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三

悟拳(1)  三、悟拳  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顺逆缠  陈照奎老师到了郑州就住在我家里,随后开班教拳,一期学费每人50元。陈老师在我家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时我才算是正式拜在了陈照奎老师的门下。拜师嘛主要是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按个手印。那是74年。那时候仪式也相对简单些,端杯茶就完了。其实老师在我们家住几年我从来都把他当我父亲般对待,晚上把洗脚水端进去,早上起来尿盆端出来,然后再把洗脸水端进去。只要住在一起都是如此,心里边他就是父亲。现在回想在那个动乱年代,陈老师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教拳,作为我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习拳,这无异于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跟老师学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自己白费了好些年的光阴,所以心里有股想往回找时间的狠劲儿。那时候我虽然跟陈照奎老师学习,但是我也开始带学生了,我那几个学生听说陈老师住在我家,也想见见,就找到了我,问能不能见见陈老师?我想也是好事,就答应了我的学生。于是我就跟陈老师说:“老师,我有一帮学生很仰慕您,想来看看您可以吗?”老师说:“可以,约个时间吧,今天是礼拜六,就明天礼拜天吧。下午四点。”我就这样回去告诉学生们。学生们就说:“我们给陈老师买点什么东西呢?”我说:“这样吧,别买东西了,哪那么多东西,不好带也不实惠,不如一人拿五块钱。”  礼拜日下午四点以后我带着学生到了我家,老师午觉起来了,正在看着报纸。我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老师,学生们想给您买点东西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索性给您拿了点钱,您看着买点儿需要的吧。”陈老师放下报纸,知道学生们在等什么,随口就说:“好,那我们开始吧。今天我们学的是太极拳的基本功‘顺逆缠’,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这叫顺缠。”然后做了几次示范,说:“大家一块跟我来。”带着大家练了一会儿,然后说:“下边学逆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然后他带着大家练了几遍之后,说了一句让我十分不愉快、觉得像是听错了的话,他说:“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了。”就这样下课了。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这堂课的时间太短了,也就不超过十分钟吧。学生们也一样尴尬,都看着我。陈老师根本不理我,拿起报纸接着看了起来。我只好跟学生们说:“我们先出去吧。”
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三)
悟拳(2)  到了我家另外的房间以后,我一想还得打个圆场,就说:“老师把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都教给了你们,谁要能领会谁就得到了真东西,你们回去练去吧。”学生们也没说什么就走了,不过我想学生们心里肯定不舒服,只不过你是老师人家不好说罢了。  等学生走后我还在想这个事,其实七四年的时候五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很管用了,那时候一瓶茅台酒也就三块六毛钱。学生们每人拿了五块钱,十个人凑了五十块钱,这笔钱我觉得不少了,能给避难的师父解决不少问题了,可是就教了这么几分钟就完了,我总觉得分量不足。但是我作为学生,又把老师当父亲看待这话怎么说得出口呢?心里觉得非常别扭,脾气不敢对着老师发,更不能跟学生发,但是脾气发不出怎么办?于是我就跟“顺逆缠”发脾气了,想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  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稍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注意“递个”二字,一个一个地,不是一下递定,要各指梢节领劲,从启动到结束,递个进行,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我就每天练这个“顺逆缠”,去啥地方都练,练着练着就觉得动作不好看,于是就改变动作自己加了一个“8字圈”,然后继续练一直练。  从七四年中一直练到七五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多,我都斗着气跟顺逆缠和8字圈干上了。没想到一年以后,也就是七五年十月份,我跟我师兄弟交手,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赢他们还要几个周旋。但是一和外人交手,那几乎是差几个层次,就感觉跟我动手的人不堪一击,接手非常顺,击打也非常利落。师兄弟们感觉十分奇怪,就问我说:“志俊,是不是你吃肉我们喝的是汤啊?”这意思就是说师父肯定偷偷教了我什么。
