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汤原县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图

gjy

卫星地图http://url.cn/4UHewb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自古至今历代多有变更。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区)、县(自治县、街道)等编制单位来划分。

10本词条无基本信息模块,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

1简要介绍

2行政区划变更

3先秦行政区划

4秦朝行政区划

5西汉行政区划

6东汉行政规划

7三国行政区划

8西晋行政区划

9东晋南北朝行政区划

10隋朝行政区划

11唐朝行政区划

12宋朝行政区划

13辽金行政区划

14元朝行政区划

15明朝行政区划

16清朝行政区划

17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18新中国行政区划

展开

1简要介绍

1.1具体行政区划单位

2行政区划变更

3先秦行政区划

4秦朝行政区划

5西汉行政区划

6东汉行政规划

7三国行政区划

8西晋行政区划

9东晋南北朝行政区划

10隋朝行政区划

11唐朝行政区划

12宋朝行政区划

13辽金行政区划

14元朝行政区划

15明朝行政区划

16清朝行政区划

17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18新中国行政区划



1简要介绍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地区。因此,行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目前,全国共划分为23个省(包括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3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1461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4090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区公所、6923个街道、19410个镇、13379个乡、1095个民族乡、9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

现在很多情况下,经常沿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区的地理分布的说法,具体如下: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华东(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统计不包括港澳台) 。

省级行政区(区划代码) 简称(或别称)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省会或首府省级政府所在地及邮编 行政区划

1.1具体行政区划单位

北京市,简称京,面积16807.83平方千米,人口1961万2368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市辖区、2个县),3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0个街道、142个镇、35个乡、5个民族乡)。市政府驻东城区正义路2号,邮编100001。行政区划代码110000。

天津市,简称津,面积11305平方千米,人口1293万8224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3个县),24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8个街道、115个镇、18个乡、2个民族乡)。市政府驻河西区友谊路30号,邮编300040。行政区划代码120000。

河北省,别称冀,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7185万4202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222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266个街道、1007个镇、901个乡、52个民族乡)。省会石家庄市,省政府驻维明街10号,邮编050052。行政区划代码130000。

山西省,别称晋,面积15.6万平方千米,人口3571万2111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139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1个街道、563个镇、633个乡)。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邮编030072。行政区划代码140000。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人口2470万6321人。共有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3个盟),10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86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21个街道、463个镇、65个乡、17个民族乡、9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政府驻新华大街63号,邮编010055。行政区划代码150000。

辽宁省,简称辽,面积14.57万平方千米,人口4374万6323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地级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150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02个街道、581个镇、252个乡、72个民族乡)。省会沈阳市,省政府驻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邮编110032。行政区划代码210000。

吉林省,简称吉,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2746万2297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县),89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77个街道、426个镇、166个乡、28个民族乡)。省会长春市,省政府驻新发路329号,邮编130051。行政区划代码220000。

黑龙江省,简称黑,面积45.4万平方千米,人口3831万2224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127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2个街道、473个镇、365个乡、58个民族乡)。省会哈尔滨市,省政府驻南岗区中山路202号,邮编150001。行政区划代码230000。

上海市,别称沪或申,面积6340.5平方千米,人口2301万9148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9.39万人。共有1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市辖区、1个县),210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9个街道、109个镇、2个乡。市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编200003。行政区划代码310000。

江苏省,简称苏,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人口7865万9903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地级市),10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5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24个县),130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32个街道、877个镇、97个乡、1个民族乡)。省会南京市,省政府驻北京西路68号,邮编210024。行政区划代码320000。

浙江省,简称浙,面积10.18万平方千米,人口5442万6891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9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151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41个街道、728个镇、429个乡、14个民族乡)。省会杭州市,省政府驻省府路8号,邮编310025。行政区划代码330000。

安徽省,别称皖,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人口5950万0510人。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0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4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6个县),152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2个街道、912个镇、340个乡、9个民族乡)。省会合肥市,省政府驻长江路221号,邮编230001。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福建省,别称闽,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人口3689万4216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10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3个街道、595个镇、315个乡、19个民族乡)。省会福州市,省政府驻鼓楼区华林路76号,邮编350003。行政区划代码350000。

江西省,别称赣,面积16.6947万平方千米,人口4456万7475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9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0个县),153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1个街道、788个镇、602个乡、8个民族乡)。省会南昌市,省政府驻北京西路69号,邮编330046。行政区划代码360000。

