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传 卿卿

第一章出身名门,承大家闺秀之灵气

第二章继天资聪颖,超拔脱俗之才情

第三章神情散朗,风韵高迈

第四章门当户对,却终落得“意大不说”

第五章清谈场上超脱飘逸,风华绝代

第六章扬魏晋风度,林下风气

第七章荣辱不惊、生死两忘之玄心

第八章寡居会稽,授业解惑

第一章出身名门,承大家闺秀之灵气

琅琊王氏王褒《幼训》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

风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恰巧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中的谢家,谢道韫与谢安的子侄辈一样,享受着“家族教育”的自由。

在东晋的陈郡阳夏,谢家可是名门望族。道韫降生那天,正值午夜,郗氏原本好好地入寝休息了,但不知怎么的,好似做了场梦,梦里遇见一个道士,说是很快谢家就要出一代才女了,但此人命途多舛,要刘氏细心小心呵护。郗氏正想上前问个清楚,道士已飘然而去,突然,郗氏感到一身剧痛……次日,整个镇上便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说谢家郗氏终于产下了一位千金小姐,而且长得是极为漂亮。那天清早,谢家所有老少都集聚在道韫家中,来看看家族的新成员小道韫。小道韫的长辈们可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从小在这里长大,她听闻她的祖父谢裒曾任太常卿、吏部尚书。而谢裒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谢奕、谢据、谢安、谢万、谢石。道韫正是谢奕之女。父亲谢奕“少有才名。”在任剡县令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升为安西将军。她的叔父谢安又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总指挥。听说当时前秦大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五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南下侵晋,而东晋迎战的只有八万多人,面对百万大军乌云一般地压向南方。苻坚曾经狂妄地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恐怕也并非全是大话。而谢安却镇定自若,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淝水一战,杀得不可一世的符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就此瓦解。这在历史上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汉人抵御胡人的诸多战例中不可多得的一次长志气的战例。而在谢道韫的兄弟中,更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建武将军,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苻坚大帝的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有再造社稷之功,后又被封为康乐公。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

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仕宦的家庭,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叔父谢安常居东山,与她和几个子侄读书悦性,且常常出游山水之间,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所以小道韫最喜欢的还是和叔父、几个兄弟在一起谈论诗书。于此,她表现出超人的才智,不仅深得家族成员的喜爱,更是如郗氏当年生产前梦中那道士所说——她成就了东晋一代才女的佳话。

第二章继天资聪颖,超拔脱俗之才情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雅人深致,宅心高远。道韫自小便才华出众,谢安心想这女孩儿可谓真是像极了他年轻时的模样。

谢道韫自小天资聪颖,每日里除去安排好的各种技艺的练习以外,她最热衷的就是等叔父谢安来组织家中的茶话会。每每到那天,家中总是异常的热闹,堂兄弟、姐妹以及长辈们都会带着一段时间读书、生活的感悟而来,大伙儿齐聚一堂,谈笑风生。可不,今天一大早道韫就起身梳妆打扮,心想着叔父今天又会以怎样的主题来考大家。

谢安进了厅堂,捋了捋那和他学识十分般配的胡须,一眼便向道韫望了过去。道韫正好在读《毛诗》,看见叔父终于出现了,便立马起身向他行了个礼,其他孩子们也一一随着道韫向谢安问好,谢安看见儿孙一堂,真是满心欢喜啊!顺带着,谢安问道韫《诗经》中哪一句最好,道韫对《毛诗》中《诗经》那部分尤其感兴趣,回想自己读过的那些片段,胸有成竹地答道: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哦?其他人觉得呢?”

谢玄,也就是道韫的弟弟站出来了。他回答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幼年随叔父谢安在东山隐居的谢玄,以聪明灵慧深得谢安喜爱。谢安曾问他,为什么人们总希望子弟们出色,他回答说是,“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可对于此次俩姐弟的回应,谢玄感到非常诧异。谢安觉得一般人喜欢的是那些美丽的诗句,就如后人觉得谢玄这番回答是其性情的体现,而道韫,这个冰雪聪颖的女孩儿,喜欢的却是表现人格风范的诗句,真是与众不同啊!