悟拳(3)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也不明白,我就想我到底比他们多学了什么?没多学什么啊!哦,我突然想起来了,我比他们多练了一个“顺逆缠”。那时候我这双手已经非常灵活了,打击的力量和他们不同了,力量和他们不同了,那就是有很多不同。结果,从那以后,我那些师兄弟再也没撵上我。这时候我回想一年前我跟学生们说的“这是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我没说错,至今回想往事,我都觉得我很幸运,我是因为对师父不满,为了发泄才练这个“顺逆缠”的,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恍然大悟了“顺逆缠”的无穷威力,因此我更加努力地练,有时一天能练十几个小时,甚至也连续几个通宵地练。在家也练,出门也练,有时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碰到了电杆上。  缠丝定义是以稍节领劲为指导原理的,但并非只是稍节在缠,其余部位不动,而是稍节领劲,中节随、跟节催,重心稳、里外均在缠,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韧带、骨骼跟着走缠丝运动,内脏特别是腰肾上下抽缠激荡一起进行缠丝支持力点的运动,这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顺逆缠”无论顺逆,无论大小,无论左右,无论前后,它只是个圈。大圈小圈,圈套圈,这就是太极的精粹。这种圈的感觉是要感受的东西,要得到这种感觉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体会,练习还不是一般的练习,是下苦功,是把手练到和身体一家,练成你本能的一部分。就好像你只要还会动,你的手就该那么本能地去动。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变化,老话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就是这种感觉。我总结的经验是,感觉不能靠言传而是要靠练习才能得到!这令我更加感佩我的恩师陈照奎先生的智慧,这些东西他虽然不能用口讲出,但是他知道怎么得到它,他又知道怎么强调也许我们都听不进去,就用了轻描淡写的方法来激怒我。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棚、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悟拳(4)  顺逆缠是个基本功,是强调太极拳中手的重要。曾经无数的学生问过我相同的一个问题,说你的手指力量难道比我的腰力还大吗(这是指“以腰催肩”而问)?我想这是因为腰比手指粗,谁都一目了然的原因。于是我就反问:谁能用腰拿起一粒花生米?或者用腰画幅画?再或者用腰写幅字?我想没人能够用腰做得到。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工作必须要用他的手来完成,也只能用他的手才能完成。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腰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要分清腰的具体作用罢了,在运动中,腰的作用实际上是把人体上层的力量和下层的力量合并在一起,使力量集中,然后再统一分配。比如,不管散打还是拳击,一拳打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速度和质量都是一种力量。这些力量是靠上肢和下肢结合起来统一之后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腰恐怕什么样的力量也会发不出的。因此人体腰的位置和腰的功能,只是在运动中起到平衡分配作用的调节器。没有它的调节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夸张它的功能也会使人体运作失度行为失调。  太极拳一动先要走手,这是硬性的,打击如此,练习当然也是如此。我因为从顺逆缠里已经尝到了甜头,从此更不敢小看了这个手上功夫,仍旧有事没事都在顺逆缠。这当然已经不是个简单的“缠”了,还有圆,从手上开始的圆,从手上开始的“领劲”,我不断地从手上得到各种感悟,我悟到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像是从乱麻一团中抽出了一根明晰的线条,我知道,我在顺着真正的太极殿堂一点一点地往里走了。但是,好些感觉我还说不清楚,我也很难给外人传达,但我迷迷糊糊中知道,一些奇特的事情将要在我身上发生了。  ?