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中基网-地区教育-区 中基网

    网站首页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网站地图

.交流讨论区

.资料交流区

.学校展示区

区域教育首页        区域教育展示        特色学校展示

  CBE区域教育资源搜索





   您的位置>中基网首页>区域教育>区域教育展示>教育成果

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交流材料目录

第一部分

架构数字平台推进教育现代化………………………………………张店区教育局(4)

以城域网建设为杠杆 区域推进信息化进程……………………淄川区教育体育局(8)

狠抓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博山区教育局(16)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 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临淄区教育局(20)

强化应用 构建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周村区教育体育局(23)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高青县教育局(26)

关于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的汇报…………………沂源县教育体育局(30)

高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高新区教委(34)

第二部分

建设信息化校园 培养高素质人才……………………………………淄博一中(37)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淄博四中(40)

情系网络育新人………………………………………………………淄博七中(51)

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淄博实验中学(58)

创设教育信息化环境 让学校充满生命活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62)

教育信息化的应对策略…………………………………………淄博盲人学校(65)

第三部分

数字时代 与网络同行………………………………………………张店七中(70)

构建“数字化学校”管理平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

……………………………………………………………张店区潘南小学(74)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发展农村优质和谐教育…………淄川区双沟镇中心学校(83)

为教育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博山区实验中学(87)

创设信息化的育人环境 打造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博山区实验小学(93)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临淄二中(95)

努力创建数字化校园 向教育初步现代化迈进……………临淄区辛店大武学校(100)

急流勇进 敢于比拼 努力争当信息技术应用的排头兵

………………………………………………………周村区城北路石门小学(103)

发挥网络优势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周村区凤鸣小学(108)

突出应用是信息化教育永恒的主题……………………………桓台县实验小学(113)

现代技术教育实施情况…………………………………………高青县实验中学(118)

走现代化之路 育创新型人才…………………………………高青县实验小学(122)

走信息化道路 促教学质量提高………………………………………沂源一中(125)

以信息化为突破口 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沂源县实验小学(130)

以课题带全面 以培训促发展 打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新品牌

……………………………………………………………高新区实验小学(138)

搭建信息科技环境下的行动研究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新区南石小学(141)

第四部分

网络伴我成长………………………………………………万杰朝阳学校魏发家(146)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辟物理教学新天地……………………沂源一中 逯良家(152)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博山实验小学张宁(156))

《游在淄博》教学设计…………………………………张店区实验中学姚晓燕(162)

“敏特”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运用与探索

……………………………………………桓台世纪中学 李慧于会静 阎涌泉(167)

架构数字平台推进教育现代化

张店区教育局

张店区是淄博市的中心区,是淄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人口60余万人。全区共有中小学40余所,在校生4万多人,教职工3000余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科教兴区、教育先行”的战略思想,强抓机遇,负重奋进,狠抓落实,大干快上,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更新理念,引领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1、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新世纪,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21世纪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已成为国内外共识。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为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们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为本,注重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积极抢占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

2、高瞻远瞩,加强领导。“九五”期间,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绝大部分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发展规划》以及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结合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列入了我区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认真贯彻“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分阶段、分层次地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3、强化机制,确保各项发展目标完成。完善了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机制,将此项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制定了相应评估检查细则,各学校确定为“一把手”工程,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力地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完成。

二、负重奋进,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

1、科学论证,注重实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科学论证是能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证。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力求结合本区实际,科学确定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既要体现适度超前性,又要注重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要与本区“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建设相衔接,要把各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同区教育信息中心建设通盘考虑,要使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同软件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置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的协调发展,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浪费。

2、狠抓落实,创设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在2000年我区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强区之后,全区中小学的扩建改造均已完成,并全部成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学校基本建设已不再是投入重点,顺应时代发展,重点是学校办公、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部分钱迟早要投入,早投入早受益。我们积极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采取政府投一块、银行贷一块、教师借一块、社会捐一块的办法,多方筹资,狠抓落实。2001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建成了微机室,配齐了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步入正规,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了小学三年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建成教育网络信息中心,所属学校全部上网,实现“校校通”。2002年区属中小学、镇中心小学、镇中学全部建成百兆级(千兆级)宽带校园网,建立了网络中心,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率先在全省完成以区为单位的“班班通”。2003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积极构建了校园网管理平台,优化整合了校园各应用系统。2004年,提出“构建数字化张店教育”,加大投入,全面升级了区教育信息中心,教育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截止目前,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共计投资4349万元。91%的学校建成高标准校园网,拥有高配置计算机5684台,有75%的学校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至此,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已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集成优化,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突出信息中心在张店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推动张店区教育现代化进程。2004年我区投资390万元新建科技楼,对原有张店教育信息中心进行了全面的网络升级改造,形成了面向社会、覆盖全区、服务教育,速度快、容量大、安全性高、扩展性强的张店教育信息网络。牢固树立了“全区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严格筛选贴近教学的优秀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目前,我区已形成以区信息中心为主,各校校园网为辅的共建共享资源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

1、坚持以培训促提高,着力加强了三支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技术与理念培训并举,着力建设三支队伍(电教与网络管理队伍、学科骨干队伍、一线教师队伍)。一是网络管理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网络管理队伍建设。近几年,我们先后组织学校网络管理员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指导教师培训”、“省市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辅导教师培训”、“淄博市计算机硬件维修培训”等多种技术培训,使我区网络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校园网络设施维护及时、管理有序,有力地保证了运行安全及教育教学的正常应用。全区有32处学校配备了专职网络管理员,其他学校至少配备了兼职网络管理员。二是网络教学教研骨干队伍。加强教师对网络教学研究的引导和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工作,选择优秀者组建网络教学教研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教学业务能力以及网络教学素质,让他们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带头人。现在我区90%的学校都已培养了各自的网络信息教学研究人员,张店区实验中学、张店区第七中学等多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科研信息部,网络教学教研骨干队伍已然成型。淄博市电化教育馆2004年聘取的45名市网络兼职教研员中,我区就占有10名。三是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各种理论与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2000年,对全体教师完成了计算机初级培训;2001年,启动完成了45岁以下教师的计算机中级培训;2002年、2003年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培训工作。并于2004年启动了淄博市教师应用能力高级培训。

2、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促进教育创新。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我区始终坚持“科研兴区,科研兴教”的方针,以变革传统为核心,逐步形成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大好形势,积极倡导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在研究与探索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通过参加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训练”、“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省“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等国家、省重点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区信息化教学研究工作的进行,提高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区有31处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38处区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这些示范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积极争创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使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教育教学要素的整合等方面有了新突破,逐步形成广泛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创新。

3、坚持以应用为目的,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效益。2003年,在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出了“构建数字化校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标任务。2004年,又提出“全面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拼搏,勤奋工作,我区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已初见成效,初步实现校内的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向高层次的数字化校园应用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张店区第七中学建立了“七中网校”,西六路小学实现了“家校通”,淄博信息工程学校完成“校园一卡通”,潘南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推进。

随着我区信息化教学扎实开展,教学效益显著提高。我区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的“电教优质课、电教论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师生主题网站及电脑作品”评选,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仅2004年的评选中,共上报教师教学研究论文71篇,电教优质课29节,112件教师课件,400余件学生电脑作品。另外2004年我区师生共参加了23项市级以上信息技术类评选,在已公布结果的13项活动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2个;市级以上奖励122个。

近年来,我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历年被评为“淄博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在2003、2004年省电教馆组织的“全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活动”中,由于成绩突出,均荣获组织奖。

2005年,确定为我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年”,继续强化应用,全力提高现有装备的利用效率,提高普通教室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益,积极倡导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同时,加大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力度。力争在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规律,逐步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回首过去,辛劳而有为;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全区教育工作者决心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张店教育现代化,为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张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

以城域网建设为杠杆 区域推进信息化进程

淄川区教育体育局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特别是“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建设教育城域网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3年底,区教体局全面启动教体城域网建设工程,标志着淄川区教育向信息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是实现全区教育现代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1、建设教育城域网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根据“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我们分别制定了区教体城域网、镇域网、校园网(分大、中、小规模)的建设方案,为各单位建设局域网并与城域网互联拟定了统一规范和标准,避免了投资浪费。

2、形成了建设城域网的思想理论体系:

⑴淄川教育体育城域网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稳定的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各种(人才、物力)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体育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化环境。

⑵我们认为,我们不是建城域网、不是建信息中心,而是建设一座现代化教育政务中心,建设一所学前教育至高中段教育一贯制现代化学校(网络学校),这里人气旺盛,有近万名干部职工高效地在这所政务中心办公,近10万名师生在这儿教学、学习、交流、生活……

这样使本来复杂的技术问题,成了广大校长、教师所熟悉的事情,使人人有看的见的目标,人人的工作任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找到了切入点,使思想不再是空谈,工作落到了实处。

⑶我们提出了搭建信息化平台贵在解决好共享、交流、管理和服务四个问题的理论体系,做为在具体建设城域网软、硬件平台的行动指南,使教育城域网真正建设成为思维的学校、交流的园地、学习的国度、创造的源泉。

⑷明确提出:过程即资源。做为区县、学校应把自己定位在用户应用层面上,资源中心的建设,主要任务不是物力(软件)资源(购买就可以了),而是怎样组织、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的信息化过程,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处理和传播、交流、传承、反馈等。

这样使各项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做到工作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3、建设教育城域网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密切结合起来,她是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终结者。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和整合了有限地区的教育资源,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全区乃至全市、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设教育城域网是以实现区域教育内硬件、软件和各种(人才、物力)资源共享为基础,从而在更广大范围内优化和整合了区域教育资源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区教育现代化,即而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广阔的平台(舞台)。

二、筹措发展资金,强化基础工程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渗透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区把建设教育城域网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奠基工程。目前全区配备奔腾以上微机9300多台,建设校园网101个,镇域网19个,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全区中小学已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仅2003年至2004年,全区共投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经费4000多万元。

1、领导重视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2003年教师节前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创建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创建教育初步现代化区的意见》,明确提出2004年创建为全市教育初步现代化区,2004年3月,区委、区政府在西河、东坪、峨庄召开了全区现场会,争创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2、开展对口支援。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乡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的通知》,为19个乡镇创建工作确定了50个帮扶单位。区教体局积极争取市直9个部门单位对口支援我区八处山区乡镇,召开了市直部门单位协调会,市直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3、实行挂包制度。区教体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教育初步现代化创建工作的挂包方案》,实行区属单位挂包乡镇学校制度,在技术、人力上支持乡镇创建工作。

4、规范信息技术设备的采购行为,取得商家支持。对全区所需设备实行集体招标采购,先后组织了全国近三十家公司参与竞标,采用最低价中标和分期付款的方式,对线路租用、硬件平台、视频会议、机器装备、其它设备等几个部分分批招标,总投资节约六分之一。由于采取三年付款方式,资金压力得以分解。

5、教育内部筹措力所能及的资金。加大全区教育财务统管力度,厉行节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积极鼓励教师个人自购办公用机,发动广大教师为创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6、积极发动社会捐资助学,从资金、装备等方面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

三、抓好教育城域网建设工作

1、建设完全独立的淄川教育城域宽带网。四年来,区教体局多次与电信和广电两家线路运营商谈判,最终以最佳方案与电信达成租用线路协议。即区教育信息中心与淄川一中、淄川实验中学等9所骨干区属单位、19个乡镇中心学校(即乡镇中心中学)采用点对点单模裸光纤千兆互联,其他区属单位、乡镇小学、中心幼儿园、成教中心采用裸光纤100m以太网方式接入区信息中心或乡镇信息中心,构成从物理线路上完全独立的淄川教育城域宽带网。它利用宽带ip技术,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内部的专网,实现了区、乡镇、学校三级的高速互联,实现了实时的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大容量的数据资源管理和访问,建立了统一安全的互联网出口。在这样的线路上进行远程教育、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大数据流传输应用,不会出现线路阻塞甚至延迟,而租赁费却是非常便宜的。目前,全区101处学校接入区教体城域宽带网。

2、先进的淄川教育城域网硬、软件平台。

淄川区教育信息中心始建于1998年,软硬件平台亟需升级改造。区教体局向十几家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认证、具有一、二级资质的公司发出了邀请,通过竞标让国内最有实力的公司来建设区教育城域网。2004年8月,全部完成了对原信息中心的升级改造工作,共投资500余万元。

(1)硬件平台分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及系统软件、数据存储、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ids与防病毒软件)、ups电源及其他辅助设备。我们采用了电信运营级的港湾网络设备、sun小型机、美国dell服务器、天融信防火墙。

(2)软件平台完全独立定制开发。根据建设教育城域网即建设一所从学前教育乃至高中段教育的一贯制学校、建设一处电子政务中心的理论指导,我们开发了淄川教育门户、网络学校、电子政务中心及个性化平台,内部开通了邮件服务系统、探知学堂、考试中心、资源中心(高中、初中、小学)、视频点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子图书馆、数字电视台、数理平台等,并将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使网站服务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完善各应用系统,从而达到集网络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社区成人教育等于一体的、基于idc+asp模式的数据中心。全区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共享资源,方便地进行交流学习、教学研讨等,从而有效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提高淄川区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广现代化教育模式和手段,推动淄川区素质教育的发展。

3、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共投资220多万元,此系统采用意大利爱斯乐设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及较高的网络视频、声音传输性能。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很多会议就可在网上进行,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可通过网络进行,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贫困山区的学生也可与城区孩子一起接受最优秀教师的教育。通过此系统,我们建立网络数字教育电视台,把全区及卫星宽带网上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况进行转播,实现了三网资源合一。

4、建设投资最小、效益最高的校园网。组织了对全区微机、网络等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三十家公司参与投标,共采购微机5000多台、彩电700多台、展台1200多台,建设镇域网19个,校园网101个,总价值近3000万元。通过招标,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机器设备的质量,同时还羸得了大公司的优质服务。日前全区90%的学校实现“班班通”、“校校通”,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用上微机,所有的学校都能开设信息技术课,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能共享区教育城域网上的资源,从而建立起全区师生和家长共同工作、学习、生活的信息化环境。

四、抓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管理工作

1、抓好城域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是制定下发了“淄川区教育体育城域网网络管理规定”,对城域网及其子网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促进城域网的健康发展。二是利用网站及视频教学系统对网络管理员及45岁以下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普及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广大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使广大教师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网络应用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三是组织开展全区教师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2、抓好视频会议(教学)管理及应用。目前,全区10所区属学校,19所乡镇中心校以及教体局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已经全部投入应用,教育数字电视台(共卫星、教学两个频道)已经建立,为实现全区乃至全国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广泛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及学习的平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各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委派专人抓好视频会议(教学)系统的管理、应用、维护、升级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要求除管理员必须精通该系统的原理、设备性能和基本操作程序,所有45岁以下学科教师也要熟悉视频会议(教学)系统的基本操作程序,确保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能熟练操作、应用。

二是利用视频教学系统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有组织地开展区域性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并进行互动讲评、研讨,通过该系统实现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加快我区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每月利用该系统至少组织一次公开课,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每年利用该系统至少上两节公开课,对于现场直播的节目,在区教体信息网vod视频点播系统中进行保存,便于广大师生反复观摩、学习。

三是利用视频教学系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各类学校之间开展由区级以上优秀教师授课的联谊教学活动,进行同步授课,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既打造了一批名教师,又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建设,同时使山区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各学科教研员积极协调、组织联谊学校利用本系统通过说课、授课、自评、他评、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把联谊互动、校际交流观摩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充分发挥了名师效应。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也通过观摩交流收集整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改信息,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是利用视频教学系统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教学工作会议及全区、镇、校范围的师生大会和家长会。我区教体城域宽带网的建成,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卫星宽带网三网合一,使广大师生在本单位的视频会议(教学)室、办公室、“班班通”教室就可收看实况,解决了以往存在的交通不便、组织不便、费用高、费时等问题,使与会领导、老师足不出户即可认真领会和把握会议精神,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五是利用视频教学(会议)系统组织广大师生收看卫星频道的优秀教育直播节目,对于卫星频道的优秀教育节目可自行录制,以保存为学校的教育资源,便于以后反复观摩、学习。

六是利用视频教学系统组织广大教师收看vod视频点播系统里的优秀教育节目,特别是错过教学直播收看的教师,可以到vod视频点播系统相关栏目点播收看。

七是各单位利用本系统自行录制教学公开课,便于授课教师以后反复观摩,找出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视频会议(教学)系统真正使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强了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区教师的整体素质。

3、抓好网络平台的开发、管理工作。

⑴实现了全区人力、物力资源共享。网络的基本定律上共享,城域网的建成实现了全区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各单位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但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平衡在于师资,因此,我们重点解决了师资的共享问题。一是全区网络用户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确保用户能够集中在区网站,汇聚人气。二是全区仅建设一个大的资源网站,限制绝大多数学校网站建设规模,避免浪费巨大资源,使互联网符合信息传播规律。三是把学校网站定位在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日常工作、教学、管理、学习的交流管理平台上,反映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而不是资源的提供者,彻底打破学校之间封闭的壁垒。

⑵搭建交流平台。网络学校设计更人性化,便于人与人之间能够方便地随时交流、联系、沟通,获取资源更简捷,可直接向显示在线的同学、教师、领导进行求教、发表言论、寻求帮助,聊天室(语音)、论坛及各种系统模块等仅只是方便学习、教学和工作的工具、载体,而不是主体。科室工作人员、学科教研员可利用此平台开展小型桌面视频会议、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学术活动,更大范围内扩大了交流与协作。

⑶引入网络管理、竞争机制。

一是对人的管理。网络活动要有组织、管理。网络最大的一个优点是自由,但对于教育教学来讲必须进行有效地管理。网络中的个体既是唯一的,又是不确定的,但并不是自由人,因此我们的用户都是在编的干部老师、注册学籍的学生和持身份证的公民,使网络活动过程有组织、有纪律,体现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把网络学校应用从管理上分成几十个项目小组,把工作任务、权限分配给个体,每个项目小组自己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成立学科委员会,保障学科教师能够全员参与,在网络中负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接受考评,积极参与各种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实践过程,从而实现信息-处理过程-形成结果(信息及能力)不断循环的良好机制,保证全区资源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对各种软件、数据的管理。对于用户来说,信息管理应该是以更灵活、更简便的方式处理存放在各种平台上的数据,而且一定要遵循开放协议,能够跨异构平台进行自主管理。因此,我们信息中心购买各种软件都与开发商签定了协议,保证各种数据、软件都能够关联应用,把数据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其它教育应用程序中的核心功能集成到一个通用平台中。

⑷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一是平台设计体现强烈的服务意识,努力突出个体的主人翁地位,让个体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个体而言,上网工作、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是自己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网络学校也不仅是某个科室、某几个老师的事情,而是大家各自共同的事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目前,教体局网站、各学校网站的运行无不体现了全员参与,体现了每位教师(用户)的工作、教学、学习动态,使网络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是怎样做好运营,在整个教育系统内实现办公自动化、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并开展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网络会议等高级网络应用,使之成为一个高性能、高可靠、多功能互动的教育信息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上为各级教育单位构建了网络门户以及教学、办公和管理的应用程序和资源库,提供各种网络应用和增值服务。

三是利用教育idc+asp(服务)平台,将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软件、资源和数据等集中安装供用户随时调用,asp动态地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系统,并通过对软件、硬件、网络、数据、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的合理搭配,提供给用户更优质完善的服务和应用。在asp模式下,全区学校一年来很少购买应用软件,基本上没有另行购置应用服务器,大大减轻了软件的升级、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任务。广大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获得所需服务,学校无需建立维护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系统。

目前我们提供的服务有:主机租用、服务器托管、个人主页、企业邮箱、网络管理、安全服务、教育资源共享、数据存储与备份服务、电子政务、集体备课、网络视频会议、网络视频教学、网络数字电视台(卫星、教学两个频道)、远程教育等。

4、全面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

⑴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和工作教学需求,本着学以致用、边用边学的方针,制订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多层次培训方案。

⑵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制度。

一是集体授课制。利用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开展节假日全区教师集中统一培训。针对共性问题,学校制定比较统一的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师授课,对培训的情况作及时反馈和调整,保证培训内容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培训的有效性。

二是动态分班制。根据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班,再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开展培训,使培训更有针对性。

三是骨干教师承包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一位水平较高的教师“承包”几位水平较低的教师,进行辅导,整体性地进行考核(以考核“学生”来考核“教师”)。

四是任务驱动或解决问题制。把培训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教学工作任务,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培训。

五是工作内容考核制。把可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在网上进行。通过城域网信息平台对参与培训教师进行全过程跟踪与评价,根据教师参与网络备课、教学、研讨等情况确定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成绩,并作为学校考评教师的依据,及教体局考核学校的依据。

六是主题活动网站。把教师的培训内容根据需要设置成一个主题活动网站,利用城域网互动平台开展各种研讨活动。在网络课堂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为受训教师提供讲义、课件等学习资料,方便教师自学、交流与协作。

七是注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引领信息化改革潮流,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八是通过开展各种评比、观摩活动,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⑶因材施教,抓好教学实践。

一是抓好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相关的有关理论;对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区、乡镇(学校)信息中心负责定期把有关教程、学习内容放到网站上,各单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参与研讨

二是抓好应用技术培训:①“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教学)系统,课件制作室等系统设备的使用;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研制;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④网络组网与建网的基本技术,校园网的管理技术(即网络管理员培训);⑤网络教学平台(含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网络课程的研制、网上授课等);⑥电子政务系统;⑦信息技术等级培训。其中第①②项各单位根据实际统一组织培训,其他各项由区里统一组织培训。

三是抓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培训: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如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学的角度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等。

从我区情况来看,各学校设备、师生信息素养差别较大,我们本着因校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的方针,要求各单位组织教师收看区教体网卫星频道“空中课堂”教师新课标培训节目、参与区教研室利用视频会议(教学)系统开展的相关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主题讨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渐实现一个主动的、创作性的、社会交互性的教学过程。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软硬件技能的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优质课等的示范研讨,使广大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共享)教体城域网内各种软、硬件资源,利用城域网平台学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协作活动(如集体备课、网络教学、网络研讨等),进一步巩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成果,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主,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师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实现全区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为区域教育的数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⑷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水平、质量,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的改革,实现学生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情感态度、网络人文伦理等信息素养的有机结合,成为其他学科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典范,使学科教学真正与信息技术整合,使广大学生具备应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将进一步抓好淄川城域教育多媒体宽带网软、硬件平台建设工作,建立适应全区师生和家长共同工作、学习、生活的信息化环境。一是继续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实施科研带动。成立一支以区教研员为主、全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的,网络教学、科研队伍,实现全区人力、物力资源的共享。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水平、质量。三是积极探索教育城域网运营发展的路子,在服务中谋取师生、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正常运营中求得可持续发展。四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进一步营造崇尚知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化终身教育体,健全和完善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体制,改革评价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和效益,集成整合淄川教育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

狠抓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博山区教育局

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要求各地广大农村学校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如何适应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是我们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博山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概况

博山是一个以山区乡镇居多的区县,在110所学校中,农村学校就占了75所。为此,博山区委、区政府,区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博山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确定了2004年和2005年为农村教育建设年,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发生根本的改变。经过多年的积累和2004年一年的努力,目前,博山区所有中、小学已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学校,共建起校园网12个,实现班班通148个,学生用微机2000余台,教师用微机400余台,全区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已全部实现与区教育信息中心的宽带连接,并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

二、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博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几年来,按照“全面规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积极推进”的原则,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摆在了全区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2004年农村教育建设年工作中,区委、区政府、各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加深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特别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年龄普遍偏高,信息技术掌握起来有难度这一现状,从指导思想、组织保障、师资培训、环境建设、软件建设、实际应用等各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设进行了规划指导,保证了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提高认识,树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认识指导实践,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是先导,是关键。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观念和认识领先的结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博山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把握机遇,基本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答案就在于,能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超前的意识,敏锐地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为此,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动员,区教育局还与各镇、各学校签订信息化建设目标责任书,从而形成了从区教育局到各镇镇长、教育办主任、学校校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专人负责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各级领导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高度统一。与此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培训、推广典型、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渗透到了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全员共识。可以说,博山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能有今天,正是来源于这种从上到下层层宣传发动,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认知实践的结果。

(二)实施“一把手”工程,确保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因此,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把实施“一把手”工程列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各镇、学校建立了相应机构,学校“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了全区上下、领导带头、齐抓共管的信息化建设决策领导体制,为统一全区广大教师思想,突破传统体制的制约,集中力量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池上镇是博山区的边远乡镇,博山四中从校长到一般教师高度认识到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校长亲自带头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计算机初、中级培训,并作为主讲教师对该镇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学校信息化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实施牵涉面广,关联性强,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参与建设。博山区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典型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抓典型,促发展,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博山十中坐落在山头镇,2000年,该校就着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并在全区农村率先实现了班班通,走在了博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面,近几年,该校教学质量稳步得到提高,全区教育教学现场会多次在该校召开,对其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做法进行推广,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2004年夏家庄镇所有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并通过了市教育初步现代化的验收。石马镇、固山镇、池上镇、白塔镇、八陡镇等又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有了一个大的改观。

(四)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保障了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多年来,城、乡教育的贫富差距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为改善这一现状,博山区委、区政府把04、05两年定为了农村教育建设年,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同时各镇又相应确立了帮扶单位,制定了区、镇、村、学校四级联动的有效投入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共同推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层次、社会化的投资体系,促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2000年至2001年,博山区教育局还拿出学校投资总额的20%进行补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仅这两年,学校用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达到200余万元。白塔镇政府高瞻远瞩,在努力实现合班并校,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短短两年内就投资百余万元,建成校园网5个,实现班班通46个,使该镇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崮山镇是一个纯山区镇,经济条件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差,为改善这一现状,不至在信息化社会中落伍,学校想方设法,实行教师个人担保贷款的方式,投资20余万元一次性购入计算机30余台,同时积极争取挂包单位的支持,建起了校园网两个,实现班班通20个,从而基本保证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五)抓好“四个”培训,做到“四个”结合。

