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的《鬼魂奏鸣曲》 8.15全国哀悼日

昨天是哀悼日,应中戏朋友之约去看中戏今年毕业班的毕业大戏《鬼魂奏鸣曲》,冒着毛毛小雨晚上我叫着几个朋友如约而至中戏的实验剧场,当我们沿着依然狭窄的东棉花胡同前行的时候,我恍惚看到了若干年前自己扎着马尾辫和一群艺术的热爱者们一起疯狂的涌向中戏,去踏艺考的独木桥,那种豪迈和纯真已经随着岁月消失殆尽了,但当走进中戏的校园时所有到过中戏的人都无法忘怀的爬墙虎依然还在,校园里的面孔如我们当年一样青葱,不禁感慨:物在人非,岁月弄人呀。。。。。




拿到朋友留的票步入中戏的实验剧场的时候如以前一样感慨万千,即使一个省级剧院也很难有如此宏伟的剧场,中戏的孩子应该感恩呀,你们是幸运儿你们可以在如此正规的院校里学习。演出开始了,学生们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者,他们虽然稚嫩,以我一个专业人士的判断或许台词都不能完全过关,但谁又能否认他们之中没有横空出世的小巩俐、小章子怡、小胡军、小张丰毅呢?这就是中戏,一个中国最高艺术类学府,一个令无数艺术爱好者一生追寻的梦。









《鬼魂奏鸣曲》是瑞典的表现主义先驱斯特林堡创作的经典作品,把梦魇和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亡魂、活人同时登场。这部戏剧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源头。导演是瑞典戏剧影视导演协会主席马福力(MathiasLafolie),一个从10岁起就开始接受戏剧熏陶,1990年就开始从事戏剧创作,与瑞典的剧团、独立团体等众多机构都有过合作。多年来致力于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的戏剧研究,导演了其多部重要剧作,并曾执导过欧里庀德斯、莎士比亚、毕希纳、米勒、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阿索尔•加德等剧作家的多部戏剧的优秀导演。在其导演的作品中,形体、舞蹈和音乐因素往往占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注重演员对于内心活动的表现。在看戏的过程中我无数次被他的音乐、形体表现力、舞台调度而震撼,能有机会和这样的导演合作即使对一个在舞台上跌打滚爬了几十年的表演艺术家来说也是无限地荣幸,这就是中戏,如此严谨的教学已经远远超越了目前教育部对所有艺术类院校要求的完成艺术普及的职责。

当演出结束演员们谢幕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我们毕业大戏演出的现场,舞台上鞠躬的不是中戏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而是当年我们班的10个同学,10张年轻的对未来充满想象的年轻的面孔。。。。。




今天是哀悼日,感谢中戏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让我们在《鬼魂奏鸣曲》中思考生命,让我们明白活着就是苍天的恩赐,我们没有理由糟蹋生命,更没有理由不快乐地过每一天。生亦死来死亦生,看淡所有的名利,轻松地过好未来的岁月!

(表现主义的作品比较生涩难懂,找了点资料发给大家)

《鬼魂奏鸣曲》剧情简介:
  在一个晴朗的礼拜天的早晨,一位年轻的学生蹒跚地来到城里时髦的富人区里的一栋房子前。他很累,看起来受了轻微的烧伤。在刚刚过去的晚上,他从一所坍塌的房屋里救出了很多人。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上读报纸。这个老人试着和年轻人搭话,《鬼魂奏鸣曲》的情节就这样展开了。老头儿给年轻人展示这房子的诱惑:财富,美丽,奢华,以及住在房子里上校那美丽的女儿。能够住进这样一所豪华的住宅并和一位如此美丽的女人结婚是年轻人向往已旧的事。因此,眼前的一切很轻易地就征服了他。
哀悼日的《鬼魂奏鸣曲》 8.15全国哀悼日
  然而,这美丽的外墙背后到底是什么?追求实现后真的有那么美妙么?在第二幕里,我们走进了房子,看到一个扭曲的家。房子的女主人沉寂在过去的错误所带来的耻辱和罪恶中,将自己关在一个壁橱里,变得像一只鸟或甚至是一个木乃伊。邻居们定期来上校的家共进晚餐。然而,他们坐在一起都沉默不语,不相互攀谈,只是默默地啃饼干。这些人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充满内疚与背叛。他们都清楚对方的秘密,但谁也不愿意提起那些往事,因此他们保持沉默。与他们不同,老头儿想揭穿所有人的秘密。结果,却是他被揭穿,并被杀死。这是一种可能的赎罪么?赎罪的主题在整出戏中贯穿始终。
  在整部戏里,我们一直跟随着大学生和小姐追求的脆弱的爱情。在第三幕,我们来到了小姐的房间,这所房间也被称作“风信子房间”。他们终于可以单独待在一起,爱情也似乎就要发芽。然而,厨娘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年轻人的对话,一切又被扭曲了。这个房间实际上被称作实验室,也可以被看作是小姐内心,是她对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的可能性与困难的思索。最后,在这所房子里的经历,它的内在以及住在里面的人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成了不能承受的东西。他要帮助小姐从这里解脱,帮她选择离开这里,在别的地方寻找机会。某种意义上讲,老旧和病态的一切都必须消失,从而为新的可能让出空间。有人可能会认为斯特林堡在他对人的描述中表现得悲观,但作为一个导演,我想令这台演表现得充满希望。