道韫所说的吉甫是周宣王时期的贤臣尹吉甫,这是他的一首送别之作,讴歌的对象是仲山甫,正是他帮助周宣王成就了中兴之治。谢安听后深有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小道韫听了立马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脸也变得红扑扑的,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说:“叔父过奖了,道韫也有很多要向叔父和兄弟姐妹们学习的地方。”

次日,天气转个了暖,阳光从白云缝隙里撒向大地,整个院子都沐浴在阳光的温暖气息中。含苞待放的、已经盛开的桃花将每颗树点缀成一朵朵粉云,一朵朵粉云又连成一片,若穿梭其中便仿若置身于一片粉色的海洋中,又仿佛走进了一处世外桃源。在这个幽雅别致的院落里现在确是热闹非凡,小道韫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身着锦服,在嬉戏着,没一会儿,小道韫似乎累了,于是便坐在靠向湖边的石凳上望着水中树木的倒影出神。

这时,不远处,小道韫的父亲谢奕和她的叔父谢安来了,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向这边走来,他们看去都英俊不凡,风流倜傥。一群孩子看到他们走来都停止了嬉戏,向他们走去。可唯独小道韫依旧坐着,她用手肘支着下巴,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专注地望着水面,对来人浑然未觉。孩子们恭敬的向长辈们请安,然后随着长辈往这边的眠月亭走过来。谢安看到小道韫,走过去抱起她向亭子走去,边走边说:“小道韫,看什么这么出神呢?能不能告诉叔父,让我也看看。”小道韫回答说:“昨天,我背了《菁菁者莪》,但是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君子。”谢安笑了笑说:“原来我们的小道韫是在思考这个啊!走,我们到眠月亭去,叔父给你们一起讲解。”这时,小道韫终于笑了,她说:“谢谢叔父。那下次叔父出去游玩,也要带道韫去,上次哥哥们都去了。”在子侄中,谢安最疼她,她从小不仅乖巧可爱,而且善于思考,因此一直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这时,小道韫看到谢奕正在向她招手,便说:“父亲向我们招手了,我们快点过去吧。”不久后,眠月亭里便传来他们一阵阵的讨论声。

又是一年深秋,会稽山上的树木也都开始发黄了,天色显得有点儿清冷。但山下城里却还热闹得很,今天一大清早的,朝廷又快马加鞭地来了份征召。朝廷大臣手下的马果然不一样,威风凛凛,利气逼人,所到之处总惹得街道两旁老百姓的围观,也不记得是第几次了,但老百姓们依旧看得新鲜。

“看!那马儿准是又往谢家大院跑!”

“我看啊,又是一场徒劳!”

路上行人纷纷议论着,又散开了。

“老爷!朝廷又派人来了!”

谢安文才武略盖世,乃是东晋第一号栋梁之臣。那时恰好隐居会稽山阴,最为关心的是下一代的成长。为了子侄们能一个个地茁壮成长,将来好为国家效力,他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聚会,把大家凑到一块儿,谈谈最近的学习情况,要求自是十分严格。此时在书房正安排着下午和孩子们见面时要谈论的话题,看见管家进来那慌张的模样,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谢道韫传 卿卿

“你让他回去吧!我不想见!”谢安此时正看书看得起兴,挥了挥衣袖,一句话回绝了。

妻子刘氏见了,走到谢安身旁,笑着说道:“老爷,你自幼就得宰相王导的器重,虽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但朝廷先是征召你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你为佐著作郎,都被你以有病为藉口推辞了。后来,你干脆隐居到东山这儿,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你看朝廷的征召又来了,老爷,您三番五次拒绝,可要多留意啊!”

谢安抬头见妻子一股严肃认真劲儿,扑哧一声像孩子般笑了。“夫人大可放心,当初担任扬州刺史的庾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我,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但仅隔一个多月,我发现官场大多失意,便辞职回到了会稽。即使上面有所不满,那与我又有何妨?我不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只想有生之年和夫人、那一帮孩子及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游山玩水、读书以逸志,做些该做的事情。”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的士大夫却都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时常有人说:“谢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他的妻子刘氏是名士刘琰的妹妹,眼看谢氏家族中的谢尚、谢奕、谢万等人一个个都位高权重,只有谢安隐退不出,曾对谢安说:“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吧。”果然,升平三年,谢道韫十岁,父亲谢奕去世。这是继两年前伯父谢尚去世后对谢家的另一沉重打击。359年,谢家又遭重创。谢道韫的叔叔、谢安的亲弟弟谢万时任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和兼豫州刺史,由于他骄傲轻敌,怠慢部下,结果北伐吃了败仗,被削职为民。谢家的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叔父谢安重新出山,最终迫使谢安再次步入了仕途。