“四个”培训即:校长的培训;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网管人员的培训;专任教师的培训。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硬件建设是保证,软件建设是基础,潜件建设是重点。只有硬件的信息化只能是一个僵硬的躯壳,要保证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做好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在硬件建设之前,就要首先进行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是一个普遍的共性,为此,早在2000年,博山区就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首届网管人员培训班。2004年,我们又对全区农村学校网管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对各校校长举办了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搞好教育教学管理的培训。针对广大的农村教师,我们要求所有专任教师都要进行计算机初、中级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目前已接受培训的教师已占到了教师总数的90%以上,45岁以下专任教师都能自制课件应用于教学。

“四个”结合即: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农科教相结合;与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相结合。

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1993年,博山区在顺利完成了“两基”达标工作,2000年完成了教育强区的建设任务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两基”向“两高”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两基”达标成果。

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博山区农村中小学在这新一轮的课改培训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环境的作用,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实施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网络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反过来课改的需要,也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催化剂的效用。

乡村的中小学往往是当地的最高学府,博山区农村学校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优势,成了当地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各种知识讲座,信息收集为当地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在淄博的开展,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博山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这一培训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博山区农村学校计算机的配备,学校信息化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培训期间,博山区农村中小学校新增计算机达200余台,计算机及相关产品资金投入总计达百余万元,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还加快了学校宽带上网的覆盖速度,目前博山区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及部分一般小学已实现宽带上网,越来越多教师开始自觉利用网络搜集资源整理资源并应用于教学。

三、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办学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一)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现实,他们不得不挤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学会使用网络,加大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目前,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已全部接受了计算机初级、中级培训,能自己制作课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也在逐步增加,农村教师执教市、区优质课、公开课的比例稳步提高。

(二)教育信息化推动了农村教学方式的变革。

博山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教改理念产生了冲击,教改意识明显增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已成为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其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任务、内容、过程、原则、方法、方式、评价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开始涌现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在农村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室是多媒体教室,也是利用率最高的教室之一,教育信息化正在悄然改变着博山区农村学校的教学方式。

(三)教育差距缩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过去,信息技术课只能是城区学生的专利,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整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可望而不可求,网络化教学仅仅是听说而已,即使个别学校有几台计算机也是城里学校替换下来的淘汰的陈旧机型,信息化环境几乎是空白。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博山区农村学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自2000年博山区完成教育强区县建设达标任务后,又及时制定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计划,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在短短几年内,从学校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从教师观念到信息化水平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2003年博山教育城域网的开通和2004年博山区农村教育建设年的开展,彻底改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学校不再因为地处农村而闭塞,所有农村中小学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博山八中的教学质量在过去只能说是一般,近两年,该校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在2003年中考中,该校成绩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并一举夺得了中考状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博山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我们将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局的要求,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博山区的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 创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

临淄区教育局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淄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01—2010实施纲要》以及《淄博市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县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近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全区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软硬件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临淄教育跨跃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结如下:

一、大力开展了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县)的创建活动

2003年,临淄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提出了奋战一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县)的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集思广义,奋力拼搏,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2003年12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市验收,实现了市教育初步现代化区(县)创建目标。目前,全区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7000余万元。全区定点小学以上的学校基本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达到“校校通”、“班班通”;建设了信息化平台,完善了信息中心和资源库。全区现有学生用机5200余台,达13人一机,教师用机3995台,达到专任教师人手一机。13处农村成教中心校都按标准配备了微机室,共配微机226台,有48处幼儿园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全区幼儿园共配微机335台。

二、建设了临淄教育城域网和资源库

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市、区教育局的共同领导下,经全区广大干部、师生的努力,临淄教育城域网于2003年6月份全面完成。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成教中心校及48处幼儿园均已高速接入了城域网。至此,全区已形成一个互连互通,高速运转的网络。资源的建设是城域网建设的核心问题。对此我们高度重视,首先,配备了科利华、k12、尊科三大系列的资源库,基本满足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积极与厂商沟通,做好资源升级。第二,建设了学科网站系统和教学资源下载系统,学科网站由信息技术兼职教研员管理,及时添加、维护网站内容,自主建设与我区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的资源库。第三,搜索大量教育资源及全区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整合到城域网平台中,在节省资金的基础上让广大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供全区师生共享。

三、建设了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队伍、网络管理队伍和教育研究队伍

1、注重信息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区属学校、乡镇教委设立了信息技术负责人,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基本都设立了信息技术处,农村小学设立了兼职管理员,从而形成了由区信息技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属学校、乡镇教委信息技术负责人、学校信息技术处(或信息技术管理员)组成的纵向管理体系,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设了由区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和学校网管员组成的网络管理队伍,保证了我区教育网络的正常运行。

3、建设了由信息技术兼职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信息技术科研队伍,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首先,局机关成立了由各科室组成的业务工作协调组织,每科室有专人负责,通过网络处理本科室与上层领导、与基层学校之间的工作业务及信息交流。其次,乡镇教委有专人负责与区局、与基层学校、与兄弟单位的业务信息交流,保证了信息的畅通。第三,各学校都建设了工作信息交流系统,加强了与上级、与兄弟单位的信息交流,优化了学校的工作环境。总之,全区已经形成了纵横双向的工作信息交流网,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全区广大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区信息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1、教育教学应用方面。全区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已经能够通过校园网对学校的行政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全区所有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绝大部分专任教师都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利用智能组卷及考试系统进行考试,利用多媒体网络终端设备进行授课,都能积极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热情。现在全区广大干部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从“要我用”逐步转到“我要用”的轨道上。可以说,学科教学已经从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开始走向与学科教学整合阶段。

2、学生应用方面。随着近几年硬件设施的配备,全区所有的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学和大部分农村小学都能够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开设好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以及学生电子作品大赛等活动的举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的养成,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3、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面。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教育技术课题学校3所,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学校5所,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2个。这些课题学校都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搞好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快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步伐,同时,这些学校还起到了辐射带动的作用,为我区其他学校搞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树立了榜样。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有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5所,淄博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所,2004年荣获淄博市学生电子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优秀组织奖、全国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继续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搞好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以及电子政务建设等工作,加大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指导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使我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周村区教育体育局

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如何使课程改革能够扎实地推广和应用,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尤为突出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尽快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周村区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努力使教育信息化能够和教育的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应用,努力构建周村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1、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必须不断的发展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周村区在2001年建成城域教育网,为学校建设了一条高速的信息公路,为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同时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教育信息中心,体现出了五大中心作用:

一是教育网络中心----统一管理全区的城域教育网络;

二是教育管理中心----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三是教育资源中心----有学校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是远程教育中心---远程教育的平台;

五是教育培训中心---对全区进行教育的培训;

2、努力建设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建成初步的教育网后关键是应用,学校的应用关键是资源,周村区在建设资源方面主要是建设分布式资源网,利用周村区的区位优势整合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为周村教育教学服务。在资源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各种渠道,加强全区及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走借助公司的、下载网上的、购买专业的、开发自己的多管齐下的建设道路,以最短的时间建设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将全区多年积累的优秀课件、学件、音像资料、教案、试题库、教研论文等教育教学资料进行详细的调查筛选,集中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发布到信息中心,供全区免费共享;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全区广大教师、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开发出了不少供全区师生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信息化能够协调发展

在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上,周村区充分利用行政与学校的合力,促进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行政促动。周村区充分利用教育行政的作用,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细则,用完善的各种信息化技术管理制度促进和加强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2001年3月份以后,出台了“校校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学校上网管理制度,印发了《周村区信息技术应用指南》等;典型引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上,为了学校少走弯路,周村区教体局首先在农村和城区分别选择一处学校,规范其应用与管理,然后作为样板,再分别在两处学校召开全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现场会,使全区学校能够从中借鉴经验,从而加快学校现代化的发展;活动拉动。举行长效一贯的课件制作、教学案例、教学优质课、学校网页、科室网页、班级网页、处室网页等多媒体观摩教学活动。周村区的干部教师已将网络的完善和利用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生命的组成部分。周村区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是与新课程的整合步伐,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协作交流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带动。一是在全区深入广泛开展“综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型组合式实验课题研究,1000余名教师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该课题2001年经中央、省、市专家组联合论证鉴定,认为该课题“在同类研究中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并被确立为省“十五”规划科研课题,二是区内学校在信息化环境下都建立了自己的课题,如“网络环境下学与教”课题等等,可以说以课题作为带动,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三、充分发挥教育信息中心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充分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的龙头——教育信息中心,从建设到实际的应用,我们始终贯彻六个服务的原则:

1、为教师服务——就是为教师提供资源、积件,提供信息;

2、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师生交互的平台,如:语文在线、数学在线、学生乐园、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

3、为管理服务——信息中心的网络管理、资源管理、学籍管理;

4、为社会服务——家校直通车、家长教师互动;

5、为宣传服务——了解周村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6、为交流服务——实现本区与其它区县的信息交流。

四、城域教育网及信息中心需要不断发展,逐步完善

周村城域教育网及教育信息中心构建起了各学校及各学校与internet之间网络管理、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等功能的教育平台,避免了全区在建设校园网时重复性的投入。可以说,周村城域教育网及教育信息中心的建设,缩短了周村区信息技术教育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全区的教师、学生在了解知识、获取知识方面,人人平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现了周村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周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2002年全省信息技术现场会、全国城域网现场会分别在周村召开。

五、更新观念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在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周村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干部教师信息素养上狠下功夫,建立校长论坛,启动现代教育思想培训计划,以此提升干部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求全区45岁以下教师取得计算机中级和intei未来教育证书,并把此项内容纳入考核和职评当中。开展了教师全员教学业务系列达标,形成了以任务驱动、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培训路子。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青县教育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淄博市教育现代化建设(2001-2010)实施纲要》,始终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推进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年活动,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千方百计办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1年全县中小学通过宽带ip、一线通等形式接入因特网,实现了全县“校校通”;同年11月份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卫星宽带入校”试点县,完成了“卫星宽带入校”工程;2003年完成了县教育信息中心建设,全县实施了教育初步现代化县建设;2004年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年活动,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截止目前,全县共装备微机室 58个,微机2515台,生机比18:1 ;办公用微机1981台,78%的教师人手一机;64%的教学班实现了“班班通”;建成校园网的学校46所,占全县学校数的77%,同时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各镇和县属学校基本达到教育初步现代化标准。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摆在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县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全县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县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电教仪器站、基教科、教研室等科室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设立了办公室和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关政策的制定,各镇、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及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各镇教办、学校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网络,保证了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

2、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现代化设施配备步伐。一是争取市教育局建立了支持高青教育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2004年4月13日市教育局党委扩大会议在高青召开,专题研究支持高青教育发展问题。决定“举全市教育之力,支持高青教育加快发展”,制定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中小学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等十二项具体帮扶措施,3年共计1000万元支持高青教育发展。二是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争取市工商局等10个单位和部门与我县9个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活动,2004年4月16日,市委副书记岳长志同志带领10个对口支援单位负责人现场办公,研究帮扶措施,落实援助项目。三是建立了政府投入,学校自筹,银行贷款,企业参与分期付款,教师个人适当负担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与长城公司、熊猫集团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为田镇初中、青城初中等8处学校装备了微机室和语音室。2001年县实验小学和中心路小学采用“谁受益、谁拿钱”的方式,本着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原则,集资建成了以液晶投影为显示终端的多媒体教室21个,随后,花沟初中和高城初中也用集资的方法建起多媒体教室9个。高城初中利用个体户资金购置计算机。在教师机配备方面,县实验中学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实行教师购买微机补贴一半资金的鼓励政策,实现了教师办公自动化,建成了我县第一所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

3、以县信息中心建设为龙头,积极创建教育初步现代化县。

县信息中心建设是实现中小学多媒体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纽带,也是我县教育初步现代化县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程。县政府把信息中心建设列入2003年六项重点工程之一,并拨款50万元。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总投资580万元,于2003年底建成启用。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2004年4月与县网通公司签定了《高青县教育区域宽带网线路租用合同》,同时,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抓紧县信息中心机房建设,并争取网通公司资金50万元。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起草了《高青县教育信息中心网络设备建设工程招标文件》,严格程序,严密操作,严格监督,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县信息中心建设。

根据国家、省、市教育发展规划,立足于我县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的原则,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制定了《高青县2001—200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高青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了2004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县政府文件下发了《教育初步现代化县建设实施意见》,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实施教育初步现代化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奖励机制,对2003年建成教育初步现代化镇的奖励20万元,县属学校奖励10万元。同时加大督导力度,将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列为各镇教育工作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目标,评估结果计入年度岗位目标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各单位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制定了高青县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标准,对全县校园网、网络教室及“班班通”建设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于“班班通”建设,明确提出了48人以上的班级使用液晶投影为显示终端,40人至48人的班级使用51英寸以上背投彩电,40人以下的班级使用34寸以上带vga接口的彩色电视机,高标准、高质量的实施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2003年全县投资2180多万元,新增微机2456台,是前几年微机总量的1.5倍,70%的任课教师实现了人手一机。新增“班班通”设备350套,62.5%的班级实现了“班班通”,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各镇和县属学校基本达到教育初步现代化标准。

4、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设施的配备,教职工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为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在全县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从2001年开始,全县中学和城区、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并对中小学生实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2002年开始,把信息技术教育课列入高中会考必考科目,中考纳入总成绩。2003年全县各中小学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2004年在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同时,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教育课为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应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其最终目标在于应用,因此,我们在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1、抓好高青教育信息网和各校网站的建设。

加强高青教育信息网建设,是我们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更新维护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维护管理与应用指导制度,学校上网的微机、服务器统一安装了有效的反黄软件,对不良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防止黄、毒、反动等网络信息对学生的侵害,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对信息网的管理,使教育网成为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公开化、管理智能化的主要窗口,成为学校采集、处理、传输教育教学信息、实现资源网上共享的主要通道,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学习提高的主要平台。同时选聘了32名网络教学兼职教研员,各校也选拔1-2名优秀计算机教师参与专业网络管理和资源建设,并要求各校指派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综合协调,确保了校园网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

2、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库。

采取开发与购买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高青县教育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习题库、电子图书馆等。统筹电教教材代收费,统一购买了k12中国教育教学网、中教育星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科利华软件公司等几大商家的部分教学资源,供各学校共享。购买资源采取教师试用的方法,根据一线教师反馈的意见确定购买哪家的产品。同时,成立资源开发研制小组,负责搜集、修改、整理我县教师自己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适合我县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自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采取评比的方式优选教育教学资源。主要活动有多媒体网络课件评选、信息化教学案例评选、优秀教育网站评选、电教优质课评选等。二是激励教师积极上传资源。设立教育教学资源研制奖励基金,提高教师上传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三是整合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制作并发行高青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集锦。对于在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给予适当奖励,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

开展教师新课改培训,转变教育理念。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教学,建立完善了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组织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培训。健全培训制度,严格考核,新课程教师教材过关考试合格率达91%。

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一是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全县有2069名教师取得计算机中级证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8.9%,18名教师参加了计算机高级培训师资班。二是组织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333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推动了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

4、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004年以来,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和应用,我们认真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年”活动,通过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使用制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办法、骨干教师及优质课评选办法等,狠抓现代教学设施的管理应用,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发挥最大效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服务教育教学,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为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展了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电教优质课评选,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选,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演示观摩,优秀电教论文评选,优秀教育网站评选等活动,极大的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一系列活动中,获省学生电脑作品一等奖1件,省优质电教课二、三等奖5节,省课件制作一、二等奖2件,省电教论文一、二等奖2篇;获市学生电脑作品一、二等奖12件,市电教优质课一、二等奖5节,市信息化教案设计一、二、三等奖10个,市课件制作一、二等奖9件,市优秀电教论文一、二等奖2篇,市优秀教育网站二、三等奖9件。我县常家初中物理教师齐丽丽在第二届全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大赛中荣获淄博市一等奖,并代表淄博市参加了全国的大赛。

5、积极做好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县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参加了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实验研究,花沟镇初级中学和田镇镇中心小学参加了与上海教育科学院合作的“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项目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利用网络学习新知,帮助学生灵活机动地自主安排学习。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大量的可共享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多样性成为可能,也缩小了教育的城乡差别,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谁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推进器;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谁就占领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举全市教育之力,支持高青教育加快发展”的机遇,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规律,把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我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高青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的汇报

沂源县教育体育局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县教体系统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县教育体育工作的重点工作紧抓不放,目前,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利用率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我县被确定为山东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县,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授予“中国远程教育示范县”、“中央教科所华教远程教育网全国卫星远程教育示范县”称号。现将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县教体局围绕高速主干网、中心网站、校园网、管理平台、资源库建设等内容,投资500万元,建设教育城域网,并于2002年10月建成开通。沂源教育城域网集办公自动化、教育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在线查询、远程教育、电子备课、vod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于一体,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教育城域网的开通,实现了全县教育资源高度共享,使全县教育系统内部管理自动化,加强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为全县师生提供了网络化学习的良好环境,初步构建起了一个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数字化沂源教育。

二是各乡镇、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强化工作措施,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10月,全县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架设光纤138公里,建成开通教育城域网,全县70%的学校与教育城域网骨干网高速连通;新建校园网76个,卫星地面接收站36套,多媒体教室141个,微机网络教室78个,配备学生用计算机2195台;66所学校达到教师一人一机,配备教师用计算机2847台;全县525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完小以上的学校实现“校校通”;局属学校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县有4处学校被认定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4处学校被认定为市数字化学校,3处学校(幼儿园)创成首批市级初步现代化学校(幼儿园),43处学校(幼儿园)创成县初步现代化学校(幼儿园),6处乡镇成教中心学校基本达到县级初步现代化标准,南麻镇 、悦庄镇、大张庄镇基本达到市级初步现代化乡镇标准。

三是多形式开展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提高教室内信息装备水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实施“班班通”工程、教师人手一机工程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工程,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各学校教室内信息装备水平,取得了明显成绩,目前,全县计算机配置生机比例小学达到50:1,初中达到30:1 ,高中达到14.3:1,全县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5:1。

2、软件配备和教师信息素养有了较大提高

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软件配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建用结合”的原则,采用引进、购买、下载等形式,不断加强软件配备,积极开发建设素材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优秀教育教学软件。沂源一中建成了集学科资源库、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视频点播、微教学单元库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沂源二中建成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等。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县教体局通过邀请专家做信息技术教育报告和组织教干教师到湖南汨罗、江苏洋思、北京、胶东等地考察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干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对全县教师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县级、校本培训,目前,全县45周岁以下教师计算机初级证持证率达到100%,2500余名教师取得了中级证书,3000余名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推广工作,全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水平迅速提高,基本能做到“学期五个一”,即:制好一个创新课件,新颖实用;上好一堂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新课,方法先进;写好一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创新论文,推广经验;指导好学生一项信息技术特长活动,收到成效;参加一个有关信息技术的课题研究,见到成果。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得到加强。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初中学校还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期末考试的必考科目,各中小学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定期学习并开展各项活动,目前,小学五年级学生能基本学会汉字录入、电脑绘画、制作幻灯片、下载网上资料等内容;初、高中毕业生基本学会使用电子表格、制作网页和多媒体作品。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8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集体备课,让骨干教师带头,同科教师参与,达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通过优质观摩课,让骨干教师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最新的教改思想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充分展示出来,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一人一堂汇报课,加强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全县教干教师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迅速增强,从而推动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普及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其他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全县的整体发展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内部设施配备不足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做基础,短短几年内,全县用于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累计达 3000余万元,在政府投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基本上由学校独立承担,尽管省里已下文件确定了收取上机费的办法和标准,但在“一费制”条件下的学校收费维持正常运转尚有缺口,再进一步增加投入发展信息技术显得相当困难。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内部设施配备不足,按照全县教育信息化标准条件的最低要求,全县需新建校园网36个、微机网络教室77个、“班班通”教室962个、多媒体教室105个,新上教师用机726台,建成教育城域网视频会议系统,共需投资2855万元。此外,用于软件配置、开发,设施维护和教师培训的费用也相当巨大,严重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2、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拉大

由于受经济基础、认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各乡镇、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平衡。

一是不同学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看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学,小学好于幼儿园。目前,全县高中学校全部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教师一人一机,一中、二中建立了自己的资源管理平台,利用率高;初中学校全部建立校园网,少部分建成自己的平台,多数学校实现了教师一人一机,但未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中心小学及个别完全小学,虽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人手一机、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但没有建立平台和资源库;多数幼儿园实现了每班一台计算机,少数幼儿园实现了与教育城域网实现互联互通,但整体利用效益不高。

二是城区和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区学校无论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装备、师资配备、教师素养,还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上,都远远好于乡镇学校。不仅如此,城区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于乡镇学生,城区家长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同度高于乡镇家长,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同一层面的学校之间进展不同,且差距明显。同是初中学校或中心小学,由于学校之间的原有基础不同,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方法、措施不同,导致同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出现差异。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发挥

一是缺乏管理应用平台,资源建设滞后。受资金制约,各学校只能按照配置标准逐年增添,软件建设与硬件配备不协调,导致目前的配置不能真正得到有效利用,无法实现交互式教学和管理,形成了事实上的资源浪费。

二是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部分学校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并且还建起了校园网,网络终端也进了教室,但是由于教师培训跟不上,水平不高,软件资源不全等原因,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个别学校还出现了闲置现象。

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展不快,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内容单调、封闭,形式单一、呆板,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

四是教师队伍素质与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县乡镇中小学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8% ,民转公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用需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多数教师还不能熟练制做课件,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率不高。

三、 今后的主要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力抓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架构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之上,打造数字化学校,全面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力争2到3年后,在教育理念先进性、教育发展均衡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普及性上作出有益探索。为此,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制,通过目标管理的行政手段强制性的引导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和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标准,增加评价指标,并建立激励机制,切实引导学校把课堂教学软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工具;三是完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各类达标课、优质课的评选办法,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2、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和“够用、能用、实用”的原则,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各类教育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接入教育城域网,建成满足教学要求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数字地面接收站,实现市、县、乡镇、学校的高速互联,逐步实现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并提高实施水平和质量。

3、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教体局网络管理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中小学配备统一的校园网管理平台,实现网上教育教学数据的快速传输、统计,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利用。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立项、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县、乡镇、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遴选、认证制度。 建立技术管理层、骨干应用层和普及运用层的信息技术队伍,实现信息技术运用的平民化,使更多的教师能够熟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

4、加快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启动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级培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力争2005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2007年整体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

5、加强校际间的网上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城域网为核心,充分发挥条件好、数字化程度高的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跟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使条件差的学校借助信息交流,加快发展,实现办学水平的同步提高,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高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高新区教委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高新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高新区教委开拓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几年来,我们根据“多媒体网络教室—学校区域网—校园网—班班通—城域网”的发展模式,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区教委加强宏观管理和具体技术指导,严格执行审批程序,确保建设质量,督促全区各单位加大投入,搞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区撤并2所学校的基础上,新建微机室8个,多功能报告厅3个,改建、升级校园网3处,新上教师用机130台。2003年5月,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高新区教育信息化工程从教育城域网线路铺设、区教育信息中心机房改造、教育信息中心设备建设和学校 “班班通”建设四方面同时开始。到当年9月,高新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具有网络维护、信息管理、资源中心、网站发布等功能的中心机房,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宽带上网,学校之间、学校和信息中心之间高速互联,初步建立起以区教育信息中心为中心的、覆盖全区20处学校的教育区域骨干网络。随后,高新区信息中心与市教育信息中心接通,顺利并入全市教育城域网。截止到目前,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所有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成了学校网站。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区电教建设投资每年都在100余万元。2004年9月,全区顺利完成信息技术教育收费检查验收工作,所有学校均通过收费验收,11月区实验小学和石桥中学通过省级电教示范学校市初评和验收。

2001年,高新区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口号。经过1年的艰苦奋斗,到2001年底,高新区正式创建为教育强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心的突破。在此基础上,2002年全区又有1所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3所学校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2所学校创建为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区实验小学成为全市首批市级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计算机1100余台,微机室22个,多功能室15个。教育信息化工程成为高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二、以培训促应用,进一步提高应用管理水平

我们在全区实现“校校通”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培训和应用工作,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根据区教委的要求和2001年制定的五年规划,我们本着“师资先行,培训在前”的原则,先后组织了全区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全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区微机骨干教师培训班等,还组织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微机教师培训班、摄像技术及非线编技术培训等,通过这些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能力。2003年暑假,我区对45岁以下的250名教师进行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对45岁以下的所有教师进行了计算机中级培训,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明显提高,其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三名教师在中国教育部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二00二年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总结表彰暨研讨会”上受到表彰,这是本次活动中全国唯一一所三名教师同时获奖的学校。

二是与教学接轨,搞好高新区教育信息网站的管理应用工作。高新区教育信息网站以“办出特色,以人为本、服务于教学”为基本宗旨,让教师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为全区师生提供了一个融资源、交流、管理为一体的空间。同时在区教育信息中心和基层学校安装浙大教育管理平台7处,安装面覆盖了全区各中学和中心小学,基本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调试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一年来,先后利用高新区教育信息网站,在初中实行11学科的集体备课,承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选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初全省教育网站评选中,高新区教育信息网脱颖而出,获一等奖,高新区实验小学网站获二等奖。

