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雪方程式揭开古典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之画皮 揭开画皮的皮

从费雪方程式

揭开古典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之画皮

  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自称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该理论试图论证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保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 。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这个MV=PT就是所谓的费雪交易方程式,它是货币数量说的法宝,被认为是“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即通货膨胀理论的最给力的证据。弗里德曼更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出种种奇谈怪论。我们不妨现在就来看一下,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MP=PT,显然这是一个具有四个变量的方程式。从这个方程式中,无论如何也是看不出P与M存在任何线性关系的,然而古典经济学家们有办法:

他们首先假定T只代表即期产出。也就是说,过去的产出是不需要货币的,比如说你买一套二手房,因为不是当年的产出物,因而便不产生货币需求了。“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可以用人们的收入来代表。”(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三版》92页)这个逻辑是这样的,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无法衡量,也就是说,货币的需求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那怎么办?如果货币的需求无法衡量,货币数量理论不就是无中生有了吗?没关系,弗里德曼们为了证明他们的理论,可以临时找一个替身演员来扮演货币需求,那就是“收入”。然而收入多寡,却恰恰是取决于货币供应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如果只承认所谓“收入”产生的货币需求,本身便是本未倒置,大量因货币供应不足无法被盘活的存量资源及大量因货币供应不足无法被实现的产出,便无法获得货币支持,自己想办法去吧!

为了使T成为“常数”,古典经济学家们仅假定T只是增量还不够,还要假定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既没有价值,也不会带来产出的,只有这样T(这时已只代表即期产出量)才不会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认为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就等于认为货币不会成为经济社会的瓶颈,经济社会并不会出现由于货币供应不足其它资源闲置的情况。增加货币也不可能使闲置中的资源被激活。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种大米的农户只能生产和消费大米,产水果的农户只能生产和消费水果。所有的生产者都只能生产、消费、储蓄自己的产出品,则任何生产者都会失去生产自用品以外产品的动力。除非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剩余产品暂时转化为所谓的“一般等价物”或者是对他人的债权(再用这些债权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它商品),否则生产者们宁可将生产这些“多余”产品相对应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闲置,也不会将这些“多余”的产品生产出来,再白白地倒掉,而与此同时,每个人丧失的是消费他人产品的机会。这样看来,是否存在足够的“一般等价物”或“安全债务人”就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总产出的数量,以及社会资源的闲置水平。货币的效用,便是提高社会的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增加经济的产出。这样的东西,如何可以说是没有价值?是中性的呢?显然,无论存量还是增量,T,都必然地将随货币供应的变动而变动!

此时仍有三个变量,于是为了让P与M线性,才高八斗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假设,“V”也,不许动!

太令人振奋了,我不得不说,古典经济学家们,真的是无所不能的!

这个公式的四个变量中,如果要我选一个最活跃的变量,那么这个“V”绝对是当仁不让的。

然而,更为荒谬地是,许多货币数量理论的忠实信徒,在信奉货币学派“V”为定量这一理论的同时,却又把调整“V”作为达成政策货币目标的手段。我们不妨看一下,这样做能否有效果。

决定“V”的,一方面是货币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货币租金的承受力;另一方面是经济体各环节出于对货币租金的诱惑产生的提供自身信用的意愿。所以,当货币需求不足时,货币当局上调M时,V必然向下,以货币效率下降抵消M的增量,而如果不断调高M,则部分环节或全部的V便会出现加速下降,甚至出现黑洞(比如说凯恩斯笔下的流动性陷阱,日本人就是由于信了这个V是常数,才掉进了这个陷阱的);货币需求存在时,货币当局下调M时,V必然上升,以货币效率的上升抵消M的减量,如果不断下调M,则部分环节出于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便会超负荷运转,它的V会被超限度拉长,直至被拉断(比如说雷曼)。而且由于很难做到同时调节各环节的“V”,所以,V不仅不是常数,试图通过它调节货币供给也是行不通的。当你调节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的V时,其它环节便会反向运动,以抵消政策的作用。所以V象是指间的一条泥鳅,它的上升或下降,最终只能由PT/M来决定。

不管怎样,这些问题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经济学教材中却不会成为问题。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天下,在那里,他们可以对“V”的变化尽情地视而不见。在那里,他们有权使“V”,被常数。

在古典经济学家们“解决”掉以上几个问题后,此时的P与M看似线性了,但究竟谁是自变量却很耐人寻味,比如说马克思就认为,是P决定M而不是相反。而古典经济学家们则是硬着头皮假设“M”是经济学的外生变量,不受经济因素左右,于是“P”就成了想当然的M的因变量!!!

M真的是外生变量吗?

