员子弟。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立学校。唐初,田世康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年),牂牁酋长后裔赵国珍官至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五),田英曾为溪州刺史,进“上柱国”(光绪《彭水县志》四)。这些获得高官厚禄的土家人,都是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汉文化造诣。

宋元时期,封建王朝在土家地区设学校,并招收土童入学。宋时曾在沿河司修建銮塘书院。这一时期,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等:宋元祐三年(1088年),出身于施州都亭里的詹邈考中进士第一,为博学宏词科状元;元祐年间(1086—1093年),施州地区的向九锡也考中进士;仅施州一地,宋代便有9人考中进士。元代,在建始、施州设立学校。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下令:诸土司皆立县学”;三十二年(1399年),巴东、长阳等县设立县学。永乐五年(1047年),宣抚使冉兴邦遣人入朝“谢立儒学恩”;永乐六年(1408年),立酉阳宣慰司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下令:凡承袭土司职位者,“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下入学者不准承袭”(转引彭官章著:《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改土归流后,废除不准一般土民读书识字的禁令,政府在土家地区设立府学、县学、书院、学宫,一般土民皆可入学。这使子弟进学堂习读成为风气,汉文化水平日渐提高。1915年,古丈县私立小学达50所。女子学校也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公立、私立学校更是普遍建立。这以后,开始有一批又一批土家青年到海外求学。

抗战时期,沦陷区学校不断迁入湘鄂西土家地区:国立湖北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工学院、(湖北)省立农学院等25所学校迁往恩施地区,湖北民族学院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国立商业专科学校、国立第八中学、江苏省立旅湘中学等从长沙、江苏、安徽迁到所里(今吉首)、乾城;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从长沙迁往永顺。这些高质量学校的迁入,促进了土家地区原有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土家地区千余年的学校教育,使土家地区人才炳蔚,代有传人:造就了精通汉文典籍,工于诗,词、赋、杂文、散文的作家群,他们有大量的作品传世;造就了医学、农学、书画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如精于医术的张官曙、长于农学的黄召棠,善于书画的覃光裕、姚春堂、罗金生,周正南、张一尊、黄永玉等。

社会教育是土家人教育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家庭与宗族内进行,内容包括:缅怀先祖业绩、修炼自身人品、传授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须遵行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法,学习生产技能等。社会教育的职能是:既传播汉文化,又要结承土家传统文化。这是千百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承袭的唯一途径。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土家族名人

白再香(1587—1631)女,土家族,重庆酉阳后溪镇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在关外和后金军决战,辽东告急。明廷调集酉阳土兵援辽抗金,白再香援辽平奢战功卓著,天启皇帝敕封她为汉土官兵中军都督,诰封一品夫人。

骆成骧(1865-1926)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王勃山(1875一1957)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朝宜(生卒不详)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原华北区军委书记。

王剑虹(1901-1924)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龙潭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

刘仁(1909-1973)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赵君陶(1903-1985)女,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

赵世炎(1901-1927)男,半个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李鹏(1928--至今)男,半个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成都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之子,1998年任国务院总理,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杨名贵(1938-至今)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人,杰出国画家,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杨芳(1770—1846)字诚斋,土家族,贵州松桃人。清太子太傅,一等果勇侯。少有干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从征苗疆,战辄摧锋。洊擢台拱营守备。

万涛 (1904—1932) 土家族,四川省黔江县(今黔江土 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原名万诗楷,号铁民。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向达 (1900—1966) 土家族,湖南溆浦人。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卒于1966年11月24日。

廖汉生(1911—2006) 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授中将。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向警予(1895-1928),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原名俊贤。中国共产党 妇女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

黄永玉(1924--至今),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杨正午(1941.1—至今),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秉国,(1941--至今),土家族,贵州印江人。现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杨霞(1977--至今),土家族,湖南保靖县人,举重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冠军。

许晴(1969--至今),土家族,著名演员。

阿朵(1980--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原名符莹,著名歌星。

56个民族

? 汉族 ? 壮族 ? 满族 ? 回族 ? 苗族 ? 维吾尔族 ? 土家族

? 彝族 ? 蒙古族 ? 藏族 ? 布依族 ? 侗族 ? 瑶族 ? 朝鲜族

? 白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黎族 ? 傣族 ? 畲族 ? 傈僳族

? 仡佬族 ? 东乡族 ? 高山族 ? 拉祜族 ? 水族 ? 佤族 ? 纳西族

? 羌族 ? 土族 ? 仫佬族 ? 锡伯族 ? 柯尔克孜族 ? 达斡尔族 ? 景颇族

? 毛南族 ? 撒拉族 ? 布朗族 ? 塔吉克族 ? 阿昌族 ? 普米族 ? 鄂温克族

? 怒族 ? 京族 ? 基诺族 ? 德昂族 ? 保安族 ? 俄罗斯族 ? 裕固族

? 乌兹别克族 ? 门巴族 ? 鄂伦春族 ? 独龙族 ? 塔塔尔族 ? 赫哲族 ? 珞巴族

以上参考人口数排序

参考资料 1.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2-10-23].

2. 油茶汤 .金祈藤茶.2013-04-18[引用日期2013-04-25].

2. 摆手舞 .金祈藤茶.2013-04-18[引用日期2013-04-25].

4. 土家族服饰族 .中国政府网.2006年04月14日 [引用日期2013-07-20].

5. 土家族田姓O3a2b-M7

6. 土家族吊脚楼图片 .百度百科.2007-12-23[引用日期2013-01-31].

7. 恩施居民吊脚楼的特点 .爱吧网[引用日期2012-10-24].

8. 土家族哭嫁歌 .土家族[引用日期2012-11-22].

9. 湖北恩施旅游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234.html

更多阅读

《混沌之戒Ω》攻略:欧米伽人物简介+剧情解析

混沌之戒欧米伽,以下简称CRO,是混沌之戒Chaos Rings的前传。主人公为一代里的Olgar(奥加),此作的性质是一个前传类型的剧情补完,即便没有一代那样宏大的故事,但是这一作的剧情却依旧感人至深。《混沌之戒Ω》攻略:欧米伽人物简介+剧情解析

虫虫大作战简介加攻略 虫虫大作战修改器

虫虫大作战简介加攻略——简介虫虫大作战是一款即时战略塔防类单机游戏,类似于植物大战僵尸,但画面感更强。玩家要控制的是蚂蚁、蜜蜂、甲虫等其它昆虫,而且,此款游戏不仅有剧情模式,还有双人对战模式,可玩性还是挺高的。虫虫大作战简介

思科模拟器:2 入门之界面简介

思科模拟器:[2]入门之界面简介——简介思科模拟器是网络工程师经常使用的网络实验模拟软件,它可以很快捷的模拟网络中的各种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网络云),搭建各种网络环境,模拟网络拓扑结构等。下面天

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 驾照科目一模拟考试

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简介大家都知道现在考驾照是越来越难了,考过一科就已经很是开心了,虽然大家说的科目三挺简单的,但是还要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下面小编就告诉大家一些自己的经验吧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方法/步骤驾照科

股市K线理论简介 中国股市简介

股市K线理论简介——简介K线是一条柱状的线条,由影线和实体组成。影线的实体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线,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线;实体分阳线和阴线两种。通过K线图,我们能够把一定周期(日、周、月等)的市况变现完全记录下来。K线理论就是研究K线的形

声明:《土家族简介 苗族简介》为网友威士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