第三章神情散朗,风韵高迈

“白雪纷纷何所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絮才女,敏慧过人。

光阴荏苒,转眼春去冬来。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小道韫十岁时父亲谢奕的去世后就结束了,她不再是那个会撒娇的小女孩了,在她身上多了一份恬静与稳重。早晨依旧随哥哥谢玄习武练剑,闲暇时间更是苦读经书。这几年里,她在叔父谢安的影响下读了很多书,如《四书》、《五经》、《论语》、《庄子》……其中经典的段落,她不仅能够背诵,而且还经常向叔父发表自己的见解。随着谢尚、谢奕的去世,谢安虽然朝廷事务繁重,但是相比以前,他反而更加关心子侄们的成长了。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人们都穿上了御寒的棉衣。快到春节的时候,竟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远处的山峦变成白茫茫的;广袤的田野被白色覆盖了,连街道上庭院里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

古人常说:瑞雪兆丰年。这不,村子里人们看到雪下得越大,心里越高兴。

趁着这份喜悦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久久未曾离去,谢安便决定要带着侄儿侄女一起外出赏雪。大雪纷飞,好一幅会稽山阴雪景图啊!孩子们早已被这皑皑白雪、为这大自然的壮丽美景陶醉了。孩子们在雪地里追逐嬉戏,谢安却在草亭里举杯独酌,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出神。谢安于温酒赏雪之余,雅兴大发,看着谢道韫和哥哥谢朗从雪地里跑进草亭,借着炉火取暖,便打算趁机考一考他们学习诗文的情况。

谢安说:“赏雪是个高雅的活动。不光是用眼睛去观看美景奇观,还应该用优雅的诗词赞诵,才能把兴致尽情地抒发出来!”

道韫拉了拉哥哥谢朗的衣角,古灵精怪地说道:“那今天咱们就和叔父比试比试?”谢安高兴得笑出了声:“好!我饮下这一杯酒,再作好诗给你们看!”兄妹俩等了好一阵子。只见谢安用手拂去胡须上沾着的酒滴,站立起身子,用手向漫天大雪一挥,口中吟出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调皮的谢朗反应敏捷,马上抢着吟了一句诗:“空中撒盐差可拟。”意思是说:“我看大雪就跟从天上往下撒着盐粒一样。”说完还很得意地双眼看看谢安,想得到他的表扬。谢安轻轻地摇了摇头,说:“不好,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从天顶上往地下撒那么多的盐粒呢?再说盐粒重得很,怎么能够漫天地飞舞呢?”几句话说得谢朗脸上红红的。他觉得谢安说的很对,可是自己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比喻了。没想到的是,道韫此时反倒是不好意思地说:“我道是想好了一句,不过,叔父您停了可不能笑话人家呀!”谢安点了点头,表示不笑话她。谢道韫把眼睛投向天空,轻轻地吟咏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我看这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正好像春天的柳絮,随风而起,四处飞舞。”话音刚落,谢安立即拍手叫好。他说:“小道韫的比喻太形象了。轻飘的柳絮漫天飞舞,宛如春天烂漫的山花,飞雪柳絮,风姿优雅,意境悠远,真是恰到好处啊!”谢朗也连声称赞。

从此,道韫便有了一个“咏絮才女”的美名。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机会,身为女性的谢道韫发现自己也可以拥有魏晋人对美的特殊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而且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丰富学识、开阔眼界并不亚于男子。

道韫,越来越接近于那个真实的自己了。

转眼又是几年过去,这几年里,小道韫不仅在诗书这块进步可观,而且还学习了一些女红,甚至向表姐妹讨教了一些乐器,尤其善于弹琴,有时候心情不好时,会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边弹边唱,排遣思绪……

平日里她喜欢与兄弟姐妹们畅谈,她喜欢庄子的“无为”,同时又尊崇孔子,记着叔父“芝兰玉树,生于阶亭”的教诲,认为大丈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有所作为。有一次,谢道韫看见自己的弟弟谢玄作为贵族子弟,沾染了一些不良习好,于是对他说:“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谢玄觉得很惭愧,之后一直发奋努力,不但成为一名清谈场上的名士,更成为淝水之战的一代名将,国家的柱石。也正由于此,谢玄才会“绝重其姊”。