三、抓好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我们把信息技术的实验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组织好实验研究。我们主要以各学校现有的2个国家级、1个省级电教研究课题和南营中学数字化学校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研究学校在课题实验研究管理中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手段,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的作用,较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有3名同志被吸收为市网络教研员,石桥中学在课题汇报成果展中获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做好了符合各中小学实际应用的区级教研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四、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全区电教工作成绩显著

几年来,我们改变工作思路,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应用水平,取的了较好的效果。2002-2003年,高新区实验小学连续两年承担全国英特尔教育工作现场会,并有9人次受教育部表彰和奖励;2003年全国学具优质课和论文评选中,我区获国家级奖励3人次;全省现代技术应用论文评选,我区获省级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全市四个一百评选,我区获信息化教学优秀教师2人,优秀教学案例3个,教师专题网站3个,学生专题网站1个;2003年省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我区获省二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1人,二等2人,三等2人;2004年我们组织区电教优质课评选并参加省市计算机教学优质课评选,获市一等奖1人,二等1人,三等5人,省一等1人;市工会组织的职工计算机技能大赛获三等奖一名等等。2004年在全市电教优质课评选中4人获奖、全市教育教学优秀课件评选5人获奖、全市优秀教育主题网站评选3人获奖,全市电教优秀论文评选5人获奖、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淄博市初评12人获奖,全市优秀课例评选活动10人获奖。另外我们每年都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比赛、电教优质课评选、教育教学优秀课件评选、电教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教育网站评选、中小学生微机技能比赛、各级电教课题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培训班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电教应用能力的提高。

五、今后的发展方向

虽然高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与全国的先进地区相比,与兄弟区县相比,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应用水平还比较落后,拔尖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整体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建设与应用工作,全面提高高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早日实现高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信息化校园 培养高素质人才

淄博一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由之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可供操作的发展趋势便细化为:建设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融合的校园平台,为教育、学习和研究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支持,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突破口,以较为前瞻的眼光,开拓性地做了一系列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学校每年高考录取人数连年攀升,已连续多年蝉联全市“双冠”,2003年我校孙婷婷同学获淄博市理科状元、山东省第三名,2004年我校栾静同学再获淄博市理科状元、山东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一、前段工作的回顾

截止到2004年底,学校先后投资600多万元,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硬件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学校103个教学班,班班配齐了大屏幕投影仪(或背投彩色电视机)、教学微机(或教学终端)、广播及听音设备、摄像机、云台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99年初学校和浪潮网络公司合作,依托浪潮网络公司的先进技术,建成了全市中小学第一个校园网。该校园网由学校闭路电视控制转播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以光纤为主干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这三大教学系统将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及各教研组联结成一个可传送各种教学数字信息的教育网络。目前,学校共装配有微机700多台;建立了四个多功能报告厅,装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dvd、多媒体投影仪、实物展台、音频系统等设备,形成了六个学生计算机机房,一个音像资料室和一个音像阅览室的较大规模。在近年来省市电教系统软件统筹的大力推动下,电教教材系统已初步形成,各种电教教材正逐步走向成套化、系统化、多媒体化,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发展迅速。

二、当前工作的现状

我校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创建千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重点建设校,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不等不靠,自我加压,自求发展,本着“借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借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筹措大量资金,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信息图书楼;同时投巨资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扩容。

目前我校校园网的规模达到了八百多个节点,分为校本部、外国语学校、西校区三个中心节点,校园网主干为千兆光纤传输交换网,百兆交换到用户节点,选用intel和华为系列交换机,带有第三层路由功能,校园网的可扩充性大大增强。网络中心配有浪潮系列服务器,有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vod服务器,一台教育资源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代理服务器,还有专用的图书系统服务器,这些都为校园网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的信息平台。

学校确立了建设信息化校园的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同步发展,使学校的投入得到了最大效益的回报,促进了学校教育力的提升。

(一)引入vod视频点播系统,使学校原有的音像资料实现了信息化。

我们购买了多媒体点播软件和视频服务器,并把我校所有的录像带和录音带都转换成了数字化的音视频文件,并存放于全天24小时开放的视频服务器中。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微机上随时浏览学校所有的音视频资料,为备课、上课提供素材;学生们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浏览学校所有的音视频资料,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途径。它的特点是:(1)同一资料可由多人共同使用;(2)浏览不需要任何人服务,只需要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安装一个视频点播软件的客户端;(3)浏览方便,快进、快倒、暂停、切换节目等操作简便;(4)浏览目录非常直观,用户可迅速地找到所要浏览的资料。

(二)教职工人手一台计算机,老师的备课、学校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

教师们利用网络进行集体备课,真正达到脑力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老中青教师通过网络互相结合,完成统一的教案和学案,使不同班级的学生都能受到高质量的高水平的平等教育。在上课中,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上的课件,也可以访问自己微机上的课件,还可以通过网络控制自己的电脑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教室装配微机,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

在教室的讲台上装配一台微机,教师直接通过网络调用自己微机中的教案上课,使教学实现了数字化,图片、图像、音乐等音视频教材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调到本机上,然后与教室内的大屏幕或背投电视互联,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全体学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微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学习场所,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信息化。

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配置都是主干千兆接入,内部配置堆叠交换机,保证了每个节点的高速联入校园网和互联网,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vod音视频点播,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老师的课,也可以直接到音像资料库借电子资料来阅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上网浏览信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学习场所。

(五)学校新上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学校的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现了信息化。

学校投入20多万元,购买了奥维迅非线性编辑系统,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电视台,让学生参与电视台的摄录和制作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青年教师的汇报交流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进行录制,编辑和后期加工,转换成数字格式后,加入校园网,让教师们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和交流,研究课堂教学案例,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了教科研工作开展。

(六)成立各科骨干教师参加的课件开发小组,学校的课件开发实现了信息化。

学校由专人负责课件开发,各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参与,并每周组织课件开发研讨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整个课件开发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课件开发比赛活动,优秀的课件越来越多,我校教师开发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全国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中徐建尧老师的课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金奖,并被收录全国教师优秀多媒体课件集锦光盘中。

(七)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实现校际联系交流的信息化。

我校使用的是100m光纤宽带网专线直接与因特网联接,校园内所有微机可随时访问互联网,依靠网络非常方便的实现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学校注意吸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学校的教育精华,随时给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补充新鲜的血液,使学校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加强了我们与市内兄弟学校的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也与省内外优秀学校甚至国外的部分学校建立了关系,不断汲取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特色教育,使学校教育思想永保活力。

(八)建立淄博一中网校,实现远程教育的信息化。

我们建立了淄博一中网校,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了学校,另一方面使学校教育不断延伸,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在网上学习,实现了远程教育。更加突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校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开放;面向学生家庭开放;面向全社会开放。

三、前景展望

新课程及现代教育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模式将会愈来愈显示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重大影响。

为建设信息化校园,学校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发挥其最大的投资效益。我们的目标是:在硬件设备基本配齐的前提下,按照硬件、软件、潜件1:1:1的投入要求,完善制度管理,强化师资培训,把计算机教学、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作为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为我校早日跨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打下基础。

我们坚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我们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淄博四中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硬件配备情况

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学校加大对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完成了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有线广播系统等硬件建设。

⑴校园网工程的建设

我校于2000年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网,2003年及2004年又分别投资15万余元对校园网做了扩充,内部主干采用千兆交换式以太网,百兆交换到终端,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学工作的科研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在对外连接方面,采用宽带ip上网方式,通过中国电信提供的100m线路接入国际互联网。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高档次的计算机,并且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新型带vga接口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教师上课时随时可以调用本校的教学资源。

⑵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系统的建设

学校投资五十余万元建成了校园电视台、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有线广播系统。校园电视台整个系统共分八个子系统:外设采集子系统、节目制作子系统、cd、vcd、dvd制作子系统、卫星电视节目接收子系统、中央控制子系统、节目播放子系统、节目播放监视子系统、节目传输子系统,可实现宣传、教课、电子图书、电子教学、接收教育节目、录制教学录像带、制作cd、vcd、dvd光盘等功能,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和提高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校园有线广播系统及无线广播系统的建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⑶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

学校于2000年下半年投资50万元新建了一个80台微机的电子教室,2003年,投资30万元,新建了可容纳70人上课的微机室,2004年,在新建的图书科技楼投资30万又新建了可容纳70人上课的微机室,另外,我校还建有能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教室和能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教室各一个,里面设备包括多媒体微机,实物投影机及功放、录像机、录音卡座、摄像头等。

现我校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网络系统均已初具规模,一个集物理通、管理通、教学通、观念通于一体,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

2、教学软件、资料库装备情况

我校在加大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软件的建设。学校有一个多媒体资源库,该库拥有大量成套化、系统化的资料,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学校每年还投入近6万余元购置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电化教学资料素材,到目前已经投入近25万元。

同时学校还在各组处室设立了网络管理员,负责本组(处室)站点的建设、维护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本学科的优秀课件及其他各种教学素材满足了广大师生对资料信息的需求。2000年初,我校正式开通了淄博四中网站(网址:http://www.zbsz.net),网站内容丰富,开设以下几个专栏:行政单位、教学机构、站点资源、学校教育、校园动态、最新动态、内部资源、教育文摘、部门主页等栏目,还建立了资料库、试题库、课件库等教学资源库。

二、教师队伍情况

首先,加强学习,增强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命,而且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一场深刻变革。淄博四中为提高教师们对这场信息技术浪潮的深刻认识,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惜投入资金派干部、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和报告会,几位骨干教师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先后聘请十几位专家、教授到校做报告和执教示范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使教师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了:①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②俞晓鸿的《城域教育网:开启教育信息化新纪元》;③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博士《培养教育信息化的“魔术师”》;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等。通过学习,改变老师们的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培养了老师们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逐步加强了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学校多次派人赴上海、广州、济南等地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多媒体网络教学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使他们聆听了全国一流的专家、教授的报告,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还有25人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培训,并合格结业。

第三,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为了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发挥出校园网的价值,学校于1999年开始对学校全体教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并于2000年参加了计算机初级考试,我校教师一次性全部通过,去年上半年我们又进行了网络培训,专门聘请了山东省美视多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的孙路同志到校讲课,使老师们受益匪浅;2002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已进入计算机中级培训,并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现老师们已基本掌握了photoshop、authorware、frontpage、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和网站的工具,能够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并通过校园网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已经启动了信息技术高级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定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认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来促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如在学校第二届教学能手和首届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中,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伟老师在讲“球的概念和性质”一节中“关于球被平面切割,截面为一圆”时,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节的难点,效果很好。接下来又举办了“淄博四中首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充分展现了我校中青年教师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其次,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来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我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要求教师大胆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校园闭路电视、局域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开展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从繁重的重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分析学生、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诱导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发展学生能力上。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以创设情景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如王秀娟老师在讲“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节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形象分析,并通过自制中华民国的成立动画、插入袁世凯篡权的影音文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素材和情境,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我们把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优挂钩。

第三,边实践,边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让老师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每年一度的论文评选中都将其纳入专题内容。在去年的论文评选中,耿鸿飞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与思考》一文获一等奖,她对课程整合的核心做了这样的描述:“课程整合的核心所在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文章从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现与思考,做好全面深刻的论述;另外,马春迎老师的《对基于网络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我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李金锋老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均获二等奖。

第四,加强教育科研,积极主动申报、承担整合课程的科研课题。

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日臻完善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我校积极申报并参与一些高质量、高起点的整合课题。学校现有校级立项课题20多项,市级立项课题8项,省级立项课题3项。例如:物理组承担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子课题研究方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化学组承担的市级立项课题《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训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研究》及地理组承担的市级立项课题《多媒体辅助发现法地理教学》等。其中,物理组研究的课题《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并达到预期主要成果,它主要的研究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通过仿真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水平。自2001年9月申报至今,在整个教研组的同心协力,潜心研究下,该课题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课堂教学基本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学生能进行网上自主学习,由老师提供课题,学生上网查找相应内容,下载资料,同时学生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并建物理网站;2003年5月23日,省电教馆到校督导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对学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2004年底,本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受到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

2、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高考成绩显著。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420人,出口率名列全市前茅,周妍同学夺得淄博市文科状元。学校被市局表彰为“教育先进单位”、“淄博市高考十强学校”。

教师在各类竞赛中也喜获丰收。2002年4月,在山东理工大学学术报告厅里,淄博四中年轻教师高玉芬正在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执教课题为《自立自强》的示范课,随着鼠标的点击,“创设金点子”、“点击真生活”、“大家论坛”、“让我当家”等课题在一个个生动画面和学生的辩论声中依次推出,将一堂普遍认为空洞说教的课上得生动深刻,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评价,2004年,高玉芬老师获淄博市教学能手称号和学科带头人称号;王秀娟老师在2003年全省优质课评选中,执教课题《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复亡》,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自制教学课件的恰当应用,获全省第一名,此后又于2004年获市级学科带头人称号;闫秀梅老师在市创新说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电教示范课二等奖,并于2001年获淄博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称号;吴笑春老师多次举办市级公开课受到广泛好评,2004年被评为淄博市政治教学能手;2004年,王曙光老师的语文教学网站,获全国教育网站评比二等奖、省一等奖,李川老师的语文教学网站获山东省教育网站一等奖,市一等奖。

2001年6月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9月份被省电教馆定为“山东省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基地”,12月份,2001年山东省优秀课件评选在我校成功举行。

四、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全面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淄博四中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60%以上教师能自制课件。随着教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使授课变得容量大、效率高,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生动,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广播系统,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英语广播;校园多媒体系统,每天中午由学生自主点播歌曲;校园电视台,每天晚上播放精心采编的校内外新闻。

情系网络育新人

淄博七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快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淄博七中的领导班子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智能化教学的成功之路。1999年是学校上网年,2000年是校园网建设年,2001年是班班通和学科资源库建设年,2002年是校本培训年,2003年是学科主题网站建设年,2004年更学校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校本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突飞猛进的一年。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山东省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张红霞老师被评选为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信息技术审查委员、淄博市百名名师刘洁老师执教的《美丽的贺卡》一课,在全省高中信息技术学教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孙克平老师制作的课件《语言的形象性》在全省中小学多媒体课件评比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以下是我们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体会:

一、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导是关键

团结有为、执着追求是淄博七中领导班子的精神风貌,作为学校领导,他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史上的大事、改变学校教育面貌的好事、迫在眉睫的急事来办,将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作为任期内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明确提出五年发展指导意见:

1、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从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出发,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学校规划,上级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效益、分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工作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主要目标

(1)开设信息技术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素养。

(2)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实践,鼓励师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形成教学新模式。

(3)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并使之成为对社会开放的一个窗口,使联网计算机进入每一间教室。

(4)实现学校、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三级网络系统联通。建成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传播中心。

(5)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库群,不断丰富学校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构建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全体师生都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6)学生平均8人拥有1台计算机。专任教师人手一台高配置的微机。

(7)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8)所有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师队伍。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

早在1994年,学校就配备了电脑室、学生机房,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还不能在大范围内得以推广。2000年,学校联合山东大学网络工程部,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网,并通过isdn专线接入internet,为学校全体教师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人手一机,建立多媒体综合教室4个,可以容纳80名学生上机使用的学生机房2个。为了可以使老师们能够得到更多技术方面的帮助,学校专门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交流室,有专门的计算机老师值班,与其它各学科老师一起研讨课件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老师们将自己的创意思想通过电脑技术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计算机网络中心配置了服务器五台,分别作为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资源库服务器等,在为学校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的同时,管理、收集老师的经验成果。

2004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网络基础结构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成长中的教育教学需要。从3月份开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将原有的校园网络彻底改造,网络中心迁移到新校区教学办公科技综合楼,整个网络体系结构重新规划设计,构建为一个多网段、多扩展访问控制的以太网结构。校园网增加了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量的需要和数据安全需要。在高性能网络系统基础之上,根据高考考点的设置要求,学校内的每一间教室都建设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摄像头、实物展台等多媒体设备通过综合控制并结合网络功能,形成可以满足多种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多功能教室,在教室里老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引导学生生动的学习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同时点播课件、视频和音频文件,接收电视节目、卫星节目、录像节目,可以收看校长电视讲话,示范课教学、校园重要活动的直播和录播,可以与其它班级进行电视讨论会、教学讨论会、示范课观摩等,可以登录校园网、互联网、远程教学网,满足网上浏览、收发邮件、bbs讨论、远程交互学习及视频会议等需要。为使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学校淘汰掉原有的计算机,为全体老师更新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

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分布,提高现有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改革硬件设备的管理方式是学校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校目前计算机主要分布在机房、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办公室等地点,主要供行政人员办公、教师备课及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提高计算机利用率和方便程度的潜力很大。在近二年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硬件的管理方式,合理规划计算机的分布,才能在更高层次提高其利用率。因此,学校正在制订计划,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进入班级,进入学生中间,提高教师尤其是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格外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自己开发专用的教育教学软件,另一方面走出去,与教育信息化厂商围绕教育信息化本身的实际需求开展相互携手合作,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同时从远程教育网等引进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我校已经初步建立完善了信息发布系统、资源上传分类管理平台、学校oa系统、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k12学科资源库、k12电子图书馆、数字多媒体阅览室、网络智能题库等多个服务平台。我校还根据实际需要,采购了部分电子备课系统,利用这些软件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课件,或提取需要的素材,克服了以往教师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费时费力的障碍。实现学校教学、办公、人事、财务、图书等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形成了全程网络化办公管理体系,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日常办公自动化,内部文件高效流转和批示,电子档案库的建立、录入、查询和修改。建设统一的校务管理系统和教学应用系统,通过加强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的教学平台建设、网上电子备课系统建设,简化教师备课、课件开发的工作量,促进学习交流和沟通,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

三、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强化教师培训是基础

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全面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我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成功经验和根本所在。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更包括体现教学艺术的技术,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实践中,我们发觉信息技术涉及的技能很多,广大教师又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全部完整的系统学习。因此在分析教师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中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例如webquest的培训,我校针对年青教师居多的情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实施的方法,而网页制作就自然不成为我们培训的重点。同时积极培养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将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率先进行高层次的培训形成骨干队伍,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多次组织出外观摩学习,由点到面,再组织校内公开课教学观摩,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还充分发挥市、区、校三级教研部门的作用,鼓励校内教师之间的互教互学及教学交流活动。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认为一是要建立健全完整的培训体系,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根据学科教学的不同、教师现有的信息技能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课程和道德修养等。三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邀请专家作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形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采取教师自学、分散集中面授、开通远程教育、课堂听课指导等相结合的形式,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

四、服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全面整合

1、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新基础教育”是学校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在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校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学科整合、班级建设的班级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图书电子读物、档案资料管理、财务管理及学校的其它方面,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有效工具。

2、运用“双主体”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双主体”的理论要求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能把计算机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或完成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目前大多数课件体现的都是“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都必须进行必要改革,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3、紧紧围绕“教学结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重视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尽可能推进区域合作和共同体学校的合作,使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资源库是信息技术在学校运用的必备条件,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教师及学校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些课件外,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使“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目前,一条有效的办法是所有共同体的学校在网上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这既可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交流及互动,还可以使后发者少走弯路,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五、创新课堂教学过程,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事实上,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关键是要改变教学结构,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所探索的工作也刚刚开始,许多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还比较低,目前,在学校层面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很大成分停留在cai阶段和cal阶段,学校也只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管理(诸如电子阅览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及电子财务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较少触及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改革。

我校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如何使这些教育设施和资源在实现课堂整合中最大地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从我校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要注意教师中的二种倾向:一种是在年青教师中出现的,过于注重技术性而忽视了学科性;另一种是在个别中老年教师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室的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装备成了他们实现"黑板搬家"的好帮手。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多层次地培养教师的将信息技术有效、有机整合到学科教学的能力。

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我校在几次"十五"课题的校本培训中,都向教师们提出了: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才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我校大力提倡构建学科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也才能使我校斥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物有所值和物尽其用。

2004年12月8日,市教育局党委成员集体到淄博七中调研高一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情况,通过听课、调研和实地考察,对淄博七中在全市率先将多媒体网络引入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效益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在全市推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计划在2005年全市所有高一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2007年全市所有高中的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

几年来的刻苦钻研,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使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视以课程整合为龙头,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有机结合,逐渐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去摸索解决。我们也深知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目前的班生数下也很难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相信,在新一轮课改的实验过程中,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最终变革的方向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协作学习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中心。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教学将会受到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我们将不懈努力,连接来自各个方向、不同层面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的行动研究!继续推进校园网和资源建设,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运用,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

淄博实验中学

淄博实验中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在硬件配备、软件建设方面、教师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前期工作。如今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投入大,眼光远,正是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机。淄博实验中学积极响应市教育信息化战略精神,抢抓机遇,立志在淄博市信息化建设方面作出杰出的贡献。

2005年伊始,淄博实验中学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成立了信息中心。确定了信息中心是学校的网络信息集散中心,是社会与学校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是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员工获取和发布网络信息的服务中心,是各部门决策依据的可靠来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部门。下设网管室、电教室、科研室、信息室、实验室。,主管学校的现代化装备建设、信息建设、教科研建设。部门理念是先进、准确、快速、保障有力。

信息中心的创建,表明实验中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正式启动,硬件建设基本完善,工作关系逐渐理顺,发展空间很大。

一、现状综述

硬件建设

高速稳定的校园网,是学校实施信息战略的基础。

校园网服务器:我校拥有较高档次的数字服务器、资源服务器、病毒防护服务器共6台。目前中庆系统占用2台,电子图书馆、k12资源库等占用一台,鲁源平台占用一台,另外2台主板故障正在维修,其中包括1台病毒服务器。目前中庆终端已基本调试完毕、校园网稳定性是最关键的问题。

交换机:目前我校的智能交换机和支干交换机工作状况较为稳定。

数据连线:外围及楼宇间为千兆光纤,百兆双绞线到桌面。覆盖办公楼、教学楼、体育馆、食堂、宿舍管理间。目前工作状况较好。

校园网已初具规模,设备档次较高,整体布局较为完善。拥有100兆的数据出口,“http://www.qiluedu.com”、“http://www.zbsyzx.com”两个专用域名。

计算机房:目前比较好用的机房只有一个,赛扬533机房运行不好,486无盘工作站机房已经淘汰。学校正规化建设1个新机房用于教学。

语音室:语音室原耳机配置问题较多,后改用多媒体音响。一段时间成为英语组的代多媒体教室。

合班教室:目前两个合班多媒体教室超负荷运转,设备运行状况基本正常。

学生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机、中庆终端,部分教室配备了方正533hz计算机。中庆终端已基本调试成功。

办公用计算机:教师人手1机,有的老师配备的是笔记本电脑,运行速度都比较快,完全达到了网络办公的要求。

办公用打印机:打印机是办公输出的重要设备,为便于教师印发学件,学校准备为各办公室配备激光打印机,现准备在高三级部试行。

校园电视台建设:目前我校电教显示设备正由电视向投影转化,对信号强度要求变高,部分教室显示不清楚,正在改造。电视编辑系统尚未建设。

校园监控系统:高考监控系统已经建设完成,总体来说比较好用。

软件建设

网络管理平台:校园网页的建设是目前最关键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市面上的网络管理软件比较多,良莠不齐,大都非常昂贵。目前启用的是鲁源校园网管理平台,存在的问题是系统的稳定性差,开放性不理想。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选择好的网络平台,一方面与软件开发方合作。同时启用校内校外双系统运行,确保办公网络稳定运行。

资源库建设:目前启动了电子图书馆、k12资源平台,待启用教师备课系统、智能题库系统。资源短缺、陈旧是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问题,但资源问题宁缺毋滥,建设要快,更要精。教师应全员参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建设系统的、高质量的、不断生长的教学资源系统。拟考察中华期刊网。

办公软件建设:教师计算机中都装有微软的办公系统,许多课件创作软件、思维导图软件等,有待逐步推广。

人件建设

网络管理员: 我校网络管理员有很好的研究水平,但是仅靠其一人无法完成繁重的网络管理工作,网络运行的高可靠性,目前正综合使用电教人员,以及寻求外部合作。

电教服务员:电教设备的大规模配备,需要足够的专职电教人员,目前有专职电教员2名,兼课较多,使用紧张。

信息技术老师:现有专职信息教师2名,属教师系列。

教师办公技能:这是我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学校正着力通过培训、政策和管理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办公、教学水平。培训内容包括:办公软件、课件创作软件、整合研究、教育心理、教育科研方法等。以应用为核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制定游戏规则,开展团队学习,组织共享学习。

管件建设

领导决策:多媒体教学、网络化管理,无疑会提高教育与管理效益。学校领导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理念先进、立志坚定,这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制度建设:我校信息建设的配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建立。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符合我校实际的制度,实现规划、执行、管理、评价的完整体系。学校近期将出台《淄博实验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二、近期目标

网络服务保障有力,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够充分满足网络办公、网上备课、上课、辅导的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供足够的技术服务和必要的硬件支持,保证教室内多媒体教学设备运行稳定,实现网络无阻断运行,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无技术支持瓶颈。

在使用中建设网络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逐步达到丰富、实用、够用、好用的目标。

建立一只高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为学校的信息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培养教师普遍熟练采用多媒体教学,形成一批骨干。

积极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机房设备利用率,在教学方法、竞赛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

