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城东早春阅读答案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城东早春阅读答案

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杨巨源(755--?),字景山,唐代诗人,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历官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晚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一生吟咏不辍,善于律体。这首《城东早春》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由此也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此诗大约为作者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首句“诗家清景在新春”表现了诗家与“新春”的关系。“新春”就是早春。“诗家”即诗人的统称。“清景”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的特点,也指这种景色刚刚显露出来,还未引起人们注意,具有清幽之感。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清雅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人内在的情思意绪。其中,一个“清”字,突出了早春的特点。这里,诗人在早春游赏城东的过程中,对所见景色情有独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清秀雅淡的新春之景的喜爱。

接着第二句绿承上而来,写道:“绿柳才黄半未匀。”这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抓住有柳树的叶,予以放大描写,以此表现出早春的特点。正如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看,诗人杨巨源在诗歌中,把早春时的柳树也作为描写的对象,抓住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的特点。其中,一个“才”字,一个“半”字都暗示“早”意。而“早”却形象地体现在“黄”之“半未匀”上,使人彷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叶,是那么娇嫩,那么清新,却又是那么悦人。这里,诗人用形象而生动的笔触表达了自己见到“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欢悦之情。

在三四句“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意一转,诗人不从正面描写,而是用从对面着笔,背面傅粉的方法,用春天繁花似锦之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之景象,从而在比较中强调诗家真正所喜欢的柳“黄”“半未匀”的初春景象。

第三句“若待上林花似锦”。“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在诗歌中,“上林”用来代指京城长安。“若待”即如果等到。意思是说,如果上林苑到了繁花似锦、景色秾艳之时。这里,诗人把“胜春时节”与“初春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把“绿柳才黄半未匀”与“上林花似锦”进行比照,用“若待”提起,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而且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出门俱是看花人”。

在结尾写道:“出门俱是看花人。”其中一个“俱”字,即“都是”之意。这不但表现出繁花似锦时的游人如云,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样的景色不可取的思想。也就是说,“繁花似锦”这样的景色是大多数人所趋向的,是人人尽知的,在诗人看来,是无新鲜之感的。作为诗家,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不能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写出新的东西,描绘出高远的审美境界。这里,我们联系上面两句来看,诗家所喜欢的新春是“黄半未匀”的与众不同的独有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趋于众的审美情趣

总之,诗人从“诗家”角度写看自然之美,寓理于描写中,表现出诗家不趋于凡俗,具有独到的审美创作见解。同时,在表现诗人追求独特诗美中,也表现出唐代诗人不仅以情趣为主,也不忽视理趣的创作思想。这就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唐代诗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特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46823.html

更多阅读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杜甫新婚别赏析

杜甫《新婚别》审美赏析 新 婚 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

赵师秀《数日》审美赏析 有约 赵师秀

赵师秀《数日》审美赏析赵师秀《数日》通过诗人抱病在家,在一次漫步庭院时,看到秋日树叶凋零而见远山,却又因漫天的云雾遮住远山的描绘,不但表现了秋日的凄凉氛围,而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不畅

声明:《杨巨源《城东早春》审美赏析 城东早春阅读答案》为网友面子圈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