《鬼魂奏鸣曲》作者介绍:

斯特林堡,瑞典戏剧家、小说家、诗人。1870年写出第一部剧作《在罗马》并搬上皇家剧院的舞台,大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又写了《被放逐者》。后经一番创作和生活的转折,1889年在哥本哈根成立了一座实验剧院,揭幕之日上演了他的名剧《朱丽小姐》。1907年,他和法尔克合作,成立了对他的剧作进行实验演出的剧院,再一次发挥了他天才的创造力,两年内写下了10部剧本。他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仅剧作就有60多部。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奥洛夫老师》 (1872)、《父亲》(1887)、 《借方与贷方》 (1892)、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1898)、 《古斯塔夫·瓦萨》 (1899)、 《厄里克十四》 (1899)、 《一出梦的戏剧》(1902)、 《鬼魂奏鸣曲》(1900)等。斯氏是位具有独创性的戏剧家,对现代欧美戏剧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主要剧本已有中译本,并被搬上中国舞台。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然而他复杂神秘的人生,随着“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本的推出,再次掀起了一股飓风。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同样是他俩朋友的评论家勃兰兑斯说,无数个没有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尽管如此,斯特林堡如是说,“我是瑞典最炽烈的火焰”。那种压抑、愤怒得快要爆炸的气息一直荡漾在他身体内部。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素描

斯特林堡三次的婚姻使他有三个前妻和四个孩子,晚年却孑然一身,过着凄楚的生活,甚至沦落到经常靠借债和别人的捐赠度日。倒是斯德哥尔摩的工人们常资助他,因为在工人们心中,斯氏维护巴黎公社,揭露上层社会,他是“人民的斯特林堡”和“写作大王”。63岁寿辰时,斯德哥尔摩的工人曾举行火炬游行给他祝寿。

1912年4月初,斯氏被诊断出已到癌症晚期。这个一生中在最小的事上都牢骚满腹的人,在疼痛和呕吐不断折磨着他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痛苦的表示,他泰然自若,甚至还和那些背叛他的朋友开玩笑。1912年5月14日下午4时30分,斯特林堡说完最后的一句话:“不要管我了,我已经是死人了!”离开了人世。他的葬礼既不在教堂也不在殡仪馆举行,没有国歌也不奏哀乐,而是成千上万的工人群众扛着红旗在广场为他送丧守灵。他留下遗嘱:“我的尸体不能解剖,不能瞻仰,只能让亲友看。不准面部用石膏拓像,不许拍照。我希望,在早晨8点钟避开好奇的人群,把尸体运往墓地。不能在殡仪馆里举行仪式,更不能在教堂里举行。我愿在新教堂墓地上安息,但不能埋在名利场上的富人中间。在安葬时不准奏乐,不准唱歌或发表讲话,牧师只能照教本上说的办。”他女儿格烈达依照他的愿望,把搁在他写字台上的耶稣受难像放在了他的胸部。

一年后,在他的坟墓上立起了一个涂了沥青的黑十字架,上面只有一句话:呜呼!十字架,问候你,我们惟一的希望!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译

斯氏有过几次不幸的婚姻。1875年,斯特林堡第一次和未来的演员西里·冯·埃森见面时就狂热地爱上了她,当时这位迷人的男爵夫人还没有离婚,他为她写下了许多辞藻肉麻的情书。婚后,在导演不同意的情况下斯氏又让她出演自己伟大的戏剧《朱丽小姐》的主角。正是这位男爵夫人彻底改变了斯特林堡的两性观。1884年,因短篇小说《道德的酬报》第一集嘲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又因其中一段有攻击“最后的晚餐”的描述受到指控,他被迫回国应诉,虽然被判无罪,但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受到了强烈的刺激,经济上的困境也让他捉襟见肘。他变得有些神经质,经常和埃森吵架,原本在他心中是“有着最纯真的心灵、最高贵的品德、最细腻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思想”的美神埃森,如今似乎成了一位整天絮絮叨叨“泼妇”。1891年他们结束了13年的婚姻关系。

