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虎丘山 苏州虎丘山风景区

苏州虎丘山


苏州已有2500多年历史,最能代表苏州古城的当是虎丘。宋代诗人苏轼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关于虎丘之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丘如蹲虎,因以为名;二说吴王阖闾死后葬于城西北山丘之上。下葬三日后,有白虎蹲于墓顶,于是得名虎丘。

虎丘的开发则始于东晋。据《吴地记》记载:东晋丞相王导之孙司徒王珣与其弟司空王珉曾在虎丘山营造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称“虎丘山寺”。寺宇壮观,为东南一大佛教丛林。唐代因避高祖父李虎之讳,改名“武丘报恩寺”,宋代称“云岩禅寺”,清康熙时改为“虎阜禅寺”。虎丘最大的特色是“山藏古寺中”。宋代诗人王禹偁有《游虎丘山寺》七律诗:

寺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

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

明代文学家高启更有诗句: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虎丘原来的名字叫“海涌山”,这从建在山塘河对岸的“海涌流辉”照壁可以
了解这段历史。“海涌”为虎丘原名。据说在远古时代,苏州地区是一片海湾,海中兀立着数座岛屿,虎丘为其中之一。随着潮涨潮落,小岛时隐时现,故名“海涌山”。现虎丘环山挖有河道,河上石桥名“海涌桥”,与古山名有关。宋代诗人郑思肖《虎丘》诗云:

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

虎阜禅寺有二道山门,一是大山门,在山塘河北;二是二山门,在海涌桥北。大山门黛瓦黄墙十分亮丽,三间高敞的硬山顶房屋,屋脊雕龙饰画,中间还刻着“皇图巩固”四个大字。正面一大二小三个拱门,正门挂“古吴揽胜”匾额,点明了旅游景点性质。边门额分别是“山清”、“水秀”,与正额呼应。正门两侧挂有对联: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款署“丁卯
初夏钱定一撰,周退密书于吴门”。分明是说虎丘古往今来,总是繁华之地。站在山门前,从高大的拱门中一眼便看到了古老的虎丘塔。不禁想到一句词:门含虎丘千年塔,寺藏海涌万里山。

走过大山门便是景区检票口,一座粉墙黛瓦的园门,正门挂的匾额是“吴中第
一名山”,边门额分别是“访古”、“揽胜”。有引人入胜的感觉。

检过门票进去是一座石拱桥,桥名“海涌桥”。桥下是环山溪,溪水清澈,河面上停着十几艘游船,河北面是一条环山车道,有电瓶旅游车行驶,接送旅客上山
下山。

过了“海涌桥”还有一道山门,是三间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依然是黛瓦黄
江苏苏州虎丘山 苏州虎丘山风景区
墙,屋脊雕龙饰纹。前檐匾额是“大吴胜壤”。意为吴中形胜之地。语出南朝顾野王《虎丘山序》:“若兹山者,高不概云,深无藏影,卑非培缕,浅异棘林,秀壁数寻,披杜兰与苔藓。椿枝十仞,挂藤葛以悬萝。曲涧潺湲,修篁荫映,路若绝而复通,石将颓而更缀。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虎丘西距古城7里,山高
不过36米,周围不过700米,总面积为18.9公顷,却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唐代《吴地记》称此虎丘“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代朱长文说虎丘有“三绝”:虎丘远看不过一小丘,但登山后可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此为一绝;虎丘西连穹窿山,北亘虞山,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此为二绝;剑池不盈不虚,终古湛湛,此为三绝。明代李流芳更是说游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盛夏、宜秋爽、宜落叶、宜夕阳。那是说虎丘一年四季、阴晴圆缺都是玩赏的好时节。二山门旁有副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亦是描写虎丘的景色。为李圣和重书。

二山门外墙上左右各镶有一块石碑。其中一块碑的碑文是:直隶苏州府禁约事照得虎丘,往昔游人喧杂,流荡淫侠。今虽禁止,恐后复开,合立石以垂永久。今后除士大夫揽胜寻幽,超然情景者,住持僧即行延入外,另有荡子挟妓携童,妇女冶容艳妆来游此山者,许诸人拿送到官,审实妇人财物,即行给赏。若住持及总保甲人等纵容不举,及日后将此碑毁坏者,本府一体追究。故示。隆庆二年十月。隆庆是明穆宗的年号,隆庆二年为公元1568年。400多年前立此石碑,分明是歧视平民、妇女的规定。不知今天的年轻人看了作何感想。

走过二山门,回过身来见朝北一面门楣上高悬“含真藏古”匾额。款署“顾恺之《序略》记虎丘山水语‘含真藏古,体虚穷元’。因书四字,为胜迹存真。乙丑年十一月,梁漱溟并识,时年九十有三。”梁漱溟是近代学者。 上面两句是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描述虎丘山水之语。虎丘具有山水之胜,又是从太古时代的海洋中
涌出的一座山峰,故堪以此称之。