山东省,别称鲁,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人口9579万3065人。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4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187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00个街道、1118个镇、156个乡)。省会济南市,省政府驻省府前街1号,邮编250011。行政区划代码370000。

河南省,别称豫,面积16.7万平方千米,人口9402万3567人。共有1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地级市),15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8个县),237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93个街道、949个镇、917个乡、12个民族乡)。省会郑州市,省政府驻金水区纬二路10号,邮编450003。行政区划代码410000。

湖北省,别称鄂,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人口5723万7740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1230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90个街道、741个镇、189个乡、10个民族乡)。省会武汉市,省政府驻武昌区水果湖洪山路66号,邮编430071。行政区划代码420000。

湖南省,别称湘,面积21.1875万平方千米,人口6568万3722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4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7个自治县),241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58个街道、1109个镇、955个乡、97个民族乡)。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天心区湘府路8号,邮编410000。行政区划代码430000。

广东省,别称粤,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人口1亿430万3132人。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1个地级市),12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158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36个街道、1134个镇、4个乡、7个民族乡)。省会广州市,省政府驻东风中路305号,邮编510031。行政区划代码44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别称桂,面积23.63万平方千米,人口4602万6629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地级市),10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2个自治县),123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8个街道、702个镇、366个乡、58个民族乡)。首府南宁市,自治区政府驻民乐路1号,邮编530012。行政区划代码450000。

海南省,别称琼,面积3.5万平方千米,人口867万1518人。共有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个地级市),2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2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8个街道、183个镇、21个乡)。省会海口市,省政府驻海府路59号,邮编570203。行政区划代码460000。

重庆市,别称渝,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人口2884万6170人。共有4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9个市辖区、17个县、4个自治县),101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5个街道、587个镇、238个乡、14个民族乡)。市政府驻渝中区人民路232号,邮编400015。行政区划代码500000。

四川省,简称川(别称蜀),面积48.5万平方千米,人口8041万8200人。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66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2个街道、1821个镇、2487个乡、98个民族乡)。省会成都市,省政府驻督院街30号,邮编610016。行政区划代码510000。

贵州省,简称贵(别称黔),面积17.61万平方千米,人口3474万6468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1560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4个街道、689个镇、505个乡、252个民族乡)。省会贵阳市,省政府驻中华北路242号,邮编550004。行政区划代码520000。

云南省,简称云(别称滇),面积39.4万平方千米,人口4596万6239人。共有16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77个县、29个自治县),136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0个街道、597个镇、541个乡、148个民族乡)。省会昆明市,省政府驻五华区华山南路135号,邮编650021。行政区划代码530000。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面积122.84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2166人。共有7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地级市、6个地区),7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71个县),69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街道、140个镇、533个乡、9个民族乡)。首府拉萨市,自治区政府驻康昂东路1-2号,邮编850000。行政区划代码540000。

陕西省,简称陕(别称秦),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人口3732万7378人。共有10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地级市),10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174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5个街道、922个镇、648个乡)。省会西安市,省政府驻新城院内,邮编710004。行政区划代码610000。

甘肃省,简称甘(别称陇),面积45.5万平方千米,人口2557万5254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135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4个街道、466个镇、727个乡、34个民族乡)。省会兰州市,省政府驻中央广场1号,邮编730030。行政区划代码620000。

青海省,简称青,面积69.66万平方千米,人口562万6722人。共有8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4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396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0个街道、137个镇、201个乡、28个民族乡)。省会西宁市,省政府驻城中区西大街69号,邮编810000。行政区划代码630000。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面积6.64万平方千米,人口630万1350人。共有5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个地级市),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235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3个街道、99个镇、93个乡。首府银川市,自治区政府驻解放西街217号,邮编750001。行政区划代码64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面积166万平方千米,人口2181万3334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个地级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9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102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162个街道、237个镇、578个乡、43个民族乡)。首府乌鲁木齐市,自治区政府驻中山路2号,邮编830041。行政区划代码650000。

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面积1104平方千米。

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面积29.2平方千米。

台湾省,简称台,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

说明:行政区划合计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1》;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2行政区划变更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有: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巩固国防,照顾到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中国宪法和法律严格规定了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

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改变,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接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乡、民族乡、镇的建立撤销、更名和行政区域界限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3先秦行政区划