第四章门当户对,却终落得“意大不说”

徽之献之无不风流倜傥,鲜亮透明如樱桃,夹在中间的凝之,便显得如够尾巴草,灰扑扑暗黯黯,这番话令谢安失语。

“姑娘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谢道韫本就是美人胚子,长大后更是颜色绝世、光彩动人,举手投足间透着一副雍容、典雅、高贵、诗书的气质。

男婚女嫁,是谓婚姻。很快,转眼道韫也快到婚嫁的年龄了。叔父谢安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又漂亮的侄女,颇为她的婚事操心。魏晋时代,魏晋南北朝士族间的联姻,讲究的是政治联姻和门当户对。谢氏与王氏又是两大望族,民间一直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

日落西山,红霞满天,倦鸟知还。江面远远瞧去,一叶扁舟归来,无需猜测,便知应是王谢泛舟归来。果不其然,待舟子靠岸,一众人上了岸,其中年纪最大的当属一代书圣王羲之,神情飘逸,长身挺立,犹如林间仙鹤,转身,墨香四溢之时,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兴尽酒罢,谢安无意中提到侄女道韫的婚事,王羲之心里其实早已有数,笑语道:“谢兄世家一门清俊,如芝兰玉树,人才不竭,门庭有望啊!其侄女道韫更是佳人才子,我早已领略其风采。”说着说着,此时沿途路过一家小茶馆儿,俩人便坐下歇歇脚,却倒是正儿八经地谈论起道韫的婚事了。

“安石兄对道韫的婚事有何看法呢?”王羲之就直接开门见山地提出来了。

“哈哈,王兄果然直爽。我其实考虑了很久,一心想为侄女道韫寻一个好归宿。这不,今天和你出来玩,恰好忆起你家几位公子,想看看咱们能否有缘亲上加亲啊!”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王两家都觉得这门婚事说不定能成!

道韫虽然是位女子,但此时她的名气已经很大,大家都知道谢家有位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多艺的才女。不少世家大族都争着上门提亲,只是道韫都看不大上,于是就委婉拒绝了。哥哥们都已经出仕了,她也长大了,相比之下和弟弟谢玄越发亲近了,经常和她一起谈诗作文。其实谢玄只比她小一岁,往人前一站也是个翩翩美少年,而且他特别喜欢打扮,经常穿戴整齐好后会跑到道韫这里让她给提点意见,因为他特别信任这位才女兼美女姐姐,而且在众兄弟姐妹中,姐姐最疼他了。一日,谢玄打扮着准备和谢安去一大家拜访,临行前,到姐姐道韫房里,想让姐姐看看这身派头行不行。道韫看着弟弟正儿八经的样子,咧开了嘴角笑开了花儿。她拉着谢玄坐下,问道:“阿玄,给我讲讲近日外界的事情吧!最近叔父带你出去交际,你都遇到哪些名士,他们谈吐和才华怎样?”通常谢玄刚开始都要卖卖关子说没什么事,那些人也就那样,他还不忘要自夸自己几句,说他们还不如你弟弟我呢!然后就是道韫开始笑谢玄太过自大,不忘教育他要谦虚之类的。今天也一样,谢玄说:“最近也没怎么出去,父亲要我在家好好读书。昨日,叔父带我去王家拜访,我觉得王家大公子和三公子不错,其他的也没怎么留意,我和大公子谈得比较投机。王伯伯的书法真是名不虚传,让我真是自惭形秽。”道韫说:“可惜我不能出门,要不定然要去好好欣赏一番王伯伯的书法。对了,近日我写了几首诗,你看看写得可好。”于是书房里姐弟俩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久久不见消止,弄得谢玄将出门拜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谢安那次和王羲之见面回来后,一直在考虑着道韫的婚事。在确定了王家之后,还要进行筛选,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王徽之最为卓尔不群,王徽之的弟弟献之最有才华,但是年纪好像小了点,上次,他还与他们兄弟俩谈起玄学和书法,谈得颇为欢畅。不过就算这样对他们也不是很了解,所以还是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考虑好之后,谢安心上一直绷着的弦总算是松了松。

