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之管宁与华歆》有感 管宁与华歆翻译

原文:《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评:本文主要讲了管宁与华歆绝交的事情。而绝交的理由,作者只选了两件事来阐述。一件事是见“片金”的不同态度,另一件事是读书时见“乘轩冕过门者”的不同态度。这两件都是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绝交是大事,可见写作的手法是“以小见大”。一般人关注一般事,对大事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人是不愿“真诚”关注的。所以在中国,关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关注大事那是“发牢骚”,不足一论的。因而写文章,最好是“以小见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评: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浅显,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因为这两件小事而绝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说管宁自己也有“问题”。但站在过去的生产能力下,华歆的经济头脑与学习动机是值得管宁与之“分道扬镳”的。

古代为什么强调对人道德素养的要求以及重视对人道德的评价?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产能力越低下,越强调人集聚进行生产的重要性;个人生产能力低下也会对人与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赖性。无论人集聚,还是人与人合作,都对人的忠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对他人的诚信、对合作组织的忠诚,那合作不能继续,组织也会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领导、管理大家。所以社会需要用“道德”来评价个人,个人也才能凭借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为国家的人才,组织、领导大家。这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道德的养成是需要个人追求的,个人的积极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水平。

管宁在学习的时候,看到华歆道德养成的个人动机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宁的价值选择中,要失去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宁愿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时候,管宁肯定是会与华歆绝交的!

现代社会生产能力、个人生产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这个方面看,有些人就放弃追求“道德修养”了。但现代生活的组织化却在不断加强,如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协会等机构,让每个人都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人一生下来就同时加入了好几个组织,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国家——公民、加入企业——被保险人等。而组织化的基本素养也是“道德”。所以现代人学习“管宁与华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9571.html

更多阅读

藏在《世说新语》里的动人爱情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

王献之的爱情故事丁启阵《世说新语·德行》有如下一节文字: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白话今译:王献之病重,道士为他举行消灾度厄的仪式,需要病人自己说出所犯罪过。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 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

25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前预习学案一、走近作者作品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

读《世说新语》有感 描写景色的作文300字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以及他周围的文人们编撰而成。记述了汉末到南朝之际的许多历史人物的奇文趣事。它往往通往一件事或一句话来突出人物性格,这本书就是有一个个小故事有规律的组合而形成的中国的《一千零一夜》。因

声明:《读《世说新语之管宁与华歆》有感 管宁与华歆翻译》为网友放任喜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