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附诗评

恕俭按:在众博友的支持下,上期的“评论”发稿十篇,约稿采用率恰好七成。本期的话题是:怎样使学生幸福,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理想学校是什么样的,分数与品质是什么关系……敬请关注与赐稿。投稿邮箱:liangshujian@sina.com现将已有稿件发布如下,请帮助点评。

另,再有来稿请注意:不要脱离实际去描述“乌托邦”,要站在你的本职岗位上对现实的弊端提出合理化建议,或通过评议学校中的一些热点现象,附加你的办学理想。

(12)有情、有爱、有才

浙江徐建利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理想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殊途同归的是,每个人都对心中的理想学校怀着一种美好的期待,这源自于这个话题激起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所以理想的学校,不是带给你功成名就的身外物质,而是曾带给你内心震撼、激发某种灵感、充分展示兴趣的心灵乐园。这里有过拼搏、有过委屈、有过哭闹、有过欢畅;这里有着一个个拥有明亮眼神、充满活力的群体。

要做到上面的此番"理想",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 校长要有情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核心,这一点亘古未变。校长少则管理几百人,多则管理几千人,事必躬亲,往往限于疲劳奔命状态。那么校长手中可不可以有一根绳索,它可以牢牢的攥着大家的心,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被攥着。我想那便是---情。有情便能充分信任下级,便能充分尊重教师,便能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没有"情",而只有"名"的校长,学校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会用显微镜照着。当这一目的明确,校长的执行力便会大打折扣。如果学校把"情"作为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教师的工作状态是主动、积极的,既而受益的是学生。

二、教师要有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于他自身的素养及责任,也来源于校长的"情"的感染。难以想象一个不被尊重的教师会去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离开学校,让他终生铭记的也许不是每年自己班级成绩、各类竞赛名列前茅,而是当自己曾经家境窘困到只能以吃自带的咸菜为继时,老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说:家人总在我盒子里放太多的菜,我吃不完,你帮我解决些吧!几十年过去了,当初习得的知识已远去,但心中的感恩之情始终难以忘却。当白发苍苍之时,总想去看看曾经的老师,这是他们此生的夙愿。这便是伟大的师爱,给予人的神奇力量。

三、学生要有才

多元的生命个体,注定会有多元的个性发展之路。常规学校把多元变为一元,理想学校顺应多元发展。"快乐"、"幸福"的含义也许在学生中本就是单纯的,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从中体会到乐趣、自信,足以使他们认为学校就是他们的乐园。这"才"是广义上的"才",泛指兴趣、活动,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学校能够提供足够让学生展示的空间;要有充分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和能力得到舒展。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之所以令人回味,也许就是因为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画画,还可以寻蝉蜕、喂蚂蚁。当兴趣得到展示,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强,"厌学、缺乏动力"等现象就不治而愈了。

理想的学校,浓缩为一个词,便是"展示"。有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展示,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源动力、战斗力、生命力。这样的学校怎么不是理想学校呢?而这就需要管理者的心胸和勇气了。

恕俭诗评:

有情有爱俱当然,生要有才显颇偏。

篇末精华在展示,暂凭此意发博间。

(11)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江苏 李宏兴

今天看李炳亭先生的博客,上面有一个讨论话题: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随手涂鸦,写出自己的粗浅想法。

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就是我心目中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从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去回答。

校长是教师的一分子,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心目中的校长应该具有理想的教育情怀和学校发展的远近规划,把校当家精心经营,具有发展、成就学校、教师、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充满人文关怀,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理想的教师应该心中装满着爱,爱学校、爱学生、爱事业,用心做事,精心育人教书,善于学习,勤于反思,致力课改,学生喜欢。

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也是学校存在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的学生阳光灿烂、充满着青春活力,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课堂上神情专注、自主合作探究自信大方,课外文体活动生龙活虎,待人接物举止得体有教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好。

学校是教师学习工作生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家园,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乐园。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具有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具有可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空间舞台,具有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具有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一句话,是一所特色学校。

如果非要回答学校应该是什么样,我想最有资格最权威的评判权应该在这个学校毕业后的学生手里。毕业后的学生心中常想起学校、念叨老师、怀念校园生活、难忘课堂、常回校看看,为母校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这样的学校就是学生喜欢的学校,也必将是家长、政府、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恕俭诗评:

以人为本侃侃谈,言简意赅要素全。

倘若师生皆做到,桃花源里度新年。

(10)学校应该是温馨的家

山东吴福华

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有一个情愫挥之不去,那就是觉得应该把学校建成温馨的家。人们(尤其是学生),都有恋家情结,都喜欢家的温暖和亲情,把学校办成一个温馨的大庭家,让学生在里面享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知识高峰攀登的路上得到鼓励、引导和呵护,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诚如是,上学就是非常惬意快活和幸福的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办学方向和目标不同,方式方法就有不同),落实到学校,其主要任务就是: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学生成长的条件;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会学习生活,最终成长为有不同特长的建设人才。为达此目的,最理想的模式就是把学校办得象个温馨的“家”,管理者就是“家长”,所有学生就是家里的“孩子”。
家有亲情,其乐融融。家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依靠、依赖、依恋”的情感。做家长的都关心爱护自己的家庭成员,为家庭的繁荣兴旺殚精竭虑;做子女的,在家庭的温暖怀抱里经风雨见世面,与家长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家有广泛的包容性,即使学生有了不愉快,或者犯了错误,家长会循循善诱地引导,动之以情的的启发,只要认识到利害关系并勇于改正,家长还是热忱的拥抱自己的孩子。
家有和睦氛围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会潜移默化地熏染性情,陶冶情操,使学生怡情悦性,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观察生活,增长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些学生之所以远离学校,心理上排斥上学,就是因为学校管理制度凸显了冷漠麻木的一面,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情感需求,还有部分园丁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上课味同嚼蜡地照本宣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了事,“你不讲我还明白,你一讲我就糊涂了”,把非常有意思的学习弄成鼓噪无味的煎熬,故而厌学。
家是展现个人风采特长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家里会及时得到释放,不再对学习充满畏惧。现在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厌学,就因为学校太象个学校,桎梏了学生的成长天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成长乐趣。某些管理者象蹩脚的园艺师,用统一的思想言行标准规范学生,将那些卓尔不群的佼佼者拦腰斩断,以求整齐划一。虽然智者和教育名人专家一再呼吁学校要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可事实上许多学生视学校为畏途,视学习为受罪,痛苦彷徨,厌学逃学。
家会给孩子提供适应不同需要的各色“糕点”,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取所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自己的所好,学术研修,技艺专攻,各取所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一技之长:除了语数英(中学含理化)以外,开设各种技能实践课:科技、天文、理化、生物,音乐、美术、舞蹈以及电脑等兴趣课外班,学生各取所需,各攻所爱,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会给学生提供快乐学习的环境,提供发现世界的乐趣。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或某种荣誉,而是来自于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先圣孔老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精辟的说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千篇一律的学校模式,呆板蹩脚的教学方法,黑板上种庄稼开机器的实验实践,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再逼迫他们学不喜欢没有兴趣的东西,当然要痛苦厌学了。
家是学生个性发展最温馨的园圃,并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优裕条件,激励张扬学生的学习天性。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习认知能力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不能成为一句口号,而要变成学生分类学习的纲领。毋容置疑,学生认知能力迟钝或者某一方面理解有缺陷,就会产生学习障碍,跟不上一般人的学习进度,而很多学习渴望很高的学生又得不到满足,就象一条破烂的乡镇公路,挨挨挤挤的排满了汽车,即使你是高级“奔驰、宝马”,你也跑不快,只能夹在慢腾腾的车队中间亦步亦趋。
对家庭来说,他不会歧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不管男女、胖瘦、丑俊,一视同仁,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不会明显的分出薄厚疏密。他会把全部的爱倾情奉献给所有的孩子,给他们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成长为翱翔蓝天的雄鹰。不管以后他们在哪里,成为怎样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会魂牵梦绕自己的家——学校。

恕俭诗评:

温馨友爱似家园,万紫千红俱坦然。

斗艳争奇任进取,恰如大雁翔蓝天。

(9)一位村小教师眼中的理想学校

吉林李彬

作为一名村小教师,每到新学期都担心自己所在的村小是否被合并,还会不会教原来的学生,感觉在这样的村小工作总是提心吊胆,也清楚知道,这村小早晚会要合并的。看到工作了二十一年的学校,不免伤感一番:一九八八年修建的校舍,曾经荣获过县级校园校舍先进学校,那时学额已达到二百多人,教学质量名列前茅,而近几年,生源急剧下降,择校现象突出,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加之镇村两级政府一直希望村小早日合并,不再为学校进行任何投资,于是,学校混到今天,仅剩余三个班级和三名班主任,学生不足二十人。每天我的课程除了数学就是语文,能有点活动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唱歌,亦或课间领着学生到大山里采集植物标本,上课做教具用。我何尝不希望到一所美丽的学校工作,那么我就描绘一下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吧。
  校舍必须是教学楼,不需要多气派,要远离闹区,给人的感觉是美丽、干净和洋溢着校园文化气息。我喜欢在洁净的教学楼里工作,当站在教室里举目远眺,再看看我的学生专心读书,那是一种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最重要的是住上楼房后,冬天有暖气,窗台有绽放的花朵,教室干干净净,不像在原来村小的平房教室那样,冬天取暖全是烧煤,每天学生们让煤烟熏得满脸有灰尘,像个小老鼠,而我像个大老鼠。用窗明几净来形容理想的教室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希望楼内的文化建设,不要悬挂千校一律的名人画像,应该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展示空间,让每一个师生以身边的人而骄傲。我反对那些眼花缭乱的校园布置,显得浮华,做作,缺少个性和特色,我觉得校舍不是展览馆,而是心灵的滋养地。对于城里那样高楼大厦的学校,我不敢奢望,只盼望校舍中各种设齐全,新三室应有尽有,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即可。
  有一支幸福的教师团队,彼此为教育的明天而相互学习、鼓励。理想的学校,有一支幸福的教师团队,就是每位教师的福祉。教师是幸福的,生成的是向上、温暖和合作的生命场,这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前提条件。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或者是“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里我听到的一些学校教师间的生活写照。我希望我所在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一家人似的,有事大家商量,有困难都伸出援助手,尤其是在荣誉面前,每个人都学会谦让和大度,远离市侩和私欲,同事间,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当面露笑脸,背后使拌子。新教师到来时,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都为别人的进步而喜悦。教师间少了内耗,多了合力,这所学校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按即定的教学目标稳健前行。这样的团队,大家同乐、同喜、同成长!
  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让学生因学校而幸福。现在的学生太苦了,作为老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慢慢摧残学生,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虽然目前新课改已开展了多年,但还是收效甚微,依旧在变本加厉摧残学生,乐此不疲。我讨厌这种教育学生的方式。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有老师亲切的关怀和及时指导,而不是除了分数还是分数,把学生当成分数的机器。把学生当学生看,把学生当孩子看,这应该是教师牢记的教育法则,有了这一教育宗旨,教师就会理解学生,对于他们的错误都会另眼相待,视他们的错误为进步的阶梯,如此,教师就会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想他们之所想,成为他们知心朋友。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沦为了猫和老鼠的地步时,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作为我这样的村小教师,不能用高深的教育理论来诠释人性化教育学生,但我知道,爱一个学生,用全部的身心,把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化作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心连着心,用一生的心血完成教育的使命,这也是一个理想教师的信念!
  什么是理想的学校,没有定论,但共同的特征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园,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的精神文化发源地。


  恕俭诗评:

大山深处育朝阳,无限憧憬入殿堂。

祝愿幸福常作伴,携同快乐守村乡。

(8)学校是一个“场”

河北刘亚飞

近日读博,看到有关名校的争论,感慨良多。一所学校,如果只能让孩子得高分,却看不到孩子脸上幸福的微笑,这样的名校是我们渴望已久看到的榜样吗?如果你看到名校里的孩子们“出了教室,依然排队,鸦雀无声,井然有序,学生个个跟木桩似的向餐厅走去”的时候,你是否震惊之余还有深深的忧虑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一个学校,到处都是禁令,那么这个学校只能开一种花,学生只是守规的木偶和求知的容器。”很显然,这样的“名校”违背了发展人、教育人的基本原则。那么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

