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内涵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是道家学派思想的精髓,它蕴涵着深刻的管理策略。“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含有不妄为,顺应观客态度,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一、“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内涵  时下有不少人对道家“无为”思想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无为”不是道,认为一个治理国家的人,如果真正无为,空悬在万人之上是没有用的。他们反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是提倡软弱退让、无所作为、对社会人生采取冷漠态度等等,这实在是对老子“无为”思想本意的莫大误解。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等多方面去综合领悟“无为”的含义,不难看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道家的“无为”思想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万物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外力的参与和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对于一个自然的过程来说,任何不必要的外在作用都是强加的,都是妄为,不但无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反而会破坏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只有不妄为、顺其自然,让事物自由发展,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即《老子》第六十三章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还在强调要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即“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老子》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意义是一致的。“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仍然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他同时又提醒人们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伸张自己的私欲,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为。三是老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君主治国应效法大道的“无为”,用“无为”的方式去应对一切世事,处处按自然的规律行事,不违背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私利,不违背民意,这样反而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里老子对管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谦退、守柔”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道家认为人道来源于天道,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天道论中引伸出来的重要思想。在老子看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自然运行、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的,“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道的“无为”本性,但是,宇宙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又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这又是“道”的“无不为”本性。  实际上,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正因为如此,由道而派生的天地万物也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应用于治人、治国与管理企业,就必然引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道家看来,既然圣人“唯道是从”,对于天地人就理应要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即只能从客观上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既不妄为也不强为,更不图达到某种人生功利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管理内涵,向我们昭示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进而实现“无不为”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至上管理境界。“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晰了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者在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有所不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任何一个管理者,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是日常的琐碎小事。而管理中存在的跨度问题决定了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领导者,也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这是因为一个人受精力、体力、时间和知识的限制,被管理的人数不能太多,面也不能太宽,这样既管不好,也管不了。所以,一个高层次的领导者应不拘泥于小事,善于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2.确立了管理的基本理念。“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宇宙万物都是以“自然”为其本性的。这里所谓“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之外自然界,而是指“道”和由它而派生的宇宙万物的“本性如此”、“本然如此”的自然状况和天赋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把这种“道法自然”思想,运用于治理国家和组织管理上,要求管理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提出了管理的方式。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二十五章)深受道家“无为”思想影响的荀子指出:“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即是说,要求管理者“行道”时既不要随心所欲地去做(“无为”),也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勉强地去做(“无强”),而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就是要管理者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忘为,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  4.强调了管理主体的修身。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老子》二章)他很看重领导者的修身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者,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老子又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领导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无形作为才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5.讲求管理艺术的“无为”,在管理上讲“不争”和“守柔”之道。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章)这里的“不争”是无形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达到最大的“争”,实现不争善胜。对于“守柔”,老子认为在自然界里,新生之物都是柔弱的,但总是充满生机和最具活力的,这是“生”的自然法则。“无为”就要“守柔”,去效法自然。所以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在管理上,将自己处于柔弱的位置,充分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后发制人,便能无往而不胜。“不争”和“守柔”体现出“无为”思想的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管理者也要善于根据被管理者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理顺职工情绪,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6.提出了开明的用人思路。一个高层的现代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识贤、求贤上有所为,在用贤上则无所为。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的经验中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实践证明,领导者只有敢于“无为”,方能有大为,这就是管理的辩证法。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内涵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2115.html

更多阅读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内涵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是道家学派思想的精髓,它蕴涵着深刻的管理策略。“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含有不妄为,顺应观客态度,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一、“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内涵  时下有不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

刘诗诗情陷姐夫的诱惑首页.社科科普.书架下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导论(本章免费)中华古代文学理论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中华古代文论无疑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墨子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河南鲁山)2004.8.31——9.3河南社科院 赵保佑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墨子》一书是中国思想百花园中的奇葩。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声明:《“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现代内涵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为网友浮生覆声抚笙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