1892年,他离开伤心地瑞典去了柏林,遇上了年轻的奥地利记者弗丽达·乌尔,次年弗丽达成了斯氏第二任妻子。但不久斯氏就发现弗丽达是个专门巴结社会名流的势利小人,自己是她的第一个猎物;她背着他给他有名望的朋友写信;虽然弗丽达娘家有钱的优势,但她仍时刻逼迫斯特林堡成为摇钱树;弗丽达生孩子时,他与她娘家人发生争吵;1894年,弗丽达与一位德国剧作家缠绵,怀上了此人的孩子。这些很不是滋味的事情促使他精神中的疯狂因子,一点点被诱发。没多久,斯特林堡与弗丽达离了婚。

1900年,51岁的斯特林堡结识了23岁的挪威女演员哈丽叶特·鲍塞,次年两人结婚。由于前两次婚姻的挫折,斯氏对自己和鲍塞的结合显然没有太多的信心,他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发火,鲍塞难以忍受斯氏的恶言脏语,4年后,俩人分道扬镳。

三次婚姻都以离异为结局,每一次都是从短暂的幸福开始,最后却以互相痛苦的折磨而告终。每一次婚姻的失败都使斯特林堡呈现出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偏执和疯狂,毫不顾忌道德与现实。与埃森分手后,他写出了《疯人辩护词》;与弗丽达的离婚导致斯氏精神错乱,他在德国一度放弃了文学创作而梦想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他不顾基本物质的理论,决心把硫磺变成煤,把铁变成黄金。1894年8月,他来到巴黎继续他的“科学研究”。1895年,斯氏老是东躲西藏,他无端怀疑邻居要用瓦斯和电来杀他;又谎称警察要以伪造艺术罪名抓他......第三次婚姻结束后,他写出了婚姻噩梦下的名作《梦的戏剧》,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多次试图自杀。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在其他社会问题上是激进的,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却是保守的。他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第一集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持嘲笑态度,而且因其中一段关于圣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虽然被判处无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击却十分沉重。1886年写的《结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写的长篇小说《狂人辩词》(1887~1888)以及剧本《父亲》(1887),都明显表现出他对妇女的歧视。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4卷,1886~1909),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1887),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本典范的《朱丽小姐》(1888)和《债主》(1889),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1890)。

在1890年以后的7年中,经济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了神秘主义。从1898年起,他的戏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为表现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如剧本《到大马士革去》(3部:1~2,1898;3,1904)、《死魂舞》(1901)和《一出梦的戏剧》(1902),用幻想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悲愤、伤感和绝望。后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古斯塔夫·瓦萨》(1899)在布局和人物刻画方面十分突出。室内剧中优秀的有《鬼魂奏鸣曲》(1907)。他的最后一部佳作是剧本《大路》(1909)。晚年从事语言研究,出版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著作,他还利用自学汉语的知识写了《中国文字的起源》一书。斯特林堡一生共写过60多个剧本,大量的小说、诗歌和关于语言研究的著作,留下书信7,000余封。他的剧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对欧洲和美国的戏剧艺术有很大影响,对当时的电影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语言研究对瑞典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十九世纪末革新了长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代表作有《父亲》、《死亡之舞》、《红房间》、《奥洛夫老师》、《朱丽小姐》、《去大马士革》、《一出梦的戏》及《鬼魂奏鸣曲》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464.html

更多阅读

细解蒋捷的《梅花引》 梅花引歌词

细解蒋捷的《梅花引》----兼议填词应注意的有关问题有人笑问:对着词谱可以填词吧?我说:词依谱而填,这是好习惯。但仅对着词谱还不可以填词。首先,词谱得看懂,不能对着字数填字,词谱中会有许多要求。比如,句,为白脚,不押韵;叶(读xie),注为韵脚,要

胡适与他的《兰花草》 兰花草的养殖方法

胡适与他的《兰花草》黄土层 关注诗歌的人,不能不关注歌曲。诗歌与歌曲虽然写法上不同,却有相同的灵魂和音律。正如熊大和熊二,本质上都是熊。比如我一直喜欢听歌曲《兰花草》。旋律

声明:《哀悼日的《鬼魂奏鸣曲》 8.15全国哀悼日》为网友守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