学校应是一个农场,因为教育是农业。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故事。而教师就像等待收获的老农,他只需做好底肥,适时浇水润泽,让根系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学校只需营造有阳光和雨露的自然环境即可。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那样生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应是一个磁场,时时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灵。儿子和邻居的孩子今年都上幼儿园大班。一次,我问他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他们异口同声:“喜欢”,“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那里有许多小伙伴,还有很多玩具。”“老师还给我们讲故事呢!”“我们还能跳舞”,两个孩子争先恐后的说。最近,我对邻近的几所初中的23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近70%的学生认为初中生活很枯燥,没有趣味。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越进入高年级越觉得学校没有吸引力了呢?我想绝对是我们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周彬教授说:“培养孩子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我们不要忘了学习的本质仍然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一旦体会出了这种深层次的快乐,孩子就一定会乐学不疲,不能自已。当孩子爱上了学习,学校也就像磁场那样时时吸引着孩子的心。

学校应是一个道场,她应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教育就是布道,孩子来到其间,潜移默化,她用真善美的品格润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让生命因律动焕发光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要给每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使每个人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能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具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可现实中,那所每天有近四五百人参观的名校,孩子们的思想和行动似乎中了“魔咒”,他们好似教育工厂生产线上的产品,装满了知识和服从。这是教育的另一种悲哀!

学校是发展人的地方,不是培养人“奴性”的地方,她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成长的乐园。学校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形成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进而发展成学校管理的整体氛围,形成带有学校特色烙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场”,也是学校立足和发展的灵魂。

恕俭诗评:

禁令威逼成木桩,丧失人性自荒唐。

何当吸引如游戏,磁场无言道亦扬。

(7)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乐园河北贾利民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是我们一直在喊的口号,“控辍保学”也是“普九”工作中的根本工作任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每年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在辍学,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学”。他们中有些孩子是自身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从逃学导致辍学;有的是学校和教师千方百计地为了提高升学率,课上满堂灌,搞题海战术,课下留大量作业,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致使学生不堪重负而弃学;有的是老师教缺乏师德,对一些学习成绩不佳又难以管理的学生往往不理、不管,态度冷漠,甚至排挤厌弃差生,导致了学生辍学。因此,这样的学校学生不愿进校园,更不愿进课堂,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思考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学校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乐园,象游乐场、网吧一样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逃课甚至辍学了。学校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首先,要冲破当前教育天空低压的云层,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和狭隘眼界,以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本。教育行政部门不给学校排名次,不对学校的改革施加高压政策,真正让学生身心放松地、自由自在地学习,不给学生排名次,不看学生的分数,彻底解放学生。学校因学生而存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考试分数高,还要身体素质好,解决问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其次,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走自学成才之路。非自学不能成才,这是古今中外人才成长的一条普遍规律。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孩子“会学习,会思考,会合作,会活动”,让学生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之路,学习做自己的主人,做学校的主人,进而做社会和国家未来的主人。第三,学校要有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是培养学生、教师的土壤和保证。有品位的学校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生活在优美和谐学校文化氛围里,会使生活其间的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活的完美,使他们保持着健康的心态。同时,高雅的文化品位会使师生们减轻压力,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个性得到充分施展。第四,学校要充满读书声、歌声和笑声。校园里,让学生的诵读如同黄河大合唱的让人心动;歌声像百灵鸟的鸣叫摄人心魄;欢快的笑声让天上的小鸟也回首观瞧,让充实、活泼、快乐的学校生活支撑起孩子一生的辉煌。恕俭诗评:辍学之痛意如何?应试毒瘤仍作孽!笑语欢歌游乐场,充实学校待和谐。