建立健全整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学校信息建设的有力保障。

淄博实验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会充分利用好资源,为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创设教育信息化环境 让学校充满生命活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是淄博市唯一的市属小学,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落实新课程标准为重点,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坚持走特色和创新之路,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努力把学校办成师生教学相长的学园,师生平等和睦的家园,师生美丽温馨的花园,努力使全体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中得到和谐、主动、全面的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来到淄博,2002年,新课程改革在淄博全面实施,同年,黎加厚教授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带给了我们。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把“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国家新课程标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抓注重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关注师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我校于1993年争创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1996年被原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学校;1999年获山东省计算机辅助教学优秀实验学校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1999年组建校园网,并连入互联网,学校现有微机260台,平均5个学生一台计算机,所有教师办公室和家庭都有计算机,初步实现教学、办公、管理、信息化科研四网合一,特别是连续三年组建了三个高标准网络教室,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二、领导高度重视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前提

我校现有教学班20个,专任教师48名,职工3名,专任教师中,中小学高级教师24名,占全校专任教师50%;小学一级教师24名;全校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

在新课程培训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和教学业务骨干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积极做好师训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师培养与发展规划。我们要求每学期教师要做到“四个一”:一堂优质校内观摩课;一个精彩的单元备课计划;一篇高质量的课题实验阶段论文(或成功的教学案例);一组学生的实验作品,学校把“四个一”成果与与信息技术结合,通过网站、教师博客发表与交流。正因为措施得力,目标明确,教师把新理念与新课程的实施,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教学行为。

三、教师的观念更新和积极参与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被动的接受只能抹杀孩子求知的欲望,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生命质量。只有校长放飞教师,教师才能放飞学生,要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校长的观念必须到位,学校领导必须成为教育观念更新的引导者、先行者。

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在教育中,有效集成技术的关键因素应该有四个方面:一是配套的硬件设施;二是完善的网络技术;三是扎实的教师培训;四是多元化丰富的学习支持资源,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培训。因为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是人的信息化,是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而不是网络本身。为此我们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199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期,全体教师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集中培训,每期培训都有明确目标,并把培训成果,刻成光盘,同时还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培训与考核工作。几年下来,收效非常明显,教师们虽然减少了假期的休息时间,却把培训看作是最好的福利待遇。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来到淄博,学校抓住机遇,包括校长在内,第一批便全员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在培训中我们不仅仅是学会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对学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相适应,学校加大信息技术投入,于1997在全省小学首家实现微机进教室,1999年完成班班通,组建完成高标准校园网并实现宽带互联,同时学校建设了高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室两个,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http://www.zsfx.net,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在网络上发布。同时我们建立了ftp服务器,共享学校教育资源。

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实施是师生素质提高的根本

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根本的落脚点应该是我们的学生。1、教师设置服务器,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安装客户端程序,孩子们随时把自己的作业提交到教师的服务器上,实现即时的思维共享,教师也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2、教师建立局域网内的聊天室,孩子们可以随时共享自己的“头脑风暴”成果。3、利用工具软件(演示文稿、金山画王、概念图等)自己编故事,并讲给大家听,锻炼了思维和表达能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4、各个级部建立自己的主题特色网站,定期上传教师和学生的课题资料与实验成果。5、每周的周二和周四是课题实施的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时间,教师注重课题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大家积极看课评课,及时将教师教学设计、评课记录保存上传,并为每一位执教教师录像,作为音像资料保存。全体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日志----“博客”,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的心得与体会,同时自2003年起,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等形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多名教师的文章(教育叙事研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及获奖。学校语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学生《自读乐园》5本,共100万字;教师刊物《学诲》和学生刊物《成长之旅》已经出版六期,成为展示新课程改革成果的平台。

正因为如此,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张红老师获山东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刁红霞是山东省优秀教师,孟强、李萍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全国获奖,有五位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入选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版5.0配套光盘,三位教师参加基础教育新课程国家级培训,六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教育信息化的应对策略

淄博盲人学校

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谁能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谁就能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盲校把应用信息技术纳入学校教育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中,开展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构建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努力探索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补偿学生的缺陷,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视障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建设校园网,创建盲校教育信息化的平台

以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这是普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根据学生特点,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改革突破点,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实现特殊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是摆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我校从建设校园网开始,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

(一)建设校园网

我校2000年7月建成校园网。目前建有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设置6台服务器、10台交换机,建立星型高速以太网,校园网主干线用光缆传输,并百兆传到桌面,接点连到了每个办公室、每个教室、有关专业教室及学生宿舍,全校各个信息点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们根据现代教育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实现了校园网建设的八大目标:建立校园网络,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化;建立资源库,实现教学网络化;建立多功能助视系统和语音导航系统和点字显示系统,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无障碍化;建立教师备课系统,实现教师备课电子化;建立网络办公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建立数字广播系统,实现校园立体广播自动化;建立权限访问制,实现网络安全化;建立网站,连接卫星网,实现全球信息的交互化。

(二)建立资源信息库

建网之后,校园网上运行“货”的多少是实现校园网效益的关键。我校在校园网上运行的软件分三部分:一是支持平台。学校校园网支持平台有windows 2000 server和linux,目的是满足网络数据库应用平台的不同需要。二是应用软件:有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盲人计算机网络系统”;有多媒体教学软件,如“k12教学资源库”、vod、cod.mod系统等;有电子图书馆系统等。三是学校管理类软件:有特教学校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学校财务管理系统等

(三)学校管理中对校园网的使用

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对校园网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网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校园网可以随时发布有关的信息和获取有关的信息,使内部管理效能提高;可以减少会议、节约时间,集中精力于改革;二是通过网络进行必要的信息存储与处理。校园网可以大量、及时快速处理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的管理;三是教务管理、课程设置、排课安排、各类活动的安排都用网页的形式发布于校园网内,教育教学信息、教育科研活动等能够及时在校园网上流通,这些信息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访问、查询,简洁方便;四是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电子化。学籍管理由建网前的单纯封闭管理转变为建网后的开放性发布与查阅,各种管理条例、活动安排甚至于活动本身都可以构建在网络上,可以设置访问权限进行访问、查阅;五是学校行政人事管理、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图书管理全都实现了电子化。

二、加强信息教育学科教学,培养视障学生的信息素养

1998年9月,我校购置了六台微机和“盲文软件”建起了微机室,为初中部学生开设了微机课。1999年把微机联网,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2001年学校又配备了盲人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含盲文编辑系统、因特网浏览系统、文本转换系统、盲人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盲文汉文转换系统等。到目前为止我校盲人软件已经更换了六代产品,每一次升级都更加符合盲人的实际需求,但总体感到软件产品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盲人学习生活的需要。

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中专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每周1-3节课时;二是受教育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小组委托起草了《全日制盲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三是编写了《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四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即按模块式教学、单元教学进行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存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网络基础知识等;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包括网络道德素质;六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更多的视障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创造。

三、实现“三网”到班,让每个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我校于2001年在每个教室装备了微机,与校园网、因特网相连。一是教室上网后,教师从校园网上获取资源进行电子授课,并布置网络作业。学生也学会上网,校园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internet上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的网上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使盲人也同健全学生一样实现自主地学习;二是在校园网上制作班级平台,学生也利用校园网按时发布信息,把班级的好新闻及时上传校园网,把校园网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和重要阵地;三是学生可以自主上网搜索信息,完成网络作业;四是实现了学生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发布个人主页或主题网站,展现个人学业,也可以在学校论坛发表意见,利用留言簿给校长留言等。

四、建设低视力教室,补偿学生缺陷,为视障者创设现代化学习环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的教育环境使低视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地观看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弥补了低视力学生由于视物模糊、不清晰而影响感知事物的缺陷,使低视力教学更接近普通学校的教学。

我校最初低视力教室是根据低视力特点,增添台灯、并根据学生的视力的不同情况给学生配置了远近助视器、大字课本等。后来我们又为低视力教室配备了投影仪,但低视生只能看得清眼前的东西,对远距离的东西、黑板上的板书、投影以及教师的直观演示还是处在隔雾看花、想看又看不清的状态中。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置了“多功能低视力助视系统”,设计思路是:在整个教室设置一个多媒体网络服务终端,每个学生一台数字显示器、一个视频展台、一个信号转换器。教室所有的显示器进行联网,连到教师讲台上的服务器或视频展示仪上。学生不但接受来自老师大视频展台的tv信号和主机的pc信号,使眼前屏幕上呈现清晰的实物、图片,解决了低视力想看又看不清的问题, 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而且低视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桌上的视频展台,根据自己的视力情况和眼病情况调节放大倍数和屏幕背景进行自主的学习。网络低视力教室操作简便,教师深深地体会现代化环境带给视障学生的恩惠。

五、建设教学平台,实现盲校教师工作的网络化

目前我校开发了数字化的教师教学平台,该平台首先建立学科目录树,在该目录树下再把学科年级分层。对每一个单元内容,都包括文本教案、课件、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图形图象文件、主题网站等六大类。

学校于2002年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对校园网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备课。打破过去那种封闭的,依靠一本教参的备课方式,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动态的、新鲜的信息,使备课活动不局限于某一范围。同时学校建设校园网以后,购置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建起了教学素材库,基本满足了教师备课的需要;二是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资料可以通过校园网发往教室,教师在教室调用自己在备课室的资料并运用网上资源轻松上课;三是用于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学校在校园网上建有教师教育主题网站,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成为教师进修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四是建立中心打印室。教师在学校任何地方编辑完材料都可以通过校园网传到打印室,在打印室可以用盲文汉文转换软件打印出盲文或汉文。五是教师在宿舍内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备课或上网浏览。

六、开设网络教育实验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化学习的探索

从2002年起,我校在小学部开办了网络教育实验班,为每个盲生配备了网络终端,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提供的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等,学生利用盲人网络学习软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任务。这种个别化探究式学习模式,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初步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革命。

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重点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学科整合学习模式”、“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探索。同时,我校教师坚持教育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结合教育部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视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按照个人申报的子课题,进行了网络环境下个别化学习的实验性研究。

七、构建开放的无障碍信息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构建开放的无障碍信息环境,是盲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主要利用校园宽带网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的平台。

一是建立数字图书馆。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立有声图书馆,把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图书放到网上,学生在网上进行电子阅览。同时,在学校图书馆设置多媒体网络终端,定期在网上发布图书信息,更新书刊信息网页,学生可以在教室查阅目录,再去图书馆取书;二是在校园网上开办“启明乐厅”、“启明影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学校服务器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晚自习、双休日等进行学习娱乐;三是学生制作自己的学习主题网站和学科学习网页,我校每年举行学生网页制作比赛;四是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信箱,收发电子邮件,再也不用拿着自己的盲文信找健全人写信封了,实现了与远方健全人的无障碍交流。应该说在这里盲生受到的不仅是信息化的熏陶,更是信息化的体验。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校园数字广播系统,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等全自动播放音乐。分频器可以有选择播出某一路音箱。

八、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资源库是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校本资源库是为了整合校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我校以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共享化为目标, 确立了“分步建设、共享使用、应用优先”的指导思想,建设自己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具体措施为:

一是自主开发和协作引进相结合。“校本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策略是,坚持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学科协作”与学校“购买改造”相结合。在自主开发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科、课程的具体要求,明确资源开发的技术规范,对资源的建设范围、类型、质量指标、应具备的功能、评价标准都有明确要求。在教师自由申报的基础上,集中我校对教学资源开发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加强教研组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协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教与学需要的教育资源,既避免了重复劳动,也提高了“校本教学资源库”的质量。

通过购买改造,收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对现成的商业性教学资源库产品,进行必要的改造,以适应视障生教育的需要。

二是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资源库不应只是素材库,应提供研究性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校本资源库建设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被动地、依赖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我校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就贯穿了这些新的教育思想。我校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重点建设各自有特色的学科网页,网站的框架结构和教学设计,都突出学科和个人特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设立特色栏目、热点社区,如求知世界、爱心港湾等,既提供背景资料,又有相应的bbs社区,供学生交流讨论。

三是保证资源的权威性和应用的方便性,是“校本资源库”建设的关键。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库,首先应保证其资源的权威性。我们成立了由信息科研处、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一方面负责对上传资源的审查、筛选、优化和整合工作,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同时,以研究促开发,通过对资源库建设内容、开发、评价的研究,不断提高资源库的质量和层次。对教师、学生使用资源库的情况,我们注重及时进行调查,对试用情况和调查结果从教学、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四是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学校对优秀的作品通过研讨、交流的形式给予宣传和表彰,对教学资源应用效果显著的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评比,对获奖情况进行表彰激励,充分调动了师生开发、应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九、创办网站,全方位进入数字化时代

在山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淄博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承担了“齐鲁特殊教育网”的建设维护工作。目前网站设有十大板块、六个专栏,我们注册的域名为www.qltj.net,我们力争把齐鲁特殊教育网建成特殊需要人群学习辅导的资源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少年家长学习咨询的资源网、特殊教育工作者信息交流和业务学习的资源网。

网站的建设过程锻炼了我们的队伍,从设计、制作到维护都是我校的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利用晚上、双休日时间完成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使老师们大开眼界,网站的建设是对我们学校老师们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考验。

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发展思路上,要敢于站在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以创新的思维赢得未来。

在硬件装备上,达到每个老师一台微机,每个学生一台微机,每个专业室配备微机,教师家用电脑配备率达到100%。实现校园网、宽带因特网、卫星电视网、数字广播网、电话网等五网合一,真正形成数字化校园。

在软件开发与配备上,要为每一类(盲、低视力、随班就读)学生配备各种学习软件,实现无障碍的交往环境。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形成网络管理维护、教学软件开发、普通软件与特殊软件应用、网站设计制作维护等多类型人才。

在教学改革上,以申报教育部特殊教育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为契机,实施课程改革,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个别补偿教育与融合教育,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

数字时代 与网络同行

张店七中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对当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也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舞台。纵观当今的教育格局,谁占领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抢先一步发展,谁就占据了主动地位。作为一所建校时间尚不满五年的年轻学校,张店七中通过几年来对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一体化的不断探索,在建设以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学校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真正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巨大优势。

一、建网建库建队伍, 抢占教育制高点。

1、重设施投入,建设现代化校园网。

“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张店七中四年多来的成长历程正是这一观点的真实体现。正是因为七中“加强现代化建设,抢占教育制高点”的高瞻远瞩,“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才有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才奠定了今天的七中在全区乃至全市现代化教育中的地位。

2000年建校之初,一个微机室、一个多媒体电教室、两台办公用微机就构成了学校全部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而在第一批任教的38位教职工中有16人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摆在张店七中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一无资金,二无经验。 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学校领导班子最终达成共识:一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学校领导老师的福利待遇可以低一点,少一点,但事关学校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却决不能低和少;二是“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即先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一些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反映强烈的急事难事。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开学前设法为每个备课组装备了一台微机,基本保证了老师们的备课需要,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学校的第二个高标准多媒体电教室就宣告建成了,确保了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今天的张店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现拥有三台服务器,建有高档次的网络管理中心一个,并铺设了百兆光缆专线;全部教学班和各实验室、功能教室均配置了计算机、34寸大屏幕数码彩电、教学实物展台;建有三个高标准微机室和一个网络化教室,装备了32个电子监控考场,并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所有专任上课教师人手一部液晶显示屏的电脑。此外,学校还建有一个语音教室,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并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开始了“天地人三网合一”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一穷二白起家,到现在平均每7人就拥有一台电脑,现代化装备500多万元,张店七中初步实现了办学条件的标准化。也为七中网校的顺利开办,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2、抓资源开发,软硬建设并重。

随着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又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学校多媒体授课方式的迅速推广,我校一次性投资20余万元,先后购买了k12、深圳鹏博士、凯迪校园网、科利华、洪恩软件、武汉华软等国内多种知名的教学软件,用于构建学校的初级资源库。2004年,随着七中网校的开通和壮大,淄博通信公司旗下的淄博网校资源、阳光学堂等资源,也全部归并到七中网校中,我校的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丰富起来。

为了更好的实现各种资源与教材的整合,使其更加适应我校的教学实际,我校又及时出台了新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开发制作各种学科资源。正是被这一巨大的无形资产所吸引,淄博通信公司主动投资和我校联合开办了七中网校,实现了两方利益的双赢。现在,七中教师们每天都会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和其他资源上传到七中网校中,以供其他老师甚至其他学校"资源共享"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也形成了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

3、 重培训,重应用。

校园网建好了,资源库建好了,只有在学校工作中得到最充分的运用,才不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建校之初,我们按照“培训在前,建库在先,其次建网”的思路,及早着手进行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和水平的培训。每年的寒暑假开学要培训,新进教师上岗要先培训,已经成了张店七中不成文的规定。

几年来,通过不间断的“走出去,请进来”,我们先后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多名教授,结合自身力量,对教师们进行了多次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师计算机中级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网络课件制作培训,现代化教学理念培训等,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现在,学校100%的教师通过了淄博市计算机中级资格考试,100%的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校还承担了基于网络基础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工作。

二、重在应用,发挥信息技术装备的最大效能。

为了避免学校现代化设施的闲置,让经济投入转化成经济效益,我校采用了行政干预和政策激励的双重手段,不断推动和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至今,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历经了三个阶段,正朝着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1、多媒体教学的推广阶段。

2001年,在学校的现代化装备才刚刚起步的时候,七中的每一位教师便在学校的行政命令干预下,制作了自己的第一个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自己的第一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齐备和自身水平的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自觉自愿行为。目前,我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学科、教师、课时的覆盖率逐年上升。教师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情越来越高,水平越来越高,所有专任教师均能自发主动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根据学校领导的随机抽查,在同一课时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班级占到了学校班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我校的多媒体教学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2、网络课教学的研讨阶段。

为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构建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002年,我校申请了全国十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开始了对网络课教学的不断研讨之路。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所有学科的多位教师出示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讨课,并在实践中论证了网络课教学的优势所在,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益,可以把几节课的内容浓缩在一节课内完成,并且教学效果较好;二是学习信息资源丰富,形象直观,使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学习空间;三是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网络课教学的不断尝试,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已逐步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3、网校基础上的远程教学开发阶段。

网校的正式投入运营,为我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提供了更丰富的案例资源和更浓厚的研究氛围。当然,在区属中学中作为开发网校的头一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人手不够、经验缺乏都极大制约了网校的起步。而网校前期准备工作如何,能否在一开始便博得社会、学生、家长的青睐,直接关系到七中网校今后的发展前景。为此,学校将网校发展定为学校一段时期中的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搞好了试运行期间的各种更新维护工作。在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了多次对教师利用网校资源的培训后,学校又成立了“网络核心管理小组”,由校长和分管校长亲自负责,各学科组的业务骨干全部参与,实行每周例会制度,重点对网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进行网校与学科教学的更好整合等事宜进行商讨,确定下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各学科组再依据会议精神,安排或调整组内教师的分工,任务。其次,对各学科每周上传资料,在线交流等情况实行量化考核,全校公布,并与学科组的考核挂钩,进一步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使得七中网校开办至今,受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更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锦上添花,带来了生机。

网校中各种功能的开发,在敦促老师们不断探索实践网络教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校中来。对学生而言,七中网校是他们学习、娱乐、交流的又一方乐土,学生们在登陆自己的班级后,可以看到班级内的最新新闻、图片,可以查阅当天所有学科布置的作业及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以便自己查缺补漏,每到周末还可以看到各个学科的一周知识梳理,从而使自己回顾总结一周来的学习,更加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在课堂以外的时间,碰到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给老师留言,或在论坛上发贴,网校的(论坛)答疑中心将及时提供在线资深教师的针对性解答,为其点拨思路,排忧解难;接受与课堂同步的教学辅导、同步的水平测试,让学生在领略七中名师独到的授课方式之余,能够通过测试后的水平评估找到自己知识把握上的不足,从而及时地查缺遗补漏;周末开放的聊天室,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和老师真诚交流的舞台,学习的烦恼、成长的困惑都在老师的耐心点拨下成为了进步的动力;空闲的时候,动感课堂中,他们还可以欣赏到七中名师的课堂实录,享受跨越年级、班级的真实体验……

至此,我校已有首批千余名学生成为七中网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越来越多的校内及外校学生的加盟,使七中真正成为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品牌;和通信公司联办的形式使我们的费用降至最低,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七中现代化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促进了学校网络课教学的研讨进程。

三、硕果累累

几年来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尝试和探讨,在深入推动了我校科研教改工作的同时,更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大幅提升和教师、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淄博市首批“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淄博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学校”、“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张店区“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初步现代化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2004年10月,淄博市生物学科网络教学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校有两名教师出示公开课,并在现场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还有多名教师在省级以上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教师们在努力探究教学实践的同时,将体会和感受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每年,在教师们发表、获奖的论文中,与现代化教学相关的均占到了50%以上。我校学生的部分电子作品和主体探究活动的学习成果也在相关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

更值得欣慰的是:现代化的育人技术和育人观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我校的首批毕业生在中考中取得了总平均分第一、三线上线人数最多的佳绩!

四年多来,张店七中以优良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先进的育人理念,率先进入了教育数字化时代,实现了学校发展的飞跃。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还只是我们的第一步。但我们坚信,这坚定的一步将成为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创建数字化名校的坚实基础。展望新的征程,我们全体教职工一定会再接再厉,团结拚搏、求实创新,开创新的业绩!

构建“数字化学校”管理平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

张店区潘南小学

一、以理导行,构建“数字化学校”管理平台

(一)理念促发展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我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投入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以用促建、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校一班人清醒的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全体教师积极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互补,而且将会促进全体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工作的蓬勃开展。教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应时刻建立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上来进行。基于以上认识,学校领导经过研究论证、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在市区教育部门领导直接关怀支持下,先后六次实施了大规模的“校园网工程”,累计投资126万余元。

校园网建设:

第一步:2000年4月—2001年4月,投资10万余元建成高标准的多媒体电教室一个,为电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000年9月,投资30余万元建成一个拥有60台配置较高的586兼容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使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微机课达到了人手一机,为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学习条件。

第二步:实施校园网一期工程

总目标:实现“校校通”

具体目标:2001年5月—9月建成校园网,校内微机实现联网,通过服务器与因特网的连接。使全校师生能够共享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一期工程投资共计7万余元。

第三步:实施校园网二期工程

总目标:实现“班班通”

具体目标:2001年10月—2002年2月为15个教学班配备高档多媒体微机、34寸大屏幕电视,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因特网教育的便利与快捷。学校新上视频点播服务器一台,并为每个办公室配备微机两台,校园网通过宽带ip接入国际互联网,上网速度明显加快,彻底解决校园网与外部交流的“瓶颈”问题。二期工程投资27万余元。

第四步:实施校园网三期工程

总目标:构建“数字化”校园

具体目标:2002年3月-12月,完成综合教学楼及学校公共活动场所校园网的综合布线系统,校内信息点达147个,配备15台高档教师办公用机,更替财务室、演播室用机。实现档案、图书微机化管理,建成校园电视台,实现校园数字广播,优化校园网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共计投资30万元。

第五步:实施校园网四期工程

总目标: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

具体目标:2003年1月—12月,学校再筹资金27万元,新上专用服务器一台,高清晰度投影仪一台,教师办公用机32台,完全实现了教学一线教师办公用机达到人手一机,为所有功能教室配备高档多媒体微机及大屏幕电视,为所有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优良的物质基础。

第六步:实施校园网五期工程

总目标:创建“平安校园”

具体目标:2004年1月-12月,学校筹资25万余元,为网管中心新上东芝专用笔记本电脑一台,为主控室、演播室新上高精度稳压电源、超高压漏电保护器各一台,并改造了原有微机用电线路,保证了主控室服务器、微机的安全。为加强校园网的管理,新上带硬件防火墙的路由器一台,现已正常工作,更换了主控室原有的扫描仪。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新上校园监控系统、学生餐厅点名管理系统、教师考勤系统,加强了学校的数字化管理和校园安全。

资源库建设:

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我们始终坚持“花钱买一点、网上找一点、自己做一点”的思路,先后投资3万余元配备了新展鹏视频点播、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花费2万余元购置了维美学堂、鹏博士素材库、语文数学教学模块、鹏博士教老师做课件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品质培养、消防安全教育、宇宙与人、世纪中国……等多媒体光盘,投资4万余元订购了“浙大校园网教学管理平台”、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等等。学校还提倡“课件进课堂、资源进课堂”,号召广大教师上网查找教学资源和自制课件,几年的积累,教师自制课件已达400余件。

学校的校园电视台播音室、非线编系统、数码摄像机等硬件一流,充分借助校园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校园电视台每周定期20分钟播放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等专题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校园电视台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管理出效益

学校投入巨资购买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如何使其不成为学校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的点缀,而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切切实实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教育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收到较大的收益与回报,这是学校管理的目的与关键。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以“数字化学校”的理念来做好管理工作。

一是机构建设。根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时成立了网管中心这一职能部门,校长亲自抓,有一名副校级领导主要负责此项工作,并选派了事业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四名教师担当骨干,我们遵循在电化教育方面“主要领导要懂,分管领导要通,骨干教师要精,整体水平居全区领先地位”的指导思想,完善机构建设,造就了一批电化教育方面的专兼职人才。

二是制度管理。学校制定了电化教育工作制度、电化教师奖惩制度、校园网管理制度、电教管理“六个一”制度。1、每学期组织一次电化教育优质课评选;2、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课件制作比赛;3、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个人主页 “制展评”活动;4、每学期组织一次电教论文评选;5、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电子作品制作比赛;6、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个人主页、班级主页 “制展评”活动等等。这些制度的落实,保障了教师对微机的使用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产生了持久的教育教学效益。

三是落实责任。我校将电教装备的管理落实到人,学校有电教装备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功能室教师各负其责,学校总务处、教导处、网管中心密切携手,对电教装备的购置、维护、使用、损坏与赔偿等进行有效管理,杜绝了电教管理中的各种漏洞。2004年我校在管理中严格执行电教装备保养、损坏赔偿处罚制度,保证电教装备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制定出台了《班级电教设备使用情况记录》、学校部门科室、各教研组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使用记录》,进一步提高了校园网的使用效率。