这是一种跟自信、灵性一起生长而出的“向心力”,它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迷人的欲望。  我的经历也算是奇遇了,这也难怪师兄弟们不相信。其实,这个“顺逆缠”我那些师兄弟也学过的,只是他们没有把它重视起来,也可能平时做了几个罢了,但是我机缘巧合对这个“顺逆缠”是下了大功夫的。一年多的时间,走路手都不闲着。坐公车的时候也一样,车上人看着以为我是神经病呢。我随时都把手动着,动着动着就情不自禁了,着魔了,一天大概要做两三千个。慢慢地,我手上的各个关节和韧带,都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我管这叫做“手指分家”,就是说一般人抓东西时是五个手指一把抓,而我可以做到每个手指独立抓握的程度。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自我感觉,但是外人看起来你仍然是一把抓。但我知道我的手已完全不一样了。也因为我自身有了这种奇妙的变化,反过来再看老师做示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眼光也跟着变化了。
悟拳(5)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练者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时与其它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至认为自己的拳艺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这就进入了渐悟阶段。  渐悟阶段过程相当漫长,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了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外”。因此,练习方法,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以前看老师示范动作时,觉得那就是一个见惯不惊的动作而已,但是现在我发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不同,甚至每一次重复的动作都包含着层出不穷的新变化。我一下有了灵感,就是我自以为入了太极之门,其实还差得远哩。这又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化,就是你的最终成就取决于什么呢?就是你的认知力。这种认知力不在于你猛塞硬灌了多少东西给自己,而是,在于你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空白世界。你学了一点东西,就看见了那么点东西,就把那点东西直接塞进了你的眼睛,当然就看不到更远的,更多方位的东西了。  我今天的弟子们会说,太极是个阴阳,是个哲学思想,就是这一概念。虚实也是个阴阳。实的是什么呢?就是眼前看到的,但实是没有虚重要的。只有你能看到虚,你才能拥有一个更广大无边的世界,而且,你所拥有的那点实也才有个根。
悟拳(6)  只要练着太极,你每天的思想都会是鲜活的,它像阴阳鱼一样不停地运动着。  我在试图讲我的秘笈——如果真有什么秘笈的话。  论松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跟人家真正交手的时候完全懵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一出手我一捋,人家噌的一步就跑我后边去了,我这手跟着就拐了。于是他从后边扒我肩,这时候我就已经是懵了,手也不敢松,紧紧地抓着他的胳膊。一前一后我们俩就僵住了。我好像是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一松胯,“咵”一下把对方摔倒了。  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对这一位置没有对应的描述)。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松胯在技击实战中可卸掉对方来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整合周身之力,用于我所需要地方;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松胯、裆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浑圆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一把钥匙。  这个“松”就是如此地厉害和实用。不会松你练什么太极拳呢?可是一味地追求松呢,则又完全入了另一条歧途。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明白地把太极的松讲清楚。  先说肩松,我有一年在重庆讲课,让一名弟子死死地把我的右手攥住,我说我只要右手指稍稍画个小圈,攥住我手的人就得跪下。这一招就叫仙人指路。我反复地示范了几次,告诉学员肘定住位置,以手的梢节领劲,向前画个小圈。我又特地讲了肘定位后肩膀才来更好地松下来。肩松才能把肩部和身体接牢,梢节一领劲时全身的力量才能没有损耗地通达到手上。我讲完了就让学员们自己找人对练。我正坐那儿哩,就见一个平时还练得不错的弟子怎么也制服不了他的对手,也就是他的手怎么也下不去,因为被抓紧了嘛。我一看就大喊一声:松肩啊!他这才记起似的,肩一松,抓住他的人顿时就跪下了。