在夏商周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直到夏朝建立,中国行政规划才渐渐萌芽。人们现在对于先秦时期行政规划有“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其中以“九州”之说较为有名。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4秦朝行政区划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後灭齐国,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早在公元前688年(春秋初期),秦国便设立了县。《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

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郡的记载见于《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意思是说,晋国犹如秦国的郡县。这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事,说明秦国在公元前651年即春秋前期已置有“郡”。战国时代,郡的设置增多。例如,《史记·秦本纪》记载,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内史为秦国都所辖的地区,当时唯有它不称为郡。始皇二十六年置36郡,其后陆续有增置,最后秦郡究竟有多少?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有分歧。现按较多学者认可的全祖望在《汉书地理志稽疑》中的考据,摘录秦郡如下: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平百越后置设。

九原,始皇置。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北伐匈奴,收回河西40余县(今河套一带),置九原郡,当不在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内。但具体置郡时间至今未见有力证据。

闽中郡,始皇置,不知具体置年。但从地理位置而言,当在始皇三十三年南平百越后所建。

《汉书·地理志》所云36郡中,少了楚郡、黔中(这两郡见于《史记》)、东海(见于《水经注》)、广阳(见于《汉书·地理志》本注),而多出南海、九原、桂林、象郡。这就给秦郡的历史分歧留下了根子。事实上,始皇统一中国时分设36郡中,没有南海、九原、桂林和象郡,当时南海等郡地还未纳入秦王朝的版图。所以,《汉书·地理志》载始皇二十六年所建36郡中所缺4郡,应按《史记》等书补充楚郡等4郡。

以上共为42郡(包括内史)。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秦王朝共有47郡。

5西汉行政区划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虽然刘邦通过各种途径除去了韩信、英布等大部分的异姓王,但仍设立了九个刘姓诸侯王以为朝廷之援。此时的诸侯国实力强大,有独立的军事政治体制与职权,而且多数跨数郡之地,大者甚至有四至六郡。天下六十余郡,有四十余郡在各诸侯王手中,而汉天子所掌握的郡尚不足二十。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朝廷多次设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爆发了“西汉七国之乱”。汉廷平定诸王叛乱后,通过推恩令等手段乘势削减诸侯王国领土,侯国从此不得超越一郡之制。而且诸王的军政权力也被剥夺,仅保留其在封地内的财政收入,而侯国内高级官员改由中央指派,实际与各郡县的郡守、县令无异。

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汉武帝朝大幅拓展了国土疆域,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都控制了中华文明之前从未到达的区域。面对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辽阔疆域,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十三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进而形成了刺史部或“州”的概念。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对今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西汉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执掌西域军政大权。

6东汉行政规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刘秀时确定,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改名为交州。

州在东汉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没有固定治所的高级监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县令。但到了黄巾之乱后,汉灵帝为了对抗各地黄巾军余部及其它叛乱势力,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而且刺史与州牧被授权统一掌管一州实际军政大权,最终促成了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和三国时代的出现。州牧与刺史因此成为东汉末年第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权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晋升州牧。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7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制度与东汉末年极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权利进一步增大,三国机要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都曾担任州牧。

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

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设立宁州,从雍、凉、梁中又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广州,形成统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三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个国家都号称是正统,且名义上的目标都是统一天下。其中蜀汉虽然偏居中国的西南部,但是其势力的很多重要人物的祖籍或故乡都在中国北方。于是他们被封侯时,其封地很多是其籍贯所在地,实际根本不可能获得曹魏境内的封邑的收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虚封”、“遥领”的列侯。最著名的如丞相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武乡是其故乡徐州琅邪郡的侯国。此外,蜀汉还有为侯设县的情况,如关羽曾被东汉封为“汉寿亭侯”,刘备入蜀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张飞的“西乡侯”封邑汉中郡西乡县,也是因侯而名。

8西晋行政区划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时共有二十一州。
中国行政区划、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汤原县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图

三国时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晋将吴、魏分治的荆州、扬州合并,得十五州。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十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广三州置湘州,最终得二十一州。

西晋各州的长官仍称刺史,而且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辅官有别驾、治中、诸曹从事等。郡的长官仍称太守,而各诸侯王国的长官则称内史。县的长官仍然是县令或县长。