四是民主监督。学校每一次大宗电教装备的购买都在充分尊重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校长办公会慎重研究决定,并对电教装备购置发生的费用逐一公开,保证群众监督与落实。在管理中经常性的征求教师对电教设施装备管理与使用的意见,使广大教师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积极自主地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为提高微机操作水平、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效率、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而实践探索。

五是搭建管理平台。校园网站既是展示学校形象、宣传学校教育的重要窗口,更是我校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平台。我校校园网站自2002年10月正式发布以来,已根据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次改版。现在的新网站界面美观、内容丰富、访问快捷,在校园网站上发布的学校各部门的重要通知、决定、校园动态、管理制度等等,满足了学校办公自动化及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访问学校的“视频点播”、“浙大管理平台”、“校园论坛”和其他推荐的教育网站,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行为。家长可以访问校园网站上的班级主页了解孩子所在班级情况、当天作业、孩子表现等等,极大丰富了家校交流的方式及内容……。我校网站“金色潘南”现已正式启用http://www.pnxx.com/的域名,在全国各地都能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为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该网站2003年6月曾获山东省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二等奖。

二、强化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

优化信息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应用”二字尤为重要。在市电教馆、区教育局仪器站领导多次亲临学校指导下,我们坚定的迈出了“求实、高效”的步伐。

(一)培训求提高

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关键看教师队伍的素质。我校非常重视现代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深入抓好两支队伍(骨干教师队伍与全体教师队伍),开展好三种培训,即:骨干实验教师培训、全体教师校本培训、管理队伍专业培训。

1、骨干实验教师培训。学校以加入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项目为依托,充分借助国内一流专家的科研智慧,精心挑选胜任实验工作的骨干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保证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信心投入到实验项目中去。在骨干实验教师的确定上,我校采取教导处、网管中心推荐、教师自愿报名、校长逐一谈话、校办公会研究确定的办法,虽然最初只有两个名额,但报名的教师却达到10多个。最终确定的两名骨干教师微机操作水平高、教育教学成绩优秀、事业心强,在实验中取得的成绩很快得到专家及全体老师的认可。现在这支队伍已扩大为6人。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为我校的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培训人才与资源。

2、全体教师校本培训。每年初我校都下发“教师培训需求调查表”,并将结果及时整理反馈,制定相应措施,或安排本校骨干教师、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这种培训已逐渐由面向微机操作能力的单机培训向注重网络应用的资源培训过渡,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已初步形成。学校的信息化教学通过培训,课堂中已经实现了“课件进课堂”到“资源进课堂”的转变。我校的校本培训遵循“讲实际、重应用、见效快”的原则,为全体教师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2004年11月,旨在检验全校教师网络应用水平的“潘南小学2004教师网络应用展示”活动顺利举行,我校针对活动情况进行了及时反馈指导,纠正了以往在网络应用方面的偏差,并整理了老师经常应用的144个网站向老师印发了《潘南小学优秀教育网站推荐目录》,受到老师的欢迎。

3、管理队伍专业培训。电教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护需要专门的人员,我校积极为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的管理水平与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同步。学校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使用、购置、维护等方面的建议,并在校长办公会上认真审议后实施。现学校一人已取得东软公司认证的“网管员”合格证书,一人已成为淄博市网络兼职教研员。2004年12月已有两人顺利通过了淄博市微机应用能力高级培训。

(二)教学求实效

我们制定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目标。

低年级:激情导趣----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良好品质。我校袁帅老师在执教低年级数学课《时分的认识》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全课,首先上网查找到了相关课件,上课时充分运用课件创设的童话情景、闯关的氛围,引导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创设了许多活动,但都联系了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这堂课将教学内容以简单、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整节课流畅连贯,一气呵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年级:渲染铺垫,明理导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感染力,强化教育效果。三年级语文教师刘翠萍在执教《黄继光》一课时,学习课文前首先让学生观看战争片《上甘岭》杨德才堵枪眼的一段,一下将学生拉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起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高年级:合作探究,网络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掌握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我们以“拾荒式”搜索、webquest、主题探究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重点。如社会课上,在学习《黄土高原》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形成小组的研究问题,教师提供必要的搜索手段和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源,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的问题。“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黄土高原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根治?”,“煤炭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们带着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网络将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他们有的负责查找文字材料、有的负责查找图片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有的担任解说员,在不知不觉收获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学习,养成了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科研求突破

我校始终遵循“科研兴校”的宗旨。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科研带动战略,以淄博市“数字化学校”实验基地项目骨干教师队伍群体为依托,为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而孜孜以求。

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有效整合?信息化教学的“度”在哪里?信息化教学的利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如何才能为所有教师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呢?这是每一位骨干实验教师在思索的问题。面对一大堆繁琐的问题,她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三位骨干教师的研讨课、观摩课、电教优质录像课先后获得成功,得到专家组的认可,成绩也受到全体教师的肯定。骨干教师对实验工作的投入也深深感染者每一位教师,进一步激发了全校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和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热情。

我校课题实验小组始终关注着国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动向,去年12月份我们几位骨干教师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关于blog(中文名“博客”,意为网络日志)的研究成果介绍后,均兴奋不已。很快又加入到这一实验工作中来,有四位骨干教师都申请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其中邢霞老师撰写的好几篇网络日志受到黎加厚教授的好评,市电教馆也对我校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还充分发挥了学校“金色潘南”网站“论坛”的作用,大力开展校内的网络交流活动,学生、老师、领导、家长共同参与,就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展开讨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拓宽教育领域,努力实现网上教研、网上论坛和网上家访,整体推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网上教研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思想观念、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论文交流等。

网上论坛主要就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经验交流,相互切磋,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教师身边的实际问题,使之更好地成为我们学术交流的场所,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网上家访旨在创办家校联网的多媒体系统,教师上网与家长交换意见,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建议,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实质意义上的互动,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电教科研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教育技术装备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四)活动求效果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自制课件评选,现学校累计课件已达400余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电子作品大赛, 2002年3月,我校徐金芳老师指导的学生的三件电子作品,被市电教馆推荐参加省级评选,其中王备的电脑绘画作品《第一场雪》获山东省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子作品大赛二等奖。迄今为止,先后有9人次获省级表彰,46人次获市级表彰,113人次获区级表彰。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电教论文评选。2003年4月份学校还特别组织了班级主页制作“制、展、评”活动,历时四周共16个班级参加了本次活动,评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6个。此项活动加大了班级宣传力度,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现在这16个班级的主页都已在校园网上发布,成为家长、社会了解学校的纽带与桥梁。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信息化教育环境,提高家庭微机的使用效率,使广大家长深刻认识到网络学习的便利与优势,5月份我校与淄博信息港联合组织举行了“我与……”家庭信息素养征文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热烈响应与积极参与,共收到学生征文326篇,家长征文103篇。这些活动都强化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提高了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几年来,我校在历次全区组织的学生综合素质抽测中成绩优异,学校获张店区首批“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表彰为张店区“综合考评先进单位”,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金色潘南”已成为在全区乃至全市有教育影响的教育品牌。

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离“数字化学校”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还将十分漫长。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加大实验力度:1、以浙大校园网管理平台为依托,加强校干与教师两支队伍的应用培训,实现校内的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2、校园网管理维护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奖惩措施,加大奖惩力度,使校园网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全体教师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和应用的研究,构建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4、实验课题方面:以语文、数学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抓好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和学生主题学习网站实验课题的研究,广泛开展师生“主题网络学习探究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5、教师培训方面:制订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培训计划,逐步、分段实施,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微机应用能力的培训。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发展农村优质和谐教育

淄川区双沟镇中心学校

一、超前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双沟镇同其他许多乡镇一样,几乎是村村办学、村村达标,也一样存在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的弊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教育内部缺乏有效竞争,办学活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心校一班人广泛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以调整学校结构布局为基础,优化教育资源;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双沟教育跨跃式发展”。2004年3月,我镇被确定为淄川区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一方面,新建基础设施都着眼于中小学共用,为九年一贯制和寄宿制试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音体美教育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工作为突破口进行试点探索,逐步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自然衔接。一年来,镇中学和镇中心小学在一贯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今年暑假期间,凤凰小学将按计划并入镇中心小学,将全面建成九年一贯制的双沟学校。在此基础上,全镇将进而形成集学前、小学、中学于一体的12年一贯制的教育园区,教育的规模优势将凸现,教育的社会效益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淄川北部经济圈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累计投资150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中心小学教学楼、办公楼,中学高标准体育场、教师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总投资150万元建筑总面积为225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和视频会议室投入使用,投资230万元建筑面积为2666平方米的中小学综合实验楼即将于今年五一投入使用。目前镇成教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已成功创建为全市首批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幼儿园),同时全部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幼儿园),今年上半年,镇中学将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届时,全镇中小学、幼儿园都将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园所)标准,双沟镇将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第一个省级教育规范化镇,这将成为该镇教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以教育现代化为总抓手,推进全镇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

2004年正月初十,双沟镇中心校召开了2003年度教育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向全镇教职工发出号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初步现代化和九年一贯制工作为总抓手,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推动全镇教育向优质和谐教育的目标全力前进”,吹响了全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形成了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教”联网,班班通、室室通——双沟教育人第一次真实的触摸到现代教育的神奇;千兆升级改造,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新平台,是双沟教育向优质和谐教育跨跃的最有力的一步。2004年,镇中心校对全镇现代化工程全面提升,投资10余万元对全镇网络进行升级改造,经过升级,网络管理中心服务器容量达到300g;新配置k12资源库、蓝剑电子图书馆和vod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千兆核心交换机与区教体信息网1000m速率裸光纤端口顺利对接,我镇教育局域网与全区教育信息中心完成互联;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议室,构建了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平台,全镇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得到全面升级,实现了与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以人为本,重点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建设和谐教育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校在2000年就是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建成了宽带教育城域网,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现代化教育方面都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但在短短的几年内,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意识的提高,城域网、校园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们的硬件和技术优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们进行了比较和反思,可以说我们在发展信息化的步伐是快的,但在这种探索中,我们也是付出了巨额学费,过去几年重建设、轻应用,重视高档次硬件的建设,没有很好的把应用落到实处。2003年底至2004年初,我们制定出了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着眼于教育的和谐发展,形成以人为本的,集学校、家庭、社区与一体的开放的自觉的互动的新型信息化平台。一年来的积极实践,我镇信息化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探索又走出了卓有成效的一步。

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力度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使学生形成可以影响一生的品质。

二是更好完善动态校园网,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1、建好学校主页的同时,我们开发体现年级组整体实力的年级组主页和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教师个人专集。鼓励各年级组和教师通过网络来展示和宣传自己,充分突显了数字校园的优越性。并制定奖惩机制,每学期进行评比和检查,以不断更新和发挥效用。

2、建立班级网页和优秀学生的个人网页,突显班级特色,增强家校联系沟通,充分体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全校每班都开设班级论坛,教师布置作业、安排班级工作,学生探讨热点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家长参与学校办学、指点子女教育等。

3、 尝试建设具有“辅导教师”作用的网校。开设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较为丰富的内容,趣味性和实用性兼顾,并逐渐建设成为学校自主学习的辅导者。
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中基网-地区教育-区 中基网

三是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学校、家庭、社区的交流与协作呈现出了新的方式。

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更新了网站,转变了网站原来只是作为宣传和资料储存的作用,更新后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总务管理、档案管理、资料统计、班级管理等。学校行政实施了无纸化办公,并能突破时空的界限,实行远程办公。

现在最为可喜也是最为实用的是网络已经延伸到我们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家长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和学校、教师交流学生的表现、教育措施,为我们的教学出谋划策。改变了那种定时定点开家长会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家访的方式,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这一网络功能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社会能更好的沟通,进一步加快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信息化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近一年来,镇中小学共有150余名学生在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全镇教师共有100余人次获区级以上奖励;中小学全部通过中央教科所“一体化英语教材及马承教学法实验基地”验收,该课题研究获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学获区新课改区域活动课堂教学优胜奖,并通过新课改区级验收,课改档案管理在全区推广;中心小学荣获“全区十佳优秀实验学校 ”称号;实验课题《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与研究》获全区“十佳课题”。

为教育教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博山区实验中学

博山区实验中学建校三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领导学校,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以一流的标准建设学校,带领全体师生走了一条边建设、边创新、边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本着建设现代化学校的目标,把学校信息技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舍得投资,不怕花钱,在市区电教部门的指导、协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建设,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艰苦创业,为了让博山的孩子不输在起点上

学校刚刚组建的时候,校舍破旧不堪,设施一无所有,没有一个微机教室,没有一台教师用的电脑,没有任何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些问题无疑都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巨大改变,光靠老牛拉破车似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已经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只有依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学校与先进学校的差距,才能从容应对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才能让博山的孩子不输在起点上。

背负着每年156万元沉重的贷款利息,面对着校园需要整修、教学楼需要扩建、教学设备需要添置的巨大困难,学校领导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办最好的事,争取没有钱也办事,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耗尽了心血。为了建设校园网,学校领导等有关的人员,一次次的到济南、北京、上海、烟台等地区考察设备、参观学习,充分吸取各地、各学校的校园网建设特点和优点,扬长避短,争取设计方案的最优化、最合理;一次次的对校园网络建设布局的最优化进行论证,反复考虑怎样才能使线路布设、设备安装更科学、更节约;一次次的和硬件、软件供应商洽谈商议,反复比较价格、性能,最终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校园网的建设商家。仅校园网建设和微机购置两项,就为学校节约资金50余万元。

2003年9月,学校校园网全面投入运行,同时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下面是学校目前主要硬件配置:

1、中心机房(图书楼、科技楼各一):

核心交换:华为s6506

服务器: 浪潮 nf360pr 4台(网站、虚拟主机、资源、办公)

np310r 2台 (视频监控、课件点播)

np200r 1台 (vod点播、资料备份)

nl1000 1台 (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室)

2、接入交换:每楼一交换机柜,华为s3026+s2026数台。各楼通过光纤与中心机房相连。

3、网络教室:两个微机室(114台): c800/128m/20g/14”/newclass网络维护卡 ;一个电子阅览室(117台): c2.4g/128mddr/40g/17”纯平/海光蓝卡

4、教师人手一机(221台):pⅥ2.6g/256m/40g/15”液晶(196台);c1.0g/128m/40g/14”(25台)

5、普通教室(50个):多网合一系统(多媒体教学、视频监控等);广播系统(校园广播、音乐打铃、听力考试等);电视系统(节目收看、校长讲话、自制节目);54”高背投彩电(vga 800*600)

6、合堂教室(7个):液晶投影、电脑、实物展台、音响

7、广播电视台:摄录编设备、播出设备各一套,电视终端70,广播终端遍布校园所有教室及角落。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应用,适应新时代挑战

先进的设备安装好了,关键是要用。我们在加强硬件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大培训力度。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展开和连接所有现代化设施,全力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1、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性能先进的“车”不行,还需要有高超的驾“车”技术,否则,再好的车也不能高速飞奔。所以学校把加大教师多媒体操作应用技术的培训作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学校 45岁以下的教师都参加了计算机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并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internet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每周五的“教师培训日”,开办专家讲座、多媒体课堂教学观摩,由电教中心负责组织多场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讲座。特别是针对学校软硬件的实际,有的放失地进行应用培训,比如:学习多网合一系统的应用使老师们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办公电脑及教室设备在教室进行多媒体讲课、学习资料库平台的应用使老师们学会如何使用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源及如何积累资源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学习教师博客的应用使教师学会建立自己的网上家园等,现在全部老师都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备课、教学。

2、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试验,对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课改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学校规定,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每学期多媒体应用教学课时不少于三分之一,40岁以下的不少于三分之二;每学期每人至少要举行一次多媒体应用展示课。促使教师去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网络下的教与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内涵和教学效率,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开放式的的教学环境和情境。

3、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就是学生。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机操作应用,我们坚持从高一到高三都开齐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精心备课、指导,每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我校合格率都达到100%。在全市统考当中,无论是知识测试还是实际操作,我校的合格率都高于一些市属重点中学。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校园网已成为我校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学习、相互交流的全新平台

1、无纸化办公:教师人手一机,既可以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系统查找资料,也可以外接上网查询、搜索各类信息、多媒体材料、课件;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集体备课、评课;网上收看、下载学校通知、文件。如学校“内部信息发布系统”,教师开机即可以看到各科室所发布的各类通知、信息、文件等。学校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办公效率空前提高。

2、校园博客:“校园博客”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是不可多得的网上头脑风暴工具。学校的博客站已成为老师们教育科研、教学反思、知识积累、情感交流、师生互动、干群勾通的一个极其方便快捷的平台。自去年年底开通以来就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百位老师在校园博客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老师们可以随时把教学随笔、生活感想、学习心得放在自己设计的个性化主页上,进行知识的积累、学习和交流,有时候针对一个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加大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思想碰撞。

3、教师园地:已成为学校的一个文章库。老师们把每一学年、学期的教学计划、总结都发表在“教师园地”的相应栏目内,可以经常对照,促进检查落实。教育教学论文、学科知识、学法交流、高考指导、精彩推荐、原创文学等内容也是分门别类、应有尽有。除了8个大的分类以外,还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分类,按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题材分类、按高一、高二、高三等年级分类为22个小项。三年来,教师们发表在这个园地上的文章已经近五千余篇,极大的促进了教学管理和教师业务交流以及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完成和落实。

4、电子档案:自2001年建校三年多以来的电子档案保存完好,查阅便捷。如“学校图片库”已积累了的从学校揭牌仪式至今的各种照片近六千多张,有学校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获奖情况、师生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等等,还有学校设施简介、宣传图片,内容详细真实、丰富多彩。

5、教师备课:由学校资源服务器提供的资源库平台、课程整合资源库、学科资源库中学科资源、教学课件、优秀教案一应俱全,为教师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应用资源。每个教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所需要的内容,教师也能根据自己设定的账号把设计的教案、课件上传,互相交流学习和共同使用,并使学校的资料库逐渐积累壮大。

6、多媒体教学:学校的多网合一系统为老师们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专门的两个大型服务器供普通上课之用,老师们在教室随时都可以通过教室的电脑和54寸大彩电进行教学。同时,学校还配有专门的七个大型多媒体教室,供老师们进行多媒体的合堂教学、学术报告、公开课、示范课之用。

7、网络教学:尽管学生没有人手一机,但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几个网络教室,尝试着进行网络教学。首先,教师在自己办公室用电脑编制学案,或做成网页、演示文稿、word文档等,带领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同时,通过互连网,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方便了知识的查询。网络教室都配备了耳麦,英语老师们可以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同时,进行听力训练,方便有效。

8、视频点播系统(vod):分为学校专题、网络课堂、实验影院、青春剧场、动漫世界、音乐在线等8个栏目,“学校专题”里面,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视频,都全部放置在上面。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焦波“俺爹俺娘”报告会、各类影片、专家学者的讲座都可以通过这里供师生们随时点播观看。最近学校播放的《首席执行官》、《奠基中国》、《感动中国2004颁奖典礼》等影片,给师生以强烈的震撼和教育,极大鼓舞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

9、网络阅读: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图书馆定时为学生办理图书借阅,阅览室每晚上安排各班级的自由阅读,并新建了1300多册图书的“语文实验室”。2004年9月,学校新建成的大型电子阅览室正式投入使用,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上网学习和查找资料,晚自习时间根据学校安排,同时有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查找资料、浏览信息、制作电子作品、进行主动学习。

校园网上的“电子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电子图书馆采用最先进的大容量存贮器,图书资源藏量近几十万册,师生可以十分便捷方便的进行电子阅读来扩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

10、教学管理与评估:2004年下半年我们新增加了一个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经过半年多来的实践和运行,现在已成为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重要平台。学校领导、督察组成员根据提供的账号,通过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在校园的任何一台微机上都可监看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表现。各班主任也可在办公室和学校任何一台微机上实时监看本班学生的情况,全方位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监控。

11、听评课:传统的听评课,只能凭借听课者在课堂上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者进行交流,往往存在课堂教学情境不可再现的弊端,作为当事人的授课教师也无法对自己在课堂的言行举止进行对照和反思,给评课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利用技术优势开展了网络评课活动,即对不同水平、不同学科的教师,由电教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然后把视频压缩成数字文件,评课组进行反复观看,与授课教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进行讨论、评议,纠正了课堂上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大提高。

12、网上研究性学习:三年来学校一直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实践,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所作的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都充分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知识、信息、资料、图片等,而每次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汇报,都要制作成电子作品进行年级交流和展示。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孝妇河污染与治理》、《陶瓷大观》、《博山景德东食品制作》等研究性学习课件,在研究成果展示中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2003级学生所做的《消防与交通安全》专题研究多媒体课件在市电视台报道播出。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还建立了与北京四中网校等多所名牌高中的网络链接,让学生能够跟北京名牌学校的学生同步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13、技术应用比赛:为了促进师生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对于教师,学校不定期进行电脑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多媒体课堂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多媒体教室公开课等比赛活动,促进教师对设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学生,先后组织了学生“网络作文大赛”、“电子作品制作大赛”、“研究性学习结题展示”等活动,学生的作品内容丰富、画面精美、技术含量相当高。

四、抓好网络管理,打造绿色网络环境

有人说,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也有人说,网络就像一个垃圾站。任何先进的设备,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操作和使用。所以,为了管好、用好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首先是从制度上落实,先后制定了《教师微机使用规定》、《微机教室管理制度》、《电子阅览室管理使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做了明确要求。在学校制定的《教师文明从教十不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等制度中也增加了关于遵守网络道德、提倡网络文明的内容,使广大师生明确要求,规范操作,真正使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育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服务。为了使广大师生增强认识,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如何遵守网络道德”大讨论,老师们积极发言,都纷纷表示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和腐蚀,做一个网络世界的文明人。在学生方面学校坚持正面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黑板报、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指导,给每个学生配发了阅览笔记,使网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课堂。

五、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结硕果

短短三年,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2002年被确立为淄博市数字化实验学校,2004年被评为淄博市教育装备先进学校,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2004年顺利通过省规范化学校达标验收。

现代教育手段应用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也凸现出来:在教学中,一部分青年教师崭露头角,谢翔宇老师在全省政治优质课评选当中获得一等奖,翟利强老师获得全省大赛第一名;在全市组织的信息技术比赛中,四名教师参赛,有三名获得一等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2002年,建校第一年,学校本科上线人数比合校前翻了三倍;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是合校前的六倍,本科录取入出口比134.04%,获得淄博市 2003年高考优胜奖。2004年下半年,在全市期末统考中,高一abc上线人数由原来的151人上升到361人。a线完成390%,b线完成334%,c线完成239%,名列全市第一;高二abc上线人数由原来的76人上升到178人。a线完成440%,b线完成116%,c线完成234.2%,名列全市第一;高三级部b线上线入出口率完成1200%,c线上线入出口率完成400%,列全市所有高中学校之首。

创建信息化的育人环境 打造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博山区实验小学

博山区实验小学作为博山区的窗口学校,将“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亮点,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础上,关注教师成长,关注学生成长,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的育人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

一、重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学校从1998年起就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自筹资金达100余万元,先后筹建了有50台pc的多媒体微机室、多媒体课件室,并建立了校园网和交互式多媒体电视教学系统,连接了23个教室,为教学实验工作打下了物质基础。2001年学校被命名为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和省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并尝试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究;2002年我校被评为首批市初步现代化学校,这标志着我校信息化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我校被评为“淄博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重视科研兴校。

在新课改理念的冲击下,我校教师勤学、善学、乐学,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许多教师执教的公开课,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省市区比赛中获奖。2001年暑假,我校教师全员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计算机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教师整体信息化技术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老师们能够积极主动将信息化技术融于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网络教学实验班张宁老师被评为淄博市“四个一百”工程信息化教学优秀教师和优秀网络兼职教研员以及区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她的教学设计多次获得省市一等奖,2004年12月参赛作品《赵州桥》获得全国网站评比二等奖,博客日志《花开的声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2001年我校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实施两年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题研究骨干教师把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学科教学资源设计理念,概念图工具等运用到日常的备课教学中,在具体实施中注意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设计,使学生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组定时组织课题教研活动,定期举行公开课,说课活动,邀请本校及专家领导参与课题指导工作,每两周举办一次专题研讨,集思广益,讨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存入档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的教育科研计划,以及课题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上级下发的文件、教师教学设计案例、学生作品、关于课题的总结、体会文章及活动资料等有严格的分类和管理。

网络主题教学《恐龙的灭绝》、《风景这边独好》、《月球之谜》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教育理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融合多种媒体,如电脑、电话、相机等,用绘画、动画、多媒体演示文稿、网页、博客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成为全市信息化教学的典范。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临淄二中

临淄二中1996年迁至临淄城区,短短八年,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实验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等百余项荣誉称号。六届毕业生有近2000人考入本科院校,70余人考入北大、清华、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名牌大学,其中2004年高考本科录取524人,有6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8名同学被中央美院录取,名校录取22人,继2003年之后再夺全市第一名,同时继续上演年年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佳话。从2001年入口看今年高考,二中文化课升学率在全市也名列前茅。这骄人的成绩渗透着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管理的先进理念,也是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结果。

根据我校“成人成才”的办学方针和“科技兴校、科研兴校”的治校理念,我们选择了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现代化,二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二中领导班子在理顺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针对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校现实的矛盾,做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决策。确立信息化建设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单项突破、全面普及”的实施办法。学校特邀专家来校实地考察,确定了硬件方面坚持开放性、先进性、扩展性、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原则,大力加强了硬件基础上的软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不断挖掘潜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一、领导重视