这时,她的夫人刘氏亲自端着夜宵进来,微笑地对他说:“你看你,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饿了吧,吃完夜宵早点歇息。”夜深了,书房里的灯熄灭了。宁静的夜晚,只有夏虫在树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在这之后,谢安去王家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他对王家几个公子的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增加了。他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不过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选他为侄女婿的念头。王徽之这个人言行全凭心血来潮,听闻有一天夜里,王徽之忽然想起家住剡溪的老朋友戴逵,便从家里乘船前往探望。船行整整一个晚上,到了戴家门口,此时的他却停住脚步,没有进去,而是掉转身返回。有人对此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邪!”谢安听说后,觉得这小子处事太随意,不可靠便放弃了。而对于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呢,这个“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的帅哥,更得谢安赏识。可惜,他比待字闺中的道韫小了点,而且由于王献之的容貌帅得惊动天子,以致于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看上了他,硬是强迫王献之和她成亲,谢安遂改变了初衷。鸳鸯谱系他亲点,于是乎,谢道韫被最终许配了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较之两弟,凝之憨拙有余,风流不足。书法过得去,也能吟诗,个性内敛,其实也还差强人意。但是谢道韫作为一代才女,自然对婚姻有很高的期许。在道韫看来,王凝之虽为一代大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但此人却毫无乃父的名士风范,而且弟弟谢玄早早就没看上他。

一次谢道韫回娘家,闷闷不乐的神态被叔父谢安看到了。谢安觉得很奇怪,便问她:“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也算是青年才俊,你为什么这么不开心?”谢道韫怅然道:“我的叔父里头,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没想到天地之间,竟有王凝之这种人!”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无话可说。

不过,也难怪她如此气愤。从谢家到王家,道韫的生活环境可谓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王家,不像谢家那样崇尚清谈、重视玄风,王羲之的几个儿子也不像谢家子弟那样善谈议,道韫失去了与“一门叔父,群从兄弟”朝夕相处、交谈论辩的机会,也是去了往日那么多声气相通的同伴知音,生活少了乐趣不说,还要承担起作为妻子、嫂子、母亲等多重角色下的责任。情趣异路,心灵寂寞,岂能不使她“意大不说”?

第五章清谈场上超脱飘逸,风华绝代

道韫隔青绫幕障娴雅端坐,清茶一杯,香雾袅绕,款款而谈,轻松若定,从容不迫,把满堂才子说得辞穷理屈,心悦诚服,思之令人神往。

婚后的日子,谢道韫除了料理家事以外,不忘从前和叔父、兄弟姐妹们关于诗书礼乐的交流,但是现在根本很少有机会能够再亲身回味以前那些事儿,于是,闲暇时,道韫也只能在房中弹弹古筝,做做女红了。一日,道韫见房外阳光颇好,想起王家一处精致甚好的湖心亭,于是,她命侍女拿来古筝,前往。湖心亭中,一曲《闲云野鹤》,如行云流水又清幽婉转的旋律,在双手弹拨间隐蓄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对生活智慧丰盈的感知。仿佛行到水穷处,但又不慌不忙,犹如坐看云起时,闲云点点,一只孤傲的仙鹤独自飞翔起舞,目览山色,耳闻泉声,从容舒缓,神清气闲,悠然之至……就在谢道韫弹奏时,王徽之和王献之恰好从“湖心亭”经过,他们本来是要外出的,但是听着这首曲风清淡洗炼的《闲云野鹤》,不禁都停下了脚步,仿佛沉浸在一种逍遥的境界中。一曲终了,俩兄弟回过神来,向谢道韫投去了十分赞许的目光。王徽之说:“弟妹弹得真是太好了,且不说琴技高超,那琴曲间流露出的超越尘世的意境确实让人佩服。”随后,王献之也开口道:“听过嫂嫂的琴声后,仿佛自己就是那只野鹤身处云端,悠然自得。”谢道韫听到王家两大才子的赞许,微微笑道,显出些许难为情的样子。从此,王家上上下下对道韫的才华是佩服得不得了,尤其是在清谈方面,道韫的表现可谓是惊人的。

南齐人王僧虔在《诫子书》中曾道: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涌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魏晋士人最重清谈,有清谈才能者最受重视,清谈场上最能体现他们的才情和学识。其时清谈内容以《庄》、《老》、《易》三玄为主,并不是每一个魏晋名士都有很好的清谈才能,因为它不仅需要对玄理的深刻体悟,而且还需要高超的论辩技术,女性能谈玄者可谓少之又少。

