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杜甫新婚别赏析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新  婚 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定居成都。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其“三吏”和“三别”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中的诗歌不乏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同时,在这些诗歌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对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而且也表现出诗人拥护唐王朝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共同平定叛乱实现和平。这首选自“三别”中的《新婚别》,就是通过对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刻画,表达了主人公(新娘)对新郎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全诗根据内容及其诗人写作思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层次。

诗歌的第一层是: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这一层是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女主人公是刚过门的新嫁娘,结婚之前与丈夫没见过面,也没说过话,因此,语气显得有些羞涩,甚至有些吞吞吐吐。比如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表现女主人的公的情感,而是借助了比兴手法。根据叶嘉莹对“比兴”的解释,“比”即由心及物。“兴”即由物及心。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这与女主人公特定身份是相吻合的,情感是一致的,也就是写出了女主人公在此时此刻的矛盾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一种小植物,兔丝寄生在蓬麻上,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这里,不但含蓄形象,而且也暗示了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的情况。然而,女主人公却嫁给了一个“征夫”。所以说诗中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也就是说,嫁给“征夫”很难望白头偕老。接着的“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这几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怨恨的原因。其中,“结发”即“束发”,指年轻的时期。这里,说明女主人公对丈夫生命的好歹看得很重,他关系到女主人公今后一生的命运。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必须尊崇“三从四德”。其中,“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然而,谁料到这洞房花烛之夜,却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前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像结发夫妻呢?其中“未分明”即是说,古代女子嫁进门,三日内告了祖庙、祭了祖坟、拜了公婆,才算正名定分。你看,昨天结婚,今朝丈夫就走,自己的名分还没有分明。“姑嫜”即指婆婆与公公。“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语气,意即“岂不是”。“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指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其中一个“守”字和一个“不远”,不但说明安史之乱造成了广大地区沦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边境竟然在洛阳附近的河阳一待。这里,诗人为后面表现女主人公大义行为埋下伏笔。

诗歌的第二层: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这一层诗人将话题从女主人公从自身进一步转到丈夫身上了。女主人公最关心的是丈夫的生死,也表达了对丈夫的忠贞,甚至要与丈夫一起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即指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幽居闺房,不与外人相见。其深意是说,当年父母非常疼爱我(女主人公),我是父母的宝贝。“归”即归宿,着落。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然出嫁,就得“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可是如今,“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苍黄”同“仓皇”,即紧张,匆忙。也就是说,而今你却要到那生死未卜的战场去,万一不测,我该怎么办呢?既然这样,“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也就是说,我也决心随你前去,生死在一起。但又怕这样反而要把事情弄得更不好了。更何况,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妇女的。这段话,刻画了女主人公那种心痛如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描写上,用词准确,非常细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表意也深刻。

诗的第三层: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一层写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内心斗争之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丈夫出征之事,从而顾全大局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正是杜甫忠君爱国思想的曲折表现。诗中写道:“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事戎行”谓参军作战。“戎行”即指军队。“襦”即短袄,短上衣,指嫁衣裳。“施”即穿用。“洗红妆”指不会再梳妆打扮了。“错迕”本意为错综复杂。在这里,引申为不如意。这里,女主人公一改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对丈夫的积极鼓励。在语言上,也没有开始时的吞吞吐吐。女主人公决定不跟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能一心一意英勇杀敌,也表白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诗人写道:“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也就是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置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没必要再穿了,并且趁你还在,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同时说道,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鼓励丈夫,“对君洗红妆”,要丈夫放心去杀敌。最后,“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不但蕴含着哀怨和伤感,但也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之情。诗中说:“人事多错迕。”“错杵”即不如意。这里是说,人的希望总是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存在着矛盾。接着又说“与君永相望”,也就是说,即使“人事多错迕”,但也要和你“永相望”。诗人用这样既有些矛盾,有得到统一的话,不但表现出女主人公深明大义的品质,也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睿智——以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不但表现出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一篇极富时代感的报告文学,而且也是杜甫忠君爱国思想情感的曲折表现。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把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起来,并运用了艺术虚构方式,有效地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并通过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再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及其思想斗争,把一个深明大义,极具爱国思想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突显出来。这样,不但使诗歌极具感染力,而且提高诗歌的审美艺术效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2908.html

更多阅读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城东早春阅读答案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杨巨源(755--?),字景山,唐代诗人,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历官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晚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一生吟咏不辍,善于律体。这

赵师秀《数日》审美赏析 有约 赵师秀

赵师秀《数日》审美赏析赵师秀《数日》通过诗人抱病在家,在一次漫步庭院时,看到秋日树叶凋零而见远山,却又因漫天的云雾遮住远山的描绘,不但表现了秋日的凄凉氛围,而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不畅

声明:《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杜甫新婚别赏析》为网友不痛不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