悟拳(7)  练太极拳时意念上要求身体松柔,人们往往松柔不下来就是因为肩沉不下来。向上耸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见的毛病。一耸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随之飘起来。当遇上对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时,出于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起了肩。这些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障碍,也是技击中的隐患。所以要时时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坠肘,将肘与肩部拉长到最大限度。  这种类似的训练都是要当场见效果的,不会松肩,被抓住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肩架起来,一架劲就在肩那儿断了。肩架了,肘也就跟着架,定位也就是个问题了。于是,就变成了两人比蛮力。比蛮力哪里还需要学什么太极拳呢?  被抓住时你可以仙人指路,让人跪地,也可以往上走手,让人跳起来。不论你有多大的蛮力,被人死死地抓住小臂的时候你想起来,那都是很难的。硬抗着起来就不是太极拳了,这时的办法是什么呢?还是沉肩,也就是把肩松了。肩一松,肘随便往前或往外一移动,对方就怎么也抓不住你了,或者就要跳起来了。这就是松肩。  另一个重要的部位是胯,也就是松胯。我前边讲了一松胯对方就摔倒了,道理跟松肩也是一样的。  在我的培训班里,也有很多以前在公园里练太极拳的来跟我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练得不对了。刚到我这里练了一天,就跟我说受不了啦,因为他的膝盖疼得要命。我一听就说:“你可不是今天一天把膝盖练疼了的,而是你以前一练完膝盖都要疼。”他一听就觉得我简直是个神人,连这个都知道。我说你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吗?我说:“你以前练的主要问题就是脚没抓地。”他很奇怪这跟膝盖有什么关系。我说:“这关系可就大了。实际上,从你走路的姿势我就知道了。不但知道有这毛病,如果要我挑,可能再挑出个三五十种毛病也丝毫不成问题。”他就被吓着了。但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不吓唬住他,他是不会真改的。我们练太极拳的最怕的就是给人改拳,一个人习惯了一个姿势,你要改的是别人的记忆,这是很难的。所以,用我的经验,就是一开始就要给他来个醍醐灌顶,也就是先要把他脑子里的固有东西清出去。
悟拳(8)  接下来我就给他简单地讲这是个什么道理。我说,公园里的太极拳好多都是要追求一个全身放松,缓慢柔和,看起来的确是全身都松了,随意地晃来晃去,还有追求好看嘛,一味求柔,飘来飘去。但是,你的力量,全身的力量,其实就是个全身的重量,都落在了膝盖上。那么大的重量,长年地压在膝盖上,还飘来飘去的,怎么会不疼呢?  他似乎听懂了,就问我怎么避免?我说:“抓地、扣膝啊!抓地就有根了。抓地才能棚膝,才能膝定位啊!把膝盖定住了,下肢的力量就贯通了,腿也就有了一个弓,上肢的重量就传到地上去了,劲也就蓄上了,也不会在膝盖那儿断了。从下到上,脚抓地了,膝定位了,然后是胯才能松,等真正松胯了,你就功夫大进了。就坚持这么几条,你再去练,膝盖一定就会好转过来。就这么一点小改变,你就真正入了太极门了。不如此,你练三四十年,还是一点功夫也没有,虽然对身体也有些好处,但也会落下像你膝盖疼这一类的病。”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才能合裆、才能足下生根,进退自如,力撑八面。看一个的拳势是否正确,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裆是不是圆润的。如果一个拳势看着不顺那么问题一定出在膝上。膝在运动中要像饺子皮一样向外辗,不是外摆,外摆是飘的,向里运动时不是直接合,而是从外向里扣。?  踝关节这个部位最难练的是跟腱韧带,跟腱韧带的长短又与抓地有直接关系。通常膝盖前跪和旋转就是韧带拉长运动。这根韧带越长,膝盖前跪的半径越大。对抗中后退时,又总有一个膝盖是向前弯曲的,弯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强。拉长这根韧带要靠五指抓地。不让飘、不让脚动的同时又让脚腕旋转的动,让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动、旋转。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后胯各部位的灵活性才能充分体现。  ?我讲完这些,这个人当天晚上就没有睡着,大概是知耻而后勇,自己练了一段时间,就又来找我了。练了几个招式,我说有进步,但今天我还要给你清除一个重要的观念,你就进步更快了。他说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我说:“公园里的太极拳,或者是有些太极拳师教的,都是要求习练的人要柔中求刚。柔中求刚没错,但许多练者认为用意不用力就是松就是柔了,其实这叫丢叫散叫软。这个话不该这么简单,只听到了浅层意思或你悟得不透就变成误导了。具体该怎么讲呢?