王家是赫赫有名的权门大家,自然宾客日盈,谈辩屡生。但王羲之和几个儿子对清谈并不热心,只有王献之与之异路。谢安器重王献之,王献之亦推崇谢安。受谢安影响,王献之在玄学清谈这块也颇有造诣,但是在书法上成就之大的王献之,清谈辩议水平未能臻致一流。

有一天,谢道韫听说小叔王献之正在和几个朋友谈论人生义理,一向对清谈十分感兴趣的她就忍不住跑去,躲在壁后偷听。原本王献之也是很厉害的,很少输给旁人,但那一回不知怎么,跟人家辩着辩着,就越来越支持不住了。道韫听着,心里十分着急,再听王献之说的,感觉也越来越不对点儿。于是她灵机一动,就派婢女悄悄去对王献之说:“嫂子愿替小郎解围。”王献之一听,很吃惊,但立刻又高兴起来。对嫂子的才华,他是很了解的,另外,对于道韫的这种“真性情”,他也十分欣赏,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随便抛头露面。怎么办?聪明的谢道韫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严密无懈,居然驳得一群男子汉哑口无言,最终“客不能屈”。王献之一边坐着,一边看嫂嫂如何力压群“芳”,心里这个得意!谢安的临危不惧在历史上是出了名儿的,而他这气度,领悟得最深的孩子,正是道韫。

魏晋之时,尚玄言清谈,竹林之游,体悟玄理,谢道韫能在诸多男性清谈高手中侃侃而谈,颇具“林下之风”。

此次解围,也让献之对嫂子的敬意更加一分。为了报答嫂子,王献之将自己最得意的书法作品送给了她,道韫对小叔子的书法早已心生向往,想起当年和叔父谢安共游会稽山阴之时,曲水流觞,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令她神魂颠倒,而今,对于在书法上与公公王羲之能够齐名的献之,能得到一幅像《鸭头丸帖》的真迹,道韫真是乐不思蜀啊!

之后,道韫常常在闺中练字,献之见了,常称“嫂子有才华,亦善书,真是奇女子啊!”,时人也常说道韫的书法“雍容和雅,芳馥可玩”,当然也有受到丈夫王凝之的影响,于此,夫妻间也稍稍增加了些许轶趣。

第六章扬魏晋风度,林下风气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道韫的才华,使她在王家占有了一席之地。随后的日子,她似乎没有原来那么寂寞了,虽然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但是丈夫始终是爱他的,而且王家除了丈夫,其他兄弟都才华横溢,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相处得十分融洽,有时候她还可以和公公王羲之一起谈论书法。这么多兄弟中她最欣赏的还是王徽之和王献之,他们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王徽之桀骜不驯,有孤傲的气质;王献之则比较温和,书法造诣比王徽之略高一筹。闲暇时,她或弹琴或看书,并一直和叔父、兄弟姐妹们互通书信,以慰相思之苦。

几年后,她已经生有二子,大儿子叫王蕴之,二儿子叫王平之。她在教育孩子之余,仍然不忘关心国事大事,并且经常与旁人作诗探讨学问。她活得像柳絮一样轻逸悠闲,守着自己世界中的一方净土。光阴似箭,春来秋往,十几年的时光弹指间即逝去。这时,谢道韫已经是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母亲。一日,小儿子恩之和她在花园里散步,道韫关切地问恩之:“最近学了些什么,背几首新学的诗给母亲听听,看你有没有长进。”随即,恩之背了《渔夫》和《孟子》中的几篇,她摸了摸恩之的头说:“看来恩之有进步,是个好孩子。”这时花园的小路上走来三个少年和一个少女,他们异口同声说:“母亲偏心,只疼弟弟。”她笑了笑说:“你们在母亲的心中都是一样的,你们也背诵几首诗给母亲听听。”她听着儿女们背诵的诗,看着湖岸边的柳树已经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一时诗兴就上来了,随即说:“你们看这满园的春色,多美丽啊,今天你们就以‘春’为题作一首诗吧!”很快他们五个人都分别作了一首诗,她细细品读后说:“都写得不错,其中亨之的诗作最能够描绘出春的意境,等下你们回房后可以相互讨论,下一次,母亲希望你们都有所进步。”作完诗后,大儿子蕴之凑到她耳旁说:“母亲,我有事想和您商量。”然后,她让其他孩子在花园里玩,她就和蕴之到书房里谈政事了。