(1)学校是孩子梦想起航的地方
天津靳淑梅


  “远远地,学校是一处美丽的风景;远远地,学校里憧憬着希望;远远地,学校里放飞着蓬勃的力量。”
  学校,应该是“用一堵厚实的围墙从挤满铜臭的空间中圈出一片弥漫书香的圣洁之地”。这里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梦想的处所。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我们的教育呢?难道我们愿意看到我们的孩子为了分数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愿意看到孩子以损害身心健康换来的高分数和不健全的人格吗?愿意看到孩子不负责任的一幕幕用自杀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
  提到优质学校,我想到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这所学校从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负担,却创造了教育史上高质量的奇迹!先后培养出两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院长——周光召,朱光亚;56位院士;57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忘不了敬爱的周总理在南开上中学的时候先后主编和组建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社,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周恩来是学校新剧剧团布景部部长,并演出《一元钱》、《华娥传》等新剧。
  记得2008年8月3日,北京五棵松奥林匹克篮球馆内,中国男篮正在进行的紧张的备战,一位神秘的嘉宾突然现身球场,他就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接过篮球一个漂亮的三步上篮,让全场工作人员为之震惊。这一精彩镜头第二天迅速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原来温总理在南开上中学的时候曾经是校篮球队队员,球技非常好,而且还是左手投篮。
来稿选登: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附诗评)
  从两位总理的中学时代,我们不难得出孩子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容、宽松、宽厚、选择、自主、自信、成长更易于个性的的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车间整齐一致的“半成品”,更不是“残次品”。谁都有生命成长的自由,花开的权力,结果实时间的早晚。学校不同于军营,更不同于监狱,也不同于医院,要让孩子在学校感受人性的美好,人生的壮美。每个孩子都企望被欣赏,自由地伸展生命的长度,而不愿被雕塑、被监管、被打压。
  被称为“用脚做学问”的教育专家林格在他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我想,学校首先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其次,应该让孩子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有幸福的感悟,快乐的体验,成功的享受。通过学习,让孩子产生创造的灵感,鼓励冒尖,允许落后。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跌倒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再次,教室的后面,学校的楼道里,摆满了可以供学生阅读的书籍,空闲的时间,孩子沐着书香小憩,书香浮动的校园,该是多么宜人富有魅力。校园活动诗情画意,诗词吟诵,师生书画展,艺术节展演,小荷文学社……活动中成长,体验下育人,活动是教育最美的语言,是一种崇高的育人境界,特长的展示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的教育应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活力的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有一天,孩子们从学校走出去,日后都成了结着果子的树或不结果子的栋梁,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学校教育。

恕俭诗评:

弥漫书香梦起航,精神陶冶路悠长。

诗情画意成习惯,昂首挺胸乐徜徉。

(2)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安徽 肖华


  从读书到工作至今,久居学校之中,自以为对学校称得上了如指掌,谓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乍接触《中国教师报》近期所提出的讨论话题,即“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却不免让我陷入长时间的深思之中。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上,自然无法高瞻远瞩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走向,也没有资格遑论所谓全国“名”校的是与非,但还是想借机简要谈一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粗略描述其应该是什么样的。
  谁是学校的主人?很多校长给出的答案是自己。正因为如此,大到学校的规划与发展,小到班级的组建和配备,甚至一个学生的转进和转出,未请示校长则他人断然不敢擅自作主。依当下形势而言,这种家长制的一言堂作风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其实,自以为是学校主人的那些校长,他们未必就比官位更高的人说话果然算数。在的我心目中,理想学校的真正主人应该是教师,校长有责任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面对教师,在他们口中常说的是“需要我做些什么?”之类的话,与此同时,学生亦有义务尊敬师长和接受不同风格的教育教学,不必把“教师就是服务员”这样的混账话常挂在嘴边。
  “学校像宾馆,校长像老板”,据说是现在不少名校的真实写照。对上善于殷勤谄媚,对下指望感恩戴德,这样沾着暴发户气息的校长不说也罢。动辄斥资数亿建一所学校,豪华富贵武装到牙齿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偶有机会参观人家的学校,我从不惊讶其有豪华气派的崭新教学楼,也不羡慕拥有人工种植的无垠绿草坪,毕竟只要有钱都可以办得到,却对那些印刻着历史痕迹的老建筑和参天大树情有独钟,它们承载着学校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无悔的青春曾在这里挥洒,稚嫩的梦想就在这里起飞,想想都让人心中充盈着感动,时刻保持着敬畏,正所谓“学校不在大与新,有旧屋和老树才好”。
  熟悉学校的人都应该知道,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人欲把课堂打造成为“拇指的森林”,以为只要来上一句“棒、棒,你真棒”,就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也有人安心于让学生自习研修,却不辞辛苦地四处摆场子传经送宝,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人习惯于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模式,热闹欢腾着“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却害自己落得个“邯郸学步”之下场。在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平台,抑或如李炳亭老师所言“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还可称去伪存真的源地,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实现教学相长。
  “分数是硬道理”,仿佛是今天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与否的唯一标准,正因为如此,“死揪”以期提高升学率成了不少学校的通行做法,甚至自诩“研究高深学问”之高等名校,也不惜屈尊加入“掐尖”的混战行列,就差当街大打出手。其实,再骄人的成绩终究不过“神马都是浮云”,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应该是充盈关怀的人文气息,荡漾在师生脸上的则常有灿烂的笑容,他们关注学习却又不使陷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误区;他们推崇竞争,却又从不会忘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他们在意卷面的成绩,却又始终能把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欲知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必先明白学校的性质。它既不是供校长飞扬跋扈的官场,也不是仅以建筑气派与否评判可挂多少颗星的楼堂馆所,更不是简单依分数或升学率来衡量办学质量的考试集训地,而应该是始终恪守教书育人宗旨的神圣殿堂,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总是长在常新,更必须牢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如此才有可能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恕俭诗评:

铜臭嚣张生霸王,飞扬跋扈一言堂。

唯分是举朝钱看,不见人文笑脸庞。


(3)我喜欢这样的教育
黑龙江韩春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的确如此,“有”给人以便利,但“无”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呢?林立的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是“有”,实验室、图书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有”,绿化、美化、亮化的教学环境是“有”,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是“无”,但是,更多的“无”才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和魅力所在。
  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对于学校的管理不太懂。我只能从我个人的经历谈谈体会。我上高中时最喜欢的科目之一是历史。也许您会感觉意外,原因却很简单,我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我们都被老师灵活智慧的教学方法、文采飞扬的谈吐和温和宽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会把学生感到云山雾罩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年代、朝代、地名、地图等编成朗朗上口还非常有意思的口诀;他会使我们不仅仅记住历史人物的一个名字,更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人物人性化的一面,似乎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他们的情感的泪滴。老师习惯性的在讲台上来回踱着步子为我们朗诵陆游、唐婉的《钗头凤》的情景,给每一个做过他的学生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影响到我们终身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会读书,如何把厚书读薄,如何把薄书读厚,如何厚积薄发;更可贵的是还讲到为人之道,我至今还记得他激动地为我们讲到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位老师离开我们学校到大连已经有十七载,但是,至今一提起他,人们还是非常怀恋。
  现在我们做了老师,发现我们的学生也喜欢这样的老师。无论是严厉、温和、幽默,只要这个老师是真正关怀他,尤其是影响到他的一生,影响到他一生的有关为人处事的认知,这个老师就永远的留在他的心中。老师的一句话影响深远,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位这样的自己敬佩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这个学校的无价的文化资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学校真正懂得尊重老师,他就一定会让学生对这个学校满意。因为没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没有有教育理想和道德情操的老师,可以说就没有好学校。学校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是靠师生来积淀;一个学校的管理文化是需要师生非一朝一夕来实现的。一个学校的制度,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有”,人性化思想的传播、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灵魂的高蹈是它的“无”。感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会是一个真正的人,会是一个哪怕命运摔丢了他一只鞋子,他会穿着一只鞋子继续为改变命运奔跑,继续去敲幸福之门。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第四十三章》)“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认识到或者做到。所以,我还是喜欢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目中无人的教育就是摧残人性的教育。我欣赏魏书生的教育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很人性化,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让人感到贴心,培养出来的是真正的懂感情,有能力的人才。表面是“无为”的教育,其实是真正的教育。

恕俭诗评:

高楼大厦再富有,仍赖人文竞自由。

咽菜吃糠意气在,无为而治恰风流。

(4)学校应该像公园
湖南吴丽珊


  游橘子洲的时候,校长感慨地说:"教育就应该要像这橘洲公园,谁都可以免费进来,谁都是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玩得开心,游得尽兴。"
  首先,学校应该像进公园一样轻松。现在,我们的学生总是感到压力大,对学校对学习畏惧。虽然我们一直喊,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厌学。青春年少的脸上,不是荡漾着生机和快乐,而是写满了茫然与沧桑
  其次,学校应该像进公园一样,让人各取所需。我进公园是赏梅花,和梅花合影,把自己的快乐,追随轻盈的蜜蜂,放逐在迷人的梅花中。如果让我去放风筝的话,我会很反感的,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放风筝。同样学校逼迫学生去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他当然痛苦,当然厌学啰。
  再次,学校应该像公园一样,各具特色。一座城市有很多公园,每个公园的风格都不一样的。并不是每个公园我都喜欢去,你也不能强迫我只能去哪个公园。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也可以办成不同的特色,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呢?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律学习"语数外理化生"这样一些的"文化课"吧。假如你让喜欢电脑而对其他科目不感兴趣的学生,进电脑专门学校,去学习电脑编程,或软件开发,难道不行吗?你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择机械制作的学校不行吗?你让爱美且会打扮的女孩,去学社交礼仪的专门学校,不行吗?别忘了,在学习这些东西的同时,他的文化知识会不知不觉地补上去的,甚至比你特地教他还学得更快。
  最后,学校应该像公园一样,没有任务来压头。游公园,谁也没有规定任务,但是,人们即使走得人乏了腿酸了,还不减游兴。这是为什么呢?兴致所然。如果学校也能激发学生这种欲罢不能的兴趣出来,教育还有什么不兴旺的呢?
  如果学校真的是公园,那该多好呀,没有压力,没有厌学,有的是快乐,有的是满足……

恕俭诗评:

公园之喻赋追求,各取所需有自由。

游兴大增腿胀痛,不乏收获乐心头。


(5)让学校闪着人性的光芒

安徽 庄华涛

教育体制改革到今天,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学生似乎越来越被重视,但又似乎也越来越被忽视。

说重视是在于,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地出台各种文件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学生“保驾护航”;说忽视是在于,学校的所有的一切教育教学措施都必须为安全与成绩这两者让路,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需求。

于是,学生的一切都被限制在教室这个范围内。

向往中的学校,不是杜郎口模式,不是洋思模式,更不是永威模式。他们都缺乏实际的人文内涵。我所向往的,是几十年前的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模式。

巴学园之所以打动了亿万人的心,并不在于他的环境多么优雅,也不在于他培养出了多少的名人,而在于他的学校闪着人性的光芒。

现在的校园,孩童时代应有的游戏都有可能让道于“成绩”,更不用提去创造条件让孩子进行游戏了。因而,大大小小的学校,都难以见到孩子游戏的场面了

但巴学园不同。在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在游戏中展示自我,而不会有什么感觉不正常的地方。我想,这体现的是他的办学理念——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为基点。

是啊,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喜欢游戏的,只不过可能游戏的类型不同,规则有异罢了。即使有孩子因为缺陷而很难有表现的机会,不要紧,创造特殊的游戏让他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么为何我们不能将游戏引入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呢?学面积的测量,领孩子们去操场实际动手;上学写建议书,领孩子们真的去调查;上有关春天的课文,领孩子们去野外感受春光……而不应该只让学生面对着声光电所营造的那种虚拟的热闹。要知道,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在于让学生感受快乐,从而培养兴趣,使他们具有能力。

也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哪位教师或校长,还能有领着孩子们在半夜去等作为教室的电车到来的行为,也很少有学校还在暑假期间组织像“温泉旅行”这样的各种集体活动。“安全”一词,成为了学校拒绝这些可以提高凝聚力,增强包容性的活动。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整齐划一的孩子。

当学校热衷于制定学生该有什么样发型,该保持多少厘米距离,能不能在走廊上活动等等校规校纪时,怎么可能兼顾到学生的感受?至于集体的活动,也只是因为上级的“任务”而已。任务结束,各归原位。我们所见到的,只能规规矩矩背着手,笔直地坐在座位上的身影。谈不上朝气,也谈不上有凝聚力或良好的心理氛围。