走过二山门,左侧路边有眼泉井,青年男女围着井台用吊桶汲水而饮。旁边圆石上刻着“憨憨泉”三字。此泉为虎丘名泉。传说南梁天监年间(502—519),憨憨尊者从宝华山来虎丘时凿得此泉,故名。此井泉脉极佳,有“井底泉眼潜通海”之说,故又称“海涌泉”。相传憨憨为孤儿,双目生翳,视力很差,以乞讨为生。
虎丘山顶缺水,他被寺僧收为挑水僧,整天埋头干活,故称“憨憨”。住持把他当牛马使唤,他不堪忍受,一心想在山上找到泉脉。于是,白天挑水,晚上刨地,直至十指流血,终于在石缝中找到此泉,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清代苏州状元石韫玉《憨憨泉》诗云:

泉生石中无泥滓,一勺之多常弥弥。

海涌山中海涌泉,此渊然者毋乃是。

世间泉石争嘉名,此泉独以憨憨行。

唯恐当世知其清。

清福天所吝,清才人所嗔。

师憨泉亦憨,以憨全其真。

走过“憨憨泉”,右侧山脚一块二米长的岩石,中间一条直缝把石块一分为二。旁边一块圆石上刻着“试剑石”三字。有介绍说,“试剑石”有两则传说:一传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吴王鱼肠诸剑后,在此试剑所致。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

剑试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再向上,左侧有两块圆石,石头上分别刻着“枕石”、“石桃”两款字。仔细看,两块石头很普通,只是外形有些象桃子、枕头而已。不过石头上刻了字,倒为
游客增添不少乐趣。

没走几步,右侧山坡上有座亭子,亭中一碑,上刻“古真娘墓”。有介绍说,真娘为唐朝人,姓胡,名瑞珍,北方人,因“安史之乱”南逃途中与家人失散。来到苏州后,被骗入阊门“乐云楼”妓院。她色艺双绝,并能诗文,只伴客人歌舞书画,卖艺不卖身。有一天,苏州青年王荫祥以重金赠鸨母,欲留宿真娘处。真娘料
想难以违拗,遂投环自尽。王荫祥大为震惊,厚葬真娘于虎丘山,并于墓上建亭纪念,自己立誓终身不娶。清代陈璜撰《重修真娘墓记》:“真娘墓者,自唐宋以来,诸名士皆有题咏,几与昭君之青冢、太真之马嵬并传。”亭前有摩崖刻有“香魂”二字。

向前又走过一段坡道,眼前豁然开朗。眼前是西南高,东北低,略带倾斜的一大片紫红色石地坪,地坪西南侧有一方台地。台上耸立着两座经幢,东边的一座名金刚经石幢,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正中的一座名为佛说大佛顶陀罗尼
经石幢,立于后周显德年间。看着眼前这场景,便想象出崇祯六年张溥站在石台上登高一呼,号召天下儒生成立“复社”时的情景。走前几步,北侧山崖上建有一座石亭,亭额刻有“二仙亭”三字。亭柱上刻着“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有介绍说,此亭为纪念陈抟和吕洞宾两位神仙。

石亭右侧崖壁上刻的是“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有介绍说,此四个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正卿题书,“虎丘”两字经岁剥落,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苏州石
刻名家章仲玉钩摩补刻,故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另有一说“虎丘”二字为北宋叶清臣所书,“剑池”二字为北宋书法家蔡襄所书。

石亭左侧崖壁上有“千人坐”、“生公讲台”两块石刻。“千人坐”三字是明代胡缵宗题书。胡缵宗,甘肃秦安县人,曾任苏州太守。工诗文,精书法。早行草有拓片传世。“千人坐”,当指“千人石”。“生公讲台”四个字相传为唐代李阳冰所书。李阳冰,字少温,工于小篆,为唐代之冠。时人请颜真卿书墓碑,必请李阳冰题额,“欲以擅连璧之美”。《宣和书谱》云:“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阳冰独步。”李阳冰为大诗人李白族叔,当过安徽当涂县令,李白晚年贫病交困时,曾投奔这位族叔,受到他的悉心照顾。李白有诗赞李冰阳篆书:

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


生公,晋代高僧竺道生(355—434),佛教理论家,俗姓魏,巨鹿人。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卓荦不群,15岁便能登坛讲经,吐纳问辩,辞清珠玉。他与僧肇、道融、僧睿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高僧传·卷七》称生公“隽思奇拔”、“神气清”,“潜思日久,彻悟言外”,受庄玄“得意忘言”思想的启发,最早倡导“顿悟成佛”说,否定流行的轮回报应说。生公的学说,与南中国文化的特性比较投合,“倾向于理想的、自然的、简易的、无限的”、“超越的倾向”。故南朝的宋文帝、梁武帝都十分欣赏和大力提倡此理论。虎丘后来成为禅宗的一大丛林,与生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生公讲台”摩崖石刻下面有一方白莲池,池中央有一石台,台上一块方石上刻有“点头”二字。传说,生公讲道“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认为一切众生(包括恶人)皆有佛性。此说为旧学所不容,被视为异端。在长安遭谤,遂云游南下,至苏州虎丘。苏州太守怕冒犯朝廷,不准百姓前来听经。生公乃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至阐提(恶人)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
心否?”群石领会其意,皆频频点头,百鸟停鸣静听,虽时值严冬,白莲池中池水盈满,千叶白莲一齐开放。此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典故。

穿过“虎丘剑池”石刻旁边的一个圆洞,峡谷中一弘水池。石壁上有几幅摩崖石刻,其中“剑池”二字为元代周伯琦题书。另一幅“风壑云泉”传为米芾题书。
“剑池”二字左侧用大篆镌刻了高启的一首《阖闾墓》诗:

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

漫说深机防盗贼,难令枯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鸟啼夜月边。

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

把高启的诗刻在石壁上,显然是要提醒游人,在剑池底下有一代霸主阖闾的陵寝。剑池下面究竟有无阖闾墓,史籍上确有不少记载,但说法不一。《越绝书》载:“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铜椁三重,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这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记载。两千多年来,人们出于各种动机,一直想要找到阖闾墓,然而却一直没有结果。最早的是越王勾践。他曾是吴王夫差的手下败将,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磨练,终于反败为胜。为了洗雪昔日的耻辱,他要扒平仇人的祖坟。据史书记载,他并没有找到。第二个掘墓者便是秦始皇。他为的是寻找阖陪葬的三千把利剑与珍宝,但最终一无所获。后来,三国东吴的孙策、孙权都来过,踏遍弹丸之地,全然没有结果。明正德七年(1512年),苏州大旱,剑池干涸了。唐寅和刚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同游虎丘,走下干涸的池底,看到了一个三角形的幽深洞口,“可容数人立,其中亦无所有,但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官府派人现场查勘,终因不得结果而草草收场。最后仅在剑池东侧崖壁上刻下两篇《纪事》。1955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岌岌可危的云岩寺古塔,抽干了剑池池水,人们再一次看到了池底的面目。据参与清理的工作人员记录,池底确有一个可容数人的三角形洞穴,里面有四块青石制作的石板,其中三块似墓门。终因洞穴位于灵岩寺古塔下面,发掘墓穴势必影响古塔安全。经请示,中央文化部门作出不予挖掘的指示。阖闾陵寝的千古奥秘,再次沉入池水之中。

关于剑池的成因,历来有三种说法:一、《吴地记》记载: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各三千殉焉,故以剑名池。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说剑池是造墓时开凿成的。二、《元和郡县志》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说剑池是盗墓者开凿的。三、宋代朱长文有诗云:

万丈澄潭挟两崖,削成奇壁白天开;

龙泉一淬名因得,不待秦皇发冢来。

这位苏州学者认为,剑池是大自然的杰作。事实上,看剑池两侧石壁,虽因长期风化,显得苍老自然。但整体上过于规整的石壁构造,难以掩饰人工斧凿的痕迹。

再登上几级石阶便是灵岩寺塔了。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塔”
的石碑立于塔下。有介绍说,灵岩寺塔又名虎丘塔,始建于周显德六年(959年),至宋建隆三年(961年)建成。塔身年久倾斜裂缝。1956年抢修加固时,在塔内发现不少珍贵文物,现藏苏州博物馆。此种砖塔仿木结构,代表五代至北宋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塔东侧另有一块石碑,上刻“灵岩禅寺遗址”。旁边还有几
块破残的柱础,标明古灵岩禅寺的位置。

灵岩寺塔东侧不远处有座“御碑亭”。亭中立有三块康熙、乾隆的御碑,碑高一点二丈,宽四尺。中间一块阳面刻康熙诗一首,其他各面刻有乾隆诗六首。康熙、乾隆都曾先后六次来苏,每次必游虎丘,有时还在山上住下。玄烨第二次来前特地下了一道谕旨:“将江南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课税概与蠲除。”皇帝这
件小小的见面礼惊动了苏州,从官府到百姓都对玄烨感恩戴德。大家纷纷捐款出力,在虎丘山上建了万岁楼,把谕旨刻在石碑上,立在上山必经的台阶上,等待玄烨上山看到此碑后,再把它移入楼中。康熙走到二山门时,游兴正酣,忽有两人脆见。垂问所以,原来是苏州百姓曾帮助张土诚固守苏州城抵抗朱元璋的进攻,由此对苏州积怨甚深。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要求加罚苏松地区税赋。清承明制,一直延续至今。见康熙皇帝游览虎丘,便叩求圣恩酌减。康熙听后,指示侍卫收进奏请。次年,(1690年)三月二十一日,让户部下达了减轻苏松地区浮赋的谕旨。