学校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为此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在资金投入方面和政策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度建设

为了更好的管好、用好网络设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学校制定了《网络管理制度》、《网络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教学软件、音像资料借用制度》、《课件制作制度》、《信息技术岗位职责》等各种管理制度,与各班签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管理使用合同》,设立了“网络设备报修箱”,并定期对学校网络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学校主页信息,添加学校资源库的素材,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三、技术装备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促进我校现代化教育进程,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近年来我校先后投资三百多万元,实施校园网建设。我校校园网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网络两部分:计算机网络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快速以太网交换技术,外网采用电信ip宽带接入方式,主干交换机全部采用cisco(思科)系列的交换机,网络中心设学校网站、文件管理、教学资源、视频点播、光盘镜像、网络办公等服务器;多媒体网络采用北京竞业达公司的一网通方案,该网通过一条网线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电视双控教学系统、多媒体视音频点播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的多网合一,校园网延伸到每间教室,使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真正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的同时,还建成了高档次学生机房、多媒体投影教室、课件制作室等。学校现有学生微机室2个,每室66台微机(64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1台服务器),机型均为586以上;教师已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实现了无纸化备课。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资五十余万元,加强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包括科利华的电子备课系统、k12教育资源库、瑞星防火墙、翰林汇试题训练系统、清华同方出卷王试卷生成系统、北京英才苑试题库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新展鹏的视频管理和点播软件等教学软件和素材,这些在学校现代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装备,使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四、实践应用

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针对实际情况,把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二中特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近年来我校以校园网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设施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全校已开始形成一个极为难得的学用、爱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积极参与cai课件的开发与使用的良好风气。计算机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在教学研究课活动中,大部分老师能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1、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①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相对齐全、先进,而作为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必须为创新教育服务。如何优化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合力,更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使现代化教学媒体普及到各学科中,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课题。为此,我校把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口号,确立了“优化现代化教学媒体,构建创新教育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验课题,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做到有领导、有队伍、有计划、有投入。从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求出发,建立了由教务处、教科室、信息技术中心、课题研究组各部门组成并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②我们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依托,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优化组合现代化教学媒体,积极构建创新教育课堂现代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善于创新。通过教学实践,设计出各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框架。如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组合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二是学生由原来处于被支配接收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知识建构的主体;三是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发展活动。目前,我校的计算机辅助其他学科教学已形成风气,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实施名师工程,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切实管好、用好学校已有的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学用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组利用业余时间,每周一次开设微机应用培训,教职工踊跃参加。经过培训,我校教师已全部获得了计算机初级、中级证书,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迅速提高。现在我校教师均可利用微机上网查阅资料、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3、我校经常开展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授课大奖赛和优秀课件评选活动,要求全体参赛教师都必须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参与比赛和亲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们从最初对电脑和课件制作感到神秘与畏惧变为平常与喜爱,并在此过程中挖掘了自身的潜力,提高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增强了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激发了敢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挑战的勇气与活力。

4、建立了教师电子教案库。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都要使用微机备课,建立各科电子教案,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将电子教案上传到网络中心,建立学校各科电子教案库,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

5、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定时给学生播放英语听力、科普知识、电视新闻;每周一次请专家或骨干教师举办电视讲座。

6、学校管理方面①办公室日常的文字处理、文件报表打印;②教学常规试题、资料打印;③教职工工资管理、发放;④教务处排课及学籍管理,考试组织、阅卷及成绩统计分析;⑤图书馆图书管理;⑥食堂售饭管理系统;⑦实验仪器管理;⑧校史、档案管理等已全面实行微机管理。

五、良好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临淄二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扩大了学习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学习的多边交互,为学生自主、生动、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拓展了教育时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1、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各科教育,让学习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了几个方面的解放。(1)解放了思想,培养了能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可以训练现代人所必须的技能。如语文课通过屏幕展示阅读材料,可培养学生阅读迅速、理解正确、摄取及时等各种能力;(2)解放了各种学习器官。现代教育技术把电、光、形、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3)解放了时间和空间。教室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时间不再受统一授课的约束,学生学习与创造的时空可以更加广阔。

2、运用网络系统,强化了德育功能。

现代音像媒体具有独特的视听效果,德育内容与现代音像媒体的结合,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情境。它一改过去单调呆板、不吸引学生、效果欠佳的状况,使德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强化了德育功能。如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片、国防知识教育专题片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弘扬正气,坚持真理,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运用网络系统,拓宽了教育空间。

我校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和学校的双向闭路电视系统,进行专题讲座、宣传报道、现场直播、影视教育等,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又拓宽了教育空间。

4、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省、市、区组织的学生电脑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一等奖。

(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全面提高。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我校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对软硬件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且已应用于教学实践,我校的电化教育工作已经由过去的简单使用到现在的开展电教研究,课堂电化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发挥计算机校园网优势,利用网上资源实施多媒体辅助教育,学校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凡校级以上的公开课,必须使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制作课件百余件,在省、市、区获奖的课件也有几十件。其中,尤霞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乙烯》获省二等奖,段爱玲老师的电教录像课获市一等奖,邱翔飞老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市一等奖。有多篇多媒体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交流获奖,其中,我校孙夕宝老师的《走成人成才为道,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六、发展设想

1、只有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校务管理等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才能提高教师、学生、行政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能力,才能创造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素质教育保驾护航。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继续完善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的建设,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切实管好、用好我校已有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专用教室。积极进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内容体系、方式方法、手段技巧、实施过程等一系列探索,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寻找一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新途径。

2、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完善校园网设施,增加服务器,建立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站。

4、今年高考前完成电子监控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

5、两年内完成学生机房的建设和原有机房的更新换代。

教育的现代化必将给二中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推动“成人成才”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才刚刚起步,今后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学习、研究、完善,在过去的工作中也必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努力创建数字化校园 向教育初步现代化迈进

临淄区辛店大武学校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学校现代化装备齐全,注重内部管理,是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学校,市数字化学校试验基地。下面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夯实硬件基础,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一百余万元,严格按照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标准进行建设:高标准配备了微机室、多媒体室、视频会议室、网管中心;各教室均配备了34英寸彩电、实物投影仪、微机;网管中心配置了专用曙光服务器,教学楼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教师人手一机,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学习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为争创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资源库建设

我校本着实用、节约的目的,分级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学校不但购置了大量教育教学软件、音像资料。而且充分挖掘城域网上的各种网络资源,并分类归档。学校每位老师还根据自己的任教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站。

(三)信息平台的建设

学校一直致力于校园开放性平台的建设。1、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充分研究区城域网利华备课平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在管理方面,投资2万余元建立学校信息发布台,更新、快捷、迅速;3、在辅助管理方面,建立图书、校产、学籍管理平台;4、在计算机管理方面利用红蜘蛛远程监控管理,有效地规范了教师对计算机的合理使用,有效杜绝了网上聊天、玩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等不良行为,为学校近百台电脑的良好运作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5、学校积极参与淄博市、国家教育部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这两个平台属于元数据资源搜索平台,并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搜索与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源,避免了在互联网中漫无目的的搜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搜索效率。学校现已拥有50g的本地资源供教师使用,每年学校举行网络资源应用创意比赛,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研讨活动,每年对资源库进行补充整理,校园网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便于学生浏览学习。

二、加强应用管理,倡导数字化学习方式

我校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用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教师微机管理使用制度》、《设备维护制度》、《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微机管理员职责》、《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定》等相关规定,并且采用高效的管理平台来督促我们的微机使用,将计算机应用到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工作的高效率,管理的规范化。

另外,每天我们通过区域网及时查看上级的通知、文件,网上实现了全市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研讨,校园内有教师交流平台,以便互相探讨、互相帮助,学期结束与兄弟学校互传成绩,交流总结。

为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完善教师的自身素质。本着务实求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1、学校多次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信息现代化的学习,拓展其视野,提高其理论及应用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2、学校还多次聘请了专家来我校指导交流。最近,上海教科院的专家又光临我校指导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与老师们一起畅谈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3、学校还相继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多元职能的理论与应用、互动课程在理课中的应用、网络资源的整理与收集等活动,为进一步在较高层次上拓展数字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现在我校所有的任课教师均能独立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并利用校园网上的ftp文件中转站上传到教室进行授课,大部分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网页并随时更新。班级拥有班级主页,由网管中心为每位老师提供空间支持,确保个人主页与校园网平台的正常连接,实现网上信息与教师上课同步。管理上,要求教师上课多媒体使用率不低于总课时的30%,并采用帮、推、拉三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教师已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有效的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网络环境也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班级主页为学生交流讨论,张扬个性提供了自由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师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字化”生活,为学习化、科研化、数字化、人文化校园的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学校加强多媒体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定期召开多媒体辅助教学研讨会,举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研讨课,掀起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热潮。为优化课堂教学,学校给每位老师录制了一节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优化课堂教学。我校现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课堂实录,每学期都举行电子教案设计比赛、师生优秀网站评选等活动,使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校边文艳老师设计的课件多次获奖,其中《卖菠萝》设计新颖、独特,被推向国家教育部;在市第六届“布谷科技节”电脑绘画大赛中,我校学生的电子绘画作品获农村中学最佳成绩;2004年我校李红梅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课获山东省教育厅一等奖,曹丽娟老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获山东省电教馆电教课一等奖。

总之,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等了较大的变化。

三、展望未来

我们计划在2005年建成大型电子阅览室,给学生网上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升级教师用机和微机室用机,使其运行更迅速稳定;扩充服务器空间,将vcd资料和录像带资料以及部分师生喜爱的电影资料全部放到服务器上,只要轻点鼠标,可以无数次的下载观看;在两年时间内将教室34英寸彩电,更换为64英寸大背投或壁挂式等离子彩电,从根本上解决展示效果不佳的问题;在两年的时间内,90%的教师通过淄博市计算机高级水平考试,不仅能独立的开发各种课件,而且能独立的处理设备的软件故障。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我市新时期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构筑,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干事创业,与时俱进,为早日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而努力!

急流勇进 敢于比拼

努力争当信息技术应用的排头兵

周村区城北路石门小学

我校是一所乡村完小,始建于2001年。建校以来,我们始终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形成了“让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发展丰富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思想,明确了“规范+特色”的办学目标。我们制定出了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出年度目标计划,并逐一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始终。现在信息技术已成为我校师生教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大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一、加大投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步伐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电脑踏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校至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用上级拨一点、村里投一点、社会集一点、学校挤一点的办法,多方筹资100余万元,初步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本着“以用促配,按需分配”的原则,先后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微机室一个、装配多功能液晶投影仪电教室一个;投资60余万元,实现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用机,所有教学班均装配多媒体计算机、电视机、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建成了校园网,并与周村区教育信息中心对接,引中华宽带网进校园,送网络终端进各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室室通”、“校校通”。为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学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下载、自制、借用”等途径丰富了资源库。从而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腾飞夯实了基础。

二、更新理念,造就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更要有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陈至立)。所以,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掌握了这些先进教学“武器”的使用方法,并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教学改革之目的。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不放过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几年来,派两位教师参加了淄博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课件制作培训;11名教师参加了区教研室课件制作提高性培训;全员参与城北路教委举办的“计算机使用与维护”、“课件(积件)、网页制作”、“网络使用与管理”等培训达十余次。全校在岗教师个个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48岁以下教师全部取得了中级证书,教师人人都能迅速上网查阅资料、下载课件、收发邮件、处理信息。绝大多数教师均能熟练制作、使用教学课件(积件),40岁以下教师均能独立制作和管理个人网页。2002年暑期,我校又组织40岁以下教师参加了淄博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青年教师历经20天的“洗脑风暴”,彻底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会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在对教育现实重新思考的同时,构建新的教育观,体验新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巨大魅力,感受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新感觉。截止目前,我们先后组织参加课件制作和提高性培训近200人次,参加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管理应用培训近100人次,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达20余人次。城北路教委多次在我校举办网页、课件(积件)比赛、现场抽题课件制作比武等活动,适时邀请校外名师现场指导。2004年11月城北教委组织全开发区所有教师在我校进行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交流活动。在历次上级组织的应用信息技术成果比赛中,我校教师的作品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青年教师刘亮、牛慧玲、马淑璇、赵慧萍等人的课件多次获得区级一等奖,制作的学校网页、学科网页、班级网页均获得了开发区一等奖等。

在信息技术培训上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首先抓好普及层面,人人参与培训,个个进行操作,把现代技术培训作为每个教师的必修课;其次抓好提高层面,选拔一些对电脑兴趣浓、技术好、能力强的教师派送他们外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回校后负责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以点带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课题带动,增大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内驱力

自2001年起,我们积极参与城北路教委承担的子课题“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教师在初步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意、设计、制作适合课题实验研究的各种辅助教学课件,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训练思维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既考虑教师教的过程,更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扎扎实实地训练和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巧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以补充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难点上的不足,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了“增效减负”的目的,实现了课堂“容量大、节奏快、质量高”的目标。2003年,我们又加入了“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训研结合、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课题实验行列,探索信息技术对“学与教”及“教师培训”的功用。

四、搭建平台,实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是保障,应用是关键,只有充分应用才能体现投资的效益,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

校园网的建设,使我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校建成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校领导可以随时查阅课程表、教师、学生、仪器管理等各种档案,可以随时查询教师的教案、课件(积件)准备等情况,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及时指导。比如查阅课程安排、本学期计划,可以通过校园网上教导处主页查询。我们的学校网站内容丰富,与校内各个科室主页都进行了链接,学校的主要安排,组织的各种活动剪影,使老师们足不出户就能有所了解。学校网站上的“数星星”论坛更是为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以外关注教育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对老师们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为教师备课推波助澜。每学期开学前,教委在组织教师参加市区培训的基础上,又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教研组(教委所辖校同一学科为一组)为阵地,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自主探究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定时与随机相结合的多种组织形式,借助网络组织集体备课,规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节时高效的教学设计提纲。同组教师分工协作,一部分老师完成电子教学设计例案,一部分老师完成相关的辅助教学课件(积件)。电子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学与教提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部分,打印后装订成册,分发到同组教师手中,让每个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便省出更多时间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保证了每一位教师可随时快捷、简便的使用校园网上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体现出了教师间的互联互动,每位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任意调用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现在课件成了老师们的益友,老师们利用它,讲解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把它分年级分册保存在计算机上,便于以后其他老师参考。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图片、课件等资源。在我们学校,网络真正成为了老师们教学的有效工具。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师生与外界交流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通过internet与全球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特别是“周村信息中心”的建成,更加方便了全区学校间的沟通,可以说为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我们可以随时的学习城区学校的先进经验。同时,我校师生制作的个人主页、电子作品、教案、课件等也可以通过“周村信息中心”与外校交流,极大的提高了我校教师运用网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了我校师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水平,真正实现了知识互补、智力共享。

我校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力度,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我们在保证每周开好两节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利用星期六、节假日之暇,举办兴趣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杨彬的电脑作品《梦想》在淄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二等奖,并且多名学生的电子绘画作品在区科技节上获得好成绩。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网络为师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学与教的空间,借助网络进行开放性互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有效途径。师生之间可通过留言版、e-mail相互联系,相互交流,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总之,信息网的建设,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也为教育教学管理开辟有效途径。

五、信息化教学成绩显著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真落实《课程方案》,落实课改精神。我校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科研为先导,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大搞课堂教学改革,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增效减负,成绩显著。我校教师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24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4篇,区级论文多篇。多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教学先进个人”。我校牛慧玲老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成为全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面红旗;赵慧萍老师多次参加市级公开课,并获得一等奖;刘亮老师在2004年9月参加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等。这样以点带面,带动了全体教师的发展,使他们都掌握了新的课改理念,走在了课改前沿。

我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想象作文系统化”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已结题,省级课题《生活作文》已全面实施并取得初步效果。我们还开展了《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建小学外语新型的课堂结构,全面学生的外语能力》等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结合》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的更是有声有色,识字再也不是枯燥的,作文再也不是头痛的,学生每天都沉浸在优美的短文中,读书成了他们的兴趣。上网阅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老师教起来也轻松了很多。

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走在了全区农村前列,2003年10月周村区“创建教育初步现代化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我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给与充分肯定。建校4年来我们学校也先后被授予市级规范化学校、市初步现代化学校、区文明单位、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区学校管理达标升级先进学校,连续4年综合考核为优。

六、近期规划

1.我们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学校网络建设。使内部配备、宽带网络、闭路电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达到一流水平,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宽信息高速公路。

2.积极筹备资金,改善网络下的学习环境。

3.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总之,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办好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上级部门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学校一定会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努力争当信息技术应用的排头兵。

发挥网络优势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周村区凤鸣小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通过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让教师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是我校结合自身特点,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所追求的目标。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我们努力追求三种境界:“统一”境界——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整个教学目标保持统一;“和谐”境界——信息技术运用在合适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开辟“学会”到“会学”的最佳途径;“互补”境界——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宽泛。学校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三大实验模块入手,由问题产生课题,分为“低年级游戏情境教学”等27个子课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实验模块之一:令人心驰神往的网络课堂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注重从精神世界、生命高度来认识学生,改进传统的课堂,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我们在实验中倡导向学生开放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间,尊重、理解、支持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舒展。在课堂上我们实施“三允许”、“三鼓励”,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允许学生七嘴八舌,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思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

游戏情景,自主参与。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游戏之中,在游戏情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发”的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驱动力,教师巧妙点拨引导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例如,许斌老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根据一幅图列四个算式》的巩固练习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给出一副隐藏的图片,学生将正确答案放到合适的位置,会出现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通过这样的猜图游戏既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信息应用意识的渗透,也活跃了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松弛有度,愿学乐学。

任务驱动,引导研究。

利用网络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欢乐,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例如:张颖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向学生展示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图形的对称美》。通过建筑、装饰、标志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运用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兴趣。并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班级网页标志”,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际调查、上网搜索,完成设计方案,并形成网页研究报告。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冲破了课本的束缚,扩宽了视野,促进了交流,发展了创新,实现了数学课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自主合作,乐于探究。

在我校的网络教室中,同学们正坐在电脑旁边浏览教师自制的《迷人的张家界》网页。这不是一堂信息课,而是一节五年级语文课的开始。当学生浏览到张家界的360度环视效果活动图时,不禁为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所感动,发出一声声的赞叹!教师顺势导入,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一种张家界“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对张家界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利用网页引导学生反复地有层次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美丽的张家界风景录象中,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着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的张家界,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通过反复朗读对课文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后,让小组同学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浏览网页,并以聊天室为媒介,讨论交流在浏览网页中发现的问题,并与他人合作解决。课后,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完成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整堂课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亲历问题探究实践进程,获得科学探究的初步体验,激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强烈欲望。

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正是以新课改思想为指导,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从低年级游戏情境式学习,中年级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和高年级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三个阶段开展的综合实验。旨在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逐步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之逐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知识、能力水平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在遇到困难时利用网络进行求助,让网络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

实验模块之二:多维度的阳光评价方式

我们倡导:“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得到发展,我们注重评价的个性和激励性,宽容孩子的每一个过失,期待每一点进步,欣赏每一个闪光点,赞许每一次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赞许和鼓励。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始终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日常观察、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希望之星”的形成性评价;结合"彩虹卡"和班级"爱心传递卡"对学生进行描述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时学生可申请免试,参与出卷、监考、改卷,并设立无人监考考场,对学生进行“阳光免试”的价值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家长、教师还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进入班级论坛发贴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网络评价。教师评价:建立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结合"同级部轮动授课"让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开放日"让家长参与评价,通过评课让教师进行自评、互评。

实验模块之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让孩子去发展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空间。所以,我们立足于课内、课外这两个实践活动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主要手段,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兴趣、个性,建立了实践活动指导部,确定了几十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发挥,自主参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活动。

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体系立足于课内、课外这两个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主要手段。课内: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历整个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这一研究课题在三个层面的深入开展,三年来在实验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积累了一部分宝贵的课程改革实验资料;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比如在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利用方面还显得比较单一,对于社区与家庭——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的开掘与整合还不够深度等。在新学年中,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认真总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确定了课题实验新的发展方向。

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培养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近生活,了解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集合多方面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校在多年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社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学习能力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各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以课标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优势,提出“共享网络资源,构建学习型社区”这一研究课题,这也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具体从六大模块建设着手。

(1)立体的窗口展示

学校统一提供平台和空间建设校园网页。首先学校建设学校网页,网页中重点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办学理念和特色、教师配备情况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集中展示,从中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每个班级建设自己的班级网页,发挥窗口作用,展示自己班级的建设情况和班级中的特色活动及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情况,让家长能更全面直观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氛围。每位教师同样有自己的个人主页,成为自己展示风采的舞台,让社会了解自己,让家长认识教师,也可以在网页中对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研讨和交流。

(2)多方位的交流平台

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区搭建多方位的交流平台。学校网页中提供多种交流方式,信箱、论坛、语聊等方式可以由交流方自主选择,让沟通不再困难和单调,解决家长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及时与学校沟通的难题。而且网络为交流方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家长与教师不会再有隔阂,让信息更加畅通。

(3)快乐的网上课堂

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网络课堂让这些不再困难。在网络课堂中重点对学校的特色课,包括北大奥数训练、轻松作文指导、快乐英语等相关内容的指导和练习,家长和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在线即时完成反馈作业和课下自主探讨的实践作业相结合,再加上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在家中同样可以览群书、增智慧。

(4)贴心的家长学校

专门为家长量身设计,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没时间静心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学校如果统一组织时间进行培训会造成时间上的冲突,而单纯利用家长会讲解又会比较单薄,所以学校专门在网上为家长开设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家长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时间,有不明的问题也可以和专家、教师进行即时的交流,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更大限度的促进孩子发展。

(5)全面的资源共享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素材缺乏的问题,若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一册的教学准备都十分困难,所以学校通过网络来共享各位教师的教学资源,变自己有为大家有,变自己用为大家用,解决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完备的教学课件库让教师可以有更多样的教学模式选择,甚至家长也可以下载后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的习题集也将使提高和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方便自如。

(6)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家长可以在网上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使双方对孩子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综合性较高的多维度评价,促进孩子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家长了解教师的综合表现情况,使学校有更多的评价依据,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将通过六大模块的建设与完善,整合前期实验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经验,同时将家长、社区的教育力量融合进来,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性社区,使家、校、社区达到全方位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在本学期中通过举行网页比赛等形式,发动教师制作形成了每个班级的班级主页,学校也建成了学校的学校主页,为网络学习社区的开通做好了硬件上的准备。并通过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掌握家庭的网络普及率,为进一步的实验展开积累了数据,为进一步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提供基础,也为更正不足提供依据。

我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从“三个体系”的初步架构到“六大模块”的逐步完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由外而内的三级跳——在影响广度上由局限于学校变成了辐射整个社区;在实验力度上由浮于表面现象转变为关注过程管理和细化实验课题;在实验效果上由单纯计算机能力提高内化为师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的课改实验达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始终注重处理好辅助和主导的关系,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决不能代替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处理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运用上要恰当,使之各展所长,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注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媒体演示只能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维、想象、交流。不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代替板书。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网络技术的优势,适时、适当、适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有效的强化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将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相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使课改实验更有效的实施,我校教师采用以写促研,以研促改的方法。学校先后创办了《课改通讯》、《雏凤清声》两本课改专刊,完整记录实验从开题、实施、到阶段性成果展等发展全过程,通过这些将实验的理论和经验保留记录,并为今后的实验提供借鉴,并能及时总结发表实践中的经验感悟,推荐实验中的创造性做法,从而架起学校、教师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

学校通过实验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更快乐、更和谐的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信息素养。在全区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鉴定会上,由张颖教师作了典型说课。唐娟老师执教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d t n l 》、《骆驼和羊》获省一等奖,并面向东南亚国家全面播放;在全国、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工作会上,由两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了说课;多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获市课件评比集体一等奖;由许斌教师指导的学生电子作品《圆梦》获山东省小学生电子作品评比一等奖,姜兴国教师指导的学生网页作品《成长的童话》获淄博市网页制作展评第一名;许斌老师制作的网页课件获课件评比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刘元超、张颖老师的课件获市二等奖,网络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的实验也引起了市教委和有关专家的关注。2002年10月16日市课改调研会在我校召开。2003年4月上海教育科学院现代教育研究室博士生导师蒋鸣和主任,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并和老师们一起座谈研讨。市教委和上海专家都对我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基于网络环境下课题实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随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实施和开展,我校将进一步整合可利用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突出应用是信息化教育永恒的主题

桓台县实验小学

我校现有23个教学班,学生1470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起始于1992年,从学科教学到与课堂教学整合,从单机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建设的协调发展,经历了十几年的边实践、边探索、边发展的历程。始终坚持在应用上狠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做法,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并较好的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一、在应用中发展

1992年,我校组团赴德国进行考察,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教育给我们很大启发,回来后我们马上购买微机,建起全县乃至全市第一个pc机微机室,进行计算机教育方面的探索。

1993年,除了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外,承担了省教研室在省教科所立项的“电脑作文”课题实验,开始了计算机用于辅助作文教学的尝试,并取得显著效果。

1994年,“中心”在苏州平江实验小学召开研讨会,我校在大会上作了有关《电脑作文》的介绍,引起中心领导和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当时中心作出二个决定,一是要求我们把有关“电脑作文”的论文译成英语,报送世界计算机教育研究会(ifip/wcce),二是全国的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定于1995年在我校召开。这一年我们对任课教师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历时一年,全员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并提出对计算机技能要:“校长要懂,骨干要精,全体教师都要会。”