悟拳(9)  说一下太极谚语吧,‘一阴九阳根头棒,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是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五阴五阳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无有”。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柔起刚落’,柔主运化,刚主发放,刚要纯,要求有意求柔,无意求刚。刚不需要用很大的功夫去练,而柔要用很大功夫去体验,柔是圆柔,是棚劲,不是软,不是丢,是在螺旋缠丝运动中产生的。通常讲的‘不松’,是紧,是僵,无力是丢劲,有力是顶劲。柔要在棚劲不丢的基础上,作最大限度的放松,实际上还是按照太极拳特定的要求锻炼所产生的劲才是真正的柔劲,属棚劲范畴,也是缠丝劲的一种,其本质还是螺旋曲线运动。柔到极点时,关节拉长,韧带韧性增加,肌肉高度协调,运动规律已成自觉过程,刚劲自生。也就是在棚劲不丢的前提下,通过螺旋折叠,开合转关,对拉拔长产生有弹性的刚劲,不是硬,不是铁,柔也是通过上述要求练出来的柔,拉开韧带,真正达到了节节分家了,这才是真正的松柔。”  当然,要真正练到太极的松是很难的,这会有很多层次。记得在1990年的时候,有一个香港学生给我写了封信,问我的也是这个问题,他问老师我现在技术不太好,太僵,松不下来。怎么才能改过来?我当时正好看了一个小说。小说的名字不记得了,主人公是谁也忘了,但是情节还记得,是讲一个老和尚跟一个小沙弥的对话。小沙弥喜欢上了一个女子动了凡心。老和尚就说:“你求色反被色困。”意思是你心中还有色所以你被色困住了,你可以从这个庙里走出去了。于是我的回信里就写:“你求松反被松惑,求柔反被柔困。”意思是说总是机械地理解“松”这个字,在这个框子里怎么出得来呢?如果你大胆跳出去,大胆地走手臂,也许就松下来了。表面看我这个学生身体的僵硬好像是被“松”字困住了,其实被困住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思想他的意识。  太极拳理论强调用意不用力,要求练拳由“松”入手,做到大松大柔,内松外也松,关节松,肌肉松,无处不松。这是太极拳独有的神韵,独有的技巧,独有的方法,独有的劲路,都是由松而来的,松成了法则了,所以误导了许多练者,以至练了几十年,就一味地求松。
悟拳(10)  松的本义只是“不紧”而已。首先是指意识,练拳不能紧张。其次是肩胯等关节的放松,肩、胯是人身体活动自由度最大的两处关节,我们讲的节节分家主要指此两处关节难掌握,所以此两处关节放松会圆活,但是只放松并不能成为高手,练不出太极拳独到的功夫,完全不用松字,肩关节沉即可,胯关节开是关键。关节修炼的实质是拉开拉长拉出弹性,其三,松还有层意思,是全身关节的放松,认为放松了才能使关节节节贯穿是错误的,全身关节若要分家,用四字,对、拉、拔、长,两个字对拉而已。其四:认为肌肉都放松,其实肌肉都松了,一动不能动,肌肉收缩,关节才灵活,太极拳所练肌肉和其它的肌肉不一样而已。其五:认为太极拳先把拙劲、僵劲去掉才能产生太极劲,也不全对,古拳论解释僵劲、拙劲是人长期生活劳动养成的固有习惯没错,但练成太极劲需要按太极拳的规则刻苦训练就行,按规律就可。其六:把太极拳当气功练,我们练的是内功,我松了,我意存丹田,我五脏六腑因为松了,才得到锻炼,我内功很厉害,自己感到而沾沾自喜。但不能应用,认为是内功未到而已,一旦功夫练到,我便金刚不坏之身,那是自欺欺人。  我认为松字可用,但不能乱用,松字没错,但不是纲领。非要用时,加沉,加开,叫沉肩,叫开胯、叫松胯即可,不紧张就行了。  “闪哪”  陈照奎老师在郑州待了一个多月,到年底了,他也教完一期学生,以后就回北京了。老师虽然走了,但我练得更认真了,似乎就是为了有一天再见面时给他看看我的成绩,叫他吃惊吃惊。  到了七五年,我自觉练“顺逆缠”小有成效以后,就去北京找老师。老师看了看我的拳,依旧不咸不淡地说:“你还算聪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但是质量不够好。”我一听就不服了,这不还是全盘否定吗?师父就说:“来试试。”我就满心欢喜地上前和师父过手,我觉得老师肯定没有看出我的真实水平,因为我和师兄弟以及外人过招的时候,都是一拿一个准了。结果跟师父一搭手,我不是拿不住就是沾不上,再不就是师父一变招,我就被打出去了。我不认输多少次,就输多少次,我又一次发懵了。最后老师又送我一句话:“要更细腻的琢磨,不要满足于尺寸之间。”我就记着了这句话,心说老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是说我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聪明刚好把自己的灵性给全部堵上了?还是说我的悟性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出来?