西晋的诸侯王体制与前几朝有很大区别,虽然仍然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不“就国”,而是继续在朝廷任职。于是虽然各王在自己封地的权力与东汉、三国时一样,仅限于财政收入而无任何实权,但他们在朝廷掌握的政权兵权却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日渐权大的诸王引起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9东晋南北朝行政区划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宁,正如《宋书·州郡志》所说的:“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10隋朝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隋朝取代北周前的大象二年(580年),天下已经出现了211州、508郡、1124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政府与人民的负担。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罢天下郡”,改变了存在近700年的州郡县体系。隋炀帝登基后,并省了一部分州,并且很快在大业三年(607年)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隋朝实际实行州县二级制的时间略长于郡县二级制,但是由于此后《隋书》记录的是隋炀帝改制后的郡县情况,隋文帝的州县体系的很多细节已经遗失。

虽然隋朝实行的是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的架构,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时的36郡、48郡,达到了鼎盛时期的190郡,朝廷并无法同时高效管辖近两百个一级行政单位。隋朝行政区划随着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北宋等逐渐又提出了“道”、“路”作为新的一级区划,恢复三级制。宏观上,隋朝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沿革中重要但是相对不成熟的一个过渡阶段。

11唐朝行政区划

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各道置采访使,仿照西汉的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天宝之乱,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成为“道”,或称“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划。到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防御使瓜分,贞观、开元年间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

唐朝境内外战乱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彭城成为了徐州、信都成了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秦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历史不再使用,如琅玡、弘农、上党等。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最早设府是在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

12宋朝行政区划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国家均沿用唐朝行政区划,未有变革。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这为宋代改革为路制准备了条件。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13辽金行政区划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辽”全境一级行政区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辽袭唐制,将全国分为5道(亦称为5路),每道(路)有一个政治中心称府,建有京号,并以京号命道,合称五京道(或五京路):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金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西夏等为其属国。金采宋制,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分别置于皇统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20路为中都路、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临潢府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西京路、南京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并临潢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纵观道(路)制时期的行政区划有这样几个特点:(1)无论在唐代、宋朝,还是五代十国、辽国和金国,道或路是最高行政区划单位始终没有变;(2)该时期六百多年中,始终实施的是三级行政区划,最基本的单位是道或路—府或州—县;(3)上一个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州,在此时期仍继续沿用,不过变成了行政区划的第二级单位,隶属于道或路;(4)还引进了府、军、监等行政区划单位,尤其是府一直沿用下去,成为一个长期广泛采用的重要行政区划单位。

14元朝行政区划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省名起源甚早,魏晋时期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直辖地方。隋文帝于开皇八年(588年)伐陈,曾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但不久即废。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出现过行省制度,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为时短暂。蒙古人兴起之后,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另一方面,在地方设立若干行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它最初是一种临时设置,并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其长官也由中央官吏演变为地方官吏。其间从伐金到灭宋,历经70余年,平宋以后成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单位。

元英宗至治时(1321—1322年),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征东。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

元末,又分出许多行省,如中书省分出山东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有些行省区域过大,又划置分省,如福建行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可见,元末行省制也已开始混乱。

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不辖县的路、府、州;不隶于路的府、州,而直隶于行省。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隶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当时与路平级的直隶州、直隶府为数不少。另外,元仿宋的“军”行政区划,置有军和安抚司,为数不多,都在边境少数民族的区域内置设。军有直隶于行省的,也有归路统辖的;安抚司都直隶于路。元代在一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下,置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初为总制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15明朝行政区划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以示国都所在。但元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由布政使总一省的行政大权,其性质仍同行省,因此习惯上还称为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所在今南京市),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改称直隶,也称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改称为直隶(即京师),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又称南京。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16清朝行政区划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顺治仍沿用明制15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15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18省。

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和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以及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清光绪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十三年(1887年)建台湾省,三十三年(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加上内地18省共为23省。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卖国求荣的马关条约,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所以史称22省。清朝的22省,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所不同的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行政区划单位——厅。这是清代在新开发地区所设置的区划单位,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绝大多数不领县;散厅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2)在元、明两代不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一般均领县。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3)元、明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都是由三级和四级系统混合组成,并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的系统。在清代则是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且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4)在边远辖区和省,除了在部分农业区设置府、州、县外,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西藏则设立营。

17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14年时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当时的省份依当时顺序排列,有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设了京兆地方、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西藏、外蒙古、青海3个地方,另保留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伊犛3地区(后均并入新疆省)。