我想,一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及各项能力的学校,必然是闪着人性光芒的学校。它可以没有宽敞的校园,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它必然有着一群充满爱心的教师,有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恕俭诗评:

人性光芒照课堂,巴学园内散纷芳。

以童为本趣引导,寓教于玩理更长。

  

(6)教师,应该是引导者

安徽 范德洲

说起教师的角色,我们不妨借用一句古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不能将“教师”与“师傅”完全等量齐观,不过,这句古训,也确实在一定的层面道出了教师的角色,那就是引导者。特别是在学习方面,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而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

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这正如游客在导游的介绍下,欣赏景区中景点的魅力所在。就是那一块石头,在导游的介绍下,游客不仅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有什么来历,更知晓了从哪个角度去想像,去揣摩,去欣赏,去享受。在想像、揣摩、欣赏的过程中,游客才能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实在旅游的终极意义。教师,正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此。

遗憾的是,今天的许多教师,只是扮演了“二传手”的角色,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并且谆谆告诫学生牢牢记住即可。这样的学习,只能是一种疲于奔命的游玩,“上车拍照,下车撒尿,回去一想,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因为有着“二传手”的谆谆告诫,学生们几乎不需要任何探究,他们全盘接受现成的知识就行。

造成教师只得囿于“二传手”的角色,这首先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导游”评价,只是注重他所引导的“游客”在游玩过后,还能记得看到了什么,以此确定导游的优劣,必然“迫使”导游们以告诉游客“是什么”为工作中心。除此之外,教师的“二传手”角色,也是“学高为师”的标杆所决定的。因为“学高为师”,因为“要想让学生有半桶水,教师必须有满满一桶水”,我们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几乎都是将前因后果详细地告诉学生,而很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去研究,否则,学生与家长会认为这个老师“没东西”,竟然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有部分教师有这种意识,也很可能让学生与家长产生误解,“这个老师不负责,问他的问题,他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学生上学,多数是为了若干年后的那份成绩,有没有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根本不是他们尤其不是学生家长所关心的事,所以,即使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其实,也多是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课堂上的“作秀”而已。半年前,有一则消息,让国人大惊失色。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不是中国孩子没有创造力,而是中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创造力。当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的时候,我们相信,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也会像他们的计算能力一样处在世界前列。

恕俭诗评:

二传角色得踢翻,自主探究趣味酣。

引导学生多创意,方期课改换新天。

相关链接:

痴人呓语: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梦想教育诉状与理想教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760.html

更多阅读

我心目中的日本卓媛 日本大学项目管理专业

我心目中的日本不想费心思想一个题目了,干脆就选了这个虽然有点土,但却直白易懂、贴近主题的题目,在这里我就允许各位尽情鄙视我贫乏的文笔好了~关于日本,或许每个中国人都有很多话要说。看过好多国仇家恨、热血壮志和义正辞严,也接受

我心目中的春 我心目中的春天600字

有一个温柔的声音告诉我:春,来了!春,来了!春来了,的确,望着窗外那片绿,我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题记地点:北京广播大学播音员:曾小贤时间:2014年4月21日,下午14时“哈喽,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播音员曾小贤。今天是2014年4月21日,同学们,我们今

我心目中的中国古典小说十大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我心目中的中国古典小说十大名著——如果评选中国古典小说十大名著,你会怎么选?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实四大名著这个概念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应该是近几十年的事,在之前并没有所谓

“2013年我心目中的名师” 名师工作室核心目标

入选名单  @华西都市报:经过终审,由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主办的“2013年我心目中的名师”评选和“榜样中国·2013年度华西传媒大奖四川教育风云榜”评选活动全部收官。本次活动中,共有62人荣登名师榜,22机构入选教育风云榜。壹名

我心目中的《后宫·甄嬛传》演员表 甄嬛传演员表

卷首语: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已经拍摄完成,并且将于2011年11月播映。起初,我和很多书迷一样对于电视剧朝代的定位和玄凌、玄清演员的选择都非常不能接受,但是当我得知朝代定位的始末,看到阿紫对剧组的认同,以及全组演职人员的努力和精益

声明:《来稿选登: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附诗评》为网友烈性痞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