悟拳(11)  太极拳必须快慢相间,起承开合,抑扬顿挫。它的过程转变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一个拳式和下一拳式转换时都有接劲,接劲即转关,用折叠的办法把它接上,这个时候就需要速度极快,圈极小,即快速走小圈。由于有接劲,有小圈把劲接住了,就可以慢下去,慢是蓄劲,是养劲。平常练拳通过对拉拔长,螺旋的缠丝运动,公转自转的规则,身备五张弓的训练,只要弓一松,劲就弹出去了,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这样快慢相间,一气呵成,陈式太极拳的风格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我回家便更加刻苦地练习。刻苦嘛,照旧是通宵通宵地练,有时白天没班,就再练一整天。  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接二连三的,第一是听了陈照奎老师的教导无意中认真的解决了“沉肩坠肘”的问题。第二是无意间把太极拳最宝贵的“顺逆缠丝”学到手了。  到了1975年的时候发生了第三件事,我到公园练功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练杨式太极拳的,我就和他推手。因为那时我已算有些名气了,所以很多人都来找我推手,我跟来找我的人推手算是陪他们练习。但是和这个练杨氏的推手却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记得我跟他搭上手以后,就感觉我这手脱离不了了,也就是说在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预备队了,因为我的手都被他粘住了,动弹不得,我想拿一个预备队出来打他,但是我调不动,这两只手说什么都脱不出来。这一下我就迷到这地方了,怎么也想不明白,想了很多办法怎么也解脱不了。这个练杨氏的把我给搞得没有办法,可一旁我的学生看了这种情况都觉得这是张志俊老师对这个人太偏心了,说你们看陪他练这么长时间没打过他一次。但是我心里明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是真想打他可是我做不到,怎么样也做不到。  太极拳听劲就是感测对手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点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
悟拳(12)  回家后我开始喝酒了,开始是三钱,喝一杯酒,喝一杯白开水,喝了酒就晕了,晕了就睡着了。后来从三钱变五钱、六钱、七钱、八钱、一两,最后变成喝二两都睡不着,就一口一两,或者二两一口往肚里咽。但是仍然睡不着,我开始失眠了。我满脑子都在想这双手怎么解脱,心想他这样过来,我的手应该这么压下去,这个手打出去,然后这个手打过来……有一些招数想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赶紧去找他试,结果还不管用,于是就再喝再想。一夜一夜地想,有时候直想到早上五点还没睡着,我一看五点了,起床吧。  冥思苦想了半年,这个招数,那个招数,结果都不管用,没有一个管用。这一下迷迷糊糊大半年就过去了。  1975年7月30号,我到北京去了,带上东西就去了。当时我老师陈照奎住在宣武区骡马市。一般师徒见面肯定是叙叙家常,相互问候的,至少要有个简单了解近况的过程吧?但是我根本就等不急啊,我说:“老师您身体怎么样?”他说:“还可以。”于是我就给老师点了一根烟,我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那根烟他最多抽了一半我就扯开话题说:“我跟一个人交手,但是我的手脱不开,无论我用什么法子还是解决不了。”老师就简简单单说了一个字:“闪哪!”如果“哪”也算一个字的话就是两个字。我当时很迷惑,心里就想“闪”是什么意思啊?闪!怎么闪?老师就把烟一放:“过来,你学杨式,来。”说句实话从我跟老师认识到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跟老师敢于如此放肆地推过一次手,心里只是想我一定要粘住他的手,我跑不出来,我看你怎么跑出来?师徒俩搭手就开始,我粘住了师父的双手,他往哪儿走我就紧随着他。我不知道的是,其实老师是故意让我跟着他,刚刚跟他到第二圈,老师手一带,突然一个变速,紧接着一个肩靠,一下子把我打飞到了他家的床底下。当时他家的床大约是55公分左右高,结果我往后一栽一头就栽到床底下去了,头刚好蹭着床帮,直接就躺在了床下。  加速度的瞬间产生,往往使太极拳的劲力表现出空、灵、活、脆的特点,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变速变向就是取胜的关键,不要一味快或一味慢,要根据需要瞬时变速变向。
悟拳(13)  我在床底下仰面朝天看着床板,脑子里却在想到底是怎么挨的打?老师看我不动,吓坏了。他大喊:“志俊,志俊。”我也不理,他赶紧过来拉我,我这才起来。他急了,连着问:“你怎么了?”我说:“我在晕这个味儿!”他有点不信地说:“懂了吗?”我说:“懂了。”老师仍旧不信:“真懂了还是假懂?”我说:“真懂了。”  其实,那时候师父说的“闪”用今天的说法应该叫“变速”。那个练杨氏的他黏住我的时候我不能跟着他匀速,跟他的速度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一个“变速”就行了。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本来不思考也许就会的,但一想就麻烦了,越想越没辙。好在这下我彻底明白了。  惊弹劲是闪惊和折叠的具体应用,它是通过一个快速的一小圈折叠的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慌失措,先闪惊再暴发,是组合劲。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的空白,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都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我在老师那里住了几天,又陪他推手。老师一直喜欢推手,因为是对抗性运动,我们不仅能看,而且还要参与其中。最初,当看到他把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轻松发出去时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是学生与老师配合。而每当自己与老师推手时,才感觉到这一切切切实实都是真的。