1928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废除了道,另外设立了专署(即行政督察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理十几个县。国民政府北伐后,改直隶、奉天2省为河北、辽宁,并京兆特别区入河北,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宁夏、青海改建为6个省(川边特别区改建西康省),总计28个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个地方,以及分自俄、英收回的东省特别区、威海卫行政区。国民政府并设立特别市(即直辖市),先后设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后改名为汉口)、广州(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再升格)、西京(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改称西安并再升格)、重庆(抗战时期设置)等9个特别市。此外,东北政务委员会自设兴安屯垦区,西南政务委员会曾一度设立琼崖特别区,马仲英则一度自设河西省,惟除了琼崖特别区系获国民政府报准外,均为地方私设省级政区。

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原东北三省根据满洲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改划分成东北九省,增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6省及沈阳、大连、哈尔滨等3个直辖市。对日抗战的胜利,使中华民国政府收复台湾,成为35行省之一。中华民国政府并将海南岛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作为建省之准备。

18新中国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国分为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直至1967年区划多次调整,到1967年调整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行政区,直至1988年新增海南省,1997年新增重庆直辖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相继新设2个特别行政区,至此共计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和2特别行政区共计34省级行政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5大行政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和一个中央直属行政单位,总共有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1950年,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市,并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撤销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

1952年,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华北事务部,设立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并将原来的大行政区改称为行政委员会。撤销了行署区的建制,恢复为原来的省。撤销平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南、山东二省。撤销察哈尔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山西二省。直辖南京市改为江苏省辖市。

1953年,吉林省的长春市和松江省的哈尔滨市升为直辖市。总计6大行政区,下辖30省、1自治区、14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4年,撤销6大行政委员会,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变为省。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撤销松江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黑龙江省。撤销宁夏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甘肃省;1954年6月撤销绥远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自治区首府。总计26省、1自治区、3直辖市、1地方、1地区。

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河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撤销西康省,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川省;1955年10月1日,撤消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953年迪化新名),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昌都地区划其管辖。

1958年3月5日,撤销广西省,正式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从甘肃省划出部分区域,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2月11日,中央直辖的天津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至此全国分为22省、4自治区、2直辖市、1筹备委员会。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5年10月12日,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7年1月2日,河北省天津市重新升为中央直辖市;截至1967年全国分为22省、5自治区、3直辖市。

1988年4月13日,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

1997年3月14日,四川省重庆市重新升为中央直辖市。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门主权移交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划分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一级行政区,之后数量一直稳定不变。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管理。但在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中华民国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还体现为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词条标签:中国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划分?

黑龙江省简称黑,地处祖国东北隅,东、北依邻俄罗斯,边界长达三千千米。古为肃慎地,汉朝属夫余地,辽属东京、上京道,金属上京路,元属岭北和辽宁行省,明为女真地,清初为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现辖二地区、十一地级市,二十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四六万多平方千米。省会哈尔滨。

黑龙江省省名系由境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黑龙江省1946年获得解放,是中国东北地区解放最早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沿用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区划,设置松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地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省人民政府驻地为齐齐哈尔市)。1953年哈尔滨市由松江省省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了现在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为省会所在地。

黑龙江省现设哈尔滨市、为省会所在地

★省辖市;11个市2个地区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11个省辖市和绥化、大兴安岭2个地区。共67个县(市)和4个地辖区。全省共有736个乡,475个镇,14488个村。

★哈尔滨市辖阿城市12个县(市)

哈尔滨市辖阿城市、呼兰县、宾县、方正县、依兰县、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12个县(市),共102个镇163个乡,3477个村;

★齐齐哈尔市辖9个县(市)

讷河市、龙江县,依安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山县、克东县、拜泉县9个县(市),共51个镇,125个乡,2173个村;

★牡丹江市辖6个县(市)

绥芬河市,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县,林口县6个县(市),共38个镇,37个乡,1259个村;

★佳木斯市辖6个县(市)

同江市,富锦市、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6个县(市),共33个镇,65个乡,1446个村;

★大庆市辖4个县,

肇洲县,肇源县、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个县,一共21个镇、49个乡,768个村;

★黑河市辖5个县(市)

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5个县(市),共20个镇,65个乡,857个村,

★伊春市辖2个县(市)

铁力市、嘉荫县2个县(市),共11个镇,13个乡,257个村;