道韫的贤良淑德,使她声名远扬,同郡一个叫张玄的人,与谢玄并称,时人称为“二玄”。他有一个妹妹也很有才华,后来嫁顾家为妻。每当张玄听到人们称许谢道韫很有才华时,就极力夸奖他的妹妹,说她的文才可以与谢道韫相比。同郡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就分别去了王家和顾家(张玄妹妹的夫家)与她们两人见面交谈。人们问他印象如何,他说:“王夫人神情疏朗,仪态娴雅,颇有学士风度。顾家妇人清心玉映,只能算闺房秀女。”这一来谢道韫的名声就更大了。

谢道韫犹如竹林七贤形般骸放达不羁,我行我素,狂狷风流,追求个体性情自由的个性,足见其有名士风范。这在当时魏晋人来说,是最高的评价,意味着出尘脱俗,有极高的精神风貌。

为母十几年,谢道韫不仅在才学知识上不断进取,而且负责地教诲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们培养了像她一样的品格和才识,不仅娘家人引以为傲,王家更是赞不绝口。

第七章荣辱不惊、生死两忘之玄心

似乎老天爷都很残忍,往往才色双绝的女子,都逃脱不了红颜薄命的命运,谢道韫自然也不例外。但巾帼不让须眉,谢道韫于生死关头表现出的竹林名士的雅量和气度与其自然无违、视死如归的壮烈,不能不让任何人都油然而生钦敬之心。

风云突变,功高震主。晋孝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385年,谢安郁郁而终,享年六十六岁。

噩耗传来,谢道韫泪流满面。386年,六十二岁的叔叔谢石溘然而逝。两年后,四十六岁的弟弟谢玄也离开了人世。几年内,谢家失去了三根顶梁柱。

十年如一梦。谢道韫已经年过五旬,乌黑亮丽的头发已经开始花白。

隆安三年(399)十月,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起义军首领孙恩为报叔父孙泰被杀之仇,由其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正式揭开了战幕,斗争的矛头直指当权的门阀世族和东晋皇朝。王凝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部下请求他早作准备。王凝之同样笃信五斗米教,他拜祭祖师爷的神像后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我已请求过祖师爷。不久会有天兵天将相助。尔等不必担心。”

“孙恩今日已逼近会稽,他带领的军队一派流寇作风,到了一个地方,除了杀死地方官之外,就只会劫掠财物,烧毁仓库房屋,甚至于砍伐树木,填埋水井,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破坏者形象。他出身于次等士族之家,本来就恨世家大族占据着高位,让他们难有机会进阶,所以对他们的屠戮也格外严重。其一路所作所为,你是知道的,再不赶快备好军马,不然我们会惹上杀身之祸啊!”谢道韫实在是忍不住,冲进王凝之的房间大声呵道。

“夫人您多虑了,不必慌张。我已向道师祖说明一切,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我们只要只是闭门默祷即可。”深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既不出兵,也不加设防,还日夜在靖室跪拜祷告。

第二天,王凝之依旧坐在房间里神色泰然地对诸将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鬼兵来防御,贼兵不足为虑。”

道韫听闻后,面有怒色,拍案而起,大声呵斥着:“好你个王凝之,这片土地看来要葬在你的手中了。我怎会嫁得你这样一个懦夫、一个没用的东西?!”

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和几个儿子都被杀。谢道韫听说丈夫和儿子蕴之、平之、亨之、恩之都被杀后,悲痛之余却极为镇定。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花甲之年的谢道韫率家丁拼死抵御。她手持宝剑,上下翻飞,杀敌无数。无奈寡不敌众,鲜血染红了衣襟,最终寡不敌众被贼兵所擒,谢道韫抱着小外孙刘涛被送到孙恩面前。

“刘涛不是王家的人,如果你要杀他,就先杀我好了!”谢道韫临危不惧,怒目圆睁,义正辞严地说道。

孙恩见谢道韫作为一女子如此胆力非凡,又对其才气早有耳闻,当他见到谢道韫时,被其气概刚烈、气度雍容的高贵气质所动容,最终不但没有杀她的小外孙,而且还命属下护送她回家。

第八章寡居会稽,授业解惑

“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自孙恩之乱后,谢道韫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战后的会稽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哀号遍野和满目的疮痍。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此情此景纵然是一向保持宁静淡泊心境的她也不免黯然以至泪下。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失去亲人的伤痛。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强。