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分会第一次年会在济南召开,第二天,14位常务理事专程来我校视察“电脑作文”。在当场命题的条件下,学生们即席在计算机上作文的做法引起了各位理事的浓厚兴趣,最快的学生10分钟写出500字的文章的速度更是令大家惊叹不已。

1995年,全国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上海中心刘复生同志来参加并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会议,使“电脑作文”不仅在全省推广到200多所学校,还影响到了全国。同时,我们的论文《电脑作文初探》被入选,作为全国被录选的4篇之一,应邀参加了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wcce/95计算机教育世界大会进行论文交流。

1995年,我们的微机进行第二次换代,第一次由8088机型升为286和386,这一次把微机室76台计算机全部换为486,4m内存,全部彩显,并连成局域网络,在当时投资30万元可谓天文数字,但也为计算机教学和电脑作文及辅助各科教学创造了条件。

1996年,我们购买了用于网络教学的“兰斯达”教学系统、用于课件制作的“登高”平台,并请华师大教授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使大家对cai课件制作的意义、做法、技能基本掌握,为下一步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

我们抓住时机,把原来的单机电脑作文移到网络环境下进行,并探索总结出了网络环境下辅助作文教学“六步式”做法:提前命题、试写初稿、范文讲评、反馈修改、存盘拷贝。大大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学生作文水平和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此新华社、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记者专程来采访,学生的4篇现场即席作文发表在大众日报上。

1997年,学校接通了因特网,同时,校园网搭建成功,我们和软件开发人员合作,制作一个备课软件,全体教师开始了网上备课的实践。

1998年,在进一步增加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学校50多名任课教师告别备课本,全部实行网上备课。并从具体操作、应用到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资源共享、个性创造、提高备课效率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

进行了6年的“电脑作文”实验举行了6次研讨会,取得显著成果。在我校就举行了3次,省教科所组织专家鉴定,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在“全省领先,在全国也具有先进水平”的鉴定意见。

随着应用的深入,硬件性能逐步不能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一是数量,二是性能,我们多方筹措资金,为用而配,边配边用,重在发挥作用。

微机室由1个扩展为2个,机型由普通586到奔腾系列,经历了第4次升级换代,每个机房均有66台高配置的微机,不仅满足上课时每生一机的需要,在性能上也完全能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校园网经过几次升级,发展为百兆快速以太网,在增加服务器、提高带宽速度,接入因特网方式由adsl电话线、ddn专线到光纤宽带接入。在教室终端配备方面,由普通586更新为奔腾系列,终端屏幕显示由25寸电视、29寸电视全部更新为51寸精显背投电视。

教师用机从一开始就人手一机,由386、486、586更新为奔腾系列。在硬件配备方面,及时升级改造以满足应用需要,但决不追求时髦而浪费钱财,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

在软件配备方面,我们始终紧抓不放,从一开始的5寸软盘、3寸软盘、cd-rom光盘到后来的资源库,直至现在的平台建设,从95年至今从未停顿过。从购买公司软件到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相结合,并提出了软件建设和应用要“以购买公司软件为主,以改造为副,以自主开发作为补充”的原则,基本满足了需要。

在实际应用中不搞形式主义,而是重在扎扎实实做工作、促进应用上水平、上档次。采用科研引路,课题实验为先导,提出了“今天的实验,明天的普及,后天的提高”等做法。在完成《电脑作文》实验的基础上,又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研究》,并在我校召开二次全省范围内的研讨会。不仅促进我校实验的深入,也推动全省同类课题实验的进展。

在南京举行的“九、五”课题结题会上,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公认我们的课题实验实用性强,效果好,特别是对我们探索出的“典型课例实验法”和“课堂实验纪录表”、“课后总结表”给予高度评价,并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承担的教育部“十五”课题实验中,我们承担了《专题网站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交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诗词古韵》作为实验内容,建起了专题学习网站。并在长沙会议、北京会议、深圳会议上均作了典型发言,受到高度评价,在全国的专题网站评选时从20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五个一等奖的第三名。

二、突破瓶颈,克服矛盾,深入发展

尽管花费了大量资金,购置较多硬件软件,资源库也较丰富,但信息技术真正全面用于教学,实现全体任课教师都做到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却很难实现,成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瓶颈。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经验,设计出了一个平台系统,并委托软件公司开发成功,解决了这一难关。

这个平台分为6个模块,分别为教学设计、课时资源管理、软件制作加工、课件播放和呈现、教学资源重组及校本资源库建设等,它涵盖了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全部功能。使传统的备课、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及质量,也为新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现在我校的全体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备课模块,实行模板式备课,大大提高效率。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可以从资源库中查找和选择所需要的cai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料,对于不合适或不能满足需要的课件可以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对于需用的教学资源按每课时为单位存放在平台中,上课时采用点播的方式播放给学生。实现了教学资源对学生“零距离、零时间”的呈现,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对于教师们所选择和应用的课件资源,在应用的同时,还要上传到平台的公共目录中去。通过选优汰劣,把结合教材、实用性强的保留下来,按教材顺序和资源类型进行重组,形成学校的“校本资源库”,为今后的辅助教学创造更方便的条件。

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或说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三种主要形式:

1、教室环境下的整合方式:即在备课时把所需用的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上,上课时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实时调用资源用来辅助教学,通过大背投电视呈现给全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由于目前教室课堂授课仍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特别是象我校这种大班额的条件下,完成教学任务,呈现资源辅助讲受的方法效率是最高的。

2、网络教室的应用方式:除了信息技术课外,把普通学科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内容放到微机室来上。通过屏幕发送和语言传播进行讲授式教学,同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利用网络优势,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也能有所突破。因为在大班额的条件下,能够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有条件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只有在网络环境才能实现。

3、专题网站式的应用方式。

学生学习是全方位的,如何真正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环境,仅靠教室和网络教室授课是远远不够的。专题网站式的应用方式也是我们进行的探索。我们的专题网站注意了这样几个特点:

⑴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

我们先选择语文学科,以古诗词学习为第一个专题。在网站上,所有涉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部分全部包括作者简介、文章内容,各种资料,有关注释……都可以查到,无论对教师备课参考、特别是学生进行学习方面都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⑵不仅仅呈现资源,还给学生一个动手动脑进行创造探究、展示自己的空间。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创作放到网上进行交流等。

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

我们在网站基本建成的基础上,申请了域名:www.scgy.net ,接入了因特网,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共享我们的资源和成果。

我们利用这个平台作为资源库,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直接带学生进入网站进行教学或让学生登陆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我们还准备将小学语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几个专题,陆续形成多个专题内容网站。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将使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三、用校园网对学校未来进行重新设计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过去的信息化教育,在抓好基础的学科教学基础上,我们重点抓辅助教学。到了网络时代,我们也是首先把校园网建成教学网,使其在教学上首先发挥作用。但伴随应用的深入,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向纵深发展。我们的思路是用校园网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重新设计,下一步要在辅助管理上有所突破。

过去很多公司开发了许多管理平台,但由于这些软件公司不了解学校管理的真正内涵和实际,更不了解各个学校的个性化管理和前瞻性管理改革,使这些平台往往都是一个方子吃药,传统管理模式的克隆。我们正在进行策划,对我校近二十年成功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形成一个适合学校实际,体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特别是突出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特色,同时又具有开放的,可以调整、修改和补充的特点,使其在学校管理方面再发挥更大作用。

四、体会、收获及问题

我们十几年的信息化教育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只是抓特色抓到点子上了,不过就是个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但实则不然,办教育,要落实教育方针,明确培养目标,这就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搞教育更需要的扎扎实实的工作,落实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我们把信息化教育当成我们贯彻教育方针,深化进行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践证明我们狠抓了信息化教育,狠抓了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始终把突出应用作为永恒的主题,使我们这所条件非常一般的农村县城小学成为省规范化学校、教育部挂牌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增强,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1、学生负担真正减下来了。

从信息化教育实施不久,我们就提出了不排学生考试名次,大幅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此,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程来我校进行采访,并播出节目《给孩子的书包减肥》,在全国引起较大影响。山东省小学减负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们成功有效的做法推广到全省,并且到现在一直没有反弹,学生们轻轻松松、愉快的在校学习。

2、教学质量上去了

我们的教学质量近二十年一直处于前列,从未跌落过。我们已不满足在全县的评测中,我们学生的平均分一直比其他学校高出10多分,而且我们的毕业生升入初中、高中后表现极为出色。多年来,在初中和高中学校班级、级部、全校的尖子学生、班干部、有组织活动能力的、竞赛的优胜者大多都是实验小学的毕业生,家长也都以能把孩子送到我校学习感到放心和满意。

3、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

学生负担减下来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师生能够无顾虑的落实全面发展。不论德育教育、艺体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都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天赋、潜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全县的领导和群众都一致评价,从实验小学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为此,中国青年报专程来采访,并连续三天以显著位置报导我校的经验,头版头条的通篇标题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紧接着是评论员文章《素质教育的可贵启示》。

4、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各级领导对我校的每一步改革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注意进行推广。先后召开了全国范围的研讨会一次,省内研讨会8次,市内研讨和现场会多次,国家级、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均作突出宣传报导。多次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多次在有关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全省各在的参观者不记其数,许多成功的做法:例电脑作文、网络阅读、多媒体辅助教学、专题网站应用等做法,都推广到了全省,影响到了全国。春节前,有近千人参加的全省的小学语文年会在我县召开,在会上,校长作了关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到学校听了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示范课,具体参观了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引起较大的轰动。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只是搭建起了一个初步的平台。真正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全体任课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当前面临的新课程改革,任务繁重,但我们已体悟到:新课程改革必须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搭建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之上,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能力,才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技术教育实施情况

高青县实验中学

高青县实验中学建于1994年,现占地152亩,建有教学楼、办公楼、科技实验楼、学生公寓,拥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在职教职工191人,是高青县唯一一所国办初中,是全县的窗口学校。近几年来,实验中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成立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人手一机。为了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强化电化教学手段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学校把电化教学纳入了教师全过程量化考核。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保架护航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工程建设

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三个面向”、“素质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被誉为人类教育的“第四次革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也已成为我校全体师生的共识。学校在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建校伊始,我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电教组和有关老师为成员的学校电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验中学电化教育管理制度》。2001年,学校又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成立了我县第一个信息技术教育中心,重新制定了《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细则》,设专职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下设电教组、信息技术教研组、网管中心、课件制作组、电教科研课题组和兼职网络管理员组成的技术服务小组。电教组负责常规电化教学工作,负责电教教材的征订、电子音像馆的管理及信息中心的档案管理,并负责摄像、录音录像、宣传等;网管中心负责学校校园网建设、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维护、微机及相关电教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资源库建设,负责学校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核心机房设备的维护和资源整合、为学校提供web、ftp、email、vod等相关服务、为全校教职工及校内家属提供接入因特网服务。

信息技术教研组严格按照教学“六认真”要求进行考核,全体教学人员进行集体备课,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除了搞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科研外,还协助管理和维护学校校园网络、各处室计算机设备、培训中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协助教师制作课件、维护学校网站、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以及为学校规划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学校不断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常规管理,经常进行工作的过程检查。对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建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使用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对软件资料实行标准化管理,注意设备的维修保养,病毒防治;严格执行赔偿制度,对网络专人管理,确保可靠安全运行,信息交流畅通。学校将电教手段的应用纳入教师的全过程量化考核,并在每学年末评选“电化教学先进个人”,评先树优。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硬件设备、教学软件的效益发挥,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开展。

三、加大投入,超常发展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关键。多年来,学校对技术装备的投入一直都是积极的,在学校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仍通过多方努力,多种渠道,积极筹集电教经费。学校每年均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近几年,学校进入了超常规发展的轨道,单是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网络改造和教师微机配备,就投资120多万元。

硬件方面。学校按照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配备标准进行配置,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学校在2003年建成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这是全县第一个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市里也是超前的。现在学校已经建成三个网络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音像馆和一个学校中心机房,这标志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学校已完成计算机网络的升级改造,中心机房装有四台高标准的核心服务机,已经能为广大教职工提供web、ftp、email、vod及电子音像资源的点播,学校建成了基于广域网的web服务器、建成了地面接收系统。学校先后建成了办公系统、宿舍系统、教学系统、幼儿园系统等,核心交换机与各系统实现了千兆多模光纤的拉入;通过核心机房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互联和互联网的接入,同时预留一个千兆光纤接口为以后与县信息中心接入,使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软件方面。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推广使用省中小学音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及省电教馆、省教育音像出版社推荐的音像教材,购置、自制cai软件、计算机工具软件。现在我们已经拥有vcd教学光盘过千张,录像教材1600小时,录音教材800小时,并有各学科投影片3500余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每年还订有《中国电化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等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刊物10余种。在自制电教教材方面,学校在2002年就成立了cai、wbi课件及网络环境下课件制作组,由教务主任任组长,组员有12人。课件制作组专门负责学校cai课件的开发,并先在教研组及学校推广运用,最后完善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保存,并积极向上级推荐上报。自课件制作组成立以来,学校每年均有自制课件在省市获奖。

由于措施得力,经费到位,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现在已具备相当规模,这为搞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提前规划,做好软、硬件与潜件的整合

为使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序、规范、系统,取得长足发展,我校制定了《实验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规划把面向新世纪、实现教育现代化放在突出的地位,制订了跨世纪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要求,也提出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做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一名教务副主任专抓“师资培训”工作,制定了《实验中学教师培训规划》。规划中明确规定,全体教师要在2000年前熟练掌握投影仪、vcd、录音机、录像机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2003年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并将此作为教师晋升、晋职的重要条件。为达到目标,学校有计划地派教师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每学期至少一次,先后已到过外省洋思中学、康城中学等),并积极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近两年,单是参加国家级、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就有10人次;学校还聘请省市教科所及知名品牌公司的专家来我校作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讲座。

2001--2002学年,学校将其定为本校信息技术应用年,掀起了计算机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潮。学校按照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至今先后进行了教师方面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算机初级培训、计算机中级培训及不定期不定时的校本培训等,目前学校的计算机高级培训工作也已经进入启动阶段。同时,学校出台政策,给购买计算机的教师出50%的资金,鼓励教师自己购买计算机进行学习,现已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并全部接入了互联网。如今,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备课室、课件制作室,每晚都会看到许多教师在认真地操作,虚心地求教……通过学习,全校教师普遍提高了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能在实践工作中熟练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为大面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良好前提。

五、合理运用,全面促进学校发展

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运用,为学校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在多媒体投影教室,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教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于动感,加大了课堂容量,改善了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参与的活动大为增多,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学期一届的优质课竞赛,更是教师竞相展示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舞台。学校规定,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不能参加优质课竞赛。学校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优质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

校园网站独树一帜。学校于2002年正式完成对原有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的网管中心负责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实验中学校园网站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网页制作精美、简洁、大方,具有学校特色并体现了时代精神,校园网站站点访问量逐步上升,很好的宣传了学校,扩大了学校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蓬勃发展。我校提出了科研育师、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战略方针,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在省市享有盛誉,被评为市科研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不忘从科研上提高自己,积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探索,现正在研究的有省级重点课题《因特尔未来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内部的《学生培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信息技术考试题库建设与研究》等。凡确定研究的课题实验,均有方案,有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全中心人员及各学科教师都积极参与实施。

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创办了实验中学“计算机爱好者”学生电脑社团,目的在于组织在电脑方面有专长的同学共同发挥所长,进行创新学习,并参加各级计算机竞赛、信息技术奥赛。社团分动画创作、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电子报刊、机器人与维护、办公应用等六个组。社员们积极发展个人特长,开展各种活动。

高青县实验中学在电化教育过程中,抓住了时机,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活动能力,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了学校内涵,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几年来,学校教师制作课件有六十余人次在省、市、县电教评优及电教教材制作方面获奖,其中有9人(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有7人论文在全国多媒体辅助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宣传稿件还在人民日报网和市信息港等网络媒体进行登载。2004年5月,学校获省“泰山杯”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有多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2005年2月,学校获2004年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评比竞赛活动组织奖。学校被设为淄博市计算机应用与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考试中心,被评为“淄博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走现代化之路 育创新型人才

高青县实验小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32个小学教学班,学生1745人,教职员工88人。多年来,学校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一贯重视现代化教学工作,1998年曾被授予“山东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1992年被评为“淄博市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97年被评为“淄博市电化教育优秀试点学校”,1996年首批创成“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01年被评为“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

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重视走现代化教学之路,在电化教育设备及电教教材配备上迅速发展。学校现在有高档次微机室一个,语音室一个,多功能电化教室一个,所有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师人人一台计算机,配备了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录音带、投影片、光盘、影碟片,各学科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所有学科开始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拓进取,加快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验小学虽具备走现代化教育之路的优势,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现代化教育的进程。面对困难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投入。首先,我们广泛宣传发动,在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等电化教室的基础上,还投资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站,配备了“武大华软”、“科利华”教学软件、“三辰影库”及各年级辅助教育vcd光盘和教学录像带、录音带;其次,学校为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工集资20万元,初步实现了校园网建设,还积极争取家长支持,在全市率先建成了11个多媒体教室 。2003年,我们又采取借、贷等方式筹集资金给剩余的16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今年秋季,又对新扩的5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真正实现了“班班通”,并给老师人人安装了计算机,还配置了两台服务器,构建了校园网。几年来,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了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上。

三、加强管理与应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

1、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学校为加强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有关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完善了岗位职责,实行责任制,配备了得力的专兼职电教工作人员,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领导工作制度,其工作情况列入教师全程量化,一学期一考核,与奖惩条例挂钩。

2、人人参与,全方位育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现在全体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上课,学校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上1—2节电教公开课,必须写出1—2篇完整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论文,学校定期举办课件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优质教案评比,规范课评比等。现在,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注重校本培训,提高师资水平。2001年,学校派2名教师参加淄博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成为全县的主讲教师,暑假,我校25名老师率先在全县进行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场头脑风暴的到来,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此后,我们又利用晚上和周末对全校在职人员进行了集中轮训。2002年我们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计算机中级培训,2003年,我校全体教师都拿到了计算机中级证书。我们还利用摄像机定期为教师录制课堂教学资料,面对面展开研讨,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教学录像档案,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近两年来,有十多人在市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科基本功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4、重视校本教研,各项实验长足发展。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生机勃勃的校本教学研究之中,教学相长,各项实验取得长足的发展。如“影视文化课”和“利用电教手段优化作文教学”的实验已经结题,数学尝试法教学及语文“韵语教学”实验也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走现代化教学之路是促进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2003年年终教育局对县、乡镇和国办学校教学成绩进行抽测,在抽测的8个学科中,我校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6个学科名列全县第一。除此之外,计算机在学校管理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校园网络的构建,实现了校内所有微机的互动,我们集体备课、分工负责,教师可以从自己的微机上通过校园管理平台检索到学校的所有教学软件,并下载使用,老师们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教师上传的论文、课件提出修改意见。几年的使用,使我们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资源,所有学科,所有的重点课时,都可以从学校的ftp上查到相应的课件和教案,教育资源共享、教师智力共享,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论文比赛、教案比赛、教后记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校的ftp完成,教研教改的成果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得到交流。

5、德育为首,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电教室为师生播放丰富多彩的中外影视片、录像等,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了能力,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了知识。学校丰富的电教教材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师生的创新精神。

四、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走现代化教育教学之路,促进了全校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整体工作特别是素质教育成绩显著,近几年,学校连续获得县“目标量化考核先进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市教学工作示范校”、“市花园式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市“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 “全国教育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实验学校”等称号。不少教师在市电教课、影视文化课评优中获奖,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有七名教师获市教学能手称号,霍秀芹老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作品《赛马》获全国推荐奖;李怀艳、索延辉、王秀芳、郝红等教师获省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吴静茹等五位学生的电子作品获市一等奖;冯立民获市“四个一百”工程优秀信息教师称号;多名教师的电教论文在省、市报刊发表或获奖。学生500余人次在市以上各科竞赛中获奖,另外,田焱、张元瑾、徐谭、翟丽等四名同学被评为淄博市“十佳少年”。

总之,几年来,学校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向教育初步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与部分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差距,我们一定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外地先进做法,按上级领导要求,将教育初步现代化尽快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走信息化道路 促教学质量提高

沂源县一中

沂源一中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山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信息相对闭塞,师资与学生生源均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山区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便成了一大难题。1998年我校对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进行了大讨论,学校广大教干教师达成共识: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我校按照“建、训、用、研”四字方针,加强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全市两次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现场会均在我校召开。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立为远程教育基地,被授予“淄博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学校”、“淄博市初步现代化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英特尔未来教育”试点学校、淄博市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首批创建单位。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建设

创建信息化校园,硬件设施是基础,软件支持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硬件建设: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98年我校建成了主干网速达百兆的沂源县第一家校园网,提供模拟因特网功能,满足网络教学需求,网络接口初步进入教研组和课堂,建成一个多媒体教室。

(2)普及阶段。1999 年——2001 年,添置多个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宽带上网接入因特网;充实校园网络数据库(含课件库、试题库等),完善校园网络系统,提供以下基本信息服务: 因特网连接、访问代理、文件传输、 web 浏览、电子邮件系统、校内论坛。在充实学校信息库的同时,构建学科资源点播系统,实现课件、试题等资源共享,初步实现无纸化办公;网络接口进入每个教室和办公室,达到教师人手一机,所有教室配备联网计算机和投影机,使网络信息进入课堂。

(3)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构建远程教学系统(网络广播教学系统、 实时远程教育系统、非实时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与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平台;在学校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积累、优化机制,为学科整合提供平台基础;构建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学校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

目前,我校正和网通合作建设沂源一中网校,将我校信息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软件建设:

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按照硬件、软件1:1的投资比例,加大软件建设的力度,构建“四平台一学院”。

1、音视频资源平台:通过购买、网上下载、兄弟学校交流等途径扩大教学资源,并将有关教学的音像资料数字化,建立音视频资源平台,建立音像资料馆。

2、学科微教学单元库平台:各科按照教材特点,从各种资源中选择加工,按册、单元、章节、课题建立起适合我校教学的教学资源。

3、"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为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学习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4、积件组合平台。为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极大方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网络学院。网络学院分教学策略库、教学宝典、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论坛、专家论文、普通话培训、网上教育资源、计算机辅助各科教学、因特尔未来教育等栏目。

制度建设:

1998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立信息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信息中心下设:网络中心、资源建设开发、校园电视台、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设备管理和维护等部门,同时建立有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参与管理的信息管理网络。

学校制定出台《沂源一中信息中心工作制度》、《沂源一中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条例》、《班级信息化教学管理员工作职责》、《电教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二十多种制度,制定了《沂源一中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实行岗位考评责任制,加强对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抓培训

1、制定培训目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关键在于教师,我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目标:100%的教师能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并掌握基本的网络基础知识,90%以上教师能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80%以上的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能创建学科特色专题网站,并结合教学内容比较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模拟性、动态化优势,整合优化课堂结构。

2、建立培训三级培训机制。

一级水平:(一般教师)学习并使用powerpoint flash等制作软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的实践与尝试,学习网络基础知识,进行上网培训,掌握网上资源查询技巧;利用网络辅助管理、辅助教学。

二级水平:(学校骨干教师)掌握authorware、方正奥思、premiere6.5等软件的使用,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料的输入和简单加工技术及本学科专业的专用软件。

三级水平:(专职教师)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网络维护和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创意、设计、制作。主要涉及:网页制作、平面图形处理、矢量动画制作、数字视频制作等。

3、提供培训教程。我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在内部信息网上开辟软件手册栏目,将需要教师掌握的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全部做成网上教程供老师们学习,这样既解决了集中培训经常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冲突的问题,使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各种软件。

经过培训目前我校任课教师已全部达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级水平,并初步具备了以下几种能力:一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三是有效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四是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组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经过培训更全面提高了教师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我校教师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创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管理模式。

三、抓应用

1、运用于教学设计。一是老师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方便的查找、下载教学资料,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微教学单元库,实现资源共享。微教学单元库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可以滚动发展,每一个教师都可以结合实际对它进行不间断的修改、充实,使之更加完善、科学。微教学单元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备教材的效率,从而赢得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备学生上,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2、运用于课堂教学。据初步统计,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占98%,使用网络教室上课的占25%。信息技术以其友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和表现力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我校鼓励教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尽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全面、生动而又系统的展示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这不仅优化了情感氛围,丰富了优质教育资源,还有效的消除了以往教学方式下学生普遍存在的烦躁、焦虑、压抑和困乏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于交流学习。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和网络学院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交流和研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将搜集到的学习资料,整理后共享,供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大屏幕学习。学生还通过校园网上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通过各学科主页的信息资源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进行开放性学习。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宣传教育,班级可以利用校园网召开各种主题班会,开展班级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则可以通过访问web服务器或联接互联网有选择地了解各种专门知识、社会信息或时政要闻等。

4、运用于教学评价。我校于2002年开始进行普通高中考试命题及评价系统的整体改革及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加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从命题—考试—阅卷—建设性评语—学生自我完善—教师评价,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建立比较全面的收集数据及进行数据处理系统,作出对每个学生的各项知识及能力等级的评定,反馈教学信息,并能提出专家建议,评价教师教学和指导考试命题。

5、运用于学校管理。

一是通过网络资源,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引领领导班子成员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管理理念,目前学校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不是将管理作为一种凌驾于教师与学生之上的权利,而是服务于教与学的义务。二是通过校园网,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公开学校党务、教务、政务、财务等有关信息,自觉接受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在网上开辟留言专栏,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吸收更多的通过正式组织无法得到的信息。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推动了校务公开,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使得信息查阅便捷、迅速、高效。四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考试管理,学校建立考试管理系统,及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阅卷、成绩统计和分析。特别是高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考试频繁,考试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阅卷效率,增强了考试分析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五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生心理咨询,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德育专栏,成立“慧智通心理测试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六是将信息技术用于校园管理,去年,我校安装了全天侯闭路监控系统,大大推动了平安校园建设,有效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有效制止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优良校风。