★鸡西市辖3个县(市)

密山市、鸡东县,虎林县3个县(市)共21个镇,39个乡,683个村;

★鹤岗市辖2个县

萝北县、绥滨县2个县,共9个镇,19个乡,308个村,

★双鸭山市辖4个县

集贤县,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4个县,共16个镇,41个乡,697个村;

★七台河市辖1个县

勃利县1个县,共7个镇、14个乡,316个村;

★绥化地区辖10个县(市)

绥化市,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明水县,绥棱县10个县(市),共68个镇,132个乡,2147个村;

★大兴安岭辖7个县(区)

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7个县(区),共33个镇,13个乡,100个村。 人口 据2001年全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黑龙江省总人口3792万人,市镇人口2045万人,乡村人口1747万人;汉族人口35.76万人,占94.3%;少数民族人口216万人,占5.7%。 民族 黑龙江省除汉族外,还有满、朝鲜、蒙古、赫哲等51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7%。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3位,在少数民族中,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数为47478人,其余为散杂居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5个民族是:满族1184490人,朝鲜族452398人,蒙古族140148人,回族139078人,达斡尔族42300人。以上 5个民族均为我省的世居民族,此外还有5个人口较少的世居民族,即锡伯族(9181人)、赫哲族(3747人)、鄂伦春族(5588人)、鄂温克族(2571人)、柯尔克孜族(1451人)。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万人以上的市县(市)共有51个,在少数民族比较聚居的地方,经省批准建有民族乡(镇)68个,由当地县政府认定的民族村有920个。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分布呈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所有的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世居民族占少数民族的99%,历史渊源流长。

汤原县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介于煤成鹤岗、林城伊春、口岸城市佳木斯之间。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辖四镇六乡13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6.5万人。驻县有三个国有农场,一个国家林业局。

20本词条正文无图片,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汤原县

外文名称

Tangyuan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下辖地区

辖4个镇、6个乡

政府驻地

汤原镇

电话区号

0454

邮政区码

154700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西部

面积

3420平方公里

人口

27万人

方言

东北方言

气候条件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 抗联六军遗址 西古城遗址 桃温城遗址

机场

佳木斯机场

火车站

汤原站

车牌代码

黑D

目录

1概况

2行政区划

3历史沿革

4基础设施

5自然资源

6工农发展

7旅游观光

1概况

2行政区划

3历史沿革

4基础设施

5自然资源

6工农发展

7旅游观光



1概况

汤原县位于祖国边陲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西部。傍濒松花江、汤旺河,侧依小兴安岭。县治南面稍东可览松花江粼粼波光,北面偏西能聆听兴安岭的娓娓松涛,境域狭长,介于北国魅力江城佳木斯、乌金之都鹤岗、红松故乡伊春三市之间-南邻佳木斯市,北连鹤岗市,西接伊春市;东北与萝北县接壤,东南与桦川县、西南与依兰县隔江相望。地理座标为北纬46°30′至47°21′,东经129°30′至130°59′。

汤原县区域面积历史上可谓大而无当,有自北向南流经千里的汤旺河。清末到民国时期,自西南而东北狭长千余里,西与庆安、铁力两县为邻,西南以古洞河与通河县为界。清末汤原县衙署于今绥滨设一派出机构,“高家屯巡检”管理东部地区。史称“地大于一府,可设十县”,境域最大时包括今伊春、鹤岗两市,绥滨县依兰江北及萝北一部。(<东三省纪略>);嗣后北大荒逐渐开发设治,本县行政区域几度划出渐小。现有行政区划部总面积3420平方公里。辖4镇6乡、134个行政村(汤原镇、鹤立镇、香兰镇、竹帘镇、胜利乡、太平川乡、汤旺朝鲜族自治乡、永发乡、吉祥乡、振兴乡)、驻县有2个国有农场1个劳改监狱(汤原农场、梧桐河农场、黑龙江省香兰劳改监狱)和1个林业局鹤立林业局。全县总人口265913人。

汤原县幅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三山一水四分田,一草一路和庄园的地貌格局,形成县境优良的地理条件,北部为山区,生长有原始红松母树林、各种乔灌木以及山林特产品;中部为丘陵漫岗区,有大片荒山、牧场、草原;南部是平原,沃野连绵,地势平旷,盛产水稻、玉米、大豆及其它经济作物。境内有大大小小河流23条,有“引汤”水利枢纽工程及各水利配套工程。泡沼密布、渠网纵横,农田水利优势明显。本县矿产资源已勘探出各种矿藏29种,其中贵重金属及建筑材料蕴藏丰富。汤原县深山密林之中,野生植物达百余种。野生动物有飞龙、雉、野猪、鹿、黑熊、貂等珍禽异兽。