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任何时候你都无法用“力”与之抗衡,他的推手技艺不是“以假乱真”,而是“以真乱假”。他把太极拳推手中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蓄发相变,松活弹抖,胸腰运化,闪转腾挪等等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和他推手常常使你顾此失彼,上重下轻,一惊一乍,倒抽冷气。他一个惊弹劲,刹那间你大脑一片空白;他的手轻轻一挂间,你可能就会飘起来,手重时会发人到墙上。  记得刚开始与他推手时,面对他的惊颤弹抖,擒拿摔打,实在是苦不堪言,几分钟就想逃掉,但老师不依,总是说:“别装了,还不到20分钟呢!”这就还得继续推下去,现在想来自己也是得益于那时陈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这种强迫训练法。陈老师平日话语不多,性格略内向。教学时言简意赅,寥寥几句话切中要害,解惑往往言体并用,令人顿开茅塞。
悟拳(14)  由于运用缠丝、惊弹,别人就会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如手完了就动肘,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  太极拳在总体上比其它拳种灵活的多。推手方法多,有挽花、单双推、进三退三、花步、大捋等十来种,上面粘粘相随走折叠,下面有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走转换。  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的“闪展腾挪”技术进步神速。  从北京回到郑州以后,我又花了很长的时间琢磨老师的话,似乎,或是好像,我模模糊糊看到了一个比“尺寸之间”更大的世界了。  学拳就是这样,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身体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凌波微步”  说句可能很吓人的话:现在练武的人站马步几乎大多数是不得要领的。为什么?因为敦敦实实地扎在那里,一个指头可能就把他推倒了。  别的门类的武术我暂时就不说了,以后我可能会系统地讲讲中国武术。在我们的太极拳里,步法的基本要求都要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头顶悬。这样,当我们要进攻的时候,总是先用脚尖领劲有个弧线领回,其实上身就是个胸腰运化,退一下也是先用脚尖领劲有个弧线,感觉很像是拉弓,全身是五张大弓,一动起来还有无数小弓。这是太极拳步法的基本要领以及它在实战中的具体作用。如我们站着偏马步,,对方一拳打来,我们并不一定要退,因为对手的拳一发,直朝我们的心脏而来,我们瞬间就可以用胸腰运化来破解。也就是把胸往里一含,对方的拳就化了。如果化不了,因为你的胯是松开的,腰是塌的,稍稍一转,脚步都不用动一动,对方的拳就打到一边去了。这是你根本就不用动手的化解。
悟拳(15)  有一次在广东,一个散打高手,不知是什么级别的冠军,吹得很厉害的,有人介绍他跟我认识。一见面我就知道他心里怎么想,整个儿就看不上我们太极拳。我就笑着说:“你比我高,比我壮,手也比我长。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我对面站着,以双方拳头能打上对方的胸膛为度,然后举手一起出拳打击对方,你喊口令,朝对方胸膛打,先试三拳如何?”他一听就很高兴,可能还以为只需一拳就把我放倒哩。然后我们就站好了,以臂长量了量距离,双方站立,随后就来真的了。第一拳,他刚喊完口令,自己就挨上了,当即脸就痛得变形了,而我哩,一个胸腰运化还站在那里,他根本没打上我。过了会,他又开始喊第二拳的口令,我一看他的样子知道他已很勉强了。心里就想这一拳一定不再打那么重了,当然第一拳我已是拳下留情了的。我就这么想的,他一喊完口令,仍旧是拳头还没打到我胸口,自己却一下蹲了下来,脸色惨白,呕吐起来,三五分钟后才说了第一句话,问我:张老师,我没见您用力,怎么打在胸上的拳会这么厉害,还渐渐往胃部下面渗下去痛呢。我告诉他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劲,虽然只用了六分劲,但你起码会痛上几个月,先胸膛内随后是背部。第三拳就不可能再比了。  我估计这人从此应该就记住太极拳了。他打了我两拳,都是打到我胸口时就觉得拳头不够长了不够用了,基本上就没吃上力。散打嘛,他肯定是以速度见长的。可是,他的速度有我稍节领劲快吗,他那比我长一寸的拳头,在我胸腰运化面前什么都不顶用了。他是倾尽了全身之力的,可我哩,还不敢太用比较猛的拳,要真是一个弹簧劲冲出去,估计他一生都站不起来了。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稍,另一个弓稍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过塌腰,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身弓。腰和胸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根行于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这样才能身不飘,脚下才能有根。
悟拳(16)  这只是一个太极拳里胸腰运化的基本动作。还没有说到步法呢。  自从我掌握了“沉肩坠肘”“顺逆缠”和“闪”之后,老师又说:“你手上的东西、身上的东西都运用得不错了,但是你的步法跟不上。”当时我心里还琢磨我步法灵活得很,师兄弟没有一个比得过我的。不过嘴上没敢说,只是心里在想。当时我站的位置离老师大约有两米距离,老师明显地看出了我有些不服,就问:“你有这种步法吗?”我问:“什么步法?”正说着呢,“嗒”的一下,师父已来到我跟前了。老师一米六四不到的个子,一百七十多斤,很胖的人,一个大步,两米多距离瞬间就到了我跟前,肘就顶到我的身上了。他继续问我:“你有这个身法吗?”我目瞪口呆地摇了摇头。他说:“你从现在起要突破这个。”  破坏对方打击意图,可以通过自身的协调——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闪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的机会,胸腰折叠,步伐转换,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如加入了进、退、顾、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进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左右即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  这是老师给我布置的新任务,从这个时候,我又每天开始了身法步法的练习,左右、左右、左右……那时候老师对我太苛刻了,每天他盘腿往床上一坐说:“志俊,练练。”我就开始练,前中拳,左拳,右边,左边,前边,后边,他盘腿坐着,嘴里说什么我就打什么动作。他说:肘、肩、胯、膝……他想到什么,我就必须马上做到。比如我正打肘,膝,他说:膝,胯,我就必须马上换过来……一开始我只有靠蒙,根本做不到这么快的转换,这需要的是随机应变,完全要靠自己的本能反应,反正是师父他想什么我就要做到什么,不做到他就骂你。