四、抓研究

1、教学研究。学校每年举办一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讨会”。研讨会由第一、二届在多媒体教室内的单机多媒体教学,发展到第三届在网络教室内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拓展到第四届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主旨”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构建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二是以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为标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三是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新模式,四是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

2、课题研究。为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大了教育科研力度,参加了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研究,承担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项国家级课题,其中,《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子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为“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并已取得初步成果。目前我校还承担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网络环境下问题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利用现代传媒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等市、县、校级课题。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我校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学校管理日趋现代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大,教学模式日益更新,师资水平明显提高。在2001年“全国金海航杯”课件评选中,我校选送的4个课件全部获奖,张洪刚、唐文玉、李传友、焦方亮、杨树锋等五位教师的多媒体教材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有大批教师在各级各类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其中,杨树锋老师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创新大赛获一等奖;逯良家老师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二等奖;邓华玉老师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房凯英老师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二名。学校先后培养出全国优秀教师、骨干教师6人,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30余人,市县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0余人。学生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2001年,学生入口成绩较差,在师资、生源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校充分发挥信息化这一优势,率先实现“班班通”,将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2004年高考取得本科进线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并有9人进入全市文理科前二十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均取得优异成绩,有数百名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大奖。2004年,在全国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淄博赛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5年在全市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我校有2人获一等奖,并代表淄博市参加全省大赛。

虽然我们在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打算下一步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抓好教师培训,进一步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新模式,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以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以信息化为突破口 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沂源县实验小学

一、加强硬件建设 实现研修“信息化”

现代教育教学设施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学校敢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头雁,用超前的意识干超前的工作,决定宁肯在别的地方省一些,也要建设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在资金短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争取政府投资、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配备过程中,我们避免盲目追求设施的数量、媒体的档次、设备的花样,坚持实用性、科学性、超前性,做到按国家标准配齐全,依教学需要配合理,既重视硬件配备,又注重软件开发与利用,用全新的眼光,逐步提高配置规格,拓宽发展规模。

我校的硬件配备,一年一个新台阶,先是投资300多万元购买浪潮微机60台,大屏幕彩电32台,为每一个教学班,装备多媒体讲台,扩建微机教室,然后开通闭路电视,建起了校园局域网,并连入国际互连网,建成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现在学校又成立了实验小学电视台(卫星接收机3台,调制器4台,影碟机1台,摄录一体机一台),电视台具有能收、能转、能插、能录、能放、能合成等各项功能,播放中心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师生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四机一幕”进了课堂,教师人手一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拥有笔记本电脑,语音室、微机室、cai电子课件室齐全,使学校硬件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设备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实现了研修“信息化”。

二、强化校本研修管理,营造“信息化学习型学校”

1、制定、完善各类培训制度,为信息化校本研修实施建立保障。

(1)加强学校行政主管的持续性学习 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学校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业务校长为组长,多名全国、省、市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业务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工作中,各小组分工明确,定期组织专门的培训会议,组织培训活动,保证了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2)确立“学习型组织”的学习策略。

首先学校领导改变领导方式,尊重、沟通、协调、汇集成员的意见,鼓励教师敞开心胸,接纳不同的意见。其次学校重视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如在周前会、各级教研活动、各种比赛中巧妙的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三是学校安排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到校演讲或指导,以提升学校内的学习成果,定期举行家长会等各项活动,使学校真正成为了社区的文化活动之中心。

2、强化信息化培训管理,保证培训效果。

(1)重视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职工的学习与发展。

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络,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从各个教育电视台精选部分优秀节目,组织教师收看,以此开阔教师视野,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现在已经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学校也建立起了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为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培训效果,学校将大量培训资源上挂在学校主服务器,这些资源包括教育经典文章、专家讲座、优秀课例、名家讲坛等,并且链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网站,学校定期开放微机室、阅览室、图书室,教师可以随时在自己的微机上,或者在微机室中方便地查阅各类培训资料,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征订教学刊物达40余种,基本达到教师人手一本。学校还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教学杂志两种以上,供教师培训使用,为实施培训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促进教师成长,学校每年都要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校本培训和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专用资金,保证及时参加各类培训会议,及时了解各类信息,学习先进经验。去年一年,学校累计为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培训投入资金5万余元。学校还建立了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课题专项奖励基金,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研究教学、投身教育科研,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此外,学校还积极改善公办学校职工的工作态度、方法,引进企业管理的理念和作法,给职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成效。

(2)重视团队学习,以网构“网”。

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构建起全员学习网络,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我们在构建学习网络的过程中,充分借助网络,重视抓好组长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组长的培养。教研组长是学习型组织的中坚力量,是广大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示范者。只有每一位组长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把握学校的办学思想,带领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项措施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我们依靠“校本教研”,激发校内各组织的潜能并促进其发展,建立网络教研、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网”。

三、运用“信息化”认真组织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认真组织专项培训活动。

为了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我们确定了“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培训思路,坚持理论到技术全方位进行,努力实现“两个提高”。

一是提高教育理念认识水平。我校扎实进行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利用假期、星期天、晚上时间组织学习,做到了全员参与,按时考勤,保证了上课质量。到目前为止,英特尔未来教育合格率均达100%,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如何用于教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了将课改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较好的融合,我们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狠抓校本培训,组织了理论学习周,每周由学校领导干部利用周前会时间举行课改理论辅导讲座,使所有教师都能够自觉用课改理念进行教学。

二是提高信息技术用水平。目前,我校教师全员参加了计算机中级培训,合格率达100%。随着学校课程整合实验进入教体局规定的第二阶段后,我们开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为了解决实用技术上的困难,学校今年又聘请历山中学电教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了flash制作专题培训,用一周的时间由学校电教专业人员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了网络教室软件使用操作、教师专题网站建设、web格式课件制作和多学科教学资源单元设计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实用技能。为熟练使用网络教室软件,学校微机管理员给所有任课教师排定上机实际操作的时间,由教导处随时检查教师们的执行情况,直到每位教师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止,为上好网络环境课扫清了技术障碍。

2、积极开展各项专题比赛。

我校在扎实开展培训活动的同时,适时组织比赛,做到以比赛促提高,以活动求发展,每学期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

一是课件制作设计比赛。从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到authorware课件、flash课件再到基于web格式的课件制作,都与学校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每学期一个主题,层层推进。学校确定时间组织比赛,比赛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到多媒体教室演示,边演示边介绍,由学校组织评委评价打分,并将成绩记入教师个人素质比赛成绩。

二是信息化教学案例设计比赛。对案例除要求精炼、实用外,主要从网络环境下课堂构建模式、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方式、专题网站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定,不断提高教师案例设计水平。

三是说课讲课评课比赛。把教师在活动中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作为重要的评比指标。本学年重点组织了网络环境下的讲课比赛,学校要求40岁以下任课教师必须全部参加,主要从教师网络课的构建模式、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研究成果等方面量化打分,通过比赛切实提高了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授课水平。今年四月我校承担了全县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二阶段成果展示开放交流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3、隆重举办科技信息节。

为推动学校教学现代化的进程,本学年我校组织了以“迈向网络时代,感受信息生活”为主题的首届科技信息节。组织了系列活动:一是举办信息技术知识普及讲座。二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有教师参加的flash课件设计制作、多学科教学资源单元设计比赛,学生参加的打字、电脑绘画、班级网页制作、主题网站设计、搜寻信息能力、现场电脑作文、英语会话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是组织多媒体教学开放周。邀请家长听课,教师互相听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稳步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两项整合”:

一是以网页式备课为突破口,深化教学常规工作

我们把网页式备课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我们的做法是:每一个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案,以框架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课件分别与其相关的内容建立超链接。然后把所有的网页备课都链接到学校网站上,上课的时候通过学校网站直接调用。这样,一年下来就形成了个人备课、教研组备课、年级组备课、教导处备课系统为一体的网页备课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课件、资料时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及时跳转到相关内容,整个网页备课将教案、课件、资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内容具体,一目了然。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把老师们从大量的重复抄写教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研究教法,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集体教研形式,将说课、演课、讲课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学期初各教研组教师明确分工,轮流主讲,具体到人,具体到课题。在教研之前,主讲教师把教研课题的主要内容打印出来,每位教研者人手一份。在教研时,主讲教师边演讲边用微机演示,其他教师边听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并直接在微机网页上修改,最终形成一个精案。经过讨论修改的精案凝聚了多人的智慧,更完善更实用。这样改革集体教研活动,凸现了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理清了教研思路,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首先,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要给学生提供资源环境,教师首先要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要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教材,丰富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可将教学中所用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的文件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并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上因特网或在资源库中搜集素材。

其次,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式、协作式或研究性学习。

尽管我校现在只有一个网络教室,还达不到班班都是网络教室的条件,但是,我们尽量的为教师们提供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接触信息技术,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2、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围绕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重点开展了三种教学模式的研究:虚拟资源型教学模式、学科整合型教学模式、协作研究型教学模式。

其中,协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第一步: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教师用主题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寓问题与情境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研究兴趣。第二步:小组计划、组织分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各小组再内部分工,将学习任务分解到人。第三步:小组协作、搜集资料。学习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可以访问课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所做的专题网站,教师提供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等,由学生自己上因特网或在资源库中搜集素材。第四步:整理分析、意义建构。各学习小组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第五步:成果发布、评价总结。师生一起学习交流、评价、反馈,使问题得以解决。整个过程教师打破书本知识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由封闭型变为开放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对虚拟资源型教学模式和学科整合型教学模式也获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学科整合型教学模式的课例6月份报送到市电教馆参评,协作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论文已被教育部主办刊物《教育信息化》录用。

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的有机整合,提高教科研水平

我校在“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争创名校”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需要,及时将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了学校课题实验中,推动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广泛深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改进“作文规范化实验”

“规范化作文实验”是我校的拳头课题,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学校积极对实验进行改进,一是作文指导方式的改进:从写作时的实际需求看,学生最喜欢的作文指导方式是作文的讨论交流,讲评作文时,传统的做法是将学生作文打印出来,费时费力。而打印作文也不可能打印所有学生的作文,只能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这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发布在自己班级的主页上或校园网上,以便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二是作文评改方式的改进:利用网络将学生作文整理成电子作品集,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交流及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学生还可以借鉴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从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二)积极实施信息化教学,深化“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

“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实验是我校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重点研究的课题。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学校又积极开展了课题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有了信息化作为翅膀,不但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教师把备课过程中构建的重点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无论在新授课前的复习,还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课堂设计上,大多采用创设情景,利用飘然而来的背景或背景音乐,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提供信息资源、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成为实现问题解决的重要的策略。教师应优化信息资源,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然后再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把任务分配小组,小组再把任务分配个人。利用教师提供或学生收集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判断、加工整合等进行探索。然后通过面对面或网络媒体的bbs、论坛、聊天室等功能互相商榷、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从而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的流通,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则主要是引导讨论促进会话交流。

3、展示成果,交互评价。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探索,最终将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展示成果,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方法及获得的知识、技能。二是交互评价,可以从合作氛围与效率、学习方法与手段、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展示与评价,实现学生的自主认识、激励与鼓舞。

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使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几年来,学校立足学校实际,紧跟教育发展步伐,不断改革校本研修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以开展丰富多采的校本研修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究活动,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淄博市教学示范学校、淄博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创立的作文规范化教学实验,先后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省小语年会,海峡两岸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学术研讨会交流,实验报告在《山东教育》发表,被誉为“小学作文教学科学化的一朵奇葩”,并在全省推广,今年,学校确立的“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课题,被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定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滚动重点课题。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已有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教育专家1人,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8人次受省级表彰奖励,11人次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50余人次在省、市教学评优、课件评选中获一等奖,有80余篇论文在国家正式刊物发表,教师学历、信息技术中级考核全部达标。

学校多次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文明单位”等218项综合荣誉称号。反映学校的专题片《知识的摇篮》、《欢乐的校园》、《留住美丽》等分别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大众日报》、《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素质教育进行了报道。学校师德教育经验曾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并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原国家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督学王文湛来学校视察后,欣然题词:“齐鲁小教一枝花”。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得到长足发展。

在校本研修方面,目前,有2篇校本研修文章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自2002年以来,3次在市级培训会议介绍学校校本研修经验,5次在县级会议中介绍经验,有10人次先后获市基本功训练先进个人,英特尔未来教育兼职教研员、讲师、骨干教师,学校确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得到市县专家高度评价、认可。

五、前景瞻望

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建设迈出了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或作进一步加强。

1、以数字化的推进为导向,加大投入,配一流设施。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本着“合理投入、避免盲目超前、注重整体效益”的基本原则,加强校园网的维护与使用,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配备“新四室”:(1)、高端微机室(具有p4cpu、内存256m、硬盘840g以上)(2)、多媒体教室( 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银幕1幅、彩色电视机)(3)、语言实验室(电脑控制)(4)、多功能综合电教室(含电子阅览)。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现代教育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培训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将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狠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在2006年至少有一半的教师拿到计算机高级证书。

3、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四方面便于沟通的网络教育平台。

4、在网络环境中,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库,做好教育教学软件的筛选与整合工作。

6、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高投入,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要求,最终要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引导教师,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新课程实施的高标准实施,离广大人们群众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决心乘这次总结会的东风,继续创新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要求,扎实工作,精心研究,使我校创建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的步伐取得长足的进步。

以课题带全面 以培训促发展

打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新品牌

高新区实验小学

淄博高新区实验小学建于1996年8月,现有18个教学班, 在校生763人,在编教职工44人,是面向市、区公开招聘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100%,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20人。

建校伊始,学校就确立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路。2000年末,完成了校园网基础框架的建设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建设,并以“科利华网络版操作平台”和“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为内核全面实现了电子备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管理。2001年,顺利通过了“淄博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的验收。几年来,学校全面提高领导、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育信息化工作由小到大,一边实施一边发展,一边装备一边开发使用,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前列。现将几年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部分做法总结如下:

一、真抓实干,把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学校始终把教育现代化工作提到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学校每个学期的工作报告都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对全体教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学校要上新台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否则这些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电化教育领导小组,由各教研组组成的电化教育课题实施小组,全面开展、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校内全面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五年规划,力争在几年内闯出一条有我校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创建有学校校本课程特色的资源环境,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达到全市一流的高点,打造出我校一个新的品牌。

二、加大信息化软、硬件投入,创造优良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几年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一直保持着较大规模的投入,不断探索技术更先进、理念更超前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

1998年我校实现了“四机一幕”进课堂,建起了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等,为顺利完成英语、计算机等科的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打下了基础。2000年末,我们完成了校园网基础框架的建设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的建设,并以“科利华网络版操作平台”和“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为内核全面实现了电子备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管理。2002年,我校为了给老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学生一学年的电教代收费购置了一套比较实用的k12教学资源库,并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内有40台配置较高的计算机组成的多功能电教室一个、完善了“校园广播系统”、把阶梯教室装备成了多功能报告厅、实现了“班班通”。多功能电教室的建设不仅为我校教师集体学习、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完善教学提供了方便,也为我区教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算机中级技术”培训提供了保障;“班班通”为教师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用悦耳的音乐声代替了刺耳的铃声,使学习化校园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2003年依托区教委信息中心,对学校校园网进行改造,由adsl上网改由宽带接入,综合布线更加规范;2004年由于班级及教师增加学校又多方筹集资金新上教师用机及教室用机共计16台,基本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学生机占学生总数的14%。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信息素养

1997年起,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活动。1999年,我校制订了《实验小学教职工计算机技术应用培训方案》,明确规定:学校所有在职人员均须参加计算机课程学习。对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成效的科组、教师实行奖励。我校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由区教委、市电教馆、市教委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学习,并多次为区教委组织的技术培训班提供指导教师和培训现场。2000年12月起,学校利用晚上、双休日时间举办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电子备课系统、课件制作、网络知识等培训班,共培训了240多人次,学校曾一度出现“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大事。2002年教师全员参加了计算机中级培训并全部合格。通过培训,教师们制作课件的兴趣浓厚了,动力也不断增强。在教委组织的学科带头了评选中,我校教师执教的电教课普遍受到好评。

四、课题带动,全员参与,教育信息化结硕果

在注重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学校更重视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提高,近三年来,在承接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带动下,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全员参加英特尔学科教师培训;听取专家报告;校内集体学习与研讨等等,使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结合实际,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二、三年级基本学完信息课操作内容,四、五年级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对学科知识进行搜集、整理、综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现代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在中、高年级教师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提高学生能力,成为教学的又一突破口。几年来,全校教师通过培训、自学等多种途径,都能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都制作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网站实现备课、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成为我校教师基本的教育技能。通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多名教师的论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全国、省、市获奖。2002年师范司与英特尔公司联合表彰大会上,高新区实验小学同时三人获奖,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同时三人获奖的学校。2003年由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网上征文”和“英特尔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我校教师有三人在征文中获奖,有六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获奖。

与时俱进,学校提出“以网络为途径,以学校网站和个人网站为阵地,建设学习化学校、学习化班级”的发展思路。学校网站自2000年建立以来,对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激励、交流作用。宣传了学校,激励了学生,拉近了家长、社会与学校的距离。现在经过改版,已经成为集信息发布、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电子备课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网站,并在2004年获省教育网站评选二等奖。现在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校教师每人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实现资源共享。大部分班主任教师建立自己的班级blog实现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网上互动的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学校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有效的。但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探索、研究、改进

今后,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将继续进行深层次的学科整合与资源建设开发的教育研究;建设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使用效率、使用效果都作为评价内容,使得教师在获取信息、素材、备课上课、管理、办公等方面的工作更加有效率;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在硬件、软件的装备上更加合理;通过各种培训、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理论素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随着我校信息化校园环境的全面建成,随着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高新区实验小学必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内外、省内外享有盛誉的名校,打造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新品牌。

搭建信息科技环境下的行动研究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新区南石小学

一、我们的反思与做法

作为一所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小学,身处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农村学校的教师如何能够迅速的成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做才更有效?教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尽快提高?新课改的航船在信息科技的海洋中如何才能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的做法: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选择校本培训作为切入点。

教师的差距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的差距。要让教师及时跟进新课改的发展步伐,必须尽快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每位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让教师的思想统帅观念和认识,让教师的观念及认识指导行动和实践,于是我们最终选择了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也称“校本学习”或“校本研修”,是指源于学校的发展需求,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成长需要、主要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新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还可有效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我校最初的校本培训,以聆听专家、教授的报告,集体学习课改理论书籍为主。这种富有前瞻性的课改理论支持在课改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通过理论学习,确实提升了教师们的课改理念,为教师实施新课改指明了方向。但毕竟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一段距离,理论与实践似乎脱节。教师们只是在被动学习课改理论的条条框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更谈不到以校为本,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种接受式培训,其收效并不十分明显,且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仅仅靠这种培训是不能完全实现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长乃至学校的发展的。

2、撰写教育随笔,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探索教师主动学习、培训之路。

学校开始反思:应该努力寻找一种让教师主动学习、积极要求培训的途径,并且这种培训能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既省时又高效,既理性又可操作。

2004年春天,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积极倡导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于是我们开始尝试让教师写教学随笔,引导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周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出示研讨课。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最后由执教者负责整理、撰写教育叙事报告。这份报告既有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描述,又有对某个细节的评价和自己的反思,同时还有其他教师的评论与建议。经过不断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做法,即“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撰写教育叙事报告---再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对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教育叙事,除记叙课堂教学的环节以及相关的细节,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教师执教生涯中的惊奇与喜悦、困惑与烦恼,甚至包括一些两难问题。但着眼点和归宿都是为正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彻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它让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是一种以研究、交流、行动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式学习;同时这种研究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对各科老师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启迪。这样的校本培训就转化成了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校本学习。通过校本学习,教师学习的兴趣更高了,研究的氛围更浓了,探讨的动力更足了,教学的效果更明显了。校本学习让我们找到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源动力。

3、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校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比如gmail 、blog 等的应用,也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管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变混沌为条理,变无序为有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从此,我校的教育叙事研究搭上了信息科技的快车:我们把教育叙事研究与书写教育网志(或blog)结合在一起。即把经历过以上教研环节而撰写出的教育叙事报告上传到在互联网上申请的blog空间,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网站,继续接受专家、教授、同行教师更深层次的指导。像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北京师大庄秀丽博士还有柳栋老师、齐伟老师等等许多专家教授的blog网站对教师们的教育叙事研究影响极大,浏览他们的blog几乎成为老师们每天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变革了教师们的学习方式,从行动反思开始,他们纷纷借助教育叙事网站与校外教育同好者探讨着、沟通着、交流着。blog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们开始踏上自我更新和学习的专业发展之路。我校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正在沐浴专家的阳光雨露,接受他们的评点和指导。老师们在互联网上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心贴心。一起面对新课改,讨论新课改,适应新课改,发展新课改。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全球化、数字化的交流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言,“以blog为信息环境载体,不仅教师可以写一些教学的反思、范例、经验和感触,为他人提供丰富的一线的实践素材,而且可以通过发表在自己的blog上,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范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反过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办学理念,使理论起到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带动了一个学校的大多数教师参与,进而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使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协作中得到提升。”

北师大庄秀丽博士在我校校长的“菜园主人”网志中留言说:“这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进行时!您所参与体验的学习共同体越来越‘复杂’,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一个稳态跃迁到另一个稳态......这就是成长发展的路径呀!……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对经验的反思总结和提升”。

淄博市电教馆领导了解到学校积极实施课改,热心信息技术研究的情况后,给予了莫大的关怀和支持,无偿为学校安装了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并经常亲临学校教学一线指导工作,这让我们把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叙事研究与校园网的利用整合在了一起,研究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学习和叙事研究的主题网站的建立,以教师自我教学实践为前提,以教师的反思性思考为切入点,使教师的学习、反思和研究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网络、立足于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为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管理,使教师自身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同时提升了自身工作生活的质量。这种学习资源的建设深深植根于一线实践,实用性更强,带来的学习效益更高,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体教师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校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初见成效。04年5月份在全区校本培训论坛中,我校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主进行校本培训的做法,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11月份,区教委在我校召开了“主题组班,滚动培训”研讨活动,会上我校就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工作做了经验介绍,部分教师就校本培训以及教育叙事研究的收获做了典型发言。会议期间,我们还通过skype(网络电话),与北师大庄秀丽博士就校本培训与教师学习等话题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在线实时互动交流,让与会代表和老师们又一次亲历了一次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会上,区教委邹斌主任以及市教师教育管理办公室王德学主任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04年底,我校被评为淄博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中,我校陈忠心校长的网站——“菜园主人”荣获“网站评选一等奖暨优秀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荣誉称号。他撰写的文章《校本培训与教育叙事研究》刊登在04年《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第十期上;论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个人学习网站建设到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在《信息技术教育》05年第二期上发表。年底在开发区教委对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中,我校在十三所小学中,位居第二名。被区教委授予“04年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先进单位”以及“04年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三、发展构想

由学校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以及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历程,我们想到了学校教育主题资源建设问题。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主题资源的建设应该是由广大一线教师建立的个人主题资源汇集而成的集合体。一方面,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有必要、有条件建立个人的主题网站,这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沉淀的知识管理过程,而且这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最为宝贵、最为有效和实用的资源和财富;另一方面,在建立个人主题资源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同事、专家、学者交流,教师的理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又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教育主题资源的利用。这正是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只有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样的资源才有针对性,才富有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资源共享,这就是集体智慧,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为此,从新学期开始,我们又在尝试建立学校的教育文摘网志,以此为依托搭建一个信息科技环境下的教师行动研究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舞台,同时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主题网站资源,探索和推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附:我校部分教师教育叙事网站

陈忠心:http://caiyuanzhuren.yourblog.org

曹 永:http://xiaoyong.yourblog.org

朱丽丽:http://nszll.blogone.net

刘维丽:http://shandaishengming.blogone.net

李 慧:http://nsyueliangjiejie.blogone.net

梁凤玲:http://liangfengling.blogone.net

李志诚:http://lizc.yourblog.org

新闻中心   教坛之声   招生咨询   教育用品   教育社区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中国基础教育网 版权所有,2000-2006

Copyright 2000_2006 cbe21.com.All Rights Reserv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7782.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写好经验交流材料 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如何写好经验交流材料——简介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民间组织,每年都要召开若干大大小小的会议,交流情况,交流经验,交流体会,促进工作,提高水平。对于领导者来说,抓两头促中间、抓典型带一般,更是常用的一种领导方法,胸中有思路、手中

银行合规操作经验交流材料 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材料

银行合规经营、合规操作经验交流材料 我可为您代写qq:993870977今年以来,XX市XX区联社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紧紧抓住“制度、执行、监督”三个环节,以制度执行年活动为载体,从全面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入手,狠抓“五个到位

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文化成就信誉 满意创造价值江苏省扬州汽车运输集团公司江苏省扬州汽车运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于1949年,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国道路旅客运输一级企业。经营领域覆盖道路旅客运输、公共交通、城市出租、汽车修理、商贸旅游、职业培

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主持词 优秀教师风采录开篇语

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东红( 2010年3月13日 )同志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全县教育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科学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今

喀什地区建设工作会议表态发言材料 工业经济会议表态发言

浏览次数:827 来自: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3-12坚定目标 迎难而上努力开创喀什市城市建设新局面喀什市建设局(2010年3月2日)2010年,喀什市建设局将在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喀什市老城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大民生

声明:《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中基网-地区教育-区 中基网》为网友硬汉无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