2行政区划

汤原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香兰镇、鹤立镇、竹帘镇、汤原镇、汤旺朝鲜族乡、胜利乡、吉祥乡、振兴乡、太平川乡、永发乡。县境内有:鹤立林业局、香兰监狱、汤原农场、梧桐河农场。

3历史沿革

汤原县,以汤旺河得名。汤旺河,史称“土温水”、“屯河”、“桃温水”,谐音为“屯”,清末称“吞河”、“汤旺河”。汤旺,一说满语意为“岛子“,一说满语为“晨光”之意。设治时因地处汤旺河平原,故以“汤原”名县。周属肃慎,汉属靺貊,唐属黑水靺鞨,辽为女真五国部盆奴里地,金属蒲峪路屯河猛安,元初为辽阳行省开元路,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桃温万户府,明属奴儿干都司屯河卫。清代前期,归黑龙江将军辖区呼兰城守尉管辖;中叶以后,改归吉林将军辖区三姓副都统管辖。

1904年8月(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于汤旺河荒段设立汤旺河荒务行局,出放官荒,招户开垦。1905年12月24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奉旨于汤旺河设置汤原县。初隶吉林省依兰府,1908年6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五月)改归黑龙江省兴东兵备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裁撤兴东道,直隶黑龙江省。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直属黑龙江省。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将格节河、青黑山线以东地区划归新设置的鹤立县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管辖。1948年初,将舒乐河乡划归依兰县。同年10月,撤销鹤立县,并入汤原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管辖。1952年10月,将汤原县第五区(南岔)划出,设置伊春县。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3月和11月,分两次将峻德、永发、吉祥、振兴4个乡划给鹤岗市。1959年1月,又将裕德乡和鹤立镇划归鹤岗市。1964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鹤岗市所属的鹤立镇和吉祥、裕德、永发、振兴4个公社,以及梧桐河、鹤立河、伏尔基河3个农场划归汤原县管辖。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松花江中游北岸。北抵鹤岗市,东北与萝北县接壤,东、南与桦川县、佳木斯市、依兰县毗连,西邻伊春市。全县总面积4051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11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万人;朝鲜、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县政府驻地汤原镇。(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汤原县辖4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84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汤原镇42177鹤立镇20168香兰镇26957竹帘镇12996正阳乡16436胜利乡12826黑金河乡5318太平川乡8023吉祥乡14499振兴乡10640永发乡7956裕德乡9464汤旺乡8527省鹤立林业局虚拟镇10644省香兰监狱虚拟乡6615省汤原农场虚拟乡5249省梧桐河农场虚拟乡9910

4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汤原县交通运输十分通畅,水路、公路、铁路交叉运行,是黑龙江省交通发达的县份之一。发达的交通运输为招商引资和观光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绥佳、佳鹤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县内公路里四通八达,总里程650公里,到2005年将全部完成乡镇三级白色路面的筑制,水路运输历史悠久,松花江、汤旺河在我县的流域面积为214平方公里,沿江沿河有11处码头,经松花江江海联运可直出鄂霍茨克海到达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便捷的交通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邮电通讯

汤原县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中国电信程控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程控电话直播国内国际。传输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光缆化、数字化,出口容量达622MB/S。IC卡公用电话已成为汤原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灵通用户突破5000户,贯穿全县的数据通信网,DDN、分组交换业务,可实现金融、保险、政府机关、信用卡业务及企业间微机联网。风靡世界的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拨号或专线及ADSL的接入方式,就可进入全世界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INTERNET。

5自然资源

汤原县幅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有褐煤、天燃气、矿泉水、地下热水、铁、铝、锌、钴、砂金、岩金、铍、水晶、铁、大理岩、白云岩、硅石、石英矿、钾长岩、装饰石材、粘土等22个品种,79处矿产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褐煤、矿泉水、铁矿、大理岩、白云岩、石英砂、花岗岩、天燃气、地下热水、黄金等储量丰富,质地优良,可供长期开采。林业资源种类繁多。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75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杨、椴等20余个树种。