堂前花谢花开,燕去燕来。日子在无声无息中又过去了几年。

一日,东晋新委派的会稽太守刘柳倾慕她的高名,前来登门。此时的道韫已经是鬓发苍白的老人了,恰好曾听人说起刘柳是个正直而有才气的官员,所以她就没有拒绝。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虽已两鬓斑白,但她仍旧却不是那种迂腐僵化的凡俗女子。刘柳来的那天,道韫穿着白色的短衣,坐在帐中,大大方方地迎接他。刘柳衣冠整齐,坐在另一张床上,主宾二人一问一答。谢道韫谈吐雅致,风韵高迈,说到家庭里的事时,她慷慨流涟,又谈及国家大事,言之成理,侃侃而叙,听得刘太守如坐春风一般。畅谈良久之后,刘柳被谢道韫的真情流露而感动,刘柳见她虽已年老,又遭遇这样大的不幸,但却风韵高迈,丝毫不失内心的高贵,不由得十分敬佩她。会见以后,刘柳离开谢家,在回去的路上,刘柳感慨地对僚属们说:“谢道韫的雅量高致,真是名不虚传,不亏为巾帼才女。真不枉见面一场!”

晚年的谢道韫,经历了家破人亡的凄景,愈发显得淡定、从容。

会稽文风鼎盛,渐渐的许多莘莘学子时常慕名前来向她请教。虽已逾知天命之年,但是面对孩子们如此好学的情景,她还是很乐意为他们解惑的。她时常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与前来求学的学子款款而谈,看着与她谈完后的学子舒解的眉头,她的心也随之温暖了起来,觉得自己能够在晚年得到这样一份价值已是十分幸运了。有时那些青年学子与她谈论起《渔夫》时,她会不经意地想起叔父和大儿子蕴之,想起谢家和王家曾经的辉煌,再和现在一比对,不禁感叹:“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是那些过往的日子早已随风远去了。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初条。

腾跃不能升,顿足俊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任性自然的名媛谢道韫,从出身名门,受家学熏陶,才情声名远播,“咏絮才”、“雅人深致”这些佳话为人传颂,到嫁为王凝之之妻,尽心教子,贤良淑德,不料晚年则遭遇孙恩之乱,丧夫丧子,孤苦伶仃。其清淡玄远的审美趣味,归心自然的人生境界,令无数须眉景仰。

再回首,已是孤身年迈。幸得来年早春,去踏青吧!她还是那个活泼泼的小女孩,整理好行囊,把家事打理得一清二楚,坐上马车,出门去了。早春景色怡人,嫩绿的芽儿、高歌的黄鹂鸟儿、清透洁净的小溪流,配上这微凉却拌有青草香、春泥味儿的春风,马蹄声轻轻踏过之处,无不让她诗兴大发!当马车在泰山脚下歇停时,她忍不住地吟诵起一首诗: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气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这山高耸入云的气势,自然幽玄的胜景,已浑然天成地注入了她的生命!

一代才女,在夕阳里渐渐远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4403.html

更多阅读

宋词鹧鸪天 《为卿赋尽鹧鸪天》晏几道体 为卿一赋鹧鸪天

【鹧鸪天】《为卿赋尽鹧鸪天》(晏几道体)(藏头、尾、十六故事、十六唱)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编号:0000-01-11-08-01-17-01-00000】文伴君归(一唱)【白蛇传】《白蛇许仙》春意枝头云彩端,为卿一唱鹧鸪天。西湖翠

檀道济传 檀道济为什么被杀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禽桓振,除辅国参军、南阳太守。以建义勋,封吴兴县五等侯。卢循寇逆,群盗互起,郭寄生等聚作唐,以道济为扬武将军

中国古代名女知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赵飞燕、卓文君、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上官婉儿、武则天、吕后、李清照王朝云、蔡文姬、妲己、褒姒、平阳公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妹喜贾南风、客氏、慈禧太后、慈安、班婕妤、班昭、苏小小李师师、梁红玉、陈圆圆、钟离春

咏絮之才谢道韫_浙江大学 谢道韫咏絮译文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东晋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后成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

王凝之妻谢氏传 看松庵记阅读答案

编辑词条基本内容编辑本段王凝之妻谢氏传(一)王凝之(1)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2)之女也。聪识有才辩。叔父安(3)尝问:“毛诗(4)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5)安谓有雅人深致(6)。又尝内集,俄而雪骤

声明:《谢道韫传 卿卿》为网友情少故事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