悟拳(17)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个人物叫段誉,他在无意之间学会了一种神奇的步法叫“凌波微步”,我感觉师父教的差不多就算是“凌波微步”的现实版,这是陈式太极拳独特身法和步法。  稳固多方位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侧重心左移。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  我一直练,练,练久了,我自己也就琢磨出来了,练这个步法的目的,或者说最后一步,就是甭管在什么角度,高、低、中、后、前、背,你都能够稳住,能够做到不变形,这个时候那就是完全成功了。如两个人在太极拳的搏击当中,它求的就是形正。如果你不变形,你绝不会输。这就比如打篮球,我要投篮时,为什么对方会有个人在前边挡着你?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变形。练习投篮的时候没人拦挡,无人时不变形。但是实战时,如果有个两米高的人来拦挡你,他手一伸高度达两米五六了,这就跟平时练习完全不一样了,那么你仍然能够准确地把球投进篮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变形。再有,体操比赛也是同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练一个动作,一做甚至多达上万次,为的就是一个不变形。只有达到某种形状不变,比赛时才会赢。凡是输了的都是形变了的。实际上所有的形体练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不变形。还可以往下说,只有不变形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协调,只有高度协调才能达到不变形。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要练习解决对抗当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矛盾中努力协调身体不变形,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搏击中击倒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是毫发未损。
悟拳(18)  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  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其实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 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太极拳之名太极,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太极哲学范畴的一部分,太极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即是阴阳二字,是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过程。阴阳互补、阴阳互孕、阴阳互为其根,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阴阴阳阳变化无穷。太极拳理论深合了太极阴阳理论的命题,整个拳的诠释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轻沉刚柔,开合、舍得、快慢、方圆、蓄发等矛盾命题都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支持的。  就这样,这种身法步法我经过了一个很严格的、很强化的训练阶段。直到这个阶段过去了,我才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有点懂得太极神髓的意思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796.html

更多阅读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2

《易经》与太极最近学习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谈》,收益非浅,感受颇深。这些感受是多方面的,但由于自己亦爱好太极拳,不由把太极与《易经》联系起来,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反过来重温一些先古太极理论,深感太极之理的深奥和伟大。所谓深奥是

转载 难得一见的太极妙文转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

原文地址:难得一见的太极妙文(转)作者:武汉太极新手难得一见的太极妙文(转至关雪川师兄空间) 这篇文章应当是道出了很多不传之秘。若是有缘,您就试试!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

难得一见的太极妙文 张志俊妙论太极拳

[转载]难得一见的太极妙文 这篇文章应当是道出了很多不传之秘。若是有缘,您就试试!1、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

声明:《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三》为网友嘴角上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