林区有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红松原始母树林保护区,汤原林区还栖息着獐、狍、鹿、熊、野猪、狐狸、獾、香鼠、野鸡、蛇、兔等多种野生动物,盛产五味子、刺五加、人参等中药材,生长着蘑菇、猴头、木耳、以及多种山野菜。境内河流纵横、泡沼棋布,有一江二十三河,总水量7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全县秸秆过剩,可牧草原17.5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6工农发展

汤原县是黑龙江省36个产粮大县之一。现有土地面积33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2.3万亩。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80mm,无霜期120天左右,适应农作物生长。主要盛产水稻、大豆、玉米、烤烟和甜菜等作物。汤原大米久享盛名,是晚清“御米”的主要供应地。2000年以来,依托无污染的汤旺河水资源优势,发展了绿色食品水稻产业,“汤旺河”牌绿色食品A级大米,采用黑龙江省优质米评选第一的龙粳8号,实施连片种植,

享誉国内外,年产“汤旺河”牌A级绿色食品大米10万吨。玉米年产10万吨,大豆以高油、高蛋白大豆为主,年产量5万吨。有草原面积17.5万亩,适合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5个奶牛养殖基地之一,是佳木斯地区唯一的全省奶牛养殖基地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千瓦,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域面积11.4万亩,水产养殖业发达。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引汤灌区续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汤原县地方工业经建国四十余年发展建设,现基本形成金属采选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造纸工业、化学工业、森林工业、市政工业等八大行业,主要产品有黄金、水电、塑料制品、白酒、黄酒、酒精、机制纸、耐火砖、防水卷材、集成板材、页岩陶粒、精制大米、热管锅炉、石棉水泥瓦、火柴、象棋、乙炔气、家具、鲜奶制品等。金龙集团汤原纸业有限公司、东风山金矿、北方佳宾集团汤原分厂、硕业奶业等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企业。

7旅游观光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东湖公园、渠道风景区、抗日将领烈士陵园、大亮子河三江第一漂,已成为汤原县旅游的亮点,距县城37公里,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群山环绕、古树参天、溪流清澈、空气清新、驰名中外的原始红松母树林,遮天蔽日,气势雄伟,了望塔、巨树岛、神木鸳鸯湖、抗联密营、望松楼、盘石松、千年古树、百年大鸟巢、野生动物展馆、原始猎屋、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殿宇巍峨融于群山怀抱的三江第一寺“愿海寺”,急流险滩相间,惊险刺激的三江第一漂,大亮子河漂流等20余处景点,

让游人留连忘返,秀水佳园、水上乐园、林海山庄造型各异的风情屋可让您小憩于青山绿水之间。元代桃温万户府遗址、辽金古城郎家津遗址,陶家湾古堡遗址等人文旅游景观,文化底蕴浓厚,不由人不发怀古幽情,感沧桑巨变,汤原以其自然景观秀丽、北国风情独具而深受旅游者的青睐。 汤原是东北大地最早燃起抗日烽火的革命老区,正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的世纪、新的征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地缘、人缘优势的综合开发,以纸业、米业、奶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兴县、科技兴县、开放兴县、开发兴县、旅游兴县的的步伐,是汤原的战略选择,用敬业、创业、兴业的三业精神,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是汤原人的共有追求。

汤原已敞开豪爽、质朴、宽阔的胸怀,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汤原合资合作建功立业,我们将以优美的环境、宽松的政策、周到的服务,助您发展、共享繁荣,让洒满先烈鲜血的革命老区焕发异彩。

扩展阅读

1行政区划 :http://www.xzqh.org/quhua/23hlj/0828ty.htm

词条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国各级行政区划中国国家级贫困县中国地名中国市县佳木斯县县级行政区各国行政区划国家地理城市城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926.html

更多阅读

阿迪锅菜谱大全_汤原吧_贴吧 百度贴吧汤原

百度贴吧 > 汤原吧 > 浏览贴子吧主:快速回复 切换到经典版贴吧投诉28网好项目,助您成功创业如果想创业、投资、找商机或者开一家致富小店,28商机网是您最需要的项目库。www.28.com转贴次数:3共有15篇贴子阿迪锅菜谱大全 obyz 2位粉丝 1

声明:《中国行政区划、黑龙江省行政区划、汤原县行政区划、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图》为网友狂扁属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