从御碑亭东侧下山有一座“五贤堂”。堂为硬山式五架,门洞上缀“旷代风
流”匾额。五贤堂又名五贤祠,为纪念唐宋时五位贤人而建。所谓“五贤”,即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和宋代的王禹偶、苏轼。其中韦、白、刘三人都当过苏州刺史,王禹偶当过长洲令,苏轼虽没有在苏州做过官,但晚年常来苏州,当过苏州的居民,以“寓贤”身份入选。堂上悬挂“五贤堂”匾额,为当代苏州籍书法家顾廷龙所书。墙上镶嵌五块石碑,碑上有五人的线刻画像。另有两对联,其中一联是:天下苍生待雨霖,古来贤守是诗人。真有盼清官如甘霖之意。另一联是:朝烟夕霭,诸岚收万象之奇,公等文章俱在;雅调云衿,异代结千秋之契,谁堪俎豆
其间?你们在苏州做了好事,苏州人世世代代纪念你们,把你们看作朋友。但再也没有人配得上享受这种祭奠了。此联为明崇祯时陈元素所撰。因当时有人想把苏州另外一些官僚列入纪念,故陈元素怒而写下此联。

走出五贤堂,向西是虎阜禅寺大雄宝殿。该殿是同治十年(1871年),由苏州人陈德基在原天王殿旧址上建成。殿内供奉如来佛像,上悬“我佛慈悲”匾额,是苏州状元陆润庠题书。“文革”期间,佛像、匾额均毁。1980年,大殿重新修复,现东西墙上挂有十八罗汉雕像。走出大殿,门前是五十三级台阶组成的石梯,俗称“五十三参”。借佛经中“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步下石梯又回到了“千人
石”平台上。

千人石东南侧有一排台阶,登上二十几级台阶是一片广场。广场南侧有座六角亭,名“孙武子亭”。广场是孙武当年的练兵场。相传孙武经伍子胥引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兵法后,非常高兴,令小试兵法于后宫。孙武把
宫女分列两队在千人石上进行操练,由阖闾的两名宠妃分任队长。训练前,他当众宣布纪律,然后下令:一鼓皆振,二鼓操进,三鼓为战形。不料宫女们听到口令,哄堂大笑,视练兵为游戏。孙武重申军纪。进入第二轮训练,宫女们依然嘻嘻哈哈,阵容乱成一团。怒不可遏的孙武喝令军法官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坐在检阅台上的吴王一看孙武欲斩宠妃,急忙派人上前阻止。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就要按军法办事,否则就是对大王的失职。”说完,立即将两名宠妃斩首。孙武继续操练,宫女们迅速站好队形,个个表情严肃,动作正确。吴王看了连连点头称好。

走下虎丘山时,虽然腿脚有些酸麻,但还是觉得虎丘是国内不多的一处风景与人文历史俱佳的旅游景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52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陵墓 刘基墓江苏苏州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

原文地址:【陵墓】刘基墓(江苏苏州)作者:三品官南金我在苏州的游览过程中,去了一个很少有人去的园子:定园,这个园子挺大,来这里是因为出租司机的介绍,估计他们介绍我来定园也是有好处的吧。不过既然来了,就要玩痛快点,我拒绝了“请导游”的要求

江苏苏州寒山寺 苏州大学到寒山寺

苏州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苏州寒山寺名扬千秋,声播海内外。正如清代学者叶燮在《松鹤堂记》中写的:“天下佛刹之流传,或有或无,天下人安能尽知而道之?惟寒山则人无不知而能道之者,则以唐人张继‘月落乌啼’一诗,人人重而

石人山为何改尧山为此点评 河南石人山风景区

石人山为何改尧山为此点评 石人山上有石人一尊故名石人山玉皇箭峰有许多朋友和网友问我石人山现在如何?怎么不见那么多广告和宣传了,听说名字也改了?以我所知,转告询问的朋友:石人山风景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名扬全国,乃诸多国外游人来

江苏吴江同里古镇 苏州吴江同里古镇景区

吴江同里古镇同里我十年前到过,但那时还没有游览古镇的概念,而是去游览同里的私家园林退思园的。那次从苏州去同里的路上,看到一座建筑典雅的静思园,进去参观以后感觉很好,觉得它是当代苏州造园艺术的代表作品。但后来游览了退思园后的

江苏苏州狮子林 苏州凤凰山价格

苏州狮子林狮子林,苏州四在园林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苏州老城区园林路,园址原为宋代富家别墅,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名僧天如禅师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杆,竹

声明:《江苏苏州虎丘山 苏州虎丘山风景区》为网友牵鹿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