如果货币是非中性的,那么它是有产出的,是有价值的。所以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增加财富,于是古典学派便反驳说,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增加财富,那么打开印钞机,不就可以增加财富了吗?甚至主张货币非中性的伯南克自己也相信了这一点,他声称,从直升机向下撒钞票就可以解决经济危机。所以古典学派为了将这个货币非中性的本质归谬,人为地加入了一个“货币是经济外生变量”的假设。也就是说,货币是可以随便印的。货币真的是可以随便印的吗?显然不是。

央行任何一张货币都不会白给任何人,更不可能打开印钞机、在直升机上向下撒!任何人想要央行签发的这一“白条儿”,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借”。即,用地对你的债权换取你对央行的债权,于是,央行同时成为了同一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你也同样。所不同的是,央行不对你付息,而你要对央行付息。而且能够从央行借到债权的,都必然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安全债务人”,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市场没有足够的安全债务人,即货币的有效需求不足时,央行是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货币投放的(所以,弗里德曼对美联储在大萧条中的表现的指责,完全不能成立)。当市场的货币需求强劲时,央行试图紧缩M的结果却是丧失货币投放权(当然,也有人称之为“外汇占款激增下的被动货币投放”,这能掩盖什么吗?或许能够盖住自己的耳朵?)。

这样也能算外甥变量?你舅信了?太有才了。

综上所述,货币当局虽看似神通广大,而事实上,它对M、V、P、T所能施加的影响都是有限的,由于四个全是变量,无论调整谁,后果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它虽然还可以通过调整货币租金(利率)这一价格手段,调整货币需求,以达到影响货币供应的目标,但当货币租金上升时,对此最为敏感的是生产者,他们会因此而减少产出,不仅会造成物价上涨,还会造成失业。这种以货币提供者盈利为目,造成社会损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就是马克思和所有有良知的经济学家痛恨高利贷者的原因,也是凯恩斯注重财政政策与廉价货币政策同时使用的原因,因为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租金才能影响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MV)的作用,远远高于货币数量政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囤积、炒高稀缺资源价格)对高利贷的承受能力远高于货币的产出性需求。所以在利率被不断抬高的同时,货币需求的结构也在不断恶化。产出下降,就业下降,唯独物价不会降。危机也就成为了必然。当然了,危机了,失业大增,物价也就降下来了。紧缩货币降低的经济的效率而不是物价,最终物价的下跌,是以经济崩溃为前提的。其实物价降不降,也无所谓,紧缩的目的,其实只是制造危机。降物价,不过是借口。

“我是个大夫,所以我只管把罗锅儿踩直了就好,至于病人死活,这个也重要吗?至少,不关我什么事。”可是谁又能证明,你的这个说法,仅仅是出于愚蠢?谁又能证明,这样愚蠢的行为背后,不是一起谋杀呢?

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的第一卷中认为价格由供需决定,言之凿凿,转到第二卷时,就改为了由货币决定。我只能说是凯恩斯的见识不够,因为如果他看了“第三卷”,他就会发现,价格或许又变为了由价值决定。经济学就是这样,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全都正确,但象货币数量理论能够错得如此完全彻底,无一可取之处,却也实在难能可贵!

从费雪方程式揭开古典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之画皮 揭开画皮的皮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特别是这个“通货膨胀理论”,每一个汗毛孔都流淌着谎言和欺骗,然而使我最为吃惊的倒不是它的荒谬之深,而是如此坑爹的一个东西,居然间被那么多人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并为之摇旗呐喊,以此为利器,打着“抑制通货膨胀”的旗号,实施抑制充分就业之实!在这个高利贷贩子们把持经济学理论权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看到经济学的真相?

不禁使我再次想起保罗•戴维森的那段话:

“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用来激发工商企业员工的恐惧感的工具,如果他们要求工资上涨,将让他们面临失去谋生的工作机会的危险。这一限制货币收入需求增加的政策,可以称之为‘恐惧性收入政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广大劳动者相信,中央银行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高额工资或其它收入要求在市场上合法化。一项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充分减少市场需求。而对利润亏损的恐惧能够让经理人员的腰杆儿更硬,他们可以拒绝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的要求。另外,员工们对于失业的恐惧也能够扼杀他们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的要求。”(保罗•戴维森《凯恩斯方案》 75,76页 孙时联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9746.html

更多阅读

地租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 源于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杨峥论文《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的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地租理论是房地产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房地产价值、价格理论和运行规律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大体上分为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地租

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式及货币主义学派的异同_interj4 费雪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1)本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之为费雪方程式。假设M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

利用费雪交易方程式分析成交额续 费雪交易方程式

4:利用费雪交易方程式分析成交额与成交量: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为:MV=PQ--------(1) ;其变换形式之一为:P/V=M/Q-------(2)其中:M——货币的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P——价格;Q——商品的交易总量。(2)式的等式右边就是前述的:成交

声明:《从费雪方程式揭开古典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之画皮 揭开画皮的皮》为网友永不言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